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鞑靼人沙漠》读后感摘抄

《鞑靼人沙漠》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11 02:21:14
《鞑靼人沙漠》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7-11 02:21:14   小编:

《鞑靼人沙漠》是一部描写人性和生存的小说。主人公在无尽的沙漠中与自然和命运抗争,展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未来的希望。小说通过描述人与自然的对抗和心灵的成长,向读者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困境的勇敢面对。

鞑靼人沙漠读后感(一)

第一次接触布扎蒂是在朋友书店,喝大了看到一本跟我年龄相仿的首版短篇小说集《现代地狱纪游》,读完之后又买了一本18年版的《鞑靼人沙漠》,王小波说用书找书不容易出错,小波诚不欺我。

读过布扎蒂这两本书之后,搜索了一些作者的简介,媒体称其为意大利的卡夫卡,又因为意大利人的身份,还有小卡尔维诺之称。我相信这些类比这三位伟大的作家都会觉得可笑。

最近看到一段关于阅读的理解特别好:“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部分。”

博尔赫斯说:“有些名字是不会被后人忘记的。迪诺·布扎蒂无疑是其中之一。”

老版本的腰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等待也许蕴含着希望,也许只是将绝望不断推向未来。”

人们总说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鞑靼人沙漠读后感(二)

第一次看这个全新译本。 布扎蒂的父亲在1920年死于癌症,当时布扎迪年仅14岁,他开始担心自己将来也会如此。 1924年,已表露出极大文学与绘画天赋的他,为了家族事业被迫选择就读了法律系。 1926年,服兵役两年。兵役结束后进入米兰《晚邮报》报社工作,这也是他服务终生的报社。 1933年,第一本小说《山上的巴纳伯》出版,布扎蒂对山川极有兴趣,作品总有相应的描写,自己也是登山家。 二战期间,布扎蒂以新闻特派员身份驻扎非洲,行踪遍及南北,见识到埃塞俄比亚的广袤荒漠之后开始构思本书。 1940年,本书出版,奠定了布扎蒂的文学地位,之后他专注于短篇小说的写作。 1966年,和阿美莉娜·安东尼亚兹结婚,同年短篇小说集《魔法外套》出版。 1972年,因癌症去世。 (登山中的布扎蒂)

(不同时期的画作)

鞑靼人沙漠读后感(三)

在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二手时间》中,她聚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并由此定义了所谓“二手时间”:“整个历史中,人们只是活过了,而不是生活过了。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出现了一段二手时间。”

按照这个定义,生于某帝国的乔瓦尼·德罗戈(我们并不知道是哪个帝国,只知道它同样惧怕鞑靼人)蹉跎一生所度过的同样是一段二手时间。在晋升为军官后,德罗戈被派往位于边境的城堡服役。抵达那里之前,他本以为“他即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了”,然而到了之后才发觉,那里并没有真正的生活——毕竟,作为军人,真正的生活是什么呢?无非是备战、作战、英勇杀敌、享受荣光。可这些在背对“鞑靼人沙漠”的城堡(唯一能看到“北方”有什么的地方,是上校先生的办公室)里统统没有。城堡里的世界是“一个残酷又毫无感恩的世界”,所有人被荒唐的形式主义支配着(譬如返回城堡必须报出暗号,而暗号只能由长官掌握,于是当一个士兵擅自离开城堡,哪怕所有人都认识他,他也不可避免地招致厄运)。最关键的是,没有战争——对于一个军人而言,没有战争就意味着没有未来。实际上,就连“鞑靼人”或许也不存在:

城堡当然并非毫无用处——当上尉成为上校,他就会明白城堡的用处所在。对于帝国而言,边境的意义不言而喻。唯有强调边境之外的危险,方能彰显帝国自身的秩序。正如段义孚在《恐惧景观》开篇写道,“每座住宅都是一个小城堡,人们建造它以使它的居住者对抗混乱;它是人类脆弱性的一个持久提示”;然而“每个人类的构造物——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恐惧景观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存在包含整个混沌”。由此我们可以说,城堡的用处便是提示帝国子民自身的脆弱,迫使他们选择忍受人造的混沌,以避免独自面对人类构造之外的混沌。如果我们把没有未来的时间称为二手时间,那么这种注定没有后果的恐惧——对鞑靼人的恐惧——即是“二手恐怖”。两种“二手”出自同源,且互为因果。

关于本书作者迪诺·布扎蒂,最常见的介绍是将他称为“意大利的卡夫卡”。《鞑靼人沙漠》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名篇《万里长城建造时》《在流放地》(卡夫卡谈论的建造的虚妄,同样也被布扎蒂的人物谈及,“这事儿有点复杂……在这里就像是被流放,因此需要找到某种出口,需要寄希望于某些东西。有人最先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便谈论起了鞑靼人,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一个发起者……”),当然还有绕不开的《城堡》。相比土地测量员 K,德罗戈显然要“幸运”一些,他不仅进入了城堡,甚至可以来去自如——在城堡服役四年,德罗戈获得了返回城市的机会。然而和K一样,无论是否曾经进入,城堡都已经改变了他们生活的底色,于是哪怕回到家中,“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房间里,妈妈在教堂里祷告,兄弟们远走他乡,好像整个世界都不需要德罗戈了”。福柯会把城堡的这一效用称为“规训”,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服刑多年的老囚犯,再回到昔日的生活,却发现那里已经没有自己的位置——他的位置在“城堡”里,无论城堡是否欢迎他的到来。

卡夫卡在城堡外,布扎蒂在城堡中,两人都将被消耗的生活的绝望推向极致。K始终未能找到的城堡主任克拉姆,在捷克语中是“骗局”之意;德罗戈等待了一生的鞑靼人,最后却真的来了,然而他已经老到没有力气开始真正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布扎蒂是比卡夫卡更不留情面的作家,或许是因为他体验过更彻骨的绝望。二战期间,布扎蒂被派往非洲担任特派员,在1940年出版了这部《鞑靼人沙漠》。于是这的确是一部诞生于沙漠的小说——在二手时间化作一手恐怖的节点,在城堡瓦解、帝国崩溃的前夜。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