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之屋读后感第一篇
1本章焦点在于处于变迁仪式死亡阶段的寡妇贝蒂·弗兰德斯;雅各布在象征意象中登场。
2本章焦点在于寡妇贝蒂·弗兰德斯变迁仪式死亡阶段的发展与结局;雅各布在焦点的因缘际会下进入剑桥大学。
3本章主要写雅各布被制度化的开端;剑桥、教堂、三一学院、别墅。
4本章主要写雅各布与克拉拉初见;克拉拉的邻居、家、周围环境;事件:看星星、摘葡萄。
5本章主要写雅各布与克拉拉的剧场约会;圣保罗大教堂、周围街道、剧院。
6本章主要写雅各布与弗洛林达的短暂恋爱;政治阴谋(被制度化)、灾难、日常、恋爱观、希腊伏笔。
7本章主要写克拉拉离开雅各布。舞会、花。
8本章主要写弗洛琳达的感情背叛,雅各布与母亲通信。
9本章主要写大英博物馆。雅各布与芙洛琳达的结局。
10本章主要写范妮与雅各布的爱。
11本章主要写法国巴黎的歇脚,遇到一对夫妻。
12本章主要写希腊、雅典;写雅各布与桑德拉·温特沃斯的爱。
13本章写雅各布参军了。
14本章写雅各布参军后的房间。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第二篇
谈本书翻译上的两个小问题:
P166
这里两次出现的贝拉斯克斯原文是Velasquez,注释说贝拉斯克斯是古巴征服者和西班牙首任总督。
显然,这里应该是委拉斯凯兹,西班牙大画家,比注释里说的这位总督要晚生100多年,跟画家在一起谈论画家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他们不会对400年前的什么总督感兴趣,哪怕他征服了古巴也不会。画家委拉斯凯兹要比这个总督名气大得多,实在想不通译者张冠李戴原因之所在。
P221
这里这个“奥罗拉*博利亚利斯”是谁啊?估计很少有人听说过吧?怎么也该加个注释吧,毕竟这本书里其他一些很出名的人都加注释了。一查原文,原来是aurora borealis(北极光),译者不认识这个单词无可厚非,查查就知道了嘛。可是原文这两个词并未首字母大写,译者就这么着当成人名给音译了,太懒了吧?当然这比那些干脆删去不翻译的人强多了。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第三篇
初次看伍尔夫的作品。
早先知道这位女作家,非常有名,但是一直没读过,感觉是一个联想想象力+共情能力非常强的人,并且意识流这种东西本身就很自我,比较唯心主义,受到外界各种伤害后做的自我构建美好世界的自我保护反应。
作家大多都太自我,因为太深入文学的洞穴,容易迷失自我,精神分裂造成灵感的迸发,让他们与现实脱离,永远漂流在自己虚构的世界。
所以文学该热爱但必要时一定要浅尝辄止,不要迷信书中思想要有自己的解脱和思考方式,永远保持与现实接轨的感受力,多关注身边人不要做一株水仙。
昨天看完这本书思考了一晚的结果就是如此。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第四篇
故事的结局很隐晦,但好像也没那么难猜。参考了序言里的剧透,终于明白了整个故事的经过,雅各布短暂的一生:小时候,离家到伦敦独自生活,然后去法国和希腊旅行并爱上了有夫之妇桑德拉,一个爱读书的好青年,被克拉拉深爱着,也曾与美人弗洛林达有过鱼水之欢,却在战争中战死。本书想表达什么呢?或者如书中所言,我在这本书中想要寻找什么呢?答案不得而知,或许就像昆汀的电影那样,是不为什么而拍的电影吧,我选择这本书,只为它是本书。高中时期只读过伍尔夫的《墙上的蜗牛》然后囫囵吞枣(尤其是后半段)的看完了这本书,终于对她的意识流有点了解,就像在放映电影一般,展现出不同人物各自的活动和心理,也没有按照严格的时间线来讲述,有趣倒是真的,如果以后能静下心来,不妨可以读读其他著作。
2016.7.8于图书馆
雅各布之屋读后感第五篇
假如雅各布的房间里悬挂了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早已在小说的第一章被敲碎:无论是开头里母亲贝蒂在灯塔下反复中断又开始的写作行为与心理独白(私以为这是一种对于中心主人公而言不可靠的叙事,而“灯塔的摇摆”也许走向了《到灯塔去》的反面,暗示着精神在现代的消亡呢),还是哥哥阿切尔在海浪间反复回响的悲哀的“雅——各布!”(最终的“撞碎在了岩石之上”令人想起《海浪》末句“海浪拍岸声声碎”,恰巧两书的主人公最终都孤独地走向死亡),都有一种如《红楼梦》般草蛇灰线的感觉,仿佛悲剧的结局都已经注定。
到灯塔去
8.8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 2009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塔斯莱站在窗前说,“明儿灯塔去不成了。”讨厌的小伙子,拉姆齐夫人想道:为什么老是说那句话呢?
海浪
9.1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 2012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用马刺策马疾驰。死亡啊,我要朝着你猛扑过去,决不屈服,决不投降!” 海浪拍岸声声碎。
构成文本的更多是大量旁人的印象与作者不时出现的议论,我们只能在这些超时空的镜子碎片里看见雅各布模糊的形象:他向往希腊式的女人、爱情,诗歌、戏剧,却在现代性的冲击下变得不安、烦躁、衰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弗洛林达在二人情爱过后冷淡的一句“你那个样子的时候我不喜欢你”,令雅各布感觉到“与世隔绝的房间和古典文学一点用处也没有”。正如那句“不是灾难、凶杀、死亡、疾病使我们衰老,夺去我们的生命,是人们看、笑和跑上公交汽车的样子。”雅各布并不是在战争的炮火中死去的,他早早地死在了自己那间“无精打采”的空屋子里,屋子的背后是所有人,是英国与欧洲,是整个现代世界。
雅各布之屋
8.1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 2015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每一张脸、每一个商店、卧室的窗子、小酒店和黑暗的广场都是被狂热地翻动的画片——在寻找什么呢?书也是这样。我们在成百上千万书页中寻找什么?仍然充满希望地翻动书页——啊,这里就是雅各布的房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