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1 19:25:16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12-01 19:25:16   小编: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一部揭示西方文明崛起历史的著作。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探讨了西方文明的兴起过程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书中详细解析了西方文明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发展趋势,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一篇

读到第5章,看到讲中国历史的部分,很感兴趣。经常对这种西方人写中国历史比较感兴趣,想看看他们有那些有趣奇怪的观点是不是和我们不一致,麦克尼尔也有一些关于中国的观点比较有意思。

作者在阐述中国历史的时候,第一个提到名字的人,就是孔子,而关于孔子的描述,他强调了孔子关于“道”的看法,说孔子是第一个提出“道”这个概念的人,这个说法好像和想象中的并不一致啊,“道”的概念不是应该又老子提出的么?怎么变成孔子了?

极其长的一本书,要读完它真的需要勇气。

在上港与全北的亚冠比赛中上港球迷的呐喊声之中,我看完了这本大部头。感觉历史学家真的是一种神一样的存在,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要如何梳理出其中的逻辑,如何解释世界。这本世界史的书涉及的时间点是写到1950年为止的。不知道如果有从1950年到2010年的世界历史,又该怎么写?

最后必须要说,这本书的电子版的质量非常高。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二篇

1917年10月31日生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威廉·麦克尼尔,历史学方面声名赫赫。21世纪,《新全球史》的作者、夏威夷大学的杰里·本特利教授这样评价: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始书写,除了韦尔斯那一类通俗作品之外,专业历史学家只是在1960年代以后才开始留心这项研究工作,吃螃蟹的人有马歇尔·霍奇森、斯塔夫里阿诺斯,而关键的奠基人是威廉·麦克尼尔。2010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威廉·麦克尼尔颁发国家人文勋章,以表彰其在文史研究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因为他赫赫有名的《世界史》,于是再来读这本《西方的兴起》。

作为公认的“全球史奠基之作”,《西方的兴起》其实是威廉·麦克尼尔的早期作品。以不同文明(中东统治,欧亚文明,西方统治)之间的相互影响展开世界历史,强调了西方文明对国家的冲击及影响。因为这样的角度,这本书也成为欧美最著名、最流行的世界史著作,历经多次再版,50年畅销不衰,被赞誉为“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并且已经成为“在人类文化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巨著”。所以,如今有幸翻阅这样一本书,也要特别感谢出版社将这样的有点“冷门”但是却非常重要的史学著作引进出版。

在这本书中,麦克尼尔给我们呈现了历史学与人类学相融合的一面,这使得历史学的面目变得有更些的“人情味”或者说“亲和力”。阅读这样的洋洋巨著,让我们感受到从万年间的人类起源到人类文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演进与变化。清晰的史学脉络,又详略有致的叙述方式,也让我们更易于从大局上建立一个历史史观,而不致于淹没于各个时期数之不尽的历史事实细节之中。点线形成的历史观是面,是让我们能够把握人类历史规律曲线的面。也特别欢喜这样的大历史观。作者笔触清晰流畅,警句不断,让人读来不枯燥。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三篇

毋庸置疑,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是一部厚重的书籍,一千多的页码价值128元的书价,都让读者对这部人类的共同史有着啃不动的感觉。想当初,还是因为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史景迁的一句评语让我开始了漫长、晦涩、艰难的啃书之旅。

他是这样评价的:“整个世界就在他的手中。”

好大的口气,好狂妄的评语,好新奇的感觉,好想一睹为快的劲头。

能够站在全球的视野,用贯穿古今的叙事结构和方式,将人类的起源和各国文明的互动娓娓阐述,让读者看见一幅完整而缜密的世界史上重要事件的贯穿和连接图。古今中外,上下求索和探寻,当然所有的文字都指向一个核心:欧亚大陆生存圈。

历史冗长、琐碎又芜杂,但幸好麦克尼尔的文笔优美流畅,读者能在字里行间轻松了解有关贸易、有关征服、有关宗教、更有关文化传统的方方面面,这种人类有史以来从未停止的文化互动成为吸引读者一路读来的兴趣点和吸引处。就算读书的间隙,闭上眼睛,那些样式宏伟的战车,那些形形状状的犁,那些带来重大历史变革的火药的威力,以及那些让人惊讶到合不拢嘴的印刷术等等,都电影道具一般缓缓浮现,立体成鲜活的真实。

是《西方的兴起》成就了麦克尼尔的盛名,还是麦克尼尔成就了《西方的兴起》威赫,抑或两者相依相偎相辅相成构成双赢的局面和架势?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最好还是由品读此书的读者拥有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和发言权吧。你有你的真知灼见,我有我的畅所欲言,一部厚重的《西方的兴起》,让之前遥远、晦涩和不可高攀的世界史,变幻成立体的可以互动的世界史,就像鼠标一点就可以去全球的任何地方旅行一样轻松和惬意。

全球通史不可逾越的巅峰。

这样的评价,我举双手表示赞同。

匆匆翻阅一遍,收获的仅仅是皮毛而已。现在有片刻的闲暇,我开始了第二次的啃书之旅。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四篇

上个世纪初,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烛光下写成旷世巨著《西方的没落》,那或许是由于斯宾格勒有感于人类文明在前进中更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灾难有关。没有相隔多久,美国学者麦克尼尔就写成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书,乍看之下,是有些向前书挑战之意。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诺斯与托马斯写成《西方世界的兴起》,用经济学家的眼光重新给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衰落给出自己的意见。其实,只从这三本书的书名,以及各书完成的年代及作者生平的相关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其中含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不论怎么样看,这三本书,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西方学者在某种程度上站在西方的角度与立场上来为历史做评价。以西方为中心,以西方的动静兴衰来作为全球与人类的坐标系,当然,每个作者都在这个坐标系中力求准确与完备。18、19世纪中,资本主义超速发展,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灾难和挫折。两次世界大战,不论胜负,东西方世界都是收到重创。或许,这就是斯宾格勒先生之所以写《西方的没落》一书所想要警示与提醒的用意之所在。战后,世界经济逐渐复苏,西方又重回先前的兴盛时期,这让西方世界的人们似乎看到了曙光,新的转机与挑战虽然处处皆在,但是世界的相对稳定与和平似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但是,我们仍旧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不论是西方还是东西,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更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这个世界没有中心,或许也可以说,这个世界处处都是中心。我们的历史学著作,关键是怎样去还原历史?抑或是,所谓的历史是否能够真的被还原?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去还原历史,并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伤痛?

本书作者正是试图用自己的独特的眼光去还原历史,去述说人类发展的某些关键问题之所在。本书作者知识非常渊博,译文也比较通顺易懂,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史学著作。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五篇

麦克尼尔用了27年的时间写成了这部史学著作,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精力,《西方的兴起》采用的是从古至今的叙事结构,从时间上来,叙说和解释整个人类的历史,主要有中东、印度、中国、欧洲等地区或国家的文明,以不同的文明之间的互动为主线,也即是彼此之间的互相影响和推进,麦克尼尔把全球文明看作一个不断地运动的整体,避免了孤立或片面的眼光来研究人类的历史,他把人类的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均势的时代和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阶段,带着我们一共走进全球的兴衰演变的画卷中去。麦克尼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在不同程度上互相联结的,互相影响和促进,当然,当代的社会必然是紧紧联结在一起了。麦克尼尔从各个方面,如生活方面的、科技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文化方面的,等等进行了讲述,涉及了饮食作物、文化传承、贸易迁徙、技术革命等等方面的变化,在他所理解的历史与世界的新观念、新框架之中,我们领略到了历史的变化和人类的发展过程。

我们都知道有着另一个巨著叫做《西方的没落》,写的是人类文明在前进过程中所带来的灾难和过错,那本书作为社会的反思是非常深刻的。而这本恰恰相反,写的是《西方的兴起》,其实这些都是辩证思考的过程,毕竟事物的发展向来有利有弊,取决于我们研究的视角和立足点。既然麦克尼尔的信念和主张是:所有人类社会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互相关联的,那么在这里,我想说的便是即使这本书的名字意为西方的兴起,那么西方的兴起必然联结着东方的飞越,所以其实这本书叙述的是全球作为一个整体的兴起的过程,作者说其另一个信念是,“社会变革常常是与其他社会接触后的产物,采取的方式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应对”,有所联结,接着便是行动了,这行动的内容如何选择,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程度的深浅。在这一点上,也告诉了我们当下的发展也是有所选择的,只有选择优秀和正确了,才能更好地前进。另外,我们不应该紧紧的扣住麦克尼尔书中那些微不起眼的“西方卓越感”,而应是看到麦克尼尔更好地信念,即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我认为他的观点是乐观积极的,正是他对人类深深的关怀,才促使他把眼光放在疾病、战争等方面上,研究更好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By江焕明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六篇

by jijiali

每次战争结束后,总少不了的就是对战争的反思。瓦砾成堆,往事成空。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凭吊者怆然泪下。

一战落幕,欧陆满目疮痍,废墟之上,茕茕孑立,是有德人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虽说二战更为惨烈,但是西半球的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一扫经济危机的阴霾,再度繁荣。在此情景下于是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因此他们的基调是多有不同的。

同中国的天下观念、宗蕃体系下的史书叙事不同的是,西方其实一直有着“世界史”的传统。“世界”的范围也随着西方探索的脚步不断的扩大。(这样的观念或许最清晰的体现就是中西方地图的区别上。)这样的文化土壤滋养着无数学人。大凡我们能数的出世界史或者国际关系的著作往往其作者都是西方世界的。所以从此观点来讲,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饱受赞誉也是有点意料之中的感觉。

就像中国通史史家经常从夏商、从黄帝尧舜写起那样,世界史的史家也是喜欢从希腊、从地中海写起。很自然的《西方的兴起》也是从希腊罗马开始。结束的时间往往就是作者所处的年代。所以如果从单纯的历史叙事来看的话《西方的兴起》也确实没有太多的看点,尤其是对于这本成书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史书来讲。

这本书的价值所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讲,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很重要的就是提出了整体性世界史的史观。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举。也因之成就其拓荒者的称号。在书中,麦克尼尔表达了一种“社会群体的接触和文化传播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主要力量”的思想。其实这一点如果仔细通读全书的话倒也不难看出作者是围绕着这一点来组织材料的。从这一点引申出来,就能容易理解本书副标题“人类共同体的历史”的意义所在。

同同类的或者说是同一时期的史书一样,《西方的兴起》必然也少不了的就是“欧洲中心观”或者说是“西方中心观”。这样的时代的印记,无论哪一部作品都是很难避免的。同样还有作者所处于的冷战时期与麦卡锡时代的背景,作者对于某些事情评述会有所侧重;就像序言里面提及的说是对亚非人民反帝之类重视不足等等。人很难超越出他所在的时代,麦克尼尔亦是如此。再者本书对于部分群体来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本书没有照顾到中国人民的感情。书中对于中国的描写过少,不能够体现出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大国情怀。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七篇

这不是一本新书,而是一本1936年构思,1954年动笔,1963年出版,1988年翻译介绍到国内的书。这也不是一本课外阅读读物,而是全球史诞生的标志和课程教材。这些都不让人感觉到轻松。因为一旦提起麦克尼尔,对其风格的概括常见的是“恢宏”、“凝练”、“史诗”等词语。他的著作如《西方的兴起》、《世界史》及本书都是体系宏大、言简意赅的著作。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一书,以全球视野建构一个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他提出了文明扩散论,注重文明的交流,试图建构一个整体的世界史。

麦克尼尔说过“没有细节的研究,历史是不可想像的;而没有一个一定的视野,历史又变得不可理解。”在《西方的兴起》中,那视野就像站在开阔的田野里仰望满天星斗,你必须要拥有一种强大的才能方可把握它们,而这种才能就是文明扩散论。文明扩散论的持有者认为文明并不是同时在全世界迸发的,而是由一个集中、令人振奋的中心点向周边地区扩散。诞生之日起,这种学说就必然伴随着政治色彩。麦克尼尔后来也承认了,《西方的兴起》书中他有西方中心论的思想。

“《西方的兴起》采用从古至今的叙事结构,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末,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等主要文明,以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为主线,勾画整体而生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跨越民族、国家的樊篱,将全球文明看作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把人类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均势的时代和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阶段;以“欧亚大陆生存圈”为核心,纵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提到《西方的兴起》,自然联想起《西方的没落》。而麦克尼尔的历史观也是对汤因比历史观的演进。汤因比强调世界文明的隔离,他则强调世界文明的交流,并在这种交流中提炼出一种简明的、务实的进化论。斯宾格勒、汤因比将世界各地的文明视作一个个孤立的文明,他则认为人类历史是整体史,多样性背后隐藏着同一性,而是更多地关注各个文明和民族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他认为:“推动历史变化的主轮是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接触”。

他一方面提供一幅幅全景图,也就是本书的结实、秀美的骨架。另一方面又遍历每一次重大事件的中心,以文明的形成和交流的细节构成本书的血肉,强调农业、商业、航海和游牧生活中技术及技术传播的重要作用。正因此“麦克尼尔编制了贸易、旅行、迁徙、征服、冲突、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传播、技术的扩散、疾病的流行等,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以及犁、战车、马镫、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工业革命、民主革命、科技革命等,关键性的人类科技和文化变革。”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八篇

爱读书,爱读史书。但是在读《西方的兴起》之前,有朋友还是劝我不要读。因为内容太多,时间跨度太长,空间跨度太大,全书内部的逻辑主线太多。对于我这个对西方历史只知道一些毫毛的人,读起来太难,太艰辛。很可能读不懂,或者读起来一知半解。最可怕的是读不懂还以为自己懂了,闹出笑话。朋友的规劝是好意,但强烈的好奇心还是让我“忠言逆耳”,促使我读下去。

坦白地说,从厚度上说,这本书已经超越我的阅读极限。但内容的丰富让我不忍舍弃,从中收获的不仅是历史知识,独特的观察视角,对人类文明及人性的深沉思考。这个思考不仅是作者给我的,还有在作者引导下独立进行的。阅读的过程变成融洽的对话和赤诚的交流。这让我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一种思考的乐趣,一种分享的乐趣。

从书名来判断,《西方的兴起》讲述应该是西方如何发展、强大起来的历史过程。相对于中国,西方的强大应该是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始的。据此判断,书写西方的兴起过程应该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写起。然而,翻开书本,我发现自己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伟大思想者从来都是从一个宏大的视野中探寻事物发展的原因的。麦克尼尔从人类的文明源头写起,追踪西方兴起的根源。西方的兴起在作者的眼中,不是偶然,而是历史之必然,是人类文明发端、扩散、积聚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人类的创造性本性,让文明能在哪怕最为极端的生存环境下产生。文明不仅仅为应对自然而出现,而且也是为了彼此征服而出现。战争、饥饿、自然灾害、疾病以及人类对更好生存条件的寻找让文明从发端之地向四周扩散,并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区域内积聚。文明的积聚地就是那个时代人类的强势文明综合体。

在《西方的兴起》这本书中,作者写了多个文明聚集地的兴衰交替过程。这些或先后或共存的文明,存在前后相继,相互碰撞的成分。没有一个文明是绝对独立的,与世隔绝的。人类就是在文明的传递和扩散中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而文明综合体也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西方的兴起过程就是一个文明综合体的兴起过程。所不同的是作者把西方的兴起看成了人类最大的文明综合体,并且可能是永世存在的综合体。文明综合体的更替也许终结于西方。这恰恰是作者对文明差异性忽略的缘故。文明的差异性让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吸引力。当一种文明的吸引力强于其它文明时,文明的积聚态势会发生改变。文明综合体也随着慢慢发生变化。

万物都有兴衰。西方的兴起是必然,但其衰落也未必就是偶然。西方文明综合体也会被其它文明综合体所代替。也许这个过程是平缓的,不易察觉的,但变化是必然的。观点可以商榷。但作者的贡献必须肯定。作者观察历史和文明的独特视角所带给人的思考比他的观点更重要。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九篇

这是一本卷帙浩繁的历史读物。在还没有读到的时候,我对这本书怀着很大的期望,在拿到书之后,开始读的时候,也是还是兴致勃勃,但是随着书页的展开,我发现自己却慢慢的有些倦怠了。

仔细分析,这种倦怠并不是因为这本书的篇幅长,而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作者笃定的态度,在这本书中,作者构想不可以说不宏大。作者试图使用一种全球视野来勾勒全人类在历史当中的发展。从中东统治的时代,到欧亚文明的均势,然后再到西方统治时代,这样的描述让人觉得实在是太以西方为中心了。

小时候,从电视上看到中东国家的新闻广播片段,发现人家国家的地球图案和我们熟悉的图案不一样——每个国家在世界地图上都要以自己国家为中心绘制属于自己的世界地图。长大后,才知道一个概念”无处非中“。对于现在的世界各国来说,依然使用”中东“的视角,无疑完全的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了。

另外,在各种文明的交流中,作者试图用自己的认识把不同的文明冲突进行重建时,使用了很多”可能“的说法,以使得各种史料得到衔接。这当然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但是这种想象力的使用,固然可以使得各部分有所联系,但也同时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让历史本来立体的面貌成为单一的平面线路图。

令我倦怠的第二个原因,作者在描绘历史的进程中,对以武力入侵其他的文明的人群称为”蛮族“,然而在对西方帝国主义兴起的表述时,作者似乎淡化这个倾向。以前有人曾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这样说虽然有点片面武断,但也可起到让人类牢记自己所犯错误的警醒作用。然而,照着作者的描写,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的贪婪、暴戾、野蛮等等恶行都大大缩减了,似乎真的到了”化力气为浆糊“的地步。

当然,我个人的感受并不能否定作者的辛勤劳动,更不能成为贬低这本书的理由。而我的感受是一直这样的吗?回答无疑是否定的。我自问,如果时光倒退三十年,我会对这本书持什么样的态度?二十年呢?十年呢?

如果时光倒退三十年,我对这本书只能敬而远之,因为当时我的世界里充斥的是各种侠客们的刀光剑影。

如果时光倒退二十年,我会对这本书一定会顶礼膜拜,因为本书的丰富性,艺术史,音乐史,科技史……融合在一起,而每一种都是我所未能涉及的领域。

如果时光倒退十年,我依然会肯定这本宏大叙事的著作,即便是我已经知道了萨义德,知道了通史难免粗疏,知道目前历史研究的走向。

而现在,我不再满足于这些阶段,这些变化,只是属于我个人的,虽然我依然钦佩作者所付出的努力,虽然我达不到作者的成就,但我依然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许就是大数据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平等吧。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十篇

《西方的兴起》是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综合性著作,由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撰写。该书主要探讨了西方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并将其置于全球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解释。本书被认为是开创了世界史研究的一个新时期,它强调了全球历史的相互联系和交流,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反映了他的一些观点,包括: 1. 所有人类社会都是在不同程度上相互联结的。 2. 社会变革常常是与其它社会接触后的产物,采取的方式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应对。 3. 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国家立场是错误的,历史学应该注重整个人类的历史,而不是只关注西方发展和个别民族的“优越性”。 4. 促进历史上重大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是与拥有新的和不熟悉的技术的外来者的接触。 5. 西方文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元素,并且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这本书虽然以“西方的兴起”为名,全书3篇13章,但是从第三篇才开始讲述西方统治的时代,“西方的兴起”仅仅是全书的最后一章。这种编排也体现了作者的全局历史观,毕竟“西方的兴起”只是人类漫长文明史进程中经历了各文明的交替兴衰之后,在近五百年才出现的一个历史现象。当然这对我们这些个体来说,这就是当代的社会现实,但西方统治的时代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过渡转折时期。

作者在书中概括了西方文明的独特之处和兴起的原因:“西方文明比世界任何其他文明融入了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元素。而且,西方世界一再拒斥自己潜在的“古典”构思,从而使其发展被拖延,且充满坎坷。这可能与深深融入其结构中的上述各种对立有关。远西的高度文明,姗姗来迟,又继承了多个矛盾关系。它已经历了多次革新,但还没有停止。没有其他文明有过如此持续不断的起伏,也没有其他文明对世界其他民族产生如此剧烈的影响。这才是西方文明的真正独特之处,而远非其在不同时段的某种知识、制度或技术表现。”

然而,现代西方数百年领先全球和安逸生活的历史似乎正在让西方领先的因素变质,社会整体逐步变得保守和排外。相比于“美国优先”的思维,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契合这本书的历史观,当代地缘政治现实也正在呼唤更多全球全视野的历史学家——一部透彻的世界史可望培养出个人与整个人类休戚与共的感情,缩小各集团冲突的毁灭性,而不是如狭隘史学那样不可避免地加剧这些冲突。

就像加缪在1957年诺贝尔颁奖礼上的致辞所说:“或许每一代人都自负能重构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一代人却明白这是痴人说梦。但我们的使命也许更伟大,那就是要防止这个世界分崩离析!”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十一篇

西方的兴起是一本内容庞大的书籍,内容涵盖了人类文明的主要进程。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读来会感到非常有意思。人类从石器时代开始,渐渐在生活中懂得了利用工具,后来又发明了语言和文字,使思想文化得以传播,更快、更远、更广泛,随着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农业、工业、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等也越来越快地发展了起来,直到现今的社会,在这些发展的进程中,人类遇到了自然的挑战,遇到了同类与自身的挑战,更遇到了未来的挑战,面临如此多的问题,不妨跟随西方的学者好好去回顾一下人类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也许还能发现未来的解决之道。这或许是今天我们来读这本书的意义,它并不仅仅停留在兴趣上。

书中讲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各自的成因,讲宗教、政治、商业和经济的起源与发展,也重点宣扬技术先进的优势。从作者这么多文字的描述来看,他私下里还是很看重技术革新的,哪里的科技最发达,人类就会向哪里学习,这是人类很本能与自然的现象;同时也谈到了战争、瘟疫之类的疾病传播对文明进程的作用,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本质。例如,擅长武力的蛮族会通过战争征服更高的文明社会,并享用其成果,渐渐地,也会丧失原来的战斗力,在奢靡之中又被新的蛮族征服。从很多的事实看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种,其发展的进程是不平衡的。似乎那些受到外族频繁侵略、骚扰的,反而有较强的抵抗力和更多的创新;而那些长期享受和平稳定的,比较容易一成不变,最后经不住外界突然的袭击或者环境的变化,没落了,甚至消亡了!

作者在重版此书时,虚心承认自己在研究时的一些偏颇和考虑不周,比如最初没有对中国进行认真的探讨等等。不过书中还是重新对中国文化进行一番思考的,只是侧重点不在此处,私下觉得这正好给中国的读者一个机会,在阅读过程中来比较一下中西文化优劣,认真思考一下中国为何在大唐时兴盛、而到了晚清时候就大大落后并受到世界列强欺负的事实?假如站在世界的角度上来观察,对比不同文明的兴衰,也许更能看出其中的问题。

尽管我读完全书后记不住里面全部的内容,更记不住那么多复杂的外国名字、地点时期,但依然比较喜欢其叙事的风格,比较喜欢书中用一些形象的图例来示意一种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比如马拉的战车,在一张世界地图上看,从哪里何时何地又影响到哪里,一目了然,非常清楚;也喜欢用结构性的示图来展示不同社会的组成,比如最上面画一个神,然后祭司,然后农民等等,简单易懂。当然书中引用的文物照片也十分漂亮,即便是黑白的照片,但非常精细,质感很强烈,配上的文字注解也很详细。

从人类浩瀚纷杂的历史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文明之间不断的交流与冲撞,也看到了优胜劣汰的交替发展,这绝不仅仅是讲西方或者基督社会的崛起,而是整个地球上人类的发展进程,也将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的未来会走向?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全球的沟通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更加容易和迅捷,也呈现一体化趋势的时候,回顾人类走过的历程,反思那些重大的转折与事件,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和思路。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十二篇

年初的时候,读过麦克尼尔撰写的哈钦斯时期的芝加哥大学,对于推行通识教育历历在目。麦克尼尔是四十年代的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一方面受到了通识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现代史学思潮,因此他能够跳出传统单一的史学写作模式,将人类学与社会学有机结合起来,撰写出这样一部成功的文化史与文明史。

撰写文化史与文明史,其实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两条线索,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在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影响下,人们倾向于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加以区分。将传统社会研究视作人类学研究的工作,而将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视作现代社会加以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的奠基人如卡尔·马克思、涂尔干、马克斯·韦伯都尝试为现代社会立法,解释传统社会。这种努力在二十世纪变成了撰写通史的两条线索,即对传统社会做多元性解释,而将现代社会描写成一种大体单向性的发展道路。社会学家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影响了二十世纪史学的走向。如果说,二十世纪前半叶史学家们还在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非西方社会以及古典社会的话,那么下半叶则是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来赞扬现代社会。

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恰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出来的,因此也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这部书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来撰写传统社会,用四分之一的篇幅来撰写近二百年来的世界发展。与《全球通史》前后各一半的篇幅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看两部书的布局,依然是将传统世界与现代世界分裂的写作方法。

回到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我们看到他在撰写传统世界的时候,采取的是多元文化史的写作方式,具体上说就是通过文化形态的描绘,孤立地刻画各个传统社会的形态。如果熟悉费孝通《江村经济》的朋友,能够看到相类似的影子。不过,一个是从西方人的角度,一个是作为传统社会出身的知识分子。不过,总体上说是一种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对于十八世纪之后的现代世界,麦克尼尔似乎有了一种议程性的写法,也就是将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现代历史发展的线索。对此,我们中国历史教科书也大体类似,即将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历史的中心,以此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不过,这个发展的模板显然是欧洲社会提供的。麦克尼尔就不免将欧洲社会作为文明的尺度来衡量整个世界的发展。我认为他对于现代史本质上是一种文明史的写作方法。

最后,我必须说受西方学术发展的影响,我们自然也常常接受文化史与文明史二元的写作方式,不过我们更习惯用古代与现代,或者中世纪与现代社会这种二元写作。这种将传统社会视作现代社会对立面的做法,显然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就可以解释了中国学术为何能够迅速在八十年代之后与西方顺利接轨,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共享相同的社会观念。不过,随着西方后现代对于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批判,人们对于单一的现代化进程表达了不满,提出了世界多元现代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暗示了非西方国家也存在不同的现代化进程,其实这个说法不过是回到原来传统多元社会而已,并非新的学说和理论。麦克尼尔这部著作能够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如何思考多元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历史还没有能够给与清晰的答案。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十三篇

一直都很喜欢读史,因为觉得读史使人明智,以前一直喜爱读具体的历史、人物的传记、朝代的更迭,现在则更喜爱读大历史,因为这样的历史仿佛让你的视角变得更加高远,既能看清具体历史事件的发展,也能对历史的整体有所了解。这样的历史让你擦亮双眼,不仅看到过往以及人类发展的脉络,还能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威廉•麦克尼尔的这本洋洋巨著,从三万年前智人出现开始,将人类历史分为中东统治的时代,欧亚文明的均势,西方统治的时代三个部分,为我们讲解了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政治、经济、文化进步与变迁,这本书中融入了专业的历史知识以及作者独特的历史观念,同时作者的笔触也是非常自然流畅的,不乏深刻而又优美的佳句,我想这本书适合所有所有喜爱历史的人阅读,在这本书中不同的人可以读到不同的感触,并且在其中体会到历史汹涌澎湃、激荡向前的浪花。

在这本书中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作者构筑的“欧亚大陆生存圈”,作者将世界历史看成一个整体,为我们展现出文明的发轫,文明的相互影响与融合是促进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残酷的文明发展与温和的道德标榜相互激荡,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向前发展着。在这样的大历史观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历史发展的成因,也能感受文明进化的每个过程,每一段历史都不是偶然,每一个文明的转折点都有其必然性,而只有在提升到世界史角度,我们才能看到历史发展背后的驱动力,以及文明进化的必然过程。作者在本书中也对于人类宗教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宗教做为人类最伟大也是最奇特的发明,伴随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从最开始的膜拜到后来的再创造,宗教影响着国家的兴亡与分合,在人类活动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宗教进化史。

同时做为一个中国人,也相应的对远东地区以及中国历史更感兴趣,在这一方面,作者论述的比较简洁,也缺乏对于社会关系更详细的论述,同样失之简单的还有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南部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我曾经数次觉得《人类共同体史》才是恰当的标题,但是看到第三部分之后,才发现作者的主要研究精力和基点还是放在“欧亚大陆生存圈”也即“西方的兴起”上面,而对于处于这个生存圈边缘或者外缘的发展,研究讲述的过于简单,诚然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人类历史发祥地,在这片土地上上演着相互作用的最野蛮的战争、最纯粹的宗教、最高级的文化,但是如果从全球角度来看,我想每个文明都会或早或晚的为世界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这本书也为我们揭示了国家发展深层的因果关系,也即施政政权是否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符,以及是否有适当的社会文化相辅相成,这是存在于社会层面之下的问题,也决定了政权统治之下社会发展未来的问题。如果三者关系不能相符,那么即使这个社会拥有表面的繁荣,但是内里的驱动关系依然值得商榷。

这是一本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的鸿篇巨著,阅读过程中每每为作者的广博知识感到震撼,虽然书中文化方面记叙的稍显单薄,并且立论主要在欧亚大陆生存圈,对其外缘提及较少较浅,但是依然不失为历史学社会学巨著,在这本书中,很少提及具体个人,我们看到的是躁动的文明力量在大陆间涌动,而这种力量即使在人类的无数个纪元无数个轮回中,甚至重新来过,都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十四篇

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我在刚开始培养读书习惯的时候买了不少历史类的书籍。很幸运的是西方的兴起就是其中一本。

原计划花两个星期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不过很明显,我缺少对于长篇大作的阅读经验,已经对自己耐心的错误认识。导致实际上我拖了一个月才把他读完。好处是,之后对于这种大部头的阅读计划将会更靠谱,并且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严格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来,不能随意的给自己松懈的理由。

言归正传,作为一本成书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世界史,西方的兴起不管对学术界还是我个人的历史观都引入了一种革新的概念,及文明的传播。

作为世界史,本书以时间为序,从史前农业社会的兴起到现在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总共划分了大致三个板块。

第一篇,以公元前500年为结束点。此前的人类文明在世界几大古文明发源地陆续诞生。但总体来说,处于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代中东文明是这些文明当中对后世产生影响更大的。并且在中东这个区域也最早出现了世界性的文明。

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两河流域的平原地形,以及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两大古文明的地理距离,使得文明与文明之间、文明与蛮族之间的碰撞更加频繁。

第二篇,公元前500年到1500年。这个阶段文明世界的范围扩张到了欧亚大陆几乎所有角落,并且欧洲人也开始了他们的海外发现之旅。

希腊文明和他的继承者罗马先是在中东文明的哺育下成长起来,进而反哺到整个欧亚大陆除了中国之外的所有角落。但总体来说,这一阶段各大文明都在起自己的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包括后来兴起的伊斯兰教,也达到了和基督徒分庭抗礼的程度。

第三篇,1500年至今。西欧作为文明社会的后期之秀,飞速得发展,并最终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几乎一度统治了全球。

以上是这本书大致的脉络,其实直到第三篇,本书的标题才名副其实,须知,在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皈依基督教受封罗马人的皇帝之前,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只能说是蛮族。不过正是这些蛮族,在汲取了中东文明、希腊文明甚至东方文明的精华之后,依旧保持了自身渴望扩张的天性。最终发展出了世界性的西方文明。

读完这本书,也基本上解答了我曾经一直以来对于世界史的三大困惑。

第一,为什么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却落得落后挨打的下场。

第二,为什么同样是东方国家,日本却可以迅速发展为世界列强。

第三,一直贫穷落后的西欧何以在短短两三百年的时间内统治全球。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改革开放才是硬道理,闭关自守只有落后挨打的下场。

不光是中华文明,曾经辉煌的中东文明、伊斯兰文明,都是因为自身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安于现状,缺少变革的勇气才逐渐走向没落。相反那些后来者对于现状的不满往往使得他们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或主动或被动),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明。古代的希腊和近代的西欧都是很好的例子。

如今似乎是已经步入到了全球化的时代,但不同的国家之间还是有强弱势之分,历史的潮流用远都是趋于一统,几千年的人类文化进程,有多少落后的民族和文明都烟消云散了,保持学习进取的心,不断完善自身也许是文明得以长久延续的关键。

当然作者在全书最后对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预测也很有意思,也许人类社会的高度分工最终会催生一种新的种族进化(依托生物技术),这种和人类简史不谋而合的想法很有意思。或许是因为,我们研究历史从来都是为了以史为鉴,迎接更好的未来吧。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读后感第十五篇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所著《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一部在西方史学界影响巨大,并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整体世界史”著作。

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显然有着某种传承关系。麦克尼尔与汤因比有着密切的学术交往,后来写过汤因比的学术思想评传。麦克尼尔对汤因比在大多数专业历史学者趋于专精之时,以文明的概念为世界史研究注入新活力所作的贡献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汤因比试图将世界所有文化融为一体,表现了从宏观角度探究历史的卓越洞察力。但麦克尼尔也指出汤因比《历史研究》的缺陷,他认为汤因比没有充分认识到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人群之间的交流接触是促使文明演变的主要动力。并且汤因比过分依赖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模式,对其他文明尤其是非西方文明缺乏理解,因而对各文明的选择取舍过于武断,在分析其他文明时有许多明显错误。并且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往往是先确定观点,再选择适用的史实,这就难于为专业历史研究接受。正如汤因比要以英国的经验主义来弥补斯宾格勒的德国先验主义方法的不足那样,麦克尼尔要以美国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成果来弥补汤因比历史哲学方法的不足。他不但以相当多的各国史学权威著作作为注脚来支持自己的论述,同时也吸收了威尔斯、房龙、杜兰等人著作生动新颖的特点,以大量的插图、地图和图解鲜明形象地体现了自己的世界史构想。因而《西方的兴起》同时引起了专业历史学者、思想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西方的兴起》采用了从古到今的叙事史结构,将全球文明作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整体,并以“比较广泛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农业、战争以及其他领域内的技术进步显然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各个文明的比较和兴衰的评价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探讨应以此为出发点。麦克尼尔认为研究世界史必须将各文明及其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察,文明的演变首先是由于生态、人口变化的促使,接着是同拥有较高阶段生活方式和思想的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只有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者才能生存和发展。这需要从世界史的高度考察,才能明推动文明和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只有发展一种世界范围的历史,才能有充分的空间容纳人类全部复杂性造成的多样化事实。

《西方的兴起》全面具体地体现了这些思想。全书对西方读者较熟知西方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重要史实只是简要叙述,而对世界其他非西方文明的演变与成就的阐述却较一般西方通史系统详细,这使作者认为《西方的兴起》这个题目也许会造成读者的误解,但他希望这种“误解”会使读者通过思考而掌握这本书的思想和观点,赋予这本书以生命力。全书分为3篇13章,译为中文有80多万字。第一篇为《中东统治的时代(至公元前500年)》,第二篇为《欧亚文化的均势(公元前500年—公元1500年)》,第三篇为《西方统治的时代(公元1500年至今)》。书的这种布局的中心是“欧亚大陆”“生存圈”的观念。书中综览了在这个大生存圈中几千年各个文明相互影响、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我们在研读《西方的兴起》这部著作时,更应借鉴和反思的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如何修正世界史研究传统的西方中心论而又避免狭隘的封闭的治史态度,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上以全球的宏伟视角全面研究世界史,并能透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事件把握影响全球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趋势。而且,当代史的实质就是具有全球性的历史,只有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察古知今,以古为今之鉴,才能理解世界史未来发展的总趋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