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救世》读后感精选

《救世》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6 19:15:43
《救世》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16 19:15:43   小编:

《救世》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辨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在疾病中间隙的男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并开始寻求救赎的故事。小说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探讨,探究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人深思。

《救世》读后感(一)

从喜马拉雅FM上的《春秋左传精读》,再到刘老师的称霸两本书,我一直都在读。刘老师运用理工科的思维写的左传系列的书籍,不同于传统历史学术的著作,可以说是开辟了另一种历史叙说方式,这种方式通俗易懂,作为没有太多历史背景的普通读者,从刘老师的书中,我知道了春秋笔法,了解了王道霸道,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咱们处在四维空间,多读历史书,能多一个维度来思考问题,看生活,读史使人明智,能取其中一瓢,都是大智慧,历史的故事不再是故事,是对人心的解读,是对人生的见解。

《救世》读后感(二)

近日正在读刘勋博士新作《 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本书问世距离上部《 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已近两年。仅就故事情节而言《救世》明显要《称霸》逊色许多。要知道称霸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始,郑庄公、齐襄公、齐桓公、楚庄王、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纷纷亮相登场,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大戏,仅看那个时期为成语辞典贡献了多少成语典故,就知道那个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了。《救世》是以子产执政为主线,牵引同时期的春秋故事,子产本人在国人中的影响显然无法与上述霸主相比,我最初也仅仅是在《论语》和司考教材中见到子产被提及,《东周列国志》中也是一笔带过。但阅读本书时,竟发现, “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 的孔子是子产的第一粉丝!这是个什么情况?书中论及子产为政的核心价值观是“德仁爱” ,故施行“” 为田洫(不患寡而患不均)、 作丘赋 (不患贫而患不安)、 铸刑于鼎 (推行依法治国)、 择能而使 (人才第一)、 团结穆族(统一战线)、不毁乡校(教育为本)诸此种种,不一而足。子产为政为后世变法者所师法,确有其道理。读《称霸》,数风流人物时(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不禁为小民叹息(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读《救世》,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圣人不折腾了,小民也有活路了。对了!《称霸》纸张光洁且较硬,《救世》纸张略显古朴且较软,是否是有意为之,还是我多心了!哈哈!

《救世》读后感(三)

读书是美事,但写书评却是桩苦差事。对以读书、校书为业的我来说,大多数图书称不上“好坏”二字,“平庸”就是最好评价了。但《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还是不一样: 第一,切入视角新。在学术领域,子产不算冷门,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文字学都对他有研究,但在普及领域,最起码我没见过一部以子产为核心人物的图书。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个遗憾,毕竟子产算是个知名人物,而且屡屡见于《论语》《左传》等常见文献,大家还是有了解的需求。但学术论文太晦涩,普及读物又太稀少,这部书恰恰填补了空白,一部“子产的评传”,以点带面,有人物、有故事、有权谋、有历史。陈寅恪先生讲“预流”,依我看,这部书很有点“预流”的精神,以后再有什么讲子产的书,第一桩难事就是跳出《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的框架。 第二,文献工夫硬。我对作者刘勋先生并不了解,只知道是一位生物化学博士,但没想到他对史料还有着很好的解读能力。掩卷细想,全书近30万字,绝大多数是对《左传》的解读,但咱们要翻阅《左传》,发现关于子产的内容并不多。这就得佩服刘勋先生的文献功底了,以《左传》为主体,同时利用《论语》《韩非子》《国语》《史记》《孔子家语》以及清华简等史料,抽丝剥茧,敲骨得髓,层层深入,对文献竭泽而渔,塑造子产这个政治人物形象。多说一句,个人认为:刘勋先生塑造的未必是真实历史中的子产,而是史料中的子产,这样的子产形象更多元,更值得大家琢磨。 第三,写作技术好。说老实话,春秋战国的很多故事、人物被解读烂了,很难读出新意。这个没办法,老祖宗留下的史料、文物有限,但刘勋先生还是讲出了新意,比如以“养成其恶而后诛之”为主题,将子产与子皙、郑伯克段于鄢、郑桓公创郑国三段故事连接起来,再用一个“祖传秘方”来概括,这就有意思极了,同一个权谋,竟然有几代人使用。这是很高明的写作手法,不猎奇,不流俗,读起来有意思。“有意思”三个字看着普通,但在今天,读起来“有意思”的书太少了。 夸了三点,也不是说这部书就没问题,仅从读者的角度说说: 第一,注释设计不好。现有注释分两类,一类是标明文献出处,一类是指向附录。依我看,指向附录大可不必,直接在页下出注最好,节省读者工夫,不必读书时翻来翻去了。 第二,文字、标点略随性些,对我这种“强迫症”的读者来说,是个“小毛病”吧。比如存在“晋、楚”“晋楚”混用的状况,依我看,大可以删去那个“、”嘛,就是“晋楚”,读起来省力;再比如“鄵”字,在第3页没有注音,反而在第7页注音,略有些影响阅读体验。 “《春秋》之法,责备贤者。”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学习的书,尤其是刘勋先生运用史料的方法。易地而处,我能否将有限的史料解读如此精彩呢?显然不能。

《救世》读后感(四)

读过本书之后,子产的形象逐渐清晰的呈现在我的眼前,从子产的家族背景到一步一步到执郑国牛耳的一把手,子产的心路历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历仕两朝,郑国从上到下的改革促使国祚延长,以成中兴,对外政策摆脱了摇摆在晋楚之间的尴尬境遇,对内通过田制征兵等改革促使物阜民丰,推行礼的思想,并身体力行,真正是孔子所说的古之遗爱。

当然,读书的时候我注意到作者关注到与《清华简》相互印证的手法,运用“二重辩证法”来对左传的记载加以认证,这是很好的,众所周知,传世春秋《左传》对描写刻画子产最形象,出土《清华简》则是对郑史及子产治道进行刻画,通过对比可以对子产之礼义与变法再作诠释。被称为"春秋第一人"的子产通巫而明礼,将礼奉为"天经地义"的自然秩序,蕴涵礼仪分疏之社会规范思想。当国之时作封洫、作丘赋、铸刑书,均是在周礼体制中展开的契合社会变迁、凸显政治权力的救世变法,形成《清华简》所述"令刑并举""国野分制"的公开成文法。其时世卿世禄已然松动,子产"择能使之"与"不毁乡校"分别从政治分工与平民议政的角度彰显贤能政治之道,亦形成《清华简》所述子产有师有辅之政府模式。子产执政虽以宽惠为著,却留下"莫如猛"的政治遗言,对后来儒法思想各有启示,构成中国传统法思想的一个基础理念。后世治理天下皆是如此,而作者则是很好的将这一现象解释出来,在第324页很清晰的阐述了《清华简》中的内容。

然而《清华简》《子产》并非是一手材料,去直接记载子产的言行,而应是子产学派的产物。《左传》等文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史实来解读该文本的概括性文字。《子产》中相当部分内容属于郑国高等贵族接触的机密;它回避了人们对子产的批评声音,明显是在树立典范;并且受周代"德""礼"的影响较多,"出礼入刑"的内容并不是主要内容。该文本表现出弥补"礼乐刑政之所不及者"的色彩,应完成于子产的同僚的门人之手,通过承告等官方制度传到鲁国,又经孔子之手传播开来。这一文字可视为官学与私学间的过渡环节,其作者可能与古人所谓"搢绅先生"为同一类人物。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冷静分析,也说明后世神化子产的社会功用。无论是讲述故事还是考证历史角度,都值得学习。

综上,本书结合现今已有材料对子产形象进行客观分析,并非盲目吹捧,是值得青年学者去学习,本书通俗易懂,将关于子产的主要政策和言行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的讲明白了这乱世之中,公孙侨如何纵横捭阖,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好书,推荐对先秦史感兴趣的书友品读。

《救世》读后感(五)

本书作者刘勋,从2009年回国之后长期从事《左传》的研究和普及工作,这两本书也是其成就之一。《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是政说春秋系列的第二部。在《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之前,还写过《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分为《齐桓篇》《晋文篇》两册。 在拿到《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这本书时粗略读了一些,发现正文中没有一句文言文,这是在我接触的先秦类书籍中很少见的,所有引用的原文,都有经过翻译加工成白话呈现在书中,读起来毫无障碍。 此书主要围绕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大夫子产的评传。同时子产也是孔子最为推崇的政治家之一,他提出的“仁爱”“中庸”思想也是孔子所认同的。本书主要从子产的成长、参政、执政的人生历程和后世对子产的评说,一共分为四章。在附录中将每一章节所涉及到的列国、人物、制度都有简单介绍,且根据标题都进行梳理,使得读者便于查阅,大事记、关系变化图等等当思路不清晰的时候,这些都会及时出现,帮助读者理清思路,还有世系图表和地图便于读者时空定位,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周到,也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内容,所叙述的内容对于历史小白来讲完全无障碍,就像在读故事,从中也可以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 从开始读这本书时一口气读完前两章,不必有其他的顾虑,完全沉浸在其中,对于事件的描述非常详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是在看一部穿越剧。在叙述子产的故事时,并不是简单只涉及到子产一人的故事,而是与其他同时代相类似故事有一个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对于当时的史实把握信手拈来,非常熟悉了。对于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出场时都有一个简单介绍,使读者很快明白出场者是什么样的身份,对于整件事的理解就会轻松很多,无障碍阅读。 或许说到子产,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说到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此书不同于其他史书,一开始并不是从子产的出生讲起,而是从僖公的暴毙说起,引出子产,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序幕和参政两章我是在拿到书的那一天读完了的。刚开始读时以为自己拿到的只是一本非常严肃的学术性史书,可是又觉得没有原文的引用多少有点奇怪。当我走进故事之后我才发现,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史书”,相比起严肃的史实,他夹杂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如果单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讲,如果读过《明朝那些事儿》,那这本书就类似“子产那些事儿”了,但是学术性上明显此书比之更高,做的更完善。叙述事件的同时也会留给读者一个自己的思考的空间。 读完此书,对子产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人际交流重点额的“卡耐基”,他的一些价值观、领导力源自于他极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而且必须出色的能力要求之一。子产不仅有这样的能力,而且做的很好,在执政期间,他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团结领导。子产的核心价值观“德仁爱”,也深深的影响了孔子,孔子称赞子产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仁爱之人”,可见是极高的评价了。 子产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处理事务上彰显出的智慧。似乎这在每个成功人士的身上都可以用到的词语,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呢?原因有二。第一点、考虑事情从来都是周详的,遇事会有自己的做事办法,随机应变能力很强,不因循守旧。这一点就体现在“西宫之难”中,子产处理事情的方式与子西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思绪缜密、考虑周全、快速反应就体现在这里。第二点、他在推行改革时,善于吸取前人的经验,改革几乎没有失败,我认为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有超凡的智慧。然而在整个描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却是借鉴前人的经验,由此可见,成功的道理向来都是很简单的,但在实际中却很难做到。 感悟还不止于此,子产的仁爱之德、中庸之道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是需要不断尝试实践,在经验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道,我认为这才算是真正学会了。

《救世》读后感(六)

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蜂出并作,众说纷纭。爰自东周,王室衰微,群雄争霸,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像郑国这样的小国—处于四战之地,不得不选择“朝晋暮楚”在夹缝中求生存。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郑国涌现出一大批令后世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克段于鄢”的郑庄公,辅佐庄公称霸后又连立三君的祭足,还有救世良相子产。

由于去年读过《史记》,对先秦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郑国的历史人物中给我印象对深刻的是祭足。至于子产,确实有些陌生。我平时非常关注中华书局的出版动态,新书基本上是出一本买一本的那种。看到是讲是春秋历史的就买了一本,这本书拿到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轻便,捧在手中无压手感,后来了解到是采用了进口轻型纸,而且纸张厚实却不透光算是不错的那种。翻阅时无浓重的油墨味。封皮选用同样比较用心,看着像皮纹,摸起来是柔软的具有光泽度,感觉是铜版纸。

《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以下简称“救世”)是作者刘勋的“政说春秋系列”第二部,第一部是《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出版社介绍说“本书是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大夫子产的评传”。我个人对这种以白话文的形式正说历史系列书籍比较青睐。平时我也读原著,一方面是文言文水平有限,另一方面读书深度或许不够,仅仅是像读“故事会”一样看个热闹。“救世”这部书像个拐杖一样,可以帮助人们扫清一些读原著带来的阅读障碍,也可作为历史兴趣培养的入门读物,更能够剥丝抽茧地讲解历史,带领读者回到春秋时代,体验沉浸式阅读。

该书以时间为轴,以子产的一生丰富主线。从“晋楚争霸,郑国蒙难”,年轻气盛的“子产高调发言”,老成持重的“子国怒骂调教”,到子产开始执政并“启动改革,全面破局”,再到其“独掌国政,鞠躬尽瘁”。作者将全书分为四部分,“序幕、参政、执政、评说”,来介绍子产的人生历程,“深入探究他带领郑国重塑形象、锐意改革、迈向中兴的政治事功和‘仁爱中庸以救世’的为政之道”。阅读该书时,还有一个特别的发现,救世作者是一个比较皮的人,书中出现大量时髦词汇,诸如“特殊国情”、“官二代”、“求生欲”等等。我臆测作者使用与时俱进、诙谐幽默的文字表达方式,是想读者在感到枯燥无味、阅读乏力的时候活跃思维、放松大脑?

怀揣着好奇心的我看了一眼作者简介发现,虽然他的文字比较皮,但是人还是蛮正经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正经了。选取比较官方的介绍:

刘勋,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学助理教授,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创始理事。2009年回国后长期从事《左传》研究和普及工作,著有《春秋左传精读》《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并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发表春秋史文章多篇。

这简直就是学霸呀。难怪读他写的书感觉和别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也许就是因为一个理工男跑去研究隶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左传》,然后还写了一本书。书后的几张图表为此加以佐证。

作者以“救世”二字作为书名,描写子产如何在困局中扭转局面以达兴盛,以今日文字诠释古代政治风波下的博弈内涵,不仅仅是在阐述古代政治人物的智慧,实则以古喻今。书中“评说”部分,文笔犀利,见解深刻。每一个时空下存在着无数个“子产”,这些“子产”们都会以各种方式方法践行着“救世”之道。读书有时候会产生共鸣,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和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前人给后人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的经验,后人结合当下环境辩证借鉴利用,这就是读书以致用。

我平时喜好读书,但仅仅是作为一个爱好而已,常和朋友玩笑话讲“好读书,不求甚解”。真的是不求甚解吗?只不过是不作深入研究罢了,毕竟我不是专业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由专业人士来做吧!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跟随专业人士读书,或是选择一本能够帮助理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书来阅读。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下,在节省时间精力的同时还能了解我们想要知道的历史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等待和通勤过程中,在地铁上或坐或站手中捧着一本不太重的书获取知识,满足求知欲,《救世:子产的为政之道》这本书就可以做到。

《救世》读后感(七)

《救世 : 子产的为政之道》:刘勋 / 中华书局 / 2021-4 /

文丨云海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弱国无外交”是一个普遍的真理。春秋时期,郑国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小国家,不仅国家体量小,而且夹在南北争霸的两个“超级大国”——晋、楚之间。在这样恶劣的地缘政治下,作为中型国家的郑国,只能长期奉行“谁来讨伐就跟谁”的外交策略,朝晋暮楚,夹缝里求生存。

公元前543年至前522年,在执政卿子产22年的治理下,郑国通过一系列的内政改革和外交活动,一改内政大族倾轧、外交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极大地提升了郑国在当时的国际形象,让郑国呈现出一片中兴景象。子产因此成为同一时代的孔子倍加推崇的政治偶像。

刘勋博士的《救世 : 子产的为政之道》一书,正是一本讲述子产从政生平的评传。作为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刘勋回国后长期从事《左传》研究工作,从《救世》一书来看,文理科跨界并不阻碍他在国学上取得高深的造诣。刘勋在近十年研读《左传》的基础上,交代了子产参政前郑国的内政外交局面及春秋中晚期诸侯国“君弱臣强”的政治现实,并以此为序幕,全面介绍了子产成长、参政、执政的人生历程,写就了这部子产评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稀世良臣的形象。

青年时期的子产就已聪明过人。前565年4月,郑国罕见地入侵楚集团中的蔡国并取得胜利。这次行动的主帅是子产的父亲,郑国次卿子国(次卿为政府二把手,子国为卿族国氏的宗主,子产为其继承人)。在举国欢庆中,时任大夫的子产却在朝堂上发表了一番与众不同的言论而崭露头角:“小国如果没有让民众团结一心、让霸主有所顾忌的文德,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没有比这更大的灾祸了。我国主动出击,楚国肯定要过来讨伐,到时候我们能不顺从楚国吗?我们一旦顺从楚国,晋国也一定会兴师前来问罪。晋、楚轮流讨伐郑国,从今往后郑国没有个四五年,是不可能有安宁日子过了。”当年冬,如子产所料,楚国就派军队前来讨伐,郑国倒向了楚国。

然而,子产的这一番高论,并没有获得父亲的赏识,反而吃了父亲子国的一顿当众怒骂。其实,子国之所以以激烈的方式来喝止子产,是出于老练的政治敏感和直觉的。一方面,阻止了子产说出更多出格的话,避免子产因“鹤立鸡群”被其他官二代孤立。另一方面,也向受到冒犯的卿大夫表态,子产的言论并非出于他事先的授意,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儿子的绝对控制力,避免父子间的政见分歧被他人利用而损害家族利益。

从子国严厉调教子产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贵族高官的教子之道:高明柔克。也就是强力攻克聪明儿子高亢、明耀的刚德,强行植入低调、沉稳的柔德,矫正其德性向“无过无不及”的中道靠拢,这其实就是中庸之道在人格修养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可见,古人深刻认识到矫正德性非常困难,所以尽管调教的目标是“柔”,但调教的手段必须要果断刚强,怒骂、暴打甚至追杀都得用上,要“狠斗思想一闪念”。在这种充满深沉爱护、庄严责任的严厉调教下,作为未来国氏宗主继承人的子产快速成长起来。

倒向楚国两年后,即前563年,郑国发生了“西宫之难”。执政集团六卿中包括子国在内的三卿在内乱中横死朝堂,而主张“跟定晋国”的另外三卿则安然无恙。晋国的暗中指使难逃嫌疑。在这一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子产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第一时间率众追杀贼人,而是在做了把守家门、锁好财物文书、防守院墙等警戒安排之后,才召集亲兵进宫收尸。作者指出,这表明在短短两年内,年轻的子产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向内心有坚守、做事有策略的优秀政治家的个人修养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西宫之难”9年后(前554年),子产进入了郑国六卿领导班子。凭借过人谋略、渊博知识、雄辩口才,子产一路政绩斐然、平稳升迁。到前544年,子产在六卿中的排位已经仅次于执政卿。在随后的执政伯有之乱中,因坚持中立并礼待武斗中被杀的伯有,子产得到了首卿子皮的高度赏识。

正是凭借首卿子皮的支持,执政之后的子产才得以顺利整肃大族,推行作丘赋、铸刑书等一系列改革,带领郑国走向中兴。作者指出,善于团结领导,取得上级领导的充分信任和支持,正是子产成功的三大法宝之一(另外两件法宝分别是知人善任、广开言路)。与此同时,子产还重视争取六卿领导班子的团结,他充分认识到春秋中晚期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的问题,为团结穆族,用心良苦,从执政到去世,也的确有效遏制了七穆内部的离心力,未再发生过六卿班子武斗流血事件。

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刘勋对子产的为政策略和为政理念进行了评说。刘勋指出,子产的为政之道,就是以“救世”为总体目标,以“崇礼与改革并重”为总体策略,以“德仁爱”为核心价值观,以“道中庸”为基本方法论,通过实施积极稳妥的内政改革,开展刚柔并济的新型外交,带领郑国抓住晋楚停止争霸后出现的“战略机遇期”,摆脱困境,实现中兴。

书中,刘勋试图以“正说”的形式,向读者介绍《左传》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政治经验和智慧。所谓正说,就是既非简单的白话译文,又不是取悦大众的戏说历史,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深入地解读历史事件。这就对作者的史学功底和文字表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救世》具备了这样的语言特色。刘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端正的历史,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多有合理的分析,全书一气呵成,让人爱不释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