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的法则读后感第一篇
如果你观察的是猎户座里那颗明亮的参宿四(图0.1),那你便相当于将时间回溯到了600多年前,它传到地球上的淡淡红辉是在中世纪时代发出的。 月球的引力也以同样的方式逐渐影响了地球的自转,使地球的自转速度每100万年减慢15秒左右。 金星上的1天相当于地球上的100天出头,约为一个金星年长度的一半。 反射望远镜彻底改变了人类观察遥远太空的能力,目前最大的反射望远镜使用的镜面直径达到了8到10米。这样庞大的望远镜让我们得以看到亮度仅为27星等的暗淡天体,比黑夜里用肉眼能看到的最暗星体要暗21个星等,即亮度仅为其几亿分之一,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史书上有记载的超新星最早出现在公元185年,中国天文学家在《后汉书》中将其记述为“客星”,经过大约8个月的时间才最终暗淡消失。 假如大爆炸是我们这个“泡泡宇宙”发生暴胀的开端,那么在此之前,可能早就已经存在着更大的宇宙了。
群星的法则读后感第二篇
《群星的法则》 本书的“群星”不仅仅是讲星星,而是探讨整个宇宙以及更大尺度的空间结构。它带着我们沿着宇宙的阶梯一层层向上攀登,述及的规模也随之一步步扩大,从太阳系到邻近空间,再到星系、星系群或星系团,然后到宏大的超星系团,最后到可观测宇宙。在这之外,还展示和描述了属于宇宙中这些不同将于的可见之物和不可见之物,包括行星、恒星、黑洞、产生恒星的气体云、宇宙尘埃、弥散在星系团中的炽热气体,以及目前尚未识别出的暗物质。 书中的一大亮点在于对宇宙尺度的一些生动类比,比如全书都在使用篮球场这样的比喻,让我们对各种天文尺度和结构层次有直观理解。书中的一个意外收获,是作者在不余遗力地像我们展示了天文学领域一大批杰出的女天文学家,勒梅特、贝尔、弗莱明等等,她们对宇宙法则的执着探索让人动容,也证明在某些层面,女性比男性更具有优势研究天文。 本书的最后两章是关于宇宙学的探讨,涉及空间的本质和和宇宙起源演化。空间是否无限大,是否始终存在,这些问题把我们引向了更遥远的时间 和空间。遥远星系的红移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膨胀的空间里,这个空间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空间中的每一处都在膨胀,空间里的所有物质都在逐渐远离彼此,只有星系和星系团内部除外,那里的引力胜过了相对温和的膨胀。我们无法用习惯空间中的物体去类比理解宇宙,宇宙大爆炸既没有中心点,有没有什么东西会向外飞去,而是空间本身的膨胀。每一种理论模型都可以解释一部分宇宙,同时也不可解释另一部分宇宙。暴胀理论的局限性引出的一个终极问题就是“宇宙是否无限大”。这取决于两个起决定作用的特征,即空间的几何特征和拓扑特征,而决定宇宙几何形状的是宇宙中物质的量,空间的平均质量越大,它变形的就越厉害。如果宇宙无限大,或许我们的宇宙不止一个,多元宇宙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一个庞大得多的集合中的一部分。 这些伟大的发现和让人脑洞大开的理论让我们深受震撼,近代天文学的起步并不算早,但其发展却非常迅猛。从银河外是否还有其他星系存在都不知道,到将宇宙的演化历程追溯至近140亿光年前,人类仅仅用了一个世纪。现在,天文学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主要基于经验观察的实证科学,到如今扎根于物理学方面对天空中所见物体和现象的深入理解。或许正如作者所说,天文学的黄金时代充满了乐趣和可能性,新的发现正近在眼前。
群星的法则读后感第三篇
水星,没有大气层,自转缓慢,一年时间全是白昼一年时间全是夜晚,局部温度400℃,夜晚零下100℃。
金星,有大气层,大气层中有高浓度二氧化碳和硫酸云,温度超过400℃,顺时针自转,绕太阳逆时针公转,自转速度慢与水星近似。
火星,质量为地球的十分之一,重力为地球三分之一,有两颗卫星,有大气层但相当稀薄。
木星,气态球体,表面无法立足,外层10%,到中心部分全部是是金属氢,是气态氢,直径是地球11倍,质量是地球300倍,自转速度比地球更快。土星,中心位置可能有岩质,外层是一层层液氢,最外层是氨气,土星约10小时自传一次,土卫六是卫星中最大的,有氮气大气层,表面有碳氢化合物的湖泊和海洋,雨的成分是液态甲烷,表面温度接近零下200℃。天王星,大气层中存在大量氢和氦,无论在南极还是北极,都有连线约40个地球年始终处于日 照之下,随后又有连续约40个地球年一直停留在黑暗中。海王星表面包裹着氨气云及氢和氦组成的大气层,还有些甲烷,使其呈现出微蓝的颜色。海王星主要是由液体构成的,包含一个
尺寸与地球差不多大的岩芯。在海王星之外便是柯仔伯带——太阳系内的第二个主要小行星带,还有冥王星及另外几颗矮行星。冥王星主要由冰和岩石构成,天文学家给出了一个正式的定义:行星应该是围绕大阳运行的圆形天体,体积要足够庞大,除其本身的卫星以外,没有其他体积相近的物体在同一轨道上运行。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全都符合上述要求,但冥王星不符合,于是在2006年被降级为矮行星。
太阳系——银河系——本星系群(包括银河系、仙女星系等50多个相邻星系,几十亿年以后银河系与仙女星系将发生碰撞)——星系团——超星系团
地球:拉尼亚凯亚或室女座超星系团——本星系群——银河系——太阳系
太阳氢燃烧完——红巨星——膨胀吞噬周边行星包括地球——燃烧后的每个收缩形成白矮星(由碳和氧组成的内核)逐渐冷却(内核大量电子形成外推压力与内吸引力相抗衡)——黑矮星(不在发光的白矮星)——结束生命
巨星恒星白色恒星和蓝色恒星(质量是太阳的8倍至数百倍)氢气燃尽(时间远少于太阳)——红巨星——质量极大中心部位引力极大——电子压力不足以抗衡导致强烈暴缩,内核彻底坍缩,中心温度上升至1000亿℃——中子质子相距过近转而排斥力——超新星爆炸
白色恒星(质量是太阳8-20倍)爆炸后产生的遗留物中子星——比太阳重(不超过三倍)直径仅仅几千米、密度极高引力极大——快速自转磁场旋转喷射无线电波和x射线(所以也称脉冲星)
蓝色恒星爆炸形成黑洞——至少两倍于太阳质量的物体挤压至仅有几千米区域——引力极强,致使质量被进一步挤压到极小(可能无限小)空间内——必须超过光速才能黑洞
2017年LIGO与室女座干涉仪识别出两颗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时空涟漪
电离:例如氢气原子温度太高而被分解为质子和电子,此过程称为“电离”,离子指带电荷的粒子,如有质子的氢原子核,这些高温气体发出的主要是x射线。
旋涡星系(银河系、仙女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麦哲伦星系,边界不清,状如星云)
原子核内的中子会变成质子,反之亦然。这个过程又称β衰变,还会产生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徽子。泡利只发现了电子,并计算出原子核中缺失了一些能量,于是便构想出了中微子的概念,以此来解释这样的反应。
暗物质的可能性:1、MACHO:晕族大质量致密天体,比如恒星(只不过体积太小内核无法发生聚变)、行星和黑洞2、可能是由中微子和一种全新粒子WIMP(群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未知粒子,基本不发光)组成
字宙微波背景辐射的一种奇异特征变得明显起来,尽管辐射是从宇宙中各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出发的,经过了数十亿年的时间才传到了我们这里,但无论往哪个方向看,辐射的温度几乎都完全相同。这就表明,那些不同的原点虽然相隔极为遥远,但其温度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