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探讨了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兴趣不高、学习压力过大、对学习目标缺乏认同等。文章提出了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动力。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一)
三星半,因为给老师建议的部分对我没有太大帮助,如果我是老师的话,本书值四星。
阅读时长:6小时 15个番茄
1/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二)
翻译很晦涩,让人觉得条理和语言都笨拙。
作者从心理学的最新研究一步步讲出了学习、记忆、练习的关系,不过也是老生常谈,归根到底,无非过程的稍微不同而已,目的手段都没新意。
利用讲故事,让人们去思考,可以增强人的记忆,那么预先的任务对于记忆有没帮助呢,翻译得语言闪烁其词,我最终没有明白。
2/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三)
很一般的入门读物,只能抄录几个格言式语句,前面还有点可读,到后面都是罗哩叭嗦,有举了几个例子,看到最后结论是错的,有的结论还说是存疑,不知道举这几个例子想表达什么,这书只看简介即可。
我有个习惯,一般非常好又畅销的书我不写书评,因为不知道写点什么,所以只写不是很好的书评,书有毛病所以分享出来
3/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四)
所有的教师、高年级学生、家长都应该阅读这一本书,这本书系统的总结了学习的误区、方法、注意事项,书中的一些概念虽然已经比较普世,比如:练习、智能是发展的,但是一些新的概念还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比如:记忆是思考的结果、好奇心是发动机。
这本书虽然已经绝版,不然一定买一本放在家里慢慢阅读。
4/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五)
你学习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够吸收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是在一个新的领域,刚开始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大部分人会感觉到挫折,如果不是有非学会不可的压力,很多情况下都是会浅尝辄止然后就放弃了。因此,这个时候保持对成长的乐观和对困难的适当了解是很有必要的,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再坚持一下,让你的雪球滚起来。
5/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也是第二次观看了,第一次看得很慢,这一次看得比较快,主要找自己需要的领域来看。这本书里有一个最最主要的模型,就是关于“环境-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的。我们的大脑接受信息时,形成的是工作记忆,我的理解是短时记忆,而我们需要将其变为长期记忆。具体转变的方法有:1.诉诸情感;2.不断重复;3.大量练习。通过转变,释放大脑的工作记忆空间,这样大脑有机会学习其他的信息。
6/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七)
最大的认识就是这句话:一个人看起来在进行逻辑思考,但其实大多数时间他只是在进行记忆检索。而不同人的思考能力的不同在于长期记忆(认识空间大小,你没见过听过体验过的东西,是空想不出来的)的差异,以及组织长期记忆的能力(通过抽象和练习形成长期记忆的框架组织,便于减小长期记忆提取所占的内存空间,从而有效存入有限的工作记忆中进行重新组织安排,进行工作‘思考’产出工作思考创新结果)
7/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八)
对于改变自己以前的思维方式,很有帮助!也适合想了解认知心理学的人!有比较多很有意思的实验,挺有感想的!不过,至于要不要完全接受作者的观点,就靠自己的选择了!
家里宝贝12岁了,养育孩子这12年,走了不少弯路,也有了不少经验。有抓狂的时候,也有幸福的日子。带出一个爱读书,懂礼貌,学习好,情商高的孩子。这几年为了孩子整理收集了不少书的电子版本,希望送给同样爱书的有缘人。
8/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九)
该书评已发布在我的公众号(尼摩船长的航行日志) 里,想了解更多好书推荐,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
9/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十)
为老师量身定做的低门槛认知心理学书籍,低门槛不代表内容众所周知,作者用事例分析代替认知科学的晦涩理论,颇有天才洞见。举例来说,第一章揭露学生不爱上学的心理学原因,从大脑思考案例入手,学过的应该知道实际上是大脑“双进程”理论和斯坦诺维奇的三重模型,指出人和机器人的区别。第二章讲的是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记忆术的基本原理也抖出来了:深加工和人为构建回忆线索。这是对当前快餐文化只求干货而放弃枝叶的强力反击。那些优秀的学生,更多是有着浩如烟海的事实性知识和打包组块的能力。
10/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十一)
1、人天生不爱思考,须意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限制。同时在提出问题时,确保问题能够得到解决(i+1)。
2、事实性知识能帮助学生在理解事物时,增强背景知识所提供的帮助。学习中的马太效应。
3、有趣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有趣的点要和想表达的内容强关联。
4、抽象知识如何转变为具有知识。如何提高迁移知识的效率。
5、重复练习可:加强基础技能;为学习更先进的技能做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
6、学习早期的认知力和晚期截然不同,因此学生不能像真正的学者一样去思考。
7、赞扬努力,而非能力,让他们明白智能是可改变的。
11/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十二)
教育心理学读物,几乎收获了所有读者的好评,去年看过一遍,感觉是囫囵吞枣,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再看一遍。9个章节各有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回答学生为什么不主动喜欢上学,为什么记不住,为什么学不会,为什么学生之间有差异。
对于学习效率低的问题。 1.可能是记忆力不够理想:多次学习将工作记忆转化为长久记忆;记忆时最好用上故事结构。 2.少思考(记忆、认知是思考的产物):接触新概念时,尽量找实例 3.缺乏刻意练习,练习和努力可以弥补智能上的不足,练习使知识和技能可以自动化;对于基础且无意义的知识需要反复练习加强记忆 4.像专家一样,进行持续性的工作和练习,将知识从表层知识转化为深层知识
12/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十三)
认知心理学初级读本,讲到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人们依靠故事讲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机械记忆提了一下。
重要的一部分讲的是背景知识。即我们认知的,学的多才能继续学的多。学的多之后,学习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按职能划分,转变为按照深层结构来划分。
高手一方面是背景知识多,一方面是知识已经经过了深化,按照新的深层联接方式进行梳理,大脑获得了简化,减少了内存,增加了运营效率。
13/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十四)
一本教你如何学习的书, 认知心理学的摘要,九项大脑工作的基本原理。 作者本意是写给教师的书,告诉他们如何利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但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
其中“大脑是避免思考的”、“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指导意义较大。
在读完后也做了一个本书的思维导图,当作读书笔记以便日后翻阅。
14/15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读后感(篇十五)
20160607 是一本非常专业的认知心理学书籍 而且行文的逻辑很严谨 读起来很舒服 可能是书名的问题被低估 现在绝版了 好像中文版也就印了一版一次印刷 大概也就5000册销量不好就绝版了 关于思考和记忆的关系分析的很易懂 工作(cpu)记忆是有效思考的最大瓶颈 cpu硬件(临时存储空间)不能升级 但是软件可以升级 方法有两个1.沉淀更多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 我们可以把知识进行归类合并 提取元知识去提高我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2.刻意练习 通过练习让一些思考自动化 留有带宽去思考其他重要的问题。通过思考后我们可以提取元知识储存到我们的长期记忆 完成知识的内化 提升长期记忆的方式有两种1.增加提取频率2.增加提取难度 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练习和反思 扩展阅读(刻意练习和学习之道)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