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的狂欢》讲述了互联网时代的网民对于信息爆炸的狂欢与迷茫。文章揭示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追逐快速信息的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渐行渐远。作者呼吁人们要理性对待网络世界,不要沉迷于其中,应该保持清醒头脑,珍惜真实的人际交往。
《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一)
《网民的狂欢》充斥了对正在改变未来的技术的恐慌,作者怀着根深蒂固的对已有的传统既得利益集团的赞美和膜拜,在近似癫狂的情绪控制下对当下由互联网带动的新序进行了来一次集中的批判。
“失败"者的呐喊.
1/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二)
06年出版的一本书,关于互联网弊端的简单事实罗列:比如门外汉逐渐取代专业人士,在网络上进行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宣传;盗版横行,专业人士的劳动得不到尊重,必然导致严肃报纸、杂志和音乐创作者的创作热情降低,人员减少等等。
当然,作者不是一竿子打死互联网,主旨还是呼吁能够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
总体而言,缺乏深度,有进一步探究精神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娱乐至死》
2/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三)
书中提到的web2.0的缺陷与问题,有哪些是社会固有,被网络技术激发起来的;哪些是网络创造出来的;哪些即使没有网络,也是那样子的?
在我看来,书中提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经过网络新技术放大而已,本来它们就是存在在那里。
有些问题,根本就是任何新事物都会少年期都会遇见的情况罢了,不值得大惊小怪,也不难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解决。
真正本质上的推论过程,权威与大众文化间的矛盾,这个事情在70年代就已经摆上台面了,只不过网络又把它重新刷了一遍鲜艳的油漆。
最后一章的解决分析倒是足够客观可信。
3/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四)
在我们这样的世界,指望媒介和社会来帮助自己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显得有些奢望了。
面对大规模的业余化,一个独立的人所应该掌握的人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
1)媒介素养
2)逻辑学/批判性思维
3)哲学基础(丧失哲学基础的后果,就是人活着没有特定的立场,而只有飘忽的立场,在飘忽的立场下,话语,充斥着的,便是情绪,而非理智)
4)起码的方法论(比如一份调研报告告诉你,99%的人并不歧视残疾人,这绝对有问题)
真正的思想就是在少数几个头脑之中的,Wiki百科即使倾全体网民之力,也无法与真正的思想家相比,这个不是来解释和辩论的,而是自己修行去感悟的。
4/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五)
1.现实情况:
a.信息问题:易得的业余、虚假信息成为首选,去伪存真的时间增多
b.版权问题:图书、音乐、电影和新闻等专业信息的权益受到损害
c.社会问题:赌博泛滥、情色内容过载、精神疾病频发、隐私泄露
2.解决方法:
a.尊重专家和传统媒体的作用,双向建构信息获取方式
b.调整和改变专业信息的发布和盈利模式
c.政府监管、家庭教育
3.个人行为:
总的来说,与书名一样,狂欢。作为一个穷困网民,廉价获取图书、音乐、电影、新闻等专业信息,用理性态度怀疑和筛选信息源,对隐私泄露保持警惕。
5/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六)
关键词摘取:
业余者与专家
图书泛滥/有限的人生
知识分子的发言权
革命正悄悄进行
分离读者注意力
只在相同趣味环境下自我陶醉
网络民主的最后结局也许是社会主义(并且朝着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直奔而去)
高贵的业余者
对网络的信任
真相与取相
盗版与社会发展(不能复制的权利与价值)
永远在线
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混淆
“群众智慧”乌合之众
不可替代的传统媒体
社会中的现实悲剧
大众即乌合之众,少去精英分子的带头作用,我们将朝着不可知的黑暗涌去。
这次革命依旧是少数分子的真理吗?
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可不是摒弃群众,可是这么想下去,我还怎么入党......
6/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七)
很好,这就是评价的力量。通过阅读已读者对《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这本书的评价,我能感觉作者是一个片面且啰嗦的人。片面是因为写博客是为了卖书,卖书是为了赚钱,为了能够快速赚钱,作者写这本书写得很快,他的观察统计、静心思考不多,缺乏大量的统计数字,只凭借自己的感受就对网络下定论,这是不严谨的,这种不严谨既有来自于它学历的不足而导致缺乏统计分析,并从数据中挖掘出意义的能力,也有为了赶快赚钱而缩短写书时间的躁动心理。
啰嗦是因为作者的内容就只有5-10篇博客,但是这么短的篇幅难以合为一本书,为了凑字数,只好长篇大论,只说一个问题,却要连它的起源、发展、未来变化都说一遍,这样搞出个30篇博客的篇幅,就可以出书了。
通过阅读已读者的评价,我感觉许多书,只要读目录,读序言/前言/引言,再读一读已读者的评价,你就能吸收到整本书的营养。而无需整本阅读,浪费时间。要读书,应该去图书馆借来看,而无需买为己有,浪费金钱。
谢谢众位已读者想说就说,有话直说的坦诚!谢谢你们的读后分享!
7/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八)
从各个方面来说,网络都使得我的生活更加方便与丰富多彩,但很庆幸我不是没有网络就无法打发一天的生活。
感谢网络让我认识了苏打绿,让我随时可以用免费的方式和我的朋友们保持联系,让我可以在没有好书店的小城足不出户买到自己喜欢的书,让我免费看了那么多电影听了那么多音乐(虽然不知我的行为是否合法),让我在写自己不想写的形式主义的材料时可以轻松应付,感谢网络陪我度过无数个无聊的日日夜夜……
以前我以为我不知道的网络一定知道,现在我知道网络也有不知道或知道的不一定准确,虚假的、不可信信息的传播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常想这是一个没有大师、没有英雄的时代,但也许我所享受的这些免费的便利也是使得大师、英雄消失的原因之一,毕竟这世界大部分时候都是利益驱动的。
事实上总体来说网络让我的生活更美好了,即使看完书我也认为网络最重要的原则是分享,网络帮助我拓宽思维、增长见识……但网络知识一个工具、一种渠道,它可以给我思考的角度,并不能给我思考本身,真正要学有所成、事有所成还是要在现实中做足够的功夫与努力。
网络有我的生活,但不是全部。
8/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九)
本书是作者的第一本作者,其实作者作为一个业余作家,处于自己的个人经历,写出了对WEB2.0技术带来问题的反思,也许对于美国这个相对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国家,真实情况是这样,特别是对于各种版权问题和垃圾信息的泛滥,色情网站等方面,我认为相对还是具有普遍意义。同我们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情况互相印证,的确能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是,在有些方面,并不太适合国内的情况,作者在文中对网络民主化进程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充满了“高贵的自恋的业余者”,这是对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摧毁,人们应该尊敬权威,从新树立对专业化的尊重。遏制玩票者。但前提这是在一个民主制度相对完善的社会,才出现的问题。而我们的问题是言论和民主的自由尚未完全建立,网络往往成为了个体挑战制度和影响社会的媒介和手段。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成本低廉的手段,现阶段,业余者反而在促进言论的自由,体制的改善。至少是一种善意的期望。
我最赞同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认为网络上没有免费的东西,即使有那也是一种假象,我们最终要为辨别这些免费的东西那些对我们有用而付出代价--就是我们的时间。
9/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十)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能以网络的方式自由表达心声,传递信息,发表观点。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前,传统媒体扮演着信息的“传播者”的角色,起着信息“把关人”的作用。然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公众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或“接受者”。表面上看是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然实则也暴露出了互联网的一些弊端。刚接触网络时代新变化的人们,都热情的投入于新闻生产,视频、音乐创作,知识传播等等。然而,这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是未经过专门训练的“业余者”,所生产出来的内容难以保证其真实性,甚至难保其内容的原创性。在《网民的狂欢》一书中提到:维基百科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网民所生产、编辑的,基本没经过专家的审核。只靠民众来生产的信息,很多内容是难以分辨真假的,而且很多知识是碎片式的。由于传统媒体人,各领域的专家发表的内容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知识性等,媒体在信息时代更应起到“把关人”的作用,使网络信息更具科学性,真实性。自媒体时代,网络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要理智看待它带来的弊端。它就像是一种工具,它的利弊由操纵它的人决定。
10/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没啥意思。作者是一个极端的精英主义者,虽然在结论中提出应当避免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有点警示作用,但是其立论的根据却是相当薄弱,用非常守旧的思想去看待新生的事物,盗版、欺诈、隐私这些问题不是web2.0造成的,没有互联网,这些问题依然存在,而作者却把这些问题一股脑全算在web2.0身上,并不公平。新的技术和新的生活方式必然会造成与旧有的生活方式的冲突,人类文明就是在这种冲突中一点点发展起来的。旧有的东西不适应新的方式,必然会产生改变,而不是去一成不变的维护旧有的,而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在这一点上,作者倒是蛮适合中国生活的(o(∩∩)o...哈哈)
作者不相信网民,认为业余者对专业人士造成了威胁,也降低了生活品质。作者或许不了解开源社群。linux的作者托瓦兹在写出linux时还是一名学生,恰恰是作者眼中的无知的业余分子(在作者眼里自由软件的积极分子估计都是他所谓的偷窃者)。作者或许不知道有种人叫做业余天文学家,许多人都具有专业的天文观测水平。维基百科上虽然很多业余人士,但是如同每个人除了有本职工作或本专业技能外,往往还有很多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这些个人的兴趣爱好领域,他也可能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人。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业余的著作,许多基本的知识作者都没搞清楚(例如把CC协议当作是在鼓励盗版),作者的书恰恰正是他书中所诅咒的劣质品,真的是很搞笑。
11/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十二)
通读全书,我发现:作者一方面有着自己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另一方面,又有着对新生事物的恐惧。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存在空间,它可能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正是它不断被完善的证明,它是积极发展的,在古希腊,希腊先贤反对书写的出现,但人类不正是依靠书写开创了更大的文明;而当时希腊先贤之所以反对,是应为他们觉得书写妨碍了人的记忆里,使那些常人也可知道许多知识,从而为自己牟利。但正是因为,书写的推广,使知识得以广阔的传播,不再是那些贵族的专利。而互联网,更加促进了群众智慧的产生,不再使标准成为专家的特权。很明显,作者是感慨于社会的混乱无序,而希望产生一些权威,以使这个社会能够有秩序有条理。
在我看来,人类自有一套评价机制,在处理了繁多信息的之后,会形成一股主流,从而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而我们现在仅仅是出于开端,自然有快速膨胀的阶段,在此之后,而我们的社会会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从而产生秩序。
而人类的交通规则正是如此产生的。
互联网确实需要规则,以避免人类的悲剧;但这不应成为“绝对权威”和“精英贵族”合理存在的基础。
12/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十三)
《网民的狂欢》
读这本书是因为它入选了去年年末的文津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每年评选出十大好书,每年的年末各种媒体和网站都会评选出本年度的十大好书,最佳图书等等,于是年末就是我最幸福的日子,其实这些评选有很多书都是重复的,其中的推荐都是比较不错的书。按图索骥很少有失望的时候。读不下去也只是感觉有的书太过专业,没有时间和精力耗下去,并不是书本身的问题。可是这本书却让我感觉不太好。
网络的优点不用说了,我才使用网络不过五六年,就感觉一天也离不开网络了,就是在这和讯上的博客也都是每天都写,连着有五年了。平时买书、购物、查各种资讯、看电影、看视频、聊天、论坛……几乎无处不在。当然网络的缺点也都明白,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新事物都会有缺点,汽车会有车祸,会造成空气污染,还会堵车,但是我们依然离不开汽车。网络也是一样,我们都相信网络的未来。可是书中作者只看网络的阴暗面,不厌其烦地列举那些问题,比如维基百科的准确性,的确现在从网络中获取的资料还不能堂而皇之地写到论文后面的参考书目中,但是一个仅仅依靠业余作者,没给任何稿费,就编撰出来的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其实准确性还是非常高的,我们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里面就没有错误吗?不能因为有毛病就认为新事物是没有希望的。
其实我想作者也是做过网站的,这里面的道理不可能不知道,作者也不可能对网络没有信心,那么出版这么一本书,很显然就是为了出点风头了。在什么时代,对先进事物,对新兴事物,唱点反调都是证明自己品味和格调的好办法。
13/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十四)
就这书,真不知道这本书是怎么通过作者所说的传统媒体出版商那挑剔的只让优秀作品面世的法眼的。
观点偏激,论据更是离谱,拿着个别当普遍。其实web2.0那么多缺点,其实传统媒体也有的,在作者眼里,传统媒体就纯洁的跟维纳斯一样,而web2.0就肮脏的跟失足妇女一样。
作者对wikipedia中那么多条目下都几十条地列举reference(相当多都是学术论文)视而不见,硬说文章都是业余者编纂。
书籍前后矛盾的地方也很多,17页说“博客越来越多地成为政治顾问发动公共宣传站的战场”,21页说商业公司在网上建立页面吸引顾客,47页说“政府和公司几乎不关注博客上的信息”。无语了。
49页,“这些专业新闻机构正是博客新闻希望取代的”,怎么说呢,这只是作者臆想的吧,杯弓蛇影之语。或者是作为战争中暂时失利的一方,无论看到什么都觉得是专门针对他的。
作者对CreativeCommons的言论只能显的作者很无知,不愿意了解新事物。
78页,福克斯新闻频道播出消息来源不明的事情,这能说明什么?网络上充满谎言?福克斯新闻作为传统媒体也不审查?
84页,在web2.0时代以前“我们很容易就能辨别出哪些是新闻,哪些是广告。”,这让“软文”情何以堪啊。
web2.0革命让传统媒体和各类信息提供商(广播、电视、报纸、电影)受到沉重打击,收入减少、就业机会减少。读到这里,我想问作者对他使用的程控电话让数十万计的电话接线员转业是怎么看的,那极力维护的CD挤占了VHS录音带和磁带是怎么看的。对于现在中国每集电视剧视频网站出价150万远超电视台那100万的报价是怎么看的,hulu网也被争相收购又怎么看。
网络是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信息隐私容易泄漏等。但是网络毕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让音乐和图书的发行成本极具降低,并且发行速度极快;电子支付网络也让商品交易更加便捷与安全。
14/15页《网民的狂欢》读后感(篇十五)
首先肯定这是一本不错的书,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互联网的爆炸速度和书中的背景时代差不多。对一个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每天没有网页新闻,视频和大量的图片的日子是无法想象的。在这个超级火爆的互联网世界,这本书是盆很好的冷水,指出互联网时代那些被人忽视的弊端。
关于书中的论述,其实感觉着实比较累赘,大家可以找一篇叫做《多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短文,感觉对这本书的内容有着非常不错的浓缩和提炼。书中观点不再赘述,只是谈一下看这本书的感受。
作者在这本书里的主张十分的主观,初看起来让人会觉得互联网简直一无是处,并且很容易对作者提出的那些准确的例子所打动,最后信服他的观点。本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很容易被书中的论点牵着鼻子走,并在长时间里对书中的理论深信不疑。
比如书中提出的论点之一就是过于民主化的互联网丧失的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权威性和准确性。维基百科中的那些词条因为没有专业的编辑把关所以很难保证消息的准确性。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但是作者的叙述方式给人的感觉确实否定了整个维基百科的存在价值。这就好比有人指出你的脸今天有个地方没洗干净,但他是直接否定了你的脸的存在价值,这种偷梁换柱的方式虽然让这本书看起来更具有冲击力,但是也需要读者在保证独立思想的情况下阅读,才能真正感受到书中的真谛。
但这种情况在我看来是比较困难的,中国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教育体系下的人是都具备一个较强的自我意识的。这 这样的情况下我在阅读其他人的著作时能够时刻保持一个较为客观的立场。但是中国人在这方面是有先天性的不足的。对权威的崇拜导致读者很有可能全盘接受作者的想法,这样就有些矫枉过正的嫌疑。特别是作者拿出自己网络创业成功者的身份更是对国内广大读者的大杀器。
本书的立场十分不错,对于我们完善互联网世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就像一颗长在书上的栗子,要先不被他的刺扎伤才能吃到最后的果实~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