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1000字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6 23:40:19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06 23:40:19   小编:

《生命的对话》是一本启发性的书籍,作者通过对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情境进行深入反思,呈现出生命的真谛和哲理。书中内容丰富,触及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引领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和周围世界。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一)

衰老是每一个人都不可逃避的过程,不管你是圣人还是凡夫俗子,不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也不关乎你是自律还是放纵……当你逐渐变老的人生路上,你会作出什么样的思考和选择?

《生命的对话》一书给了我们更好的指引,它由理查德.莱德和戴维.夏皮罗合著而成。理查德.莱德,美国杰出的高管生活教练之一,被福布斯评为“最受尊敬的五大高管教练之一”,并被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评为“教练届的传奇人物”。戴维.夏皮罗,哲学家、教育家、作家,长期致力于探索食物的本质,以及年轻人与成年人生活平等的议题。

变老是一个不可逆且无法抗拒的事情,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文中给我们指出了三条主线:

一是成长,成长不单是我们从婴儿长成成年人,也不但是指智商和能力的提高,更不只是职位的升迁和收入的提升。当你步入老年生活,更不能放弃的就是成长自我。这一成长包括了所在专业领域的深入学习、也包括了个人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可以是新领域的学习和进步。

二是给予,这里的给予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人生经验的分享,或者是专业领域知识能力的传承。给予的过程也就是和其他人建立连接的过程,这也是生而为人很重要的事情。只有与他人产生良好互动的关系,才能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这让我想到一些特别优秀的人会著书,把自己毕生宝贵经验留给人们去享用。

三是做自己,不管是那个阶段的人,能够做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事情。变老反而是幸运的事情,可以让一个人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真正的做自己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人们更多思考的是“我想成为谁”而不是“我是谁”。

书中金句分享: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用他们的付出帮助我们发展和成长。

真正的幸福是有勇气承认生活中的痛苦与快乐总是互相依存的状态。

我们如何生活远比我们如何死去更重要。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二)

俗话说得好:“胆小之人害怕变老。”你是那个胆小之人吗?

曾经的我是,但是看了这本《生命的对话》,我开始不再害怕变老。变老可能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旅程、一个全新的旅程。

但是在踏上这个旅程之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其实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处在生和死之间。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还会害怕变老吗?

《生命的对话》这本书是写给老人的,但是我们年轻人在看到这些的时候,会让我们在变老的过程中不再害怕,反而能选择积极的变老。

很喜欢书中这段话:积极变老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也就是对生活进行反思并报以期待。

我们可以选择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深入思考中李勇过去的经历为自己创造一个崭新的未来。

仔细想想,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它是由一个个的经历组成。从孩童到青少年再到中年、老年,这仅仅是一个过程。

那么,到底多大的人算老呢?

对一个3岁的孩童来说,20岁的年龄就是老的,对一个28岁的人来说,48岁是妥妥的中年人,而对48岁的人来说68岁就一定是老人了。

可这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主观看法,和个人的认知。像现在很多80后90后,都声称自己是老阿姨,可这个年龄段的人真的是老了吗?

这更多的可能取决于个人的性格、态度和心态。一些已经70岁但是心态年轻的奶奶,她们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还能再活30年。

可有些30多岁的年轻人,却有着沧桑的心态,看起来如迟暮的老人。

所以,老这个词的使用方式是固定化的:往往不是在描述一种现象,而是表达了一种价值判断。

在《生命的对话》这本书里,他是这样说的:“我们需要接受‘老’这个词,以及变老的现实。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地慢慢变老,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年老意味着什么。”

不管是否愿意,所有人都在慢慢老去。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想象和思考变老的意义,也要思考,我们是被动老去还是积极变老。

被动变老是一种消极的、模式化的状态,我们只是坐在那里,任由身心一天天衰老下去。

而积极变老则是一种主动的状态,需要给自己树立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

积极变老的旅程最终是一条精神之路。身体会逐渐衰老,灵魂也在日臻成熟

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够成熟,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就只是在一天天老去,无法拥有更完整的灵魂。

只有带着意义感生活,有意识地走上积极变老之路,我们才会持续成长,增长只会,心怀万物——这才是精神性的本质。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三)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无价的,然而如何对待生命,每个人却不同。

很多人实际上是没有考虑那么多的,只是这么活着,努力地活着。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

能不能活成真正自己想要的样子,那是另一回事。

曾经和很多朋友聊天,说起时间过得太快,一晃一年过去了,再一晃三五年酒过去了,有朋友说:人,只要过了25岁,就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嗖嗖的,前几年的事情,想起来跟昨天刚发生的一样。

仔细想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我到郑州算来已经15个年头,现在想来仿佛还跟昨天一样。

对于年纪大的人,我们常说,“家有一老,胜有一宝”。对于年龄逐渐变老,年轻人估计没有什么感觉,而对于进入退休年龄的人来说,这话题,估计会让一部分人焦虑了。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共同面对的话题,老年人如何生活,社会如何保障,这些都需要解决。

如何正确面对家人变老,如何让逐渐变老的家人正确面对,活出精彩,是一个摆在众多人面前的一个躲不开的话题。

在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下,子女孝敬老人,让老人安享晚年生活是一个方面。让身为老人的长辈,也能将自己视为一个有价值不能过去很重要的人才是一个关键。

老年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实很简单,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想在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做真实的自己。

如果在心里清楚了这些,就会珍惜人生的每一段时光,在每一个时段活出应有的精彩。

如果老年人也很正常的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甚至有可能活出比以往人生更加精彩和有意义。也会有更加满意的生活。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八十不算老,九十还算小,人生满百刚刚好。

如果心态好,这其实还真就不是个事。

《生命的对话》是被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评为“教练界的传奇人物”的理查德.莱德和哲学家戴维.夏皮罗一起合著的一部关于老年人话题的作品。

让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对晚年生活的意义与目的进行探寻,同时深度思考这些问题,在内心深处找寻答案。

让每一个日渐变老的人,学会成长到老而不仅仅是再变老,有机会在晚年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目标和激情去生活,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要想成为的模样。

生命的意义在于人生不留遗憾。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四)

《生命的对话》:变老是谁都逃不过的人生课题

人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成长中变老。

这是来自《生命的对话》一书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给我带来很多思考。的确在变老的道路上,我们会选择怎样的变老方式,也许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生命的对话》一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作者以终为始,让我们明白,即使面对生命的终点,我们仍然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成长、选择积极变老,选择不同的道路,让生命更有质量。

本书作者理查德·莱德是美国杰出高管生活教练之一,戴维·夏皮罗也长期致力于探索事务的本质,以及年轻人与成年人生活平等等议题。本书的三位译者分别是刘彩梅、周美言、江淑一,他们也长期致力于老年相关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审视老年人的生活,从而让我们真正认识自己,活出你想成为的那个你。

01.积极变老或者被动老去

《生命的对话》这本书最主要的就是为大家介绍了积极表老的概念。你是想积极变老还是被动老去,只需要简单三步,你就可以向内寻找到答案。第一步,确定你想要如何提供帮助,这一步,向自己提问,我的天赋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更好地用自己的天赋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第二步,明确你想要帮助什么样的人?第三步,找出什么会让你全力以赴。找出这些东西,也就找到了清晰的人生目标。清晰的人生目标会让我们在积极变老的道路上,有更多的精神力量。积极变老也会让我们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更好。

02.变老,你拥有选择的权利。

今年过年回家看望父母,这也是疫情三年来第一次回家。现代通讯发达,虽然可以和父母视频,但总是感觉缺些什么。以前,从来没有觉得父母老,这次回家,忽然觉得父母变老了,头发白了许多,皱纹也多了,心里难免会生长出很多心疼。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报道,子女担心父母孤独,在家里安装了视频,并为父母更换了大电视,后来,他每每从视频上看父母在干什么,发现父母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整日与电视为伴。我也总是担心父母会很孤独,与电视为伴。

后来,我的顾虑消除了。父母是农民,早些年已经不再种地,搬到城里生活。老两口闲不住,就在阳台上开辟了一片菜园,辣椒、茄子、西红柿都长势喜人,各种各样的花也被母亲养得茂盛。

母亲总是说:“总得找点自己乐呵的事情来干,不然孩子们都不在身边,时间难熬。”父母选择了他们擅长且爱干的种花、种菜。不光自己喜欢种,还发动邻居一起动手,邻里关系也每次和睦。

父母在变老的路上,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应对子女不在身边,干自己乐意干的事情,虽然他们不懂成长是什么,但是他们懂干自己爱干的事情,也许这就是父母在寻求他们积极变老的道路吧。

03.不被年龄定义,什么时候追求自己热爱都不晚。

当一个人享受变老的过程,他就会全身心接纳那些与年龄增长相关的部分感受和体验。

在弘丹老师读书写作营里有一位姐姐,她的名字叫乐观。她的生活态度就如她的名字一样,非常乐观。她已经退休,但仍然坚持自己的热爱,每日早起写作,组建自己的写作群。传播写作相关知识,为梦想发热,我觉得这正是一种不被年龄定义的热爱。

吴彦姝奶奶72岁才进演艺圈,她曾经为了照顾加入,牺牲了很多自己宝贵的时间,现如今,她开始了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追求。她曾经说:结了婚之后,不要为另一半活着,有了孩子,不要为孩子活着,有了孙子,也不要为孙子活着,我们就要为自己活着。

即使变老是谁都逃不过的人生课题,那么通过阅读《生命的对话》,让我们对变老有了更多的选择。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五)

这个春天,上野千鹤子老师爆红中文互联网。某某事件暂且不提,这位70多岁的传奇女性身上所展现的生命力、气度乃至智慧却是令人值得敬佩。

从人生纵向的角度看,她的生命价值并没有被时间所裹挟。

虽然,在生理上,到了一定年龄,我们不再隶属于年轻人的范畴。就如《生命的对话》中作者所言:“我们的人生确实会被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朝阳美和夕阳红。”

而且这其中女性对衰老会更感到的焦虑。

然而,没有人能抵抗时间向前奔流。只要我们活着,明天总是比今天距离人生自然的终点要近一步。

那么,我们就只能被动地被时间推着走吗?

显然不是的。理查德·莱德和戴维·夏皮罗在《生命的对话》中用自己的故事,分享了一种新的视角:在老去的过程中成长得更圆满。

换言之,纵然时光流逝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让自己不断地成长,焕发活力。

首先,坦诚地面对年龄,积极应对。

与正青春的00后相比,其他世代的成年人在世俗的评价体系里,确实算不上年轻:客观上体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精力分散。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历经社会和时光洗礼的人,不仅在某一领域有丰富的经验,而且心智更成熟,耐受力更强。

此外,变老是生理上的自然规律。但正如作者所给出的建议,如果用“老”来描述自己,其实是一种感觉,那既然是一种心态,事实上可以坦率地接纳,并用积极的信念。

积极地变老是什么呢?

用自己的方式变老,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诠释。

因为,我们的人生由自己定义。

比如,和孩子一起读研的父母,80多岁成为广告模特的时髦奶奶……

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局限我们的,永远是自己。

那么如何变得积极呢?

书中给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是有意识地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

这其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因为,目标会让我们的生活有动力和激情,大胆地追寻也是生命活力的体现。

所以,向内求就是我们最先应该做的事情:我是谁?我愿意为了什么牺牲?我想要去哪里?我又是从哪里而来?……

最后

成长不是随着年龄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事情,在生命的这趟旅程上,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奔赴成熟,才会让我们在抵达终点的时候,不至于为之后悔。

人间值得,愿你我活出自己期待的光彩。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六)

我们的社会推崇前半生文化。这种文化关注人生的外在维度,比如职位、财务、地位。而对于后半生,则更多地认为是下行螺旋,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手里可支配的钱也越来越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什么?

最近上市的书《生命的对话》则不认同上面的表述——人生的两个阶段同等重要,同样值得。

事实上,这本书并不只针对于老年群体。这是一本对有年龄危机的人都适用的书,是一本全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学习的书。

当我们步入中年,失去越来越多的外部机遇(尤其是工作选择),或者步入老年,丢失与外部的连接,都会引发我们内心的危机。这本书,便很好地用对话、陪伴的方式,帮助我们走出内心的危机。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是多部畅销书作家以及中老年心理研究者,其中理查德·莱德(Richard Leider)是美国杰出的高管生活教练之一,被福布斯评为"最受尊敬的五大高管教练之一”,并被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评为"教练界的传奇人物"。另一位也鼎鼎有名,戴维·夏皮罗(David Shapiro),哲学家、教育家和作家,长期致力于探索事物的本质,以及年轻人与成年人生活平等的议题,与理查德·莱德合著多部书籍。

“我们的终极对话其实是一场比较深入的、很有动力的表达过程,这个过程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到死亡如何教会我们带着使命感走上变老之路。” 两人独特的对话形式轻松、真挚、温暖,如同陪伴一样疗愈心灵。

这本书阐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Grow”,它是变,更是成长。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一个字“甦”,成长替换、焕发生机。本书提出的变老(grow old)观点,重在“变(grow)”上——如何让自己具备成长性思维。通过两位作者的深度对话,探讨了“如何赢得一个及格的人生?”“怎样在变老时继续成长?”等话题。

“丧失即获得”。当我们老去,我们将获得什么?

在中年时,我们希望拥有更多自由,而晚年,我们将拥有时间。“看似空虚的人生实际充满了无限可能。这恰恰像是我们变老时会发生的事:被要求去做的事情越来越少,意味着有更多的自由去做出选择。在空闲的世界里,我们能够行使这种自由。寻找人生意义唯一的试金石是问问自己,无论这种工作以何种形式出现,它能否让我们更加接近心中的神圣。”

它意味着青年时期我们向外求证自我身份的探索基本结束。以往,我们用所做的事情来定义自己是谁。当我们面对日渐老去的自己,可以让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世界,让我可以重新评估,什么对自己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是谁”的重要性将超过“我们做什么”——这些是在更年老的时候,最能慰藉心灵的东西。

“他们知道自己的时间有限,所以更加关注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很少去取悦他人,更少关注物质,更多关注经验。他们选择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不妨将自己想象成是一位有繁衍感的长者或智者,来度过特别的一天。相信你自己带着目标感醒来,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在这一天至少为一个年轻人的生活带来了重大改变。”

这些都来源于这本书作者的真知灼见。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完整成长。

“我们将学会判断,自己是否在完整成长:我们害怕的事物是否在减少。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焦虑或害怕;而是意味着我们不再那么害怕向世界呈现真实的自己。我们更愿意展现自己,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一切,不再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不再害怕承认自己还有成长和进步的空间。”

完整成长,意味着不再害怕。

翻开这本书,就像两位朋友陪伴自己走上正念之路,积极对话、成长到老、主动选择。我们将多出更多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是向内而生的。

那么从现在开始,“像对待个人日记一样对待这本书,一点一点,慢慢读。思考书中那些我们与你交流的主题,尝试与你所读的内容进行代入式的互动。”

也许,这是和自己连接的瞬间。也许,这是和宇宙连接的瞬间,那么重要,那么直达内心。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七)

今年的年夜饭叔叔一家在医院里过的,可谓是悲催的一年。叔叔今年刚刚退休,在家中风一次去医院检查时得了脑瘤四级,在医院呆了一个月,婶婶一人伺候叔叔可谓辛苦,身累心更累,每次打电话语气哽咽说,人可别变老,可别生病。 有时我也无语,生老病死是人不可躲避的一件事,人吃五谷杂粮生病不可避免的,可是我们都畏惧变老,变老意味着生命进入倒计时,更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还算年轻的我开始担心变老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本《生命的对话》有所顿悟,变老不可怕,变老后如何活的有意义,成为生命中最令人满意的一段时光才是无憾的人生。 《生命的对话》是一对好朋友合著的书,作者理查德.莱德和戴维.夏皮罗。理查德是美国杰出的高管教练,被称为“教练界的传奇人物”,戴维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作家,长期在致力于探索事物的本质。他们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合著过多部书籍。 这本《生命的对话》源于一次因下雨取消的棒球比赛,当 他们看到一个三十年前的棒球影展记录时,自然想到了他们三十多年的友谊,在慢慢变老的道路上,他们坦诚相待,毫无芥蒂的展现自我,让他们对更好 的变老有了深刻的理解,引发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他们合作写下这本书,探讨着如何积极主动的迎接老年生活的到来。 《生命的对话》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老去的过程中成长的更圆满,也是一本让老年生活更加充实的实操指南。 (1)既然老去无可避免,何不积极老去 人类从呱呱坠地到意气风发的年少,到白发苍苍的老年。我们的人生阶段可以说一半是青年期,一半是老年期。 我们的社会推崇的青年期的价值文化,看重能力创造的价值,人际关系和生存状况,我们热爱着年轻力壮的人生,但是对于步入老年状况来说,会遭到嫌弃,认为变老后身体进入衰退期创造不出更好的价值了。 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我们对变老变得恐惧,为保持年轻,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时间,但是这只是试图否定一个自然发生不可避免的过程。 既然变老无可避免,我们何不改变一下思路,将变老看做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由被动的变老变成积极的老去,让晚年生活变得积极有意义。 如果我们重新构想自己的人生和目标感,就可以在任何年龄段都期待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积极变老意味着超越青年阶段,以成长的 姿态步入老年,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做真实的自我。 积极变老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终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探索,让我们探索如何在害怕衰老的社会文化中充分体验晚年的 意义和价值,在变老的过程中带着意义感生活,有意识的走上积极变老之路,我们才会继续成长,增长智慧。 (2)积极变老的关键是注重内在成长 变老不可怕,没有希望才是人生绝境,而积极变老是一个重新构想人生的过程。 要知道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负有它的使命,年轻时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身不由己,所做的选择也是取决于生存的需求,社会的期望,一种陀螺式的生活。 晚年才会让我们获得自由,让我们认真审视自己,回顾过去,从中获得成长,选择做真实的自己。 要想走上积极变老的道路,关键是把握一种心态,关注内在的成长。变老后我们不再如年轻人那般朝气蓬勃,但是却有足够的智慧与经验。 每个人的积极变老之路各有不同,但对所有人来说,积极变老的大门是敞开的,它有三大理由召唤我们踏上积极变老之路。 首先它是一条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之路,我们具备成长性思维。每天清晨醒来,我们都要有这样的心态,尽管衰老带来种种不便,但我们仍然继续成长继续奉献。 其次当我们不可避免面对衰老时,它使我们更有韧性灵活性,给自己树立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明确目标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更积极的处理困境。 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使我们变得更完整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宽阔的世界,人生变得睿智豁达。 (3)如何变老自己说了算 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每个人都在成长中变老,如何变老,就看你自己如何成长学习。 当我们懂得积极变老是解决衰老的有效途径,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变老,保持学习和成长,我们就会发现衰老并不是恐惧的,而是生命的 与众不同之处。 杨绛先生说过,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变老并不可怕,,没有希望才。是人生的绝境。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锐气不减的向前走,才会老有所乐 ,才会活出老年的风范。 让自己积极变老,让生命更加璀璨,在变老的道路上无畏风雨。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八)

朋友,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有的人20岁就死了,只是70岁才埋”。这句话告诉我们,有的人一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活的有意义? “每一天,每一夜,我们成长、我们给予,这正是人生意义所在。而它与年龄无关。”这段文字是《生命的对话》封面上的,人只有每天成长,给予才有意义。而不是看见一天的日子,就预见了自己的一生。

本书共有两位作者,理查德·莱德是美国杰出的高管生活教练之一,被福布斯评为”最受尊敬的五大高管教练之一”,并被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评为“教练界的传奇人物”。出版过多部畅销书。 戴维·夏皮罗是一位哲学家、教育家、作家,长期致力于探索事物的本质,以及年轻人与成年人生活平等的议题。两人合著了多部书籍。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老去的过程中成长得更圆满的书,也是让中老年生活更加充实、精彩的实操指南。 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走向生命的终点。那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活的有价值,有意义,书中给出的答案就是不断成长。如果你愿意持续成长,你就会走上积极变老之路,否则就是被动地老去。

首先:被动老去?还是积极变老? 岁月流逝,我们距出生越来越远。刚开始,我们急切地盼着长大,那意味着自己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地做自己。 对于变老,我们也无法选择。随着生理上的器官衰退,更多的人是心理上的担忧。害怕自己拖累别人,害怕自己毫无用处,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所以好多人都害怕退休,就有了退休综合征。 被动老去是一种消极的、模式化的状态,我们只是坐在那里,任由身心一天天衰老下去。而积极变老则是一种主动的状态,需要给自己树立人生目标并付诸行动。 积极变老的关键是对变老这件事进行由内而外的思考——这是一种探索,探索如何在一个害怕衰老的社会文化中,充分体验晚年的意义和价值。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会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自己可以为了成长而回顾人生,为了给予而展望未来。“成长和给予”充分体现了我们晚年生活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人“要快乐”,就必须有产生快乐的理由。要想积极变老,我们也需要一个理由——一个清晨从床上爬起来的理由、一个做我们现在所做事情的理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我们需要有归属感,需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其次:三大理由让我们走向积极变老之路 第一,它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目标,一个清晨从床上爬起来的充分理由。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我们可以为了健康,让自己早起锻炼,为了充实自己,早起读书学习。 人生每时每刻都在倒计时,每一天都是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当你能有只争朝夕,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生活的时候,你还愿意清晨睡懒觉?只要醒过来,我都是第一时间爬起来。 第二,积极变老让我们更有弹性和韧劲。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明确的人生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换个角度去解读问题。面对生命中不可抗拒的疾病,我们会有一种积极的心态。 医学可以解决,我们会全力配合;医学是个难题,绝不浪费资源。你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可以更积极地处理困难情境,更快地走出来。 第三,积极变老会让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好。知道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用更强的同理心为人处世。能准确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会让我们抱有更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帮助我们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

再次:如何避免或应对晚年危机,重燃希望 我们都知道,挡风玻璃比后视镜更大的原因,是相比你身后经过的,前方所见更为重要。但对于许多进入晚年生活的人来说。他们的视线所及却只有后视镜中的内容。 它预示着我们正日渐走向“晚年危机”,晚年危机的特征是不满足、身份的丧失、期望的落差,还有就是感觉生命巅峰已过,从此一路下坡。 晚年危机可能会被某个重大事件触发。比如,所爱之人的离世、疾病伤痛、财务问题。又或许仅仅因为一些小事,比如头一天还热情拥抱着晚年生活第二天就感觉自己衰老虚弱,无人关注,无关紧要。 应对晚年危机,首先我们要用比较满意的心情,透过“”后视镜”回顾过去,并带着希望透过“挡风玻璃”看向前方。 然后是“危机”可以解读为“危险+机遇”。改变心态,从危险到机遇,从循规蹈矩的生活到美好生活。从过去的损失和后悔中反思,吸取智慧应用于未来。 练习带着使命步入老年,我们只有真正去做事,才能让一直试图想要做的事情发生。一想到余生无多,便会刺激我们行动。年龄的增长意味着更有使命感——为生活做贡献。 写在最后:衰老不可避免,当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忌惮、恐惧衰老时,学会积极变老是唯一的解决路径。通过这本《生命的对话》,我们懂得了,用乐观的心态保持学习和成长,才能让自己的余生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九)

有句话说: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活着的时候要像夏天的花一样色彩鲜艳,光彩夺目,给予别人欣欣向荣的活力,活出生命的意义;逝去的时候如秋天的落叶,繁华落尽,在安然自若的时候悄悄离开,静静地回归自然的那种祥和之美。

有人步入中年,看到鬓角的银丝,开始感叹岁月如白驹,转眼就是不惑之年。是该继续碌碌无为下去,还是有所作为,不枉生而为人。

《生命的对话》作者是理查德.莱德是美国杰出的高管生活教练。另一位叫戴维.夏皮罗是教育家,长期在探索事物的本质。

作者认为年老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在日渐老去的每一天里,做更好的自己、把人生智慧分享出来和积极地老去,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如何让生命发挥应有的影响力,书中给出的有以下三点:

一、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小时候我们都有一个作文题目叫“长大后我想成为…”,童真的我们很相信长大后,就一定会是理想中的老师、医生、科学家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从何时起,你的理想什么时候不见了也不知道。

再回想小时候的理想时,才恍然大悟,竟然虚度了这么多的时光,却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其实,职业并不能定义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是从你愿意让自己变好的那一刻开始。

也许你会保持每天自律的早起,这种自律不是被闹钟叫醒的,而是被你内心深处认为值得的梦想叫醒你,一种快乐的持续的自律。

任何一种向上的,让人变好的一种行为,都是你想去培养的,因为你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无形中的好,在影响着身边的人跟你一样慢慢变好。

二、成为他人生命中有用的人

一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这些帮助也许是无意识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话都足以改变当下的我们对待事情的看法,走出迷茫。

当我们成长起来之后,发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众多有用的人发出友善之手的结果。

在某一天,如果你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他,因为你曾经得到过这样的帮助,这就是所谓的“有用”。

成为有用的人,并不是说一定是大人物才做得到的,普通人没有财力和物力助人的时候,一段激发别人的话也是帮助。

所以,给人希望,给人快乐,给人方便,只要是对他人有帮助的,都是一个有用的人。

三、成为在成长中日渐老去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不同的人,有的人整天无所事事,觉得自己很无聊;有的人日程安排得很满,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觉得过得很充实。

时间对没有目标的人来说,是无情的;对有目标的人来说,是有情的。因为他得到了成长,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一个人有目标之后,就会把时间计划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这是对自我有要求,对自己有期许的人,通过成长来满足自己的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除了提升自己之外,还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成长,同时自己也得到相应的成长。

所以,在日渐老去的时候通过服务他人,获得内心的安稳,也是人生的一种价值。

花开一季香满人间,人活一世做个愿意付出的人,人生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十)

俞敏洪老师曾邀请著名的生命科普专家、生物学家尹烨老师做了一场直播访谈。

在这场访谈中,在谈到生命的意义时,俞敏洪问道:“当人类面临生老病死,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与自己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并且让自己过得更充实、更值得?”

尹烨老师说:“对我来说,生命的长度固然重要,但我更在意生命的广度、丰度、深度、温度。换言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我们到今天应该给世界留下什么?”

回答中,尹烨老师还引用了《死亡诗社》里的一句话:“我不要在我死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没活过。”

这句话与《生命的对话》这本书中传达的理念不谋而合:生命的本质是成长与给予,要带着目标感、意义感去生活。

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以积极心态,主动成长,拥抱改变,创造价值,始终保持人生的目标感和意义感,哪怕人到暮年,生命依然充实、精彩。

书中的内容看似是在帮助人们去面对、解决人生后半程的问题、困惑,更适合中老年人阅读,但其实,每一个希望提升对生命的觉知,保持乐观向上心态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书中始终围绕着一个概念:积极变老,这又何尝不是在提醒我们,保持终身成长。

我们一直走在变老的路上,从我们来到这世界那天起,就注定会离开,从生命鲜活如春天的草长莺飞,就注定会经历秋收冬藏后的寂寥。

但每一段生命的存在都有意义,每一天都值得我们思索,如何让它更有光彩。

这本书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完成这一系列对话的是两位一起合作过30多年的挚友,

理查德.莱德(Richard Leider)和戴维.夏皮罗(David Shapiro)。

理查德.莱德是美国杰出的高管生活教练之一,被福布斯评为“最受尊敬的五大高管教练”之一,并被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评为“教练界的传奇人物”。戴维.夏皮罗(David Shapiro)是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和作家,致力于探索事物的本质,以及年轻人与成年人生活平等的议题。

他们已经合作出版了《重新打包:从现在起,清点你的生活》《长者智慧分享:度过有意义的人生下半场》等多部畅销书,在创作中,他们始终坚持了一个信念:“成长是从摇篮持续到坟墓的过程”。

这本《与生命的对话》也清晰地传达出这一思想。

他们在书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什么是老?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对世界来说,我重要吗?

如何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激情和向往?

如何突破一成不变的日子?如何保持终身成长?能为自己,为他人,为世界做些什么?

有些问题,我们可能还想不清楚,书中给出的指引,可能距离我们想要的还有一段距离,但如果我们能开始认认真真思考这些问题,真正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已经走在成长的路上。

尽管不同的年龄,我们会带着不同的使命,解读人生。

但有一点不会改变:充实、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身体的衰老无法阻止,但我们可以选择心灵的常青。

在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如何在风华消逝中,依然让生命绽放光彩?”

欣喜地接受生命的馈赠,从容应对年华地老去,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之处,珍惜它,创造它,日子每天都是新的,生命也充满惊喜和各种美好。

当我们怀着成长与给予的心情去面对飞速流转的时光,一定会说:人间值得,我值得。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十一)

几乎所有的人都遇到过这样一位老人,在你看到他的第一眼时便会说:这就是我老了以后想成为的人!也许是影视人物,也许是手机里偶尔刷到的某个让你仰慕的人,不管是什么激发了你的这些想法,背后都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我老了,我想成为谁?

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我找到了答案。那天我收到一本新书,打开包装,封面上由小到大、颜色各异的四片叶子让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人生的整个旅程吗?从左到右,绿、黄、橙、红,代表着幼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左边最小的绿色叶子,就像生命力旺盛且经历尚浅的童年,右边最大的那片红色叶子,像极了阅历丰富、风华渐褪的老人,我不禁感叹起策划设计老师的深刻智慧。

再翻看目录,如同对面有一个精神矍铄、思想丰富的长者在与我对话。“谁老了?是说我吗?”“没有,您一点都不像一个老人。”也像极了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坐在明尼苏达州一个棒球场上的理查德·莱德和戴维·夏皮罗,这本《生命的对话》就是这两位老朋友、两个不同年龄生命体的思想对话,为人们探讨出一条积极应对衰老与死亡的最佳途径——成长和给予。

01中年过后,何去何从?

当我们试着将一生拉长来看,大多数人的前半生都在努力向外求,想要获取更多。想要房子更大、车子更好、收入更高、身份地位更显赫、财富多多益善,中年之前,无时无刻不在求生存,和被欲望感牵着鼻子走,不断地努力拼命活着,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不被别人贴上失败者标签,证明自己是个成功者,高人一等。

可是人到中年,四十不惑。一切基本尘埃落定,你这一生的所有收获,包括你的生命体验和财富、思想都藏在你前半生的经历中。此时无论成败,你其实已经足够富足,足够智慧,但是大多数人不会满足,只有少部分人似乎发现了问题所在,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会问自己,还需要成长吗?接下来要去向哪里?是就此躺平?还是做些什么,让后半生过得有意义?

能这样想的人,已经走出了积极变老的第一步。从先贤们为我们总结出的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中不难发现,宇宙的规律在于平衡,人生亦如此。只有前与后、内与外、身与心达到动态平衡,我们才能找寻到内心真正的渴求,积极变老,享受幸福。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老年规划,有人想换个环境,有人想弥补缺失,无论怎样规划,一定是基于平衡原则之上的各种延伸和再次成长,如果你前面累了,后面就歇歇,如果你前面重心都在向外求,后面就开始向内寻,各地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和雨后春笋般的网红老人,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02唯有热爱,方可及格

如果说基于平衡准则下的成长,是积极变老的第一步,那么在生活与梦想无法两全时,如何找到我们的内心渴求呢?

前两年,江苏扬州一位边卖菜、边画画的大姐火遍全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菜场画家”,视频之所以会爆,大家之所以感到好奇,是因为她左手边的菜摊和右手边的画板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冲击了人们对底层劳动者惯有的刻板印象。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块地方,用来滋生热爱,安放梦想。只是大多数人走着走着便忘了去打理,让它长满了荆棘,被现实所覆盖。

无独有偶,前几天,清华大学一位56岁的保洁阿姨邢国芹,被邀请到了山东电视台的演播现场,身穿礼服的她坐在钢琴前,淡定从容地演奏了一曲《我的中国心》,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在采访中,她朴实的话语更是给现场年轻人以启迪。

她说:我喜欢保洁工作,我就努力把它做好;我喜欢音乐,我就努力把钢琴弹好。简单的喜欢,就能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喜欢、热爱,才是启动梦想的金钥匙。

卖菜大姐赵卫红和保洁阿姨邢国芹,无疑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人人有梦想,只要你足够智慧,勇于追寻你的热爱,尊崇你的内心,一切皆有可能。而这样不留遗憾的人生,会不会才算及格人生呢?

03找到人生目标,实现满分人生

800多年前,13世纪的波斯诗人鲁米,就在他的诗歌中这样问道:你以什么样的方式抵达生命的终点? 跨越数百年后,鲁米的声音仍在呼唤着人们,他的那句简洁而优美的诗句:你所寻找的,也正在寻找你。它提醒着人们,要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目标,让我们知道此生为何而来。

有些人可能很早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更多的人对自己当前所处的状况,和未来的方向如同雾里看花,还需要不断地探索。随着经历的越来越丰富,20岁时和60岁时能触动我们的东西会有所不同,但是在退休前后,如果我们能回顾过往,向内而寻,我们的生活经历便会帮助我们看清这一点。下面,我们就用三个简单的步骤开启人生目标的探索之旅吧。

第一步,确认你想要如何提供帮助。也就是你的天赋是什么?你喜欢做什么?利用自己的天赋来为他人或社会作出贡献。

第二步,明确你想要帮助什么样的人。想想什么样的痛苦、不公和不幸是你无法忍受的,你总有能力和天赋去帮助这些人。

第三步,找出什么可以激励你,以及什么可以让你全力以赴。请问问自己:我愿意为什么做出牺牲?当你发现你愿意为之付出的东西时,你就拥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也意味着你将实现你的满分人生。

当然,找到并实现人生目标是需要勇气的,但当你确认了目标,大胆地去追求你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时,一切都会为之让路。

04写在最后

古今中外,大多数人都在为长寿着迷,寻求着长生不老的秘方。人们渴望长寿,但又抗拒、排斥衰老,就像书中所说:长寿的念头对每个人都有吸引力,变老的想法却无人感兴趣。人们通过有规律地锻炼来增强身体素质,从而增加活到耄耋之年的机会,但是,要想达到比长寿更有意义的老有所为,还需锻炼我们的使命感。所以在本书的结尾,两位作者呼吁人们:在社会上和精神上同时成长,才是老年人完整地成长,让我们带着使命感慢慢变老。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十二)

阿籽奶奶在她的书《今天也要重新出发》中写道:“我要让孙女想起我的时候,开怀大笑。有一天,她也会像我一样老去,也会像我一样,不管什么时候、多大年纪,都可以重新开始。”

阿籽奶奶,是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老太太,74岁那年,老伴去世,她从中国的最西北角来到上海,开始握起画笔,开启老年的开挂人生。

她在画画过程中,各种疾病痊愈了,越活越通透,现在又出版了自己的一本书。

也有一些老年人,认为自己老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就天天在孤独中变老,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们每个人都会老,但关键是如何在成长中变老,如何积极变老。

《生命的对话》的书中写道:积极变老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让我们每天都被成长和给予的目标叫醒。就像阿籽奶奶,每天都被

画画叫醒,醒来就拿起画笔开始画,三年多的时间,已经画了600多幅画了。

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莱德和戴维.夏皮罗合著的。理查德.莱德是美国杰出的高管生活教练之一,戴维.夏皮罗长期致力于探索事物的本质,以及年轻人与成年人生活平等的议题。

他们始终坚持:成长是从摇篮持续到坟墓的过程,如果你愿意继续成长,你会自然而然地走上积极变老的旅程。

这本书是一本如何在老去的过程中成长得更圆满,让中老年生活更加充实、精彩的实操指南。

01老的是年龄,而不是心态

对于老,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30岁的人来说,50岁的人就算老了。

但对于50岁的人来说,70岁的人才算老。

那对于70岁的人来说,可能80岁的人才算是老。

“老”这个词完全是主观的,它主要取决于使用这个词的人的心态。

那对于老,我们该怎么对待呢?

就像我们文章开头讲的,是像一些人,任由自己的身心一天天衰老下去的被动变老,还是像阿籽奶奶一样,一种主动的状态,为自己的人生树立目标,并且不断实现目标的积极变老呢?

作者认为:积极变老是我们要选择的一段旅程,我们可以怀着一种“在成长中变老”的心态去生活。

就像阿籽奶奶说的:“找一件能让自己变得美好的事情,心中有一个寄托,慢慢成长,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就不同了。”

在我们的人生后半段,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由内向外改变,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02如何向内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呢?

变老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旅程、一个全新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如何积极变老,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呢?

作者告诉我们,可以向内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

很多人变老后,觉得人生精彩的旅程告一段落了,接下来是自己落寞的人生阶段,人生走向了夕阳阶段。

但也有很多人在变老后仍然活出了精彩。

美国一位88岁老奶奶,丈夫、儿子相继去世后,仍然坚强乐观的过每一天,她说:人生只有一次,尽情享乐!

在洪雅县老年大学,79岁老人的张荫泽,仍坚守舞台的,自退休以来的20年,积极投身文艺演出事业,工作娱乐两手抓,不惧变老,活出了属于自己的晚年精彩!

可能有些人会说了,变老了,离开了职场,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作者认为只要简单的三步,就能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一步,确认你想要如何提供帮助

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东西,然后利用自己擅长的去帮助别人。

第二步,明确你想要帮助什么样的人

我们可以去看看,自己最愿意帮助哪一类人,找到这一类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第三步,找出什么可以激励你

可以试着问自己,我愿意为什么做出牺牲?当你找到自己愿意为之付出的东西时,你就拥有了清晰的人生目标。

当然,找到人生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探索和追寻,我们可以通过定期评估,定期复盘的方式帮助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标。

03如何在时光流逝中绽放光彩

可能有些人会说,作为一个中老年人,要想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中绽放光彩,真的太难了。

作为一个中老年人,往往有儿女、有孙辈,如果想突破循规蹈矩的生活,寻找真实的自己,要突破很多障碍。

首先是自己很难突破之前给自己的设限。没有勇气去改变,怕被别人指指点点。

一旦有点改变,遇到别人的指点后,就容易缩回去,继续安于现状。

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结束循规蹈矩的生活的秘诀:那就是做自己,就够了。千万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认可,有意识地选择做自己,寻找生活的意义感,而不是遵照别人为你定的人生轨迹。

就像创立“生命激情体验”项目的乔尔·泰森认为:生活是由你自己创造的。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

《生命的对话》告诉我们,面对衰老时,学会积极变老是唯一的解决方式。用乐观的心态来保持学习和成长,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人生的后半程一样经常,一样可以绽放光彩。

让我们自己做主,让自己活好,走好人生的下半程之路。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十三)

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我们渐渐开始有了这样的感觉:

“年轻的时候饿一天,能瘦三斤。现在就是让我饿三天,也不见得能瘦一斤。”

“以前通宵开车回家过年,第二天照样生龙活虎。现在一想起这事,就觉得心里没底,不敢这么熬夜了。好像胆子变小了,也好像没那么多精力了。”

几年没见的同学来看我父母,悄悄和我说,“叔叔阿姨这几年见老了啊。”

总在身边不觉得,这么一说,父母头上的白发仿佛一瞬间生出来,晃得我睁不开眼睛。

不经意间,衰老就悄悄来到了每个人的身边,让人猝不及防。

也许人生的最初阶段由不得我们自己选择,但是,逐渐衰老的过程,我们却可以选择让它如何度过。

《生命的对话》一书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学会“成长到老”,而非仅仅“变老”,我们就有机会在晚年里全然地活成自己一直想要成为的模样,并带着前所未有的目标感和激情去生活。

本书的两位作者理查德·莱德、戴维·夏皮罗,一位是传奇高管生活教练,一位是哲学家、教育家。在这本书中,他们围绕人们对晚年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进行自我探寻,以激发读者进一步的情感成长。

我们不是让衰老走向我们,而是要以积极、学习的心态,成长到老。

如果我们仅仅让衰老到来,而不去做点什么,那生命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

书中说,积极变老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让我们每天都被成长和给予的目标叫醒。

也许我们年轻时从不会想,衰老哪一天会到来,或者说,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会怎么样?

但是现在不妨想一想,当年老时,我们想成为什么样子?

有人总会说,等我退休了,我就去学唱歌,去学古琴,去学年轻时候没时间学的东西。

也有人会说,等我的孩子长大了,我就出去环游世界。

很多文学作品中,会歌颂青春,但却很少涉及衰老。

在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躺在一个角落里,伸展着翅膀晒太阳,四围满是清晨来的那些人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

也许相比于青春、壮年,衰老是无力的,是丑陋的。但人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要经历衰老。有的人会一直让自己成长,积极面对老去。而有的人却会对衰老视而不见,极力逃避。

人类自古,都是在革新与改变中发展而来。从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到今天的医美、克隆,甚至是人体植入芯片、仿生等。人类一直在寻找延缓衰老的办法。

然而还有另一群人,却喜欢让人们知道,“我老了”。

影后咏梅曾在颁奖礼上说:“能不能别把我的皱纹修没了,那可是我好不容易长出来的。”

《生命的对话》中说,承认自己老了,不是结束,而恰恰是人们认识到自己进入了人生下半场,这是与外在成就无关的另一个阶段。

——

也有人说,我的孩子长大了,成才了;我的工作成功了;我的父母也已经颐养天年了。我的人生任务好像已经完成了?那我的老年究竟要如何度过呢?

如果我一生的目标已经完成,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书中也给出了几点建议:

1、当人处于老年时,他的阅历是无可替代的财富。所以就需要考虑:此时的他,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帮助?或者说,自己能做点什么,可以让周围的人获益?

年老了,人其实可以更加深入地问问自己:我究竟喜欢做什么?我究竟还能做什么?

2、明确自己要帮助的是谁。

有了帮助的目标,才能让自己知道接下来究竟要怎么做。

3、找出可以激励自己的事,并全力以赴去完成它。

——

在《生命的对话》一书中,作者用明晰、质朴的语言,将人生问题抛出。不禁让人思考:如果有一天面对衰老,我会怎么做?

是被动老去,还是积极变老?

也许答案很明了,因为没有人想要被动老去。

其实问题就在于,如何积极变老?如何让我们越来越少的生命,活得越来越有意义?

也许翻开这本书,你会得到一些启发。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十四)

现年86岁的王德顺老人,在79岁那年登上T台一夜爆红。王德顺老人年轻时是一名话剧演员,他不断地挑战自己,44岁时开始学英语,49岁时从头开始,来到北京开始北漂。50岁时,王德顺开始健身,不断的练习让他以健康阳光的姿态,在近80岁高龄时走上了T台。

但我们许多人,却在50-60岁的年龄就疾病缠身,或没有大的疾病却开始害怕恐惧,担心衰老的来临。

我们确实正在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身边的高龄老人也越来越多,因此好好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活,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老年岁月,如何让余生过得更有意义非常重要。

《生命的对话》一书中提出:变老,重点在变上。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莱德和戴维▪夏皮罗合著的,书中通过两位作者的深度对话,探讨了怎样在变老时继续成长,如何重新奏响生命的乐章等话题。

这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积极迎接、有使命地过好每一天,如何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的指导书,是刘彩梅、周美言、江淑一三位作者合作翻译的。

我们来看看一位“新老人”的一天。

叽叽喳喳,外面已经有麻雀开始叫唤了,落地窗帘上面的缝隙透出一些光亮进来。虽然闹钟还没有醒,但是阿琳已经醒了。

像往常一样,她没有立即起床,还想再眯一会儿,让自己先缓几分钟,然后起床,洗漱,上班。

但下一秒钟,阿琳突然想起来,从今天开始,再也不用去赶公交了。她已经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从今天起,要正式进入退休生活了。

一时间,她不知道该干什么。本来想抓起手机看下时间,但又想到不用赶着上班,那就再睡一会吧。

现在大家都在不断讨论每年的新生儿出生率,即将到来的老年化社会也是大家热衷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像阿琳一样即将步入退休生活。

说实话,对于爱美的阿琳来说,许多事情的改变让她觉得不开心。头发总是要两三个月染一次,有时候害怕太勤,只好戴个帽子,白花花的头发让她觉得自己太憔悴。膝盖的疼痛也是个问题,阻止了她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

那么,我们该如何的度过这样的生活,过一个有意义、有质量的老年生活呢?我们该如何迎接自己的衰老,能够忘掉年龄,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呢?

《生命的对话》中,理查德▪莱德和戴维▪夏皮罗观察到的一个现象非常有趣:如果以前用所做的事情来定义一我们是谁,但是我们退休以后,我们似乎啥也不是了。

比如我们原来是老师或者商人,每天我们忙于自己的事业。退休后,我们没有地方可以去,我们没有事可做,这让我们感到迷茫和无聊,感到痛苦。

但事情的变化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像小时候树立理想一样重新来选择,选择积极变老,而不是被动消极等待。

王德顺就是我们的好榜样。

他从五十多岁才开始练习健美,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都可能坚持不下来的事情,王德顺一坚持就是20年。

因此,积极变老的旅程最终是一条精神之路。这条道路是一条不断成长的道路。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北大教授的夫人,活到了96岁。

她认为,年纪大了,更要放下自我。她认为现在很多老人想问题只从自己出发,想来想去总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

或是领导对不起自己,或是同事对不住自己,或是儿女对不住自己,特别是儿媳妇。因此内心总是不愉快。她认为越老越要想得开,一定要放下自我,要记得换位思维。

如果总认为自己把儿女抚养大,儿女就应该时刻回报自己,就会一直不开心,会一直生闷气。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事,不一定有太多时间陪着自己。

她从不要求儿女来陪,自己一个人生活得很有规律。老人每天从起床开始就有自己的计划,每天要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及总结,每天有自己的活动安排,每天忙碌而充实。

这位老人的理念与理查德▪莱德和戴维▪夏皮罗的积极变老理念完全一致: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我们要学着接受许多事情不一定必有因果,我们只要做自己就好。

《生命的对话》建议我们,我们可以和小时候一样,找到一个新方向或理想,这样的做法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明确的人生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去积极解决问题,更好地去处理困难;第二,使命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我们最想要的。

积极变老是一种精神实践,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要学会积极变老,用乐观的心态保持成长,重构自己的生活,让生命与众不同。

生命的对话读后感(十五)

村上春树说过: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以前并不理解,也觉得有些夸张。

前几天,跟妈妈聊天时,她说她朋友的大哥80多岁,之前一直在给孩子做饭,身体非常硬朗,结果孩子去上大学后,没两个月,这位大哥就去世了。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是大家应对变老的态度,却还是没有太多改变,尤其是退休后,很多人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也失去了积极生活的状态。

怎样在风华悄逝中,仍然绽放生命的光彩?

怎样面对死亡这个人生议题?

特别想跟有这样困惑的人,分享这本书《生命的对话》。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老去的过程中成长得更圆满的书,也是让中老年生活更加充实、精彩的实操指南。

丧失即获得。当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忌惮、恐惧衰老时,让自己学会积极变老是唯一的解决路径。

这本书由理查德·莱德和戴维·夏皮罗合著,理查德·莱德是美国杰出的高管生活教练之一,被福布斯评为"最受尊敬的五大高管教练之一”,并被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评为"教练界的传奇人物"。出版多部畅销书籍,其中一些书籍的销量超过百万册,并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戴维·夏皮罗是哲学家、教育家和作家,长期致力于探索事物的本质,以及年轻人与成年人生活平等的议题。

两位作者告诉我们,一旦开始用乐观的心态来保持学习和成长,重构自己人生的后半程,我们就会发现,衰老并非难题,而是生命的与众不同之处。

一、人到老年,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人到了老年,会更容易感觉生活无趣?

主要还是目标感缺失。

就像书中所说:人人都会变老,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成长中变老。

有些人,人还未到老年,已经开始倚老卖老的活着,不会规划自己的生命,随意打扰子女的生活,本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态度,混着余生的日子;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很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一直节制又自律的生活,和子女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有共同志向的三五好友经常小聚、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变老的路上,非常的从容、优雅,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你愿意选择哪种生命状态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愿意积极、有目标的生活着,活出生命的质感和态度,这无关年龄,而事关选择。

这不仅适用于老年人,而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要努力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做真实的自己。

二、 怎样确定我们的人生目标?

对于很多人来说,找到人生目标的过程是曲折的。

我们20岁时定下的目标和60岁时的目标可能完全不同,但是其内在还是会有关联的。

当我们不断向内寻找,就会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生命的对话》教给我们三步:

第一,确认你想要如何提供帮助。可以不断问自己:我的天赋是什么?我更擅长做什么?我做什么的时候是非常投入的?

当做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情时,就会更加容易做出成绩,并且也更加能够用自己擅长的事情,去创造价值。

第二,明确你想要帮助什么样的人。你可以问自己: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是你完全不能忍受的?什么样的痛苦或不幸会深深的触动到你?

第三,找出什么可以激励你。你可以想想:什么样的事情是可以让你付出所有也愿意去达成的?

不断向内询问的过程,会让你不断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有了目标的生活,就像是找到了风向标,让你的生活更有意义。

三、 在变老中积极成长

说到变老,大家总是担忧和或焦虑,但其实变老也是有好处的。

比如,我们不用再勉强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不用再伪装自己去迎合他人的喜好,我们可以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用再害怕向世界呈现真实的自己。

印度诗人和哲学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他的诗集中写道:旧的言语刚在舌尖上死去,新的音乐又从心上进来,旧辙方迷,新的田野又在面前奇妙地展开。

老年生活,也可以生活的非常美好。

我们也可以选择积极面对变老的过程,带着使命感变老,让这个过程,更加充满希望。

当我们已经活出了自己的生命价值,那“音乐将继续奏响”,可以微笑面对死亡,因为已经实现了存在的意义。

无论此时,我们处于生命的哪个阶段,都可以从此刻起,梳理你的人生,活出你想成为的样子。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