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爱情》是一部描写民国时期的爱情故事的小说,通过主人公之间的纠葛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小说情节曲折,情感真挚,令人深受触动。作品揭示了爱情的坚韧与珍贵,让人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民国爱情》读后感(一)
文/煅煜
《民国爱情》读后感(二)
民国,一个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代。尽管那是一个乱世,但是同样也是出英雄的时代。而在这英雄的背后则牵连着段段为人称颂的爱情故事-------这便是关于民国的爱情。今时今日身处在速食的爱情年代我们很是有必要走入曾经的那段历史,感受那份难能可贵的情意,领略那一个个有关于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
《民国爱情》----一部最新由永正图书推出的,紧扣民国时代的经典爱情之作就此问世了。带领着书外的读者一睹那段爱情流金岁月下的盛世华章。浅灰为底,粉花为衬,朴素之中交融着典雅的封面以其特有的情调牵引着读者们的视线。徐徐打开封面,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代表人物陶行知和吴树琴的结婚证书文字。紧接其后的则是那些被尘封已久的黑白人物照片:有爱人之间的合影也有家庭的合影留言。它们用着无声的画面静静地带领着我们走入那短短“白首不相离”的爱情往事之中-----细细地翻阅随后的正文,我们会发现这本书中精彩纷呈地集结了18对民国男女的爱情故事。一如本书编者推荐般的:“18对才子佳人,18段爱的传奇”。在以往的书册之中,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名人在民国曾经是那样地风采照人。但是关于他们的爱情生活内容,我们却并不是那样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和获悉。翻阅着这本《民国爱情》,我们会酣畅淋漓地尽情揽获这些名人背后的爱情佳话。也正是在一读这本书册后,我们才会油然而生地发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满足感。正所谓成功男人的背后是有着默默无闻付出的女人。在翻看着这本《民国爱情》的过程中,我更加加深着对这个观念的认同。类似于梁启超和李蕙仙,廖仲恺和何香凝,白崇禧和马佩璋,蒋百里和左梅等等。生逢乱世,但是他们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知音。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婚姻处处遭遇着不同的坎坷,矛盾和挣扎,但是因为真爱的力量终究带领着他们相互扶持,演绎着世人们为之称颂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情与爱。
借助着本书的阅读,我觉得自己不仅进一步深入地走入这些名人的生活,我更加深着对他们人生成功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为有着爱人的支持和鼓舞,他们可以如此随性洒脱地放手展露自己的才华,而无后顾之忧。品读如此真人真事版的《民国爱情》,我不仅领略到了爱情的真谛,更感受到了爱的神奇力量。也正是因为这些爱情故事的诠释,我们的民国时代会显得如此耀眼夺目,散发光芒。
《民国爱情》读后感(三)
1931年7月6日,《民国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调查报告《一般女士们对如意郎君的标准》。这个民国女子心目中的如意郎君的标准共计八条:
一、面貌俊秀,中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
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
三、高尚的人格;
四、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简朴;
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
六、经济独立;
七、没有烟酒赌等不良嗜好;
八、有创造的思想和保守的能力。
标准和条件,向来不是爱情标榜的字眼。无爱的情,才需要标准来匡扶。而爱,只需要一个美的勾魂摄魄的笑靥,在一个走过去也不过是寻常人家的巷陌,恰好相逢,便是了。
昔日人约黄昏,只见花色烂漫,人面桃花。不免让人想起“侬是花枝花是侬,惜花人恰与花逢,樱桃街上春光好,一日看来一日浓。”乱世之中的互相依偎,一不小心便成了倾城之恋。一生一世的相守太难,可总有一些人,辜负了全世界,只对ta一个人好。
神女林徽因,在寻觅如意郎君的时候,不知道在心理有没有一个标准。如果有,她少女时代的王子是否就是梁思成?只是,遇上了,她只想用一段长相厮守的岁月静好来爱他。这一生陪伴的光阴和感情的重量,都足以称作爱情。就在林徽音死后多年,金岳霖一次突然召集大家吃饭,然后静静的宣布:“今天是徽音的生日”。这样的爱,一生只有一次,一生只能为一个人。
对的爱情是对的人与一段天时地利的相逢。张兆和和沈从文不是。从一个女子的择偶标准来看,沈从文绝对不是张兆和理想的爱人。即便沈老喝多很多地方的酒,看过很多地方的花,但只遇到了一个正好年龄的张兆和。这段感情,以沈老单方面的热情和付出,最终催生了花蕊。他们的爱,看起来单薄,遭遇过许多变故和选择,但只要站在太阳的影子下面,就会觉得温暖。他们用时间去丈量情感,用陪伴去祭奠爱。于张兆和来讲,即便沈老始终不像丈夫,但他也是一生一世的伴侣。
这一生,总有那么一些人,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本来各有各的方向,但他们愿意在交会时那一刹那,抓住彼此,留下璀璨的芳华。也有些人,当你在桥上看风景时,他正在楼上看你,当你回望,用一份温暖的目光,给你一场美丽的相识。
生于新旧时代的人,也免不了爱人、结婚、生子、东奔西走,都是他们生命轨迹的一部分。他们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浑身沾染着历史的风烟。他们的婚恋,会让人想到“旧”,但也带着自主意识的抗争。
民国爱情的18对夫妻,他们在战火烽烟中相爱相守。他们的爱,充满了旧时的气息,也吹着新的风貌。他们在每一次绝处逢生中彰显着力量,在每一个疼痛和欢喜中与时光和岁月和解。他们是千千万万对的情侣中的一对,也用爱将婚姻成了完美的寓言。
《民国爱情》读后感(四)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 马 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这是一首我很喜欢的诗歌,是我喜欢的一种生活状态,是我印象中的民国爱情的模样,是我期许的爱情的样子。我一直很想深入的了解民国的爱情究竟是不是同我印象中的模样一样,但是我又害怕会大相径庭,大失所望,所以一直不敢去看相关的书籍,直到我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看了这本《民国爱情》,我突然明白了爱情/婚姻的某种道理,即,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在此之前,对于民国爱情,我一直停留在徐志摩说的那句: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看完这本书之后才明白这样的爱情太过文艺,正如书中写林徽因和梁思成爱情的那篇中写道:林徽因是理智的,她深深的明白,徐志摩爱的是他想象中的林徽因,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她。尽管她也爱他,但是在面临婚姻的抉择时,她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在往后的婚姻生活中,她也倾心的爱着这个男人,享受着他的宠爱。她知道无论是在恋爱的时候也好,在婚姻生活中也罢,不能只是一方单方面的付出。一定要有往有来,才能维持平衡,所以梁思成甘愿为她完善只有框架的设计图,而林徽因也会为他切好水果喂给他吃,甚至于在心情好的时候伸出手去接吐出的核。
无论最初的时候,我们是否曾经仰慕,迷恋他人,但在我们相遇的时候,我们之间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在相知之后,我们都深爱着我们所选择的那个人。
人生短短数载,何其有幸能在几十亿人中找到那个与自己志同道合,最后相依相守,相扶相持,共度一生的人。特别是在推翻多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民国时期,终于走入新社会的男女,此时的他们对灵肉结合的恋爱追崇至极。
在遇见她之前,我从未想过要结婚;在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过结婚,也没有想过要娶别人,书上是这样写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首页还有一行小字:一生只够爱一人。确实,终其一生,他们都是彼此生命中的唯一,我想,这样的相守相伴,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彼此的信任与包容吧。
记得在别处看到一段话,是杨老先生写的: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锺书走时,一眼未合好,我附到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媒体说我内心沉稳和强大。其实,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要怎样的爱恋才能做到如此?对于一个等待爱情的人,我想我尚不能理解,但是我知道,他们都爱着自己所选择的那一个人。
这是一本能唤起人们心中对爱情的憧憬的书,是一本能让人相信爱情的书,是一本让人改变对婚姻看法的书。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的。在离婚率那么高的社会,在身边好多朋友都要走出围城的年龄,在我对婚姻生活有些恐惧的时候,在我等待爱情的时候,我又憧憬了婚姻,相信自己能遇到那个我爱的人,相信我们,都能用自己的智慧,选择我们爱的,并爱着我们所选的人,再像那时候的婚姻一样,一生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