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无知》读后感锦集

《无知》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3 06:25:21
《无知》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1-13 06:25:21   小编:

《无知》是一本揭示人类自身无知和傲慢的哲学作品,作者兰德尔通过涉及科学、历史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在认知上的局限性。他认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谦卑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拓展知识的边界。读后让人深刻反思自己的认知局限和傲慢态度。

无知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可以用这样一句引语概括:“完全有意思的无知是科学研究每一次取得进展的前奏。”(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这个中心思想当然很重要。不过,我更喜欢的是从一些小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比如,作者的某个同事对学生的建议:不要从最新一期的《自然》或《科学》中寻找实验灵感,而是要看至少10年前的(p. 39)。

比如,作者认为魏茨曼对爱因斯坦提的问题很糟糕,认为应该问爱因斯坦还没有搞清楚哪些问题(pp. 47-48)。

又比如下面这个故事:

我们常常会给研究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一位科学家在街灯下的地面上找东西,有个人走过来问他丢失了什么。“我的汽车钥匙”,科学家说。于是这位好心的路人也开始帮他找。找了一阵子,依然没有找到,于是这位路人问他是否确定钥匙就是在这里丢的。“不是的,我想可能在那边!”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街道的黑暗处。“那你为什么在这里找呀?”路人问。“这里的光线比较好呀!”精明的科学家回答说。在讲这个故事时,找钥匙的这个人常常被描述得很可笑,但我认为恰恰相反。实际上,在有些版本里,他不是一位科学家,而是一个酒鬼,或者是一位喝醉了的科学家。科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到你能够有所发现的地方去寻找,无论发现的是什么。这里的寓意是要认识到可以观察的事物的价值,将无法测量的因素留到以后。(pp. 36-37)

学到这一个故事,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这个故事在后面还有callback:

最随“猎犬号”考察返回之后,他就一次也没有外出,这很值得注意。作为一位博物学家,他是个几乎有点病态的“宅男”。他关于物种起源的很多真知灼见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涉及的是他家后院那些模型系统的动态变化。如果套用前面故事的一句话,我们可以说这里的光线可能比较好。(p. 41)

无知读后感第二篇

读书笔记:么行·摩镜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整体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大,每个人掌握的知识相对人类已掌握的全部知识所占比重越来越小。普通人面对越来越大的相对无知何去何从?也许从科学家如何对待人类的无知的问题上得到一些启发!

在一望无际平静的水面上,垂直掉落一块石头,水面会有层层涟漪不断向外扩展。在涟漪内是人类已经认识的有限的知识,在涟漪外更广阔的平静的水面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知识即为无知。最外层的涟漪就是科学家们的一线战场,他们不断拓展人类知识的版图,不过随着知识版图的不断扩大,他们发现无知的领域没有变小,反而越来越大。

科学研究是探索人类未知的知识。因为是未知的知识,所以探索会有失败的可能。就像在一间黑屋子中寻找一只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黑猫。因为不知道黑猫是否真的存在,即便存在也不知道黑猫其他信息,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探索的手段是否真的有效。

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是测量,寻找黑猫中的测量很有可能是测量比如屋子长度之类的,可能跟黑猫无关的事实和数据,也就是测量方向性错误。这些方向性的错误很有可能是已知的无形

即便测量方向是正确的,随着测量精确性的提高,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宏观和微观的测量差异性。

大众对科学手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是假设-实验-验证-继续假设-实验……

其中假设的问题非常大,假设是对未知的一个陈述,是探索未知的一个策略。假设具有束缚性、倾向性和歧视性。人的主观概念中一旦有假设,就会倾向于将与假设不符的,可能导向更好答案或问题的数据干掉。

关于科学家应该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物质来完成每天的工作,来建设我们所说的现代科学的大厦,书中介绍了一些策略,其中包括:

大异其趣的一组概念,如关联性、可解决性或可控性,其他还有测量

重新思考已有定论的问题

利用小问题来解决大问题

还有就是好奇心

大异其趣的一组概念可能会使很多已经自圆其说的理论受到挑战,这些挑战会引发很多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分层次的。简单的分类是大问题和小问题。不同的科学家倾向于解决的问题不同。随着科学家的分工越来越细,很多科学家在科研的过程中倾向于通过不断解决小问题的方式去探索大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产生的基础的好奇心。

利用小问题提出大问题的策略是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术语是“模型系统”。

虽然所有的模型都是错误的,但有些是有用的。

科学家需要使自己处于不确定之中,并且不急不燥。

不只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和事实。

A.稳定自己的情绪,理性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引发了更多的问题,不一定是坏事;

B.关注事实,努力不偏不倚,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反复多次思考;

C.利用有效的“模型系统”,通过小问题探索大问题;

D.保持好奇心,容得下多样性,出现不同的声音时,也可能是打破自己固有认知的突破之时。

无知读后感第三篇

读书笔记:么行·ROBIN

你感受到"知识爆炸了吗?"

我感受到了!

——知识的暴击

我之前一直在盼望着“吃老本”的时代到来,

就是当你“熬到”一定年纪,

你的经验和资历就上来了;

随着岁月慢慢往前走,

我发现,我所做的工作种类,也越来越多……

我终究没有走到那个“吃老本、拼资历”的时代~

而是好像进入了一个你要永远不停学习、不停成长的状态,才堪堪赶上社会的发展~

说实话,开始的时候很焦虑,在知识爆炸中,无所是从……

也有点兴奋,相比于其他慢吞吞的时代,巨大波动的变化,使我们的经历历程的浓度变得更厚重了……

为什么会出现“知识爆炸”呢?

一是说明我们集聚了很久的力量,二是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也从这个角度上表示了,其实我们对于“世界、宇宙、未来”的理解,还很少。

萧伯纳在一次宴会上向爱因斯坦举杯,宣称“科学永远是错误的,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带来十个新问题“,多么精彩的评论。

就像书中所说,“世上有已知的未知,也有未知的未知。”

想起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二维小说里的生物看到三维球的故事,就是一个圆从小变大再到小的以至于消失的过程……”

未知的未知,是我们很难理解的,思维可能还能想象,但即使我们可能遇到了十一维的存在,当下的我们也理解不了,就像我们读书只能读懂我们能够理解的内容一样。这本书里有很多数学方面的内容,远不如上一本《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那本更贴近日常我们所能理解的,读起来很吃力

今天走在通勤的路上,我看着速度不一的人群……想起了书中提到的“帕金森”患者,他的身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脑海深处的神经元不这样想……就像他们觉得,正常走路的速度太快了,所以要慢慢动~

你之不能理解患者,就如高维生物看我们慢慢的“蠕动”而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走这么“慢”而已~

之前觉得如果有飞行器的话,那么快的速度岂不是超级危险,但其实驾驶汽车也是高速行驶的时候,人车合一,速度并不是问题,而是我们的反应是不是能够适应这些变化。

怎样的问题才算是有趣呢?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家玛利娅·查德诺夫斯基说,“一个有趣的问题应该很有启发意义,和其他的问题有关联。”

“谜团会吸引我们,问题比答案更容易接近,也许最重要的是,强调无知让每一个人感到更加平等,正如浩瀚无垠的太空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自的渺小。”太空和谜团,会让我们更能理解“问题与答案”,我们对于知识答案,只能是当下可能的结果,问题将会引着我们进一步探索。

“我希望你可以从中看出他内心的挣扎和彷徨,意识到这种挣扎和他所以做的实际工作是同步的,这是一种不停的挣扎和彷徨,总是在努力寻找无知的妙处。”

我们这一生,犹如沧海一粟,所以……

享受迷茫吗?

享受无知吗?

享受寻找的乐趣吗?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