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的读后感大全

《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6 23:46:01
《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6-16 23:46:01   小编:

《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心理学读物,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如何爱自己,如何培养内在的自信与坚定,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阅读该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读后感(一)

有一句名言这么说,心理学就是生活。洪老师有家人有朋 友,与年幼案主及其家长每日都在互动,他观察自己、观察别 人,只要是人的言行,都能启发他的思考,引发其感受。他在 书中谈到“了解、看清自己”“人要先平静才能快乐”“关系的 经营与随缘哲学”“情绪与理性”“家庭关系,尤其亲子关系”“改 变的准备、历程与成效”,最后达到“跟自己和解,迈向自我成长”。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出现在你我生活中的事,他所举的例子也是我们常看到的现象,甚至还曾发生在我们身上。

针对每一主题,洪老师都以中性的字眼及温暖的笔调,指 出人们的问题对个人及他人的影响,以及什么才是合宜的反应及处理之道。他强调情绪管理及理性的运作,其见解不论是用于友 情、爱情还是亲情中,都可以让个人更成熟、生活更顺畅、人生更有幸福感。尤其“生气的预防重于治疗”的见解,鼓励人们少发脾气、常做运动,或进行舒缓身心的活动,以及平常多留给自己空白的时间等,预防胜于治疗,是应对生气最好的策略;还有“最好的安慰是一种疗愈”,点出需尊重被安慰者希望被陪伴的心理。洪老师的独特见解实用而贴切。

1998 年,美国心理学会会长塞利格曼大力提倡“正向心理 学”,重视个人的正向经验、情绪或特质对人们生活的价值与意 义。他认为正向的人生观不仅带来一种好的感觉,也为日后个 人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包括婚姻关系、同侪关系、家庭 关系和工作表现。

这是一本生活心理学作品,与正向心理学的内容不谋而合。 作者阐述了个人在面对自己及身处的关系中,如何培养正向个人 特质,并建立寻找生命意义的信念。个人生活经验也是正向个人 特质之一,人从错误中学习,把焦虑放对位置,不断地修正个人生活经验,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人生过得更快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教育理念,他告诉我们,要教导 孩子,大人必须以身作则,家长的心教、言教、身教同等重要。

·他不断地提醒家长们,为人父母,“不是牺牲,而是选择”“别 让爱变成害”“放手也放心”“让孩子过自己的人生”。书中处处 呈现出洪老师指导亲子互动的精华片段。

这本手札式的心理学/人生哲学著作,主题清楚,章节分 明,简洁有力,每节均为内容短小的段落,文字轻松,含义却引人深思,敲击人心,每一个小议题都能联结到你我的生活经验。

现代人生活繁忙,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本书正好适合忙碌的你我,一书在手,有空就打开来阅读,可长可短,句句忠言, 不但发人深省,也可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使人受益匪浅。

本人强烈推荐这本年度好书,让我们大家一起来阅读!

《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读后感(二)

我的工作让我有机会见到许多人,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属于 “快乐不可遇也不可求”的人。当我问他们,他们想要得到什么 样的改变时,他们往往回答我:“我要快乐,我想要和大部分人 一样可以快乐!”

我进一步地了解,他们想要的快乐是什么意思?对他们而 言,什么是“快乐”?

然而,当他们说出想要的快乐时,我听到的是,其实他们 要的不是快乐,而是平静;使那种繁杂混乱的思绪与情绪可以 平息,可以不再上下起伏地感受到愤恨与沮丧而痛不欲生。

但我们的社会往往会简化人的生命经验,仿佛只有“快乐” 是唯一一种值得体验的感受;只有“快乐情绪”是人类唯一合法与合理的情绪。

如此简化人的生命经验,反映出社会对于人类心智的运作了解过于浅薄,对情绪的功能与机制也一无所知。

所以当我有机会看到洪仲清心理咨询师的新书时,欣赏之 情便油然而生。洪老师凭借丰厚的心理学功底与丰富的专业助 人经验,对人之所以产生受苦情绪、难以调适情绪和面临生活中的困境,做了充分的说明,并给予实际的因应方针。

他非常系统地从个人生命的建造(自我的稳定)开始谈起, 特别着重于认识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接触。 接着他谈到了情绪的关照。我特别欣赏这部分章节的内容。

我们的社会对于情绪的观念很狭隘,总是将情绪体验局限在某 一向度,若是体验到所谓的负向情绪,就加以纠正、责备、挞伐、 规劝,以一种几乎是不人道的方式要人拼了命地积极乐观。然而, 人生并非如此,在生命的安排中,有时候我们需要沉淀、需要停 止、需要整顿,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批判的态度来体会情绪,并温和地允许情绪有一个空间被承接、被认识、被转化。

洪老师还谈及人际关系、存在方式等课题,并以此推及个 人与世界的接触与联系,最后再回到自己的生命,真实地成为 自己,真实地与自己和好、整合。

在许多文字叙述中,我看见洪老师不断地在人的理智与情 感之间进行对话。当你阅读这本书时,就仿佛有一位心理师或 是生命教练,正耐心地、温厚地、充满关爱地,对你说着那些 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冲突与对立是如何消弭、化解、统合一致的。

如果你用心感受,用心理解,那么相信你在阅读时,会渐 渐地从认识自己出发,并且在无形中让你的理性与感性获得一 把珍贵的钥匙,最终把两者的隔离之门打开,让你的理性与感

性都成为你的一部分,让你真实地成为自己,与自己的各个部 分联结、和好。

我自己也是长期阅读洪老师网络文章的读者,非常令人钦 佩的是他那积极的态度;那份态度源自他热爱生命、体恤生命 的博爱,更源于他有一份使命,希望这世界上的孩子都能得到 适切的关爱与抚育。他总是真诚地响应读者的疑问或回馈,我 想,若不是真实地从这样的分享与付出中找到意义,其实是很 难持续的。

我幸运地阅读了此书,并真心地推荐给你。你会在书中 的文字里看见自己,也会在书的引导下看见生命成长的方向。

《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读后感(三)

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得高分,想各种办法在考试前偷出试卷,让孩子提前为考试做准备。

这样的行为对孩子有帮助吗?

家长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说到是否有帮助,但凡有点成熟心智的人都会对此种行为来一句“掩耳盗铃”。

但其背后的原因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甚至仔细想一想,即使很多人不会这么做,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戳中了我们的某个痛点。

这个例子是擅长情绪教育、 亲子教养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压力管理,脸书拥有30万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粉丝的临床心理医师洪仲清在他的心理课系列丛书《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一书中问出的。

家长偷出试卷让孩子拿高分的行为自然很不可取,但看完《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之后,其实心理医师洪仲清已经给出了我们这些答案。

经常看到报道,家长和孩子因为教育问题引发争吵,在高速路上把孩子赶下了车,当然还有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导致亲子阴阳两隔的——近年17岁男孩因和母亲发生争吵,高架桥一跃而下的悲剧还让很多人为之唏嘘。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本该最亲近的关系,变成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局面呢?——情绪。

罗·伯顿说:如果世界上有地狱的话,那就存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往往最难控制的就是愤怒。而亲子间这种愤怒来自于不被接纳的压抑、委屈和不懂表达。

真理并非越辩越明,特别是带着气的时候,怒气能遮蔽真理,变成各说各的理,永远说不清。——洪仲清《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

我们常常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最初的样子,不管是我们自己的还是当初那个刚刚出生的完美的小婴儿的。

不知不觉,随着成长,关系就变成了我“期待”、“希望”、“打算”,而你“应该”、“必须”、“还不”的沟通模式。

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期待?是因为我们无法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为什么我们无法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因为我们无法接纳我们自己生命的不完美。

所以,归根结底,情绪最终的积压和爆发,就是要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关注放到自己的焦虑上:我们为什么会焦虑?这样的焦虑到底有没有根据?我们所担心的情况真的会发生吗?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生活真的就会不可收拾了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经不起这样的追问,我们的焦虑无非就是被生活的快节奏,被周围的带动和自己对自己现状和“不够好”的不接纳,所以我们才会希望孩子好,才会把这份焦虑亲手传给我们的孩子。

一个满身焦虑的人,所散发出来的往往不是自信,而是求之不得的无奈。

在情绪之初,面对自己的焦虑之时,请及时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可以先好好爱自己吗?

当一个人学会好好爱自己的时候,也就是识破焦虑的陷阱,变得自信的时候,一个自信满满的人,就连擦身而过的瞬间都会自带光环。

焦虑是触发更大情绪的导火索,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容易变得焦虑呢?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他的一个朋友小如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但因为丈夫在外地工作,她带着两个孩子与公婆同住。

公公是大学教授,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不让孩子哭”,但孩子小的时候难免会因为家长的合理拒绝闹情绪。

小如就因为让孩子吃饭别看电视了惹哭了小朋友,于是公公怒敲房门,说如果再不开门就报警说小如虐待孩童。

小如向老公诉苦的时候,老公因为和公公的观点一致,而且工作在外地,也并不支持小如,为了息事宁人,小如只能无原则顺从孩子,但内心的压抑和苦恼可见一斑。

其实大多数人生活之中哪里有什么大的事件,都是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

但往往就是与身边亲人的关系,却是成为了迷失自己的关键原因。

我们的原生家庭养成了我们的一些观念、看法,于是,在组成新的家庭的时候,往往让我们习以为常,很难去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感受和体会。

而这些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压抑了自己,从而为焦虑、抑郁、愤怒甚至爆发埋下种种不安的因素。

不好的关系中,总能引发这样的疑问“我不够好吗?”

当我们开始接纳自己的时候,面对别人的指责时,都能够爱自己。

沟通中不必急在当下,放下情绪平静地沟通,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果词不达意,情绪难平,不妨动笔写下来龙去脉,需要对方看到的,争取在关系的磨合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

有位妈妈对她的孩子们这样说:“我是主要照顾你们的人,为什么你们却比较喜欢爸爸?”

她的指责让孩子们很紧张,赶紧摇头否认,但是这位妈妈却依然认为孩子们喜欢爸爸要喜欢她多一些。

她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孩子们更喜欢谁呢?

这是因为,她内心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当成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这也体现了她对爱的不安全感。

担心不被接纳,担心不被爱。

这背后藏着的就是“我怕我不够好”的画外音。

洪仲清说:学习爱一个人,要先问问自己,准备好爱人了吗?

怎样准备好呢?自然还是要回到接纳自己上来。

曾经婴儿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会,甚至除了哭,连表达自己都不能,但是那时的我们就是圆满的,被爱的。

而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比婴儿的时候有了更多的进步和成就,可是为什么我们却被挑剔了呢?

每个人其实都不完美,也只有这些不完美构成了每个人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能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所以,在准备爱别人之前,先明白这一点,不要纠结着让父母承认自己,也不要再试图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父母爱的。

当我们成年以后,我们可以放下成长中那些并不完美的过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再去爱人。

为人父母是一趟寻根之旅,当父母的过程,就是在修补自己的童年。

不试图补偿也不试图控制,多考虑怎样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这才是我们重新思考和诠释过去的道。

我是@晨光微晓,分享如何借助绘本和心理学知识育儿,关注我和我一起陪孩子更好地成长。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