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巨流河》通过描绘一对农村夫妇的生活,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心理变化。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无奈。作者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普遍现象,引起读者深思。
巨流河读后感(一)
解放前的历史,就像那条巨流河一样,曲折激荡的上演。读一下历史的另一面,解放前,国民党是什么样。(通过国民党一员的家庭故事讲述) 书中的那些知识分子的良知,使命感,也是值得现在的所有人学习。
1/15页巨流河读后感(二)
和现在的世界真不一样,对知识的渴慕,和对真理的执着,那时候的知识分子真令人肃然起敬。虽然社会动荡,但人都追求真善美,这样的生命才是值得回味的。很羡慕主人公一直在神的带领下走人生长途,步步皆有价值,真好!
2/15页巨流河读后感(三)
巨流河,现称辽河,满洲的母亲河。 日据期间,满洲人的中国认同感反而增强, 也许,是那一时刻开始,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才慢慢进入每个人的内心。 满洲人----中国东北人。 漫长却自我认知的旅程
3/15页巨流河读后感(四)
潺潺的回忆在齐老师的笔下缓缓诉说下来,浑然天成,读起来使人遐思,使人拍掌,使人扼腕叹息,岁月的长河里,那一段滚滚的回忆奔腾,随着年轮的向前推进,激流也慢慢地静了下来,渐趋平静。那是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是历史的刻痕。
4/15页巨流河读后感(五)
一个优秀的人生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磨难,好运,坚持,兴趣,抉择。读着作者一生从东北到南京再到四川最后去台湾和美国的经历非常过瘾,不过我没有如此文学的一生。但愿人生抉择时能有好运。life is a struggle.
5/15页巨流河读后感(六)
回不去的故乡,但,终究回去了,一个时代的命运,多少人在转身的那一刻就选择了不同的命运,爱诗歌,爱台湾文学,爱华人文学,远离政治,和那一夜渡不过的巨流河,齐世英的一辈子,或许就是遗憾,或许就是历史,只留给当代人去品读了!
6/15页巨流河读后感(七)
最近接连读了《平如美棠》和《巨流河》,分别从底层百姓和上流精英了解了那段解放前的时代与人,宣传中的“解放前”,也是有过社会发展黄金十年的民国。不管怎样,社会越来越开放,人心越来越宽容,回顾真实的历史,才能明白当下的自己。
7/15页巨流河读后感(八)
能够提起大多数人的话题,还是抗战。可惜,历史教科书往往只是记录了大事件,却很难描摹整个社会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作者为我们绘制了一副最激昂、最可亲的片段,这是一个苦难萦绕、困顿求索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心思齐、孕育希望的时代。
8/15页巨流河读后感(九)
喜欢一个女子那种内心的独立以及对知识的追求,颠沛流离的年代只有知识会让人平静~~
9/15页巨流河读后感(十)
前半段,从一个参与者,一个女性的角度描写了那个时期的战争、后方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值得一读。
后半段描写作者在台湾的事业,涉及台湾教育、文化等一些事情。总体上是偏向学术的。
总体而言,前半段比较有可读性。
10/15页巨流河读后感(十一)
这是我近年来读过的书中,唯一一部让我热泪盈眶的书。齐妈妈在南京的家中为东北的学生做酸菜,黄瓜蘸酱,令飘零异乡的我感慨万千。故乡是什么,乡愁是什么,我抛却家仇国恨的时代背景,就是以一个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去感知那个时代下的每个灵魂,无以言表。
11/15页巨流河读后感(十二)
一部很真实的纪事文学,作者从出生开始,记录她成长、读书,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作者对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对学业的追求让人感动,也是什得我们学习。
作者出生名望之家,却吃了很多苦,在战争动乱年代,四处奔波仍不忘读书,最后成才,的确不容易。
12/15页巨流河读后感(十三)
飞机上速读,文笔流畅。和章含之的书相比,此书时空跨度更大。后三分之一台湾文学史读起来有些晦涩。其他早年抗战求学栩栩如生。赴台后教课书改革的经历看起来不由苦笑不得,过两年我们也会有这一出。书中提到不少英诗、唐诗,不由悠然神往,抽空要多读些诗。
13/15页巨流河读后感(十四)
《巨流河》,前半本荡气回肠,手不能释卷,数度几欲落泪;后半本,比照下立显琐碎平常,且透出愈来愈浓的无奈与伤怀。但静下心来读,发觉这并不是虎头蛇尾的作品。世事无常,大江东去,潮起必有落时,沉淀下来的,终是生活的踏实本色、乱世中艰难的担当与不失的温情。
14/15页巨流河读后感(十五)
读完《巨流河》后,心绪久久未能平复,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人确实如文中所述“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他们偶尔闪过的迷茫,被时代的召唤裹挟着荡然无存。而今的我们却被迷茫所笼罩,“我在何处,走向何处”是我们常常思索的问题,每次问题还未深入,竟被现实抓走。
15/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