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捡拾岁月的读后感大全

捡拾岁月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3 21:50:13
捡拾岁月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1-23 21:50:13   小编:

《捡拾岁月》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讲述了一对姐妹在岁月的流逝中经历的种种故事。小说通过描写姐妹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珍惜当下的重要性。故事充满温情和感动,让人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亲情。

《捡拾岁月》读后感(篇一)

读完叶郁老师母女俩百忙中撰写得的《捡拾岁月》之《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两本书,感受颇多:一是感慨古稀之年的叶老师,笔耕不辍;二是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叶老师微细的心灵,充实和坚强的精神世界;三是书中的内容极具教育意义,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年少一代极具教育意义,人生有如一次长途跋涉,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些人因为困惑、迷惘、失意而颓丧、空虚、落寞,而叶郁老师母女俩《捡拾岁月》,强大的正能量,彰显独特的人格魅力,犹如春风、犹如阳光感染读者。

叶郁老师是位心地善良 、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勤劳踏实的人,我是叶郁老师的忘年交,不仅得益叶郁老师的教诲和关爱,更有幸能帮助叶郁老师整理读者书评,今后,我把收集到的书评,上传到这里,以飨读者。

同时谨代表叶郁老师母女感谢所有读者。

《捡拾岁月》读后感(篇二)

我读到《捡拾岁月》这套随笔,非常偶然,是朋友相赠的。其实朋友赠的书我很少会读,大多都用作收藏。《捡拾岁月》一套两册,作者是母女俩。拿到书的时候,我对作者之一的母亲表示了祝贺,老人峥嵘一世,终于将多年来的随笔集合成册,很不容易,同时又惊讶于女儿的多产。两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满是岁月的累累硕果。

新书到手,封面就深深吸引了我。母亲写的那本叫《鹤立花边玉》,女儿写的那本叫《莺啼树杪弦》,书名与母女俩的身份相得益彰。《鹤立花边玉》的封面上,两只振翅飞翔的仙鹤,身影绰约;《莺啼树杪弦》上一只黄莺、一只喜鹊立在开满花的树枝上,似乎叫得吱吱喳喳。两本书的封面上各有一段话,风格迥异,向读者传递了母亲的沉稳乐观和女儿的多情细腻。

我拿着书,哗啦啦地一翻,页脚露出了可爱的图案,让人觉得心头一亮。又随便翻到一页,读了篇女儿写的《童年散记》。本想简单读读,却一下被书中故事吸引,写书人写得妙趣横生,看书人读得乐不可支。作者写她小时候被野小子连蒙带骗在外吃了野果子“大力子”,回家后怕中毒,就告诉了父母。小孩子特别聪明,回家的时候还带回了几枝“大力子”,万一中毒,好让父母知道自己的中毒源。结果被“淘气”的父亲捉弄了,一觉醒来嘴唇上长了胡子,急得孩子号啕大哭。可很快父亲的把戏就被拆穿了。当父亲把涂了墨汁的手指正要往睡着的女儿脸上抹时,装睡的女儿一骨碌就爬了起来,把父亲抓了个“现行”。这一段看得我心里直发笑。又读了《万里路云和月》,46天的自驾游被作者详尽记录,一路险象环生却又风光宜人,读着文字似乎也跟着作者游览了西南的好山好水。从书中看得出,作者性情活泼开朗,喜爱游山玩水。作者通过文字告诉读者,什么才是洒脱,什么才叫“一场所走就走的旅行”, 不是矫情、不是想象,作者驾着她心爱的坐骑奔驰在祖国大地。

打开女儿的书,感受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花花世界和细腻动人的个人心境;打开母亲的书,却犹如打开一幅岁月的画卷,一个个故事串起来就是母亲不平凡的大半辈子。读着《鹤立花边玉》中,仿佛能看到作者拿着笔回忆往事的身影,一段段承载着记忆的文字从笔尖流淌到纸上,封尘的往事在朦胧中变得清晰,终于变成白纸黑字,被牢牢印在书中,再也不会消逝。在书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幼年的往事、相继出生的儿女、与江南风格迥异的塞北风光。作者在《孕育》一篇还介绍了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的经验:

“五十六的产假是很宝贵的时间,考虑到上班后既要让孩子安然无恙,有能让自己安心工作,就开始培养孩子规律生活……所以每天早晨必须提前两个半小时起床,把小梅早早穿起来,不给奶吃,就是带着玩,个把小时后,等她累了,饿了,再足足吃一顿奶,大约能睡两个多小时。再按照课间操时间安排喂奶,哄孩子睡后,再到校坐一小时班。中午一到家又把小梅抱起来,不给吃,逗她玩,直到上班再吃奶睡觉。……按照这样的规律,培养孩子形成一套规律的作息时间。”

看似经验之谈,但作者的艰辛也跃然纸上。

在书中回忆母亲时,作者写到自己的大哥。大哥在作者幼年时就负气离家出走,因此母亲为寻找大哥东奔西颠,神志也不清了。后来渐渐恢复了神志,又“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说法”,认为大哥出走与作者和父亲有关,“为此,我和父亲就走上了赎罪的道路。为了能让大哥早日回家,我和父亲早晚必须做这样一件事情:清晨起床,拿一只小木勺,父亲喊:‘大顺(大哥的名字)回来吧。’我就用木头做的勺子敲着门答应着:‘回来了。’晚上也如此重复一遍。”没有结果的期盼,苦苦等待儿子回家的母亲,作者在结尾哀叹:“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看着《捡拾岁月》,我和母女俩一同欢乐一同悲伤。这样的私人读物,让我看到了别人的生活,体验了不一样的人生。这也算一种“偷窥”吧。希区柯克曾在电影《后窗》中将人与人之间彼此“偷窥”的心理放大,看似一扇扇紧闭的门,却都有一个后窗让别人“偷窥”。在这一扇扇的后窗中,各人都导演着自己的人生。人生有限,不妨多于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让痛苦缓释,让快乐加倍。用一本书来记录自己的人生,既是一种自我传承,又给家庭留下了记忆,让我不禁也蠢蠢欲动。

《捡拾岁月》读后感(篇三)

《读捡拾岁月》

老友叶郁老师寄来的她与女儿叶晓藜的新著《捡拾岁月》两册——《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母女俩将张养浩的诗句巧妙的移植作为题目,恰如其分。 这两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欲罢不能。到第二天晚上就认真的看完了这500页。

我喜爱这两本书,首先因为文笔清新,可读性强。当今一些文章,尤其是网络上的,让人读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其次是内容接地气。讲的都是平常人的生活。当然还因为我个人与她们母女的关系。,在新疆的二十年里,我和叶老师吴老师两口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上世纪80年代 我们各奔东西。从书中我了解了她们这三十年的生活与工作。叶老师就是凭着永不言败的坚韧才获得工作、家庭双丰收。我非常佩服她的精神,而且深深的受到感染,获益匪浅。

叶老师不但人品好学识也好。对于她的这本《鹤立花边玉》的出版,我是由衷的高兴。作为她徒弟和弟弟,我是没资格妄加评论的。

她的二女叶晓藜叫我张老师。实际应该叫我表叔。我没教过她。, 我只教她学了几天手风琴,忝为她学琴的引路人。直到读了她的新作《莺啼树杪弦》,我才知道她学琴是如此的投入。为了练一个简单的音阶,她不厌其烦的拉了近一夜。虽说新疆的土坯房墙厚隔音,但也不能不影响父母的睡眠吧。有如此宽宏慈爱的父母,她能不成材,不成凤?当时我就觉得她琴艺突飞猛进,以为是她天赋高,不想还有这故事。真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叶老师对我说,小莲(这时还没改名)考上军校,会拉琴还加了些分数。不久前我们恢复联系,小黎还念念不忘的讲起学琴的事。

这两本书有共性,就是全书都洋溢着“爱”。爱亲人,爱学习,爱事业(这就是爱社会主义、爱党),爱家乡(爱国的体现)。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叶老师书的第一篇章《清淡岁月》共12篇文章。第一篇开宗明义就写《母亲的一生》。写母亲的还有《母亲的木车》、《小舟》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时有一首歌竟肉麻的说什么“爹亲娘亲不如某某亲”。读到叶老师写她探亲见到母亲的情景,每个读者都会为之动容的。“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切肤之恨,不单单是古人才感受到的。 文章只要有真情实感就一定能深深的感染读者。而如果只有虚情假意,即使用华丽的辞藻包装了,也一定不能打动读者。

叶老师的笔名木易,就是杨,也是她的母姓。小黎她改了母姓更看出她对母亲的崇拜与敬爱。小黎考军校时正当豆蔻年华。几十年一挥间,小黎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她和大姐、小妹、小弟都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下,加上自己的奋斗,都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想当初他们两口子,工资不过百元,却要养活大小6口人,该多费心来操持呀。而小黎的文章提到妈要给她割扁桃腺,为了安全,舍近求远,不惜花费去石河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鹤立花边玉》附录了七张彩照。全是家庭留影,一家人享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令人羡慕不已。她的长女黎梅也很漂亮。他们都继承了父母双方的优点——吴老师的英俊,叶老师的端庄。我借长恨歌的两句“吴(杨)家有女初养成”,“天生丽质难自弃。”第一张是叶老师的小儿子与孙子合影。当初他们返城时,小三、小四刚十来岁,都没长开。如今小四却成了英俊的校级军官,当了父亲!看到这,我脑海中想起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他与老友卫八处士相别二十载,就有如此感慨,更况我等分别三十年呢?

这两本书都有许多篇章涉及到描写故乡江苏和第二故乡新疆的。“故乡”这词,令我神往又陌生。

而新疆是我青壮年时长期工作的地方。我把她当做第二故乡,我怀恋她,关心她, 宿。我儿子生长新疆,但户口本写的籍贯却是天津。我要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

叶老师写了许多故乡江苏的风土人情,而小黎在新疆生,新疆长,好晚才回到祖籍,却也迅速的融进这片沃土,这就是故乡的神奇魅力。难怪费翔一唱到《故乡的云》中“归来吧,归来哟”时,能激起多少人的思乡苦,让无数海外游子潸然泪下!,

他们一家在新疆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们家稍长一些,将近三十年。所以这些文字,我更感兴趣,更能引起共鸣。叶老师的书第二篇章《塞外风光》谈的主要就是新疆的人和事。其中一篇就叫《捡拾岁月》。作者将这个题目作为两本书的总题是有深意的。因为他们和我们都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新疆。在那里,大家饱尝了心酸,痛苦,但同时也收获了成功与喜悦。这是一笔无价宝。将受之无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