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感触颇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和交流,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和对人性的理解。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际关系的珍贵。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与人相遇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珍贵的经历。
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一)
或者说意志本事就是一种动机,而意志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就比如去杀一个人,是因为报复,复仇,或者只是要要引起关注,或者说是一种自毁的方式。那么采取这种暴力的动机是什么?好像也很容易表达,那么换一种说法,杀人的意志是什么?怎么表达呢?在生命深处遇到的是什么?痛苦而深睡的灵魂?还是愤怒的,恐惧的,内疚的,总之不可能是愉快的。
1/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二)
读这本书伊始的确有些诧异:不是欧文 亚隆的作品啊!是别人写的。但是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了,因为我从未读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道听途说。
这本书,清晰的写了他的几乎全部作品的背景和自作目的已经作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如此,更多的是在说欧文 亚隆的追求,以及他对心理咨询师的认识,他做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他对心理咨询师的理解和感悟。
读这本书,内心感觉到一种平和,接纳,渐渐地让自己的情绪和状态都有积极的改变,这是一种吸引力,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很少能有人这么谈论人生,咨询师的工作,的确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清新的空气进入到我的身体里。非常高兴能在生命最深处与你相遇。
2/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三)
先说缺点
1.翻译差,语句别扭
2.打错字,随处可见
3.“亚隆思想传记”不是应该由亚隆自己来写吗……????从别人口中叙述,总是感觉很奇怪。说实话,这本传记还不如《十年一觉电影梦》的文笔。
4.这本就是一个广告:告诉你,喂~亚隆还出了很多小说啊、治疗心得啊……快去买来看看吧。可是我都已经看完了,再看这个总结,有点广告嫌疑。
再说优点
1.一本书总能关联到更多的书。那些对亚隆思想有影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都有提到。可以按图索骥。
2.总结了亚隆的核心观念、理念和精华。
3.加深对亚隆个人生活的一些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学习背景、伴侣和婚姻带给他的成长。
打2星实在是因为当初的热切期待,被泼了一桶冷水。
尽管这样,以后但凡有亚隆的书,我还是会买,对,是买,不是借~
因为,有他的陪伴,很重要!!!
3/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四)
自由、责任、孤独、死亡。
花了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存在主义的部分,旅途伴侣的那一部分,和最后那一句:“我喜欢这种陪伴。”
生命有着不随意志的自然规则,有着无法摆脱的孤独感,死亡的威胁,然后正如书中所说,“我们该如何活下去?”
——“我应该继续去做那些真正给我带来满足和意义的事。”
与这两天看禅书,《幸福密码》中解答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殊途同归之感。
借微博上一段话,“生与死是这个世界上最奥妙无穷但同时也是最自然不过的现象。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文化、哲学、宗教的内涵都与试图解释生命的诞生和衰亡有关。不管人类怎样来看待生死,生死本身更象是一种禅,是超越人的理解,超越宗教的轮回说、天堂说和重生说,也超越科学的进化论、基因学说和自然主义的。”
而这场生命之舞,因有着和他人生命的深处的相遇,无比的幸福与美。
4/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五)
去年我读了《诊疗椅上的谎言》,就觉得很不错,只是当时没在意作者。后来我读了《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越读越有劲儿,才慢慢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居然和前一本是一样的。我才开始关注亚隆这个人。只是书的简介里关于亚隆的信息太少了,不足以满足我对他的好奇心和崇拜之情。所以当我发现有这样一本传记让我们了解亚隆,真的很高兴。
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很长的准备和积累。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亚隆近35岁才开始写作,他一直坚持阅读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坚持团体治疗、个体治疗方面的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因此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通过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亚隆各部作品的大概内容以及他为什么会写这些书,他的心理治疗观等。
当读到“编后记”,读到亚隆友善而深情地问:“杰里,对你来说,坐在这里跟你不能确定是谁的人一起谈话,那会是怎样的感觉?”的时侯,我感动了,被亚隆对生命存在,对当下体验的关注而感动了。他已经将存在主义的世界观融入到生活,融入到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我想这才是他为什么会成为大师的真正原因。
5/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六)
最初接触亚隆,是看他的《爱情刽子手》。内容早已忘记,触动仍留心中,愿以此为引,常读常新。
44
也许,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去尝试新方法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承受住焦虑。
正如,一个人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承受多少“无知”,在学习过程中他愿意犯多少错误。
69
亚隆宁愿相信,意义感产生与一个人投身于对生命拓展,生活充实,自我超越的追求。
我们置身于存在孤独的处境,并在其中力图寻找意义,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并在自由里做出选择,且要对我们的选择负责,但终有一天,这一切都将终止。
72
人们会将死亡恐惧掩藏在这样一个信念之下:个人的特异性将以某种方式凌驾于这种可怖的天命之下。
87
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最深层的渴望永远也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愿望包括,我们希望自己不会变老或死亡,我们希望得到永恒的爱、保护和意义。
89
作为一个治疗师,亚龙知道他的病人对他们不可逃避的选择自由有所察觉;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亚隆向所有的人表明,他们在怎样参加建造牢笼,并最终囚禁了他们自己。如果一个人忠实于自己的意愿,能够做出决定,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他就会经历改变。
亚隆充分意识到,不管两个人的生命相遇是多么深入和多么有意义,一方对另一方的了解依然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必须学会在不确定中与他人保持联结。
90
亚隆的假设是,了解人类境况比对之无所了解要好,即使这意味着一个人得放弃会给他带来安慰的幻想——而这种幻想,在亚隆看来,最终会削弱人的心灵。
128
治疗师的生活是服务他人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超越自己的个人愿望,转而去关注他人的愿望和成长……我们的快乐不仅来自于让病人获得成长,也来自于这种成长带来的连锁反应——我们的病人对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6/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七)
这本书让我读着喜悦。
欧文亚隆有学医志向始于十四岁的一次经历,那天,他父亲心脏病发作,午夜时分,他母亲失去了控制,像发疯一样地寻找一个可以责怪的对象(她习惯如此),而这个对象就是欧文。欧文焦躁不安地蜷缩在角落里,直到一个叫本杰明的医生到来,医生抚弄着这个男孩的头发,让他用听诊器听父亲的心跳,并像他保证说,父亲的心跳像时钟一样有规律,他会康复的。
欧文感受到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就在当下,欧文作出了个决定:我要进医学院。
我觉得是这个初心,决定了欧文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也决定了最后开创出的心理治疗特色:以人为中心的,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焦点的方法,再加上对“当下体验”的理解。再慢慢加入对哲学和文学的思想体系的理解与实践。
“当病人和治疗师在不确定中探索着去接近对方时,当他们蹒跚前行试图突破各自的局限时,当他们想方设法放下自我防卫以便深入去发现彼此时,这本身就是治疗。”
这个时候,真正的链接就会发生,而这,正是疗愈能发生的魔力所在。
真实的关系,无论怎样也勇敢的陪伴,直视骄阳。从中能繁育出真实的的爱的关系,包括关心对方是什么样的,以及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恰如其分地体谅对方,竭尽所能地去关心对方。
这种关系是从真诚里锤练出来的,专注于自然发生的当下体验。从而治愈能开始能持续能完成。
下面是一些摘抄:
一个人多大程度上能够去尝试新方法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承受住焦虑。
我发现,用来进行“关注当下体验”的时间在团体治疗中成了最宝贵的时间。
亚隆被无神伦的存在主义所吸引,这类哲学家如尼采,莎特,海德格尔,叔本华,以及前苏格拉底学派和斯多葛派。亚隆表示,心理痛苦“不仅来自我们的生物的,遗传的基质(心理药理学模式的观点),不仅来自于我们与受到压抑的本能欲求的斗争(弗洛伊德的观点),不仅来自于内化于我们的重要成人--他可能不关心他人,缺乏爱心,神经质(客体关系的观点),不仅来自于思维形式上的失调(认知行为主义观点),不仅来自于被遗忘的记忆碎片,或当前生活中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上的危机;而且还-- 来自我们跟存在的直接相遇。”
她坚持要从我这里得到她渴望的某些东西--赞扬,宠爱,特殊的对待,生日礼物,在做这些的时候,她同时有知道自己做错了。我在治疗中的任务就是改变她的关注导向:从一味从他人那里获得供应转向她自身丰富的内在资源。
7/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八)
这几天天一直处在焦虑状态中,什么事情也不想干。
午睡醒来,跟自己说,我要把借的那本快看完的《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看完。估算了一下,觉得不过是10分钟就能搞定的事。于是就翻来看。
但当我看完,却用了56分钟。
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并不知道。
这也是我对目前状态的评价。
我以为我焦虑的不外乎是,要考试了却还没认真地看书,想要去玩但耳朵发炎总也不好,想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但就连桌面都放任着一团糟……
我以为我知道的,就是这些讨厌的事情让我很焦虑很生气。
但当我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自己陷于一种“焦虑——做不好事情——焦虑——做不好事情……”的恶性循环中去了。解决的办法,就是从焦虑情绪中解脱出来,又或者即使焦虑也要去做事情。
很自然地就会想,怎样从焦虑情绪中解脱出来?
----------------------------------------------------------------------------------------
当我今天再次翻开了这本书,颇有感悟。
这本书是存在主义大师、团体治疗领域顶级大师欧文.亚隆的思想传记。吸引我的阅读这本书的是书中的这一段话:
“如果我们专心思考我们活着(即我们在世界上存在)这个事实,并且尽力把那些让人分心的、不屑的事物置于一边,尝试去认真考虑导致焦虑的真正根源,我们便开始触及某些基本主题:死亡、无意义、孤独和自由。我每时每刻都在用这些词语思考问题,非常认真严肃地对待它们。我的思想从来没有远离过《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基本框架,这本书集中讨论的就是这些基本主题。“
我被这段话击中了:这就是我一直存在但却难以描述的心情!
是的,你以为你自己焦虑的不过是眼前的名利得失,一些你一度用”浮云“形容的东西。你嘲讽自己浮躁,身不由己,又或者其他。
其实你应该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的焦虑情绪,也许你焦虑的是更深层的东西。所以不是说,自己不要太看重得失什么的就能解决问题的,就可以不焦虑的。
有多少人体验过“那个时刻,那种情景之中,我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有多少人自问过“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有多少人认真地思考过“如何面对我们终有一死这个事实?”
我也开始思考这些看起来或许很空洞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许一生都弄不明白。但那又怎样呢?至少你开始发问了。
不问,你永远不明白死亡、无意义、孤独和自由这些基本主题对你的影响是有多深远。
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并不知道。
8/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九)
欧文•亚隆(Irvin Yalom):当代著名存在主义心理学治疗学家、在心理学团体治疗领域具有开拓性贡献,作家,犹太人、美国籍。
一、存在主义心理学是一种观点。
“存在主义心理学”不是一种治疗学派,而是一种治疗观。亚隆表示,心理痛苦“不仅来自我们的生物的、遗传的基质(心理药理学模式的观点),不仅来自我们与受到压抑的本能欲求的斗争(弗洛伊德的观点),不仅来自内化于我们的重要成人——他可能不关心他人、缺乏爱心、神经质(客体关系的观点)、不仅来自于思维形式上的失调(认知行为主义观点),不仅来自被遗忘的创伤记忆碎片,或当前生活中在职业和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上的危机;而且还——而且还——来自我们跟存在的直接相遇”。
二、亚隆的主要工作领域
(一)作为治疗师与病人相遇,强调心理治疗的核心是关怀,是治疗师与病人之间深度的人性交流;心理治疗的核心工作可以被理解为帮助病人排除成长的障碍(同时也是帮助治疗师自己) 。
在团体治疗领域,注重“当下体验”,通过了解病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帮助病人与他人之间建立起更为满意的联结。
(二)整合哲学、文学与心理治疗理论,将它们变成一种可以在心理治疗面谈室里使用的语言。亚隆认同尼采“欢庆生活”的哲学观,持有的主要观点包括:
1.每个人享有终级自由,但需对自己生活中所创造的意义负责 。我们的一个主要生活任务,就是在生活中创造一个足够牢固的目的,用以支撑我们的生活。亚隆认为,人生目的的设计最好指向自身之外的某物或某人,如对事业的热爱,创造的过程,爱他人或爱某一神圣本体 。如果一个人真正沉浸在生活之河中,自我拓展,自我超越,“人生目的”的问题会自行消散。
2.存在的孤立感,孤立感牢固地附着于存在,是自我与他人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亚隆认为,“深度联结”尽管不能解决存在的孤立感,却能为之提供慰藉。
3.死亡意识。用土话总结亚隆的观点就是:人生苦短,才要珍惜 。
(三)以小说的形式,完成哲学与心理学的对话。
三、亚隆的主要著作及主要内容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心理学教科书)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治疗师指南)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治疗师指南书,小故事形式)
《直视骄阳》(心理治疗笔记,关于死亡焦虑)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心理治疗笔记)
《爱情刽子手》(教学故事集,有虚构成分,畅销书,关于爱情迷恋案例)
《诊疗椅上的谎言》(小说,探讨治疗师与病人之间界限问题)
《当尼采哭泣》(心理学小说,畅销书。将尼采、布洛伊尔、弗洛伊德写进小说,把他们一种彼此相连的关系之中)
《叔本华的治疗》(小说,同时也是团体治疗教材,是叔本华的“心理传记”)
最后写几句对本书的评价吧:内容还行,适合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入门书,但行文显枯燥。
9/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十)
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第一个来访者。
她是那么急切的希望我给予她一个答案,一个逃脱困境的处方。而这一份焦虑又深深触及到我。使我焦急的翻教科书,寻求帮助希望能够缓解自己的焦虑解决她的问题。在心理治疗的那个空间,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将要走向何方。
心理治疗不是给予答案。
心理治疗的动力是两个人互谋的结果,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创建的一个空间。
而对这一空间的洞察是可以利用的。
这书中提到的慢慢了解,慢慢走入他人生命的这一美好过程我全然没有体会。我太着急以至于觉得慢就等同于浪费。希望一切以一种极其高速的方式运转,不愿意停留。不愿意呆在那里。
读哲学书,体会生命的意义,孤独和终将消逝的无奈。生命的起点虽不一样,但终点却全然相同,是叔本华式的逃避自由还是尼采式的拥抱自由?
尊重来访者的不同,那一条污秽的小溪也许是她眼中真实的所见。
真实毫无保留的面对来访者,需要采取多大程度的真实?我觉得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10/11页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读后感(十一)
读书于我,从来都是勤奋小人和懒惰小人的浴血奋战。可是这本书,懒惰小人竟然没机会粉墨登场。
真诚的相遇。
亚隆毕生强调治疗师和病人之间互动性情感关系的建立——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其实是旅途伙伴,是彼此相遇时的人性表现,他们分享同一种命运。
人与人之间,都是一种相遇。爱是一种遇见,不能等待,也不能准备。
不能走得太快,那样相遇的花还没有盛开;不能走得太慢,那样相遇的花会凋零。
存在与超越的困境。
存在主义的视域里,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和创造的。所以,所有人必须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必须回答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和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而人们的痛苦,也就是在生活中进行存在意义的挣扎的精华,被亚隆称作存在之痛,宿命之痛。
有人努力寻找意义创造自己,有人等待意义从天而降,有人不承认自己有创造自己的能力,于是造就了人生百态。
缘此,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不是别人,只是自己。
原来,终究是自己,让自己走到了这里的。
那么,就像尼采说的那样吧——成为你自己。
直面死亡的意义。
海德格尔说死亡是“进一步可能性的不可能”,亚隆说生活是“极其线性的和不可逆转的”。
此世的生活,也是你唯一的生活,应该过得美好和丰盛,尽可能不留下什么遗憾。我们都要反省,我们是否在尽力过一种真实的、富于意义的生活呢?
我们应该以这样的一种态度来生活:如果我们有机会以完全同样的方式不断重复我们生命的历程,我们会说“我愿意”。
那么,就像尼采说的那样吧——欢庆生活,投身生活,爱你的命运。
心理治疗与哲学之间的对话。
《当尼采哭泣》里,亚隆想象出尼采和布洛伊尔的相遇,在肯定生命和悲观厌世之间斡旋,建构出心理治疗和哲学的对话。
《叔本华的治疗》里,亚隆虚构了自己和叔本华的相遇,尝试追求生命关联和推崇弃欲哲学的碰撞,从而得出结论——我们作为旅途伙伴的身份,一同经验生命的虚空与激情,并在爱得关系中真诚地彼此相交。
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相遇,不仅仅是两股思想的交汇,不仅仅是两种意义的撞击。还是一种共享的追求超越自身的理想的渴望——它恰当的名字叫友谊。
爱情的迷恋。
“爱情迷恋是高度非理性的,它把对方本不具有的东西归功于对方,它眼中的对方并不是对方本来的样子,它不能把他人看做是一个有限的、独立的人,总认为对方身上充满着魔力。”
“而真正的爱的关系包括关系对方现在是什么样的,以及会成为什么样的,恰如其分地体谅对方,竭尽所能地去关心对方。恰当地把对方看做一个人,像你自己一样。你通过了解他是谁,是怎样的人,因而爱上他,这样,他就不会被迫要去成为他本来不是的那样一个人。”
“对我来说,我所赞同的爱的关系,是彼此能够看清楚对方。”
亚隆认为,心理治疗更多的是一种受到感召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一个职业。
社工的价值同样在于此。当案主放弃自我挫败的生活模式,学会爱护自己和他人时,当生命影响生命,希望点燃希望时,彼此眼中的泪水就是相遇的意义。
我们要怎样与自己的命运相遇?
不忘初心,不弃旧情,不念旧恶,不变随缘。
请相信,我会用尽全力变得更好,在去往遇见你们的路上。
1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