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读后感100字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01 19:55:21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1-01 19:55:21   小编: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是一本描写作者在台湾旅行中所感受到的美好与感动的散文集。作者通过对台湾音乐、文化和风景的描绘,展现了对这个岛国的热爱与尊重。文章充满了对台湾的赞美和热情,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温暖。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读后感(篇一)

昨天逛西西弗偶见,今天得空又去,干脆就在那把它给读完了,内容读的没那么细,读它的主要目的在怀旧在记歌手歌名,这本书有童年的味道,有怀旧的味道,更有好听的歌曲,书没买就拍了很多图,得空把这些歌手唱的歌翻出来听听,台湾民谣闽南味道听着就是舒服。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读后感(篇二)

肤浅如我,曾经只会听旋律、歌词、编曲。看完这本书,原来在海的对岸,曾经发生那么多故事,全在几代音乐人的一词一曲里。

曾经青春期还是听五月天度过的,现在越来越喜欢胡德夫、李宗盛等“大叔”系。

遇见台湾

遇见音乐

遇见你的另一面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读后感(篇三)

从文夏说到五月天 从陈达到方文山 本书粗略的回顾了不同时代在台湾有过重要影响力的音乐人。如果读者之前对这些掌故稍有了解,那么本书中大量的一手访谈和回忆、回顾,都会成为读者声音记忆的有益补充,但这也是此书最大的问题所在:编辑者完全从书中隐退了。书中的材料既没有按音乐发展的脉络梳理,也没按文化的框架捏合,因此全书读的散漫,每篇文章自身的价值也因此降低了。再者,本书编辑的文人倾向严重,过于偏重流行音乐与社会思想的一面,真正台湾流行音乐黄金时代与多元化时代的歌曲歌手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许多,此举拉大了书名与时代和青年读者的鸿沟,显得有失偏颇。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读后感(篇四)

莫名其妙买。因为白岩松胡德夫廖信忠马世芳吧。最后做出决定觉得 就是完美。简单评价:纸质还不错,有股某种书还是纸有的味道。简单感受:惊喜不少,湿润有时

只要我的笔在书上留下丝毫痕迹,便一发不可收拾。什么ahahaha...不批上去都觉得对不起开始留下的笔迹。看到胡德夫 山丘 王芷蕾 台北的天空 邓丽君 甜蜜蜜 苏芮 陈达 世界上最美的手 等等,还有一些图片 文字。会觉得开心。(多年以后看见二维码估计也会开心哈哈)

理由是:我曾听过你的歌。拍的真好看。我也是这么觉得。

看见类似做音乐(产业文化)的人写的文章会稍有不适,但也不是全部。就好比可以接受有人在里面提到《甜蜜蜜》那是一部好电影。。。

有时候觉得自己吊儿郎当,有时觉得变得包容也是件感人的事。。。哈哈哈哈哈哈

今早终结了它。买来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估摸着自己要看到明年哈哈哈

今早从陈达前面,民歌四十年附近的篇幅开始。提起的笔不是铅笔是碳素笔,迫于不想动,没有更换笔。划书之前翻了下,最近一处划的还停留在写山丘那里。。。远古的记忆啊。就像最后两次的日记我发现竟然间隔了5 5 25 天。管不了了。。。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读后感(篇五)

看完这本以台湾音乐为主题的书后,我也开始思考起了音乐对自己的意义,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过音乐会像运动或者阅读那样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

情感共鸣器

刚过去的一年过得不顺利,虽没有大起大伏,但是有很多意外的小插曲。一向喜欢跑步的人突然因为扭脚被迫停下了脚步、一向想着要好好看书的人患上了干眼症、一向重感情的人因为缺乏沟通被家人误解冷落……一旦正常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心就慌了乱了难受了,很多情感无法对外发泄,就打开音乐,听欢乐的歌是让我觉得讽刺的,要听就会听那些悲伤的歌曲,一边听一边落泪,起码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伤心难过的人不止你一个人。

哭过之后心里慢慢就舒服了。

情感记录器

看着网易云的年度音乐歌单报告知道自己在茫茫歌海中居然总是重复听几首歌不厌倦,或者真的好听或是跟自己感情匹配,听的歌记录着自己的心情。

记得有个人说过随着年纪增长,会更喜欢听歌曲里面的歌词的意义。确实,歌曲不只是简简单单的音乐符号,而是与带着内涵的歌词构成一首完整的歌曲。听歌也在悟歌。

大概音乐于我的意义最重要的就是以上两点了,我觉得已经很足够了。

《遇见台湾:我曾听过你的歌》读后感(篇六)

如果要谈到近几年来出版界的一个新鲜热门的动态,“杂志书”无疑是可供讨论的一大话题。这一名词由“Mook”翻译过来,最初是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即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成为独具魅力的 “杂志书”(Mook)。它是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一种新文化商品,图片多文字少,编辑方针的取向是情报多理论少,其性质介于Magazine和Book之间,故而简称为Mook。而且它没有杂志的出版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杂志书品牌有《知日》《读库》等。

《我曾听过你的歌》是《遇见台湾》MOOK系列的第一辑。这本书可谓是一部台湾流行音乐发展史的缩影,主要详细阐述了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校园民歌的起源与淡出,然后进入邓丽君、罗大佑、苏芮、李忠盛、蔡琴、小虎队,以到近期的周杰伦、五月天等,同时介绍了台湾两大唱片公司滚石和飞碟的成立、相互竞争及最后被国际大唱片公司替代……

1975年,台湾的民歌手杨弦在台北中山堂唱起了《乡愁四韵》,从此拉开台湾音乐繁盛的序幕。四十年过去,台湾的民歌与流行音乐影响着海峡两岸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无数两岸同胞在另一种层面上站在了一起。这些伴随着我们几代人成长的音乐人的故事,早已被人们奉为经典,口耳相传。《我曾听过你的歌》里聚集了白岩松、胡德夫、马世芳、廖信忠等诸多两岸音乐、文化界的名家,共同讲述这四十年来台湾音乐、唱片公司、音乐人的经典故事,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读后仿佛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一直觉得自己是一名比较肤浅的音乐爱好者,曾经只会听旋律、歌词、编曲。看完这本杂志书里面介绍的那么多东西,才知道原来在海的对岸,那个华语乐坛的中心地带,曾经发生过的那么多故事,全在几代不懈努力着的音乐人的一词一曲里。在我成长历程中,主要听到过的音乐,原来是由那么多人的辛勤耕耘才得此诞生。对台湾流行音乐的喜爱,除了童年中那份记忆与情怀,更重要的是这些音乐里所蕴含的种种真实情感,是不矫揉造作的,一直陪伴着我前行。

此杂志书的策划者也是独具匠心地将每篇独立却又有着一定关联的稿件组合起来,几乎每篇文章都以一个人物为主。那么多已成文化符号般的名字就像珍珠项链一般,串联起了台湾四十年来的流行音乐史,甚至是文化发展史。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当年穿透两岸屏障的不是别的,而正是我们所共同喜爱过、追寻过的那些歌手与歌曲;原来音乐不仅是跨越国界、种族的语言,更是联结民族血脉与情感的纽带。这种力量是政治和意识形态都做不到的,或许只有文学、体育与音乐才能够去实现吧!

(此篇为个人大学本科时期书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