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00字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30 18:35:21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6-30 18:35:21   小编:

《自卑与超越》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类心理和自我意识的经典著作。作者从自卑的根源、表现形式和克服方法入手,引导读者认识自我,超越自卑,实现自我完善与提升。本书深刻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一)

人类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人为之困扰无法解决时,往往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能通过这种心态的驱使改造环境、改善自己,从而获得安全感、建立优越感。这也是人类这个物种生存和进步的主线。

读完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人是社会群体性存在的个体,需要在家庭、职场和生活中与身边人建立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发挥所长并给予他人帮助。

其实人人都自卑,人人都需要安全感优越感,但是实现的方式各自不同。克服自卑乃至超越自卑不会靠一句心灵鸡汤轻松解决。当自己的某种习惯已经造成困扰,不妨问问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不能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

书中并没有给出根本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我们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关于生命的救赎、心灵的慰藉、生活的智慧等等,这是最美好的祝福,读到此书评的你是有福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二)

看完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再看的这本书。后记上写着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时候,却让我怀疑这是不是阿德勒思想。。 客观事件a,主观解释b,主观决定c,被讨厌的勇气强调是b影响的c,所以可以能动性的修改b,所以并不是a直接造成的c的结果。 但是,这本书里,全程在强调家庭、学校等过去经历对人的影响。难道没有做过心理咨询的人都会有一个消极的b吗? 或者说,这本书是面向心理咨询师的、不是面完普通读者的?关注的都是那些因为消极b导致出现了问题行为c的人? 全篇下来,给我的感觉,世界上全都是有问题的人,太难受了。。如果做心理咨询师就是要不断了解这种消极方式,那真的是身心的伤害。 另外,可能因为时代背景不同,虽然在努力强调男女平等,却处处充斥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只强调需要男女平等,但并没有分析出女性保有着什么样的优势可以和占有社会主导权的男性平起平坐,这种被迫性的平等只能像乞讨一样不长久。

幸福的勇气最后给了个开放的结尾:需要读者自己去发现,如果具备爱的能力、从追求自立变成追求两个人共同的课题、以实现共同体感觉。本来想在这本书里找找答案,结果感觉有些失望。

这本书里强调,婚姻中需要为对方更多考虑,将两个人的幸福放置在个人幸福之上,尚且有些道理。后面的完全坦诚、无私奉献、毫无私密空间,不就变成了老生常谈的恋爱脑行为了。。反正我没太看懂。。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三)

人只有在陷入苦难的时候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如果你想知道“生活的意义”对于某人(或者自我审视)意味着什么,当面问他得出的答案是片面或者不客观的。不妨选一个普通的一天,将他(或自己)的行为当做一个无声的电影,他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就在他日常活动当中,而且这个意义有且只有他一个人可以为自己赋予。

三大事实: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

2、我们无法独立生存;

3、存在两种性别。

由三大事实引出三大问题:

1、资源有限,如何谋生?(职业);

2、如何合作,互利共存?(社会);

3、如何处理爱情与婚姻?(两性)

上述三大问题,包含了人类的所有问题。其中只有合作(社会)是可以从小培养的。他们在儿童时期塑造的健康的人生观可以在成年后更有勇气的面对生活。

除去人类而言,意义并不存在,这是人类特有的抽象的概念,客观世界确实只有一个,但现实却是个人的主观理解,所以既有“悲惨世界”,也有“快乐世界”,两者都对。

认清目标之后,学习相关技能就变得容易了。目的改变了态度与做事方式也会随之适应。

生理缺陷,浇灌,忽视是造成儿童对世界理解偏差的诱因,这三类是孩子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如何正确培养小孩的性格?

1、不能娇惯;

2、不能忽视。

这是两个基本方针,同时年幼的孩子会对父母有依赖与崇拜,这是正常的,但要引导其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把兴趣从父母转移到他人身上,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两个或多个孩子的家庭中,父母引导其发展的方向是合作,而非竞争,同时不应偏袒某个优秀的孩子,至少不应表现出来。养育孩子就是在创造人类文明。

“不谈过错,只谈困难。”

婴儿在出生前,其与社会是完全割裂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未来会有千万种可能性。同时他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如同不断分叉的根茎,就像一张不断生长的网。要想有更大的成就,需要把这张网织的越大越好。

环境不能决定人生。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一个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是一样的,不过人在梦中社会压力较小,防伪较为松懈,人格能更轻松地表现出来。”与酒后是一样的社会边界感减弱或消失,表现出真实的人格。因酗酒而家暴的男性症结不在于酒,而在于其不正确的目标。应当从根源说服暴力是不对的,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感情中不应控制他人。

个体心理学的一个定义:对个人合作能力缺陷的研究。一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必定与其生活方式相符,是统一的关系,是作用于反作用的关系。情绪困扰时,调节情绪是无用的,因为情绪只是生活方式的真实体现,只有改变生活方式才能改变情绪,了解个体间的差异的最佳方式是研究个体合作能力的强弱。

奋斗目标立足于服务他人,贡献社会,随之适应的生活方式,也将可以很好地处理,并主宰自己的人生。不能产生实际正反馈的优越感的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大多数人在意的“社交货币”本身是源自自卑感情节,他们需要别人的附庸与恭维来维系他们的优越感。

所谓的“慈母严父”是多么危险的家庭环境,不能有“一言堂”的存在。家庭幸福是目的与追求,不应计较各自分工。威胁不能教育孩子讲道理的方式才行。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有益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样对下一代的成长教育言传身教,相当重要。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四)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据说每一个有小孩的家庭,和需要和自己内心小孩好好相处的人都需要自己去读一读,所以读来了。但凡心理学的书,都会读的慢哉。

人类早期记忆

对于一生性格的养成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自己也特别喜欢观察小朋友的情况,非常的有意思。阿德勒老师说,一个人为实现优越地位的奋斗是其整体人格的关键并会表现在心灵发展的每一点上。给出了两点参考建议,1.可以从任何一个行为中了解其人格,每一个行为动作都会显示其人格建立的关键动机。2.可以供我们使用的材料十分的丰富。生活中,常能观察到记忆能稳定人的情绪。在人遇到困难时,会唤起所有能让其心态变积极并有助于解决问题记忆。

大部分睡眠的时候,都会做梦。有不少认为,梦对未来是预示性的。阿德勒老师说,事实上,人做梦,是个体希望在睡觉时继续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本书,越看就越会觉得有些沉重,不断回想自己小的时候,发生的那些奇幻的事情。感觉每一章都可以拓宽了写点东西出来。

目录里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作为人类所必修的功课,也可能是自己想多了,但是觉得还是要写一下。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与同伴、爱情与婚姻。是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单独拎出来写一写,再深度去思考一下。

最近做梦比较多,可能梅雨季节来了,闷热的天气。

生活的意义

不管,我们的人生是自己的NPC,还是别人的NPC,首先都要赋予生活的意义,而不是像社会的一颗小小螺丝刀,日复一日的都没有思考一下,每天回来瘫坐,休息下,重新出发,意义的赋予,对于别人不知道,对于自己来说是很强大的动力。

阿德勒老师说,从个体心理学研究角度看,人类一切问题都可以是职业、社会和性问题的衍生。又是一句本质琢磨。如果一个人爱情甜蜜、工作顺利,交友广泛且成果累累,可以判断这个人,认为生活是一件富有创造性的事情,充满了机会,没有克服不了的拖。在他看来,生活的意义就是与同类携手共同进步,并作为团体中的一员,为人类幸福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最后的总结,特别像年终小结里的结尾,这种价值观确实和自己很符合。

心灵与肉体

大部分的娃通过肉的结合,才触发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灵和肉的结合诞生在人世界,就多了一个深层次的考验。是否有灵,肉是可以看的见摸得着的,但是灵,就需要去感应。昨天又在车上继续办公了,这社畜的日子哦。看到一个知识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告诉我们: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所以如果是稳定的磁场。那他周围就不会产生电场。简单说,就是有电必有磁,有磁不一定有电。

如果人类也是一个容器的话,那么说两个人之间很来电,推导出来,就是两个人之间磁场很合咯。如果两个人不来电,或者时间长了,温馨的亲情友情的话,情绪稳定的话,那么磁场稳定,电场了也就稳定,稳定到不太产生功咯,这个真的很有意思。

在健身的过程中,是不断塑造肉体强度的过程。这么看来,对于灵的修炼,也是要同步的。阿德勒老师说,如果手指被划破,伤口愈合起来,不单单是细胞的作用,还有心灵的帮助,这大概就是意念融合了。那血凝度低的赖,就好像“你过来啊”,动漫里在升级凝金丹一样,指着手指说,给我凝,就能凝的快一些么。意志力,也会强化肉体的强度。

肉体的每一次运动,都像一个发动机一样,调动肉体中的各种潜能,指引肉体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自己特别喜欢观察小朋友。散步的时候,会盯着小宝宝看,不,大概是偷偷观察。发现,现在的宝宝们,好像有点转生的味道,眼神都不是那么清澈的了。在它们发现没有人的时候,表情都好凝重,而发现有人的时候,又恢复到一种无邪的状态,纯属个人观察。有时候,看看丸子偷偷排水,然后火山地震,又玄学了。

教育方面需要阅读的章节有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

社会人可以提前阅读,关于职业,人及其同伴、爱情与婚姻。

二刷的书,可以慢慢读的书,重新去审视自己的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超越自我,这大概就是阿德勒老师写这本书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点自卑,因为我们想让自己更加优秀,让自己值得,配的上。

读完应用到在市场中的意义,在于,要克服自己的贪婪,对市场的贪婪,对公司的贪婪,克服人性的弱点,克服过于谨慎,畏手畏脚,要相信自己的切入市场的点,放手去做,努力加油。

笔记存档 V六角真真搞事儿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五)

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许多孩子终其一生都把父亲是为他们的偶像或者对手。

母亲对于孩子而言的重要性,是孩子来到世上最为紧密联系的第一个人,也是由“母亲”这个角色架起感受这个世界的桥梁,这也是孩子在日后成长过程中,将孩子导向他人关系,如何合作,如何相处,如何生活等。

母亲对于处理事件的态度、看法、以及与他人合作关系的观念等会对孩子产生终其一生影响。

家庭中无需去权威,但却需要真正的合作。父亲与母亲必须通力合作,在有关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应当处处保持一致。

作者阐述的论点,个人很赞同,从我个人所观察细节分享一二:

举例来说这一组家庭:他们是60年代的父母。这组家庭家中男性成长与家庭旧社会观念氛围较重,该家庭中男性价值优越于女性,男性母亲认为成家以后,一定要抱大孙子,传宗接代。这位男人个人社会立足能力一般,但为人敦实,善热诚,嫁给他的女性是同村的女子,女子是自己大家庭中最小的女儿,在她前面有两位大姐、三位大哥,女子在一个相亲相爱的家庭成长,她和这位男子成家以后,第一胎是女儿,在家中操持家务带孩子,和公婆一起住。第二胎,生了男孩,男孩是家中公婆的宝贝。这是背景,后续这组小家庭也因女子的举动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曾亲口听她与我交流,她和婆婆的关系是彼此尊敬,婆婆重男轻女。那时候的她,她先生外出城内务工,可赚回来的钱压根养不活家庭,这种情况下,她没有告诉公婆,也没和娘家人说,更没与自己的丈夫沟通,一个人乘坐同乡人的车到镇上,在从镇上搭车到男人所在的城里,来城里才二十来岁,后来也在这座城市定居了。

她初来乍到城里,首先和同村的人一起学习,看他们摆地摊,她也摆地摊,小本生意买卖,专选火车站门口的大坪场地,她为人口嘴灵活,学东西也很快,虽然起步晚,但最后她成为了那片地方生意做的最好的。

此后,攒下了小钱,也尝试了各行各业,开过饭店,在城市买了两套房子,又开了药店,生意经营的风生水起。

这时也把两个孩子接到了城里上学,大女儿小时候是妈妈亲带,性格自由活泼,生活适应能力、接受能力强。小儿子是公公婆婆溺爱下长大,据说,吃饭可以不用上饭桌,将饭菜端送到孩子面前,并打开电视边看边吃。

孩子接到了城里,在学校接二连三被老师喊话家长,言下之意,孩子的行为举动过于异常,建议去查查。

这一查也真就查出了问题,追溯到源头,孩子父亲在备孕阶段,也没有忌酒,而且好酒,在怀上这个男孩之前,母亲也因家庭的观念下的压力,引产过多次,那时候医疗水平有限,前三个月查不出男孩女孩,一直怀到的八个月左右,胎儿基本发育完善,B超一查就能看出性别,一查女孩就引产。最后终于怀上了男孩。

男孩智力异于正常人,这也是父母最不愿承认的,也怪自己只为了赚钱,忽略了陪伴孩子。

男孩来了城里,学校环境的不适应,也就再没去了,孩子妈妈给他在自家人经营铺子找了份工作,能够正常简单交流,不畏惧外界接触,情绪也逐渐稳定。

男孩长大后,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一个人在房间里看动画片,不喜与人接触,与父亲更是没有交流,与母亲交流下还能一问一答有所反应。

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因为父母忙于经营生意,其实真正有效沟通非常少。

通过这个例子,家庭最有话语权是母亲,这位母亲行事果断,性格爽朗,雷厉风行。父亲性格温和、敦实,但旧社会观念极重,看重儿子,女儿则是外嫁的孩子。

这组家庭分工并未平衡,而且带有权威性质,其母亲占多,从几个事情可以看出:

1、经营生意连续跨行,是她自己拿定注意,并且亲身实践探索;

2、买房是她看好地段,果断投资;

3、家中男孩女儿一并平衡,房子两人都有。

不得不说,母亲在家中显然更被孩子信任与拥护,但这也造就了在家庭培育孩子观念上的冲突,以及日常行为对孩子产生了绝大的影响。

父亲在家庭角色从力量转为了扮演了柔和角色,但陈腐观念或重,不善于更新自己并于周围环境融合,与孩子沟通有巨大的隔阂,如此,孩子自然而然更靠近母亲,母亲扮演了父亲母亲为一体的角色:力量、智慧、果断、女性的共情能力等,这也就对孩子日后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对男孩女孩在自己日后人生的变化,我也亲眼见证。

反之,如果父亲和母亲的性格对换,那么女孩会压抑自己对“女性”身份价值认同并贬低,而男孩是家庭中最被关注的核心。

家庭的平衡一开始的倾斜,也在日后成长中埋下了独立的人生观念。这也是现代教育以及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反复强调:

孩子的第一教育就是家庭,学校是家庭的延伸,而家庭教育其实就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就是亲子教育。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六)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某件具体事情的经验,而是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对经验的阐释)。

我们的人生不会被我们的经验所决定,只会被我们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所决定。环境并不能决定我们生活的意义,我们自己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只要对生活意义的诠释不变,我们的行为也不会改变。

三种成长环境容易使儿童产生严重错误的生活意义:生理缺陷、娇惯、忽视。

最能帮助热门了解一个人生活意义的是记忆,每一段记忆都是值得被纪念的。

我们不能去批评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但是能去评判他在实现其最终目标时是否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比如一个人去偷窃,目标是让自己富起来,占有更多财物来增加个人安全感。但是他采取了错误的方式。)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感情不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冲突。一旦确立了目标,感情便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自我调节。

在每个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感情会向实现个人目标最为重要的方向和程度成长及发展。他的焦虑与勇气、欢乐与悲伤,都与他的生活方式一致,它们相关的力量和优势与他的期望相吻合。如果一个人通过悲哀来实现他的优越感,他绝不会因为自己实现了目标而深感愉悦和满足,他只在痛苦万分时才会感到幸福!

任何一个行为举止背后必有意义。

只有那些一心为社会做贡献,且不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儿童,才能成功地学会如何弥补自身的缺陷。。。这是一个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处的问题。在努力实现目标的孩子眼中,困难只不过是前进路上要清楚的阻碍。反之,那些兴趣和注意力只在自身不足上的孩子,他们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一个孩子在设定一个行动目标后,才会集中全部精力去克服一个困难。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要改善自己所处环境不如意的地位。如果我们始终怀着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有效而让人满意的方法来摆脱我们的自卑感,这个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善现状。没有人能够一直忍受自卑,一个人一定会在压力下采取某种行动把它甩掉。

自卑感会带来压力,迫使个体采取补偿性举动来取得优越感,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些行动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其努力寻求的优越感对生命毫无意义,而对真正的问题却视而不见。个体试着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避免面对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这种人面对困难总是犹犹豫豫,畏缩不前。

在困难面前,最彻底的退缩表现是自杀。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这个人放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表现出自己对面对的困难已无计可施。自杀是自杀者进行谴责或报复的行为,他是在以自杀来争取优越感。

神经症患者总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尽量少与外界联系。他想逃避一切现实困难,躲在自己能控制的环境中。。。获得优越感,而不是努力改变其处境。

对优越感的追求方式灵活多样。事实上,一个越健康、越正常的人在某一方向努力受阻时,他越能另辟新径来实现其目标。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固执于一个目标,并说:“我必须要这样否则将一无所有。”

神经症患者会对优越感有疯狂/错误的理解和表现。比如通过偏头痛,每当他遇到难题时,头痛就会适时发作,这样他就可以逃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还有其他各种症状)。我们需要寻找的是,他采用这种症状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与一般的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共同点。每个神经症患者都大同小异:他们选择的方式并没有错,而我们只能改善他们的具体目标(比如比别人高、俯视别人),目标改变了,他们之前的习惯和态度自然也会变好。

当一个人的优越目标是“绝不软弱,绝不能让人知道我的内心”时,就会逃避爱情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人总是远离爱情,也不接受他人的爱慕。你会经常发现:当他们可能要坠入爱河时,他们就会把这种情况搞砸。

人人都想追求优越。他们唯一的错误在于:他们追求的优越感目标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如果其优越感目标伴有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的目标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第四章 早期记忆

孩子口吃,一般是其他人过于关注他讲的话引起的。这给他很大压力,导致他无法轻松地与人交谈。他变得过度关心自己并更期待别人的关注。

第五章 梦

做梦是加强我们生活方式的支持,保护我们的生活方式不被现实和常识所威胁。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以公认的常理去解决某个问题,他便会通过梦来表现出来,从而激起某种让他坚信自己想法的感觉。

比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他不想着靠常识去解决,而只想用他以为正确的方法解决,那么他就会找各种理由来支持他的做法,来证明他是对的。

梦是人们想把个人生活方式和其面临的问题之间联系起来,而又不愿意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改变的方法。它可以激发人们形成有利于自己的感觉。一个人的梦境中体现着他的人生态度。梦中也罢,现实也罢,个体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致的,但是梦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支持和巩固的方法。

我们会在梦中欺骗自己。梦境帮助我们准备着白天所需要的各种感觉。

梦的目的是让我们自我欺骗,并且自我陶醉。如果我们足够了解梦,它就不能欺骗我们,并激发我们的心境和感觉了。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性格的形成不是由单个原因造成的,但是儿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会把其生活中的经验作为形成世界观的成因。

容易害怕的孩子一定是被父母溺爱的,并且他们想一直被宠爱。

同一家庭中的两个小孩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成长环境,每个小孩的生活方式都是他竭力调整自己以适应的特殊环境的反应。

被宠坏的孩子缺乏独立性,他没有勇气去凭一己之力获取成功。他野心勃勃又十分懒散,这懒散是空有野心却缺少勇气造成的。野心太大使得他的目标难以实现,于是他便有些心灰意冷。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学校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孩子们无须看成绩单,就能对彼此的能力做出精确的判断。。。然而,他们最常犯的错误是认为自己不能做得更好了。他们只看到了别人遥遥领先,认为自己永远无法与之相比。倘若这个孩子态度十分坚决,这种态度会限制其终身。即使在成年之后的生活里,他也会计算自己与别人位置的差距,并认为自己肯定会比不上别人。。。这表明一个问题,孩子们给自己设定了限制。

一旦人们想逃避责任,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用一种宿命观来搪塞。

但大脑仅仅是心灵的工具,而非来源。。。在每种非同凡响的能力后面,我们发现的不是异乎寻常的遗传,而是坚持不懈地对兴趣的努力。

阿德勒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让他认识到:特殊天赋或天生才能的理论是个谬论。

第八章 青春期

我很难让这个女孩认清自己的处境,也无法让她认识到:青春期时,她把设法摆脱“一直被忽视”的这个魔咒看得太重了。

倘若他对环境持一种错误认识,并且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如别人,他就会表现得好像还没准备好去面对青春期的自由。假如他总是被其他人强迫着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他可以完成;但如果让他自己独立完成,他便会踌躇、不知所措,最终一事无成。这种孩子在他人的奴役下会适应良好,但一到了自由的环境中,他便不知何去何从了。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没有谁可以做到完全乐于合作或具有完美的社会情感,所以,罪犯区别于普通人的只是共同失败的程度更深而已。

第十二章

假使未经训练,我们的种种反应是中遵循着自己的固有方式,成年生活中的危机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夫妻在婚姻中没有付出全力是离婚的主要原因,他们或许总幻想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自己却从不为此努力。换句话说,他们从不主动创造他们想要的幸福生活。如果是这样的态度,婚姻注定不会幸福。

对一个人进行全面的了解,你就能知道他们对婚姻的态度。他们的婚姻观通常和他们所做的各种努力和目标是一致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