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求有罪》是一部讲述法律界腐败和人性的小说。主人公因被指控谋杀而陷入囹圄,但他却坚持自己无罪。在狱中,他经历了艰苦的审判和磨砺,最终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真相。这部小说深刻地探讨了正义与道德的边界,引人深思。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一)
其实这本书如果在三年前确实不值得打五星好评,但是在现在看来无论是娱乐界还是普通生活甚至游戏领域某些人为了能够从中谋利,开始请人编写谣言打击对方网友不辨是非指点江山,一口一个实锤所谓的照片聊天记录截图你知道是真的吗,有考察一句吗,现在中国网络暴力愈加严重,网络平均年龄持续下降,自主思考的人越来越少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二)
阅读这本书,越发沉重,从看见书名开始,觉得的沉重,书中人物,啊晶,幸乃,小曾根,慎一一个个难过而悲惨的童年,人生 幸乃仿佛一直被需要而活着,但是最初说需要她的最后都一次又一次的离她而去,最后她只能绝望的留下那句“我真的非常害怕啊,如果真的有人认为我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会更加恐惧未来有一天要被他抛弃。比起忍受待在这里的几年时光,甚至比起死亡,还要令我恐惧得多。”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三)
一口气看完整本 不自觉的想到 双雪涛在聋哑时代里的一段话:
“现在回想,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秘密,之后陆续地被人知晓,或者有些已经被彻底掩埋,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能和别人讲的不正确的故事,只要是人,虽然我们已经足够笃信和努力,却似乎无法做到那时候所要求的正确。只是她的秘密不小心被揭开,在所有人面前,就算我们和她是一样的,可面对公开的不正确,我们大都下意识地怀揣着自己隐蔽的不正确而向后躲远了一些。”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四)
如果按照当下流行的mbti性格分类,野田幸乃估计是个E人,完完全全靠与周围的互动和社交汲取能量,不过比较倒霉的是她收到的都是负能量。日本的民族性格就是什么都不说,就是要你猜,要你品,说出来就没意思了,真相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而一旦要弄明白一件事,又直白得让人无所适从,从背景到环境,到心理描写,事无巨细。
我一直不太理解,童年的幸乃一直以来是在一个非常有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尽管身世有点坎坷,但是一直收获着爱,那时的她也是非常开朗自信的,会和自己的姐姐争抢布娃娃。一切都是在幸乃母亲去世,被外婆领走急转直下,幸乃觉得自己是被母亲和父亲抛弃了,可是母亲去世,父亲因为太过悲伤,再加上外婆又来抢夺小女儿而酗酒,冲动的行为就被认为是抛弃。实在搞不清楚脑回路。
亲人、朋友、恋人接连的伤害伴随幸乃短暂的一生,终于让她失去生的动力。有罪的不是幸乃,有罪的是每一个抛弃她的人。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五)
读完心口好闷好难受,把人性的恶不带粉饰地写出来是日本文学的特色吧。
先不说想当然地贴标签、脸谱化别人;对无良媒体愤怒的我们,遇见不公事情的我们,不也会把愤怒投射到“别人”身上么?
幸乃的不幸来自于外祖母的打扰、来自于街坊邻居嚼舌根、来自于慎和翔的刻意远离、来自于妈妈的车祸、来自于爸爸酒醉后的失控、来自于姐姐的不挽留、来自于朋友的自私背叛、来自于小慎的保全自己、来自于男友的不负责任和暴力到最后的抛弃、来自于八田聪没接到的那通电话、来自于老奶奶和孙子、甚至没有严谨取证的警官…
完全数不清到底谁在为一桩桩悲剧负责,归根到底,没有具体的人负责,但是所有人都有责任。
不管是漠不关心还是增一把火,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为每一桩惨案负责。
当然写下冠冕堂皇的这些字的我放在这个故事里也会是如此的虚伪吧。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六)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其书名所吸引,加之简介部分的内容,真是挺吸引人的。然由于阅读根基的薄弱,让我不太适应海外文学的风格,尤其是人物名称方面,记起来真是有点伤脑筋。
但是,不太适应与感兴趣还是不冲突的。随着阅读的深入,早见和真这部作品真有点扣人心弦了。把人物悲惨的一面,社会悲哀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日本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有其独特的风格,不光是潜移默化的规则,可能还涵盖了其半知半解的的文化。田中幸乃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是偶然的么?显然不是。从其原生家庭开始,伴随着幸乃成长的是一轮又一轮的伤害,幸乃是坚强的。
随着阅读随着思考,最后都不知道思考的中心是什么了,思考的原因是什么了。只记住读着难受,想着别扭,思考着痛苦,这一切的感受犹如纠缠在一起的混沌深渊,貌似在融合,也可能在孕育。融合孕育至作者的笔触,直接激发出读者强烈的保护欲,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也许这便是这本书传递出的思想信息吧?也可能这块土地上太缺少这类作品了吧?不太清楚。毕竟读书少。
总结:译者的文笔功底真挺强悍的,不光翻译能力强,创作能力更强。非常感谢。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七)
杀死幸乃的是生命的遭遇、亲人的冷漠、闺蜜的利用、爱人的背叛。身处孤寂之中,她愿意用离开来成全家人的安定,用顶罪帮助闺蜜成就人生,用不断说服自己,自我挣扎,眼泪和药治愈自己的内心的创伤……但是终究,她谁都没有伤害,伤害的只有她自己。
不再被需要——对她而言是绝望的尽头,即使身处囹圄,她害怕和任何人建立联系,因为害怕再度被抛弃。看完之后,我不太理解慎一所谓的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幸乃,是想让她自己唤醒存在的意义吗?虽然最终的真相是慎一揭开的,但是我更喜欢翔。
翔的出现对于读者而言就是一道曙光,虽然手法强硬,但是他从外围去解救幸乃,不遗余力,全力以赴。也许,这对幸乃来说,她并不喜欢,她终究更爱慎一,慎一懂她。慎一从小被凌辱和欺负,让他更加明白幸乃的心理。
故事不是烂尾,虽然已经预料到真相的揭开会迟一步,但是故事最终的走向,也终究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同一天真相被揭露,同一天幸乃被执行死刑。真相到来的速度没有赶上幸乃离开的决绝。不知道手握真相的慎一知晓幸乃的死亡通知时,会是何种的心境。
慎一需要幸乃,幸乃却悲观地害怕再被抛弃。这样的决心,推动着幸乃走向死亡。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八)
这本书和我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看之前我以为是那种理所当然的一个罪犯的罪有应得或者无辜受过,讲讲事件过程,然后要么昭雪要么含冤 好吧还是没动脑子想当然了 这本书的主题很明确,讲的是主角田中幸乃的一生,由生到死,名副其实的一生,语句平实,没有花活儿,有时候甚至是沉闷无趣的,看着她的生平事,忍不住会想,哦,没什么特别啊,许多人也是如此的。 平常且真实,真实得让人沉默,看的过程中,一度打消了我对主角的期许,比如查清事实,重获自由等等,看累了停下来得时候脑子里有一个问题,我究竟为什么要去看完她的一生,有什么意义? 这意味着我对她的结局不抱期待,无所谓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的,或者说这不重要。 与此同时,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田中幸乃最大的症结是什么,是什么造就了当下的局面,这样一个人? 都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但是田中幸乃的童年是幸福的,所以和很多不幸的人相比,她是幸运的,这点一度让我很纠结,说不出是什么感受。 好在脑子里的问题有了答案,田中幸乃执着的需要他人来承认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我也很迷惑,但书评写到这儿了,姑且让她的病承担一些责任吧 她的病致使她不能和其他人有很好的情绪互动,情感交流,自然也就不会很容易获得友情和交际需求,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吧,所以对为数不多的和自己有关联的人就很极端,付出很极端,索求也很极端。 再有,她一直认定自己是活不长的,这则注定了她思考事情不会从积极的一面去着手,个性使然吧。 再有就是一些细枝末节,她所看重的人并没有把她视为不可或缺的第一选择,又或是自以为是的无形中影响了她的人生,那些人都罪大恶极吗? 当然不是。 终究还是田中幸乃没有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啊。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九)
今年第一本超五星书出现了!前两年看了《绝叫》久久不能忘怀,被推荐说这本和绝叫差不多,也是描写一个女生悲惨的一生,就找来看了。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压抑的感觉好像充满了整间屋子,回过神来,眼眶已经湿润。这是今年唯一一本让我看哭了的书。它并没有多么惊人的诡计,也没有什么缜密的推理,但就是能直击我的内心。我甚至不知道用怎么样的语言来写它的书评。当一个人遍体鳞伤,当一个人开始封闭自己的内心,当一个人向往死亡,寻求解脱,我们可以做什么?或许幸运的人可以摆脱这一切,找到生存的意义。但是幸乃确是不幸的那一个,她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背叛与抛弃 被家人抛弃,被朋友抛弃,被爱人抛弃。。。她到最后也没有等到那个真正需要她的人。所以她在行邢前说:“如果真的有人认为我是不可或缺的,那么我会更加恐惧未来有一天要被他抛弃。”书里从每个和幸乃有过交集的人口中描述了她的一生,何其讽刺,他们都曾让幸乃打开禁闭的心,可到最后,又无一不将他丢弃。妈妈给她取了这个名字是希望她一生幸福,可她的幸福只持续到妈妈去世那天。从那天之后,所有的运气都从他身边跑走了,她的世界只剩无止境的黑暗。被爸爸说“我需要的人不是你”她没有倒下,被外婆冷眼旁观随意被玩弄,她没有倒下。被最要好的好友抛弃,她没有倒下。被天天家暴她的男友抛下,这种种一切成了压倒她的一根根稻草。而命案发生后,被幸乃保护过的所有人,无一人真的相信她是无辜的,幼时的好友翔虽想为她争取改判,可那也仅仅是因为想证明自己以及好奇心,而唯一相信幸乃是无辜的小慎四处奔波证明也不过是为了赎罪罢了。作者刻画的人物之丰满,情感之细腻都为这本书添加了一丝悲凉的色彩。而一本虚构小说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现实中女孩子的经历与过往呢,现实中又有多少个幸乃或松子呢?幸乃的一生都在经历被抛弃的痛苦,而执行死刑的那天,她终于为自己做主,抛弃了全世界。这真的是本需要进行心里建设才能读的书。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十)
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才有资格看见真相。
今天上午看完了《我请求有罪》,此书真的很致郁,让我久久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情绪里。
一开始我觉得结局很令人遗憾,我以为幸乃会顺势晕倒,死刑执行会延期,而慎一会给她翻案将她解救出来,然后结局就是他们一起去山手的小山丘上看樱花的风景了,而真正的结局却是幸乃靠毅力挺住没有晕倒,死刑按原计划执行,幸乃永远背负着死刑犯的身份死去了,我想她也不在乎这些。不过,仔细的设身处地站在幸乃的立场上,我想这对她来说是个好的结局了,她终于圆满了。
继父大喊“我需要的不是你”,打碎了幸乃家的幻影;外婆嘴上说着“我需要你,我不能没有你”,结果却根本是一场骗局;好朋友理子痛哭流涕,却说着“幸乃,你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吗?”,好朋友都是假的;肆意敲开别人的心房,却最后无情抛弃幸乃的敬介;童年时的伙伴即使记得当时的约定,却已回天无力,为时已晚。这么多人都说需要幸乃,而幸乃也都温柔的回应,奉上了自己的一切,最后都被对方抛弃,她早已对未来充满恐惧,即使慎一在信中为了鼓励她,而发自内心的说需要她,也不能让她改变的决心,所有的一切都晚了,都太迟了,所有的人都是凶手,他们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处死了幸乃,所以他们都该永远背负着罪孽,因为幸乃不会原谅他们的。这些人总是卑微的说着“需要你不能没有你”,而被动的其实是幸乃,占据主动的总是他们,所以在最后幸乃不愿去回应慎一的需要了,因为那太令人恐惧了,比死亡更甚。
令人觉得可怕的是,几乎所有与幸乃有关系的人,都希望割断与她的连系,希望幸乃死去,觉得这样内心就会得到安宁,除了慎一没有一个人在知道幸乃被指控纵火杀人后,坚信她不会做这样的事,他们只会自以为是的说“是她的话就不奇怪了”,不只是对幸乃的事情会这样认为,社会上的人一般都会被媒体误导,没有清楚的认识就先下定论,非常的片面,作者也正是想要传达这样的理念,“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才有资格看见真相”。
最后说说慎一,他的所作所为真的让我大跌眼镜,把所有的一切归结为母亲的错,通过殴打母亲来证明自己还活着,实在是令我难以理解,虽然19岁时他已经不再那么做了,但是伤口始终在那里,因为是自己的母亲所以会原谅他,但是作为读者来看真的是无法原谅,他是幸乃童年不幸的罪魁祸首之一,最终他没有能够解救幸乃,也算是一种命运的惩罚吧,永远的带着愧疚活着吧,因为那是你应得的。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十一)
一看这书名,就知道属于日系推理中的社会派。读完之后,可能也没什么太多推理的成分。从总体阅读体验来说,或许这其中曾有过些感动,但也不至于泪流满面。在田中幸乃走向刑场的时候,我曾希望结局能够峰回路转。然而,“我请求有罪”这一“信念”已经决定了幸乃的命运。不论,有罪还是无罪,她都要选择死亡,不论曾经作为朋友的我们再怎么努力,她的心都已经死了——“被伤害得千疮百孔的心,已经没有留下新伤痕的余地了。”虽然,我早已习惯了社会派推理的这一套路——残缺童年、校园的暴力,长大后渴望被爱被需要,所以即使碰到不公与伤害也要隐忍牺牲,可是缺又总是被辜负被背叛,最后再落下不见天日的深渊。看完这本书,朋友努力营救幸乃的感动,已经被很多沮丧感所填满。翔和慎一的努力最终没能拯救幸乃,或许他们的努力并非都是徒劳,但终究没有实现他们的愿望,儿时那个纯真的伙伴最终即使是“无辜”的,也毅然选择了死亡。
社会派的小说避免不了对社会的批判。人们总会根据人的成长背景,根据自以为是的惯性思维来审视一个人。舆论既可以成为正义的工具,也可以把一个无辜的人推向万丈深渊。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称之为好的社会,这太难定义了,是充满正义的社会吗?但正义感过了头,有时也会走向极端,成为“社会暴动”的源头。现代社会是冷漠的吗?我想是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被“冷漠”伤害过,或是称看到一个又一个因为“冷漠”造成的悲剧。但这社会也有善良,我们能够走到今天,不正是因为有那么一些人不管我们辉煌还是落寞时,都陪在我们身边,让我们还能往下走,让我们不至于心如死灰。幸乃,她曾是个多么活泼的女孩,她也曾对未来报以憧憬,可是,美好的愿望一个接一个如泡沫般破裂,这是一路走来一个又一个伤害她的人的罪过,亦是这个社会的悲哀。我说,一个社会的好与坏,很难定义。或许,对于幸乃来说,这个社会太可悲了。但对于那些能够拥抱到幸福的人来说,这个社会或许并不那么糟糕。幸乃,在一次次受伤之后,在一次次的被背叛后,选择了死亡。“我请求有罪”或者也可以称为“我请求死亡”。
当一个人已经遍体鳞伤,当一个人已经心如死灰,当一个人已经不再相信社会,当一个人不愿意再抬头看看前方,我们能够做什么?幸乃没有那么幸运,没有一个人能够自始至终陪伴在她身边,曾经也有人选择陪伴她,却被“沮丧”的她所拒绝。作为曾经的朋友,我们的联系只是纯真的童年,当我们再听到她的消息时,却是通过电视,维系我们的是那个一个看星空的小队,但这样的联系又是多么微弱,我们要帮助她,可是我们所能做的又是什么?在被心如死灰的她面前,或许我们曾经给她带来过一丝希望,一丝光亮,但这都太微不足道了。即使我们“拯救”了她,我们让她避免了死刑,那往后的日子呢?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轨道,谁能给她持续的希望和光亮,让她重新振作起来,重拾生活的信心呢?
“我请求有罪”,是因为我已经心如死灰,是因为我已经看不到希望,是因为我已经不再相信这个社会。就算我活下去,那又能怎样呢?那就不如吧!这是一个人的死亡,这是一群朋友的心伤,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社会需要正义,但若正义总是迟到,那么“正义”就没了意义。
我请求有罪读后感(十二)
【2021/02/12】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日]早见和真 我请求有罪
(2021年阅读之Day43/BOOK11)
『被抛弃的田中幸乃』
石原里美在《Unnatural》最后一集中有一句台词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并且赞同:“我们法医的工作,就是调查遗体、检视细节、找出真正的死因,将事实写到鉴定书中,当然不会把犯人的感情和心情写进去。遗体摆在我们面前就说明了,生命被剥夺,这个无法挽回的事实。不用知道犯人的心情,也没必要理解。我们对于不幸的身世不感兴趣,也不管动机是什么。”配合十元那个鄙视蔑视杀人犯的眼神,镜头这边的我爽到爆了。
是的,杀人犯既然杀人了就已经是事实,我们为什么要去理解tā的心理、剖析tā的行径?看推理小说尤其是社会派推理作品时,会有不少的读者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去挖掘动机,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觉得特别有道理,久而久之也心底厌烦了。这样的探讨并没有给读者尊重和正义,反而似乎是在开脱一样。真的要搞研究,直接走犯罪心理类型的专业书籍就行。可是这一本,一样是挖掘嫌疑犯的过往,在看的过程中我却是越来越心底难受。
被判处死刑的田中幸乃被起诉为纵火烧死前男友的妻子和双胞胎幼子,而且妻子腹中还有一个。幸乃立刻承认自己的罪行,媒体也是铺天盖地去挖掘她的过去。母亲是17岁就生了她的陪酒女郎,继父有家庭暴力倾向,小时候的幸乃因为偷窃进过看守所。似乎是很完美的一个身份设定——这个女人啊,一看就是会做这种事情的人,抓得好,判得好。
可珍惜真的如此吗?
冷冰冰的判决书似乎铁证一般给幸乃下了绝对的死刑,以判决书内容作为每章标题对其身边人进行了策划,原来有不一样的真实。
——
母亲是17岁生女的陪酒女郎:是的。但是即使面对医生的劝解,她依然振作起来诞下孩子,作为年轻的母亲,她一直很出色,并且和再婚的对象成立的幸福的家庭。
继父有家庭暴力倾向:那是失去了幸乃母亲之后,再次染上酗酒毛病的不克制,虽然会大声,但是没有动过一次手。
因为偷窃进入少管所:那是幸乃为了不被朋友抛弃,证实自己是“有用的”,顶替了朋友的罪行。
……
判决书是真的,判决书又不是真的。
可媒体和事不关己的人们就是喜欢看到这样认定的真相。看书的第一天我觉得会有反转,第二天期待反转,第三天觉得大概没有反转了,第四天重新祈祷出现反转,第五天,反转出现了,在外面踢幸乃奔波的朋友们终于找到了真相——凶手另有其人,只是绝望的幸乃皆有这样一个原因死亡。所以一心求死的她,不改口供,不上诉,不见任何人。于是,我看到了一个我最不想看到但是偏偏在故事一开始就昭显的结局:真相有反转,可故事的结局没有。
非常符合这几年网络暴力类型的书籍,看完之后心情难过,但又因为是分成五天看,这样的情绪很淡。只是觉得这个故事实在太令人遗憾了——
她不多说什么,她眼底没有了光,她原来可以被拯救,她后来没有了一点求生的欲望。她曾经被屡次抛弃过,所以也就再也不敢奢求有人需要她。
她完全,放弃了自己这一生。
好残忍的故事。
PS:知道映化的主演是竹内结子姐姐之后我更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