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Show Your Work!》后,深感作者对于分享创意与成长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洞察。书中提倡将自己的工作展示给他人,从中获得反馈与启发,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通过分享,可以建立联系、吸引关注,让自己的工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一)
本以为是一本实打实的working工具书,没想到作者语言这么生动有趣,口袋书的形式,短小精悍,但是内容充实。
作者用了很多艺术家名人名言,图标,数据,夸张的表现了生活中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有些名言,我承认非常有辨识度。
即使当做名人名言录来阅读,也不虚此行。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二)
三句话概括:
推荐这部书的理由:
成年行为的启蒙书:
我会觉得, 当我们的行为基点,从索取,吸收变成了给予和贡献,这在行为上可以视为从孩子变成了可以承担责任的大人
好啦说点人话 这本书,特别适合做自媒体,网络运营等一系列内容创作者,几乎是一个创作思维指南。
个人感受:
我读完感受很复杂xd
毫无疑问,这本书很好,内容非常有意义,很多观点行为上我也十分认同。
可是,就逻辑上感觉太简单了,如果内容上有不确切的地方,很容易达到忽悠人的效果。 可能是观点叙述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把 哈哈,我觉得是我的问题。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三)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聊的人,我也觉得自己没有创意。这本书帮助我给创意、有趣祛魅了。
创意并非独属于天才。对于凡人而言,创意更多在思想交流中产生的。我并不需要有闪电一般的灵感,但是我可以contribute to别人的想法,也从别人的想法中学习,可以成为一个scenius(社会的,更多社交的)。所以我应当更多地浏览/发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认识其他对我感兴趣的事物同样感兴趣的人,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就会有新的想法产生。
网络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在网上我可以发布自己做的成果,过程记录或者任何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把东西写下来,是一个整理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整理散乱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便回顾。记录过程,也可以帮助我按计划行事,可能一天能做的事情很少,但一年就能做很多事。总之,如果总把学的东西藏着,对自己其实也没有好处,它们只会被遗忘。当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时,我也可以获得别人的反馈,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然后就是关于有趣。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其实是要发现对别的东西感兴趣,并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我开始接触一个新领域,学一个新东西的时候,总会担心学这个东西毫无用处,而不想花力气去学习。但其实,长远来看,学的东西都是没用的,我不能保证今天有用的东西,十年后还会有用,唯一有用的只有学习的能力。所以,关键不是想学这个东西有没有用,而是是否对这样东西感兴趣,学习感兴趣的事物本来就是快乐的,而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才要担心有没有用,因为可能花了很多精力学,但也没有获得学习的快乐,可能真的是毫无回报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总是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技能,去发现这个领域是不是有什么可以学到的。
同时,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也不要害怕自己没有专业知识,是一个外行者。外行者有外行者的优势,我在别的领域的经验可以帮助我对新领域的问题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另外,要成为professional很困难,但是成为amateur很容易,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单凭爱好前行,本身就是快乐的事。
在这个AI大爆发的年代,我学的任何知识都可能迅速过时,我的生命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我只能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小部分问题,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自己的边界,才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四)
有时候觉得世界那么小, 通过网络能感受满朋友圈因EDG夺冠的沸腾,还能看到拜登老爷子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名场面,甚至还跟远在大洋彼岸的朋友不约而同的关注了同一个up主。
有时候又觉得世界那么大,大到看不到自己,就像一直在观看别人的表演,台上是名晃晃的聚光灯,欢闹一片,而台下是一片黑暗,安安静静。而我就在这黑暗中,张望着别人。
直到看到了这本书,我想我也能做点什么。
作者奥斯汀·克莱恩在书的序言中说,“这本书适合所有自我推销的读者,我会试着教会你如何把工作想成持续的工作;如何分享创作过程,才行吸引志同道合的潜在观众“。天啊,我不爱晒娃,不爱自拍,不拍美食,而我依然可以跟大家分享,而且是通过工作,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作者称之为一种新的经营方法。这句话太有吸引力了!本来手里只有电子版,因为这句话立刻买了纸书。
作者在随后介绍了这种新的经营方式的10个办法:
1.你不必是天才;
2.专注过程而非结果 ;
3.每天分享一点点;
4.打开你的藏宝箱;
5.说好听的故事;
6.教别人你会的东西
7.别变成人肉垃圾桶;
8.学会挨打;
9.卖出;
10.坚持下去。
说实话,看完纸书后是 有些后悔的,作者的交流方法让我感觉像是灌鸡汤,书中使用了太多”你应该...“、”你要....“这样的表述,试图交会读者该怎样做,而我很不喜欢这样的表达。
然而,书中开头的那句话依然激荡着我。这于我而言是一个从”0“到”1“的突破,朋友圈不仅仅可以有别人的娃、美过的颜,还可以有自己的一点点小想法、小心得。
最后,要感谢kris分享了这样一本好书。还有特别感谢我的瑜伽教练,一个发光的女孩,激励我实现每日早起锻炼,并完成第一篇书评。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五)
作者Austin Kleon在这本书中,只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勇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你正在做的事情。 读完全书,我提取了以下几个令我印象较深或者赞同的点。 1.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正在做的事 为什么要勇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正在做的事?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2013年,国际太空站指挥官Chris Hadfiled通过在推特上分享他在太空上五个月所拍到的地球照片、录制音乐,以及在太空中的日常生活,包括刷牙、剪指甲、睡觉,甚至是维修太空站的YouTube视频,而在网络上爆红。网友全部照单全收,因为这些日常生活不是普通人能经历的,这是发生在太空上的。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到太空来拍摄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作者说道:“无论你的工作是什么,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一门艺术;只要你用对的方式呈现,就会有人对那一门艺术感到兴味盎然。” 我由此想到,在2022年的今天,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吃播视频,做饭的视频,以及记录日常生活的视频(vlog),都非常受欢迎。而我也一样,喜欢看一些日常生活vlog。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不再是只有明星或者名人才会有追随者,我们每个普普通通的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吸引到与自己同频的人。正如微信的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且要勇于分享。
2.分享你的创作过程
读到这里,或许你会说:我可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展现给别人看。 当然可以。作者说:“不要晒你正在吃什么午餐,喝什么拿铁;晒你的工作。”以及:“用什么形式分享都没有关系,每天分享一点点。”
选择你想要让别人看到的东西,每天分享一点点。慢慢的,可以积累成一篇文章,一年以后,几年以后,文章又可以积累成一本书。
3.通过分享,可以吸引到与自己同频的人。 “我们都有一些喜爱的东西被他人当成垃圾。你必须有勇气继续喜爱你的垃圾,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多元及影响的扩散力,别人对文化的评价有高有低,而我们能用独特的方式混合出属于自己的文化。” “大方坦承你喜欢什么,这也是和喜欢这些东西的人建立联结的最好方式。”
4.通过分享产生人脉 “人脉不是没有意义,我从来不会刻意经营人脉,只要做我该做的事,人脉自然就冒出来了。”——Steve Albini(音乐制作人) “有所专长是唯一能让你拥有影响力或人脉的方法。”
5.Sell out.大胆出售自己的作品。 “尽量将创作过程公开,跟观众产生联结,然后请他们购买正在出售的作品来支持我。” “不要害怕为作品定出价格,但是要定出你认为合理的价格。” 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了每个城市都能见到的,大街上的卖唱歌手。他们在公共场合公开表演,前面放个箱子或者二维码,观众们会愿意为他们的演唱投个币,金额随意。 那么,我们如果有自己的作品,也不要害怕将之公布与众,更不要害怕为其定价。我们也要多为美好的创作和设计买单。因为,艺术家也是要吃饭的。
6.最后,Stick around. 坚持创作,持续分享。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六)
永远不晚图书馆:谈论热爱之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渐渐失去了对外在的表达欲。
越来越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日益疏远。
有时像个孤独的局外人。
但同时,头脑又不由自主地迷失在每天通过屏幕奔涌而来的资讯漩涡中。
直到有一天,我幡然发觉与自己的关系也正在渐行渐远。
很久没有感受到内心曾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也听不到内心真实的呼唤。自己的真实的面貌变得如此模糊。
我好似被困在世界和真实的自己之间的一道狭缝之中。既没有和外在世界联结,也与自己失联。这种状态下,我忘记了如何发出自己真实的心声。
前不久,无意间重翻动书柜里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Show Your Work展示你的作品》。翻开的某一页,有一句话仿佛迎面正在向我大声的呐喊:
书作者作家Austin Kleon 提到,他曾经担忧自己是否拥有真实的声音,但是后来发现:
这种真实的声音,它是与生俱来的,你本身就拥有。
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呢?他说:
于是我想:
我热爱的事是什么,我该怎么谈论呢?
一个答案清晰的浮现在脑中:
谈论读过的书与你自己的体验碰撞出的火花,以及你在这些火花的启迪之下的实践心得。
于是乎这就成了我开通这个节目的缘由。
至于为什么叫「永远不晚图书馆」?
那是因为我最大的一个心魔常在心头冲我大叫大喊:
你太老啦!你浪费了太多时光!来不及再做这些事啦......
我用「永远不晚图书馆」这个名字来反抗这个心魔。
而且我还找了个名人来助威。她就是乔治·艾略特。她说:
It's never too late to be what you might have been. 去成为你本该成为的人永远不晚。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七)
自10年前網絡生態朝著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方向發展後,網絡便漸漸成為各方好手群雄割地的領域。無論現實中你是光鮮的還是潦倒的,是專業的還是業餘的,都能在這片空間找到不被干擾的空間,去盡情展示你想展示的自己。於是,許多心裡有著一團火的人,都想盡辦法要擠進這片自由之地,去築起自己的一座小堡壘。
作者Austin Kleon就是長期潛伏在網絡媒體搞創作,並成功獲得recognition的佼佼者之一。他的第一本著作“Newspaper Blackout” (2010),結集了一篇篇由塗黑剪報而成的詩,除了書的理念本身很有新意外,Austin設立了個同名的網站,並很大方地分享他的創作方法和過程,兩者相輔相乘下果然讓此書立馬火起來。
兩年後他出了“Steal Like An Artist”(2012),談的是在這數碼年代的創意理念(之前在blog裡也略談過),而今次的“Show Your Work”(2014),則討論經營這些創意的小撇步。他說,在過去遇過許多雄心壯志,要在這博大遼闊的空間闖出一片天的創作人,他們都愛問同一個問題:
“怎麼才能被發掘?”
這問題的癥結其實具多層面。一個Programmer或Engineer或許會答你,網頁要缺什麼設定要用什麼界面才能讓引撃更容易引搜索到你;一個Social Media Specialist或許會答你,最近哪個niche的題材和表達方式較受歡迎;但作為一個獨立創作人,Austin Kleon告訴你,最簡單直接又有效的作法,就是Show Your Work。
Show Your Work的意思就是,不僅你要把你的製成品展示,連你經年累月的製作過程也要適時按部地一併展示,那可以是你的進度,可以是你遇到的困難,亦可以是你在過程中發現的小撇步。Austin 認為,創作這種東西,從來都不是突然從石頭裡蹦出來,獨自由無變到有。創作其實是一個由各種好點子及人才聚集而成的生態網(ecology of talent),在裡面大家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模仿,然後想法連接想法,靈感觸發靈感,創造出更多更豐富的變奏。(同樣的理念在 “Steal Like An Artist”有更詳細的演譯)
在這種概念下,創作者需要的,不是閉門造車然後練出鬼斧神功的空間,而是去建立他們的connectivity,讓自己接軌到合適的生態網,向好東西學習,交流想法,獲取靈感。而要建立這種connectivity,關鍵不是你是否夠才華揚溢,而是你是否個願意分享的人。
很多artists或是想法artistic的人,都有各式各樣的理由去害怕公開過程:可能是因為本身完美主義,接愛不了事情不成形的糗樣公諸於世;可能是因為怕“教識徒弟無師傅”,害怕主意被盜取,害怕別人模仿自己的成功;亦可能是因為閣下暫時只得滿腔熱血,卻壓根兒不知從何入手。
於是Austin在這本書一一為讀者作好思想教育,而我只節錄了些精粹:
1. 對於完美主義者: 不要抗拒“業餘”的身份,這樣的身份對“專業”更可貴,因為“業餘”雖缺乏專業訓練,卻對事情有著無比的熱情,他們熱衷學習,熱衷進步。對於旁人來說,看著“業餘”努力地做事,有時比看到“專業”的表演更振奮人心,更能激勵別人去嘗試踏出同樣的步伐。簡單來說,就是更有感染力。
2. 對於憂心秘訣被盜的人:創意不是減數,不是說分享出去了,自己的庫存就會變少。當然分享的程度你可以自由調較,真的感到很不conformable的東西,就不發放出來(隱惡揚善不是每個玩過社交網絡的人都必定的嗎?)想想對你作品感興趣,跟你在走相似的路的人,想透過觀察你來得到什麼樣的幫助或啟發,盡量大方點去分享你的秘訣,你會發現,漸漸別人會對你的作品有更大的attachment。
3. 對於完全不知從何入手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樣自己想學的東西,然後在眾人面前make commitment 去學,記錄著進度,分享學習資源,除了因此可能會意外接觸到志同道合的高手外,更重要是,你能看得到progress,看得到pattern,你原本混亂的思緒會自自然然被整合起來。
看到這裡,除了自拍照,你腦海裡有沒有閃過一些,獨自一人在背後默默執執砌砌的片段,是很想 “SHOW”出來讓大家重新認識你的呢?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八)
Key Highlights
中文也简单总结下:
1. 要在生活中养成分享/输出的习惯:分享你所学习到的东西、你的书单、你喜欢的事情、以及你在做的事情等。把你的工作看成是可以分享的过程,而非只和大家分享最终的成果。这些分享会帮你连接到和你志同道合的人。
2. 比起花时间去建立社交关系,做好你的事情更重要。你所做的这些喜欢的事情自然能够吸引到和你兴趣相投的朋友,否则,你所建立的浅层社交关系没办法真正帮助到你。
3. 最重要的是要行动起来,然后不要放弃!同一件事,每天一点点,最终就能看到不小的成果。另外,开始行动后,也不要在项目与项目之间断掉,保持积极行动的势头。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九)
看完《 show your work》之后,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几个表达障碍: 1、 不是专家 网络上不乏各个专业的大牛,但是并不是说只有成为专业人士才可以分享。 很多博主早期的时候只是怀揣着对一件事的热情,是在写稿和拍视频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才能够在所选领域内成为高手,并且积累了粉丝和人气。 踏上分享之路并不是一定要有所长,也可以是怀揣着学习的态度。想清楚自己想学什么,并且决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展露过程。注意别人分享什么,不会分享什么,然后自己找出空缺的地方。 分享思考过程,与人交流,会激发更多的想法。 2、 患得患失 总是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够好,发表出来也没有什么意思。或者是不知道该不该说。 自我判断总是比较主观的,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拿不准好还是不好,那就更要分享出来,看一下众人的反应。分享的过程,是作者与读者和社交媒体的磨合。 公开的分享是会被复制和传播的,这个分享就一定要有限制,不是自嗨、不是日记,是慷慨的分享给屏幕前的人一些可能的收获与快乐。 书中说不确定的时候可以储存24个小时,问一下自己“这有用吗?这有趣吗?被我老板或我妈看到没关系吗?”“储存草稿”就好比是避孕措施——当下可能觉得可惜,但是第二天一早你会觉得谢天谢地。 3、流量与粉丝 之前为了得到头条的千粉收益,我琢磨爆款套路,在一个月的更新中达到千粉。前几天,我家店门口被人贴了一张广告,写着“招募抖音合伙人,月涨2万粉丝,联系电话……”今天,我又莫名其妙的被拉进了一个关注公众号就可以赚钱的微信群。 追求流量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根据平台的算法钻空子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一些收益和粉丝,但是这些流量说没有就没有了,粉丝粘性就更别提了。 追求流量和粉丝是急功近利、浪费时间的事情。以分享为中心,过程中与人交流,就会收获同伴。常常总结和复习,梳理自己的内容,想办法改进,就能在其中摸索出流量与存量的转化模式。 黎贝卡是我关注很久的博主,她说她从来不叫粉丝,而是叫读者,一句话就能感受到她的一种态度。 “你需要人心,而不是眼球。” 相比于关注粉丝的数量,更要关注粉丝的质量。 人心是被吸引过来的,努力成为值得被关注的人,变得有趣。做喜欢的事,谈喜欢的事,就会吸引喜欢这种事的人。 3、 关于人设 我认为最好的人设就是真实的自己,书中的观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品味造就了我们”。 开始的时候,我们分享的东西可能确实没那么好。但是我们看的书,我们喜欢的歌,我们的偶像,甚至是家里贴的海报。这一切都能让屏幕前的人推测出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不需要迎合谁,而是去让志同道合的人发现我们。大大方方的去做你喜欢与擅长的事,不要输给自找的压力。 分享东西的时候,表明来源、作者。最好附上链接。在国外的平台上很多博主都是直接可以挂上链接的,但是国内好多平台都是不允许外部链接。但是附上作者和来源也是一种尊重和赞赏。 4、 故事 有一个小姐姐之前分享她的一篇人设文,让她涨粉7000+。除去人设文,公开的分享本身就是未完待续的故事。 故事中透露着我们的过去,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还有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找到向导,找到同行者,找到灵感和解决方案。 喜欢作者对自我介绍的说法:不装可爱、也不吹牛,就简单陈述事实就好。 5、 赚钱 推广和卖货是一道坎,本来关注的好好的粉丝,一看到卖货和推广甚至会连带着对号产生反感。但也有例外。 黎贝卡,她所有的推荐都会明明白白的写出是分享还是推广,她日常的字里行间都赢得粉丝的信任。 还有狂阿弥,拍一个电脑的推荐视频,最后说电脑只是试用,用完要寄回去。弹幕里写满了送给他,送给他。 有的人,粉丝想让他们恰饭,想让他们赚钱。有的人,粉丝不想让他们赚一分钱。肯花多少钱,这才是在粉丝眼里,这个博主的真正价值吧。 成功的博主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人是否对他所做的事情是不是足够热爱,对人是否真诚,人们都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 不要害怕定价,定出合理的价格。 6、 持续性 总是会有遇到意外的时候,看《小狗钱钱》的时候,小狗对女孩说:不论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都不要让它打断你的计划。 避免停滞的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失去动力。“唯有热爱可抵漫长岁月”,但热爱实在是挺虚的东西。那就收集自己的想法,一个想法结束之后不要等待立马开启另一个。 最后,不要排斥“休整的力量”。 看《黑天鹅》的时候,塔勒布说他总是会抽出一两年的时间脱离俗事,专门去看书。很多设计师的灵感也都是来自休假的时候。我自己也在今年年后的一周时间里,只完成基本工作,早睡、早起,意外收获了一股力量。 休整不是必须、也不是借口,就是保持激情的偏方吧。 祝好。❤️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十)
为这个世界某个角落的建设,增加一点点自己的声音,这样就很棒!
01 勇敢晒出你的点子
我们找寻工作、向别人介绍自己,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简历、一次次的作品的结果来证明自己是谁。一方面,这很难,我们需要花费一大块时间来精心准备简历,而它表达的内容也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为了下一份工作,又不得不为了做出结果而奋斗,每一次行动都多了一个对下一次展出结果的顾虑。
但在当下的网络世界,我们的点点滴滴,我们的所思所想都可以直接表达,你大可以有一处空间来表达你经历了什么,你的想法,你的纠结与选择,你的生活与人生态度,你的学习经历的坑坑洼洼。一切的一切,你都可以分享,唯一要求的,就是真诚,诚实的面对自己。
02 把工作和分享一致化
分享和工作冲突吗?
分享和工作不冲突吗?
我们工作一天,满载运作,分享需要足够的劲和时间去做,我们真的有这精力和时间吗?
我们当然有,在于我们的选择,我们为什么非得满负荷在工作中运转呢。很多时候,工作中都有非常多很好的分享的素材,比如我们遇到的问题、我们遇到的事情、我们的经历和想法。这些触动如果被及时记录下来,找到自己时间去消化和探索这些内容,我们会收获和成长的更多,这当然是会反哺我们的工作能力的。只是,它看上去并不立竿见影,它不像完成一二三四五件事情那样明确的带来了什么。但,这不正是它的优势吗,大多数人都被这道心理的坎挡住了。
我们要做的,是重新平衡时间,探索自己做事和沉淀做事思考的精力分配,就像我们一边要升级打怪,一边要研究参数、提升装备和技能。
不论工作还是分享,一开始,我们总是不顺手的。你看上去的一两百字因为需要发布到公众媒体,背后的反复琢磨和修改几个措辞可能就花了一个小时。我们需要承认,在最开始,分享就是很累的,我们都不熟悉,应该怎么样去做分享。
03 分享不是做自我营销者
我们不喜欢分享还有一点,我们都不太喜欢那些垃圾制造者,疯狂刷屏的信息似乎都是在表达自我。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把网络公民分为三类,囤积者、分享者、垃圾制造者。
囤积者是那些几乎不表达的人,分享者和垃圾制造者都是表达的人,这里的区分只在于度了。基于此,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行动中慢慢探索到自己的度呢,毕竟做一个囤积者是即帮不到自己也帮不到他人的。即时我们的分享信息对于某一些人被划为了垃圾,我们的信息也同时提供了某些人一些价值。如果你做好了可以被讨厌、被厌烦的准备,就去行动起来找找自己的位置吧。
04 分享产生链接
分享除了上面说的与工作相互促进,提升自己的能力外,更棒的一点是,借由表达,我们都去结交和被结交相关的人,这是跨越地理限制,非常“快”的一种连接方式。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和纷繁多杂的人事物产生连接,经由此产生各种关系,这些关系丰盈这我们的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想的太厉害了,真实世界的很多创意都不是天才产生的,都是众才们在他们都交流和分享中一步步产生好的想法、好的问题,然后落点到某个人身上,刚刚好,意识和物质条件都到位了,创意和行动就产生了。我们不见得非得是天才,我们可以当个众才,让事件往更建设性的方向走一小步。
同步发布于个人博客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比较适合自媒体小白的入门书籍,谈一下我认为比较有用的部分。 1. 如何定位? 许多人想做自媒体但都止步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作者认为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发,并且从最小量开始尝试,是最好的方式。比如,如果你喜欢阅读,你不需要辞职,你可以坚持每天发一条短微博形式的阅读笔记,如果你喜欢美食,你可以记录自己每天做饭的视频。 有些人说,我不知道自己的爱好是什么怎么办?其实我们的兴趣爱好就潜伏自己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他提供了一些问题帮助我们了解自己。 比如: 你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你关注的博主有哪些? 你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你喜欢听什么音乐? 你喜欢收集哪些东西? 你的桌面上贴了什么? 你崇拜哪些人? 你最常看的网站、app是什么? 你的脑子里天天想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的兴趣爱好所在,我们所关注的东西塑造了我们自己。所以,提升个人品味,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 找到你的兴趣爱好+从你能坚持最小的量开始尝试,你就走上了创作者的道路。 2. 心理建设 很多小白在开始起步时会卡在这些问题上。 比如: 我写的不够好 我还没有准备好 我怕别人会笑我 我怕在网络上被别人攻击 这些恐惧我都有过,但是现在克服了。 担心自己的作品不够完美?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事实上,你永远无法猜测用户们怎么想,你以为的会火的作品反而没火,你随手发发的东西居然火了,所以不用太纠结,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把你的作品发出去,去接受反馈,观察你的作品与观众之间激起的化学反应。 而且,我们永远没有准备好的那一刻,有时候,记录自己的成长也是一种美好。因为记录成长可以激励别人,这是《Show your work》的核心观点。 分享成长中的你,而不是完美的你。 看过我视频的老粉应该知道,我最初的视频表现是很紧张的,手都不知道往哪放,第一次说英语的时候,我急的脸都红了,但丝毫不影响数据。 如果不是粉丝们告诉我,见证我的成长也能激励她们努力,我还没有发现这个道理呢。 所以,不要惧怕出糗,你不必成为大师才能分享你的工作,分享你的学习过程,能够吸引和你有相似兴趣的人。 担心被身边的人嘲笑? 有时候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和身边的人并不是那么合拍。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很喜欢研究哲学、心理学、自我疗愈类的知识,有些人觉得这是鸡汤,我身边的人就这么调侃过我。 我听到后很受伤,虽然他们觉得这是没用的东西,但我觉得并不是,因为这些东西真正的帮助我了解自己,改善了我的行动,使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但你没办法说服所有人去听你的,对吗,所以干脆就不要告诉他们呗。你做你的,你可以自己一个人开始搞事情,不告诉身边任何人,等你把事情做好了,自然会有人看见。 怕被网友攻击?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没有做好基础的心理建设,就会阻挡你踏入自媒体。 所以,作者同样在书里提到了如何面对网络暴力,比如,向我们解释,这就是所有创作者都会面对的现实。 你的作品越火,讨厌你的人越多,当你点下发布那一刻就应该明白,这件作品不属于你了,它属于世界,它可能被赞颂,被批评,被谩骂,但和你已经无关了,它是它本身,它不能代表你。 当一件作品收获的不同声音越多,只能证明它被更多人看见了。就像我们去淘宝买东西,最火的商品往往差评也是最多的,但是,你不仅要去看差评,你还要去看销量,它的销量也往往是最多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它的覆盖面大了,就会遇到不同的声音。 接受你没办法被所有人喜欢的事实,不要因为一些攻击而退缩或者放弃,把目光聚焦在喜欢你的人身上,那些攻击你的人,就让他们去说吧,你可以选择忽视,或者选择拉黑,但不要选择上头。 3. 关于涨粉 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最大原因是,它跟网上随处可见的自媒体教程都不太一样。 许多人教导博主要去关注数据、关心粉丝量,点击量,哪怕为了点击量去夸大或扭曲事实。 作者说,不要去在乎粉丝的数量,而应该去关心内容和粉丝的质量。 当你专注于过程和内容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做出真正棒的产品。 比起搬运抄袭,尽量发一些对其他人在学习和认知上有正面影响的原创内容,能走的更远。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关注内容质量让我建立了高质量的铁粉圈,做视频3年,我的微信铁粉从0位,增加到了1500+,这些主动找到我的微信好友,有许多人的学历、工作经历、人生阅历、社会地位都比我高很多。 他们给我提供的建议,和新的机会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我不知道我何德何能吸引到了这些人,因为他们都比较优秀太多,我相信这是原则的力量。 我始终相信一个道理,被许多无知的人追随并不值得自豪,但是被少数优秀的人信任却是无价之宝。 作者的思想影响了我,让我觉得在当下追求快速成功的环境下,坚持一种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点傻的原则是值得的。 4. 永远不要放弃 最后,永远不要放弃,梦想没有句号,只有放弃了才算句号,在你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也要坚持分享,有许多著名的创作者都是坚持了很多年才火的。 当你踏上了内容创业这条路之后,你就要知道,这是一个长跑,所以,保持住你的更新频率,保持住你的内容质量,和你的粉丝保持联系,让他们知道你还在,你会一直在。 再苦再累,永远也不要放弃创作。 祝你成功。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十二)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喜欢发朋友圈,每天看别人的朋友圈,看别人的微博,关注别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越来越的,我丧失了表达的欲望,丧失了分享的欲望。这本书给了我勇气,也给了我力量。
Show Your Work!
7.7
Austin Kleon / 2014 / Workman Publishing Company
有网友说这是毒鸡汤,我不敢苟同,因为书中给了很实用的建议和意见,并不只是停留在情感价值观层面。
走出自我舒适区,走向分享达人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可能就是如果我的朋友们看了我的分享、如果我的家人看到了他们会怎么想、如果我分享的不够好被别人嘲笑怎么办?长期以来,我都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在作者看来,人人都不是天才,即使是天才他一开始也是一个初学者。即使是业余者,我们也可以分享作为一个业余者对于某个领域的看法。作为初学者,我们也可以展现我们学习时的困难,这会给后来者以启示,避坑指南也很有价值。
最重要的是打破只有天才、只有最完美的人才能分享生活这样一种迷思和错误的认知。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我们马上就要面临死亡,这个时候于你而言最关键的选择和决策是什么呢?在那时,我们担心的肯定不是面子、他人的嘲笑,那时我们一定会关注于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乔布斯就是这样去决定的。作者也坦言,自己每天都会看一看已死者的消息,进而提醒自己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也正是这本书的鼓舞,我才有勇气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体悟,可能比较浅显,希望我们能够有所共鸣)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比较有启发的点是输出有价值的内容。产出一些不健康的、引发他人惶恐焦虑的内容或是没有价值的内容无疑是在浪费他人的时间,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分享在我们看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或许会对别人有些许价值。一些内容你都没有办法说服自己,你怎么能够说服他人呢。内容方面作者给出的操作性建议有:
——每天分享一些自己的小事情
——分享你收藏的好的东西(文章、书籍、图片等)
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可能是实体的,可能是虚拟的
你的热爱不要被别人定义,尽管在他人看来是垃圾,但只要你认为值得,那么就是值得的。
分享一些你认为好的、可信的东西
——讲好的故事,故事怎么讲,结构很关键。
——teach what you know
本书对于个人的启发就是这些,也期望和书友们一起讨论交流这本书。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十三)
创造力并不是一种才华,而是一种行为模式(Creativity is not a talent. It is a way of operating)
在无比开放,浩瀚无边的互联网上袒露心声,展示作品是一件既兴奋又可怕的事。互联网让很多人都变成了谨慎的完美主义,照片可以加滤镜,人像可以美颜,但你的作品和思想呢?的确,有时分享一些真实想法会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但分享也是检验自己理解和学习的一部分,同时,从别人的反应中,可以激发更多的灵感,得到下一步分享的动力。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克服分享恐惧,一步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进行展现。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灵感,作品/项目,以此吸引兴趣相投的观众,建立自己的舞台和个人品牌的书。以下总结了关于分享比较精华的部分:
1
并不是专家才能分享
在分享的时候,我们总是害怕自己不够专业,显得“业余”。但业余爱好者拥有的优势也很多,amateur(lover)这个词在法语里是“爱好者”的意思,他们追随自己的爱好,而不是金钱和名利。
卓别林就说过,在此生这样短的时间内,我们只能做一名“爱好者”。业余爱好者或许缺乏正统的培训,但他们都是终身学习者,而且愿意将学习的过程公开,让其他人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保持业余爱好者的心态,这样才能持续学习,拥抱不确定性和未知的事物。
好的作品从来不是从真空中创造出来,创造力永远来自协作,来自不同大脑和思维的连接和碰撞。因此重要的不是你多有才华,而是你为这个群体贡献的想法,激发的对话。而开启这段旅程的最佳方式,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开始在众人面前学习。
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只能通过一种方式,那就是发声,分享和谈论自己热爱的事物,那些有共同兴趣的人会自然找上你。而在现代,如果作品没有发布在网上,那就相当于不存在。但如何克服将自己的拙劣作品暴露在公众面前恐惧呢?
“知道人终有一死,是帮助我做出重大决定的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一切——那些外部的期待,尊严,失败的恐惧和尴尬——这一切在死亡面前不值得一提,因此只留下最重要的。知道人终有一死,会帮你避开患得患失的陷阱。”
2
过程之美
当一名画家谈论创作,有可能在说两件完全不同的事,一个是作品本身,一个是创作的过程。以往人们觉得作画的过程应该保持神秘,但在数字时代,找到观众的方法已经不只限于办线下画展,艺术家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作品,半成品,创作过程,工作室等等,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想分享的意愿。而别人也会因为参与了创作过程,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可以展示的。但不论工作性质,只要找到一种适当的呈现形式,都会有吸引人的点。尤其是当你还在酝酿阶段,或一件作品还没完成,或者你仍处于学习阶段,把背后看不见的过程变成一件展示品,这反而是目前阶段最有价值的作品。
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将想法和灵感记下来,写下来,录下来,在过程中拍照,录像,像纪录片一样如实记录不同的阶段,你会渐渐看到自己的作品成型,最后要分享的时候还有一大把素材。
每天完成工作,可以试着找一些过程的小片段进行分享,如果是在创作的早期,可以分享你的灵感来源,如果是在一个项目的中间,可以分享一些方法,如果处于完成阶段,就可以展示成品,分享整个制作过程,或者总结学到了什么,或者其他人对这件作品有什么评论。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比如博文,邮件,视频,或者只是一条推送。
不要担心内容是否完美,科幻小说家theodore sturgeon曾说,所有东西里面,有百分之九十都是废物。我们自己的作品也是一样,关键在于,我们自己也难以分辨好坏,因此可以借助别人的反应来判断。用艺术家wayne white的话来说,就是要“借助一些社会化学反应,让真正好的那部分作品显现在出来。”
3
分享之道
分享,但不能过度分享。要一直问自己“so what”,这样东西对别人有用吗,好玩吗?
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博物馆,里面装着我们所看过和珍视的一切,“藏品”可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喜欢的小说,电影,唱片,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比如回忆,去过的地方,认识的人,积累的经验。这些奇异又美好的藏品,形成了我们的品味,而品味将一直伴随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存量与流量(stock and flow)”这个概念来自经济学家robin sloan,但同样适用于媒体,“流量就是每天更新的那些帖子和推文,这些信息流只是在刷存在感,但存量是那些经久不衰的东西,就是不论什么时候看都有趣的内容。它们会慢慢传播开来,并聚集起一批追随者。“”sloan认为两者都要兼顾。
将流量转化为存量,就要不断收集、整理和扩大流量。社交媒体就像是一个公开的笔记本,在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能知道别人对此有什么看法。在日积月累中,你会从这些分享中找出一定的主题和规律。再根据主题整合过往的片段和碎片,就能形成一件大的作品,比如一本书。
然而如果囤积了太多想法分享,你的思维就会变得陈腐停滞,因为分享出去,才会促使你去更多地发掘和思考来补充你的积累,这样一类,分享得越多,积累的也就越多。
尽管我们热爱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也要拿出十分的勇气去热爱,当你发自内心的享受某样东西,不要让别人的眼光阻碍你,也不要产生过多的自我审查压力,只要有一个开放和真诚的心态,就可以与有着同样兴趣的人建立连接。
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也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因为你在想别人展示你有的知识。同时,还会得到比分享出去的更多。一位作家曾说,出书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以此产生的与读者们的交流互动,就像是持续一生的免费教育。
分享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检查或者加深自己的理解,以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查漏补缺。分享出对一项工作或者一个行业的理解并不一定会带来竞争,因为并不存在真正的捷径。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十四)
出生于90年代以前的人或许有一种深刻的记忆,在人生前三十年里,获取知识、得到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向人请教、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大多数人很难有其它方法快速获得所需信息。而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连这些方法也不管用。
最近十年,资讯的获取越来越便捷,除了媒体更加发达、信息传递手段更加丰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开始借助网络分享信息。
百度里搜不到的,微博上可能会有;谷歌里枯燥难懂的文字,到B站就成了清晰可见的视频。
各种大人物、小角色,纷纷选择在网络平台上一展身手。
如果你正在分享自己,或者打算分享自己,那么不妨读一读《Show Your Work》,中文译名《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
这本薄薄的小书,能让你掌握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秘决。
有人说,我没有独一无二的特点,没有超越别人的专长,没法吸引别人的眼光。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
能够独具一格固然很好,但做不到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有些人需要的并不是一幅完整的画作,而只想学会如何上色。
与其追求成为天才,不如做一个“众才”,参与到某件事情之中,贡献一点力量。
对于很多人而言,太过专业的内容往往并不适合,反而是业余爱好者的日常分享更能吸引他们。
因为业余爱好者充满热情,愿意投入大量时间,敢于接受不确定性及未知,不在乎结果和利益,乐于尝试并分享结果。
更因为,爱好者的心往往面向无限可能,专家的心则饱受羁绊。
分享你所爱的事,志同道合之人自然会找到你。
过去,那些有名气的人,只愿意呈现创作的结果,让别人以为他们是凭借突发的灵感和娴熟的技艺,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作品。
他们并不愿意让人们了解到创作的过程,不愿意毁掉自己在别人心中神圣的形象。
但其实大家都明白,创作是一段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对于普通人而言,与其伪装成一个“大师”,只展现创作结果,不如分享真实的自己,把过程公之于世。这样可以与其他人建立一种联系,让他们看到作品背后的灵魂人物。
对于观众而言,他们不只想看到作品,也渴望参与创作过程,提供自己的创意。参与到过程中能获得更强的体验感,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无论做的是什么,你的所做所为都是一门艺术,只要用对的方式呈现,就会有人感兴趣。
一夜成名是种迷思,所有一夜成名的故事背后,都有十来年的辛勤耕耘和坚定毅力。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不要指望分享后能立刻涨粉,要抱着无所谓结果但追求极致过程的态度,用心去分享每一个细节,用真实的内容、真诚的态度,扎扎实实打基础。
同时也要谨记,你分享的不是日记,不是把所有一切都昭告世人,每一个字都要精雕细琢,每一张图都要反复考量。要把每个观众都当作可以开除你的老板,思考什么内容是他们想看到的。
此外还要注意,不要晒你吃什么午餐、喝什么拿铁,而是要晒你在做的事情。分享是为了帮助或取悦屏幕另一端的某人,如果分享的内容缺少价值,就会成为过度分享,会让别人失去兴趣。
用心和坚持,能够聚沙成塔、滴水石穿。
空洞的道理、枯燥的过程往往缺少吸引力,如果加上故事的包装,则有更大的机率打动别人。
你为作品说的故事能够影响人们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而他们的感受和理解会影响对作品价值的判断。
故事中要留下空白,让人们可以思考和畅想;故事可以加工但不能伪造,假的永远真不了。
“猫坐在毯子上”不是一个故事,“猫坐在狗的毯子上”就是个故事了。
在你把作品公之于世的那一刻,就必须做好准备,迎接好的、坏的评论。
越多人看见你的作品,你要面对的评论就越多。有的评论,会非常难听。
你必须学会正视这些评论,做到平静地接受、认真地对待。
要首先检查评论的来源,你需要的有效反馈是来自于关心你和你的作品的人,对其他人的评论则要特别小心。
你不用在乎大家怎么看你,只需要在乎那些对的人怎么看你。
《Show Your Work》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自我营销手册。
因为在这个时代,你的网络平台就是一个实时更新的流动“简历”。
如果你创造了一个作品,但不知道怎样让人们了解它,就好好读读这本书;
如果你想拥有更多可能,但不知道怎样让别人了解你,就好好读读这本书。
学会正确分享,能够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Show Your Work!》读后感(篇十五)
总结篇
总共分为三个部分
1 自己感觉比较重要的东西
2 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
3 自己的近期计划
第一个部分: 自己感觉比较重要的东西
最重要的重重点:
开始“show”起来
开始“show”起来
开始“show”起来
show your work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分享的范围和方式就变得更加“宽”了,就像自己现在尝试将自己的学到的通过豆瓣,微博等方式分享出去
(1)下面说说“show your work”的好处
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可能也有这一原因),show your work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果不show,自己在很多情况下会忽略自己的进步)
在show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再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那相当于就是一个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尽力把刚才所看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掌握知识的方式。自己现在也逐渐意识到记下来的好处,可以使自己的思路,认知更清晰(原文:you will start to see the work you are doing more clearly and feel like you are making progress)。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不记,时间久了,是会忘很多。
当你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也就是有了一些自己的一些存量(你之前展示的“work”)之后,自己再回头看的时候,自己就会知道自己近期思考的重点在哪里,如果你不记录的话,你可能并不会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近期思考的重点在哪,因为当自己在思考细节的时候,可能并不会注意“整体框架,框架是很重要的,有时你去钻细节后,你可能就会忘记重点的东西是什么。
(2)提醒一下你:
不要担心你展示的“work”不完美,因为有时候你做的work“perfect”,有时候不完美,这时“概率”上的问题(我说的并不是随机的意思,就是两者都发生,)但是你很难知道你什么时候说的是“perfect”,什么时候是“not perfect”,在很多情况下,的确是很难判定的,所以不能因为这,而不 show,其实就像我前些天分享的几篇《show your work》的文章,自己现在已经有些不满意了,因为前几篇文章是完全按照自己的能理解的语言来写的,也就导致了可能别人(观众)会出现读不懂的情况,所以自己最近改进了一些
自己写了一些思考之后,当时觉得很可以,可能并不会意识到文章中的一些小问题在哪,但过一段时间(比如一天,几天),自己就会感觉不一样,就会做一些修改,所以先“保存为草稿”其实还是很有用,等过几天再看一下再发。
Whether you’re telling a finished or unfinished story, always keep your audience in mind(总是想着你的观众,也就是自己在写内容的时候要注意观众的想法,以及阅读感受,观众的理解等等各方面). Speak to them directly in plain language. (这个有时有点难做到)Value their time. Be brief(这个还是有道理的,在这个信息“充裕”的时代,观众(them)并不会有耐心听你“娓娓道来”). Learn to speak. Learn to write. Use spell-check. You’re never “keeping it real” with your lack of proofreading and punctuation, you’re keeping it unintelligible.(也就是说写完了检查一下)
Everybody loves a good story, but good storytelling doesn’t come easy to everybody. It’s a skill that takes a lifetime to master. So study the great stories and then go find some of your own. Your stories will get better the more you tell them.
自己读到这,自己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前前几篇“show”的时候,只是展示了自己对书中内容地理解,并没有在意“讲故事”,自己现在回过头来想一下一下,自己在show读书笔记时怎样讲故事?自己可以讲讲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自己如何发现这本的。ok,那自己下一次在“show”的时候要注意加上并最好写在前面,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自己现在只show了一种(读书笔记),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方面show的,答案是:有,“数学的学习(因为我学的是数学专业)”,“自己近期的感想”,“自己的疑惑”,“自己的一些重要事情”等(同时不要忘记“telling story”)
不要去太关注自己的流量,而是应该去提升自己的show的“work“的质量
第二个部分: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
这本书的重要部分就在前面几十页(也就是我前面分享的1.1和1.2系列,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动态哦)
后面讲的对我而言就不是很重要的内容了,比如讲了如何对待一些不好的评论,等到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可以实行“捐赠”按钮,(这个其实我也是很支持的,因为自己在上面很多精力,得到一些回报的还是可以的),如何对待很多的私信,评论...
这本书好像并没有中文版的,自己读的是英文版的,但是由于自己英文能力有限,自己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自己在这本书也没有太多的思考
这本书呢,作者在文中引用很多的名人,艺术家,知名演员的语言,感觉很多内容都没有联系起来(或者说成没有具体的分析),自己在读后半部分的时候就感觉没有获得什么东西,但是你读完或者读了一部分,就会体会到“show”的重要性。(也可能使自己英语实在是不行,所以没有领会作者的意图)
3 自己的近期计划
还有十几天英语四级开始,自己需要备战几天
紧接着十几天会备战期末(自己会把自己在书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做一个实践,最后再来一个总结)
自己最近有买了两本书(刚才第二本已经到了),但是可能自己并不会有时间读完(也可能有时间读完,毕竟自己有时不读会书,就感觉却一点东西)
ok,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