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克特拉》是一部具有悲剧性的希腊戏剧,讲述了伊莱克特拉为了复仇而与自己的母亲克吕泰涅展开斗争的故事。作者透过伊莱克特拉的坚定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家庭的忠诚。这部作品引人深思,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无奈。
《伊莱克特拉》读后感(一)
故事要从坦塔洛斯讲起,他是始作俑者。 他权倾天下,众神都乐于同他交往。但他本性卑劣,渴望看到众神受辱。 他想戏弄他们,所以请他们赴宴。 他抓住襁褓中的儿子珀罗普斯,割开喉咙,将他大卸八块烹熟后放在餐桌上,为的就是测试赴宴的众神是否无所不知。 得墨忒耳因为失去女儿佩塞芬尼而忧伤过度,分心之下咬了一口,但是其他神祇立刻识破了坦塔洛斯的诡计,他们震惊不已。 坦塔洛斯冒犯了众神。作为惩罚,众神将他扔进洞穴里,在一个永远无法喝到水的湖中忍受着永恒的干渴。 众神让孩子复活,但是他已被他父亲的血玷污。 珀罗普斯想要娶一位新娘,为了从对手那里抱得美人归,他暗中使坏,贿赂对手的仆人密耳提罗斯,让他车毁人亡。但是珀罗普斯骨子里是个背信弃义的人。他把密耳提罗斯从悬崖边推了下去,被出卖的仆人摔下去的时候,大喊着复仇的诅咒,恳求众神惩罚珀罗普斯和他的后人。 珀罗普斯娶了女孩为妻,她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辟修士、阿特柔斯和堤厄斯忒斯。但是两个弟弟和他们的父亲一样野蛮,不讲信用。他们仇恨哥哥辟修士,合伙杀了他,夺了王位。他们还不满足,没多久就反目成仇。堤厄斯忒斯勾引了阿特柔斯的妻子,还想把迈锡尼占为己有。 阿特柔斯把堤厄斯忒斯赶出了迈锡尼,但是这还不够。多年后阿特柔斯邀请兄弟回国,假装设宴款待握手言和。 阿特柔斯亲手杀了侄子们,烤熟了他们柔嫩的身体。堤厄斯忒斯没有怀疑哥哥的所作所为。但是当阿特柔斯掀开盖子,露出的是他儿子们的头颅。 悲痛欲绝的堤厄斯忒斯逃出了这座城邦。流亡期间,他计划着复仇。卷土重来的他杀了哥哥,不过内心尚有良知,放过了年幼的阿伽门农和墨涅拉俄斯。 堤厄斯忒斯执掌大权。他又有了儿子,取名埃奎斯托斯。 阿特柔斯被放逐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他们杀了回来,身后跟着斯巴达的勇士们。堤厄斯忒斯si了,但是阿伽门农留下了埃奎斯托斯的性命,以他的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的名义。 本以为阿伽门农终结了这场可怕的轮回,为流血画上了句号。但是,复仇的执念和血债血偿的家族史,再次转动了命运之轮,酿成了又一个轮回的悲剧。
1/3页《伊莱克特拉》读后感(二)
少时读古希腊神话故事,常常会被其中的扭曲和血腥所震撼,其中实在有太多的残忍和飘忽。我们有时会将生命中遇到的某个人视为天神,却忘了神祇偶尔也是十分混乱和暴虐的。 在这本《伊莱克特拉》中,赛因特并未改变神话原本的情节,但却选择了此前作家皆未涉足的落笔方式: 赛因特采用了斯巴达公主吕泰涅斯特拉和她与阿伽门农的小女儿伊莱克特拉的母女双重视角,重构了那一段经典却在以往书本中略显粗糙的故事,于是这一次我们有幸见到了从女性眼中望出去,那些从前耳熟能详的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阿特柔斯家族背负着众神的诅咒,而且是极其可怕的那种,即使按神罚的标准来看亦是如此。这个家族的历史充斥着屠杀、私通和狼子野心,骨肉相残的事件远比人们想象中多得多。 后来的故事中有一段我们或许早已知晓——阿特柔斯家族的后人中,有一对因叔叔篡权,被驱逐流放的兄弟,阿伽门农和墨涅拉俄斯,十数年后,阿伽门农娶了一对斯巴达公主中的姐姐克吕泰涅斯特拉,而弟弟墨涅拉俄斯娶了其中的妹妹海伦。 这个海伦,自然就是引起了特洛伊战争的那位海伦。 在吕泰涅斯特拉眼中,丈夫阿伽门农是为了攻打特洛伊可以战前屠杀长女伊菲革涅亚献祭的恶魔,于是她不惜被传统叙事贬为“恶女”,十年间隐忍蛰伏,步步为营,最终以用斧头砍杀大胜归来的丈夫达成复仇,完成对父权的反叛。 而在伊莱克特拉眼中,阿伽门农是她自幼崇拜的英雄,却在特洛伊战争十年间经历父爱的缺席与母亲偏执的仇恨,最终艰难地等待弟弟长大成人,联手将母亲推向死亡,完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对父权的反叛。 一种现实,在母女二人心中却是天差地别的效果。这一次女性再不是神话故事中的陪衬,而成为了叙述的核心,拥有了更多的心理刻画和主体性。 本书其实不太好读,冗长而相似的人名常常让我头痛。但是这些情节,却又引人入胜。 赛因特通过母女对抗的悲剧,直指古希腊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剥夺:男性主导的战争叙事中,女性成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而本该亲密熨帖的母女关系被扭曲为“仇恨与依恋”的共生体,根源在于父权对女性主体性的压制。 本书曾被赞为“为被贬损三千年的女性正名”,但是我想,在这不足三百页的字里行间,赛因特想要表达的,实则更多。
2/3页《伊莱克特拉》读后感(三)
对古代神话、文学作品进行改写,因为对传统人物、事件按照现代意识重构叙事,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好作品,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重讲莎士比亚经典《暴风雨》的《女巫的子孙》。詹妮弗·赛因特的这本《伊莱克特拉》,以希腊神话为背景,重新诠释了迈锡尼王室中三位主要人物的故事,因为融入了当代人的价值判断,小说将古希腊悲剧故事置于当代视野之下,对神话传奇中性别、权力和复仇进行了重新解构,写出了新意。
小说背景是古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前后,围绕着克吕泰涅斯特拉、阿伽门农以及他们的女儿伊莱克特拉展开。在传统叙事中,克吕泰涅斯特拉常被视为一个恶毒的女人,她谋杀了丈夫并与其情夫勾结篡权;而伊莱克特拉则因为对父亲近乎病态的崇拜而显得矛盾重重。然而,在赛因特笔下,这些形象被赋予了新意,她们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化存在,而是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故事从两位女性的不同视角交替推进,展现出截然相反却又彼此交织的情感轨迹。克吕泰涅斯特拉作为母亲,经历了失去长女伊菲琴尼亚的痛苦,这种痛彻心扉的感受促使她决定向丈夫复仇。书中详细描述了那个血色傍晚的情景,当阿伽门农为了战争利益冷酷地献祭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时,他实际上已经注定要面对妻子的怒火。赛因特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挖掘,让我们看到所谓的“恶女”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悲愤与正义诉求。她的行为并非单纯出于嫉妒或报复,而是对于父权压迫的一种反抗。
伊莱克特拉的角色塑造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她的故事构成了另一条重要线索。她将父亲视为理想化的象征,即使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构建一个完美无瑕的父亲形象。然而,这种单方面的迷恋最终演变为一种精神上的枷锁,使她陷入无法解脱的挣扎之中。赛因特揭示出了伊莱克特拉内心的脆弱与扭曲,使读者能够理解其复杂的内心动机。尤其是在得知母亲杀害父亲之后,她的愤怒与困惑达到了顶点,但随着情节发展,她逐渐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父亲真实的一面。
作者并没有刻意美化任何一方,而是努力呈现每个人物的多面性。阿伽门农虽然被塑造成一个冷酷无情的统治者,但他的选择也受到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他相信牺牲个人幸福可以换取更大的集体利益,让他变得残忍却也令人同情。而克吕泰涅斯特拉和伊莱克特拉之间的冲突,则反映了母女关系中潜在的张力,有对家庭纽带的维护,也有各自追求独立的努力。
《伊莱克特拉》探讨了多个主题,例如爱与恨、忠诚与背叛、复仇与宽恕等。赛因特刻画了每个角色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与恐惧,没有轻易地给人物贴上诸如“恶女”或者“英雄”的标签。事实上,每个人物都可能同时具备善与恶的特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读他们的行为,并尝试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
《伊莱克特拉》以全新的角度重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挑战了长期以来固化的性别叙事框架,詹妮弗·赛因特成功地让那些曾经被误解甚至贬低的女性角色焕发出新的光彩。
书名:伊莱克特拉
作者: [英] 詹妮弗·赛因特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ELEKTRA
译者: 胡玥
出版年: 2025-3
页数: 296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