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是教养的起点》这篇文章强调了亲密关系在孩子教养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建立亲密关系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文章提倡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以此作为教养的基础。这种亲密关系将促进孩子的自信和良好行为。
《亲密是教养的起点》读后感(篇一)
看完书后感触很深,感想很多。虽然还未婚,却一直对生孩子这件事有自己的执念。我认为如果只是单纯的给予生命而不理会生命质量的话还不如不生。想给未来的孩子一个可以发展的生命轨迹,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孩子是颗卫星,我必须竭尽全力把他发送到外太空,至于到了外太空后的轨迹,那是他自己的事了。但如果还不具备成功发射的条件,那么就不制造这颗卫星。很羡慕啾啾和比嘎有这样懂教育的爸爸,因为这样充满亲密、信任、快乐、真诚的家庭环境,她们得以自然自在自由的成长,得以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这是我们80后羡慕不来的。我们只能羡慕,不能记恨我们的父母。因为细细回忆,我们父母那代刚刚面临改革开放,从乱世过度到安定,更关心的是填饱肚子,更想做的是把他们曾经得不到的一切他们认为好的给我们。所以,可能他们根本来不及思考怎么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有益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用较为陈旧固执的思维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把我们拉扯大,80后的幸和不幸都是时代的产物。然而,如今,当我们80后开始有自己的孩子时,我们是有选择的。我们接受了时代的洗礼,知识的熏陶,文化的汲取,关于如何教育下一代,在这之前,有太多的失败案列,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是案例。很多问题完全可以避免,可是又很难不对大环境妥协。应老师为我们敲响了幸福的警钟。他用自己的幸福家庭来给我们做示范,也提醒我们在教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教育的要点是自主的培养,只有自主的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才会因此而快乐,从而拥有更多可能性。很喜欢他提出的一个观点:幸福和成功从来都是泾渭分明。一个人如果着眼于追求“幸福”,他会愿意主动远离“成功”,因为幸福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成功是别人给的定义。每个人都有“幸福”的标准,我们无从去评价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好的,只要这个人自己感受到幸福,那么他的人生就是好的。喜欢应老师的分享,现在读的这些书都是我为未来的孩子积累的财富,一笔让他幸福快乐的财富。
《亲密是教养的起点》读后感(篇二)
看完这样一本很有爱的书,我脑海里冒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如何深爱你?不含诱惑的深情。”可能是因为它跟这本书的书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这是心理学家科胡特曾经说的一句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话。原话是——“如何拒绝你?没有敌意的坚决。如何深爱你?不含诱惑的深情。”在看完此书的当下,我甚至觉得,这两句话表达出了最美好、最纯粹也是最温暖的亲子关系状态。我相信,当成为父母的人,他们若是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儿女,那么他们的孩子必定是真实、剔透、自信、充满阳光、无所畏惧而又能大步向前的。
我想这世界上最能称得上“不带诱惑的深情”的,就是来自于父母充满爱意的注视和陪伴了。这样的注视,是百分百的关注但不以获得回报为目的;这样的陪伴,是百分百的爱意但不是经过了讨价还价做的付出。它是那种来自人类本心最原始真纯的无条件的爱,是不包含一丝杂质和污染的直达心底的温暖。
《亲密是教养的起点》这本书里,应志远给他的孩子创造了一种何等自由民主平等温暖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这个环境里没有敌意,没有伤害与威胁,足够安全,同时鲜明而且坚定。这样去做爸爸,让孩子得到的,是意志的尊重自信舒缓和心灵的自由蓬勃伸展。引用有人演绎过的一句话:“诱惑通向地狱,深情到达天堂。”无需赘言,我们可以想象,很多很多的父母在养育孩子长大的历程中,他们对孩子成长和心灵最大的扼杀就恰恰在于含了诱惑的深情。只要是带着某种诱惑的,那必然就不是生长的自由的快乐的,必然就是带压制的带枷锁的带痛苦的,那就不再是爱,而成了一种恶。
只有当这世上绝大多数的父母做到不带诱惑的深情,将源自本心的爱以纯粹干净通达的方式传递,不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戕害每一个孩子的纯真自由与尊严时,健康的亲子关系就不再是珍品和稀罕物,美好的感情和真正的爱才能够随时流淌、俯拾皆是。想象中,那是怎样的一幅美好画面啊!
愿读完此书,我们都能增加一点对待人生的勇气与大智慧,都能得到这世间最宝贵的“不含诱惑的深情”。
《亲密是教养的起点》读后感(篇三)
亲密是教养的起点,这个观点很让人认同,但问题是像作者这样亲密地教养两个女儿恐怕一般人难以做到。说来难以令人难以置信,父母同自己的孩子怎么会不亲密,以亲密为起点的教养怎么会那么难,但事实就是父母同自己的孩子不知如何亲密相处,父母对待孩子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苛。这本书读起来有点让人感动——一个爸爸在教养两个女儿的过程中付出了那么多的爱和努力,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深受启发,原来孩子可以这样亲密地教养,亲密教养下的亲子关系是这样温馨动人,亲密教养下的孩子能够如此快乐和丰盈地成长。我很欣赏作者的特立独行和执着坚定,这个社会不缺乏特立独行的人,但缺乏特立独行又九死而尤未悔的人。作者在十二岁时看到父女之间温情一幕,当下就萌生了要当一个可以让孩子完全信赖的好爸爸的“宏图大志”。作者在音乐上的起步是十六岁,但这丝毫没有阻碍作者想成为一位音乐家的梦想,作者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透过音乐提升并丰富人类心灵状态的音乐家,直到他五十岁前夕,他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坚持与尝试,终于成为了一个“音乐导聆者”,实现了多年的人生梦想。他的两个女儿性情和爱好相差很大,他对两个女儿的期待也不尽相同,但从女儿出生直至她们成长,亲密教养是作者从未偏离的正途。无论从本书的文字中还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刻录美好时光的照片中,你都可以看到作者初为人父的紧张兴奋、呵护女儿的小心翼翼、与女儿亲密相处幸福陶醉。为人儿女者能拥有这样的父亲是一种幸福,为人父母者能拥有这样的儿女是一种欣慰。这位天才奶爸为了大女儿啾啾的音乐梦想,陪伴她到法国学习音乐,同时自己进修音乐指挥,女儿因为父亲的影响和教导走上了前途无量的音乐之路,父亲因为女儿继续执着追求人生梦想,亲密教养竟会产生这样的动力和能量,这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你读这本书不只会收获教养孩子方面的宝贵经验,你还可以从这位“音乐导聆者”那里获得许多关于音乐的读到见解。作者不仅以音乐为职业,他还视音乐为生命,是音乐和大自然把他从抑郁症的深渊中拖拽出来重新感受生命的美好。我很喜欢阅读每一章后“亲子听音乐”这部分文字,一两个曲目,两三句专业而独到的推荐文字,和亲子教育是如此合拍,有时间我会一一找来听听,心灵大师的推荐一定不会错。我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现在开始我对儿子的亲密教养还为时不晚。
《亲密是教养的起点》读后感(篇四)
事实上,当看完这本书,再没有哪次如此深刻的感觉到自己是个倒霉鬼了~在同龄人结婚早的甚至都已为人父母的今日,我不但没有能割断与父母间的脐带,甚至还活在、或者说是困缚在母亲的子宫里。大概是因为她的事业不顺,夫妻感情一塌糊涂的关系,因为她自认为有的太少,一腔强烈的掌控欲便扭曲成了对孩子的执拗心理——你是我生的,我养的,凭什么可以不听我的话,想要自己单飞,没门!
反正直到是现在为止,我在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还完全要靠母亲的心情来掌控。记忆很深刻的一件事,就在前些年,有一次她心情不好,但是因为我是看书还是上网来的,没能及时注意到,不小心的笑了一声,结果,“你笑什么!”,呵,那口气是如此的气势汹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她是在和两世仇人说话。
一直很看不上陆游。没错,是因为他和唐婉的分开,但也因为他不是个真正的孝顺儿子。试想一下,如果是个真孝顺的儿子,又怎能四处宣扬自己是因为寡母的逼迫才不得不与爱妻仳离的呢?他这样做不是要坏了自己母亲的名声,令其落下了个“不慈”的恶名吗?
如果是真孝顺的,要么“小杖受之,大杖避之”的携妻子远遁他乡,反正家里有奴仆下人的大把人伺候着,且等个两三年再回来,到时候如果生了孩子自然好,生不出来就抱养一个年纪差不多的,谎称是唐婉生的;又或者,要听母亲的话做个乖儿子,就一乖到底了,在外只说是自己身体有问题,或者怎样的,也别往自己母亲的头上推责任。毕竟,就算是他母亲要给儿媳的放妻书,也得是他陆游自己签名画押的。既想要孝顺儿子的好名声,还不想承担一点后果,想的是何其美也啊。
当然,这样的男人在古代,既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比如说,那部让人炒了又炒的《红楼梦》,那里面的贾政和贾宝玉父子俩,都一概是这么样的货色。一方面,贾宝玉是孝顺的,是个听母亲话的乖儿子;可另一方面,他又成了被母亲这座“封建大山”,压迫的对象了。活脱脱的又是一个陆游。
而且,据闻陆游与唐婉的关系,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也相仿佛。貌似也都是姑表亲的。且幸的是,当初林黛玉和贾宝玉没成,这样死了也就死了,总也是清清白白的来,清清白白的走。要不然,奉上了万贯家私还让人白嫖一场,才是真正叫人呕心呢!
说到底,父母总以为自己能够掌控孩子的生活一辈子,做的过分一点的,甚至是孩子都为人父母了,还想要掌控孙子曾孙辈的人生。真挺可笑的。是,就算在现代社会的当下,国内因为传统的关系,出于孝道或者是师道尊严的压力,做子女的还往往不敢反抗父母长辈的权威。但是,现在终究不再是古代了,人们的出行也不再依赖于路引或者官府开具的凭证,反抗父母长辈不好看,可逃跑还不会吗?
反正做父母的人都长点心吧!你要想教育孩子,不是不行,这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义务,可你说的再好再对,也得是孩子肯听才行吧。如果,和孩子的关系不好甚至是很差,你说的话还指望着孩子能听,怎么想的这么美的。说起来了,也是在另一本家庭教育书上看来的实例,具体哪本书倒是记不得了,但是这个故事倒是挺令人印象深刻的——
有这么一个母亲,因为自身的工作,当老师压力大的关系,反过来在家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苛。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极懂得看人脸色,特别会讨好人,行动举止小心翼翼生怕招惹了她母亲生气的谩骂斥责,活得跟个受虐儿似的。就这么一直煎熬着熬呀熬的熬到了上大学,大学四年一直找各种理由不回家,到家也是急匆匆的的回学校。
可笑那个母亲,她还一直在拿自己女儿考上了名牌大学,上大学后各种社会实践忙到了连家也回不了的程度,来做为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成功而骄傲呢。结果,等到女儿大学毕业了,开始还说找工作没时间回家,推脱着找借口再不给家里打电话。等到最后,那个母亲终于联系上了女儿,她干脆在电话里明明白白的告诉这个做妈的,她会留在外地工作,至于那个家她是再不会想回去了的。
合着直到了这会儿,这个母亲才明白过来,她一直自以为是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在孩子的眼里就是在把自己当成了出气包;她以为的母女感情很好,在孩子的眼里从来只是自己单方面的小意的讨好逢迎……真的是,这个母亲从来就没有想过,原来孩子的心中对她有着这么多的愤懑怨恨,当场呆若木鸡。原来,这个女儿就是等到毕业证拿到手了,也都找好了地方安顿下来了,才不再耐烦和母亲应付下去了。这可真的是虎妈压迫下的生存智慧啊。
家里刚有小孩的家庭,或者是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推荐看一看这本书。很实用!单凭怎样养成快乐的孩子这点,书就很值得人看了。话说,时下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得晚辈对长辈的敬爱与敬畏之间的区别,但是这两者的差的还是蛮大的。再比如说,小孩子在两三岁之前是言传身教的最好时机,最好是不要随意拘着他的性子的,更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身上。
这样的还不懂事的小小孩在外人眼里来看也许只是“狗嫌猫厌”的存在,可是,这个时候的孩子并没有好坏之分 ,也没有大人那么多的想法,他们的表现很直接,越是压制,以后就会反弹越厉害。这个时期,关注的应该是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的培养与呵护,只有维持当下子女对父母的亲近,也才能够在以后指望让子女听父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