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读后感精选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02 17:20:57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2-02 17:20:57   小编:

文章指出,过度批评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自卑和消极情绪。相反,应该通过鼓励和引导培养孩子的自觉和主动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氛围中成长。家长应该注重建立积极的沟通和信任,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读后感第一篇

最近娃开始主动刷牙了,就是用了《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中提到的方法,当孩子做到时使劲夸,当孩子刷完牙我就夸她牙又亮又白,不光我夸,我还会拉上老公一起夸,孩子就开始经常刷牙了,当然了,2岁的娃还不能做到早晚两次这么规律,反正她想起来就会刷一刷,过年家里来客人了还主动刷牙呢,她说要让牙齿白一点,哈哈,真的太开心了。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这本书不能让我们的父母看到,我怕他们看了吐血。我想很多80后90后都是被爸妈打大的,我也是,真的是太讨厌被打了,恐惧,委屈,无助,直到现在我爸妈都觉得他们的教育方式没错,唉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是由日本的奥田健次写的,说孩子的坏习惯,很多时候是在家长的批评中养成的,因为批评的时候他不会马上改正,还会产生一个抗拒的情绪,当他产生抗拒情绪的时候,就跟我们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了。 作者认为是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把表扬作为作为教育的基础,才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孩子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通过真实的21个案例来说明,家长应该如何去表达,很多时候只需我们大人说话方式改变,就可以改变孩子的很多行为和习惯。 作者说到如何去表扬孩子,像我自己就是非常有经验就是,如果我们说你好棒,你做的真不错啊,这个其实夸的有点太表面化了,我们夸具体的行为,我们尽量去夸他做这件事过程中所取得的努力,越具体越好。 相信我们很多家长都有教育孩子遇到挫折和焦虑的时候,包括我自己。这时候我们更迫切的想要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让我们心平气和的就让孩子改变,改正。 这也正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不批评就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读后感第三篇

你可能正在培养“得过且过型”的孩子

最近在读日本奥田健次的畅销书《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前面强调表扬孩子的重要性。提出不要以为孩子按要求做了某件事是理所当然的,孩子完成了某件事要及时表扬,尤其要抓住孩子第一次积极表现(比如孩子第一次提出想刷牙,第一次提出帮妈妈叠衣服)的机会表扬。孩子跟大人一样,会亲近欣赏他的人,而远离经常指责他的人。

后面的一些比如“让孩子学会顺从”等观点我不认同。再次强调一个原则,读书不是为了盲从,而是为了更好地权衡与思辨。

经常听到不少父母抱怨,说我家孩子怎么有点像白眼狼,让TA帮我做点什么都不愿意,还要讲条件。还听到一些家长得意地说,我让我家孩子每天自己洗碗,立好了规矩就要遵守,TA每天都完成得不错。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父母在的时候,不玩游戏不看电视,因为父母不允许,大人要求孩子读书或是做作业,于是孩子为不挨骂,装作认真做作业,等父母一离开,马上就玩游戏。看时间父母快回来了,又拿出书装模作样,庆幸刚才玩游戏没被发现。

这些现象的背后,可能存在很多育儿隐患。用作者的话说:“需要一些规矩”“让孩子按要求做事”,正是这种想法,会导致孩子“停滞不前”“得过且过”。

读完整本书,对作者提到的一个案例印象极为深刻,觉得很值得分享。以下文字摘自书本:

A家庭,规定孩子到了小学三年级,需要学会收拾餐具和叠被子这两件事情,孩子也确实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收拾餐具和叠被子的习惯。

B家庭,没有规定哪些事情是孩子必须要独立完成的。因此,B家孩子并不会像A家孩子那样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但是,有一天,B家妈妈拖着疲惫身体下班回家,自言自语说:“今天要洗的碗真多啊!”孩子听到后,主动将碗筷拿到了洗碗池,并说:“妈妈,我来帮你洗碗吧”妈妈被孩子的这一贴心行为深深打动,由衷地对孩子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妈妈并没要求,可孩子又主动帮妈妈洗碗了。妈妈非常感动,对孩子说:“谢谢你!有你帮忙,妈妈轻松多了”

第三天,孩子没来帮忙,不过妈妈并没有因此而批评孩子:“咦?今天怎么不帮妈妈洗碗了?”因为这天她不太累,没有必要让孩子帮忙干活。

半年后的一天,B家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买了三大袋,有些重,拎起来时,情不自禁地“哎哟”了一声,这时孩子过来,说:“我来帮你拿一袋”,妈妈非常感动,说了声谢谢,当场表扬了孩子。

下次去超市时,他们只买了两袋东西,这一次妈妈自己拎回家。没有让孩子帮忙。

两年后。

A家孩子依然和以前一样,保持着收拾餐具和叠被子的习惯。B家孩子并没有养成叠被子的习惯。但是B家孩子已经养成了收拾餐具的习惯,或者即使妈妈不说“今天好累啊,你要是能帮妈妈做些家务就好了”之类的话,他也能主动洗完了。去超市买东西时,妈妈不说什么,他也能主动帮妈妈拎东西。看到妈妈收衣服时,也能主动帮忙。妈妈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做这些事情,但当孩子看到妈妈很累的时候,会主动说:“我来帮你吧”虽然之前没有形成习惯,但是对B家孩子而言,帮妈妈做家务已经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

这就是“主动做事”与“为了不挨骂而做事”的区别。

A家庭的孩子,即使妈妈再怎么希望“孩子能贴心,主动地帮忙”,孩子也“只会去做他自己分内的事”,认为“只要不挨骂就行”。这种状态我们称为“得过且过状态”,它是指,孩子没有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是一旦达到及格线就心满意足了,即成长停滞不前。

B家妈妈并没有专门规定孩子必须做什么,却总是对孩子的主动帮忙表示感谢。这样,孩子可能并没有养成叠被子的习惯,却会在妈妈需要的时候主动帮忙。即使妈妈不说“你来帮我一下”,他也会主动发现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并且还会为自己能帮上忙感到高兴。

“需要一些规矩”“让孩子按要求做事”,其实,正是这种想法,才导致孩子“停滞不前”“得过且过”。

当你主动去做一件事情,并成功完成时,会得到周围人的赞赏,这种正面的评价会然你觉得自己很棒。它会转化成一种喜悦、满足和成就感,促使人更加积极地采取行动。

相反,凡事都只按要求勉强完成的人,只会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且不管多么守规矩,也无法得到太多的喜悦、满足和成就感。因此,他只会越来越消极,认为“只要不挨骂就行”,最终导致凡事都只能勉强合格。

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孩子是为了不受批评而去做事,还是事情本身让他感到有趣而主动去做,会对孩子现在甚至将来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导致现实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发展空间有大有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总结两种孩子的特点:

得过且过型:缺乏主动性 只做分内的事 害怕失败 不敢尝试 喜欢为自己开脱 容易嫉妒 甘于维持现状 喜欢推卸责任 满脑子“赚到了!”“万幸” 不做要求以外的事 容易放弃

自觉主动型:因为喜欢,所有有较强主动型 即使没有要求也会主动去完成 精力旺盛 敢于行动 更有创造性 不容易嫉妒

读完这个案例,我的触动蛮大,觉得对于立规矩这件事,或许我们应该多多思考。要想办法让孩子主动做事,而不是消极应付了事,这需要父母极大的智慧和耐心,眼下,我们先多表扬,多欣赏,接纳孩子的现状,慢慢引导他成长,而不是控制和斥责他。

ZKF2019.4.12

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读后感第四篇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作为退役摔跤手的爸爸,偶然发现两个女儿有摔跤天赋,于是他开始逼两个女儿练习摔跤。

开始女儿不理解,但在爸爸逼迫下,两人开始每天五点起床跑步锻炼,不能看电视也不能吃油炸辛辣食品,更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甚至为了更好练习,爸爸剪掉了她们的长发。

种种苛刻的练习,再加上全村人的嘲笑,两个女儿开始暗暗反抗,她们练习上偷懒,假装输给伙伴,甚至为了参加朋友婚礼,翘掉爸爸安排的练习。

但在婚礼上,看到传统印度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的无奈人生,她们体会到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从那后,爸爸不再逼迫,她们开始自觉主动去练习。

因而,培养自觉主动的孩子,首先要从“逼”孩子做起,但逼孩子也是有技巧的,并不是盲目的强行逼迫。

而奥田健次的《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告诉父母,如何更好“逼”孩子,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

奥田健次,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曾提出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是日本亲子、教育热门电视栏目的常邀嘉宾,是日本炙手可热的育儿畅销书专家。

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通过大量案例告诉父母,培养自觉主动型孩子,要坚持家长主导,适当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学会服从,降低育儿期望值,学会表扬孩子,孩子慢慢就会变得自觉主动。

小米4岁的女儿最近喜欢跟她讨价还价。比如让她脱衣服去洗澡,她说:“我还要玩一会。”让她洗完澡再玩,她不依不饶:“我刚开始玩,还没玩够。”小米压下火耐心地对她说:“那你玩够了,赶紧来洗澡。”她竟然说:“我不想洗澡。”

父母都很反感孩子事事对着干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总忍不住对孩子动手。

换言之,就是孩子为了吸引注意,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因而,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和孩子讲道理,一旦父母开始讲道理,孩子就占了“主导”,在牵着父母走。

但如果父母不试图对孩子说教或指责孩子,主导权就会回到父母手里。就像小米的女儿不想去洗澡,小米不用再三催促她,只要告诉她,如果快快洗澡,晚上可以多读几本书。

这样孩子慢慢就会明白,听话会有好事发生,不听话就会失去优待。比如小米女儿喜欢读书,但因为洗澡耽误,小米就可以取消晚上读书。

家长主导,才是育儿成功的关键所在。

除了家长主导外,必要时刻,家长也可利用权威逼迫孩子,就像郎朗父亲,为了督促他练琴,让六七岁的郎朗每天早晨5:45起床,练1小时琴。中午回家吃饭15分钟,练琴45分钟。放学后,再练习两个小时,晚饭后,继续练两个小时。

这样高强度练习郎朗在最初肯定不情愿,但碍于父亲权威不得不坚持下去。也正是父亲的逼迫加上他的坚持,才成就了今日的“钢琴王子”。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东西,来引导孩子行为,激发孩子兴趣。

比如孩子早上总赖床不起,父母不要总抱怨指责,可以试试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来吸引他的注意。

了解到孩子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东西后,晚上睡前,父母就可以对孩子说:“明天早上如果你不赖床,放学回家可以让你多看半小时电视。”

孩子为了多看半小时电视,可能第二天就不再赖床,慢慢就会养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

“用孩子喜欢东西吸引孩子”也要注意方式,就像让孩子起床,如果父母在孩子赖床时,再对孩子说:“你要是乖乖起床就让你多看半小时动画片。”这会让孩子觉得,只要自己赖床,就可以多看半小时动画片,不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孩子最初或许是受外部因素影响,但慢慢会体会到事情本身的乐趣。

《摔跤吧,爸爸》里的吉塔虽然体会到父亲苦心开始认真练习后,但她内心深处并没真正感受到摔跤的价值和乐趣,直到父亲带她参加了一场又一场比赛后,她才慢慢享受到了摔跤的乐趣,从而打心眼里开始认可父亲。

现在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过于谨慎,总怕侵犯孩子自主选择权。但其实真正的尊重孩子,并不是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让孩子知道,要有所克制,要学会偶尔服从。

奥田健次在《不批评才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一书里举了个例子:妈妈带着孩子看牙医,医生检查孩子牙齿说:“这颗牙齿坏了,需要拔掉。”

妈妈竟然询问孩子:“你愿意拔掉坏牙齿吗?”怕疼的孩子自然不愿意,医生表示如果不拔掉会影响美观,但孩子坚持不拔掉,妈妈竟然听从了孩子。

妈妈这种态度其实不是尊重孩子,是迎合孩子。很多事情,根本没必要让孩子自己作决定,他们社会经验知识能力有限,即使勉强做出决定也无法承受后果。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时,不要事事都顺从孩子,要让孩子明白,有些时候必须听从别人的意见。

比如父母送孩子去画画,最初孩子兴致满满,但慢慢失去了兴趣,就对父母说:“我不想去画画了,我对画画不感兴趣了。”这时候,父母就不要一味听从孩子,而是逼着孩子坚持下去。

菲菲妈妈曾分享过一件事:两岁后,菲菲妈妈开始对菲菲进行如厕训练,训练了两三个月,菲菲也没能戒掉尿不湿,还时不时尿裤子,菲菲妈妈特别着急。

她听到别人家孩子差不多一个月就戒掉了尿不湿,而菲菲三个月还没戒掉,所以每次菲菲尿湿裤子或者尿不湿满了,她就脸色阴沉,甚至会责骂菲菲。

后来菲菲妈妈尝试调整心态,不再苛求菲菲尽快戒掉尿不湿,降低对菲菲的期望,菲菲竟然慢慢学会了憋尿,一步步戒掉了尿不湿。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好,是我们对孩子期望太高。不如姑且认为“孩子做不到”,这样孩子真的做到后,反而可以轻松对待。

吉塔爸爸最初带吉塔参加比赛,并没有想着让她赢得比赛,更多是希望激励吉塔,让吉塔积累实战经验,所以吉塔输了,爸爸没有失望透底,反而隐隐欣慰。

孩子被批评时,会产生逆反心理,坏习惯也会因此养成,只有不批评,才能激发孩子内在动机,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那么如何更好表扬孩子?

1、孩子没做到完美,父母要表扬

比如如厕训练时,妈妈会对孩子说:“如果你想尿尿,记得跟妈妈说。”

但刚开始孩子根本不会每次都准时跟妈妈说,总会有那么几次说的晚尿裤子,这时候妈妈千万不要指责孩子,反而要表扬孩子“知道尿尿要告诉妈妈,真棒”。

这样孩子会觉得,我没做好妈妈也不会责骂我,等到下一次他会尝试做得更好。

2、 不放过任何表扬孩子的机会

很多父母说,日常生活太忙,不可能时时盯着孩子,找不到表扬的机会。

但其实,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仔细观察,就能找到表扬的机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表扬孩子。

比如孩子今天自己穿鞋了,你可以这样表扬他:“你今天真棒,自己穿鞋很厉害。”

第二天孩子再次自己穿鞋时,你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自己穿鞋的宝宝真能干。”

只要父母用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表扬孩子。

而提高孩子的内部动机,最初一定要从“逼”做起,逼着孩子努力往前,逼着孩子不断进步。只有逼着孩子坚持下去,把兴趣变成特长,才会得到享受,这种享受又会促进下一步学习。如果父母一味放任孩子,孩子永远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永远不会变得主动自觉,因为他从未体会到乐趣。

就像《摔跤吧,爸爸》里的吉塔,如果因为她们不情愿,父亲放弃了她们姐妹,她们可能就会和其他普通女人一样结婚生子。

但被父亲逼着不断练习的吉塔姐妹,因为坚持摔跤,获得了冠军,从而有了不一样的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