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到大》是一篇回忆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阅读经历。文章中提到了作者最初是如何被父母引导开始阅读的,以及阅读对他成长的影响。通过阅读,作者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整篇文章充满了对阅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从小读到大读后感(一)
非常喜欢尹建莉老师的书,此本《从小读到大》更接地气,已经远远超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尤其是言传身教更为重要,不要总对孩子高要求,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来带动孩子。陪女儿学习的同时,提升自我,真是两不误。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我,发现最优秀的自己来感染周围的人,共同进步,
从小读到大读后感(二)
Ⅵ.践行G(定量) 深刻批判了很多矫枉过正的教养方式 大道至简 没有比让他能自主学习,接受挑战,培养良好的自控力 一切来自于社会,家庭,朋友之间 特别是父母的良好表率 孩子努力吸收的心灵来自于家长的身体力行 包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 动作,行为,表情,情绪,感受 一旦孩子找到了痴迷并能拥有的成长路径 结果也有无限的可能性 适时而发,处处见生机
从小读到大读后感(三)
书中讲到启蒙阅读从绘本,有声音频等到孩子识字自主阅读,不败坏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从优秀的书中认识世界,并讲述了厚黑学不要给幼儿读,另外还分享了书单,文字易懂又解决了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真的很享受。书中尹老师的女儿圆圆上大学时的阅读量已将1000万-2000万,高考作文几近满分,这些与她大量的阅读好书,有成熟的思想,写自己的大实话都加分。看后对我如何当好一个妈妈很有问启发,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的。谢谢尹老师。
从小读到大读后感(四)
以前看过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其中很多意见可取且可操作。那本书就一直在强调阅读对小孩的性格与学习有极大好处,这本的基本观点与之相同,是通过家长问题与回复来解决具体的和细节的困扰。首先是读书这件事情不能机械和精细管理,小孩喜欢读整套就读成套、想读一半就读一半;想正着读就正着读,想倒着读就倒着读;每周读得多或少都不要量化管理;还有其他许多细节上的提醒,目的都是不吓跑孩子的兴趣,不造成心理压力。
还提醒家长避开一些书店布局造成的坑。比如图书和孩子年龄不需要过分匹配、不要读中小学作文选、尽量不选儿童版或缩写版名著。
正值暑假,前几天和侄女聊天。她说可不喜欢读中学必读书目了,比如《乡土中国》什么的。首先是读不懂,其次是不喜欢“被”选择、“被”自愿。聊天的时候我心里头就觉得很感谢00后的提醒,家长不是把书塞到小朋友手里就尽完义务了,还得引导、讲解、听取。旁边大侄子听了直说不敢生不敢生。
从小读到大读后感(五)
尹建莉老师的书,逢出必买,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被圈粉开始,十分认同她的育儿理念,文字也轻松简单,不矫情。
这本书封面写着“亲子阅读指导手册”,书中的内容也基本上是围绕阅读来写,因为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大家总想从她那儿多取取经,学习学习。
尹建莉老师在育儿上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阅读”,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从肚子里就开始读,出生之后继续读,长大一点带着读,会认字了陪着读,能够独立阅读之后放手读。
孩子必须要多读课外书,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比很多很多事情都重要。
我也是非常非常认可尹建莉老师的这个观点,所以我们家孩子也是从几个月就开始读绘本,每天都必不可少的阅读时间,总是孩子哀求着“妈妈我们再讲一本吧”,而我回答“要睡觉了,太晚了,明天再讲。”
尹建莉老师在这本书上把阅读剖析得很细,将全书分为:为什么要阅读、如何引导阅读、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如何选书、如何引导孩子识字、如何背诵古诗词等几大块,让读者对亲子阅读这个事情有更全面的了解。
因为对她前几本书比较熟悉,所以感觉内容上会有一些重复,对于我自己来说新的知识不多。
如果要推荐,我更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才是尹建莉老师的书中最值得爸爸妈妈们看的书。
从小读到大读后感(六)
第一部分: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尹健莉,在她的新书中写到:
第二部分: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
现在,我们的家长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什么是起跑线呢,家长们也说不清楚。反正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都必须要有。
别人家要做胎教、早教,我们咬紧牙关,也要上。
别人家买学区房,我们六个钱包凑起来一起给娃供学区房;
打听到哪个补习班提分快,就算是穿过整个城市,也要挤进这个补习班。
说真的,所有家长们为孩子做的这一切。都不如你给他培养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那就是——阅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从教30年的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说过:
阅读的能力,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孩子一生能力的基础。
如果家长能够认识到,阅读是给予孩子最具有价值的能力。那么 ,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第三部分:如何给孩子选书?
家长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是,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书,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难题。
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家长如何给孩子选合适的书。
给孩子选什么书呢?《厚黑学》合适吗?《孩子的情商训练手册》?为什么我们买了一大堆书回来,孩子不喜欢看呢。
关于给孩子选书,尹健俐老师有几个原则:
1、先考虑“有趣”,后考虑“有用”。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先从让孩子喜欢开始。孩子只要爱上阅读,对书籍产生兴趣,再慢慢引导孩子阅读有用的书;
事实上“有趣”与“有用”并不对立,有趣的书往往也是有用的书。一本好小说对孩子写作的影响绝不亚于一本作文选,甚至会超过作文选。比如,陶行知先生就曾建议把《红楼梦》当作语文教材来使用。
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才能实现“有用”。
2、选书,一定要到正规的书店和图书馆
能进入图书馆和正规书店的图书,经过了各种筛选把关,有质量保证,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
3、选经典书。
经典作品能流传多年而不衰,自有其道理,经典本身就是大浪淘沙后的黄金,是无数的人和长长的时间帮助我们筛选出来的结果。
选中文经典,基本上只要出版社可信、印制精良即可;
如果选国外译著,必须看译者是谁,译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经典的水平。因为翻译是二次创作,如果翻译不好,外国经典读起来甚至不如一本普通的中文书更有意思。
4、选畅销又长销的书。
一本书如果再版或重印过很多次,口碑好,说明此书的内容出色,这样的书流传多年后自然会成为“经典”。
经典需要时间,我们现在读的经典在当时一般都是畅销书。当代作家的作品,如果能畅销五年以上,基本都不错,值得一读。
炒作的书也许可以畅销一段时间,但生命力不会长久,很难持续三年以上。
5、选作者。
好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份优质书单,是质量保障,锁定他们,就是锁定了一批优秀的图书。除了阅读他们不断推出的新作,还可以阅读他们推荐的作品,这样既能保证阅读质量,又能提高阅读的系统性。
6、选出版社。
一般来说,大的、知名的、老牌的出版社出品的图书比较值得信赖。
最后,看感觉。一本书无论别人如何给予高度评价,但如果自己或孩子看得味如嚼蜡,就说明这本书并不适合读。不适合读的原因可能是还不到读懂的时候,也可能根本就不是一本好书。读书和做其他事一样,“真实感受”是最重要的标准。
第四部分:关于孩子阅读的一些误区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合适当常规的阅读材料。比如:
1、作文选,不能当常规的阅读材料。
作文选上收录的基本上是中小学生的习作,当然都还文理通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写出那样的文字已经不容易了。
但这些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些幼稚的习作,无论从语言、思想还是可读性上,都很不成熟。况且现在很多作文虚饰痕迹太重,既不能在语言词汇上丰富孩子的见识,也不能在思想上引导孩子们的进步,反而教会孩子们在写作中说虚情假意的话。
一本好看的小说和一本作文选摆在面前,问一下自己爱看哪个,答案就出来了。
作文选不是不可以看,孩子看看同龄人的写作,适当借鉴一下,也是可以的。但作为常规阅读材料,作文选没有意义。
2、尽量不选“儿童版”或“缩写版”名著
除了童书,市场上还有很多所谓的“儿童版”图书,无非就是把一部宏大的经典名著进行删删减减,改编成更直白的句子,或是压缩成篇幅较小的图书,认为这样简单,适合给孩子看。
但再出色的改编者,也不可能保持和原著一样的水准。比如,象《红楼梦》这样的经典 ,增之一分嫌多,减之一分就少的精品。红学家们为一个字,一个句,哪个版本更好,都争论了上百年。
压缩版的,就是吃压缩饼干一样,好吃吗?可口吗?
3、给孩子看的书,不要局限于年龄段。
给孩子选书,大致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难度逐步递进即可。
不需要过分考虑几岁的孩子该读什么书。有些童书上面标着适合的年龄段,那只是一个参考。
每个孩子的阅读基础不一样,阅读程度差异会非常大,有的孩子小学二年级就可以读大部头世界名著,有的高中毕业还读不了长篇小说。
年龄和阅读内容没有严格的对应。一本书,只要孩子喜欢看,就不必在意他读懂了或没读懂,更不必在意书上的年龄标识。
第五部分:那些阅读和不阅读的孩子,差别在哪儿呢?
我想引用古今中外两个名人说的话,大家来细细体会。
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 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苏东坡说:书到今生读已迟。
那些阅读和不阅读的孩子:
在小学阶段 ,可能是学习分数上的细小差别;
在中学阶段,可能是学霸和学渣之间的区别;
在大学阶段和择业阶段,可能是自由选择和被动选择的差别;
在漫长的人生中,从起跑线开始,日积月累的阅读之功,可能就会变成寒门阶层到书香门弟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