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之美,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谦让可以让人更加容易相处,更加受人欢迎。谦让的人往往能够收获更多的友谊和支持,因为他们能够尊重他人,包容他人,不自私,不自大。在谦让中展现出的美丽,能够让人们更加善良,更加和谐。
第一篇
一天下午,我正在和姐姐购物,这时,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满头银发,脸上布满皱纹,走路很慢很吃力,我有点同情她,可她嘴上始终挂着笑容。
回来的路上,看到是绿灯,我正淮备过马路,可是绿灯又变成红灯,我懊恼地跺了跺脚。那位老奶奶也缓慢地走过来了,望了望红灯,也停下来了。等了一分钟左右,绿灯终于亮了,老奶奶匆匆地沿着斑马线朝着马路对面走过去,我们也走了上去。我发现我走一相当于老奶奶走3步,我一步一秒,而老奶奶三秒一步,我已经走到马路对面,她才走三分之一的路程,哪怕她也是很快很快地走。红灯亮起来了,有的司机不耐烦地按着车喇叭,叭叭地响,有的司机还朝老奶奶喊,让她走快点,在我看来这种行为十分地恶劣。
老奶奶也有点急了,可怎么也走不快,这时旁边的一位阿姨对老奶奶笑了笑,扶着她慢慢走过,等待绿灯通行的司机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没有喇叭声,没有催促的声音,大家都默默地看着老奶奶缓慢地走过马路后才开始启动车辆。
老奶奶很感谢那位阿姨,“谢谢,谢谢好心人”,阿姨笑着回答说“没关系,举手之劳而已”,此时红灯早已经亮了,大家又在等下一个绿灯,我发现阿姨冲着对面挥了挥手大声喊,“等我回去接你”,原来那马路对面有个坐着轮椅的小男孩,腿上绑着绷带。绿灯亮了,阿姨快速地回到小男孩的后面,推着轮椅过马路。
我思索了一下,原来这也是一种谦让,司机让老奶奶走完马路,无意中又多等了一个绿灯的时间,阿姨扶着老奶奶,无意中让小男孩多等了一个绿灯的时间,原来生活中也有美丽而温馨的场景,我们只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
第二篇
谦让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需要谦让精神,这个时代也呼唤谦让精神。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于是张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摆平”吴家。张英看到信后,写了首诗回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了来信,深深领会了张英的和睦礼让,豁达明理,于是立即让出了三尺地。吴家也深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地,这就成了世人皆知的“六尺巷”。
不仅有古代的“六尺巷“,而今也有“六尺巷”。在安徽潜山县逗姆乡的包新村,以前那儿的乡村道路几乎是狭窄泥泞的土路。现在要修村村道路,有段不足30米长,不过2米宽的窄路,二侧有着老党员汪礼节和七旬村民汪公应二家的外墙,在修路时,一户人家将自家外墙主动向后移了一米,另家深受感动,也立刻将自家外墙后移一米。道路立刻变宽敞许多,这二家的举动成了村庄修路工作的推动器,修路工作顺利完成,造福乡亲,二家的谦让的举动也成为当今的美谈。
土地上可以谦让,生活中可以处处充满谦让。如果人们都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一定会改变自利的初衷。一人谦让,其他人一定会深受感染,也跟着礼让,这样我们生活的社会就变得和谐,国家更有凝聚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如果大家将心比心,礼貌、平等待人,遇事相互礼让,让谦让无处不在,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团结,我们的国家更加和谐,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