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锦集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27 20:05:12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27 20:05:12   小编: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这篇文章以开花为比喻,寓意着人们要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无论环境如何恶劣,只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文章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境,追求自己的梦想。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一)

萧红的作品我读过一些,像她的呼兰河传,和她写鲁迅的那些文章。早前就感到她作品有不同于别人的特点,而这特点就在于她的真诚与天然,并且是毫无雕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写作。也正因如此,她所写的也就是她真实的生活。

然而毕竟年轻,她的写作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文字细节上的不考究而显露出的一些粗糙,以及作品的主旨深度不足等等。但这一切依然不妨碍她因真诚的描摹而诞生的文字的性灵。

比如这段:等我离开窗子,祖母地斗风已是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的讲者她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样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夜晚在灯光里,我们的邻居,刘三奶奶摇闪着走来,我知道又是找祖母来谈天的。所以我稳当当地占了一个位置在桌边。于是我咬起嘴唇来,仿佛大人样能了解一切话语。祖母又讲关于街上所见的新闻,我用心听!我十分费力!……邻居的三奶奶,笑得几个残齿完全摆在外面。我也笑了!祖母还说,她感到这个乡巴佬难以形容,她的态度,她用所有的一切字眼,都是引人发笑。

这段里我们可以看到,萧红仿佛一个孩子一样的心,她就是在复述自己的童年经历,但这种复述是毫不修饰脱口而出的,有些地方还喜欢用颇多的感叹号,以及看似病句的“所有的一切”这样的句式。所以,她的写作,总是给我一种出于天然的激情而并非精致的文学功夫上的雕琢。

这种天然还见与她在呼兰河传里写自家的花园,里面的樱桃树、李子树、榆树,和黄的白的蝴蝶,在她的描述中,仿佛可以看见蝴蝶的飞动,仿佛可以看见树叶在阳光下的闪光。印象中深刻的是,她将榆树在阳光下叶片反射的光,形容为一树发光的贝壳。

总而言之,萧红的文字的确有一种浑然天成的诗性,并且是不事雕琢的爽净,她的可贵住处便在于此。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二)

我在黑河的一个小县城出生,不知道出生的时候有没有纷纷扬扬的大雪,但十二月的东北想来是很冷很冷的。童年的记忆里有幼儿园里锈蚀发黄的大转盘、同样锈蚀发黄太阳晒了会烫屁股的铁滑梯、幼儿园门口比人高的野花、家里后院数不胜数最适合用来过家家的各种野草、江边粉红色的落日以及轮渡,还有冬天窗户上结的窗花和窗外飘落的雪花。八九岁的时候和爸妈一起回到了南方,他们拥抱了他们的故乡,我却与我的故乡永别了。 我们是在冬天回到南方的,没有暖气的冬天很冷,回来的第一个晚上我就发了热。据我爸说,当天晚上我一直在稀里糊涂地说梦话,说「我们回家好不好」。那时的我还不知道,家这个字的含义是很广的。 读第一部分「花开了,我们后花园去吗」时哭得很惨。缘自东北的隐秘的亲切倒在其次,文字的稚气、真诚、细腻和温柔的怀念都叫人胸口发酸。是因为萧红如此的聪明灵秀,所以祖父才会那样疼爱她,还是因为祖父给予了她温暖和爱,所以她才得以在这冰冷孤独的人世中兀自漂流而始终怀抱着火种呢?两者其实并非不能共存。无条件的爱想必是存在的,而锦上添花之物未必就充当了其中的杂质。 写小时候的文字轻巧灵动,像是忽闪的小蜻蜓。写在外漂流的日子则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寒风刺骨的凛冽,肚肠饥饿的难耐,和生计飘零的难捱。余华说写作不要思考隐喻象征之类之类的东西,那是读者要做的事情,作者只需要摹写生活,萧红的文字正是绝佳的范例。《饿》这一篇文章我中学时就看过,印象深刻,对饿得抓心挠肝、饿得恨不得放下道德去偷窃的刻画实在是太真实了。有些作品之所以会被批评为华而不实,正是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与体验,词藻虽华美但空洞。 令我很意外的一点是,本书居然还收录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前读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文集,到鲁博走马观花地参观时感觉心中鲁迅先生的形象丰满了些,看完萧红所写的纪念文章之后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顺带也多了些对许先生的了解。 后面几篇是抗战时期的文章了,东北人民关于九一八的记忆果然更为惨烈和深切。昨天是七七,今天,日本前首相被刺身亡,网上相关的讨论很多。 今时不同于往日了,我这样想着。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三)

前几天读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的读书随笔的时候读到他一篇评萧红的文章,其中不可避免地提到鲁迅对萧红的赏识。鲁迅认为萧红是“一个天籁”。孙郁认为她有一种自然美,文字里没有文艺腔。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萧红不很聪明,有点粗糙,但生命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远在张爱玲之上。”

本书是萧红的散文集,分为三部分,基本上是根据其生活经历的时间顺序来的,从童年、青少年,到漂泊的成年,再到日本留学的黄金时代。在萧红短短31年的生命里,仿佛一直在寻找“爱”。

祖父给了她最原初的最深沉的爱,这种爱是跟美丽的大自然紧紧相连的,那时候的萧红是愉快的,正如那一株黄瓜苗,“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萧军是萧红在对的时间里遇到的错的人,他太粗糙,无法抚慰萧红细致的内心。萧红跟萧军在一起,更多的像是一起挨饿受冻的难友。

萧红确实具有陈思和说的那种“粗糙”。她有一种随性,一种天生的浪人特质。她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还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她对农村生活非常有体会,她的作品里,比如《生死场》,对于农村生活的混乱、残酷、落后以及生老病死都写得很淡然,仿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再说萧红的文字语言。陈思和认为“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他提到萧红曾经明确地表达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非常巧合的是我在书评开头提到的孙郁老师,他在书中也提到了“文体”这个概念。以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文体”是与作者的辨识度相关的。萧红的文字辨识度就非常高,她的笔触是很自然的,仿佛她的写作不靠技术,只是文字从心里流淌出来。正如陈思和所说,“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回旋的情感,形成了萧红独有的文体特点”。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四)

看到书名就直接决定要这本了,与其说想看这本书,不如说是想看看萧红。

萧红的身上有太多可以被感叹和惋惜的东西了,短暂的一生,除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备受呵护,终生都处在颠簸、贫困之中。

女作家,总免不了被人关注私生活,多过关注作品,民国时期的女作家更是如此。时至今日,也还有很多人会谈论起这些女作家们的感情生活,或把其看成颇具才情的淑女典,或把其看成私生活混乱的名媛。

但萧红还是不一样,即使是再脏的污名,与她的作品和人生相比,都显得十分轻浮,伤不到这位女作家分毫。因为她的人生是真的反叛,也是真的真诚。她的作品写生、写死,生命的苦难、挣扎、顽强被她用极敏锐的笔书写出来。她观察着周围的人,也观察着自己,尤其观察着那个年代的女人是怎样在生活的捶打中生生死死的。

还记得以前语文老师说过,在她母亲和祖父离世以前,萧红的童年是极为幸福的。她生在富裕的地主家庭,祖父又对她极为溺爱,放到现在来说,就是被富养的。可惜自母亲离世后,萧红经历父亲暴戾、继母苛待,唯一的祖父也离开了,还不被允许上学,她便逃了。

她被家中软禁,两次逃了出来,既是为了读书,也是为了逃婚。十九岁之后,她再没有回过家。她是自由的吗?当然不是,她受制于贫困,也经历过情人的背叛,也困于那个年代对女性的苛待。但她始终是朝着自由的方向奔逃的,无论被甩在身后的是家庭,还是爱情。

萧红是难得的女性作家,不仅性别为女,还为女性书写。之前看她的作品,是看她写别人的故事。她记录男权压制下女性之间畸形的权力关系,关心连痛都无法喊出口的童养媳。而看这本书,是对她自身的经历多了一些了解,就像是在看她的日记。

即是用现在的目光去回看,也不难看出她有多勇敢。她想读书,但是家人不让,她就即使闹到生病也要坚持去读。她被家人苛待,便清醒地想要离开那个家,而不是委曲求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她跟情人寄宿在一起,生活困苦,也从未后悔过离开温饱的家庭。她也会在感情中有觉得被忽视、限制的时刻,她没有因为爱情就改变自己的棱角,而是反思女性的处境。不爱了,也可以勇敢离开;重新爱上,又可以勇敢回来。

这样的萧红,就像她的文字那样坚韧有力,“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五)

快看,天边出现了一片火烧云。 哇,真好看。快看那边,像不像一匹马? 像,你看这边,像不像一只狗? 忽然想起来我们小学的时候曾学过一篇《火烧云》的课文,你记得吗? 记得啊,作者还是文学洛神萧红呢! 对,我们还学过她写的《呼兰河传》。 我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这是多么自由啊,想怎样就怎样,不想怎样就不怎样。 是啊,多美啊!

萧红,原名张乃莹,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但她一生寂寞,一生倔强,只走过了人生短短的三十一年。生命短暂,一生颠沛流离而又传奇。萧红从小爹不亲,母亲更是在萧红八岁时离世,家中最疼爱她的人是祖父。家中后花园是他们是他们相互玩耍、陪伴的地方,那里就是祖孙两欢乐的天堂。萧红说:“祖父非常爱我,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呼兰河传》里有一部分的内容就描绘了这段往事。她将记忆中相关的一片片碎片找出来,串联成线,然后慢慢回味着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萧红个人视角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的个性习惯、为人风范、家庭生活、交友创作等。在这些字里行间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鲁迅。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严肃的鲁迅,而是一个会教萧红穿衣搭配的长者。让人觉得鲁迅先生多了许多生活的气息,更有亲近感。 《小偷车夫与老头》中对车夫的描写让我想起周星驰《九品芝麻官》中床底藏人的画面。每个人都在骂禽兽,然而每个人也都是那个禽兽。正如车夫在骂小偷偷走萧红的木柈,但是他自己也是小偷,偷走五块顶大的木柈。 《牙粉医病法中》提到外国人把中国人看成试验室里的动物,在中国人身上进行人体实验的事情让我不寒而栗,想起我国那段屈辱的历史,想起那些遭受苦难的同胞。 以上提到的文章内容收录在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萧红散文集《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本书分为:“花开了,我们后花园去吧”“黑列巴和白盐的日子”“自由与安闲,我的黄金时代”及“你走的那晚,满天都是星星”等四部分内容,共62篇散文,涵盖了萧红的散文代表作品。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六)

萧红,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虽然她短暂的人生,却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幼年丧母,早年因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1930年,结识萧军两人相爱,共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3年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4年到上海,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并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主要作品包括写知识分子劣根性的《马伯乐》、写记忆中的故乡《呼兰河传》等。

说来惭愧,我对萧红的印象完全是电影《黄金时代》里汤唯所饰演的她。萧红的短暂的一生,是个悲剧,也充满了同情,她是鲁迅的学生,纵观她的感情生活,我们看到的她是不幸的,无论是与萧军或者是端木蕻良,而在她的作品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正如这本书推介说的那样,萧红擅长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表达这个世界,文字稚拙、敏感,浑然天成。天才的诗意,孩童的天真。让我们看到了与之性格截然不同的样子。

萧红的散文带有强烈的个人生命色彩,我们如果想了解她,从她的作品中能知大概。

本书收录萧红62篇散文,分四辑,涵盖了萧红的散文代表作品。第1辑:花开了,我们后花园去吧;第2辑:黑列巴和白盐的日子;第3辑:自由与安闲我的黄金时代;第4辑:你走的那晚,满天都是星星。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说过,萧红不像沈从文,沈从文是用美化自己家乡的办法来抗衡都市的现代文明,萧红则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的深刻性上,以及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失眠之夜》:“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等等。

对家乡的风景、物产等的怀念,真切动人。

而年幼的萧红则是在祖父的宠爱中度过的,任性、执拗、天性使然。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读萧红的作品,看着这文字,有种质朴,寡淡,平淡的背后带来深深的孤寂。她不浮华,用平和与真心在写字。这些文字里,有她心心念念的故乡,有求而不得的亲情,她爱的太深,而受伤的是自己。可以为一份爱,一腔热忱,倾尽全力,最后遍体鳞伤。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七)

电影《黄金时代》中,舒群对萧红的评价让人印象深刻。舒群说,萧红的这种逆向性自主选择,注定了萧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出自杜甫诗作《梦李白》。这一句嗟叹,既寄托了杜甫对李白命运的深切同情,也写满了杜甫对李白的崇高评价。舒群借此句来评价萧红,足见舒群对萧红的欣赏及钦佩。 萧红的一生,的确是逆向性自主选择的一生。对萧红略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萧红的人生路走得非常坎坷。虽然,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不能将萧红身处的时代背景抛至一旁,但是萧红崎岖的感情路同样是造成萧红人生坎坷不得不提的原因。 萧红是感性的,她的文字纯真浪漫;萧红又是理性的,她对待感情、处理感情的方式甚至是决绝的。萧红同萧军分手不久即嫁给端木蕻良,但在面对如兄长般的聂绀弩时,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我们一起在患难中挣扎过来,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太痛苦了。 萧红在人生最窘迫时遇见萧军,两人携手走过了一段极艰难的岁月,那种窘迫艰难,是当今时代的我们难以想像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食可餐是他们的常态,饥饿几乎日日同他们相伴。 读萧红的文章,时常可以读到二萧那时的境况。比如《饿》中写:郎华(即萧军)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再比如《黑列巴和白盐》中写:黑列巴和白盐许多日子成了我们唯一的生命线。 黑列巴和白盐陪伴的日子,是萧红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刚刚读完的萧红散文集《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中,编者以《黑列巴和白盐的日子》来命名的第二辑,读来真是既心酸又感伤。不过当读到萧红自嘲说这是修练时,又不免被萧红的浪漫乐观感动,失笑出声——素食,有时候不食,好像传说上要成仙的人在这地方苦修苦练,很有成绩,修练得倒是不错了,脸也黄了,骨头也瘦了,我的眼睛越来越扩大……这些工夫都做到,只是还没成仙。 《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分四辑收录萧红散文精选,从童年时的无忧无虑,到黑列巴和白盐的日子,再到萧红自我感受到的黄金时代。萧红用文字记录下的时光岁月,虽孤单困窘,却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学者林贤治评价说,萧红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萧红的文字,字里行间写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她羡慕愿意开花就开花的黄瓜、愿意长高就长高的玉米,想飞多远就飞多远的蝴蝶……在萧红眼中、萧红笔下,世间万物都是自由的、随性的。就连电筒光映照下的手指,在萧红看来都像极了海蜇在海里浮游。 我个人很喜欢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那段描述: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自童年就深埋在心底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萧红努力抗争过,也成功过。 阅读萧红,既要读萧红的孤寂,也要读萧红的自由。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八)

原来,萧红过着这样的一种生活

——读《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文/苇眉儿

因为喜欢这本书的书名,所以爱上了这本书。

——《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可是,却读得我泪流满面,心痛不已,因为萧红过着这样的一种生活。

这本书属于经典慰藉心灵系列:朱自清《乐得暂时忘记》,老舍《就爱这人间烟火》,萧红《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孙犁《时常有风吹过我心头》。我已经看过其中三本,就差孙犁的《时常有风吹过我心头》这本了,赶紧上网购买一本,凑成个好字系列。

我也写作,所以对女作家格外关注。萧红这位民国时期的女作家,在我执教的中专语文课本上烙印了自己的作品——《回忆鲁迅先生》,所以在看这本书时,心怀敬意,以欣赏,以学习,以怀念。

萧红命运多舛,幼年家庭生活并不如意,叛逆且极具个性的她很早就离开了家,一个人在外漂泊,纵使生活艰难,也不愿意回家看各种她不想看到的嘴脸和不想听到的话语。1911——1942年,短短31年的生涯,萧红却留下了近70万字的作品,是一位高产勤奋的女作家。

有人这样评价她的作品。

“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是鲁迅先生中肯的评价。

“萧红写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从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我也很认同胡风对萧红作品的评价。

“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不得不说,夏志清真的很有先见之明。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火烧云》吗?还有《祖父的园子》,以及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上的《小团圆媳妇之死》,还有我开篇提到的中职语文课本上的《回忆鲁迅先生》……以及众多历年来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上有关萧红作品的阅读理解题吗:《呼兰河传》阅读理解题,《公园》阅读理解题,《初冬》阅读理解题……

萧红的写作功底窥见一斑。细细读来她的作品,不禁被她作品中流露出的真性情、真思想、真心话所打动。萧红立足实际,写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写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写围绕自己的病痛、感触和生活的压力。在一点一点的叙述中,读者会跟随其笔端,跟随其心性,或会心一笑,或掩面而泣,或痛彻心扉,或悲从中来。那个年代,一个柔弱女子,身体有病无钱医治,饥一顿饱一顿更是家常便饭,还得时不时租一套便宜一点儿、再便宜一点儿的房子,来安放自己那颗找不到归宿感的心。

日子就这样在病中、痛中、饿中、冷中、困中度过。时常听见人们有句话:没有经历过黑暗中泪流满面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句话,很真实也很真切。只有经历,才会懂得。虽然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但回过头来想想,经历风雨的苦和痛,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只有扛下来的人,才有资格笑对人生,萧红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读到《饿》一文中因为饿萧红决定偷邻居家门上的食物时,我的泪流下来,怎么也擦不干了。

突然想到自己因为怕胖不敢吃晚饭,比比萧红,我有些鄙视和嫌弃自己了。

萧红的文字,真好。“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似的。”书名就是得于此吧——《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真好。

原来,萧红过着这样的一种生活。

写下这些文字以此来纪念文学洛神萧红。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九)

01

童年是每个人心中的摇篮圣地,童年的某些记忆会伴随着一生,童年里某些情绪也会塑造着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自己的认识。

童年是自由的,是无约无束的,童年又是短暂的。

童年的记忆却是深刻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时常走在街上哪个地方看到某些场景,脑袋中会不自觉闪过一些片断,那是关于童年的片断,那是关于年少的青葱岁月。

这是童年最美好的样子,池塘、知了,夏天、蝴蝶,粉笔我们都曾经历过。此时此刻或许我们早已失去了池塘、知了、蝴蝶的相伴,替代我们的是空调、房间、游泳池。

我们会特别羡慕那些生活在有池塘、有知了、有蝴蝶、有花园、有果园、有菜园的人。

戴一个斗笠站在花园里拾摄着花花草草,在菜园里锄锄松土,看一只毛毛虫正在菜叶上卷动。。。

在很多作家的童年生活里,我最羡慕萧红,因为她家有个很大很大的花园,还有一个很疼爱她的祖父,她是捣蛋鬼,她又是那个所有大人眼中长不大的孩子。

她的童年是幸福的,是享受的,更是自由的。

在我最近看的萧红《想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有一个场景特别好玩。

小小的萧红狗尾巴草和稻谷硬是分不清,把狗尾巴草留下一大片,稻谷都拨掉。

后来祖父告诉她,稻谷有芒针,狗尾巴草就是一根毛绒绒的尾巴。

呼兰河是萧红成长的地方,多少年过去,萧红的记忆里依然是儿时呼兰河的场景。

“天地是多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一片”

萧红童年的世界里充满着生机勃勃,如果说给萧红的童年画上一种颜色,那必是绿色的。绿色是自由色,是青春,洒脱的颜色

在绿色中散发着孩童本该有的天性,在绿中见证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力量。

绿能养人人, 绿亦能造人心。

02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讲到,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你。

大自然创造了一切的人和事,人在大自然面前也拥有和享受着它们带我们的馈赠。

这样普通的场景或许如今的我们再也无法体验得到其中的韵味,但在萧红的文字里却可以让你我一同进入到她的世界里。

一个有着花花草草的世界,拿着花洒在照顾植被,又或是对着天空喷水。。。那一个正在追着蝴蝶的女孩的背影甚是熟悉。。。

以前总听人说,看书可以让我们到达无法抵达的地方,现在我却觉得文字可以让我们重现一种原始生活,启动内心久藏的快乐和体验,从而让人重新认识到人的天性,那必是自由的。

身在喧嚣的城市,我们很难做回自我,但并不妨碍我们向着自由、快乐的人生前进,如果你觉得人生应该有不一样的体验,不妨看看萧红笔下草长莺飞的世界。

正如萧红所说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读后感(十)

有关萧红的一生,在我18岁那年,我就都已知晓。用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她总是怀着上一个男人的孩子,跟着下一个男人,流离失所。

听起来不太好听是不是?但这其实无关伦理。战乱年代,她是思想的先锋者。她的文章鼓舞了很多人,抗日战争终于胜利,可萧红却在自己31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我去过萧红故居,那并不是特别的拜访。我们的大学,当时在呼兰有一个基础教育学区,所有大学一年级的新生,都要在呼兰生活一年。

呼兰这个地方并不大,但萧红故居很出名。也因此,在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和同学踏雪走进了她的家。

那天,甚至都没有门卫把守,我们就这样走进了她的家门。她的家很大,在如今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年代,那样大的院子,更是不常见的。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读过她的《生死场》,读过她的《呼兰河传》,走在她的家中,自然也倍感亲切。

然而,对于她是个怎样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吸引大家关注她的焦点,依然还只是那些文学界的绯闻。这是不公平的,我想要替萧红正名。

萧红并不是一个随意的人。她也渴望爱,但那个年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她与汪恩甲同居固然是种冲动的选择,但她没有办法。那个冷冰冰的家,她是没有办法回去的。包括她出来上学,家人也是十分不满的。没有了疼爱她的祖父,在她看来,她已经没有了家。

汪恩甲并不值得托付,有孕在身的萧红,被抛下。恰好她的文学天赋,让她结识了萧军,他们相爱了。

这之后的一些年,虽然也艰难,但有了萧军的陪伴,这一生,仿佛终于有了一点安稳的幸福。然而,山河破碎,家国沦丧,又有谁能够真的幸福呢?萧红、萧军拿起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他们写下了很多的文章,以图唤醒人们的斗志。她的作品,就在这些年间,不断发表。

“文学洛神”之称不虚,我们要知道,那是一个鲁迅写《呐喊》的年代,很多人,用的还是之乎者也的古文。

萧红很有文学天赋,她是浪漫的,她也是脆弱的。她像孩子一样,对身边的人充满着依赖,童年经历的缺失,让她始终对于亲密关系,既充满着无尽的渴望又满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和鲁迅、许广平相处的那几年,让萧红更加沉淀。想要了解鲁迅,萧红的回忆鲁迅的文章,那一定是不能错过的。

我们在萧红的笔下,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而不是被大家供奉在神坛上的神。

小学课本也收录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我教了很多遍了,没想到,今年,我还看到了萧红这样命名的一本散文集——《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这个题目,恰好就是《祖父的园子》中的一段话。

这本书,我很喜欢,它汇集了萧红有代表性的散文,同时,又分门别类,按照内容的不同,编在了不同的章节下。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第一辑,讲述的是萧红的童年,那是萧红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也是萧红文章中,最快乐的所在。

她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对于祖父的思念,对于过去那些人物的认知,都给整部书籍,打下了一个底色。萧红这一生,都在不断地与童年告别,但她的内心,始终都还是个孩子。

这个孩子,她受过伤,过去的自由时光,一去不复返,就再也回不去了。

她与萧军相恋又分开,她靠着端木蕻良撑过了最后的时光,她的爱情波折,她的两个孩子都尽数夭折,这不是萧红一个人的错,她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之一,如果有能力守护,谁又想要这样的悲凉呢?

在《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的第二辑,记录了萧红和萧军在一起的穷苦的岁月。每一篇文章,我们都能看到饥饿与贫穷,你说她无用也好,她确实没有很强的生活能力,但她同样也是难得的文学斗士。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第三辑,是整本书籍我最喜欢的所在。从她对鲁迅的回忆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鲁迅,那个喜欢吸烟,不喜欢喝汤,喜欢半夜写作,非常关照年轻人成长的鲁迅。

每一个研究鲁迅的人,都绕不开萧红对于鲁迅的回忆,我们称她是鲁迅的学生也好,称她是鲁迅先生家的熟悉的客人也好,总之,她用她的一双富有灵性的眼睛,为我们观察到了这样一幅幅宝贵的画面。

《想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的最后一辑,鲁迅去世的那一年,她在东京。孤独的生活,她活成了自己的囚徒。

如果你也想了解萧红,首先要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没有谁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但有志青年,从来没有放弃过抗争的机会。

萧红写下的很多倡导革命的作品,激励了无数人,守卫我们的国土。她值得被我们爱戴,而不是一味地嘲讽。

十四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经32岁,活到了萧红没有活到的年纪。她浓烈又浪漫的一生,铺排在我的眼前,我从这些文字中,不仅看到了萧红,也看到14年前,那个曾经误解过萧红的稚嫩的自己。

理解萧红,需要时间。当你也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就自然会知道她的价值。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