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精选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6 13:45:29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7-06 13:45:29   小编:

《童年不缺爱》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通过讲述作者的童年经历,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怀。在书中,作者回忆起童年时的点滴,感慨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坚定的。读完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伟大。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一)

很多内容都能找到对应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比如如何“看见”孩子,属于积极心理学内容。还有精神分析的内容。还比如蒙氏教育、卢梭的“生活即教育”等等。理论应用于实践,真的很棒。

还有很多育儿心得,比如对于妈妈的挫败感,“每当我们需要被安慰时,…听到不切实际的建议…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评判….朋友的打抱不平引发新一轮情绪爆发…” 真的太有共鸣了。

也有好些对我来说很新颖的见地。比如 哭只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方式,我们没有义务让孩子每时每刻都快乐;富养,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而是 父母能否接纳孩子的欲求、并愿意痛快地满足…

有的部分比较个人化,跟成长的家庭和周围的社会环境有关。比如为了让孩子看到生活的全部而选择亲自做家务,感叹“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美”。对于我们家庭家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特别的感觉。

书中还有好些育儿书籍推荐,育儿路上学习不止。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二)

当年很缺爱的一批80、90后,已经开始逐渐升级成父母了。因为当年自己缺爱,生怕自己的孩子再缺爱,所以这一代新型的父母都在各种攻略,如何陪伴、接纳、爱自己的孩子。

任何事情,过犹不及。

如何恰到好处的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这对初次为人父母的人来说,其实还挺难的。很多80、90后其实小时候是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父母很纯粹的爱和关心的,父母惯用的爱的方式是:严厉的斥责、管教;控制不住情绪的批评和评判,偶尔间歇性的和风细雨……

所以到了今天,即便内心盛装了很多对孩子的爱,也未必能恰如其分的给出去。而当你没办法让孩子接受到你的爱的时候,孩子的童年怎么会不缺爱呢?

这本书的好处,我认为它的实用性是把一个孩子童年的很多场景都给描摹了出来,例如:

带着爱立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规矩,怎么立规矩?);

陪孩子写作业,你为什么总忍不住发脾气(这个不要太实用了,这个时候一般母不慈,子不孝……)

如果我不完美,我的孩子就不会完美(这种父母是极其容易挑剔自己和孩子的,这种家庭关系也会时刻让人感觉紧张而焦虑)

……

只有把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一件件的拎到大人和孩子的面前,让新手父母们看到问题的根源,例如你对孩子撒的气,有多少来自童年的创伤?

并且有一些相对来说,简单易上手的技巧和方法的时候,才是帮助父母去迎接、胜任父母这个岗位,最大的帮助和贡献。

而对孩子来说,只有父母的不断学习和成长,学习爱,学习给予爱,才能给她一个不缺爱的童年。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三)

“我一个人,独自守护着历代星辰。”也许很美好,却忧伤的话。诗意却充满着无尽的寂寞和孤独。作为父母,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独自一个人……细思极恐,孩子不应该被一个人独自放逐,她的童年更不应该缺爱。

童年时期,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你的喜怒哀乐也在影响着他们。孩子世界的构建是基于父母的行为方式以及情绪表达。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他们更要注意自己,更要保护孩子,建立他们的安全感。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仅是年龄上,更是心理层次上。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未知,也充满着恐惧。这些情绪的淡化是由于父母的存在,所以父母要起好引导责任,带领他们去探索这个世界。

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都逃脱不了的责任,但如何教育教育方式的选择则是尤为重要。童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关键的环节,在这个阶段里,我们不仅要带领着他们成长,更要给他们内心充足的安全感。不要因为年龄而忽视了他们的内心需求,他们内心的敏感程度或许比大人们更甚。

虽然是父母,但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上。考虑孩子们的需求,明白孩子们的心理表现活动。把自己等于自己的孩子,和他或者她一起成长。只有童年不缺失父母,不缺失爱的孩子才是完整的童年。不要因为工作或者是生活上其他原因,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他们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是错过了。缺失的爱,无法通过任何手段来弥补。

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给孩子一个充足的爱,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成长空间。一个充满爱,充满活力的童年,才更有利于构建ta的安全感,才更有利于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四)

为什么对孩子盯得越紧,叛逆越深?怎样教育?

为什么对孩子重金培养,孩子却丧失兴趣?怎样引导?

为什么陪孩子写作业,你总忍不住发脾气?怎样避免?

..........

这些问题,个个都戳中了我的心窝,你是不是也被同样的问题缠身,家里是不是有同款神兽。养娃的路上,正如取经,漫漫长路,一个坑都不会让你少掉。

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二胎妈妈,为了优质带娃,她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是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我不禁感慨,一个强大母亲的可塑性真是极强。

书中讲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了解决方法,究其源而破其本,引导家长看到问题的本质。比如对盯紧孩子问题上,书中提出了反问法。是因为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才要追着喂。还是因为家长总是追着喂,孩子才不好好吃饭。因果一倒,问题的本质就变了。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如果要破坏一个人对什么东西的兴趣,我们可以不断地对这个人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这是人类经常做的一件非常傻的事——把自然而然的东西赋予一些非自然的意义,把来自这个人内心天然的动力变成来自外界的强加压力。”若是把吃饭的这个主动权还给孩子,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呢?书中还有大量游戏案例法,怎样用游戏让孩子自主起床,怎样用游戏让孩子主动写字等,这些方法,都是父母可以直接来拿用的,而且孩子很容易接受。我用了这些方法后,顿时觉得打开了带娃新天地,娘俩冲突急剧减少。

带娃是很耗费精力,金钱的事情。这本书不仅让你少走弯路,还让你明白什么是对孩子真正有用的,影响最深的。比起耗资千万的培训班,如书中说的:“但凡信手拈来的,往往是最恰当的。”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五)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筝小钱老师的免费试听的讲课里,听了一小段,便立刻下单。

人们常说:想让别人与自己有感同深受是一种奢望,但至少能触动别人也是好的。这本书就是这样触动了我。

心心妈原名项目,做了这么多年“项目”的我,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名字。

这件事告诉我,“记性不好”是一种借口,只要见得足够多,没有记不住的东西,只要量够了,质就会随后发生,1万小时定律随时有效。但能记住、能学会的关键是喜欢加上用心。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深以为然。

这本书适合孩子年龄较小的父母、欠缺安全感的孩子的父母,欠缺安全感的父母。

读了这本书的主要感受是:

第一: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颜色都是暖色调。

暖色调给人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能量,多年学中医的,一直明白阳气的重要性,其实安全感何尝不是孩子成长中的阳气。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决定人的寿命,安全感同样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尤其是母亲)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

第二:我们要“看见”孩子

此处“看见”指:我们清空大脑中所有的成见之后,透过孩子,看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年龄阶段,以及其深藏于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家长要“看见”孩子独特的性格特点;“看见”孩子在当下这个年龄段的性格特点;“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孩子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时,家长要明白孩子的某些问题行为,是在表达一种希望被“看见”的想法,家长的用心“看见”,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当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满足时,安全感就形成了。

第三:要接纳孩子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妈妈的不信任、不接纳会让孩子厌恶自己的“特点”,无法与自己很好地相处。

当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妈妈都无法接纳、看见自己时,孩子也会厌恶自己的“特点”,无法与自己很好地相处,而如果妈妈欣赏孩子、接纳孩子,孩子就会认可自己,将这些“特点”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变成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第四: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不应该立即指责、说教,而应该俯下身去,试图理解孩子,尝试表达“我在这里、我听见你、我理解你、我在乎你”。

面对孩子的哭闹,“反映性回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要像镜子一样照见孩子的所有,可以用语言来反映孩子的行为、想法、需求、渴望以及情绪。这种姿态能给孩子传达一种“我试图理解你”“我很在乎你”的信息。

对于孩子来说,最美好的莫过于知道自己最亲近的人——母亲,能够全然看见自己,理解自己,不带任何预设地支持自己,让自己活出想要的人生。

第五个:不要贴标签,贴标签不是“看见”,而是将孩子局限住。

贴标签很容易,可当孩子不断地接收这样的评价时,他的潜意识里会不自觉地认同,甚至不惜以进一步的行为表现来捍卫它,以证明“我就是这样”。

不光是孩子,成人也会受到所贴标签的影响。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六)

我是北方人,喜欢吃火锅,可以说是吃火锅的老手了,但还是在一次吃火锅中烫伤了舌头,不是因为那次的火锅很好吃,而是因为对面坐的那个人。 那是我的一个同事,那次吃火锅之前,一直都觉得他是一个爽快的人。但是那次吃火锅改变了我的看法。 菜和肉下锅后,他突然停止聊天,盯到锅一沸腾,就立马动筷子,不同我的吃法,我会先放在料碗里凉一凉,他是直接放嘴里,放就放吧,还速度特别快,搞得我们也不由自主加快了速度,就这么几分钟,我突然感觉节奏不对,和大家说笑着放慢了动作。 可是也是这几分钟的时间,我的舌头还是烫起了一个泡。我调笑着说,你干嘛吃这么快呀? 他的筷子不停,吐着舌头对我说,习惯了,小时候家里兄弟多,吃饭慢了就没有了。 我说你不烫吗?他说,当然烫,但是烫也要吃呀! 后来我注意到,中午大家都带饭的时候,他如果带有虾、肉之类的菜,便会先躲到一边几口吞下去,然后端着饭盒,笑呵呵地看大家吃的什么,有好的便讨要几筷子。 我也一直以为这是因为小时候习惯了,所以才会如此行事,后来看了心心妈所写的《童年不缺爱》这本书,才发现,这是因为童年时期总是不能得到满足,让内心有了匮乏感,所以才会如此。 因为在了解他之后,会发现他不仅在吃的上面如此,在钱上面也是如此,能占便宜的时候绝不含糊。是他现在还穷吗?当然不是,他工作很努力,相应的工资也很可观。 在《童年不缺爱》这本书中,对此做出了解释:

1、孩子想要而不满足,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会惯坏孩子,所以总是故意和孩子作对,哪怕孩子只是想要一个很小的玩具,也会让孩子以哭闹结束。 有的家长为了教育孩子不乱要东西,总是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你要珍惜”,从来不会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这样做的结果便是让孩子有匮乏感,就算是在得到后,也会有内疚感,以至于,在孩子成年后,并不能很好的和金钱产生好的联系。 而一个具有匮乏感的人,在成年后,会有“报复性”行为,比如,小时候特别喜欢裙子,但妈妈就是不买,等到长大了,便会对裙子毫无抵抗力,也只有通过买裙子的方式,可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所以,在听到孩子说“长大了,我要买两车酸奶,好好的喝”这样的话时,不要只是觉得搞笑,反思一下,是不是多次拒绝了孩子要酸奶的请求。 还有,一个得到东西就有内疚感的人,会在长大后,有很强的不配感,对好的伴侣,感觉自己不配拥有,对好的工作,感觉自己不配拥有,这会让孩子的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2、延迟满足,真的能让孩子更有成就吗?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说了,不是说了吗?孩子要东西的时候不要直接给,要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感。 其实,证明延迟满足和成才有关系的“棉花糖实验”已经被推翻了,新的实验证明,延迟满足和孩子是否会成才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关系的是孩子身后的家庭。 打个比方,同样是棉花糖,如果孩子在家里总是可以得到,或者只要他提出要求,父母便可以满足他,那么在参与实验的时候,他对棉花糖变没有很大的诉求;相反,家里总是不能满足的孩子,便很难抵抗诱惑。 所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不能影响到孩子未来要走的路。 3、孩子想要就给,会不会惯坏孩子? 这个时候,新的疑问又出现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那不就培养出怀孩子了?之前的新闻也说了,女儿上了大学,问做清洁工的母亲要钱,没有要到的时候还打骂母亲。 这里要注意,这个女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表面上看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造成的,实际上是亲子教育的缺失引起的,比如缺乏感恩教育。 教育孩子并不是单一的,要从很多地方入手。而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分年龄段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分析,在你感觉孩子需要安全感的时候,请满足他,在安全感稳定后,则要进入下一阶段的教育,比如理性的选择等。 如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一书中所说:“没有体会过匮乏感、内心更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有更好的人生。” 把握好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吧!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七)

《童年不缺爱》3个游戏认识情绪,2个办法平复情绪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就大发脾气?说他几句, 眼泪就哗啦哗啦往下流?和同学间有小矛盾,就抓住同学不放,用很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吵架的时候说出很难听的话,让你很伤心?

其实这些都是情绪在作怪,那我们怎样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情绪控制力,带领他们平复‘情绪?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来自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和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心心妈的《童年不缺爱》。书中指出: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我们除了要与他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引导他更多地了解情绪,还需要带领他探索如何让情绪平复下来的具体方法。

一、引导孩子发展情绪控制力

01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

我的孩子,背诗背书一直都是弱项,在这一块上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我就和他一起想办法,跟他一起背,一起读,我背给他听他背给我听,当他先背下来的时候他就会特别的高兴,我先背下来的时候他有时候就会默默的哭,我就会在边上静静的陪伴他,给他递纸巾。

就像作者说的:“建立联结后,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告诉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接纳的。”

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可以被接纳的,他以后碰到任何问题都会和你分享,遇到不顺心的事,也可以在你那里放心的哭。

02引导孩子了解他们的情绪

要更好的应对情绪,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了解情绪。

我从电脑上下载了一些情绪脸谱,和孩子一起玩情绪表演的游戏。我和孩子轮流抽卡片,不告诉对方抽到什么,而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的动作表演出来,另外一个人猜。

就像作者说的:“这个小游戏可以引导孩子认识更多细腻、复杂的情绪,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更有同理心。”

我和孩子一起用红色卡片自制了一个情绪体温计,孩子在上面标了10-100的数字。

有一次大宝和弟弟在玩,弟弟抢了他的东西,他很生气,准备打弟弟时,我就拿出这个情绪指示计,他就会告诉我,妈妈我现在非常非常的生气,都达到100度了。

就像作者说的:“情绪不仅能让孩子更好的感受自己的情绪,还能促进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还有一个小游戏是情绪人偶图,《我们的身体》大脑那张里面有一个情绪变化的图,孩子在那里玩的时候,他就会一边玩一边说,我生气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咬牙切齿,手也会握得很紧。下次孩子生气的时候,我就在纸上画一个轮廓图,让孩子在这个人形中,画出出现情绪时,身体的反应。

就像书中作者所说:“当产生每种情绪时,身体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将情绪和身体的反应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认识它和关注它i。”

我们已经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情感联结、引导他更多地了解情绪,还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平复情绪的方法,这样环环相扣,才能使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提高。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

01觉知之轮

有一次,孩子偷偷的到我边上跟我说:“妈妈,乐乐哥哥不跟我玩。”“为什么不跟你玩啊?”“我不知道,接着就哭了。”等孩子心情平复后,我带着他走到一处安静的地方,我画了一个轮胎,跟儿子说:“中间的这个代表你,你现在有什么想法我都将他们写在轮胎上。”“乐乐哥哥平时都会给我好吃的,我相信到明天就会和我玩了。”“我想去打乒乓球。”“我还可以跟玉玉去玩。”“浩浩哥哥会带我一起玩。”

通过画轮胎,让孩子意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一件伤心的事仅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要他愿意,他可以选择将注意力放在让他开心的向往的事情上,用快乐驱散失落的情绪。

画完后,孩子自己读着读着就笑了,又开开心心地玩去了。

02情绪小怪物

今天儿子带回来一张独立作业,儿子说:“妈妈,我只扣了三分,我得了97分。”我拿过作业一看,后面没有扣,“孩子,老师作文跟后面都没有扣分。”这下他不干了,一个劲的说就是97,就是97。

他那副样子就像小怪物一样,我就跟儿子说:“你把你的情绪画成小怪兽的模样。”我不要小怪兽,我要小机器人。”我就在旁边问他:“你这个小机器人是什么颜色的?”“是红色的,代表我的血液,我全身的血都爆出来了。”我看着他在机器人中间写了4个15, 15是他的学号,“他在想什么呀?”“如果我是100分就好了,就不用读这个作业纸了。”

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个小机器人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我要把他关在地牢里不让他出来。彻底粉碎它。

处置“小机器人”的过程,能够帮助孩子痛快的发泄情绪。

孩子的负面情绪被大量地看见,接纳,并认真对待,安抚过,他就能从大人的言行中学习到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灵活运用起来,学习独自处理好情绪。

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这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告诉你如何了解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如何控制大人的情绪。

让我们的孩子童年不缺爱,做个有心的妈妈。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八)

《童年不缺爱》3个游戏认识情绪,2个办法平复情绪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就大发脾气?说他几句, 眼泪就哗啦哗啦往下流?和同学间有小矛盾,就抓住同学不放,用很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吵架的时候说出很难听的话,让你很伤心?

其实这些都是情绪在作怪,那我们怎样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情绪控制力,带领他们平复‘情绪?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来自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和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心心妈的《童年不缺爱》。书中指出: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我们除了要与他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引导他更多地了解情绪,还需要带领他探索如何让情绪平复下来的具体方法。

一、引导孩子发展情绪控制力

01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

我的孩子,背诗背书一直都是弱项,在这一块上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我就和他一起想办法,跟他一起背,一起读,我背给他听他背给我听,当他先背下来的时候他就会特别的高兴,我先背下来的时候他有时候就会默默的哭,我就会在边上静静的陪伴他,给他递纸巾。

就像作者说的:“建立联结后,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告诉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接纳的。”

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可以被接纳的,他以后碰到任何问题都会和你分享,遇到不顺心的事,也可以在你那里放心的哭。

02引导孩子了解他们的情绪

要更好的应对情绪,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了解情绪。

我从电脑上下载了一些情绪脸谱,和孩子一起玩情绪表演的游戏。我和孩子轮流抽卡片,不告诉对方抽到什么,而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的动作表演出来,另外一个人猜。

就像作者说的:“这个小游戏可以引导孩子认识更多细腻、复杂的情绪,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更有同理心。”

我和孩子一起用红色卡片自制了一个情绪体温计,孩子在上面标了10-100的数字。

有一次大宝和弟弟在玩,弟弟抢了他的东西,他很生气,准备打弟弟时,我就拿出这个情绪指示计,他就会告诉我,妈妈我现在非常非常的生气,都达到100度了。

就像作者说的:“情绪不仅能让孩子更好的感受自己的情绪,还能促进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还有一个小游戏是情绪人偶图,《我们的身体》大脑那张里面有一个情绪变化的图,孩子在那里玩的时候,他就会一边玩一边说,我生气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咬牙切齿,手也会握得很紧。下次孩子生气的时候,我就在纸上画一个轮廓图,让孩子在这个人形中,画出出现情绪时,身体的反应。

就像书中作者所说:“当产生每种情绪时,身体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将情绪和身体的反应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认识它和关注它i。”

我们已经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情感联结、引导他更多地了解情绪,还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平复情绪的方法,这样环环相扣,才能使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提高。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

01觉知之轮

有一次,孩子偷偷的到我边上跟我说:“妈妈,乐乐哥哥不跟我玩。”“为什么不跟你玩啊?”“我不知道,接着就哭了。”等孩子心情平复后,我带着他走到一处安静的地方,我画了一个轮胎,跟儿子说:“中间的这个代表你,你现在有什么想法我都将他们写在轮胎上。”“乐乐哥哥平时都会给我好吃的,我相信到明天就会和我玩了。”“我想去打乒乓球。”“我还可以跟玉玉去玩。”“浩浩哥哥会带我一起玩。”

通过画轮胎,让孩子意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一件伤心的事仅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要他愿意,他可以选择将注意力放在让他开心的向往的事情上,用快乐驱散失落的情绪。

画完后,孩子自己读着读着就笑了,又开开心心地玩去了。

02情绪小怪物

今天儿子带回来一张独立作业,儿子说:“妈妈,我只扣了三分,我得了97分。”我拿过作业一看,后面没有扣,“孩子,老师作文跟后面都没有扣分。”这下他不干了,一个劲的说就是97,就是97。

他那副样子就像小怪物一样,我就跟儿子说:“你把你的情绪画成小怪兽的模样。”我不要小怪兽,我要小机器人。”我就在旁边问他:“你这个小机器人是什么颜色的?”“是红色的,代表我的血液,我全身的血都爆出来了。”我看着他在机器人中间写了4个15, 15是他的学号,“他在想什么呀?”“如果我是100分就好了,就不用读这个作业纸了。”

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个小机器人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我要把他关在地牢里不让他出来。彻底粉碎它。

处置“小机器人”的过程,能够帮助孩子痛快的发泄情绪。

孩子的负面情绪被大量地看见,接纳,并认真对待,安抚过,他就能从大人的言行中学习到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灵活运用起来,学习独自处理好情绪。

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这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告诉你如何了解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如何控制大人的情绪。

让我们的孩子童年不缺爱,做个有心的妈妈。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九)

《童年不缺爱》3个游戏认识情绪,2个办法平复情绪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就大发脾气?说他几句, 眼泪就哗啦哗啦往下流?和同学间有小矛盾,就抓住同学不放,用很极端的方式来处理?吵架的时候说出很难听的话,让你很伤心?

其实这些都是情绪在作怪,那我们怎样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情绪控制力,带领他们平复‘情绪?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来自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和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心心妈的《童年不缺爱》。书中指出: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我们除了要与他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引导他更多地了解情绪,还需要带领他探索如何让情绪平复下来的具体方法。

一、引导孩子发展情绪控制力

01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

我的孩子,背诗背书一直都是弱项,在这一块上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我就和他一起想办法,跟他一起背,一起读,我背给他听他背给我听,当他先背下来的时候他就会特别的高兴,我先背下来的时候他有时候就会默默的哭,我就会在边上静静的陪伴他,给他递纸巾。

就像作者说的:“建立联结后,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告诉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被接纳的。”

孩子发现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可以被接纳的,他以后碰到任何问题都会和你分享,遇到不顺心的事,也可以在你那里放心的哭。

02引导孩子了解他们的情绪

要更好的应对情绪,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了解情绪。

我从电脑上下载了一些情绪脸谱,和孩子一起玩情绪表演的游戏。我和孩子轮流抽卡片,不告诉对方抽到什么,而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的动作表演出来,另外一个人猜。

就像作者说的:“这个小游戏可以引导孩子认识更多细腻、复杂的情绪,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更有同理心。”

我和孩子一起用红色卡片自制了一个情绪体温计,孩子在上面标了10-100的数字。

有一次大宝和弟弟在玩,弟弟抢了他的东西,他很生气,准备打弟弟时,我就拿出这个情绪指示计,他就会告诉我,妈妈我现在非常非常的生气,都达到100度了。

就像作者说的:“情绪不仅能让孩子更好的感受自己的情绪,还能促进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还有一个小游戏是情绪人偶图,《我们的身体》大脑那张里面有一个情绪变化的图,孩子在那里玩的时候,他就会一边玩一边说,我生气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咬牙切齿,手也会握得很紧。下次孩子生气的时候,我就在纸上画一个轮廓图,让孩子在这个人形中,画出出现情绪时,身体的反应。

就像书中作者所说:“当产生每种情绪时,身体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将情绪和身体的反应联系起来,我们就能够更好的认识它和关注它i。”

我们已经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情感联结、引导他更多地了解情绪,还要和孩子一起探索平复情绪的方法,这样环环相扣,才能使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提高。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

01觉知之轮

有一次,孩子偷偷的到我边上跟我说:“妈妈,乐乐哥哥不跟我玩。”“为什么不跟你玩啊?”“我不知道,接着就哭了。”等孩子心情平复后,我带着他走到一处安静的地方,我画了一个轮胎,跟儿子说:“中间的这个代表你,你现在有什么想法我都将他们写在轮胎上。”“乐乐哥哥平时都会给我好吃的,我相信到明天就会和我玩了。”“我想去打乒乓球。”“我还可以跟玉玉去玩。”“浩浩哥哥会带我一起玩。”

通过画轮胎,让孩子意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一件伤心的事仅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要他愿意,他可以选择将注意力放在让他开心的向往的事情上,用快乐驱散失落的情绪。

画完后,孩子自己读着读着就笑了,又开开心心地玩去了。

02情绪小怪物

今天儿子带回来一张独立作业,儿子说:“妈妈,我只扣了三分,我得了97分。”我拿过作业一看,后面没有扣,“孩子,老师作文跟后面都没有扣分。”这下他不干了,一个劲的说就是97,就是97。

他那副样子就像小怪物一样,我就跟儿子说:“你把你的情绪画成小怪兽的模样。”我不要小怪兽,我要小机器人。”我就在旁边问他:“你这个小机器人是什么颜色的?”“是红色的,代表我的血液,我全身的血都爆出来了。”我看着他在机器人中间写了4个15, 15是他的学号,“他在想什么呀?”“如果我是100分就好了,就不用读这个作业纸了。”

好了,那我们怎么样来处理这个小机器人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我要把他关在地牢里不让他出来。彻底粉碎它。

处置“小机器人”的过程,能够帮助孩子痛快的发泄情绪。

孩子的负面情绪被大量地看见,接纳,并认真对待,安抚过,他就能从大人的言行中学习到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灵活运用起来,学习独自处理好情绪。

心心妈在《童年不缺爱》这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告诉你如何了解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如何控制大人的情绪。

让我们的孩子童年不缺爱,做个有心的妈妈。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十)

今年,贾玲和《你好,李焕英》成了热议话题,总票房已经突破40亿,贾玲成为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李焕英常说的那句:“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李焕英用她一生的爱,给了贾玲足够的安全感。贾玲在娱乐圈里被公认情商高,性格好,是与她幸福有爱的童年分不开的。

有人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心心妈说:“安全感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放心地探索世界”。 心心妈育有两个女儿,是科恩亲授的游戏力育儿师,创立妈妈成长公众号:一起学育儿。她把自己的经历与所学归纳成书《童年不缺爱》,传授给众多读者,希望让更多父母可以被支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被理解。

那么,为人父母的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从小就有良好的精神世界呢?心心妈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了我们:

一、 用心“看见”孩子,理解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要清空自己的成见,放下手机,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性格特点,有的可能偏安静,有的可能偏活泼;有的偏内向,有的偏外向。年龄段不同,孩子的性格、能力差异也很大。

我们不能刻意的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象中的“完美的孩子”,这种想法不科学,也不现实。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年龄特点,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合理化的帮助孩子发展优势性格。

人际关系中,成年人都渴望被“看见”,何况是孩子。孩子的哭闹、发脾气,无非也是渴望被大人“看见”。我们要细心、耐心地询问、倾听,找到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并且向孩子传达“我试图理解你”的信息。相信自己,我们的爱会让孩子平静下来。

二、 与孩子做好情感联结,培养安全感

我们白天在外忙碌了一天,工作可能让你焦头烂额,堵车可能让你心烦意乱......切记,回家的时候,面对孩子之前,放空自己的负面情绪,用一个全心全意的、良好的状态与孩子联结,做做游戏、聊聊天。这样有效的“联结”,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和安全感。

童年时期,孩子在多次的良好联结中,内心形成了正确的安全依恋模式。成年以后,他与朋友、爱人的关系也会受惠,他的生活、工作都会更加快乐和幸福。

三、 学会控制情绪,避免伤害孩子

我们都想要做个好父母,希望自己对孩子温柔、有耐心,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好性格,让他有安全感。但是很多人常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喊大叫,发泄之后又会内疚自责。

心理学说,这是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情绪触发点”。知道了来源,我们就要去思考触发自己情绪爆发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童年的创伤或不愉快的经历。也许你能够先找到并且修复自己的代际创伤,从而成为更加情绪平和的父母。这样,你的孩子才会更有安全感。

四、 不要做100分的妈妈

在做母亲的路上,好多的妈妈都希望自己能做个100分的妈妈。什么都懂,什么都不会做错,在孩子心中是完美的。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在100年前就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这个概念。孩子在子宫的时候,我们是100分的妈妈。出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分数就会越来越低。

60分的妈妈刚刚好,不会对孩子太苛刻。既能给孩子足够的爱与安全感,又能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孩子的性格和人格能够健康发育。

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人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多的父母意识到了培养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可是,从“知道”到“做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心心妈的这本《童年不缺爱》从许多细节方面阐述了培养孩子安全感的方法。

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早早学会爱与被爱,生命会更加温暖和善良。成年后,他能更好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生活自然会更幸福。这,不是我们父母最想看到的孩子的样子吗?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十一)

二刷来了!

这本书真的是一剂温柔的亲子良药,一切暴躁、焦虑或者纠结的父母都应该翻开看看,起码药效可以管用一阵子(药效退了之后可以考虑重新服用一次)以下很多来自摘抄,因为我觉得改动都不足以表达清楚——

1、看见和共情

俗话说得好,真诚是一切的必杀技,如果我们可以真诚地接纳孩子一切的真实感受,剩下的其余套路都是小伎俩小把戏小技巧了。大道至简,“看见”孩子重要,真实的看见,不是你想象中的孩子,不是你期待中的孩子,是活生生的喜忧参半满身缺点却仍然招你喜欢的孩子。共情可以给孩子提供无尽的安全感,当他长大以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温柔地对待别人(他的亲密关系或者朋友)进而滋养余生,所以,这是一项可以传承并且惠及苍生的事业,值得我们奋斗终生!

孩子的语言有时候是混乱甚至极端的,但如果我们能绕过语言的坑,直接摸到孩子的负面情绪并接纳它,就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你不必用这样伤人的方式来表达痛苦,妈妈看得到。所以当你直接说出孩子的需求时,亲子矛盾已经化解一半了。当孩子陷入情绪甚至大哭的时候,父母唯一能做的好像就是制止,我们太怕孩子哭了,因为一哭就证明我们错了,我们是坏父母,我们也被孩子的负面情绪点燃和传染了。父母要做的不是一个“温度计”,而是一个“恒温器”,哭是孩子治愈和抚平内心伤痛的方法,只有接纳这股涌动的流动的能量,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孩子的“内伤”,才有机会抚平它。让他哭吧,妈妈接得住!这一次妈妈不讲大道理,这就好比一个溺水之人,父母应该先把孩子捞起来,救出来再慢里斯条讲如何游泳的大道理。救他的办法就是看到并在乎他的感受。

2、联结和滋养

唠叨的老母亲是妈妈惯性最会去做的事情,我们反复叮嘱,见缝插针地教育,生怕漏下什么重要的道理。但是过多的教育会让孩子成长的“原生系统”出现“乱码”,我们如果不能心底里相信孩子向善向好的渴求,反而相信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一套应对世界的经验之谈,往往会破坏和干扰。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势而为,借力而行。联结就相当于往亲子情感账户存入,父母要学会花式秀恩爱,用游戏这种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与孩子建立稳固而又亲密的联结。高质量的陪伴大于敷衍陪伴,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去爱大于自以为是的自我感动,不要相信哭的时候不抱不哭了再抱的伪科学理论,也不要相信什么延迟满足的鬼话,只有欲求不满的人才会心生贪念。大大方方地充充满满地去爱你的孩子,物质富养和精神富养同等重要,这样才能保证将来你的孩子不会被别人的“棒棒糖”(物质)骗走,也不会被别人的“花言巧语”(精神)迷住智商。认真接纳并痛快地满足孩子的欲望,不人为制造匮乏感和内心空洞。减少精彩忙碌的周末活动,带着孩子认真而快乐地体验真实的生活,用心陪伴和联结,就是最奢侈的滋养。

3、游戏和转换器

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发明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游戏,扮演幼儿园老师游戏、假山与石头游戏、早起游戏、情绪小人游戏……也许《游戏力》就是下一本书单吧,“人之所欲,施之于人”,好好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如果说父母有一个重要的角色,不是当老师,也不是当保姆,而是当一个孩子与这个世界联结的转换器。这个世界如果被我们刻意遮住了假丑恶只展现美好的部分,那我们就给孩子转换了一个人造的童话世界,如果我们给孩子展示了太多负面的东西,那我们就给孩子负担了太多夸张放大以后的焦虑,那如何平衡呢?很简单,做真实的父母,做一个在平淡中可以看到美好的翻译官,而不是在足够好的生活中还能挑出瑕疵的裁判。当父母能够做到自己身处黑暗之中,还能把光明留给别人的时候,那时我们就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了。

4、作稳定成熟美好幸福的父母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那他的价值观就只好由亲朋好友来决定。这不是制造焦虑,而是变相地提醒你,只有一个人有确定、稳定成熟美好的内核时,他就不容易被周围人的价值取向所影响,更不容易被他人定义和评判。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听课也好、看书也罢,自己摸索也行、互相讨论也不赖,殊途同归。爱自己是基础,也是这本书最终的落脚点,因为我们给不了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在忍耐中取悦他人,早晚不是关系出问题就是身体出问题,我们生命的意义是舒展地成为自己。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比尔,只有你自己。”孩子是礼物,不是我们的作品,他们是有自我意志、自己课题的鲜活的生命,如果我们告诉了孩子我们的经验和避雷,但孩子不听,那就意味着他们选择了用一种更难的方式去懂这些道理。一代一代一辈一辈,那些不自己去踩的坑,绝不会靠别人的说教而绕开,过轻松无忧的一生。那样的人生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快乐的。不要杯中风暴,也不要把精力全放在家庭里,家庭不是我们唯一的赛场,孩子也不是我们唯一的作品,我们的人生很大很大,值得我们去精彩地活一场。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十二)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缺爱的孩子会拿一生来治愈,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深有感触,因为每个人的童年是非常重要的,性格以及各种梦想都会是在童年产生的,如果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得到的是伤害,那么他这一生都需要去治愈童年的伤害。 其实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家庭,因为父母的爱会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最近看了一本书《童年不缺爱》,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很多人都仔细看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叫做心心妈,原名项目,她有两个女儿,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凯叔讲故事,成长树等平台的阅读10万加的文章作者,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所学和经历,让更多父母可以被支持,让更多孩子可以被理解。心心妈还创立了公众号一起学育儿,她认为我们对孩子的每次温柔安慰,抱起孩子都是在构建孩子对整个世界的爱与信任,只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长大后才可以远离痛苦,绝望,抑郁。 翻开此本书一共分为了6章,每一章都有好几个小结,讲了关于在带养孩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怎么去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怎么去给孩子滋养情绪,给孩子带去爱。 书中提到做到这三点,我们才算真正的看见了孩子,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必要了解的。第一点就是我们要接纳孩子,首先看见孩子独特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也讲了关于参考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一书中的分类,将人的天生气质分为乐观型,忧郁型,激进型与冷静型。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家长都去了解的,毕竟我们了解了孩子,了解了他的性格,我们才会更加的明白孩子属于那种性格类型,才能好好的爱孩子。 再次就是要看到孩子在当下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因为两岁的孩子和四岁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在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性格,我们要去灵活配合才行,而不要去对一个两岁的孩子给予太多的安排,但是对一个大的孩子却有太过分的宠溺。 第三就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孩子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们哭,我们会知道他们是饿了,他们闹我们会知道他们也许是拉粑粑了,那时候我们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她背后的需求,然后去解决他的需求,让他停止哭泣,可是随着孩子长大,我们渐渐忘记了去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而是以自我的情绪为主了,在书中作者也举了很多例子,详细描述这些事情让我们明白,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看见孩子,要懂得孩子,并且也需要确切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我觉得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也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有很多事情发生,孩子大哭了,我们就觉得是孩子不懂事儿,或者是故意为难我们,当我们压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去让他停止做这样的事情,而不去管她到底是为什么哭了,就没有办法改变当时的情况的。我们去了解他背后的需求,其实也许她只是想要我们对他说一句话,想要一个拥抱或者说想要某个东西,我们可以去告诉她为什么不能买或者怎么样的,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书中也有一个小节讲的是带着爱意的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我想每个父母看着孩子长大了都想给孩子立一些有效的规矩。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对社会对环境不是很熟悉,他们会十分的任性,不听话,也让我们家长十分的困扰,所以就直接跟他定了一些正常的规矩,让他不会搞破坏,符合我们的想法,其实这样孩子也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但是很多时候家长都是强制性的立规矩,以打骂的方式立规矩,或者说没有任何的奖赏,更多的都是惩罚,那么孩子也不一定能完全接受,而且到了叛逆期的孩子,就会出现反叛的行为,甚至一点也不会按我们的要求去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方法来做这个事情,有爱的去立这个规矩。对孩子要有合理的预期,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还有就是在与孩子的沟通当中不能太有说教的情况,语言也要注意,要以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去说,而且也要有很多合适的替代方案。让孩子明白做好这些之后会有好的奖励,而且也必须是合理的规矩,如果规矩本身不合理,那么不仅孩子做不到,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我们在每一次立规矩的时候要带着温柔和坚定,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理解他人约束自己。 书中很多的观点都来自于生活,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作者的这本书从我们生活中的细节开始讲起来,用她学到的知识和她带孩子的经验让我们可以很好的去学习养育孩子的知识,值得推荐。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十三)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缺爱的孩子会拿一生来治愈,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深有感触,因为每个人的童年是非常重要的,性格以及各种梦想都会是在童年产生的,如果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得到的是伤害,那么他这一生都需要去治愈童年的伤害。 其实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家庭,因为父母的爱会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最近看了一本书《童年不缺爱》,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很多人都仔细看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叫做心心妈,原名项目,她有两个女儿,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凯叔讲故事,成长树等平台的阅读10万加的文章作者,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所学和经历,让更多父母可以被支持,让更多孩子可以被理解。心心妈还创立了公众号一起学育儿,她认为我们对孩子的每次温柔安慰,抱起孩子都是在构建孩子对整个世界的爱与信任,只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长大后才可以远离痛苦,绝望,抑郁。 翻开此本书一共分为了6章,每一章都有好几个小结,讲了关于在带养孩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怎么去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怎么去给孩子滋养情绪,给孩子带去爱。 书中提到做到这三点,我们才算真正的看见了孩子,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必要了解的。第一点就是我们要接纳孩子,首先看见孩子独特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也讲了关于参考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一书中的分类,将人的天生气质分为乐观型,忧郁型,激进型与冷静型。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家长都去了解的,毕竟我们了解了孩子,了解了他的性格,我们才会更加的明白孩子属于那种性格类型,才能好好的爱孩子。 再次就是要看到孩子在当下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因为两岁的孩子和四岁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在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性格,我们要去灵活配合才行,而不要去对一个两岁的孩子给予太多的安排,但是对一个大的孩子却有太过分的宠溺。 第三就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孩子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他们哭,我们会知道他们是饿了,他们闹我们会知道他们也许是拉粑粑了,那时候我们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她背后的需求,然后去解决他的需求,让他停止哭泣,可是随着孩子长大,我们渐渐忘记了去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而是以自我的情绪为主了,在书中作者也举了很多例子,详细描述这些事情让我们明白,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看见孩子,要懂得孩子,并且也需要确切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我觉得这个道理是正确的也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因为在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有很多事情发生,孩子大哭了,我们就觉得是孩子不懂事儿,或者是故意为难我们,当我们压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去让他停止做这样的事情,而不去管她到底是为什么哭了,就没有办法改变当时的情况的。我们去了解他背后的需求,其实也许她只是想要我们对他说一句话,想要一个拥抱或者说想要某个东西,我们可以去告诉她为什么不能买或者怎么样的,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书中也有一个小节讲的是带着爱意的规矩,孩子才不会抵触。我想每个父母看着孩子长大了都想给孩子立一些有效的规矩。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对社会对环境不是很熟悉,他们会十分的任性,不听话,也让我们家长十分的困扰,所以就直接跟他定了一些正常的规矩,让他不会搞破坏,符合我们的想法,其实这样孩子也能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但是很多时候家长都是强制性的立规矩,以打骂的方式立规矩,或者说没有任何的奖赏,更多的都是惩罚,那么孩子也不一定能完全接受,而且到了叛逆期的孩子,就会出现反叛的行为,甚至一点也不会按我们的要求去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方法来做这个事情,有爱的去立这个规矩。对孩子要有合理的预期,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还有就是在与孩子的沟通当中不能太有说教的情况,语言也要注意,要以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去说,而且也要有很多合适的替代方案。让孩子明白做好这些之后会有好的奖励,而且也必须是合理的规矩,如果规矩本身不合理,那么不仅孩子做不到,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我们在每一次立规矩的时候要带着温柔和坚定,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理解他人约束自己。 书中很多的观点都来自于生活,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作者的这本书从我们生活中的细节开始讲起来,用她学到的知识和她带孩子的经验让我们可以很好的去学习养育孩子的知识,值得推荐。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十四)

我在育儿的路途上,常常因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愧疚,常常因没控制住自己的吼叫而自责。 一次,最了解我的朋友对我说:“说到底,你内心还是一个孩子,没有被父母亲情滋养过。这好像一个黑洞,你越是想填补它,越是感觉填不满。你自己都不快乐,又怎么能让孩子快乐呢?” 看见这行字的我热泪盈眶,我想,这就叫做被“看见”吧。 因为我的童年缺少爱,所以长大以后,无论我怎么努力想给孩子更多的爱,都给不了。我相信人是有能量的,正能量满满的时候,带给周围人积极的力量;负能量爆棚的时候,也会影响着别人的情绪,特别是孩子。 最近看了这本《童年不缺爱》,作者是两个女孩的妈妈,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作者笔下对孩子的爱,唤起了我心底的爱。 那些文字,那些案例,那么温柔,让我相信作者一定是个如沐春风的人。 我的女儿常常会刻意说不。 我让她帮我搬一个凳子,她说她听不见。我让她捡起乱丢的玩具,她说她累了。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不知道怎么办,威胁的话就在嘴边,最常用的句式就是“你不去我就生气了”,“你不捡我会很难过的”,或者“下次我就把你的玩具扔掉”。但其实,为了一点小事去惩罚她确实没必要。 “孩子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我揣摩不透孩子背后的意愿,不知道她是真的不想做,还是累了,或者故意说不看看妈妈会不会包容。我后知后觉,一点点小事,我真的应该用爱去感化她的,让她明白,她即使对妈妈说不,也还是会被爱。 我的内心深处真是个幼稚的孩子,老是跟孩子陷入权力斗争,最后往往不欢而散。我不喜欢孩子拒绝我的要求,但我也常常对他们说不行。 后来我自我反省,如果孩子拒绝帮助我,忽略我的感受,原因是我一定这样子对过她。 在她说困的时候,我让她吃完饭再睡觉。 在她渴的时候,我说回家了再喝水。 在她想呆在家里玩玩具的时候,我说现在一定要出门了。 似乎我总是要她等待,要她迁就我的安排。 我自己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不会马上行动,也是会想要等等,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这种模式延续到了和孩子的相处里,我不会立马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让她等我方便。 都明白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可真的很难。作者说:“爱自己是基础,我们给不了别人自己都没有的东西。” 许多妈妈一味地给出爱,内心早已枯竭。所以没有爱来爱自己,会焦虑,会恐慌,会情绪失控。一旦情绪失控,又会反过来责怪自己,更加焦虑。 在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同时,留一点空也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即使我们真的对孩子发了脾气,即使我们偶尔累到想逃离,即使孩子生病了或有些坏习惯,也原谅自己,毕竟,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妈妈。 因为,“当妈的挫败感并不能帮我们做得更好。” 书中让我大开眼界的还有另一件事: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轻松完成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从小我就比较缺乏想象力,想不出什么好点子,有时候想跟孩子玩游戏,都不知道干嘛。 看了作者和她的女儿心心相处的模式,给了我很多灵感。 当孩子走不动了,有“充电”游戏。当孩子不想起床,有“做包子”游戏。当孩子不想喝药,妈妈就扮演一个即将被消灭的坏细菌。 用孩子的语言跟孩子沟通,多奇妙。 如果孩子的童年都是在这样有趣有爱的环境里度过,当他们回想起来,一定舍不得长大。 用游戏的方式跟孩子互动,其实对大人来说还是很有挑战的,因为我们要很夸张的表演,很卖力地想招儿。像我平常就觉得孩子的游戏很没意思,玩了一次又一次,他们不腻,大人往往没有耐心了。 所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当全心全意陪娃了,看到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一切也挺值得的。 和孩子做游戏,就是一种高效陪伴,孩子感受得到,你们之间的联结也会更深。只要想得出对应的游戏,许多育儿冲突也都是可以靠游戏化为无形。作者推荐了科恩的《亲子打闹游戏的艺术》,我下一步准备买过来研读。 我想尝试让孩子有一个有趣有爱的童年。 我的孩子还没到有作业的年纪,但我看朋友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十分痛苦。

周一到周四的放学时间,我们是不能去找他玩的,会打扰他写作业,有时候我很好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能有多少作业呢,下午5点就放学了,离睡前还有很久。

后来朋友说,作业是不多,但是他写得墨迹啊。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好不容易开始写了,写两个字又说饿了。 我小时候写作业也是这样,所以我不禁担心,以后辅导孩子作业,当真也要这么费心费力吗?

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成才,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是,不是唯一的心愿。

《你好,李焕英》里,感动无数人的那句“我的孩子,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是不是在给每个父母提醒,不要忘了养育孩子的初心呢? 不在作业上强逼孩子,给他以鼓励,而非压力。给他以引导,而非吼叫。能引导孩子爱上学习,作为家长自然省不少心,如果不能,也别太丧气。

因为,我们最大的使命,并不是让孩子考上好的学校,而是让孩子学会享受他的人生。

我站在你的身旁,怀抱着充沛的爱与极大的好奇,去尝试理解与体谅,我小心地向你求证,以这样的姿态温柔传达——“我在这里,我听见你,我理解你,我在乎你。” 当孩子被这样善待与珍爱时,他便能感受到安全、踏实,他也会经由我们,爱上整个世界。

作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就是让孩子经由我们,爱上这个世界吗?

我们以自身的能量,告诉孩子,我们从这个世界感受到了美好、善良、温和,这种能量陪伴他们走完一生,才是我们能给的真正的财富。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十五)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在孩子三岁之前,安全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在现实中你会发现,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稳定,性格平和,遇到困难也会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可以很好地融入集体,健康快乐地过一生。

而缺乏安全感的人,要么内心敏感多疑,悲观消极,要么冷漠无情,蛮横无理。

而这多半都是因为在童年期,他们的安全感没有很好地被建立和培养,所以后面的一系列歇斯底里的行为,都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告诉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感,给孩子一个不缺爱的童年,从而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作者心心妈,是一个全职妈妈,在养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坚持学习和分享育儿知识和经验,思考和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在这本书里,她阐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01 看见孩子

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因为老师留了很多作业做不完而哭泣,妈妈在一旁边摘菜边说,我的宝贝作业这么多,写不完可真难受呀。

作者听到妈妈这么说,渐渐停止了哭泣,转头去认真写作业去了。

她写道,被人看见很重要。

所以,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的看见的。他们需要父母看到自己的独特,看到自己的需求,看到自己的无助。

也许大多数时候,他们不需要父母帮助自己做什么,但是父母需要在他们发出需要被看见的信号之后,给出回应,让他们知道,自己被看见了,被理解了,安全感才会开始形成。

相反,如果孩子不被看见,他们会用一些负面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而父母在这个时候,仍然不能理解孩子,反而想着,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这就又会将孩子逼入绝境了。

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看见,学会理解,学会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人爱着。

02 有效沟通

“你再不早点睡觉,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要是再不听话,今天就不能出去玩了。”

“你怎么这样啊,我不管你了!”

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常常会见到类似的句子。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些话显然对他们的安全感的建立没什么好处。

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孩子的语言,然后和他们进行沟通。

儿童中心游戏治疗大事加利兰德雷斯说,玩具就好比是儿童的词汇,游戏就是他们的语言。

作者讲述了自己在劝孩子吃药时的经历。一开始,孩子不爱吃药,外公外婆提议强制灌药。

但是作者想到了做游戏的方法,假扮孩子肚子里的细菌大王,活灵活现地给孩子直观呈现了不吃药的后果,结果孩子不仅主动喝药,还特别开心。

其实,我们不能强迫孩子用成人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当他们不能理解的时候,还觉得他们不懂事。

如果只是生硬地去强迫他们,做不到有效沟通,他们只会因为害怕而屈服,这样状态下的孩子,也会失去安全感。

而游戏是一种很好的沟通语言,可以让孩子开心地接受父母教导的规则。

03 情绪平和

知乎上面有一个问题:当你有个脾气暴躁性格激烈的母亲,你该如何与她相处?

底下有个匿名回答:

特别讨厌她,从小有她的地方总是无尽的争吵,愚蠢暴力,竟然想和我爸对打。对外人温柔,对家里人只有无尽的抱怨。从未关心过我的想法,无法沟通,我不求家里给铺路,但求一个温柔善良的妈妈。和她说话分分钟把人气死,各种偏见以及不经大脑的思考,打电话从不超过10分钟。不管公开或私下场合,她认识不认识的人,只要我做错了,她立刻和别人抱怨,小时候的我敏感自卑想来与这个不无关系。

可见,一个情绪失控的父亲或者母亲,不仅很难给孩子提供安全感,还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敏感自卑。

保持平和的情绪确实不容易,作者提出,母亲可以用反思的方法,在情绪失控之后进行自我分析。

比如,当某件事引发了自己的强烈反应,而这个反应很可能是基于过去的经验。那么就要去思考,触发点,反应,以及最有可能触发情绪的根本原因,再思考下一次可以怎么做。

这样,下一次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就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一些,不会随意发脾气。

分析清楚自己失控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父母看清楚,有些情绪失控的瞬间,并不是错在孩子,孩子也没自己认为的那么糟糕。

在孩子生命的前几年,生理的安全感,和心理的安全感,都同等重要。缺乏安全感的人,会用一生去寻找它。与其关注各种早教培训,致力于鸡娃,还不如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安全感的培养上。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是幸福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