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心理:向内看见》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它强调了内心的重要性,通过对自我反思和情绪管理的探索,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作者指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在人际关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晰和平静,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幸福。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一
年前豆瓣鉴书团最后的一本书,很荣幸能被豆瓣和新经典选中。
我阅读图书第一步都是评价书的装帧,首先这本书用纸十分考究,书用纸是胶版纸,在这个轻型纸大行其道的当下,出品方有心了;其次该书的书封是全包式书封,不知道其他豆友读书时什么样,我读书的时候喜欢躺在床上读书,读到酣然时自然入睡,说实话,习惯不好——在怀中的书自然会有些许折旧,而这种全包式书封,能拿下来,只需要读里面的内容,不需要读的时候重新包上便可。
然后再说内容吧,这本书由浅而深的讲述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心理问题,从自己出发,再到家庭,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再两性关系上作为落脚,重复生命进程。由近及远形成闭环,而所见的都是从自己内心深处所见,探索世界本质就是探索自己,只有探索了自己才能知道世界的所在。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成于众手的心理学普及读物。
阅读中条块分割的感觉很明显,有时感觉像在读一本心理学辞典,文本统合的问题很大。
书中涉及许多有关于心理学的概念词汇,但对这些词汇的解释又不是很充足,我想如果这个书的篇幅再丰满一些就更完美了。有时候,为了普及不得不放弃很多的统计、案例和图标,但如果可以帮助理解的话,有一些也蛮好的。
本书围绕着“爱自己”这一主题,对当代人常常面对的几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境遇进行了剖析,给出了一些对治的基本方法。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中心认识自己的学问,而我们很多时候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而这本书可以给我提供一些不错的启示。
不是轻型纸,这个给出好评。
装帧尚可。封面设计很有趣。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三
可能就像是人类向地球外的探索可以到达很远,但对于地球本身向内探索距离却很有限。
我们对于自己内心的探索与了解也远不如对外在客观世界。
其实这本书有点工具书的意思,同时又是一本偏入门的心理书。先认识自己,再链接他人,包括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等等。反过来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的关系其实还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处理。
每一章对应一个大类的问题,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可能不太一致,对于我来说第一章的内容感触更大一些,其他的一些情况自身并没有太多感触看的时候就没有明显的感觉。不过依然可以读一读,也许身边有人正处于其中介绍的各种情况当中,当我们面对这样情况也许至少可以更加理解对方。同时每一章也会有个导向相关测试的二维码,当然对于有需要的人是很快捷的寻求帮助的方式。
看到是没有明确个人作者的时候还比较担心只是一个注重导向到相关产品的书,实际阅读体验还是可以的,更多的还是对于现在很多现象的梳理和解释。不过可能也正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个人作者,阅读起来又有一些割裂感,举例的时候也有点出戏的感觉,不知道到底“我”指的谁。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四
我是简里里的小迷妹,这么说来可能有些冲动,会被人说情绪化不客观,那今天就就这这份不客观说一说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看法和使用简单心理的感受。
这本书十分实用妥帖,靠近现代人心中的痛楚和迷茫,书中说很多人高敏感低自尊又充满负面幻想,并一一给出了解决方案,虽说改变不容易,但知道怎么改变总是一件好事。
我常年看简单心理的公众号,这本书也是在公众号中了解到的,那是我想我从公众号中受益了许多,一定要助其一臂之力,便买下了这本书,一开始我也不太期待,想这就是给编辑们的一份小小支持,但收到后我十分喜欢,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贴近我的内心又实用非常,不鸡汤不啰嗦,但温暖但缓缓道出。
小建议,送的小册子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厚实,就是一个小扁片有点失望。
最后,希望此书大卖,谢谢简单心理公众号对大家的帮助,虽然也是为了赚钱,但我白嫖了很多心理知识也非常开心。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五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一直是简单心理的忠实粉丝,平时自己也在平台上关注入职咨询师的动向。这本书可以说得上是关爱自己的百科全书,一共有八个章节的内容。 从自我的性格,自尊水平出发,再到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成瘾行为,强迫症,进食障碍的症状,再谈到原生家庭的创伤,父母的沟通暴力,家庭边界的颠倒,童年期感情忽视问题的处理,再到人际关系中的误解、暴力的处理,再到个人的性别认识,亲密关系的处理,都是关于个体成长成熟的重要话题。
每一章的内容都非常简短,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阅读负担,是一本随时可以拿在地铁或者高铁上的读物。所有的内容都指向一个主题: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爱自己的基础,只有明白自己的自尊水平、性格特质以及人格特征,我们才能够拿到回到过去的钥匙,了解童年的家庭结构,亲子沟通,父母关系对我们的影响,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有回避、焦虑。了解自己是接纳自己最重要的一步。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身上所有的性格而感到困惑,或者是你有想要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欲望,除了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不如可以尝试翻开这本书,多角度了解自己,也许很多“问题”的症结就藏在这里。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对问题的不接纳才是问题。我们越是忽视、回避我们自身的特点,相处间的问题,我们越难以接近真实的自己。
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更好的自己。接纳,允许,才能让真实流动起来,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六
一本心理学入门实用性书籍,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自我接纳、情绪认知、家庭关系、亲密关系、性别等,基本上每个小篇章都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进行书写的,浅白、清晰、明了。
【拥抱情绪】接受所有的情绪,不要有过度的抵抗情绪,不加评判地接受情绪的来临。情绪的来临都是有迹可循的,它来临是为了悄悄私语告诉你一些什么,也许是你该停下来放空一下自己了,也许是你的情绪在保护你,认识它,了解它,也是向内看见自己的一部分。负面情绪并不负面,就像一个月亮的亮面与暗面,我们像需要正面情绪一样需要负面情绪。
【认识自我】对我来说,喜欢自己好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就算是仅仅喜欢自己这件事情,也会耗费我非常多的精力,所以我打算不再逼迫自己喜欢自己了,接受自己就好了。或许也可以像书里说的那样:”将真正的自我与自己的认知所塑造出的那个讨厌的自我分离开。“就像”一无是处“这个词语太重了,我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和失败的经验让我去做好这件事情而已。”社交无能“这个词语也太重了,我只是非常需要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罢了,需要能量场强大的那个自我上场的时候,我也是可以做到的。把我的感受和事实区分开。
【自主性叙事】多对自己说:“我能够影响事情的发展。”过去的事情既然已经无法改变了,那么就不要做过度的思考与解读,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归结于过去的某时某地某刻。“我们无法决定过去发生了什么,但我们能够决定给过去赋予什么样的意义。”我可以改变事情的走向,我可以让事情朝着一个我认为更好的方向去发展。改变,而非逃避。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七
本书从序言-内容到尾声都贯穿着“爱自己”的主要观点。“向内看见”的标题也提示读者花更多的时间注重内心,体会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感受或者情绪。书封上有一句话“向内看见,与自己和解,抵达生命的自洽。直面平凡生活中每天上演的痛苦创伤遗憾。”也许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不快都拜外界所赐,外部条件很多时候个人无力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就此无法获得“爱与幸福”,我们能做的,最好是尝试去改变自己,这不是妥协,是总结经验后的重新上路。
读毕结合自己的经历经验,最深的感触是对于“掌控感,确定性”的探讨。当“失控”的感觉侵袭全身,会带来焦虑和恐惧,对于当下或者未来的不确定性冲击着向前迈进的每一步。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有时甚至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大脑从习惯与经验中给人一种焦虑的错觉。人际关系关系里以及和原生家庭相处时也是如此,我们都希望获得稳定持续的爱,感觉到被需要,被认可,被尊重,但事实并非总能尽如人意。所以建立自身的“锚点”格外重要,稳定的自尊,稳定的自我价值体系,自我评价体系,按照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书里也写到“稳定的自我价值不该是一个追求的目标,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不是很容易,但是值得我们一试。
日常生活中稳定的情绪也很重要,“每天都在努力尝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每当这么想的时候,也许就是情绪波动的开始。有时候“我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很容易被混作一谈,个人无意识地承担了不属于自身的情绪,在如何提供珍贵“情绪价值”的当下,我们甚至都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却还要承担来自他人的情绪压力。将“同理心”转化为“共情”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之前没有明确分辨过这两个概念,它们确实有不同之处,“共情”是感受情绪但不把其作为自身感受,就像目睹大街上的车流,任其随着想法就这么过去,这一点都不冷漠,毕竟愿意感受别人情绪已经很棒了。情绪锚点就是我们为保护自己建起的堡垒,说堡垒可能有点夸张,但事实上对于敏感人群,没有坚固的盔甲保护自己,无时无刻都会感觉身处黑洞。
书的内容从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到性别,为读者展示每一个范围内人们可能经历的困顿与挣扎。抛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主要构架,所以作为心理疗愈的手册指南,对于心有迷茫的人很有帮助。专业但不艰深,通俗易懂。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八
“爱自己”是近年高频出现的词语,它涉及到对于自我的认识,而我们对自我的确认是在与世界、他人的互动中被逐渐确立的。这一过程难免会让人遭遇挫败和伤痛,没有人喜欢伤痛,但当我们鼓起勇气面对它们时,它们也会变成成长和改变的契机。
简单心理的这本《向内看见》是一本很好的心理指导手册,它涵盖了自我、原生家庭、人际关系以及性别与亲密关系这四大主题。这四个主题是我们生活中关系的核心,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网络。在每个主题之下,又各自细分了两个小的章节,用以探讨各种关系中具体的问题,比如高敏感、拖延、抑郁、育儿、性别歧视等当下社会的焦点问题。
看见问题存在是第一步,但要改变却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保持觉察且做出相应的行动。本书在清晰指出每个心理议题具体内涵及其背后的原因之外,也给出了相关指导性意见,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马上开始应用的实操建议。如果说命运存在的话,那一定是由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脚本写就的。如果不能察觉自己的问题并加以矫正,我们就会不断地面临相似的伤痛,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就像那部悬疑电影《恐怖游轮》一样,无法正视现实,就会不断陷入伤痛的轮回中。
我很喜欢尾记里对小美人鱼童话的解读。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所遭遇的每一件事,主动权都在我们手中。我们也许不能完全控制事态的发展和走向,但我们永远都有决定自己应当如何做的自由。人要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当状况不如己愿时,也有面对和承担的勇气。永远铭记自己是拥有主动性的个体,才不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怨天尤人,失去成长和突破的机会。
愿大家都有爱自己的能力与不断成长的勇气!
尾记关于小美人鱼的解读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九
先说结论,《向内看见》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书。
说值得一读是指:在心理学这一伪科学、伪心理大行其道的领域内,这样一本科学的非教材的国内的心理学读物还是挺难得的。一连串加了这么多定语,我也要被自己整笑了。但事实就是这么讽刺,真正能看过眼的本土的心理学科普书并不多见。
而说它是本小书是指:无论是作为心理学爱好者的入门科普读物,还是作为心理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书籍,这本书大致都能算得上一本可读性与专业性兼具的读物。不会像专业的教科书那么聱牙诘屈、晦涩不明,即使涉及到了什么专业术语、相关实验也尽量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清楚,相信即使是初涉心理学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阅读。小小一本,读起来还蛮快的。
书的编排思路大致是围绕着人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脉络,以“自我——家庭——人际关系——性别与亲密关系”这四条路线来编写的。其中切入的角度与议题往往是在心理咨询室里被频繁讨论的,比如“高敏感”“抑郁症”“进食障碍”等等。
作为心理行业从业者,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又再一次坐在了心理咨询室内,那些隐秘的、痛苦的、和解的时刻再次重现,使得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做得也许并不足够。“隐形攻击者”的那篇文章,大概是我读得最慢的一篇。因为作为一个活脱脱的“隐形攻击者”,我无法不对自己读到的相关内容感到焦虑。焦虑性格的难以改变,焦虑这样的特质对于关系的伤害。然而转念一想,人固然需要对“性格缺陷”做出改变,但也需要和自己的焦虑长久共存。就像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说到底只是谁更糟糕一点罢了,人的性格特质亦然。接受也是一种改变。
话说回来,正是基于这样的编排思路,这本书实质上更像是公众号文章按照以上四条进路分类整理出的合集,再加上篇幅限制,这就注定了这本书的实操性并不太强,对于多个议题也只能蜻蜓点水地轻轻带过。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硬伤吧。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十
以前总觉得心理学有些故弄玄虚的部分,也可能是害怕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因而,虽然读的书不少,却很少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读过这本《简单心理:向内看见》之后,不禁有种感觉,是以前的自己还不够成熟,不敢直面自身。当然,也得益于本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没有过于深究种种心理学知识,适合门外汉作为了解性读物来阅读。
书中的内容涉及到的点比较多,既有关于个人的情绪的,也有关于亲子关系之间的心理误区的,还有介绍亲密关系的。基本上囊括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既让我们看到了种种误区,也给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知易行难,我们不可能靠一本书就能处理好今后人生中遇到的种种关系。也不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马上就能从书本、网络里找到解决之道。更多的,还是希望我们能够稍稍给自己的人生注入一丝积极的态度,敢于直面自己,直面他人。 书中无论是在说高敏感人群,还是拖延症、抑郁症、躁郁症、强迫症,这些在旁人眼里如洪水猛兽般的心理症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没有那么可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区分一时的情绪和真正的长期的症状。不要连着几天情绪低落就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谁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必总往坏处想。但如果确实连续长期影响到正常生活了,那确实需要及时接受治疗。这既需要身边人的耐心和陪伴,也需要自己敢于直面的勇气。 没有人能够永远积极向上,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只是有些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不易被察觉。学会直面自己的负面情绪,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各种情绪是很重要的,不要害怕在别人面前展露出自己的情绪,也不要随便给自己扣帽子。有些时候,适当的敏感、拖延、强迫行为反而会让生活更加美妙,前提是没有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的程度。 书中在说到家庭养育时,写到了一个误区,即并不是对孩子越好就会让孩子发展得更好。对于每个人来说,年少时的挫折是必要的和真实的,让我们能够成长,进一步了解社会规则。父亲参与养育,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让男性的同理心增加,自我中心主义减少,内心感觉更自由了。看起来有些矛盾,然而这份自由是更大的自由。 记住,我们并不需要杀死负面情绪,只需要学会不让自己被它们所杀死。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十一
在希腊古城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七句传世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却那句:“人啊,认识你自己”。而人生一世,最难的也正是和自己打交道。
这本《简单心理 向内看见》书如其名,并不是俗套又大街的鸡汤合集,而是以深入浅出的道理,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和解,抵达生命的自洽。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认识自己、原生家庭、人际关系和性别认识四个方面展开,几乎可以说是详尽而全面地囊括了人这一生将会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困扰。
认识自己、与自己和解,似乎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与热议的一个话题。书中对高敏感人群、负面幻想、自我厌恶、抑郁、情感障碍、强迫症、情绪性进食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无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还是一知半解的,在阅读之后,都能对自己的心理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即便我作为一个较为稳定的人,很少出现这些情绪,但偶尔负面情绪的出现,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解惑。 网络关于原生家庭的探讨同样居高不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幸福的家庭能给人的一生打下温暖明快的基础色调,而在童年受到的创伤却是以后难以弥补的。书中不仅介绍了家庭生活中的常见伤口,还详细阐述了修复与弥合之道,对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现实与指导意义。 无论是社交关系还是性别认识,说到底,其实都是人际关系的不同体现。相较于前两大章节,这部分则更是我似懂非懂,亟需学习的地方。让我惊喜的是,在性别部分,书中还提到了职场女性歧视和男性凝视,让我看到了正在被逐渐听到的声音和力量。 书中最后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却又不完全赞同。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人要被好好爱过,才有能力爱自己。”在我看来,应当是先有能力爱自己,才能好好爱人。 毕竟无论何时,爱自己,才是第一位的。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十二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要如何调整情绪、改善心理健康?多读读心理学著作,学习心理学理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有的时候,理论能否顺利转化为实践,是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与毅力的。
所以,反复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在学习中不停地训练自己,也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本《简单心理:向内看见》介绍了不同领域的心理学知识,涵盖心理困境、人际关系、育儿、自我认知等话题,实用且易读。每一部分的内容简洁明了,能让人快速感知理论,并付诸实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于很多读者来说,百忙之中抽空读书已是不易,一些精炼的语言能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领悟到知识点,高效地将知识进行内化,从而付诸于实践。
举个例子,关于焦虑的话题数不尽数,也许很多读者曾了解过其产生原因与解决方式,但将理论应用于现实又是另一回事了,当人们放下手中的书籍,很快就回到了原来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阅读中得到的启示很快就被遗忘。所以,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就像背单词一样,多练习、多回忆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简单心理:向内看见》就非常适合反复阅读与练习,每一个知识点短小精悍,可以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复习并加以利用,非常实用。
除了上述提到的特点,《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还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群、备孕的准父母、新手爸妈都可以读一读,书里面有提到关于效率的心理知识,比如拖延症;也有人际关系的知识,比如讨好型人格;还有育儿心理学,对准父母、新手爸妈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内容。所以,《简单心理:向内看见》的受众面很广。
最后再提一提《简单心理:向内看见》的易读之处,书中有许多接地气的例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晦涩,可读性较强。举个例子,在社交关系部分内容中,《简单心理:向内看见》以实际的对话例子展现了“心理游戏”的特点与产生机制,帮助读者对其中的逻辑进行理解,思路清晰。
所以,关于心理学,如果想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力量,还需多阅读、多练习,在自我疗愈中成长。《简单心理:向内看见》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工具书,值得一读。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十三
《向内看见》是“简单心理”作为国内领先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曾组织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为我们从家庭,社会,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心理学上的分析,提供了影响我们心理和情绪的方法。 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刻,我们常常陷入无法摆脱痛苦的境地里。事实上也有许多进行心理咨询的人,遭受了来自朋友和家人的许多情绪暴力。在与朋友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的处理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愤怒、倾听、解释,还是如何面对自己友谊的发展与维持这些问题,都应该正确进行处理。 愤怒并不是让人觉得羞耻的事情,在大多数的人的眼里,愤怒是一种很消极的情绪,甚至让人觉得带有羞愧和耻辱的余味,但是在愤怒的表面之下,一定只有我们站在怒火之中吗?并不是这样,我们要合理面对自己的愤怒。愤怒所发挥的力量下如何控制它的方向,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很多时候我们也吃了很多哑巴亏,想要拼命解释,希望对方认可自己,然而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常常会下意识的针对不同的人展示不同的自己。很多时候解释反而会成为自我欺骗的工具和攻击他人的利器,解释得过多不仅会让自己感到心累,也会忘记初心。 有同理心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不断的消耗自己的同理心,那也要意识到边界的问题。如果过度有同理心,就会深深的让自己产生无力感,不断地陷入自责之中,通过同理心的耗尽状态,我们也感觉到非常疲惫与委屈。所以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不仅仅是建立更好的自我形象,照顾他人的感受,也要有一个度。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为别人考虑,把自己放在了靠后的位置,其实人只有好好爱自己,有能力爱自己才能把更多的爱带给别人。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是非常针对的,爱自己并不是买一些物质上的东西来犒劳自己,类似于这种具象化的答案,可能会让我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爱与被爱,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尊重别人也爱着自己,那么自己也值得他人的喜爱。尽可能的做一些令自己幸福和愉快的事情,而不是去讨好别人,一直让自己觉得享受和舒适的话,也是一种爱自己的能力。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十四
在以父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差评式养育和教育方式会扭曲人的正常思维方式,形成自我厌恶、低自尊和厌世心理及自我认知错位等。 当自我厌恶渗透到思维、情感和行动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思维习惯、保持自我觉察、求助于心理咨询及自我疗愈等方式,一步步地重新恢复内心的平静,变成一个自信乐观的人。 焦虑是大多数拖延症的本质,人们在拖延的拉锯战中恐惧失败、逃避竞争、弱化自我价值感…“寻找到做某事的内在动机,是惯性拖延的人转变的契机。” 惯性拖延的人可以通过结构化拖延法,利用拖延、列清单、拆解学习工作任务等方式而积极高效地工作,提升自尊心,停止精神内耗。 幼年时与父母的互动塑造了我们的依恋模式,它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与别人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与依恋模式。只有正视原生家庭创伤和情感忽视等问题,我们才能更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与意识,尤其要重视女性的主观体验,不要迫于家庭和父权社会的压力,轻易地步入“围城”而生育子女… 在付出与给予之间取得平衡是维系友谊的关键因素,大多数人的友谊之所以褪色并枯萎,主要在于个体的成长、空间与精力的限制等,人们通常会忘记共同努力去呵护友谊之花。毕竟,生命有限,每个人生命中的大多数友谊都比较短暂,是人生真相。 认真阅读了这本书,发现还蛮实用的!虽然讲的都是司空见惯的简单心理问题,但每个章节末尾都有提供相应的对策以供实践。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学会与己为善的自我疗愈方式。对于我这种不婚不育主义者来说,我始终坚持这个观点:“漂亮”、生育与否是人类的权利,不是性别的义务!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读后感篇十五
我不敢说读完这本书,我有没有更爱自己一点,但它至少帮我迈出了在“爱自己”的过程中,重要的一小步。
因为我曾有过一段时间定期看心理医生的经历,在医生的帮助下也明白,很多时候,多读书多学习,从内向外改变自己,也是心理治疗很重要的一环。从此以后看到有关心理学的书籍,都会留意一下。
书名《向内看见》,简单直接的四个字,加上封面可爱的插画,是本书吸引我最直观原因。
本书对我帮助最大的章节是Chapter1。高敏感、低自尊、自我厌恶、负面幻想、抑郁、强迫症,看到这些小标题,这不就是在描述我本人嘛。而很多我以为自己已经了然于心的理论,书中给出新鲜的不同的解答。比如:高敏感是由基因决定,所以并不是某个人的错,并且这个特质也会产生一些优秀的行为;比如:自我厌恶的背后,可能有好几种不同心理成因,是我们无意识的愤怒,或对自身过高的期待;再比如:自尊太高或太低,都会有好处和坏处,相较于自尊的高低,“自尊更像血糖,稳定最重要”,我们应该建立的,是“恰如其分的自尊”。
本书在每个小章节,都从:心理学的理论叙述,案例的具体描述、每种问题人群的共性、问题形成原因、这些问题带来的伤害与好处、如何改变等各个方面,把一个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交代给读者。让没有这些困扰的读者作为学习了解,正在被困扰的读者明白这些问题的成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并与自己和解,同时可以利用书中给出的解决办法,练习和慢慢改变。
书的尾声,简里里告诉我们“爱自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能力,也是一件终身的工作”。所以我们也不求读完一本书就能马上拥有这种能力。但是只要我们一直在学习在思考在进步,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并且“一旦学会了爱自己,就很难再不爱了”。这听起来多么温柔、美好、并且充满了希望啊!
新的一年,就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带着作者带给我们的知识,带着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力量,学会爱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