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无端欢喜读后感精选

无端欢喜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8 09:20:15
无端欢喜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8-28 09:20:15   小编:

读完《无端欢喜》,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迷茫,也领悟到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意味的作品,值得一读。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一篇

看余秀华《无端欢喜》,怎么说呢,一个絮絮叨叨的女人的话,一般人读不进去。

但凡读的进去,总能遇到稍纵即逝的金句。金句太少了,像混在一盆酒酿里的桂花。

众生皆苦,苦中也可以作乐。还是读她的诗更好。

确实如豆瓣的评论那样,少了烟火气,多了哲思。

风格感还是很强烈的。

才看了40页,实在没有更多点评了。希望不要放弃阅读,毕竟也是当当满100减50之前买的呢。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二篇

她在文字里获得自由。或许我们的肉体有些许分别:有的健康些、灵活些,有的受限些,但我们的思想表达或者说灵魂,都一样是自由的。

她真实地写“我”,写“自己”,勇敢地写“羞怯”,“自卑”,“爱情”以及“欲望”。 她有她的局限,但也有多数女人所不能到达的突破。她的散文读起来,眼前映出的作者是一个伶牙俐齿,俏皮可爱,朴实大胆的姑娘,或许这就是她皮囊包裹的灵魂的模样。 书名未必是她取的,有时编辑会为了销量给作者改一个符合市场却落入俗套的书名,这书名相对于她的真性情来说,有些矫揉造作了。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三篇

读到中间的章节,尤其是关于亲情的部分,无数次的眼眶湿润。这个世界上,感情真的是相通的,好像只要你不屏蔽这个部分,或者其实屏蔽了也没有用,总是会波及到你,或者余波荡漾的时候,躲的再远,也会被氤氲的气氛所围绕。

全书最喜欢最后的一个章节,果然人还是在爱情中最像诗人,无一例外。好像不能说这么绝对的话,但是代入感是最强烈的。长久的停止描述和观察内心,总是会让人对自己变得生疏。仿佛只有通过外界的传达来感触,但是由于记忆过于强烈,或者是太过容易被唤醒。少年时代的感情或许是因为太过美好和单纯,总是会格外清晰,仿佛是认真的刻在镜子上的画,擦去灰尘,一切便清晰可见。但难得是,即使你到了中年,还能有少年般炽热和浓烈的爱。

这便是真的爱了吧。感念。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四篇

诗和远方,远方对于余秀华来说可能难以触及 ,但对于诗来说她去不断向自己内心的彼岸走去。 书中余秀华对于爱情,故乡 ,人生,命运,悲喜都给出了自己生活中的体现。抚摸着书中的文字 窥探着她的生活。发现她糊涂的很明白。她真实,她露骨。对于生活没有过多的掩饰,甚至对生活报以看透却无奈的态度…… 对于爱情,她保持着炙热的情感,但情到深处又不免露出那深深的卑微和怯懦。她对于世人给她“荡妇”的称号全然不在乎,她渴求感情的陪伴,但又惧怕情感带来的拘束 ,她就在感情这张网里不断挣扎。 整体而言,我喜欢她认清现实后,仍保留着幻想,喜欢她对生活的戏谑和暴露,只是些许文字略有缥缈和虚无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五篇

余秀华新作。关于诗,你不知道的还很多。对于生活,你期待的还太少。

对于文学,对我来说它是神秘的。犹如宗教一般,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对于此我必须承认,写作真的是一件必须要靠天赋的东西。文人是天生的气质。后天的加成都会让文字带有一丝矫揉做作。就想好的演技是浑然天成的,看不出来在演才是演的最高级别。那么写作也一样,可以的修饰都是一种对文字的过分运用,都不可以在完全意义上称之为“文学”。

这其实就是我在尽自己的所能在褒奖作者。

余秀华绝对是一个天才作家。她与文字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他的基因组里一定有相当一部分留给了写作。这样她的文学成就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六篇

不喜欢朋友圈所以很少写,但倒是一直想找机会给余秀华正名,虽然我朋友圈其实也没几个人。正好看到这则新闻索性写一个。余秀华是被炒作耽误的诗人,让太多人错失机会去真正安静地读一读她的书。她的“月光落在左手上”和“无端欢喜”,比我认识的所有诗人都写的好多了。与她相比,我大学里认识的那些全是匠人。而她才是真正的诗人天生的诗人。诗歌的意义是化腐朽为神奇,赋文字以新生,既需要天赋,也有极致痛苦如漫长岁月那般酿出最醇的酒。但是就像她在诗里写的,“一说到灵魂,我就想打自己两耳光”。确实,灵魂非常可笑,它并不属于这个世界,我们却日日假装在这世界里给它争取一席之地。当然,用辩证法来说,也可以说它是这世界的反面,世界也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存在,是巴塔耶笔下的“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一种异质学”, 是黑格尔的否定本身,是排泄物,死亡,负能量,暗物质,像一切真正的诗意感性和宗教一样,是物质和理性世界的逃逸。总之,灵魂是世界的反面,是世界赖以存在的对自身的否定。只是它可能真的不是那个我们误以为识别到的依附于肉身的那一个。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七篇

其实是有惊讶的,所以忍不住想要知道她的学历,经历和她的阅读史。并非世俗的标签,只是觉得构成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首先便是看她所阅读的书目。长期看史料写论文的时候,我知道自己的语言是艰涩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理性表达的好处。但是对于文学来说,它所需要的是最最自然的原始的灵性。最近所读过的散文里,新疆的李娟和余秀华都有这种灵性。

她们都着与大自然最亲密接触的缘故,风雨入梦来,那些乡土边疆生活的气息是足以感染很多城市中麻木的心灵,所以《无端欢喜》里面,也是喜欢看她写日常生活的文字,而不是高谈阔论,这些东西谁谈都容易露怯的。

看了一篇报道,记者和我的思路相似,问她最近在看什么,她说在看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散文里她所引用的那篇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她说这个世界上现在很多的城市都大同小异了。我也曾引用过《看不见的城市》,我想说的城市的模样不在乎它的结构,而在于时空中所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有的时候,也是很厌恶自己写评论写论文的样子,绞尽脑汁,想着到底哪个理论家的文字可以支撑我的论点。或许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要写成什么样子。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八篇

想想还是四分吧 前面一部分可以给到四点五 后面就三分了 整体感觉就是 她就是武侠小说里面 出生卑微 生活不幸 靠着拼命与努力 成为了一代侠者剑客的那种人 单看经历 是励志的 是充满生机的 是值得敬佩的 但看看”剑法” 就显得底蕴不足 杂乱无章 不成章法了 里面很多句子 有点哲学的意味 但又难以给人心灵的启发 或者美的震撼 或者其他 只是把一件稀疏平常的小事儿 换了一种更具烟火气 更深层次的表达 但也只是浅浅的一层 但这好像也够了 她身体是有些无能的 心灵上却是在不断充盈的 即使在他那个小小的地方 也尽量去想想外面美好的大世界 她对生命是充满了希望的 却又对自己身体抱有清晰的认知 所以她透彻的明了 自己的悲观情绪是合理的 对爱情的真实的渴望也是无可厚非的 对现实的荒诞也是认知的 同时有对名利有这“庸俗”的评价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加掩饰 对性的渴望也表现的落落大方 在我心里 这不是对爱情或者对性 而是生活的一种积极象征 性 多多少少和生命沾点关系的 我喜欢她和她的文字 隐隐约约有点林清玄的影子 我更佩服这个人 她身上的生命的气息 通过书 慢慢熨了我一脸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九篇

余秀华的散文也像诗。

她的文字是生猛的,但又有一个女子的柔情。

她渴望爱,也痛恨爱。

有时候,她的文字很矛盾,像一片沼泽;

有时候,她的文字很张扬,像一颗太阳;

有时候,她的文字很哀伤,像黎明前的月光;

有时候,她的文字很轻盈,像一阵秋风。

更多的时候,她是一个纯粹的诗人,

用她敏感而不屈的灵魂审视这个世界。

不过,确切的说,她的散文像随笔。

是长篇的诗歌。

她的整个心像一朵绽放在夜晚的玫瑰花,当我们把书合上,她留给读者的是花瓣的柔软,还有一份值得回味的月光般的滚烫。

诗歌,

这种浪漫与痛苦并存的文体总是令人着迷的。

人间惆怅客,散如尘埃轻。

生活的意义,

某些时候就存在于“无端欢喜”之中。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十篇

喜欢“云端之上”的诗人和作家,也喜欢在“土”里扎根的诗人和作家。初中读她在《月光落在左手上》的一句诗就喜欢的不行。后面更深的了解她,还是喜欢。甚至觉得连对她的争议都与她和她的诗是一体的。她是那样独特自由的灵魂,土里生长的野庄稼,禁得住这些风雨的洗礼,这只会让她的生命更加丰盛。对于婚姻,对于爱情,我相信她是幸福的,或者是我期望她是幸福的,因为她应该幸福!《无端欢喜》 其实那时听见她结婚,我没有看那些反对的声音,我希望她幸福,自由的幸福。这几天看见她被家暴,真的很难过。我不顾外界的声音。我还是想说,我很喜欢,很喜欢余秀华。从初中读到她在《月光落在左手上》里面的一首诗开始就喜欢。那时候去抄写,去读。即使后来我看见她的照片和视频还是喜欢她。喜欢她的诗,她的文章。想起她在书中对于婚姻这一段描写。从婚姻开始,两个互不相干的人莫名其妙地走在了一起,还有一纸不许随便离开的契约。我们以为两个人在一起就能够增加一倍对抗虚空的力气,从身体到灵魂,从肉体到精神,这是人最初和最后的期许。但是很快就发现,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情:两个身体和灵魂之间有缝隙,发现缝隙的存在就是怀疑开始的时候。怀疑是一种力量,让宇宙的运行都可以倒转,当然缝隙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崩塌。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十一篇

《无端欢喜》快递到了,让我去取。我不知道这一次快递的是什么,书,衣服,日常用品这些可能性里,每一种给我的愉快也不过是从地上爬起来的愉快。但是它们在引诱我:让我把这庸常的日子维系下去。它们是从远方赶来的小小的鼓励。我想着,在这些快递里,也许会有一次,给我一个偌大的惊喜。有时候我很清楚的知道快递是什么东西,可还是开心,就像不是自己买的那般开心。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哭,都是哭给自己看。 时间匆忙,我们在无限的无序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种明确,而这明确似乎还不够充分就已经模糊去了。 我们不能用生命的虚无来体罚我们自己,它就应该琐碎到柴米油盐,鸡鸭猪狗。每一张蜡黄的脸都应该获得尊重:她们承担了我们没有说出的部分。 原来余秀华老师遇见喜欢的人也会怯懦,我以为她会像写的诗歌一样热烈的表达 读完了这本书,看见一个热烈的余秀华老师,她从不掩饰自己,嬉笑怒骂,情爱欲望,生活和生命的思考。像她很少在意非议一样,我还是要写她是我自初中来就很喜欢的诗人和作家。她的赤裸和大胆只让我觉得她是鲜活,丰满,不被定义的女性而已。土地里开出的绝世奇葩,所以她有“生”的力量!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微博看她与前夫和前夫的粉丝吵架,用词及其。。。可自我了解她,她从来就是这样矛盾且鲜活 。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十二篇

读完整本书后,感觉余女士在本书中的一部分散文写的像诗一样,当然,这是优点也是缺点,语言很优美、意象很足,但有些文章主题感觉很散,例如在《竹节草》一文中,刚开始歌颂其生命顽强,后续却如说道一般,每句单独拿出可能很有道理,但放文章里就很难让读者明白重点是什么。因此,我很比较喜欢这本书那种片段式的文章,例如《黄昏上眉头》、《明月团团高树影》和《你可听见这风声》,它们由一段段小文章组成,第一篇为家里琐事片段,第二篇是与奶奶的零碎时光,最后一篇则是描述出在爱情过程中那一段段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读起来很舒服。稍长的文章的话,我比较喜欢第一篇《只要星光还照耀》。本书在读的过程中,也是看到了余女士对于一些事件的思考,虽然有些不予苟同,读《也说死亡》中,感觉其对于男孩自杀这件事还是过于冷漠,读《人性的下流才是人民的下流》时,我则认为不能把所有错误简单归为人本恶,这是放弃对抗甚至放弃思考的一种表现,还有在《我们歌颂过的和诋毁过的》中对于明星的看法,我是认为这个关系不是强加给明星,而是他们占用公共资源的时候强加给我们的,广播、广告、周围狂热者的交谈,这些都是他们附加于我们身上先,网络暴力固然不对,但也不至于以个人隐私等等原因粉饰和维护其恶行。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十三篇

时间杂乱无章,不知道怎么用。有时候许多可能最后不过变成一种不可能,许多缝隙都想让人钻进去,而又没有耐心,片刻就出来了。总希望在一个 缝隙里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秘密,结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辨别下一个拐弯的地方。但是好在它足够宁静,不会因为你的唐突而改变。 但是这样的宁静还是外界的,外界的宁静来影响自己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如同阳光如何穿过皮肤,血肉抵达骨头?当一切杂乱得找不到次序,除了阅读,没有更便捷的途径了。不管什么样的书,能够入眼入心的便是好的,人会在书里找到丢失的自己,就如同在一个缝隙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想起在广州图书馆,浩荡的书群,感叹一辈子读完其中的十分之一也是一件过于伟大的事情。人读书除了继承,更重要的是让自己 快乐。阅读产生的力量大于其他的力量,这力量把悬空的人接下来,在地面上行走。而只有在地面上的行走才是真正的行走。当我 心虚烦乱的时候,任何途径都是无法解决的,除了读书。 阳光好的时候,读诗,读史,读杂文都让人安详。安详的心境就接近了幸福。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鉴于止水。”人的品格展现于流水间而提升与止水里吧。人生没有被浪费的时间,除了阅读就是思考,而这以外,就是身体力行地活着。 以上的文字摘抄于余秀华《无端欢喜》的一篇文章。敲下这些文字时,我正因为工作上交不出原创文稿而暗自神伤。不知道你们是否会有一份“空”的感觉?“空”是什么状态呢?是执起笔时的凝噎,是决定时的闪躲,是思念时的呆滞。 而我“伤”的理由就是因为“空。”工作之后,这份感觉一直都在伴随着我,不曾散去。 一顺之间,我读懂了余秀华。在《无端欢喜》中,她谈论着生命的“虚”与“幻”,这是一个四十岁女人的思考。但是啊,谁又知道,正值花好青春的我真的不想领悟这份虚空啊!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十四篇

如果作者不是余秀华,可能很难坚持看完的一本书。

弗吉尼亚•伍尔芙对散文书写意见颇多,写道:“文学正在朝散文的方向走去,这让我们获得了许多,须知散文是如此地位低下,因而能够走到任何地方去,没有一个地方是那么低下、那么污秽、那么简陋,使它不能进去”。散文写作对题材没有限制,可以将最私密的个人体验入文,这些个体经验若是处理得当,一样可以成就好作品。但题材没有限制,并不意味着语言没有节制,没有选择,越是简单的内容,处理就当越谨慎,如同考验一位厨师的功力,不是靠上好的食材,而是看他能否将最普通的食材处理得当,一碗白粥就能见火候。《无端欢喜》中个人的情感与经验满溢,或许作者写作时并没考虑过发表与读者,语言太过恣意,尤其是对一个诗人作家,读者对她的文字总是充满期待,下笔为文更谨慎。

对余秀华的诗歌,只读过传播最广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初读就很喜欢;当然,这或许不是她最好的作品,但在农村妇女、脑瘫诗人等多重身份下,浓烈的欲望表达,让诗歌更具魅力。诗歌是具体的,脱离不了诗人的经历、时代与环境,如果一个男诗人用“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来表达,多半会被骂得狗血喷头。

上月在书店见到余秀华,跟她的文字一样,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她的真实坦荡。文学可以只求“真”不求“美”吗?去年读蒋方舟日记体书《东京一年》时,评论到“真正严肃的作家比脱衣舞娘脱的还要干净,她们至少还有一块胶带护耻,而写作者写到最真实处,这条护耻的胶带也得撕去,脱得干干净净,像个勇士”,现在来看要修正下观点了,脱衣舞娘必须要要有衣服护耻,这样才让赤裸的躯体更美。作家写作,勇敢是一方面,美也是一方面。正如《无端欢喜》中的一些句子,可以长久回味:“枯萎是一种彻底的顺从,布满迷人的光晕”,“风和树达成的共识里,有巨大的宽容,一些宽窄不一的形容词进进出出,落到地上又返回枝头”。

无端欢喜读后感第十五篇

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心生诗情。这本书买了很久一直没有读,昨晚静心阅读,像是翻阅着自己,内心很是感动,有一种“久旱逢甘霖,他乡遇知己”的熟悉感。心里想着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她和你有着相似的境遇,有着相似的习惯,有着想通的思想,也有着穿越时空同样的哀愁。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没有经历过生命的伤痛是写不出绝美的诗句的,也只有在不幸的过程中与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才有写出来的欲望。因为没有人能感同身受,没有人能领会你的孤独和无助,没有人能帮助你解脱这痛苦,没有人能泅渡你的宿命,所以你只能与自我对话、自我排解,与自然中的四季轮回、花草树木、鸟兽虫木、昼风夜雨坦露自己的心事与心思,这大概是余秀华的创造源泉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深思、对万千生命和宇宙的关照身边竟无人可说,亦无人能懂。所以纵观世界文豪,内心的孤独是创作的温床,上帝给了你不凡的命运,你只能诉之于书。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不过是有人大彻大悟、有人冥顽不灵。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能够理解生命的真谛,在书中,余老师提及她这几年来生命的变幻莫测和虚空,关于人生、道路、风景、生活、家乡有很多思考和疑惑,在书里她像是在与自己对话,自己困惑亦自己回答。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出境成就了现在的自我,环境的变化也会慢慢改变着我们。生命的意义就是在有限的人生中,探索更多的可能,体验同的环境和风景,你对生命的感知越清晰,那么你对人生的道路就越明确,你需要什么样的东西丰盈自己,你不需要什么样的东西牵绊自己。余老师本没有这样进行选择的机会,即使最简单的行走,她也无法完全独立,她的的境遇羁绊了他,也成就了她。如今很庆幸她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扳回一局,终于有了条件、自由行走于人生版图,虽然依旧孤独、依旧辛苦,但是人生总算是得了生机。有时候与其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踌躇满志,还不如在物质世界里游刃有余,毕竟物质世界里人生的愉悦总是来得简单些。经历苦难心怀万物而常思,现世安稳怡然自得而享乐,只是不同的经历就是不同的深度。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