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日记》读后感(一)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 每次看都会发现自己原先没看懂的地方。 先说一个地方,目录的日记日期,如果留心,会有两处很特别的日期。一个是第一篇日记,10月27日,一个是12月1日和12月2日的日记居然放在12月6日后面。这两个时间节点,其实暗扣两处精彩的故事情节发展。不剧透,感兴趣的自己去发现。 再说一处,关于托德团伙受处罚的原因,似乎迟迟没有说明,但是你要是重点看看11月3日、11月4日的日记,你会明白点儿什么,不动脑子是找不到答案的。 呵呵,这本书绝不仅仅是青少读物。
《托德日记》读后感(二)
这是一篇迟到很久的书评!!!
故事说的是一个屡犯校规而被校方惩罚的男孩儿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
在青春成长的路上,我们总会在大道上迷路,因为大道上的人太多太过拥挤,我们也会因此随着迷失的方向一去不回。我一直认为没有所谓的正确道路,在法律范围内走好你自己的路才是属于你的。可后来才明白,这句话并不适合那些在路上迷路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判辩是非真理的能力,也正因此,他们容易随波逐流,容易迷路。很幸运的是,书中的男孩儿有一个良师能给他指引方向,而他的朋友们也是他成长的重要人物!
托德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时代,虽然间隔不远却也是记忆模糊,能有印象也是我的语文老师,她给予了我自信,教会了我如何说好普通话,而这两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
她是一个50+的女人,慈眉善目,在大多会体罚学生的老师里,她一直都是温柔的劝导。寒冷的冬天,她会放下课程,带着我们在教室里活动取暖;出差回来的课堂,她会和我们分享那一路的趣事,即使我们还是8、9岁的孩子。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学习,陪着我们一起成长,虽说这似乎是所有老师都会做到的事情,但在我心里留下了温暖的一笔,即使早已记不清班上同学的模样,可她的名字,她的身影烙在了我的心上,成了我心里的那股暖流。
老师的任何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他的学生,也许是一个,也许是两个,也许有着更多人!老师作为我们的向导,肩负着比旁人更多的责任。他们对任何人都没有选择,对所有人都要一视同仁。在每天繁重的课业背后还有引导学生的重任在肩上,他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得为每一个孩子负责,他们是伟大的!!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有时甚至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我们只有保持爱与善良才不至于在路上迷失,温柔的待人待己,才能携手在这条人生大道上前行的更远!
《托德日记》读后感(三)
·《托德日记》要怎么看?
托德一共写了37篇日记,其中有三处地方值得注意。
1)细心的读者看目录会发现 10月27日托德写了两篇日记,分别在第9页和第29页。开篇日记已经看晕过很多人,但是如果你翻到第29页,你会发现原来开篇日记是从这一天的日记中撕下来的。这一天,托德把自己欺负同学里卡多的描述撕掉,扔进了垃圾桶,结果伍德罗夫人发现,把它捡起来,铺平,订在整本日记的最前面。
我们可以想想,托德为什么要撕掉前半段日记?羞愧?觉得给老师看不妥?觉得自己的笔背叛了自己的心?伍德罗夫人为什么要执意捡起来,订在最前面?提醒托德惩罚的约定规则?爱惜托德的写作才华?
2)然后是本书第199页、203页、217页。如果不看内文,读者大概会以为日期搞混了。
怎么日记到了这里,日期就乱了?12月6日的日记怎么放在了12月1日和12月2日的日记前面?留心看内文,你会发现,托德被学校赶回家等待处分的时候,他还在坚持不懈的记日记,但他离开了学校,无法在那本留校日记上写,只好找了个黄页本子,写在上面,而且为了省纸,他正反面都写得满满的,不曾浪费任何一点儿空间。伍德罗夫人家访时,让托德把日记订在留校日记本后。
托德一开始非常抗拒写日记,因为写日记意味着袒露内心,他是怎么变成后来这样子心甘情愿地把私密日记交给伍德罗夫人阅览,并做到珍视自己写日记的机会和看重自己的日记的?伍德罗夫人做了什么,让托德对她如此信任?
3)本书第57、62、68页的三篇日记,也就是11月3日、11月4日、11月5日的日记,交代了托德团伙受罚的原因。这是托德接受写日记这件事之后,自己提及的。
在这种不公正的待遇里,托德为什么非要一路打破那些评审的期待,杀入决赛?为什么又在最后关头故意拼出“执照”一词和美式英语(LICENSE)不同的英式英语(LICENCE)拼法?你能理解吗?他利用成年人偷偷变动的无耻游戏规则狠狠地打了现场成年人一个耳光。你觉得他是不是干得漂亮?你能读懂他的骄傲和愤怒吗?他最后走出图书馆,把亚军的杯子递给莱恩特夫人时,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有多么好吗?
《托德日记》读后感(四)
倘若你认真地听过青春期孩子的心声
这个故事以日记的形式开启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叙述视角,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而就是这期间的写作成就了这本书——《托德日记》
每天的留校日记让托德的对抗心理渐渐平复了,他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37篇日记完成后,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舒尔曼幽默独特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渐渐爱上这个锋芒毕露的角色。
他是老师眼中的“坏小孩”,屡犯校规,是老师眼中的废物,被同学孤立排斥,但是,他真的是这样吗?
会帮助朋友缝衣服的他,很坏?
会担心母亲,孝顺母亲的他,会很坏?
语言表达相当出色的他,拼词大赛几乎夺冠的他(由于某些暗箱操作未能如愿),这样的他很坏?
为了帮朋友制作演出服装,翻垃圾桶,搜回收站,这些行为是一个所谓的“坏小孩”能办到的吗?
随着一篇篇日记,看着托德从敷衍到真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我一点也不觉得他打破某人的眼镜有什么问题,就因为一个是老师眼中的坏孩子便如此的不公平吗?愤怒才是那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真实感受,也许它的宣泄口粗暴了点,但不能因为这样便给他贴上一个“坏孩子”的标签。
在上学期间,我们都遇见过这样被老师贴上标签的“坏孩子”,家长会叮嘱不能与他们走得太近,实际交往过后却会发现他们比起所谓好学生更重情义,他们也想努力,也在努力,只是被蔑视久了,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心理让他们的表达方式过于偏激以及别扭。
在这不得不说,舒尔曼准确地抓住了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视角,成功地传递出了托德特有的早熟、犀利和幽默,故事背景被舒尔曼巧妙地编织进了每一篇日记的叙述中。
舒尔曼机智和幽默的叙述让我们看到这个有魅力的、愤怒的年轻人的内心。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非常高明的故事设定,让我们简直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适读年龄层很广,但是它最有可能打动那些觉得功课无聊却渴望找一本有意思的书来读一读的年轻读者的心。
《托德日记》读后感(五)
本书的主人公托德是一个十四岁的中学生,一个调皮捣蛋的叛逆小孩。因为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为了凑字数,托德随意写了一些平时在校看到的时间,这些事情显然有点荒唐。但即便如此,也能从中看出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伍德罗夫人早就用她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这一点,所以,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处罚方式来挽救托德。
读了他的两篇日记,发现叛逆小孩的内心,原来他也很孤单。明明欺负同学,在他眼里却变成了好玩的事情。想想他的同学里卡多该多委屈,好好的眼镜无缘无故被托德弄坏。他为了凑数第二篇居然写了学校的桌椅,感觉这孩子真的好难弄。但是看到第三天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对他日记的评语,发现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居然还夸他的紧闭日记写的好,希望他继续坚持。感受到指导老师真的非常用心,看到托德日记里的那些奇怪的言语,并没有批评,反而看到很多闪光点。
国外的教育确实很好,要是在国内遇到这样的顽劣小孩,或许已经被学校开除了;或许被送进少年管教中心,我们小时候就有类似的孩子被送去。怎么可能专门请老师看着他,用这样的好方法来管住这样的皮孩子。这就是国外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得到好的教育。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只要耐心的教育,也许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深思,国外教育独特性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了最后一篇,托德问了伍德罗夫人一个问题,为什么愿意试图改造一个像我这样的失败者?我们闯进学校的时候你没有开除我,我掰断里卡多的眼镜时你也没有。你没有让我去篮球场捡垃圾,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每天下午看着我,看我乱写乱画些毫无意义的废话。现在你又来到我家这温馨的家里,打算再救我一命。伍德罗夫人看了托德两年的档案。他的成绩很优秀,其他方面很差劲。按照惯例早就应该被开除,但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这说明老师真的非常有感染力,她拥有美好的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这一点值得我们来学习,对待叛逆的孩子不放弃,相信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改变他。
《托德日记》读后感(六)
仔细回忆一下你曾经的十几年学生生涯,是否总会有几个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影子在你的记忆飘过。
他们调皮捣蛋、惹是生非而且成绩糟糕透顶。平时站没站样,坐没坐样并且不修边幅整个人看上去是要多邋遢有多邋遢。他们不会有过硬的家庭背景,所以一旦遇到势利小人总会对他们嗤之以鼻,而他们自己似乎也并不在意别人对他们的看法。
如果你告诉我说,在你的学生生涯中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人物。那么我想,你要么是在一个个宛若天堂纯净无比的学校中度过了你的学生生涯,要么你就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我上学的每个阶段周围都会有一两个类似这样的人物。当时年幼,思想单纯,总觉得老师所做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所有和老师对着干的学生都是坏孩子,对于这样的同学自己的态度也是和老师一样一样的,那就是瞧不起。
《托德日记》讲述的就是一个所谓的“坏孩子”的经历。作者用日记的形式来讲述托德.芒恩,一个十四岁中学生的故事。
托德在某些老师的眼中是一个标准的破坏秩序的坏孩子,他们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废物,甚至想把他开除出学校。但是伍德罗夫人却留下了托德,用每天留校罚写日记的方式代替惩罚。
在这一篇篇的日记中我们渐渐了解认识了托德。他不是那种纯粹的坏孩子,相反他很聪明,会帮助朋友,疼惜母亲,并且成绩也不算坏,甚至还能够在拼字大赛中大展风采,虽然比赛的结果被一些人龌龊的操控,但是你不能否认托德的实力是非常强的。
他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对周围的糟糕的环境和内心丑陋的人们心生不满而已,因为不满,所以叛逆,因为叛逆,所以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坏孩子。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伍德罗夫人,这使他的人生开始慢慢有了变化,如果他没有遇上伍德罗夫人,也许托德的人生之路是危险的,就此破罐破摔走上不归路也说不定。
回忆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当年的那些所谓“坏孩子”真的就如同风传的那般不堪吗?对于他们的成长过程,自己是不是也对他们有了坏的影响,是否在不经意间曾讲的话,做的事伤害到了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或许也是帮凶。
时光不能倒流,曾经发生的我们已经无法弥补,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学会思考,不再为别人所左右。在我看来这就是《托德日记》给我们的一点点启示。
《托德日记》读后感(七)
虽然我的宝宝都还比较小,但是在和她们相处的时候,我常常惊讶于她们的行动力、好奇心,以及无穷尽的稀奇古怪的想法。我们大人也是从小孩的状态慢慢长大的,可是,似乎这时光的流逝,也让我们渐渐淡忘了我们的童年,忘记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曾经很认真很投入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我们曾经也很郁闷,大人为什么不理解我们吧,现在我们也成了曾经我们眼中的大人,孩子的世界也开始让我们不那么容易理解了。
还好,我觉得,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对此有意识,有行动。比如看书,就是很好的跨越代购的办法。这本《托德日记》,是一本很精彩的演绎,孩子的学习、生活、所思所想,都生动地在书中展现出来。而且,这本小说以一个特殊的表现方式:日记的方式来呈现,不止读起来有种轻松聊天的感觉,节奏也非常顺畅,主角托德的魅力也深深吸引着读者。
托德是个十四岁的中学生,家境很一般,在学校中屡屡违反校规,而且有个小团伙,几个也不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的玩伴。由于指导伍德罗夫人的独到的眼光,把托德受惩罚的方式设定为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刚开始,托德在日记中发泄情绪,一贯如常的吊儿郎当的形象仍展现在日记中,慢慢地,当托德的对抗情绪平复之后,他开始使用这个他自己也很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语言生动有趣,描绘的场景也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实我们都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来给其他人下定义和评论。托德在学校中,在家庭里,都是一个普通,甚至是爱捣蛋、不听话的坏孩子。这样的坏学生,在一些老师眼里,是烂泥扶不上墙,是可以放弃的对象,比如在 11月初的日记里,托德写了参加拼写选拔赛的故事,科奈尔夫人的生气,哈蒙先生的纠结,还是托德的完胜,非常精彩的一次逆袭,托德抓住一个机会,在众人轻视的眼光中,好好的表现了一番。其实,这就是孩子的心思,非常真实又生动。
通过书中 37篇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情弱者、聪明能干又热爱阅读的孩子,即使在生活中没有遇到优越的环境,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在生存。也许对于孩子,我们这些掌握很多权力和资源的大人,可以用更客观、更包容、更耐心的眼光和做法来对待,也许这样,孩子也更有机会让孩子像托德一样,发挥所长,健康成长。
《托德日记》读后感(八)
每当我看到《托德日记》这本书封面的头像时,就觉得混乱得不得了。铅笔涂鸦的头像上留白的单词是SCRAWL,它的意思就是潦草地写、乱涂乱画。没错,或许,乱涂乱画正是每个孩子喜欢做的事。我时不时会发现小不点们会在书的边边角角、本子的正反面,留下他们的涂鸦,还有抽屉里、墙壁上,涂鸦是孩童的乐趣。可是每当大人看到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会表现限制,而且会强行要求孩子改变。那是因为我们始终站在高于孩子的位置来要求孩子。封面上的托德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读了托德的日记之后,托德的形象已然跃然纸上。这个男孩,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不遵守规则、叛逆、强硬、令人头疼的孩子,他因为屡犯校规,被勒令在伍德罗老师的监督下,每天留校写日记。刚开始,他为了凑字数会随意地撰写日记,甚至通过日记肆意嘲讽校规及老师和同学。但是,老师伍德罗夫人却从托德的日记里发现了他的非同寻常,她对托德有别于别的老师和大人对托德的态度,伍德罗夫人对托德始终是关切、理解的。
通篇读来,我们会看到这是一本日记体形式的小说,每一个章节就是一篇日记,大部分日记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发展的,但是也有个别日记的时间是打乱的。开始我误以为是印刷出的错,但是仔细阅读了其他篇日记的内容后,就发现,原来它们被打乱是有原因,譬如,第一篇日记的时间其实比后面的五篇要晚,但是它却被放在了第一篇,看了后面日记的内容,我才知道原来托德把这篇日记撕掉了,但是后来又被伍德罗夫人从垃圾箱里找到,然后钉在了这个日记笔记的开头,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这篇日记就在第一篇的位置上。这样的编排更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而托备、伍德罗夫人,这些形象也都显得真实鲜活、跃然纸上。
托德的每则日记,会有伍德罗夫人或长或短的评语,确切说,并不算评语,可能说是伍德罗夫人看过托德日记之后与他的交流,伍德罗夫人是位善良、且懂孩子的老师。她留在托德日记上的话语以朋友的姿态来交流,并且会引导托德聊聊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因此,越到后来,我们会发现托德的日记越来越有条理,而且也越来越有看头。
这个以校园混混的面貌出场的男孩,其实是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又聪明能干还热爱阅读的好少年,但是好与坏的界线到底是怎么来划分的,谁又能道得清,一个人的身上会有多重性格,中国的三字经,说得很明了,“人之初,性本善。”托德本性也是善的,但是人以偏见待他,只会引发他的叛逆,而伍德罗夫人以独特的方式挽救了托德,托德的对抗情绪渐渐平息了。
读了这本书后,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些许启发,对待孩子,你的耐心够吗?你真的理解他吗?我们对孩子的言行恰当吗?值得深思、反思。
文/ashely
原创,若转载刊用需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
《托德日记》读后感(九)
对于日记,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不过的一种写作文体。而把一个人的日记汇总集结而成的小说作品,我们或许更可以发掘出意想不到的阅读新体会。
《托德日记》---一部被称之为是触动人心的少年日记,着实出彩地创作出了一部精彩的阅读佳作。身为家长,我最初翻阅这本书册的目的在于启发自己的孩子可以学写日记。但是在不断地深入翻阅中,我才发现本书的价值定位早已经完全超越了寻常日记的阅读意义。事实上,《托德日记》更是一个关于教育领域的经典案例分享。
本书的作者很是精彩地以孩子的视点出发,逐一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源自于名为托德的孩子日记。全部日记基本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但是却又对某些特定的日记时间进行了次序的更换。以此作为响应作品中托德和老师之间故事的发展需要调整。让原本波澜不惊的作品形式有了跳跃的新颖节奏感和生动性。走入日记的深处,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话题故事紧紧地围绕着托德的所思,所想,所感而编撰。紧扣着“坏孩子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好老师最精彩的为师之道”主题,书外的读者别出心裁地可以看到众多这个名叫托德的孩子心声。虽然被旁人称之为坏孩子的托德,其实有着太多我们并不为人所知的心事和故事。经由着老师循循善诱般的启发和引导,托德将自己的事情逐一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于纸上。一个生动的,形象的,鲜活的,个性的托德就此跃然而出地在这些日记中展现。少年的心事有谁知?耐心而又懂孩子的老师认真来启发和引导。虽然托德本意并不乐意告知他人自己的事,但是通过日记的形式,所有的内容都是那样自然流畅地流泻于笔端,创作于文字之中。初时“坏小孩”的托德,实属同情弱者,钟情受益,聪明能干,极具写作天赋的好孩子----善意的引导,正确的启发,美好的感召让托德借助着日记的写作逐渐地“脱胎换骨”。很是佩服作者入木三分的描绘勾勒,更是佩服作者拿捏有道的日记创作,我们于这部作品之中看到的完全是一个青涩有才的少年书写的精彩日记篇章。
在以往我也读过不少的青少年文学作品,但是这部以“日记”形式精彩诠释下的青少年形象着实深入我心。阅读者这部作品,我受益颇多。类似于我看到了强大的美好人格感召力量的强大能量。本书的孩子托德正是因为好老师的启发和引导更加地成熟,积极向上。类似于日记之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文字创作力。里面记录着孩子视野下的学习生活点滴;里面更记录下了孩子渴求大人理解他们的诸多细节;里面的内容更时刻展现着诙谐,风趣,调皮有个性的诸多元素展现。这里的托德是鲜活的,是生动的,是真实的。他其实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些被错误定义的“坏孩子”。借助着日记的形式,我们的家长还是老师很是有必要时刻提醒和反省自我。究竟该如何走入孩子的世界,感知他们的心声,陪伴他们的成长,引导他们的成才------
通过《托德日记》的阅读,我非常肯定地认识到了本书的出彩所在。身为一名家长,我更借助着这本书册的阅读找寻到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孩子的方式:让日记陪伴孩子的成长,让尊重和信任首肯孩子的优点!毫无疑问,《托德日记》一书着实有着太多的看点等待着我们的发掘和领悟。
《托德日记》读后感(十)
生命中的明灯—读《托德日记》
by:洁yuanyuan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一个人,或父母,或老师,或朋友,他在你人生前行的道路上给你一些启发和鼓舞,也许只是一星半点,也许是倾囊相助,这些都可以让自己受益终身。而托德也不例外,他也遇到了他人生中贵人。
最初了解这本书是听朋友推荐的。正直儿子马上入学,感觉自己的重点由图画书慢慢的转移到了儿童文学,从而有机会认识了托德这个在世人眼中的“坏”孩子;从而可以走进一个孩子的内心,听到他的渴望与呐喊。
《托德日记》是马克.舒尔曼的第一部青少小说,一问世就受到了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最佳青少图书奖。这本书以一篇篇日记的形式出现,由托德自己记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坏”男孩内心的改变。目录后面还有一张主要人物表,让我们了解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及关系。有时自己读书时一时迷惑,这张人物表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帮我理清思路。
之所以有托德日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外号叫暴君的男孩,在世人眼里是一个“坏”男孩,在学校受到惩罚时,为了不用捡垃圾,而接受了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改造”。所谓的改造,就是放学后留在教室里写日记。我们可以看出,从最开始的第一篇日记中,托德的愤怒、压抑、不甘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钟表、黑板……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托德看不顺眼,为了凑字数,就把自己的所有情绪都融入了日记里。可是不难发现,即便如此,在我们看来要憋很久才能写出来的文章,托德却在短短的时间内一蹴而就,描写的文字一点都不突兀,可见在写作这一方面,托德有着得天独厚的天分。而这个天分被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发现了,并采用了这个方式来加强。
虽然这本书是以一篇篇的日记形式呈现的,但是故事的进程依然遵循了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开始托德的记述看似平平淡淡,但是这些都是为后期的精彩做铺垫的。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坏孩子的真实内心,看到了他内心一点点的变化,越来越趋于平和。让一个正是处于叛逆时期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一点点喜欢上这个形象,那不就是曾经的你我吗?过往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托德以这样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真实内心,长大后再来翻看,一定有非常温暖的回忆。
这里不得不说伍德罗夫人的高明与睿智。在世人眼中,托德被贴上了标签,但这并没有蒙蔽伍德罗夫人的双眼,让她一眼看到了这个男孩优异成绩下的内心世界,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他打开内心,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我想,这样的老师是让人敬爱的、让人期待的、让人感激的。
37篇日记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内心,我们也曾经历过叛逆,也能理解孩子的内心。那面对我们孩子的叛逆,是不是也可以像伍德罗那样用智慧感动孩子,用温柔征服孩子。
《托德日记》读后感(十一)
“我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我是可以改造好的,是吧?你就是想改造坏孩子。你其实根本不了解我们。”托德•芒恩,一个十四岁的中学生,对于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存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面对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话语里无不充满着一个少年的傲慢与轻狂。
托德在班里不算优等生,会和一些爱做坏事的人组成团伙,不经意便是被划分在“异类”里面。指导教师伍德罗作为托德的一对一指导教师,要求托德放学留下写日记。日记从10月19日到12月8日。拿到这本书看目录,咋一看可能以为排版出错,日期有些混乱。托德写日记的时间除去周末两天便是周一到周五,按要求是每天一篇。但是10月27日的日记有一部分在最前面,漏了一篇10月25日的日记,11月30日和12月6日的日记有两篇,这日记的变化也反映着托德这一个多月的心里变化。从一开始写日记,凑字数,写了撕掉到逃离学校不写,到后来主动写,一天写好几篇而且还换本子写,他逐渐信任了指导教师,并且很自然地愿意去倾述。这本书一问世即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最佳青少图书奖。当我们看着一篇篇日记,不妨去思考坏孩子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是否破坏财务打破规则就是坏孩子了呢?
伍德罗夫人每天阅读托德的日记,有必要时给托德留言做评语并给出建议,似乎在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中,托德变得更为柔软,不再激进。看着托德的自我描述,不禁也把我带回学生时代,作为学生大都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只是每个人表现的方式都不一样。在集体教育中,那些让老师们省心省力的学生老师大都喜欢,而总是带来麻烦的学生便成了老师的困扰。老师们关注着坏学生一心想除去不良行为,而他们得到了关注反而引以为乐,更加嚣张。一来二去,猫捉老鼠般总是难以消停。伍德罗夫人面对托德,没有直接说要他改正什么,只是让他来写日记,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伍德罗夫人并非一时兴起让他做这个事情,在一对一指导前,她翻看了托德两年的档案,了解了这个孩子机灵而善于表达,因此因材施教。从日记里也看出,托德阅读面很广,常常引用名言名句、文学案例来讲述譬如有引用到的《白鲸记》《圣经》《佐罗》《罗宾汉》等等。一个爱读书的人,品格坏不到哪里去。通过托德对学校老师行为的讽刺,同学的比喻,也让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老师的行为是否一定正确呢?
在这留校写日记的过程,伍德罗夫人也去了托德的家里。在托德家没有批评,没有抱怨,像个朋友般问候交流,无不温暖着托德的心灵。从他活灵活现的描述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托德是一个有着正确人生观,积极向上的年轻人。只是在社会背景下他们的一些行为在普通人眼里都被放大,因此从管理角度来看最好的办法便是采取措施,防微杜渐。
作为老师我们看这本书,伍德罗夫人便是我们的榜样。我相信家长也更愿意遇见这样的老师。而作为家长,也应该感受到和孩子相处需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多陪伴交流多倾听。而日记这样一个平台也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作为老师,也许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更适合与学生相处,彼此建立信任感。同样,倾听也很重要。
马库斯•西塞罗曾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真正的教育,更着眼于学生明天得成长。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成长完善的过程,以自身的善与美去压倒恶与丑的过程,由此不断孕育出人性的光辉,让生命变得丰富光明起来。
《托德日记》读后感(十二)
这本《托德日记》带我走进一个小男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托德是一个很特别的小男孩,他有时会向有钱的小孩“打劫”,因为他自己把免费午餐卡丢了,也会为了“喜欢”的女生,而去翻垃圾桶、翻救济站去找舞台剧表演所需要的衣服。托德的绰号是“暴君”,他和小伙伴“霸王”、“火鸟”和“强盗”在学校闯祸了之后,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刚开始他觉得这是在关“禁闭”,每天在纸上也是写写画画凑数字,渐渐在伍德罗夫人的开导下,他敞开了内心,愿意把一些真实的想法写出来,也让我们了解到这个胖胖的“暴君”表面之下暖暖、细腻和不屑的内心。
现在看来,哪个国家都有趋炎附势、丑陋不堪的老师。托德误打误撞进入了拼字比赛的现场,发现参赛选手每人都拿着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单词表,而他居然一点都不知道有这么个比赛,显然这是内定的、有关系的、父母有钱有势的孩子才能参加的比赛。我觉得这是托德打赢的最漂亮的一仗。显然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也很像是美国大片里所有人都不看好你,但你却是一路开挂、赢到最后的“阿甘”式的人物。其他小孩一个个都被淘汰了,最后只剩格雷格——一个在学校永远受欢迎、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本来格雷格已经拼错了,科奈尔夫人却用英式英语为他开了绿灯。托德把最简单的“license”故意拼错,科奈尔夫人和校长简直欣喜若狂,这可真是讽刺啊。其实有好多小孩都是“托德”,你以为不公平只是从你进入社会才开始吗,不是,从小就开始了。如果你干一件事情、或是你家要干一件事情比别人要困难的多,那就是不公平的存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择校。所以说,我们早就练就了“不在乎”的强大本领。托德说,我不会让任何人伤害我的自尊,除了我没有人能伤害我的自尊。
上体育课的时候,托德和强盗分在一组,和两个又矮又胖的女生对打羽毛球。“我们透过又大又白的排球网俯视着她俩。她俩显然和我俩感觉一样,彼此对视的感觉很恶心。”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被逗得哈哈大笑。太有画面感了!托德很胖,两女生也很胖,看到对方就如同看到自己一样,来自于同类的厌恶和鄙视简直比吃了苍蝇更让人觉得恶心。强盗并不会打球却还要像专业运动员一样蹦来蹦去,他俩被女生狠狠地KO了。然后俩人因为言语不合愉快的干了一架。在最后关头托德没有把球拍扣在强盗的头上,否则他就真的成了“暴君”了。
我小学二年级刚开始学写日记的时候,每天都很用心地写。但是太小了,也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东西。等到我上了初中,初二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男生,我记得从我开始喜欢他,我就开始写日记,过了一个寒假之后,我写完了一本日记,当然其中不乏注水凑数的。我把本子给了那个男生,他看了之后居然给我还回来了。后来我们也没开始,也没在一起,我就把日记给烧了。现在想想真是可惜,按照我每喜欢一个人就灵感大爆发的规律,其中有不少好文也未可知。也许也会被自己当初的傻气逗乐吧。那真是一段敏感脆弱的岁月,他一直被我视为讳莫如深的存在,我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我才不在乎了。
现在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才会写写日记给自己加加油鼓鼓劲,分析分析当前形势,告诫自己你如果不努力,不抓紧时间作出改变,那么一辈子就这样了。写日记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虽然时光无情流逝,但是我们把所有美好都记录下来,同时反省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托德日记》读后感(十三)
清晨乘车,偶听到一位妈妈向旁人抱歉,自己儿子因调皮,在数学分组活动中被老师给孤立。很是抱歉,这位家长恰巧就在我身旁,尽管我不想听,可是那些话语还是飘进了我的耳朵里。随着这位家长的各种抱怨,我突然想,如果这个孩子能遇到伍德罗夫人该有多好,或许一切就不再是这样了。
伍德罗夫人,是托德的指导老师。这本《托德日记》就是记录了这个名叫托德的男孩子,在伍德罗夫人的要求下,写下的37篇日记。
本书作者是马克•舒尔曼,美国知名童书出版人。
这个屡犯校规,被校方惩罚的孩子托德,遇到了伍德罗夫人,她采用另一种教育方法:留校写日记。托德为了完成限定字数,开始随意的写,却没有想到伍德罗夫人认真仔细地看了他的日记,除了修正他的语法,并且在上面加以评论。日记成了他们交流的另一种方式,在日记里,托德将一天里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写了下来,有意思的事,讨厌的事,开心的事,统统记录了下来。时间是一剂良药,在留校写日记的日子里,托德打开了交流的瓶口,倾泄出了所有的不满,却也渐渐平复了他的内心。
早上那位抱怨的妈妈,她家的情况跟托德差不多,那个孩子是单亲家庭,所幸托德还有一个新来的爸爸,尽管对托德的态度不好,但有总比没有强。托德和那个孩子一样是不幸的,托德误打误撞发现了拼写比赛,没有被告之有这么一个活动,也没有赛前的材料复习,他就凭借着我想要去参加而参加了,公平呢,没有公平。那个男孩子数学物理非常好,参加数学小组,ABCD组却独独把他自己分离,公平呢,没有公平。但是托德却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伍德罗夫人。这位指导老师真正懂得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上,而是在鼓舞与唤醒上。正是她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质,她发现了托德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帮助托德唤醒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而这位指导老师所做的一切,恰好挽救了托德。
从日记里就能看出托德的转变,从应付,凑字数,到慢慢敞开心扉,从对同学的不喜,从对学校的抱怨,就餐时间,图书馆等等,托德没有一样瞧着顺眼的,到慢慢的同情弱者、重义守信。托德美好的品质只是被调皮,不守纪律给遮挡了,以致于没有人看得到,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伍德罗夫人的教导之下,托德的好品质一一显露出来。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是相机诱导。或许托德的这个事情是个例,但我认为就算是没有伍德罗夫人,家长也可以学做伍德罗夫人,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家长需要了解和知道,并非是质问、交待,或是喋喋不休的报怨。而是像伍德罗夫人那样,与学生在同一视角,去理解他们,再以家长或是老师的高度,去指引他们。而孩子,他们需要倾诉,需要一个发泄口,他们需要有人听,而不是老师的指责,他们需要人指点,而家长却忙碌无暇顾及。但是从中,特别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校园生活占据他们一天当中的一半时间,身为孩子家长的我,却觉得与孩子加强沟通,去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遇到一位像伍德罗夫人一样的指导老师,但是我更希望每一个家长也都学习成为像伍德罗夫人一样的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质,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托德日记》读后感(十四)
我知道你是怎么想到。
你觉得我是可以改造好的,是吧?
你就是想改造坏孩子。
你其实根本不了解我们。
---摘自《托德日记》马克.舒尔曼
明显这本书中描述的不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是自己家的孩子,他打开脑洞,已第一人称“我”的姿态,拨弄着读者的神经。比起偷看青春期孩子的日记,反复盘问套话,直接看《托德的日记》更来的简单直接。仿佛你蹲下膝盖,平视着触动那个年龄段的叛逆敏感聪明的神经。
既不需要过分的夸赞,也反感煽情的感化,只是等待,等待,等待,等待“我”的长大,忍耐,忍耐,忍耐,忍耐“我”渴望认可的挑衅。
“狮身人面像死后重生了,它有神奇的魔力,而我则是被诅咒了。”如此脑洞,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惊叹托德的二次元价值观,也联想到自己的孩子,怪不得总是自以为是的以自我为中心,责备孩子叛逆自我的同时,也许该欣赏下孩子们丰富的脑神经,与小自恋。其实谁小时候没有一段不是爹妈亲生的遐想桥段呢。如此,了解之后,也最好是已等待的心态,等待托德们长大,冲破二次元,Welcome Home,欢迎回家。
“拜托,托德,做一次好人的。”这个卑鄙小人想求人的时候满脸绝望,完全没了平视的骄傲。………..之后的描写,不出所料托德完成了一次恶作剧,如同每一个被老师请过的家长所经历的那样,就不再这里细说了。
“托德,能请你帮我弄一下这个吗?”
“那个电视压着录像带的连接线,她没法把连接线拿出来。老师需要个聪明的孩子…….能帮她把电视机抬起来。我猜卡森夫人不知道我还在留校察看期间,我可没心情帮她干这个!好吧,最后我还是帮她抬起了电视,…….。我居然觉得自己很有用。”
托德每一段混沌的状态,都被身边的老师恰到好处的往好的方向激发着没有给他在任何方面衡量,比较,贴上标识标签。
这是一种 尊重,站在成人的视角看,很多人做不到,尊重一种认知,一个生命的成长体验。
这么说似乎有点过分了,连我自己都有了一点犯罪的感觉,因为我经常以爱的名义,破坏一个生命的成长体验。这是托德带给我们的感触,希望更多的渴望与托德们沟通的长辈,渴望得到长辈关注关爱的托德们,都看到这本《托德的日记》。平行宇宙都有黑洞来完成时空交错,这些认知体验的相互理解又怎么会在诚意与尊重面前是无效路径呢。
《论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已卡里尔•纪伯伦《论孩子》来结束吧,这最贴切的经典篇章提醒自己,也送给所有和我一样对《托德的日记》满怀感触的长辈和托德们。
2015年.7月
《托德日记》读后感(十五)
老师喜欢乖孩子,这几乎是不可推翻的教育界的“常态”。然而,孩子总有叛逆期,老师总会碰到不听话的学生,或多几个或少几个。于是,如何对待叛逆学生,成了深处教育圈的老师及学校管理者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对此,长篇小说《托德日记》或许给出了一个智慧的答案。
《托德日记》是一本日记体形式的长篇小说,一经问世即受到美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最佳青少图书奖。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14岁的托德屡犯校规,受到校方的惩罚,被勒令在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的监督下,每天放学后写留校日记。托德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看完日记,你会突然发现,托德并非一个十足的“小混混”,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身上拥有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等闪闪发光的优点和品质。
日记体是这本小说的最重要的看点之一。一个叛逆少年,因何叛逆,为何乐于破坏,为何敢于挑战学校的权威?这本日记算是给出了一个分析的入口。托德之所以叛逆,至少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的原因。托德来自贫民窟,母亲和继父忙于生计日夜操劳,无暇顾及托德的情感需求。贫穷和父爱母爱的缺失,使得家庭对托德缺乏温情脉脉。而在学校,刻板的管理,老师的偏见,同学间竞争与猜疑,让托德等几个问题少年蜷缩在僵硬的躯壳里,用沉默、自暴自弃或破坏,进行进行自我保护,抵御冷冷的目光,或者走向教育的反面,进行反抗。
小说智慧地设计出了一个人物——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她用独特的方式——让托德写日记代替处罚——挽救了托德。在伍德罗夫人身上,我感受到了美好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的力量,是她将小说升华,让小说非同一般。如果没有伍德罗夫人,托德或许将跌入黑暗,流落社会,走出一段悲惨的人生轨迹。如果真是这样,教育界无疑要为此负责。
小说的结尾部分道出了伍德罗夫人之所以对托德网开一面的原因,集中反映了伍德罗夫人的教育思想。正是学校在文字上犯了错误,让托德抓了空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解。这让伍德罗夫人认定托德不同其他“混混”。
毫无疑问,倾听与理解,是伍德罗夫人不同于其他老师的独特之处。对于教育,我们理所当然地交给了学校和老师,缺忽视了学生——学校真正的主体。社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学校是施教者,是绝对正确的管理者,而学生是被教育的。他们幼稚浅薄,根本无权参与教育。于是,学校管理者、老师的很多错误被掩盖,偏见被忽视,虚伪被修饰(《托德日记》里英语老师哈蒙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吗)。很少有人说,请学校、老师听听学生的意见,请听听学生们怎么说。这难道不奇怪吗?是因为他们没有发声的要求,还是没有给予这样的权力?《托德日记》则呼喊:学生有话要说。
托德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善于倾听、认理认善认优的伍德罗夫人。在书中,我们看到,伍德罗夫人承认学校存在失误,而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对此视而不见;她认为托德辩解有理于是给予他最好的机会,而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早就认定托德是个“小混混”;她看到了托德的优点于是为他受冤受罚而奔波,而不像校长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地问责。相比而言,小说中托德的“混混”朋友“霸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霸王”能够整段整段地背诵《圣经》,但由于缺少被倾听,最终和托德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不能否认,学生有很多不健全之处,但他们绝不是没有生命的橡皮泥,也绝不是没有思想的木偶。叛逆少年更不是“坏小孩”的代名字。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和老师应审视自身,回归真正的教育——理解和健全人,而不是改造成某种人。正如托德在日记里说:“我认为艺术课的重点是选出几个毕加索,然后让剩下的这些学生放松自己,把艺术课当作是重要课程的调剂就可以了。”
对于教育,已有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予了关注,比如《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等。这些作品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正能量。而《托德日记》又一次给了学校管理者、老师们一次审视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