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叙事之道》是一本探讨好莱坞电影叙事技巧的书籍。通过对多部经典电影的分析,作者揭示了好莱坞电影如何运用情节、人物和结构来打动观众。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叙事的原则和技巧,对于电影爱好者和影视从业者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好莱坞的叙事之道读后感第一篇
这本《好莱坞的叙事之道》专业性的电影知识非常多,涉及的面也比较广,在我看来已经足够作为电影类高校的教科书。虽然表面主要是讲好莱坞电影中的故事与风格,但其实本书还很深入的研究了美国电影这些年的成长、发展、改变以及电影拍摄的很多幕后故事。
作者大致按照两个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主要说清电影情节设置和叙事方面的经典法则,第二部分则着重研究电影的视觉风格。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更多的是探讨旧的电影剧本规则与新观念之间的传承及碰撞,对于好的剧本在任何时期都是最重要的,但是在20世纪初期非常盛行的“三幕式”结构成为了主流,一时间所有经典电影都严格的按照这个结构来叙事,甚至于在剧本的第几页故事应该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此死板的规则在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自然遭到了电影人的强烈反抗。因为在简洁明了的讲故事同时,也限制了电影的发展,所以在后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接下来便开始了好莱坞电影百花齐放的时代,出现了越来越多反传统的叙事手法,在这里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主要用到了电影《记忆碎片》,其实这部电影真正的情节并没有多复杂,所有的真相都在20分钟之前告诉你了,但是因为叙事手法的高超使得大部分人在看完全篇之后反而说不明白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一阶段也就是主观叙事与网状叙事相结合的阶段。其中快速剪辑、镜头焦距的两级、依赖近景和特写,以及全方位的摄影机运动这四种手法构成了电影叙事新风格的核心。
由于第二部分是讲电影的视觉风格,所以在这里作者在叙说理论的同时辅以相当多的电影镜头来说明拍摄手法。在这一阶段电脑技术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并且很多导演都开始走极端,强烈的个人风格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主题。简单质朴与奇特花哨二者既对立又互相影响,同时每个导演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但就如作者所说,严格来讲这些极端还是传承的一种。
讲了这些相对枯燥理论之后,本书还在后面列举了1960年到2004年好莱坞全球电影排行表,这点让我非常满足,在看完这样专业的知识之后,非常有必要根据年代来逐一重温这些经典电影,相信会让人有意外的收获!
其实作者很多电影术语太专业了,所以我这种外行看起来还是有一些艰难的,上面很多都是我本人理解作者想要说明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也许有跟作者想法相左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就像我说的一样,这本书作为教科书绰绰有余,所以正在学习电影的学生或者想要了解电影剧本叙事手法的朋友最好亲自买来一读,本书不会让你失望。
好莱坞的叙事之道读后感第二篇
好莱坞是很多美国电影人的梦想之地,好莱坞的电影地球人都知道。大家看电影还是很在乎所讲述的故事,所以关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之道”,相信很多电影爱好者感兴趣。这本《好莱坞的叙事之道》里有很多干货。
全书分为两部分,好莱坞电影的叙述手法和视觉风格。上世纪60年代算是大制片厂时代与后制片厂时代的分界,好莱坞电影人开始明显意识到了电影的传统与变革问题。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在于它的兼容包并,也在于它尊重、致敬传统,经典的叙事法则没有褪色。
三幕式或者四分结构(置建部分、复杂情节、发展部分、高潮部分)、角色转变、原型等,一直被实践证明着经典叙事设计,约定、最后期限、因果关系密集的设计场景、蒙太奇手法等,也是一直被检验与应用的经典叙事技巧。
关于好莱坞电影的新发展空间,作者介绍了各种类型片,从“类型片生态”讲到“构造世界”。
“手法越复杂,叙事就需要越多超额的附加信息”,而且不同寻常的技巧要建立在稳定的框架之上,即一些经典法则之上。网状叙事、反英雄角色、闪回等,也是从不同方面在做有意义的尝试。
书中提到,其实电影中的很多叙事创新在其他形式的媒体或艺术中早已存在,比如小说、戏剧等。
经典电影的成功在于它是一个“连贯一致又灵活多变的美学体系”,所以后来的电影人是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不过这也是令人痛苦与清醒的事实。
在视觉风格的部分,摄影剪辑上,加强连续性是当今美国大众电影的主导风格,核心手法(或标志)包括快速剪辑、镜头焦距的两极、依赖近景与特写,以及全方位的摄影机运动。在“追本溯源”的内容部分,我们看到了各种镜头运用的发展演变。可以在技术变革、工艺实践和制度环境中找到风格发展的原因,“不断改变的目的论、目标之间的相互影响、限制条件、面临的问题、权衡取舍、调整后的目标,以及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是电影史所谓风格变化的特征,而加强连续性证明了这些特征的影响与作用。
全书通过对近百部电影的或详细或简略的剖析,诠释了好莱坞电影的叙述手法和视觉风格。这些于读者而言是非常棒的体验。《甜心先生》《记忆碎片》《低俗小说》《教父》等经典电影的解析让人大有收获。
而书的正文后面整理的好莱坞年表(1960-2004)可谓是珍贵难得。每一年中都列出了各种电影统计数据、公司活动以及电影制作技术,也是一大干货。
好莱坞的叙事之道读后感第三篇
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利亚洲洛杉矶郊外,在20世纪初期,大量的独立制片人涌入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渴望在此一展宏图,它是美国电影界的暴风眼,无数的优秀导演、编剧、制片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电影的叙事法则已经开始友好地向外输出了,它的故事情节依赖于明确的肢体动作表达、强烈的矛盾冲突、不断上升的戏剧性风险,然后由时间压力驱动到达高潮。
在美国电影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以一部两小时长的电影为标准,假设剧本中的一页包含的内容等于银幕上一分钟所演的内容,那么每一幕所占的篇幅为第一幕需要用30页,第二幕60页,第三幕再来30页。此标准从20世纪初一直沿用至今,有人觉得它是电影界的武林秘籍,若是领悟透彻,登峰造极指日可待,也有人觉得此般“金科玉律”若是完全照搬,颇有些固步自封,扼杀了编剧的创造力。但大多数影人的观点更倾向于前者,第一幕用于精巧的建置,第二幕中冲突不断的升级,第三幕则布置恰当的转折点,这不失为大众电影的最佳设计模式。
比如去年上映的电影《天才捕手》就是很明显的三幕式,第一幕讲述的是作家沃尔夫穷困潦倒的模样,多次投稿多次被拒,直到他遇见了他的伯乐铂金斯,这是第二幕的开始,在第二幕中他的心理状态由咸鱼翻身时的兴奋,转变为对文学的如痴如醉,癫狂般的挚爱,最后升级为刚愎自用,目中无人,他与铂金斯断绝了来往,他过河拆桥之时则将电影引入了第三幕,当他最后领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多么可笑时,疾病却摧毁了他的身体。此片能够引起观众巨大共鸣的原因就是第二幕与第三幕完美的连接在了一起,当人物为了解决外在问题而被迫直面内心冲突的时候,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就会增进和加强,此种故事结构能够给观众带来清晰缜密的心理体验与情感体验。
好莱坞电影讲究“构造世界”,若现实世界称为三次元,动漫称为二次元,好莱坞电影或许也可以称为电影次元,而且它的次元中还包含了无数的“平行宇宙”,有影人说,“电影要打造层次感,一部电影就好像一块700层的电影蛋糕一样。”比如昆汀·塔伦蒂诺,他在这方面就做的极好,有影评人称昆汀为“考古狂人”,他的影片中包含了许多“彩蛋”,比如他最有名的《低俗小说》,在他编织的城市中,里面充满了对电影和电视节目(例如脱口秀《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Fever,电视剧《欢乐时光》,Happy Days)的大量引经据典。在《杀死比尔》中,他则用亚洲动作片、欧洲专题片和日本动漫片拼凑成了一个密闭的世界,再比如《刑房》,丧尸、女色、戏中戏等等,多种元素糅杂在一起造就了这部cult神片。安德烈·马尔罗说:“如果说艺术史正在变成一个虚拟博物馆,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那么,塔伦蒂诺则给予了极客风(极客含有智力超群的用意,多指某行业内顶尖人物)一家虚拟的音像店。”
好莱坞电影的摄影与剪辑总是围绕四个核心:快速剪辑、镜头焦距的两级、依赖近景和特写,以及全方位的摄影机运动。一部电影的完整成形必须经过快速剪辑,抓住每一个瞬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寻找“好东西”,这就预先让导演们产生了频繁剪辑的意向,大多数主流影片的平均镜头时长都在5-7秒之间,在过去,摄影机起始和停止的位置是跟其运动本身一样重要的,但是现在轨道上的推近拉远和摇摄通常都会被剪切打断,拒绝给我们一种剧情稳步向前发展的感觉,导演们通过快速剪辑的方法创造出极具冲击力的爆发式形象,但偶尔加入长镜头也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比如最近上映的电影《三块广告牌》中警员冲出警察厅殴打对面楼房里广告牌老板的长镜头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警员努力冲冲的爬楼梯,摄影机跟随警员移动取景,它的作用和快速剪辑一样,让该场景的能力爆发了出来。如果一场戏靠的都是快速剪辑的单人镜头,导演就必须想办法去强调和凸显某些台词或者面部反应,《三块广告牌》中对女主角的刻画亦是如此,通过多次面部表情的特写,反映出主角的心路历程。在镜头选择方面,广角镜头经常用于灯光、布景和焦点都能够被精确控制的片场拍摄,而长焦镜头让外景拍摄变得更加容易。
好莱坞电影情节、叙事、视觉风格的发展都是基于传统的创造,无论枝叶多么的葳蕤,其根基永远都不会改变,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堆砌房屋的过程,打地基、铺水泥、分隔房间,各个房间内的精装修则是导演们各自发挥才能的过程。
好莱坞的叙事之道读后感第四篇
从《好莱坞的叙事之道》的书名判断,我原以为这是一本讲解《穆赫兰道》、《记忆碎片》之类比较艰涩、玄奥的电影叙事技巧的专业书(书中诚然也有《记忆碎片》这类例子)。读过前言(长达28页)才知,本书之“道”,并不单指狭义上的复杂叙事手法解析,而有更广义的内涵延伸——这本书致力于分析好莱坞电影产业作为一个流动的体系,传承(稳定)与变革如何共存,传统叙事与时髦风格如何相得益彰、兼收并蓄。换句话说,读过这本书,“现在我们知道美国电影为什么会成功了。”
譬如,现代电影绝大多数以爱情为核心,而在好莱坞每年海量的浪漫喜剧电影中,为什么《西雅图夜未眠》、《甜心先生》、《缘分天注定》这些会成为津津乐道的经典?可能有人归为明星效应,当然这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否认,但同样这些明星,为何同样出演浪漫喜剧有时却沦为票房毒药?为什么有些小制作的独立电影会取得商业成功?《好莱坞的叙事之道》正是尝试用理论和实例分析解答这些疑问。
本书的副标题“现代电影中的故事和风格”,其实正是全书的题眼——“故事”和“风格”正好应对了书中两大部分的章节名字“一个真实的故事”和“一种时髦的风格”。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详述“叙事”功能的重要性,像划重点一样,带我们认识了一些久负盛名的经典的叙事法则,搞明白这些,我们就不难勘破一些复杂电影中导演玩弄的小技巧,例如多时间线、网状叙事。
这部分列举的实例很多,而最主要的例子就是被称为“理想约会电影”的《甜心先生》,这部严密的“超经典”叙事杰作,正是建立在传统电影制作的约定俗成和惯例准则之上,看似轻松自如、毫不费力,却灵巧精妙,令人回味再三(我个人对这部电影也很倾心)。
书中以很大篇幅解构了《甜心先生》
第二部分虽然研究电影视觉风格,但亦明确点出视觉风格的发展同样是为叙事服务。作者在这里拆解了几部电影,证明了风格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技巧堆砌,而是使电影的戏剧冲突效果达到最大化,同时使剧情变得更易理解。换句话说,新的技术很多时候仍然服务于传统的目的。如果离开叙事一味炫技,“奇观压倒叙事”,就好比文学中的修辞不当,使人有浮夸炫耀、矫揉造作之感——我们熟悉的很多乏善可陈的所谓视觉大片(《变形金刚5》、《爵迹》)都证明了这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正文的两大部分,作为附录的“好莱坞年表(1960-2004)”一定不可忽略。最初我翻到这份长达50页的年表时,还以为作者和编辑凑页数骗稿费,但细看下去,这不啻为一份好莱坞商业和技术方面的“大事记”,其中包括逐年统计的观众人数、年度获奖影片、票房收益等,收容了海量的信息。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表中关于电影制作技术的介绍,作者对60年代以来的好莱坞沿革如数家珍,侃侃而谈,让我想起当年追读《看电影》杂志的那些专业性很强的专栏文字。
道可道,非常道。《好莱坞的叙事之道》言之有物,既具不可低估的专业性,同时门槛又不是很高,翻译也非常不错。作者在书中通过图解注释的方式,手术刀般精准的分解了很多电影,帮我们抓住“叙事之道”。许多电影让我们产生“妙处难与君说”、“仿佛若有光”的微妙感觉,搔到痒处,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读过本书后,心中有“道”,回头再重温那些经典电影,相信会别有一番情趣。
Ps:如果单对复杂的“叙事”技巧感兴趣,世图出版社另有一本《电影中的复合叙事》颇可值得一读。
附录这份年表很有《看电影》专栏的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