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玩笑读后感精选

玩笑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30 01:20:15
玩笑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30 01:20:15   小编:

《玩笑》是一篇幽默风趣的散文,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和朋友之间的一些趣事和笑话,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和对友谊的珍视。文章中充满了幽默和轻松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友情的真诚。阅读完这篇文章后,让人感到心情愉悦,也对友情有了更深的体会。

玩笑读后感篇一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路德维克因为一个涉及到政治的玩笑而被迫害,在他的同学泽马内克主持的会议上宣布了对他的处罚,两人结下了仇怨。

路德维克之后被打入“黑帮”,不得不在矿下工作,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露茜,这让他枯燥无光的生活看到了希望,但后面因为一系列事情,露茜也离他而去。

之后路德维克为了报复泽马内克,勾搭了他的妻子埃莱娜,埃莱娜很快陷入爱河,但路德维克只是利用她作为报仇的工具。

之后路德维克得知泽马内克和埃莱娜之间的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泽马内克有了新欢,对于妻子的出轨不仅不恼怒,反而欣喜若狂,这让路德维克的复仇显得滑稽可笑,现实再次给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而埃莱娜得知路德维克抛弃她后,有意轻声,她吞服了大量毒药但最后却被告知是泻药,又是个巨大的玩笑。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反应出来的人生走向,历史的荒诞戏谑却发人深省。

读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以文字里夹杂了大量关于角色的心理描写,但却并不让人感到枯燥,而且恰当的分段,能够让人耐心的读下去。

写到这里不太知道怎么写了。

玩笑读后感篇二

我读的第二本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的第一本小说。个人觉得比生命之轻更好,结构更完整,人物更立体,主旨也更明确。全书的后续弗朗索瓦·里卡尔写的《关于毁灭的小说》似乎更是点睛之笔,将我在书中得到的共鸣又精准的具象化。 路德维克的复仇最终演变成一出闹剧;埃莱娜的恋爱脑被证实是一厢情愿的骗局;老国王的价值观被家人的欺瞒所颠覆;一切都是玩笑。这世界充满矛盾,词不达意,荒谬诡计,我们挣脱着逃离,可又渴望纯洁的平静,渴望回归熟悉的自然星光。我们的生活似乎都被“囊括在一个极大的玩笑之中,而且丝毫不能逆转”。很多事物本身并没有错。“但错实在太大了,它的阴影已经把一个由无辜的事物(词汇)所构成的整个世界范畴统统笼罩在里面还远嫌不足,还把它们都蹂躏了。我们不懂得同情这个世界,却是疏远这个世界,既加剧这个世界的不幸,也加剧我们的痛苦。” 也许我们毕生都会怀揣某个仇恨(如被同志遗弃),不时地遇到某个提醒的符号(如露茜),会找到某种本源的情感依恋(家乡的乐队),而回归认同和平静。如果我们不能如泽马内克那般“可以根据时代动荡的不同而随时改变背叛昨天的自己”,无法成为“懂得抓住历史之马缰绳的人”,但或许我们可以偶尔与重逢的老友,共同“在星光下演奏”心醉的音乐,即使命运就此到达终点,亦无憾。

玩笑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读来心里还是挺沉重的。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米兰*昆德拉,这两本书里都有大量的政治色彩和显著的时代背景,以及讽刺意味。我在阅读之前就知道了故事的大概内容,读来觉得作者真的是“残忍”。 他残忍的描写到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个人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力,一个人一生的苦苦挣扎,不过就是命运之神的玩笑。主线就是路德维克因为一个玩笑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他的报复也像是个笑话。被路德维克利用的埃莱娜,自以为那是爱情,自以为和泽马内科的感情漩涡里是获胜者,结果呢…唉,可怜的埃莱娜,我都替她感到难堪和满满的难过。我真的特别理解她寻死的心情,可是作者真的是残忍,寻死的过程都变成了笑料!!雅罗斯拉夫,他是不愿意改变的那类人,于是果然遭到了时代的抛弃。妻儿都无法容忍他心中对古老民族音乐的那份挚爱,狠狠地践踏了他的追求,最终苦闷死去。还有那可怜的露西。唉,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物质也不发达,一切都是老旧破小,人们的精神上又极其苦闷,真的是众生皆苦的灰色世界。 时代在变化,曾经狠狠批判路德维克的泽马内克也变成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立场的人。考茨卡选择了接受命运的安排,并直言困在复仇道路上的路德维克是可怜的。而路德维克执着于报复,雅罗斯拉夫永远的怀念过去。他们的一生真的好像是命运给予的满满的嘲弄。“乏”,人生真的是充斥着“乏”。是啊,时代总是在变化的,可是一个人只有这一生啊,如何与这命运对抗?真的是读完全书觉得特别无力!! 唉……我真的特别为路德维克和埃莱娜感到尴尬和难受

玩笑读后感篇四

路德维克再幻灭前一直在反抗命运,自我意识强烈,无法与过去和解。但是自从他第一个“玩笑”开始,似乎就决定了他的反抗是无意义的。跟随时代而变得泽马内克是赢家,而路德维克却只能接受过去的存在并接受现实。路德维克的悲剧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环境因素,这也导致了他始终无法回到他理想的“正轨”上,心中产生的怨恨可想而知。所幸的是他与雅罗斯拉夫的相遇,也许能让他对过去产生一些释然吧。 相较于路德维克,考兹卡可以说是一个极其想反的人物。他有信仰,不惧苦难,随命运漂泊,不过分地反抗环境,也因此他对社会与自己的命运宽容得多。考兹卡更理解露西,这也可以说是他的信仰使然。考兹卡虽更平庸,但他也有属于他的那份平稳与幸福。 露西一开始对我来说就像是特蕾莎一般的人物:漂泊、无助、弱小。在后面我被她的身上淡淡的忧郁与质朴所吸引。露西谁不是主要的叙述者,但确实最重要的次要人物,加强了路德维克与考兹卡之间的联系。本以为在文中说路德维克知道露西最后的下落后就不会提及她了,结果最后这个巧合属实很精妙。

对路德维克,雅罗斯拉夫来说,他们沉陷在“旧世界”里最深,最无法与过去告别。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改变迫使他们认清现实。当过去的价值与意义不复存在之时,便是所谓的“毁灭”。

ps:在读最后一张是真的挺折磨的,三个人的第一人称随时转换,总是很突然。个人很喜欢前面每个人分章节叙述的写作风格,或许最后一章直接用路德维克的视角更好吧。

玩笑读后感篇五

《玩笑》是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处女作,用复调式的第一人称讲着几个人相关又发散的故事,随后戛然停在了这些粗粗细细故事线束的截剖面上,让读者恍然,原来作者至此已经毕其备述。 如将主人公路德维克经历的一切称之为历史的玩笑,那实在是对个体命运的抛洒与不解。文末附的书评很有水平,作者弗朗索瓦· 里卡尔堪称昆学家,他认为《玩笑》里的荒诞境遇是一种伴随毁灭的学习。 是啊,悲剧往往都拘泥于天真,天真地以为世界有一成不变的信念,直到一厢情愿的幻灭。故事开端于一张被误读的明信片,但悲剧的根源不在此,而在于主人公无时不刻的受害者心理,那之后的每一次选择中他本都可以做出与那张明信片无关的更积极的选择,但他却永远只从自己的眼睛望向自己内心的愤懑,对人生的无常恨恨在心,对亲密的心灵耐心不足。可以说,是他自己选择背负着时代的历史蹒跚不前,放弃了可以随时开始重振生活的自在的心。 不可否认,时代裹挟有时命运难违,也许不管怎样选择,结局都可能依然是过错与错过。但无论如何境由心生,从来没有什么是错付了,有的只是尽情。仰望星空,谁不曾迷茫,或许让人迷茫就是造物布星空于天穹的根本使命,谁不迷茫谁就辜负了这人间的灿烂星河。时过境迁之后,不妨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至少如果路德维克能打开心结这么想想的话,就不会陷入仇鄙的漩涡再行荒唐之事去伤及无辜了。 十几岁时实践媚俗,跟风读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知所云一言以蔽之:高考作文无效素材。十多年后再读昆德拉,依旧谈不上什么人生阅历,《玩笑》也不好笑,但考虑到成年人就该多笑笑,于是哇哇大笑。

玩笑读后感篇六

【米兰·昆德拉和他的作品在中国经历了特别的‘接受史’,他被‘神化’了,也被或多或少地‘误解’了,他的去世提醒这个时代的中国读者,对昆德拉的阅读需要重新开始。】

所以,我下半年开始按顺序读米兰·昆德拉,谁知他的第一本书就好得令人叹为观止!读大师的作品,除了赞叹之外,我常常会绝望,绝望于他的不可超越。

“《玩笑》是一本爱情小说。”

这是米兰·昆德拉对这本书的声明。剥除时代和历史的背景,它的核心就是一份爱情遗嘱,两个人——路德维克和露西——因未能理解、因玩笑一般的命运、因幻觉一样的时代,而失之交臂。

“露西,你被爱得那么强烈,却又被爱得那么拙劣。”

路德维克爱露西的真实、本 色,爱她不为时代左右,不为空洞的口号活着。她懂得聆听和接受,她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心中满是破洞和愤恨的路德维克。

可路德维克爱上她时,是不更事的年岁,是只知自抒的年岁,他爱的一切都是他的镜子,从中可映射出他自己。等他明白过来时,露西已经带着新的伤痕走了。

如果说露西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路德维克则生活在虚假的玩笑中。

一切始于玩笑,被毁于玩笑。可是,庄严的时代和人生,都容不得嘲讽。所以,一张表达爱情的明信片,被看成政治宣言,路德维克被开除党籍,人生偏离既定的轨道。

自此之后,他就活在虚空中。人生没有标准,没有价值,有的只是复仇。可是,他的复仇大任以一场腹泻告终,又狠狠被命运捉弄了一次。

玩笑不可取消,历史不可收回,人生不可逆转。他把一生活成了皮影戏。所以说,看到结尾,我又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毁灭的故事,一个永远让人失落的故事。

这种毁灭和失落,无关特定的时代,而是溢出了特定的时代,顺着时间蔓延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失落之后,只好哭之笑之。而哭之笑之,恰恰是米兰·昆德拉对人的态度。

这本书的意义是那么丰富,所以我对这趟重读之旅更有信心了。

玩笑读后感篇七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之作,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其独特情节和思想内涵的感染,本以为《玩笑》是轻飘飘的、是轻松之下的,但却有着一丝沉重。这是米兰昆德拉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文学佳作,以其独特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米兰昆德拉是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以其对人性、社会问题和历史的独到洞察力而闻名。然而,值得遗憾的是,他已经离开了世间,但其留下的作品将永远陪伴着读者们,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玩笑》的故事始于一场玩笑,故事发生在二战刚结束之时,青年学生路德维克仅仅因为明信片上几句无害玩笑便迎来了自己的黑暗,开除出党,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从而围绕着他的复仇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本以为他的复仇会强有力,但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让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小说本身揭露了当时的荒谬与残酷,该作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出历史的荒谬性。

这本书不仅关乎政治,也展现人性,让我们能看到不同任务在命运的齿轮下所做的选择,展现了人类的幽默与感性。纵使主角能够看透这一切,但也无法从时代的漩涡中抽身而出,这就注定他只能被众人疯狂推动的巨大车轮碾碎。一切复仇、宽恕都将被忘记接管。相对于这个“忘记”的漩涡,他的那点个人恩怨就显得十分渺小和无力,而我们终将是个看客,无力抵挡命运的车轮。

语言简洁有力,结构复杂有序,不无体现着作者的功力。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刻画了路德维克内心的纷乱和挣扎,将我们带入了他那激荡的世界。作者通过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布局设计,让阅读者享受了一次心灵之旅,并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引发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索的作家和读者的共鸣。他的作品不仅启发了许多文学创作的灵感,也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深刻洞察力和思想阐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一位值得尊敬和欣赏的作家,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只想欣赏那些值得欣赏的部分,而不想纠结于那些矛盾点。

玩笑读后感篇八

玩笑因为什么变得严重?这样一个政治背景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个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大运动都是不能容忍取笑或奚落的,因为这是一种锈病,会腐蚀掉一切。”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政治前提,玩笑就只是一个玩笑。路德维克因为一句明信片上的玩笑陷入人生的低谷,他把“复仇”的矛头指向泽马内克,但导致这件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他吗?应该还是这样一个政治背景,它影响着人们,即使不是泽马内克,任何一个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都会成为激情演讲、把路德维克开除党籍的人。

全书有四个视角,它们互为补充又相互独立,在整个“玩笑”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断扩充故事的边缘。单独阅读一个视角,可以窥探人物的内心想法;联系所有视角,可以窥探整个故事的全貌。但是读者还是无法得知全部的真相,例如,我们不知道露茜的内心,只能从多方视角拼凑而得;我们不知道泽马内克是否忏悔过,还是真的如路德维克所看见的那样遗忘。而作为单一视角的人物,他们的盲点比读者更多。埃莱娜的婚姻名存实亡是路德维克的盲点,这导致了他的复仇无意义;露茜的故事也是路德维克的盲点,这让他瞬间感到他的人生无意义。

露茜在路德维克的人生中扮演着救赎和希望的角色,即使露茜本人并不知道。路德维克将露茜看作是希望与爱的象征,实际上是把他内心的渴望投射到了露茜身上。苦役的黑暗中,他把他对露茜的“爱”作为一种生活的光明,支撑他走下去;在发现自己复仇无用后,露茜又作为一种“仙女”的形象,让他“跨出了历史”,“跨出了仇恨与无知”。露茜在路德维克眼里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抽象的寄托,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路德维克的报仇像一拳打在棉花上,用力出击,却不造成任何伤害。他忽略了时间的作用,或者他没办法及时报仇。时间的作用就是改变,能将泽马内克与埃莱娜之间的感情消磨殆尽,也能让慷慨激昂的泽马内克变成一个平和的人。在长时间跨度上,复仇是无力的。

考茨卡信奉宗教,长时间处于一个自洽的、平静的状态。但是遇见露茜后,他的信仰不足以维持他平和的状态,他发出慌乱的叩问:“啊,主啊,确实是这样的吧?莫非我是个可笑的小人?请你说不是的!请你让我放下心来!我的上帝,你要说话呀,响些,再响些!在这一片嘈杂的人声中,我一点儿也听不见你的声音!”他陷入了不安与混乱。雅洛斯拉夫是一个游离在故事边缘的角色。他热爱民族音乐,希望儿子能够传承他的角色,最后却被妻子与儿子欺骗。他摔碎碗筷代表着内心的破碎,理想的破碎,当观众们被“野蛮和低俗”吸引时,他彻底崩溃,引发心脏病。雅洛斯拉夫和路德维克一样,也是一个孤独而混乱的人物。

而混乱过后是什么呢?路德维克似乎又找到了热爱生活的理由(“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可怜,可怜之余,更为孤凄。”);考茨卡的故事在他的叙述中戛然而止;雅洛斯拉夫受到病痛的折磨。故事在急救车的灯光中终止。就像是物体被吸入黑洞,我们只能看到吸入前的影像,时间在深渊附近被拉得无限长,所以一切趋于静止。正如后记所言:“真实的本质,是永远无法被揭开的。”

玩笑读后感篇九

所有时代都足以让人感到迷茫,但在那之中也同样有着不少清醒的人。可是,他们要么是独断专行的,要么就是无能为力的,这也是相当正常的事情。相同的历史在重复上演,明白历史也好、不明白历史也罢,我们都是局中人,纵然想要逃离也难以逃离。

年轻气盛的时候会觉得“明哲保身”莫过于一种胆小行为,越是成长却越能理解“圆滑”的必要性,这使我感到悲哀吗?我终究也成为了一个所谓的“可悲的大人”了吗?我并不这样觉得,在我的内心中仍有着我所坚持的、追寻的事物,明哲保身与圆滑只是让我不至于因为一句简单的玩笑而让人生堕入永劫不复之境。

当然比起做一个不开玩笑的人,我倒愿意期望我们赖以生活的这个世界是能让我们开一些玩笑的,或许有些玩笑看起来离经叛道并不那么循规蹈矩,但我们理应生存在能够包容我们的世界,而不会因为一句玩笑就要背负过重的负担,不会因为一句玩笑就否定一个人。

故事按时间顺序来说的话就是从“我”的玩笑开始,不过小说把后面高潮部分移了一部分在开头,读起来还是稍微有点费解了,虽然读到后面会明白,但前面读起来不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事情还是会有很多,稍微会感觉顺序会更舒服,因为并没有使我产生多少好奇与期待。

这玩笑使“我”陷入了一种单调乏味苦闷的生活中,“我”也在长久以往的岁月里抱持着仇恨,带着复仇的念头并无什么不可,不过总是在复仇实现后会感到空虚,如果复仇尚且不能实现,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自己安排的一场闹剧,连那份复仇的心灵也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得可笑了起来,那么将会是更加让人感到空洞的空虚吧。

读着的时候会在想,如果作为一场悲剧的话,作者会不会为主人公安排一个归宿呢,但确实也没有什么合适的归宿,与露茜重修旧好这样的事情感觉在作者的出发点来说是不可能的吧,虽然我的角度来看好像也并无不可,抱着这样的念头读了最后漫长且让人觉得漫长的尾声(最后几十页都给我一种尾声的感觉,我一向偏爱这种尾声的感觉)。

本作的结尾也让我觉得相当精彩,稍微的留白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但重要的问题已经解决,或许唯一留有悬念(会让我好奇的)的也就只有“我”和“露茜”的后续了,不过在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或许已经没有后续了,最后一页的一句话也说明白了这本书、说明白了结尾——“命运常常在死亡之前就已经结束,收场的时刻并非一定就是死亡的时刻”,故事里的人物也好、现实中我们也罢,或许都已经在巨大的浪潮中无法喘息了,度过了最为重要的关头后的人生无论如何都无足轻重了,这是不是同样也是老天对我们开的玩笑呢?明明继续生活下去也没有意义,却又让我们度过了没有意义的年月,人生当然不会像故事一样在应当完结的时候完结,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我不明白,我也分不清。

作为故事而言继续写下去的话只是一种赘余、一种拖沓,可作为人生呢?

在许多的错误之后,思想被歪曲,人生也被扭曲了,我们是否还能找到人生的价值吗?

很多时候那并不是我们主观上的犯错,而是命运本身就安排了那些错误在等待我们吧,想要反抗也很难反抗,不可能存在完全没有错误的世界,但也希望这世界能少一点错误。

玩笑读后感篇十

读这本书有的段落时我经常会忍俊不禁、笑中带泪,不是因为昆德拉写得好笑,而是这一切太熟悉了。经历过军训的朋友可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个平日最老实巴交的同学竟然被罚站了,问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在教官训话的时候笑了一下。

这本《玩笑》的祸根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玩笑”:少年路德维克喜欢的女生玛凯塔是个正直单纯爱较真的少女,她在时代的感召下“意气风发”、“心满意足”。而同样正值青春期的路德维克却有很多烦恼,他看不惯空气中漂浮的被矫饰的快乐。他想去捉弄一下玛凯塔,于是写了一封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明信片寄给她。这张明信片招致的麻烦让他失去了学业和党籍,社会身份和人际关系齐刷刷从他身上被剥落。他只得被应召入伍,成为一名实为矿工的“污点”士兵。

仇恨在路德维克心中埋下了种子,他从那以后面对爱情和友情,都是爱中带恨的。他渴望爱情,但完全失权的他又渴望在亲密关系中获得权力和别人的牺牲。

他在当兵期间遇到了他自认为是一辈子的爱的露茜,但他极端的情感宣泄和暴力说明他一直都在以自我为中心。他不只想获得爱,他还需要借由女性的关注和奉献,让他在男性共同体中取得地位。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己的悲惨和遭受到的不公,认为露茜应该服从他,应该给予他性许可,从而接受不了露茜的拒绝。

他后来对同学考茨卡的帮助也是基于一个“共同敌人”的想象,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善意。对埃莱娜更是如此,为了复仇,他尽情玩弄宿敌的妻子,过后又急于抛弃她。而那个当初对他落井下石,他恨了多年的敌人泽马内克,竟然在多年后改变了立场,且豁达得要命。这些似乎散去多年的阴影,在路德维克短短的回乡几天里又都选择继续萦绕他。

只有在乐队伙伴雅洛斯拉夫身上,他感受到生命力的再次迸发,看到了在一切尚未消失之前的那个自己。但这个“好人”却在书的最后突发急病,仅剩的一面镜子也要破碎了。“在这一时刻,我抱着他,也等于是承受着他,简直像从前承受我自己莫名的错误一样,觉得他那么庞然,那么沉重。我仿佛看到自己用双手托着他走在人群之中,我自己泪流满面。”

书中借由路德维克对时代加之给人的伤痛进行了思考。在被那个巨大的黑色机器压出了不可能去除的伤痕后,人是否可以选择遗忘,甚至是原谅?昆德拉写道: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双重误信的幻觉,一方面以为记忆是恒久不褪的(记忆中的人、物、行动、人民都不变);另一方面又以为补偏救弊是可能的(补救行为、谬误、过失、罪恶)。其实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一样大谬不然。事实恰好相反:一切都终将被遗忘,同时又无论什么事物都不可能得到挽回。挽回的作用(或通过报仇雪恨,或宽宥原谅)必须有遗忘为基础。任何人都无力挽回已铸就的过失,但一切过失却都将被遗忘。”

这本小说在除了女性之外的各种角度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杰作,它的结构之巧妙,文字之优美,以及对于社会的深思和对自我坦白的剖析都令人印象深刻。但书中的主要女性角色都可以说是路德维克的工具:玛凯塔是作为社会机器与个人之间一条脆弱的纽带(当然它断了),露茜是路德维克发泄自己爱的能量和欲望的工具,埃莱娜则单纯是他对宿敌报复的“用完即弃”工具。

路德维克固然让人既可怜又讨厌,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又会让人捉摸不透,到底是与那个畸形社会的不和谐关系扭曲了他,还是他那“爱开玩笑”的、永远在渴求一个情感锚点的性格拉着他不断地在巨浪中沉浮。

玩笑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当我想到我们最后还是背叛了这一切,我真想发笑……”

这是我第一次读米兰·昆德拉。

读他之前,我做了很多心理准备。

若是读不动怎么办?

毕竟我是那种极重故事性的肤浅读者,我很害怕要是书中绝对地强调文学性,我会无聊到发疯。

同时,我也极害怕他会像冯古内特一般在小说中加入强烈的政治隐喻。

我明白那样会让小说充满意义性,但那不是我这种,如上所述,肤浅的读者所想看到的。

我只是想看一个完整的故事。

那种不参杂任何暗喻的、去除所有噱头也依然足够吸引人的、好故事。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那么这本《玩笑》应该会是一个初次接触米兰·昆德拉的很好选择。

他和三岛由纪夫同是infj,在写作上也很相似。

即便偶尔元素繁杂,但都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故事主线。

虽然都有一些政治倾向,但他们文字中的预知性是如此相同。

就像《玩笑》中,贯穿全文的虽是露茜和路德维克的爱情悲剧,但昆德拉并不专注于歌颂或是哀叹悲剧上。

他虽关心个体的命运,但这远远不及他对整体的关注。

所以我们看到,他在文字中反复传达出一种预言。

预言毁灭是命运性的,是注定的。

书中的所有人,路德维克、露茜、考茨卡,没有一个人得到过幸福。

路德维克和考茨卡构成了一组对照组。

一个颠沛流离,从未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情和理想,永远遥不可及,他究竟费尽心思去争取了吗?

他当然也曾经努力过,努力去感化露西,努力去接受这个秩序井然的世界,但最后得到了什么?变成了一个牢骚满腹的“失败者”。

露茜,初登场时总让我觉得她像妙玉,如此死死地坚守自己的贞洁,傻小子路德维克因为得不到所以十五年念念不忘,却在重逢后才从他人口中得知,这位可怜的女子竟不能完全算是“欲洁何曾洁”,而是因为心中极度渴望温暖,渴望陪伴,而从最开始便坠入泥潭。

露茜根本不是在守住自己的贞洁,而是害怕,害怕再次坠入深渊。

我无法评判,是不是她真正接受和正确认知肉体后会重新获得幸福,是不是世俗定义的这一切本就不对?是不是像露茜那样拒绝一切,仅仅期待灵魂的陪伴反而才是对的?我也在文字中迷茫了。

生活在地狱中的人,不断抱怨命运不公;

生活在天堂中的人,觉得自己不值得而日日担忧失去。

昆德拉看到的未来是黑暗的。因此他才会说: “乐天已经过时。”

但他又并不反对快乐,或许是因为,早已知道会被毁灭,又有何好担心的呢?

所以,尽情地笑吧,命运把每个人的生活都变成了玩笑,我们又何必苦恼?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