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尔特的薄暮》是一部描写凯尔特文化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旅程展现了凯尔特人的信仰、传统和生活方式。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神秘和惊喜,让人不禁沉浸其中。读后感受到了凯尔特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自然、宗教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凯尔特的薄暮读后感第一篇
刚开始看到书名,我以为是像飞鸟集吉檀迦利一样的抒情诗歌或散文,结果拿到手才知道一本有着浓郁爱尔兰色彩的神鬼故事。读它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入睡前必听的故事大会。喜欢爱尔兰penny whistle那悠远的声音,更喜欢叶芝salley garden对于青春美好的回忆。这本书算是这两种情节催促下对我的精神慰藉。
1/5页凯尔特的薄暮读后感第二篇
当你老了
2/5页凯尔特的薄暮读后感第三篇
很费解为什么很多评论都是一个基调的,或许是特性。我不存在人生攻击的意思,勿对号入座。
整本书读下来给人质朴的感觉,一种淡淡的平铺直叙的体系,充满着对先灵和自然的崇拜。自认为在这样一本书里面作者更多的是想要在记录的角度,而非表现作者本人性格,因此其实对于作者的窥探是相当有限的。或许是我见识有限,无从剖析叶芝的忧伤宁静之类的脱世心态。我觉得他从未将自己与这个凯尔特的世界分开而谈,这世界即是他,他即是世界。
把这本书和我国古代一些笔记小说的比较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应该来说形式和内容有相当的相似性。可能是语言问题,我自认英文算不上好,因此也只能说古文更适合我意吧。个人见解,难免有失偏颇。
3/5页凯尔特的薄暮读后感第四篇
断断续续读完了《凯尔特的薄暮》。第一次对凯尔特风格产生概念是看《海洋之歌》时。画面和情节如新海诚作品般净美,而表现形式却又如东方不同。而它的主题曲《La chant de la mer》又让我想起了《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源于中世纪的爱尔兰民歌。无论是《海洋之歌》里的矮人、巫女和精灵,还是《斯卡布罗集市》歌词里少女为骑士出的赫拉克勒斯式的浪漫难题,亦或是中土世界的神祇体系。都些许沾染了爱尔兰神话的气息。当知道这些再打开《凯尔特的薄暮》时,这个民族和地域特有的美感变得立体与丰满。初读觉得书中的神鬼志怪酷似《聊斋》。《聊斋》的鬼怪大多令人厌恶,而且《聊斋》本身也带有道德说教的意味。如果一方水土不再具有浪漫情怀,一切的超自然幻想变为沽名牟利的手段并作为文学题材表达现实主义主题而不再回到文学素材浪漫主义的本源,那证明这部文学作品诞生的社会环境是令人堪忧的。而叶芝笔下有淡淡日本泛灵论色彩的神与人和谐共生相互交织而诞生出的那些看似没有主题的志怪故事成为一种纯粹的记录式文学,包括如《聊斋》所承载的道德等预设,在这本书中是不存在的。而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预设,那就如书末的那首诗所写的:“你的母亲爱尔兰永远青春永驻,这里露水永远闪烁,暮色永远灰蒙。纵使你希望破灭,爱情消亡,中伤的毒舌之焰把你烧灼”。正如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中所写的:“请为我的灵魂作歌唱的教师。把我的心烧尽,它被绑在一个垂死的肉身上,为欲望所腐蚀,已不知它原来是什么了;请尽快把我采集进永恒的艺术安排”。也许是叶芝对文学的这种艺术追求,才使这本书散发出如此独特的气质。当各地的神谱渐渐为基督教神学所磨灭时,叶芝以对爱尔兰历史和这片灵气四溢大地热烈的信仰与热爱,为爱尔兰留下了这部美而不媚,哀而不伤的作品。它如同一根G弦,奏出的咏叹调悠悠追忆着爱尔兰众神,温暖着无数迷惘的灵魂。
4/5页凯尔特的薄暮读后感第五篇
合上书后,我生性浮躁,却得以安宁;我天赋悲情,却豁然开朗,读到最后一节诗“and love is less kind than the gray twilight;and hope is less dear than the dew of the morn”,起初感性的我不解,love and hope,多么强大的两种力量,很多时候甚至是个体生命中的意义和归宿,如此重要,怎么会逊色于薄暮与晨露一类的造物呢?细细品味,才发现love and hope哪怕创造奇迹,也不过是生命的一个切片,只有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真正使人内心澄明,在情感的波澜和生命的跌宕中安之若素。到这里,唯物与唯心和平统一,我总算是读懂了书名,也共情了作者。古今中外滚烫的灵魂总是相通,与其说是情感的淡然,不如说是理性的超然,落花无言而有言,人淡如菊心亦素,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是薄暮,是诗情,更是源于心灵之畔的自然。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才读了十几页已然犯困,先不谈它用词受创作年代和爱尔兰地域特色影响而略显晦涩,就是所谓的神鬼故事也不如《聊斋志异》那么精彩完整,常常没头没尾,不明所以,甚至不合逻辑,真的似乎作者只是“老实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所听所闻,不加艺术的修饰以服务于自己某个特定的主题”,显得形散神亦散,使我实在不能理解这为什么会成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然而耐着性子继续往下啃,读着读着却发现自己浮躁的心性悄无声息地被叶芝清透的文字洗涤一净,并且获得了一种平和的勇气。有点像泰戈尔的《飞鸟集》,只不过载体是神鬼传说,平平淡淡地聊着,却触及生死、悲欢、休戚、起伏、变幻与永恒等较为宏大抽象的命题,并未刻意讨论,却让你在忍不住轻轻叹息,回味良久。朴实自然,却又深刻脱俗,这大概就是作品的伟大之处吧!它让我无惧内心,正视黑夜,敬畏自然与鬼神!
“当我自己在黑暗悠远的道上当心地慢慢走着,我只倾听着自己的足音。” 可我走着,听着,却是足音无声,而蝉鸣喧嚣,落叶簌簌,风儿有言,万物有灵。I do believe that some invisible creatures live in the world too. 书中的神鬼故事,不是恐吓或刺激,不是讽刺或批判,而是寄寓了一些基本道德准则,无论是人际间的还是人与自然甚至人与精灵鬼神。We should live in harmony with all the creatures in the world,visible or invisible,human or non-human species. Respect others and live your own life!
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