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是一部详尽介绍中国现代小说流派演变历程的著作。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小说流派的探索分析,揭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书中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研究让读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读后感篇一
相对于其他学者动辄一二十章的大容量,严老师这本意外地好读。其次还在于他脉络的清晰。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把它看为一篇学术论文也无不可,作者脉络清晰,先给结论再举例证。诸如胡风无名氏,他们火热的灵魂怎么能不让人动容?最感动的是讲到丘东平和路翎,文学史没有给他们二位足够的评价。这部分填补了我对七月派的空白。早先听王德威老师也提到路翎,他直接断论:可以说路翎代表作《财主地儿女们》是他大为震撼的天才之作而且应当是现代文学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我们确实对他有些忽视。另,作者有意将“如何公正认识五四以来的小说流派”强调在结束语中并给予相当篇幅论述,苦心为止不过想说:允许自己是自己,允许别人是别人。先哲有言:“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这也应该是我们从一部现代小说流派史中记取的根本教训。这部分也让我受益颇多,文学评论应当有这样客观的态度。不应该随意评价,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前提许多人都没做到。不禁又想到欧老师的怒语: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读后感篇二
第一章 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 第一节:问题小说的兴起和繁荣——探讨下层人民、妇女问题、青年恋爱问题等社会议题。 第二节:乡土文学的倡导、鲁迅创作的示范与乡土小说流派的形成。 第三节:鲁迅以外的主要乡土小说作家,如王鲁彦、许钦文等。 第四节:初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第二章 创造社影响下的自我小说及其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特征 第一节:前期创造社小说的主导面——浪漫主义辨析。 第二节:弗洛伊德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对创造社小说的影响。 第三节:表现主义对创造社的影响。 第四节:创造社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技巧。 第三章 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的“革命小说” 第一节:蒋光慈与“革命小说”的兴盛。 第二节:“革命小说”派的功绩和特色。 第三节:“革命小说”的弱点和不健康倾向。 第四章 新感觉派与心理分析小说 第一节: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 第二节:新感觉派主要作家。 第三节: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四节:新感觉派小说的某些倾向性问题。 第五节: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和张爱玲的出现。 第五章 社会剖析派小说 第一节:《子夜》的出现和社会剖析派的形成。 第二节: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 第三节: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述。 第四节:复杂化的性格,悲剧性的命运。 第六章 京派小说 第一节:胡风的文学活动、理论主张与“七月”小说流派的形成。 第二节:七月派小说主要作家。 第三节:七月派小说的风貌和特征。 第四节:关于七月派作品的争议与评价。 第七章 后期浪漫派小说 第一节:徐訏及其小说创作。 第二节:无名氏及其小说创作。 第三节:后期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八章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讨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逃往关内的东北作家们的创作,包括萧红、萧军等人,他们以抗日和怀乡为主题的作品。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相当好,是好到值得费时间、费钱、费家里空间那种程度的好。 严家炎先生就不用说了,大家。估计但凡来看这本书的都是知道先生的。我就直接开门见山聊书本身了。 首先是逻辑。 为什么喜欢看这类归纳总结类的书呢?因为好些知识点,其实自己看的时候也能知道,但是架不住它零碎、不系统、不脉络。但看一看这些书,就等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虽然这么说挺土的,但确实是这个意思。这些先生们很系统的搭出来一个完整的框架,然后科学的、循循善诱的领着读者去游走完这个全程。先生们掏出来的是高屋建瓴,读者们拿到手的是恍然大悟。 学知识不怕取巧,只要吸收消化了,事半功倍是好事。 举个例子,书里提到“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是’问题小说’”。 那为什么它会是一个开端呢? 因为“问题小说”出现在五四时期,那个时候整个国家正在与旧的封建社会做一个割席,但新的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全社会都处在一个迷茫的阶段。人的心里难过、人的心里愤怒,自然要发出声音和呐喊,“怎么了?”,“为什么?” 这就是“问题小说”出现了。 接着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层级的断裂、整合。大批的文艺青年怀揣着困惑和理想,纷纷涌现出来做新思想的引路人。同时,又因为中国原本就是农耕文明的大国,这些新青年大部分都是来自乡村,身上蕴藉的是乡土生活的实际经验,所以,思想在书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乡土文学”。 看,这么捋一下,是不是心里不用记,也知道了。书里这样的知识点还很多,都是可以一边看一边就记住的。 若自己读书,这些名词和事件总归还是要花点时间去记。但看了严先生的解读之后,他把事情的逻辑一摆,什么都简单明了了。 其次是拓展。 看这本书,相当于一个基石。在它的基础上,辐射了很多书籍和作家出去。比如废名。我看的过程中,就对这个人产生了很大兴趣,然后去搜索,一搜发现我有他的书——《少时读书》,是夹在金克木先生《书读完了》那个套装里面的。重新拿出来看,废名此人几乎一句三个典,看他实在需要门槛,但又觉得确实是真好看啊。 也不至于说相见恨晚,但确实觉得他是遗珠,以前竟然完全没看过他的书。只能说中国太大了,好的作家那么多,明似皎月、多如星辰。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就把这些灿星纷纷拢在一起给你看了。 再次是重新认知。 这个需要大家自己去发现,因为每个人的认知点也不一样。就我自己来说,以前对汪曾祺先生的印象是这个人喝喝茶、养养花,很佛系、于同时代而言不算个很有成就的人。但今次看了此书,才发现他在文学史上其实是很有地位和意义的一个作家。某种程度而言,他是京派作家的集大成者。 再比如闻一多,“改了业,放下了他诗人兼画家的幻想,诚诚恳恳的去做他的古文学爬梳整理工作。”我当时看到这里时是笑出声的那种,多可爱啊,这样的一面跃然纸上。 最后是学技巧。 书里面不仅仅有知识体系和大框架,也有很多用来佐证的实例,在这些实例里,就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一些作家的厉害。 比如,穆时英。插个题外话,张爱玲早期很是汲取了他的风格养分。 书里写穆时英描写上海的灯红酒绿、霓虹闪烁,是这么落笔的: “‘《大晚夜报》!’卖报的小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儿鞋尖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红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是不是很厉害?这一段真的配得起“光怪陆离”四个字。穆时英自己说“上海是在地狱里建起的天堂”,只有他的描写才真的能醍醐灌顶的给人这种画面感。 总之,看完这本书之后的感受是,很幸福。中国的文学是个那么深厚而广博的宝库,我们可以挖一辈子。用一句话鲁彦形容鲁迅的话做结尾: “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