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梦读后感第一篇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٩(๑òωó๑)۶ 而“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读这边书前我是几乎没有怎么看过散文的,或者说,我不怎么了解啥是散文(。•́ωก̀。)…グス等到看完这本书,或者说看完第一章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新世纪的大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就此展开……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二篇
经常听人说:“别做白日梦了!”听得多了,便觉得这个词太好。不过在看到《白日之梦》这本书后,便对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所谓白日之梦,字上面的意思就是白天做的梦。其实梦本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因人的心境不同而在梦境中显现出来罢了。庄周梦蝶,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为了自己。笑看红尘,不知我们在看他人,还是他人在看我们。仔细想来,似乎哪个也说得通。
每个人的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接触的圈子不同,自然所得到的生活感悟也会变得不一样。那些真实的情感,细腻的文字,在主编袁琼琼的《白日之梦》中则为一篇篇精彩的散文,汇集了众多作家的作品,有亲人的思念,对爱情的叹息,对家乡的怀念,对书籍的感悟......这些不同阅历下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了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突然发现,缘来人生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很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正如傅月庵在书中叫做《禁忌之书》的这篇文章所说:“人与书的关系,一如爱情。有些作者,你一见钟情,终身不渝,而能白头偕老;有些作者,你咋见惊人天人,温存日久,色衰爱弛,终也一弃了之;较少见的是,本来有隔,峰回路转,尽释前嫌,最后竟得善缘。”面对这样一本题材众多的精选散文集,有些内容深感认同,有些则觉得索然无味。闲暇读来,权当消遣也未尝不可,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内容很有哲学韵味。那些优美的词句更让人异常享受,让人忍不住地想要亲近,也会不断地勾起一些往事。
最近杂事太多,心情烦操。每每睡前仔细读来,便觉得能够静下来,连心情也愉悦了许多,不再胡思乱想。书没有特别的编排,每面对一篇散文,都格外的期待,因为不知道内容是怎样的,又会从其中收获些什么,反而有了新鲜感。《纸足记》中的外婆一生劳碌,最后却因疾病而失去了一条腿,《迷诗的路》中牛油小生将诗意融入生活,《野火的青春在路上》中山里背夫为了生计不得不以生命相博只为筑路......生活终究是不容易的,也充满了各种磨难,但愿我们都能一往无前,勇敢地走下去!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三篇
白日梦,几百年来几乎都是一个贬义词,几乎每每两人因为某个要求而争吵的时候总会听到这样的说辞“做你的白日梦吧”贬斥对方的要求不可能实现,可是白日梦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能做一个承载着白日重量的美梦又有何不可,相比那些失眠之人,我还可以骄傲的说一句“Hi,你看我还能睡着”
能写散文的人我很佩服,能主编散文的人我也很佩服,在看了主编袁琼琼的对散文的介绍,以及她对散文的分类理解,我已经沦陷了,散文集收录了很多作家的作品。没有荡气回肠,大气磅礴的雄浑,有的只是如同丝丝细雨般的娓娓而谈,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你的内心。可能是我的情商不算是太高吧,散文集有几篇没能理解,如杨婕的《臭鞋》,或许需要我用时间去慢慢品味吧!
散文集中我特别喜欢姚秀山的《纸足记》和简媜的《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文笔细腻,浸人肺腑。或许是因为有着和散文作者类似经历的原因吧,总觉的他表达的情感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你先是我母亲的母亲,然后又成为了我的母亲”。“我的观音久久睡进观音的怀里,便不会再痛了”有多少人从小都是在家中祖辈的照看下的长大的?
“爱情,是我在这世界上唯一懂得的事情”苏格拉底说。可就是这位唯一懂得爱情的哲学家,他的妻子赞西佩女士却成为了“悍妇”的代名词,看来爱情果然是值得玩味的!以至于简媜在这位哲学家的话后添上了七个字“只是常常看错人”。
散文,有的引人入胜,让你欲罢不能;有的曲水流觞,颇耐人玩味。文笔也都因人而异,但却都是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独白,整个《白日之梦》散文集收录了大约四十位作家的散文,就仿佛一个个迷离的梦境让你深陷其中,听到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最真实的情感。
白日之梦看似高不可攀,却又与你近的无以复加。我这情商不高,总觉得自己不适合读散文的人,现在却沉浸在那些散文作者华美流畅的文字中。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就像是一个个迷离的美梦,撩拨着你的睡意,让你欲罢不能。请不要打扰我,我正在做着美梦!
听到简媜的话了么“爱情是我在这世界上唯一懂得的事,只是常常看错人”!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四篇
当你在K歌时,你是感觉到了怒号的声音,但那是你更寂寞更安静的对照。想用诺大的音亮弥盖住你早已冰冷绝望的心。掩盖住你不完整的灵魂…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热闹过后是更寂静的白天和黑夜。于是我们开始不安,怕自己越来越孤独。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对待这一切都那么安静,对待这一切是都无关己的态度。不过怎么想也没有实际意义,变化中的事物,自有它变化的背景,一切没有必要去追究了。
看书之前我经历了我的人生以来比较大的受挫,原因也无非是感情上的破事,可那是一种难以释怀的尴尬又彷徨的情绪,我一直想找些事情来做,可淡忘的过程无比艰辛和漫长,这段时间以来我觉得生活很平静,死水般平静,于是我决定安稳几天看看书。
我一直觉得读散文是需要有气氛的,躁动不安的心是不适合阅读大家之作的,当然,我一直觉得自己现在静的不能再静的心情极为可遇而不求。也是前后大概花了十天时间才把书看完。十几篇散文平均一天一两个故事。向来讲究形散神聚,意境深邃的散文,在阅读中通过作者的视角联想亦或想象,抑扬顿挫间把他所见过的一切看遍,并不算厚的一本书却装载着各位不同生活不同心态下同样对人生,对旅行,对亲情,对爱情等等,属于过来人的领悟,那些天总觉得每一天都会充满别样体验,又好奇着下一个故事的马上来临。
喜欢他们的文章,在我内心那片没有被污染的净土之上,在他们的笔下,让我得以找到,我与他们是有着共同之处的。我会随着他们的喜乐体验别样的人生,而又在某一刻怀念从前,我明白过去的总会过来,该来的始终会来,喜欢那句话,只要你愿意相信。那些岁月亏欠你的东西,终究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还给你。而他们让我更加相信。
简媜说,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别。人生之理也许并不全在书中,可也足够带给我别样感受。
“路过”心在此却不能久留。窗外的雨大致是中部特有的,雨势不大,却也让这个小城瞬息如闹过了的孩子,累了,便熟睡了。只听得见那从天上掉落得叫做雨滴的东西,和地面的亲吻,还略带着少时的羞涩…
多希望安静的背后可以更加喧哗,我们的人生从此变的不在安静。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五篇
最近一段时间小说看了不少,散文已经许久没有读了。上一次看的也是一本散文集,名字是人一生要读的60篇散文,作者有丰子恺、徐志摩、朱自清、林语堂、萧红、丁玲……作者统统如雷贯耳,我也从这些散文里体味了这些名家的生活、心情、志趣等等。大家之作本不该随意评说,但是比如落花生那种带着上纲上线的积极思想的散文我还真是爱不起来。小说好不好,要看故事的框架,叙述的结构,描写的笔法,但是散文不同,散文最是表现心志的文字,直抵本心,最易体现作者的性格和质地。
白日之梦就是这样一本直抵内心的散文集,编者本就是台湾文学名家,接下了编选散文集的任务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对散文的拣选,这次选择可谓是优中选优,留下来的每一篇散文都有它各自的独特性,而文笔这种最基本的东西就更不必说了。
散文最见心性,因此《我的玩具》里可以看见作者的天真童心,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里能看到作者的幽默和嘲讽,阿桃去旅行里看到了作者的呆——这呆并非愚笨,而是一种对人对事的执着与痴心。
散文往往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也缺少激荡冲突的情感,但是看着这些娓娓道来,不诉离殇的文字,不知为何,几度哽咽。大约散文是写作者的真生活、真体悟、真感情吧,所以这真即使不用尖锐的文字也能刺痛别人的心。比如在车惑这篇文字里,现实和回忆纠缠,而回忆并不全然真实,但是你在这真实和虚幻的回忆中,可以看见一个童年时被抛弃被忽视的小孩,怎样的挣扎,怎样的长大。成年以后,说起当年的事情可以语调平静,听不出情绪起伏,但是那简短的对话,却轻易让我的心为之起伏。及至结尾,“妈呢?”“ 妈哦,去年就离家出走了”,那前面对于母爱的描述就是虚妄是幻想是一个孩子永远的渴望。作者的心就这样翔剥洋葱一样被我们渐渐看清,而眼泪也不觉滴下来。
看的心绪起伏的文章不少,看的会心一笑的也不少,甚至于看了几遍都看不懂也并非没有。比如臭鞋,而且有相同感受的人也不知我一个,散文之于作者来说,比小说更私密,所以我们没有那些经历,没有那种体悟,甚至可以说是没有那样的慧根和心情,也就很难接近作者的本心。
枕上梦心上书,一场白日之梦,历尽千人万生。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六篇
印象中接触的第一篇散文,应该是小学课本里的《山中访友》,还记得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当时的我惊异这是一种什么文体,读起来像诗歌那般优美明快,给人一种意境深邃之感,但看格式却又不是诗歌那样分节的构造,而有点像记叙文那样一段一段的,但是却又没有记叙文那般格式分明、叙事详尽、衔接紧密。这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花样滑冰,那么的轻盈优美,那么的与众不同,后来才知道,这种素有“美文”之称的文体就是散文。
散文接触得久了,看得多了,每个作家的特点也就渐渐地熟悉了: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这些特点就像是人的口音、笔迹一般,只要看到内容,就能大致猜出作者是谁。
最近,朋友向我推荐了了一本书——《白日之梦》,说是一本不错的散文书,我便问他这本书是谁写的,他告诉我说这本书准确的说是一本散文选集,主要是将近几年刊登的一些优秀散文挑选出来,优中选优,整理成书,负责编选的主编是袁琼琼。我对袁琼琼多多少少还是了解一些的,她是台湾资深的散文家、作者,大学时期我还曾经也读过几本她的小说、散文集,因此对她的能力也是十分肯定的。看了这本《白日之梦》后,也算是小有斩获。散文这种文体,本身就比较小众,平时接触到的作品基本都是当代的散文大家之作,而这本书中,编选的都是2015年刊登的或者得奖的作品,不但作品新,还有很多新锐作家之作,让人读了不禁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甚者文采完全不输那些资深的散文大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七篇
书籍的扉页上写着,40位散文名家共同执笔,编制出一场富丽流淌的梦境,邀你我同游。而我想说,如斯,但愿长梦不复醒。
我不打算过多的评论,只想说说一些感受。如果要对此书,有所大致了解。这本书的编辑袁琼琼已经在这本书的序里面有了精准的介绍。包括他对散文的理解,对各个名家作品的一些解读。我读着,如庖丁解牛,於我心有戚戚焉。我想,我的阅读量还不足以对这些散文大家进行自我的解读,开篇的这篇序,就像一艘小船,主编的精妙见解,就像船桨,有了这些,在这富丽流淌的梦境中,便也如鱼得水,优哉游哉。
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有我很喜欢的简媜的,收录的是《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喜欢散文的书友不可错过。这种书,写书评,我不想一一解读,或者,选几个自己深有体会的来读。只想说,我相信主编的眼光。就像书页上写的那样,一本书读遍年度华语散文精品。喜欢散文,我便邀你入梦,如是而已。
非常喜欢书序中讲到的,散文不在起转承合,而在文气。文气跟文笔很有关系,跟人品跟有关系。写散文,只能是自己。怎么说呢,我读文章的时候,隐约有些这样的感受,而书序中的这些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於我心有戚戚焉。他说,
许多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腔调,辨识度很高。他对阅读散文让我获益匪浅的观点是;散文,优秀的散文作者,必然炼字。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腔调,因此,阅读散文其实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读者需要先习惯作者的腔,之后才看的下去,才能看出高低。再说一遍一语惊醒梦中人,於我心有戚戚焉。
然后说下文章,然后我觉得无话可说。是的,无话可说。这就是一本散文集,篇篇精品,皆是佳作。本来我想说这就像是一颗石榴,果实丰盈,掰开看,晶莹剔透,可是,不同作者的风格是不同,所以,用石榴的话,不准确。还是梦境最为贴切。
是的,是一场梦,文字编制的梦,各式各样的梦,有生活日常,有峰回路转。阅读是一场梦,我便,但愿长梦不复醒。我你若喜欢散文,我便邀你入梦,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八篇
行走在世间的文字,既然我们可以阅读,那么我们就有前行的力量。背负着梦想的重量,行走在广阔无边的梦中,那个梦亦真亦幻,而我承载着那个梦。就像贝克特问:一天,对你而言还不够吗?一天你出生,一天你将死,同一天,难道不足够?
《白日之梦》这部散文集具有能直抵内心的力量,它承载了文字的梦想,作为载体这部书是成功的。这本文集的主编是袁琼琼,著名的台湾学者,专业作家和电视编剧。这是一部精选了一整年的华语散文佳作,耗时之久,数量之多,保证了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益求精,这是一部大气的作品,更是一部散文精品。
看书里的文字,感受那些散文大家的的情真意切。文字本身的重量,饱含着写作者的的情意。而散文则是最贴近作者本身的文字,好的散文则代表着写作者的态度。喜欢读文写字的我更喜欢做梦,而我更喜欢这本《白日之梦》。这本书通过这些写作名家的文字为我构建了一个宏大壮美的梦境,我只需要静静的看着这本书就可以继续做着属于我的梦。
好的事物,我更愿意和朋友一起分享。对于这本好书,我愿意让更多的朋友一起拼读。就像简媜的文字:“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我怎么看都觉得苏格拉底这句话还没讲完,想了想,往下应该在添七个字:只是常常看错人。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喟叹。对于生活,我们更有发言权,但对于梦想,我们还是要有的。我们可以艰难,可以努力,可以求而不得,但一定不能忘记梦想。
看书里的文字感觉可以让自己的内心获取平静,获得平静这应该就是我最大的收获。这本散文集优中选优,精益求精,文字的力量你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慢慢的感受。散文是优美的,形散而神聚,情真意切的文字,那就是好的文章。“我种的其实都是一日花,清晨开,傍晚谢,没有一朵存放到深夜,真正落实了所谓‘当下’的生命意涵;就像一句我爱你,赶快说出来才有惊喜,放在心里永远只是冷冻的花苞,期待它开花不如干脆恨它。”散文的包含了坐着的真情实感,只有有生活、有感悟、有感情的写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白日之梦》文字华丽的梦境,热爱读书的你不能错过,不曾忘记梦想的人更不能错过!
我一直相信每一朵花开都是造物者的微笑,
小角落里毛毛虫在呼唤:
时间啊,你快快的去!
花开了,我渴望上下翩舞衬托花的美丽,
花落了,我已把自己封闭在厚厚的茧壳中,
做着甜甜的梦,
在花开成海洋的季节里,
破茧成蝶,
我会听见整片花海欢呼的声音。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九篇
人们常说享受生活,大概就是不忙于工作,吃点好的,买点好东西,但其实内心却是一如既往的空虚,无法感觉到宁静和充实。人们也说看书,但总是被各种各样的畅销书籍扰得眼花缭乱,寻不到实际的精神家园。我想,袁琼琼主编的这本《白日之梦》能给我们一些关于怎样感受生活、怎样体会人生的一些静的启示。
作者在书中收录了40篇散文,各具特色。在序中,作者说明了编入这些文章的缘由以及编录的过程,可见作者是何等用心,才集成了这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书中都是散文,短小清丽,各有性情。作者说散文不必小说,小说的角色可以变幻、可以与作者本身毫不相关;然而散文却是最见作者真性情的,其文风、观察的角度、所写的内容皆可见作者的性格和为人处世,这是非常贴近于了解一个人的一种文体吧。
散文还不可读得太快,否则难以品味其中的语言,难以懂得作者的内心,所以得像品茶那样,一口一口慢慢地、细细地品,且散文也更能见出作者的才气,你得内在真正有些脱俗之处,你得在灵魂结构上根本就与众不同,才能若无其事地写出完美文章。这40篇文章若是仔细品读,亦会有不少收获。
这里有西西满怀童心的写下《我的玩具》,她写下对各种各样玩具的喜欢,写下了本无生命的玩具却在她的眼中有了鲜活的颜色、有了不同的精彩非凡的故事;有黄汤姆的《听声音的人》中对声音细腻的感触和欣赏;有周芬伶写下她宁静的《午后茶屋》;还有作为失恋家族成员的无奈,对童话故事美好结局的怀疑……每一篇带来的都是不同的感受,每一篇见到的都是不同人对于生活的感悟,每一篇能能或多或少地探索到作者的内心,更重要的是,在品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份生活的宁静,在嘈杂喧嚣的世界能寻到一份属于自己的连接内心与生活的思考。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臭鞋》,杨婕说,上次下雨,到这次下雨之间,走过的路,散过的步,都会变成鞋子。而你只是尺寸不合的脚,一双换过一双。被换掉的鞋,就沿路散落,拼覆铁窗。不知道为何就是为此句动容,这是多么特别而细致的视角,叫人移不开视线。你可以因为当太多次落汤鸡对雨无情,但不能同一双安静的鞋不讲道义。我喜欢这种细腻的感情,确实太打动人。
享受读这些文章的此时此刻,在此时此地,你会发现真正的自己。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十篇
文学作品类型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散文,因为散文不长,但是其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丰满的。用简短的文字,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只需要一起一落,就足够震撼人心。每天工作都十分繁忙,看书的时间也不是很多,以前还很喜欢看一些长篇小说,现在随手翻开一篇散文,能够看完就不错了。我这个人对于散文尤其挑剔,因为看得多了,眼光也高了。虽然我不会写,但是丰富的阅读量使我学会分辨文章的好坏。如果是一本没有内涵的书,我是绝对不会在它上面浪费时间的,但是这本书,无疑让我觉得我值得花费时间在这上面。
一部有内涵的作品,就像一部文艺电影一样。刚开始接触电影的观众,肯定大部分会选择一些感情爆炸或画面唯美的商业电影,我也不例外。直到后来我学习了电影编剧和导演课程,我才知道真正打动人心的其实不是那些外在的技术,虽然这些技术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剧情和故事本身。最直接能打动人的,也是最值得反复咀嚼的。一个好的故事,它不会让你轻易看懂,一部好的电影,至少要看三遍以上才会发现其中的美妙。也许你会觉得枯燥,但是人生不也是如此么,每天都是枯燥的,如果一天结束之后,你能再回到当天早上再过第二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了。
一个真正有生活并懂生活的人,写出来的字都是有深度的,因为他们了解人性,能够抓住读者的心。一篇文章好坏的区分,在于读者在看完一遍之后还想不想看第二遍。我之所以从来不看言情小说和肤浅的网文,不是我否定这类文学,而是我觉得真正的艺术不应该如此。鉴定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主要是看其中作者自己的看法多不多。事件是固定的,不同的是看它的人,和不同人的看法。同样的几个选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并且选择这些答案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有些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回避,却依然逃不过现实。对于感情的叙述,可以通过人,也可以通过事或物。那些过去值得怀念的,人们总是迫不及待记下来,生怕有一天会忘记。
我更喜欢那些出道有一些时间,而又不是特别老练的作者。因为他们的眼光是充满活力且精准的,作者可以分为老中青三代,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年,其次是老年。时间是会改变一个人的,同一个人在经历了不同的事之后都会有所改变,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年轻人仿佛对一切都抱有玩世不恭的态度,所以他们写的文章都会略显轻浮,好像年纪轻轻就看破红尘一样;中年人已经足够稳重,对于未来还抱有一丝希望,也是最拧巴的一段;老年人则已经被生活摧残得沧桑不堪,放下了也就真的放下了,对于那些世间的不公,早已没有不忿拼搏的尽头。
希望你能在书中品尝到这些细微的滋味,你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就像生活一样,第一口是苦的,第二口是咸的,第三口就是甜的了。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十一篇
什么是梦,白日里的梦是梦吗?白日里的美好和感触仅仅是我们梦中的所见所闻吗?世界上每一个点点滴滴,每一个微小的事物,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情感,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真的那一个。《白日之梦》带给我们的就是梦中的美好。四十位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展现出丰厚的生命体验与迥异的书写风格。千姿百态的美好,总有一款适合我们的,也许你喜欢的是静静的湖水,也许你喜欢的是波澜壮阔的海面,也许你喜欢的仅仅是杯中的一杯水,不论是哪一种水,都会是你生活的镜子,你看到的有自己。
在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作者俱各自保有本色,宝刀不见老。依旧是那句老话:散文是本色写作,他们的文章之好,不在文笔,不在文思,而在文章中呈现的他们自己。从他们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内在依旧护存着的对于书写的初爱与初心。”每一个笔锋下的文字都会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灵魂的文字,心之产物,才会让读者和你产生一样的共鸣。
比较有感触的一篇文章是《父亲》,作者的父亲步入了老年,患有记忆衰退,记不住很多事情,但是心里记得就是这是他最爱的儿子。父亲在等待儿子载他去医院的日子里,穿着他最经常最喜欢的那个装扮,也许在心中,这便是和儿子最贴近,最有记忆感的装扮。同时表面上对于与儿子的相处并没有表现多大的兴奋和快乐,但是他却是暗自听着儿子的话,希望儿子多回家陪陪自己。也许父亲在年轻时并不会和颜悦色的与儿子静静的相处,也许也不会表达出来他们是对我们有多少爱。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央视广告中的父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仍旧急着儿子最喜欢吃的是饺子。《嘿,老头》中,老头虽然从年轻就开始酗酒,不理会自己的儿子,但是在逐渐的健忘中,仍旧记得就是自己的儿子小海皮。父亲的爱不是说出来的,表达方式也许不对,但是心中的爱不会减少。在他们渐渐老去之后,希望自己仍旧是能够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大山,希望你永远能够在他的保护下安稳的生活。殊不知孩子已经长大,我们也可以是他们的大树。生活有多么忙,日子过的多么不如意,总有父母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幸福。只愿我们常回家看看,看看我们年迈的父母,也许只需要我们静静的听他们说说话,静静的坐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这也许就是他们的需要。爱,永远不要觉得晚。现在开始
散文,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我们的心情表。我们的梦情刚刚开始。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十二篇
在这迥异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梦,它能拥抱疲惫的人,抚平受伤的心。梦里或者有云彩,或者有蓝天,有宇宙间其它的灵魂,不同的声音。它们总是会有一些让你若有所失,有一些让若有所得,让你停驻匆匆的脚步,静心想想曾失去了什么,又将赢得什么。
我们憧憬着远方的时候,其实大多苟且在了眼前。总觉得那银闪闪光亮亮的远方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不料总被现实打败。于是我们寻找着救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口,不同的自我拯救,阅读便其中是一种。
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白日之梦》,袁琼琼编选了四十篇港台名家如简媜、周芬伶、西西等人的作品,也有后起之秀如言叔夏、黄丽群、蒋亚妮等人的创作,其中有的熟悉有的陌生,均以是否有“时代感”作为汰选原则。这样可以让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觉得有趣,贴近生活的感受与心情,总是最新鲜真实的。
其中简媜是最为熟知的一个作家,常在各处散见她的文字。这篇《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淡淡的文字下,说古论今,机锋隐现,似投入又似置身事外,向人讲述那令人向往的爱情,常常悲情于识错人,纵然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西西的《我的玩具》,朴实的文字,丝毫没有雕琢,像天真的小孩子渴望着自己的小玩意儿,字字句句读下来,却发现这原来真是一个老小孩,为自己不断找着乐趣,只为自己内心住着的那个小孩。
林文义的《复制》里,提到了以前非常喜欢的一幅画“沉睡的吉普赛人”,那些画与文的宿命,如电影场境般的过往,身在其中的人,看看他们,再看看我们,面对理想与坚持,是选择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最初的的纯净。
黄丽群的《与世界单打独斗》,讲述一个少言不喜动的女孩,在世俗价值的社会中,找到一种无论敌友都只能隔岸观火的能力,能使她无视同类的伤害与侵略。即使阅读写作让她痛着,不快乐也不享受,像穿上束身衣,像疯子,却因此能与孤独抗衡、与世界单打独斗,这便是她视作的一种高贵的练习。
就像《生活编辑凡例》的蒋亚妮,我们都一直以为当下的生活并不是真实的,还没有真正开始,那远方的、藏在另一面的才是真正的生活、还不曾到来的美好,殊不知,时间正一点点流逝,等你醒悟发现那些不完美的真实正在你的身上发生,你只能选择与它面对与它耐心相处。正如陈柏青《拆开一本书的方法》,去拆解命运,拆解生活。
这四十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与不同的写作风格,在不同的情感文字中,均能找到他或她真实的自我。散文这种文体就好比世上的一种声音,在呼唤着另一种声音,一个人在吸引着另外一个人,你能从文字中看出一个人的喜好、人品与三观,你能从芸芸众生中找到与你性格质地相似的人,和你一样站在人生的路口,有孤独,有欢笑,一样在辛、辣、酸、甜的世间苦乐中摸索前行,即使遭遇雨雪霏霏,手抚着浊世沧桑,也能从那些书里不同年代不同的人身上,得到感悟与启示,让你在现实的迷雾里,即使徘徊过正迷茫,也终将走出来,渐渐与自己默契,与时光同往。
这便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梦的作用,那些文字的力量。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十三篇
散文 ,一点也不简单。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编辑袁琼琼说的。在编者序里,她洋洋洒洒的几页纸,倒尽了散文的不易,编辑的不易。越是这种难的事,做完之后才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写起来比小说更难的散文,它们的作者,文笔更是不菲。
散文是要有文气的,相信很多人听过这种说法。就是说,散文的文笔特别能体现作者的性格和质地。袁琼琼说,散文就算是诉说别人的故事,写身外之事,身外之物,作者必定在其中。
读散文,进入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故事。
对于我们内地的读者来说,书中的散文作者多为港台作家,读起来,一些细节小事的文化差异,也颇为新鲜。而作者袁琼琼本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台湾女作家,更是增加了这本书的含金量。袁琼琼,起初以笔名朱陵写作新诗,继以散文和小说知名。曾多次获联合报小说奖、散文奖及时报文学奖等。作品主题多环绕都会男女情爱,着有《春水船》、《自己的天空》、《随意》、《沧桑》、《钟爱》、《两个人的事》、《袁琼琼极短篇》、《苹果会微笑》、《情爱风尘》、《恐怖时代》以及长篇小说《今生缘》等等。并长期参与电视及电影剧本写作,较著者如《大城小调》、《红男绿女》、《家和万事兴》等等,皆脍炙人口。
这样的名家主编的作品,肯定是有一定的高度,就像是时尚界的买手,她提前给你挑好了散文中的精品,都是干货。
读散文,除了文字之美,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有很多金句。诸如:“让生命慢一些长一些,持续地去抵触,去爱去恨,去记去忘,去成为一根尖刺,但也去成为一场拥抱。”这样的人生渴望,诉求。或者是如诗句般的韵律:“如果我能活得像一棵树那么久,我会开花吗?我会不会因为一片叶子的掉落而感到寂寞?我会不会因为一只松鼠走了而失去重心?有一对男女在我的影子里第一次接吻,也许我一觉醒来他们就老去。”
散文作家热爱生活,也更怜香惜玉,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美一样的陶醉。“我种的其实都是一日花,清晨开,傍晚谢,没有一朵幸存到深夜,真正落实了所谓“当下”的生命意涵;就像一句我爱你,赶快说出来才有惊喜,放在心里永远只是冷冻的花苞,期待它开花不如干脆恨它。”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深度和诗意,所以常常有人“嫌弃”散文都不懂,读不透:“我要回到人世,在流里生活,移动,见人,在清晨雨时感到幸福。”从而也感悟不到那份情怀。
但是,阅读之事,无非临水照镜,好书总能让人看出不同年代自己的不同面貌,颦与笑,足与不足,超越与落后,但无论如何,总得鼓起勇气站到水边,即使波涛汹涌。
如果一直喜欢阅读散文的读者,对本书一定不会失望,因为本书收录了40多位名家的名篇,有简媜、王定国、李达达、林文腾、包子逸这样的大家,也有《我的玩具》《鸽子》《只有树懂》这样的名篇。
本书收录了40多位名家的名篇,在阅读之时,尽享文字之美。我读此书,是在一次去南方的长途高铁上,阳光正好,字里行间的美感,悠然心田,的确是一次白日之梦。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十四篇
在散文中逐梦
散文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式,是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它与小说不同,大多散文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阅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像是置身作者的国度,与之一同散步,感悟世界,品味人生。国内的散文大师有张爱玲、三毛、毕淑敏、冰心、张晓风、刘心武等等。直到现在还熟记着朱自清的《背影》,冯骥才的《珍珠鸟》,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兴散而神聚,散文取材虽然广泛和自由,在文章立意上,主题却明确和集中,不管通过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我们总能在阅读中窥探到作者的心思。意境深邃中饱含深情,语言优美又富有文采,在遣词造句中感受作者的胸怀。
《白日之梦》作为一本饱含年度华语散文精华的作品之集,四十篇优秀的散文,编织出一场富丽流荡的梦境,让读者在阅读之中仿佛背负着一整个白昼的重量,在梦境之中行走。
主编袁琼琼作为一名专业作家与电视编剧,受邀编选年度散文选,在数以千计万计的诸多散文作品中,选拔最具有时代代表性和生活气息的作品,带给当下的读者。在序言中,主编提到散文是最贴近与作者内心的一种文学创作方式,在文气和文笔以及人气方面,达到了最好的契合。
本书集合四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四十位优秀的散文名家共同执笔,年龄上相差悬殊,带给我们的散文境界也各有春秋,让读者在老中青散文作家的著作中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境遇下的人生故事。
本书开篇选取西西的《我的玩具》,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体现作者真挚单纯的思想,永葆孩童的纯真之心。在《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中爱神的袍服里藏着刀剑,赐福与降祸乃一刀两面;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却只是尝尝看错人。言语看似平淡叙述,却暗藏玄机,仔细读来,便觉意味深长。
每一篇散文都载明出处,每一幅心境都要值得仔细阅读和揣摩。在自由灵活、富有哲理或诗情或画意中,感悟作者独立思想中的内心世界,来一场弘大的白日之梦吧!
白日之梦读后感第十五篇
不知为何编者袁琼琼要将本书的书名命名为《白日之梦》,大抵是因为这本书收集的散文几乎是关于爱情、亲情、生活随笔、旅游等,有点像一场富丽堂皇的梦境吧,看每篇文章的时候好像是身在其中,或者能从散文中找到自己生活上的共鸣,能回忆起自己当初也曾这样生活、经历过,甚至能想起那些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记忆。
《白日之梦》这本散文集还真的不像那些带有政治思想或者时代色彩的散文,让人看了觉得内心有 些乏味、有些抵触,毕竟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我不是说不该看这些散文集,只是觉得像宗璞这样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的散文,实在是有些时候看的头疼,休闲时间我更愿意看一些像张晓风写的散文,编者的这本《白日之梦》也相对轻松。轻松也不是说不感动,看《白日之梦》的时候几度泪眼朦胧,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什么生离死别,就是这样像讲述日常一件很普通的事一样,依然让人难忘于心。
散文不像小说一样,可以加入天马行空的想象,散文即使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表达的也是自己的内心,读者看了,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作者这个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性格、品质等等。编者收集的这几十篇散文的作者我基本上没有听过,也鲜少拜读他们的文章,或许读过,毕竟现在微信公众号那么多,但是作者的印象真的不深。大抵知道的散文大家也就那么几个,像宗璞、沈从文、周作人、张晓风、刘心武、林语堂等人,个人比较喜欢张晓风还有林语堂的散文,更加贴近我的内心世界。《白日之梦》不像林语堂散文集一样是一个作者,它是编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看了千篇文章收集来的,一篇文章一个作者,但这是精华中的精华,主要的内心表达大抵就像书名一样,带我们在梦境中遨游,总有那么一两篇文章能直抵我们的内心,睡前或者是闲来无事的时候翻阅一下,颇为喜欢。
里面唯一熟悉的一个作者就是简媜,不论实在杂志中,还是微信公众号中都随处可见她的散文,《白日之梦》中,编者收集了简媜的《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很喜欢这边散文,文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情情爱爱的,粗看甚至没什么所谓的文笔,却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痛楚,还有对爱情以及自己的讥讽。都说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事,是啊,这确实幸福,但是世间有多少这样的对的时间对的人儿呢,有我们送上祝福,没有的人怎么办,只能自尝其中的痛楚,自己疗伤,自己恢复。虽然说遇上对的人是幸福的事,但还有一句话呀,谁还没有那么一两个过去呢,我们不像孙大圣一样是火眼金睛,识错人也不是一件完全悲伤的事,至少下次我们就有了经验,虽然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但有也只能乐观面对。总的来说,爱情还是很美好的,我们都对它翘首以盼。苏格拉底说:“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他这样描述在爱情国度里疯狂痴癫的子民,但是他自己何尝不是逃不掉爱情的牢笼,“悍妇”打雷,他也害怕呀。
《白日之梦》这本散文集虽然收集了四十多位不同背景作者的散文,但我们都能在不同文章里找到我们的共鸣,都能在不一样的或作者或自己编织的梦境中遨游,这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