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书法》是一本让人愉悦的书法艺术指导书,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让读者能够轻松地学习书法。通过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享受到书法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书法的热爱。
愉快的书法读后感篇一
读了一半,很容易读,没想到我们平时书法学习中有那么多错误。如果有独特的想法,应该写成书让大家分享。过去学书法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呀。为什么国画画家的字大都能写得不错,起码,写字比画画容易得多。
1/4页愉快的书法读后感篇二
书法的学习,传统模式一定有其问题,我一直在思考,自认为篆书应为入门的书体。
一看到这本书,也是以篆书为先,让我惊诧,所见略同啊。
当然,作者自然高我无数,不然我也不会买了。
2/4页愉快的书法读后感篇三
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学习书法一年半了,开始时候的练习老师并没有强调中锋用笔和悬腕,而是直接在中楷的方格中直接临帖。当把字写到外行人看着不错的时候,其实发现这只是自欺欺人的表象,因为我发现自己第一不会悬腕写字,第二根本不懂中锋用笔,而这两点或许是书法初学最强调的要求。于是我暂停了目前的练习,而反过来重新学习这本愉快的书法,里面包括24个基本的练习,书的内容非常简洁甚至感觉有点浅白,但是里面却包含着书法最重要的基本功。学完整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可以突破之前遇到的问题,开始按照书中的要求去体会发生在手上的感觉,以不同的方式运笔,提按,观察字的角度。 我认为中锋是传统书法里最强调的功夫,而如何练习中锋就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和具体的练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应该可以说是练习书法基本功的武林秘籍吧,至少于我而言受益匪浅。
3/4页愉快的书法读后感篇四
小时候上过一学期的书法课,那时候老师的说法是字好写得好看,需要日以继夜的练习,刻苦是第一位的,没有诀窍。我视力自小就不好,看不清楚老师的动作,无论我怎么天天在方格纸上练习,挺着珠江墨水的脚丫子味道,把笔头刷坏了好几支,仍然写的不成样子。说书法练脾性,做了那么多无用功,本来好好的脾气也要急躁了。
也许是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吧。
直到看豆瓣上好多人传那么好看的字,满满的一相册,心动了。临帖很痛苦,你永远可能写不出那些氤氲温润的好字,这让你抓狂,但字,总是好看,我又不忍心不去看它。于是又开始找书法帖子,让自己在青春的尾巴上再尝试一次。
这次,我找到了这本《愉快的书法》。在这之前我看了一个书法家讲的楷书入门,非常好,他说,字,一笔一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有始有终,毛笔字的笔画小到一个点,也有起笔、行笔,收笔。写字,“最忌讳任笔成体,聚墨成型,”不鞥平拖,每个笔画一定的形象一定要确定,不能互换。而且,最关键的是,手腕要灵活运用。我拖着时间轴回放了几次他写横划,藏锋的动作太小,尽管他已经尽力做出来,我仍然无法模仿这种手势。就算勉强做出来,笔底形成的墨迹也和他的不同。我想起豆瓣有个帖子批判绘画课程贴的话:“即使我看这老师在我面前画,我也不能画出那样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的?即便有个很能画,很能写的老师在你面前做出这些动作,你仍然无法模仿得确定无误?这个问题,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书写的感觉。
我们自识字以来就开始书写汉字,比起画人画物,我们对汉字的熟识度要高的多,也正是因为日常书写让我们忘记了执笔的细微感觉,尤其是当你重新或者第一次握毛笔这种书写工具的时候,更是如此。
所有书法入门里都会讲解毛笔的知识,对这一古老书写工具的通用定性是:有弹性。恕我笨拙,直到看了郑彦伟先生的教学视频后才晓得,所谓的有弹性就是容易变形。当你顺着一个方向写过去的时候,如果不在末尾的部分回锋收笔,这毛笔一路写下去就得废掉。所以我看一些论坛上有和我一样的初学者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我的毛笔的笔毫会变形回复不到刚买回来的模样?这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笔本身的质量,第二,是你书写的过程中没有中锋行笔、转锋,回锋的技法没有用好或者你根本没有用到这些技法,一直侧锋书写,一刷一大片,然后把笔刷废掉。
在毛笔的诸多技法中,中锋行笔是最基础的一种,侧锋不是不用而是很少使用。(书中对中锋的解释比通常的定义更具象更容易理解:毛笔线条有一定的宽度,线条两侧各形成一条边缘线,书写时,笔尖就在两侧的边缘线间移动,如果书写时,笔尖一直处于线条中线位置的位置,这时候,这种书写方式就称为中锋。)加上我们常在入门时候遇到的藏锋,提按,基本上就是写毛笔字需要的技法。我认为入门最难的是藏锋和书写时候手腕的转动。郑彦伟老师在讲解藏锋的时候讲,这个动作非常的小,熟练的可以续着不必着墨,在写楷书的横画的时候,起笔藏锋之后手腕有个轻轻推出去的动作,变竖为横中锋行笔;这本书里把藏锋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我们熟悉的,要把逆时针旋转和下按这俩个动作一起做。这个时候,无论你按照哪种老师的教法做,你要注重的是手的感觉,书写的那种顷刻之间变化的感觉,所谓“明察秋毫”。光靠看名家书写视频和书里的图示完全不管用,这种私密到毫末之间的体味不是能看出来的,而是要写出来,练习出来的,要用心感受出来。所以你要把握这种书写的瞬间即时感受,而不是一味的拼命摹写字帖。
卓越上对本书的评价好坏参半。说坏的,猜想是很传统的习字人吧。传统的习字从楷书开始,永字八法,云云。中华汉字书写的历史几乎与这个国家的历史等长,在这么多年的书写中,很多人都总结了非常多的技法心得,我的看法是好虽好,但不适合初学入门,也不适合系统的训练教学。传统的习字方法就好比中医的五行理论,抽象写意,并不具体,也缺乏可以实证推广的可行性。以我看田章英先生介绍的永字八法为例,里面所有的技法通通以某种事物动作为喻,如扬鞭策马,如啄木鸟的啄法,如引弓射箭,等等。这些东西太老了,老到你几乎没有机会去实验策马扬鞭的感觉(当然除非你是富二代有马场俱乐部的会员资格),以前的平民还可以自己抽牛试试,但现在你自己家也米有可供牛耕地的田了。很多对古人来说非常日常的体验,对我们来说是另一种久远难寻的生活。我们需要更有操作性的指导原则。
我不是书法的资深爱好者,我才入门,我并不晓得从小篆入门对传统的毛笔习字有多么大的革新,多么电光火石般的开山劈石。我只知道,这本书对毛笔书写的提示是具有极端开创性的,它不会告诉你那么多譬喻的古老谚语,它只会一步步的分析如何把握这种书写工具的书写体验。在最初的八课中,它基本不要求你蘸墨,而是让你先熟练的操作手中的笔管,熟悉笔毫在纸上,在空中,在干燥时松散时,在沾水时,在蘸墨时,各种不同状态下笔毫的书写感受。书里安排的各种执笔练习,保障了你手腕的灵活度,以便与具体的字体练习。各种图例中把平时书写的即瞬形态定格给你看,帮助你具象的理解各种技法的细微特点。特别的分析性,注重技法的微量含义,是我对这本书喜爱的原因之一。它把传统中国抽象写意的书法讲授内容变革为每个人都可以听得懂看得到的分析书,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西医解释人体的直观和具象超越了中医的玄秘深奥。它不单介绍中国书法最本质的书写核心技巧,而且强调要尽其所能的关注自己的感觉,一种能体会书写艺术的美好感动的敏感。
我喜欢它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对什么是书法的回答:“一件书法作品打动我们的,是那些毛笔线条和线条组成的各种结构对我们的作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动,但不知道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如果我们每次感动时,都仔细地去找一找感动我们的原因,我们便会越来越敏感——而敏感正式艺术才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书中随处可见的闭眼睛徒手训练是为了,“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去关注那些从未被关注的,极易被忽略的东西。”所以有人说很反感书借助西方绘画训练的格式讲解书法,我到认为它无时无刻不彰显着对书法中传统东方式体悟的高度。只不过,它把这种只能意会东西叫做感动,而把握这种感动的方法就是敏感。
书法不是比拼写得好看的一门技艺,而是让你的心思更细密,更懂得观察和体悟生活的艺术。在摒弃传统执笔动作的时候书里说道,人应该通过思考,确立一个合理的目标,然后把自己一步步从通行的、准确的姿势和观念中解放出来。我想这句话是对这本革命性书法入门书写作者最好的褒奖。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