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摘抄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23 17:45:23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4-23 17:45:23   小编:

《给孩子的科学课》是一本关于儿童科学教育的书籍。通过作者的生动案例和有趣的实验,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本书强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验精神,帮助他们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后让人深感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对儿童科学教育的热情。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一)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当科学家的梦,他们对很多很多的事物充满好奇!比如:天上的星星为什么那么亮?月亮为什么比星星大?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吗?这些问题似乎陪伴着我们整个童年。而同样的问题也会发生在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也会有同样的疑问,比我们小时候幸福的是,现在有很多很多的科普读物,今天就推荐一本适合5-8岁孩子看的一本《给孩子的科学课》。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二)

最近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孩子爱读书,可是只爱读文学方面的书,却不爱读科学方面的书。当然文学素养很重要,但是仅有文学素养明显对孩子全面发展是不够的。 有人说上学以后课本中自然有科学知识,但是大部分教课书都是直接说结论,直接讲定理。而科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些科学实验对后世的科学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实验和科学有什么关系等等却说的很简单,甚至没有。科学在课本中是撕裂的、孤立的没有趣味的知识。这样的科学课又如何能让孩子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吴军博士的《给孩子的科学课》刚好填补了这一部分空白,让科学有趣有料,让孩子爱上科学。 从测量开始到轰动世界的引力场实验,40个科学实验,让孩子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最新的动态以及最重要的科学方法。有耳熟能详的实验也有很少听说的科学知识,我真羡慕现在的孩子啊! 很多的科学实验都说得非常的详尽,有些还非常具有操作性。 讲到测量就从尺子的进化开始直到要如何测量长距离。虽然在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利用相似三角形能够测量长距离,但我还是第一次在这个书中看到了具体的推导过程和操作方法。当我把这一节测量长度实验讲给孩子听的时候,孩子一下子就对几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还一起测量了小区中树的高度。 《给孩子的科学课》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只是点到为止,而是走得更远一些,讲述了科学家为让这些科学发明走向生活所做的大量工作和故事。 青霉素的故事就在其中,我们都知道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但是青霉素量产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科学家们发现发霉的甜瓜上所带的菌种可以将青霉素的产量提高200倍,从而改进菌种,最终将青霉素的产量提高了几千倍。而且。这位科学家弗洛里并没有为青霉素的量产申请专利,他认为这是属于使人世界的,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青霉素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我和孩子都很敬佩这位科学家。 这是一套非常适合亲子共读的科普书,通俗易懂、讲解生动,插画有趣、非常适合亲子一起读书讨论,因为很多知识和故事对于家长来说也是全新的。想要带孩子进步,也要与时俱进啊!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三)

“谨献给探索求知的同学们和终身学习的家长”。开篇第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我们要做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有的家长比较刚愎自用,认为小孩子的东西不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去了解去学习,其实这种想法有问题,这个时代早就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我们有必要去了解新的事物发展,紧跟时代潮流。现在的孩子和我们过去的孩子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一件有意思且很有意义的事儿。

吴军博士我们都很熟悉了,从小就是顶级学霸,是实打实的那种让绝大多数家长羡慕的、夸赞的对象,一路顶级学校,从清华附中到国内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再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求学路上十分顺利,毕业后进入顶级公司任职,比如谷歌、腾讯 ...也都是大家熟知的大公司,后来成为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同时,他也很有写作才华,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获得过文津图书奖、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吴军博士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的孩子顺利入学麻省理工。

写科普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把深奥奇妙的科学知识要用简单好理解的大白话阐述出来,还要对方听得懂,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别是儿童科普,孩子思维和我们成年人不一样,还必须兼顾有趣和易懂,这简直是难上加难。而且在当今社会,火爆的畅销书也不是科普类型,单纯从功利角度来说,写这种读者比较小众的书,注定要作者必须有人文情怀,要有一种把科学知识传播给大众的理想,一定程度来说,这种作者是理想主义者。在这本书之前,吴军博士已经出版了另外两本书,分别是《给孩子的科技史》《给孩子的数学课》,这三本书形成了套书“给孩子”系列科普类书籍。

一般来说,科普书是从科学史或者科学小知识的角度来传播,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吴军博士通过40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故事点亮人类科学的发展之路,介绍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进行实验的细节和过程,希望大家从此学会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做出自己的创新。培养孩子浓厚的探索求知意识,凡事会问问为什么,再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四)

科学是什么?这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是将生活中的物品概括为物质从而研究物质的重量、密度、成分等特性吗,是对世界的感知从而研究声音、温度及颜色吗,从古至今,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和解释构成了科学这门学科。 科学的启蒙要从了解科学思维开始,而科学思维很大部分着眼于科学实验。吴军老师的《给孩子的科学课》就是基于这个观点入手,通过改变世界的40个科学实验故事,将伟大的科学发现是如何产生的带给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孩子们。 《给孩子的科学课》适合三年级及以上的孩子自主阅读,已经上了小学且对科学有非常浓厚兴趣的低龄小朋友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阅读。 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进步的历史,在人类文明中科学有着独特的光辉,以科学实验为例,它有着明确的目的,且通过刻意设计以便不断重复,进而发现一般性规律,实验还以可控的对照方式对比出不同方法、不同流程的优劣,不同配方的有效性,进而持续升级与迭代。科学实验的严谨与持续突破,有助于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培养创造力。 科学课对应的教科书上会系统性介绍基本科学知识,但对知识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思考、知识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以及科学家设计实验的过程的介绍的内容篇幅较少。这本书可以作为孩子学科知识背景的补充,可以让孩子对科学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从更生动更有趣的一面了解科学。 当面对怎么验证工匠有没有在打造纯金皇冠时掺进银子的难题时,阿基米德在浴盆中思考出体积、密度、质量的关系解决了这个难题,进而发现浮力定理。这个过程展现出聪明的头脑、细心的观察、积极的探索,鼓励着更多小朋友留心生活,混沌的生活和深入思考的生活将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姿态。 科学研究有四大必备要素,它们是实验、观测、逻辑推理、数学化。伽利略对重力、速度的实验充分展现了这些,从1斤棉花和1斤铁谁更重,到10磅铁球和1磅铁球究竟谁先落地,勇敢地质疑、不断地实验、持续地观察、经过深切思考的猜想及验证,人类关于质量、重力、加速度的认识在科学家的实验中持续推进,一点点揭开了蒙住的面纱。这是科学研究的魅力。 更有基于生活需要对提升时间测算精确度的持续试验进而发现钟摆,发现大气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研究阳光有多少种颜色的光学实验。 科学的发现在于一次次的实验站在了前人发现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有价值的部分,但不盲目地全盘接受,而是不断通过实验来检查自己的想法,对观察到的现象给予更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宝贵的独立思维能力。 阅读这40个科学实验的过程,是看科学家们思考的过程,是带着孩子学习和锻炼思考这一重要能力的过程。《给孩子的科学课》推荐给充满探索欲的所有人。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五)

之前买过吴军老师的《给孩子的数学课》这本书给孩子看,小孩子很喜欢,现在上一年级,学校有一门科学课,还有一门科创的社团课,经常会做一些小实验,于是小孩子就对实验很感兴趣,刚好吴军老师出了一本《给孩子的科学课》。

吴军老师在《给孩子的科学课》介绍了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40个科学实验。人类在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离不开实验,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也需要从实验开始。

作为文科生的我,一听到实验就头大,更别说去看40个实验的书,但我在看吴军老师的这本《给孩子的科学课》的时候却是看进去了的,本来是给孩子讲,但讲着讲着,我先看完了。

吴军老师讲的不仅仅是枯燥的实验,而是在讲述历史上每项重大科学发现时都把重点放在谁在什么背景情况下提出了什么问题和假设,然后怎么设计实验证明或证伪这样的假设,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比如“王冠中有没有掺白银”这篇中,先解释了质量,解释了密度与轻重,再讲到古人是怎么称重的,然后用一个故事,轻松有趣的讲出了阿基米德的浮力实验。全文看下来轻松,易懂,一点也不枯燥。

书中不仅描述实验的巧妙和成功,也描述实验遇到的困难与经历的失败。

比如“火药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这篇中,原来火药是一不小心被发明出来的,原本人们做这个实验是要炼丹的,中国最早的炼丹实验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炼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炼制长生不老药,在炼丹的过程中,术士一不小心就炼出来了火药,有位炼丹术士在炼丹的过程 中把房子烧着了。炼丹师的炼丹实验失败了,却无意间配制出了爆炸物。

《给孩子的科学课》这本书里不仅有科学家的研究经历,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个性特点。不仅材料丰富,逻辑严密,文字准确,通俗易懂,全书的配图也风趣幽默。

我们的科学教育常常告诉孩子,科学是什么和为什么,但对孩子而言,有一个更重要的角度就是科学发现是怎么来的。这等于让孩子跟着科学家的思维解决问题,让孩子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本书不仅是给孩子的科学书,家长也同样适用。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六)

作为一个已婚未育的现代人,鸡娃已经成了生活中的最常见的话题。一方面我在担心自己是否可以做一个母亲,同时也在担心是否能够做好一个母亲、合格的母亲。因着机缘巧合,有幸读到了很多儿童读物,有讲天文的、有讲地理的、还有讲历史的,这一本《给孩子的科学课》属于讲科学类的。原本抱着看科学科普小读物的心态来看书的我,却一下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每次拿到一本新书,我的习惯是先翻翻书,闻闻味道。《给孩子的科学课》一打开就吸引到了我,书页翻看很顺滑,是松快的展页,非常方便小朋友来阅读。看过了外观,再说说书中的内容,本书公分六大章节,40节内容,纵横古今。有讲古代科学时代的“王冠中有没有掺白银?”、“哺乳动物的声带是如何被发现的?”;有文艺复兴的“空气能将水推举出来?”、“火有多热、冰有多冷?”;有启蒙时代的“如何打开人体循环的黑箱?”、“炼金术士煮干尿液获得了什么?”;有科学革命的“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两个问题是什么?”;有工业革命的“电池是怎么发明出来的?”、“看不见的光线是如何被发现的?”;有现代科学的“世间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听到宇宙天体的变化?”。可以说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爆炸、天体变化,小到夸克家族、微生物繁衍,都有涉猎,将科学与历史、人文联系到一起。

推荐序中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可,科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做实验、发现科学规律的历史。科学实验是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去发现一般性规律,而一般性规律又会指导我们认知世界,更好地去做做决策,去工作和生活。

如果小朋友问细菌是怎么来的?

在这本书的第22课就给出详尽资料和答案。这里主要讲了了巴斯德的鹅颈瓶肉汤实验: 19世界60年代的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从酿酒、做面包要要酵母的实验中,验证了酵母中有微小的活的生物。这种微生物会在啤酒、葡萄酒、牛奶中生长,让这些液体变质,不仅如此,它们为什么还会让人和动植物生病。那么这些微生物从哪里来呢?是自然产生了还是诞生于同类生物?肉汤实验就被设计出来了,这个实验揭示了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并命名为细菌,还促使后来的英国名医约瑟夫·李斯特发明了外科手术中的一整套消毒方法,挽救了人的生命。这也告诉小朋友们设计实验和得到结果是漫长的经验和发现之旅。

这只是其中一个实验,书中讲述的40个科学实验,包括但不限于阿基米德的浮力实验、中国的炼丹术实验、伽利略的钟摆实验和比萨斜塔实验、牛顿的分光实验、焦耳的热力学实验等等。

我一直认为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发展的最佳动力。希望吴博士多多出书,希望此类的科普读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七)

科学的范畴很广泛,它起于人们仰望星空的想象,又落在脚踏实地的求索上,由哲学开始,而逐渐衍生出不限物理、自然、思维、社会等诸多领域,那是一种通过质疑、假设、实践而不断总结出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我很喜欢百度给予其的解释叫做“认识宇宙的实践方法”,认识、了解、并尊重我们存在过的世界,听起来很理性,但其实很浪漫。

然而如何让青少年,甚至更小一些的孩子去爱上这些知识,好像更偏向于教育的版块而非科学本身,毕竟从那个年纪走过来的你我都很清楚学习的困境,“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少数的,那些梦想里也曾要当科学家的孩子真正拿起书本来少有不觉千斤重,所以如何让他们听进去这些知识好像比听懂更重要。近些年针对有效科普的知识再创作产品不断走高,教育界与科学界仿佛达成了一种共识,即“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教育不能按图索骥”,在传播知识的大框架下给枯燥的学术语言做减法,再给趣味性的视听语言做加法,让我爱逐渐转化为我会成为主旋律,毕竟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总归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这其中,吴军先生无疑起到表率的作用,作为走在科技前沿的技术性专家,近年来始终致力于让作品融合人文与科技,以《文明之光》为例,他将思想的广度与深度代入进人类进程的弧光之中,把本该严肃沉重的话题写入有关热情与梦想的维度,生动展示了什么叫知识也能充满情怀。而现在,他再涉足青少年科普类型的领域,说是降维打击也不为过,在《给孩子的科学课》上,吴军保留了对待科学的严谨和尊重,另一面又通过种种人类科技历史上的突破为切入,用故事启发读者的好奇,以一个个疑问句做开端,再层层揭开疑惑背后的道理,这分明模拟了科学演变最重要的过程——好奇、假设、设计实验、逐步推导,让孩子在阅读中更有代入感,又通过穿插的实验图像让知识立体化,很难不让人勾起继续下去的兴趣。

比如当他说火药,他会先写炼金术与炼丹术的东西方对比,写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想象,写术士们如何误打误撞;比如要说望远镜,他会先写彩虹在神话中的形象,再写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光谱的总结。人类从煮干的尿液里发现了磷,从狗吐哈喇子里研究出生理反应,从煮开的肉汤里联想到细菌,又在打破伪医学的路上研发出双盲实验。

科学突破道路上的一次次偶然转化为文明进步的必然,这是每一个故事展示给孩子的模样,这种通过推导收获的快乐远比灌输要显得有价值,而吴军又往往不限于讲述知识本身,他很会提炼故事里值得思考的东西,比如人要从小培养好的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比如科学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苦差事,要保障他们的生活才能有更多精心研究的机会。

他好像只是在说科学实验的故事,又好像什么都说了,梦想、坚持、谦逊、谨慎,科学中每一次灵光乍现的背后都是无数代人的汗水与耕耘,这才是科学的精神所在。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八)

说起给自己的孩子培养科学素养的这件事儿,相信是很多家长朋友都特别重视的事情。不过,据我所知,很多家长的尝试好像都不太顺利。

而我本人因为自幼就是一个对各种新奇好玩的科学知识自发的充满热情,所以总是会被那些当了父母的亲友问:“你小时候是怎么发展起这些兴趣的?”

我总不可能说自己天生好奇心旺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吧?

不过仔细回想起来,我小时候能够保持对各式各样的科学知识感兴趣,其实最需要感谢的还是我那理工男出身又热爱各种DIY的老爸。

无论面对我对遇到的自然现象提出什么样的刁钻问题,他都会给出一个看似很靠谱(长大后发现有的也是瞎掰)又有趣的回答,而不是一挥手:“问这个有啥用,赶紧写作业去!”

然后在短视频里看到谁家小孩小小年纪就表现得聪明伶俐时,再对自己孩子吼一声:“你看看人家的小孩!”

所以,给孩子们培养科学素养的前提之一在提出问题时,能到一个足够有趣的又科学的答案,如果自己想不出来,那么自然是要借助书本的力量了。在这一方面,吴军老师给孩子们的科普课系列就从来没让我失望过,而这本《给孩子的科学课》,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怎么把另人头疼的科学知识也讲的生动有趣:

比如在书中的第一个章节,是讲述测量长度试验,作者就并没有像一般的科普书籍那样,告诉小朋友们常见的测量单位是怎么样的,或者教小朋友如何拿起尺子去测具体的物品。而是从古埃及关于长度的象形文字讲起,说起在没有尺子的古代,人类都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距离。又说起古希腊的科学家们,如何从一个方尖碑的影子配合不算太复杂的公式就测出了整个地球赤道的周长。

看到这里时,别说小朋友们,连我这个成年人都惊叹于这些光靠脑子就能洞悉这个世界真相的科学家们太牛了!

除了讲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堪称猎奇,却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相当重要贡献的试验。

比如在“炼金术士煮干尿液获得了什么”章节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古代的炼金术士相信只要是黄色的物品中,就一定会含有黄金。然后他在某一天忽然发现尿液也是黄色……于是这位炼金术士并没有考虑自己是不是上火的问题,决定来一场史上最臭的试验——他跑到军营里收集了7000升的尿液,并将它们全部煮干,尝试在这里面提取出黄金。

当然,在这些尿液的残留物中,他什么黄金都没找到,但是却以外的提炼出了磷元素。也正是因为这次想一想就让人恶心的试验,被后世的人们誉为从炼金术到真正化学的分水岭。

读到最后,我发现尽管这是一本写给孩子们的书,但是对于很多成年而言,这也是一本不枯燥又易懂易学易传播的科普书。如果家长买过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体验什么是科学精神,也算是和孩子一同进步了。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九)

我家孩子刚上一年级,课表里有科学课,老师让种下大蒜,观察大蒜的生长情况。老师在群里告诉家长,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离不开科学实验。 因为老师的话,我专门给孩子选购了一本科学类的书,它就是吴军老师笔下的《给孩子的科学课》。作为一个文科出身的宝妈,我在陪孩子们探索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被深深吸引了。 首先,我得说这本书真的是个“活宝”。它不仅有40个栩栩如生的实验等着孩子们去探索,还有丰富多彩的材料和插图辅助我们去理解背后深奥的科学原理。吴军老师用他那幽默而风趣的文字,将科学的世界展现得生动而有趣,让人一眼就能爱上。 说到这本书的实验部分,我不得不承认,我是有些“懵”的。书中涉及的很多理论和知识,对我这个文科背景的妈妈来说确实有点难度。但幸运的是,吴军老师用他那准确简明的文字,让我轻松跨越了这个“门槛”。而那些生动的漫画和插图,则是给我的探索之旅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惊喜。 在这本书中,吴军老师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导游,更是孩子们心中的“科学大侠”。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了解到,科学不仅仅是课本中冰冷的理论和公式,更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一个世界。从古埃及人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到中国炼金术士的物理学发展历程,孩子们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许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这本书,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孩子们与科学的距离。它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情景,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个奇妙的科学实验中,让他们在探索和尝试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吴军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学会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对孩子们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神奇的科学实验室。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尽情探索和尝试,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知识一点一点地揭示出来。而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次亲子共读的美好时光,让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科学的海洋中畅游,共同寻找知识的瑰宝。 最后,我想说,这本《给孩子的科学课》是每一个小小科学家的摇篮。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奇妙之门,让他们在这个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价值。感谢吴军老师,用他的智慧和爱,为我们的孩子们构建了这样一个充满奇迹和魅力的科学王国!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十)

科学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青少年时期则是我们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欲望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他们去探究身边的一切。

《给孩子的科学课》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简单传授知识、解析科学的书,它更像是一部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索、发现科学奥秘的宝典。书中的内容生动有趣,非常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因为作者精心挑选了40个有趣又有启发性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真的很有趣,而且涉及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把科学思维和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古时候人们看天文现象来推测时间;到解释阳光为什么有七种颜色;从研究宇宙大爆炸的起源;到解析狗狗吃饭前为什么会流口水等等,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实验不仅教给科学孩子们知识,更让他们了解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神。

不过,这些科学答案可不是轻易就能找到的。它们是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实验、不断总结和深化认识得出的。对于孩子们来说,知道这些科学结论背后的故事——也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显然更有意义和帮助。这样,他们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学会怎么去探索科学,怎么去验证和发现新的知识。

就拿阳光为什么有七种颜色来举个例子,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光都是看起来像白色的,但实际上,太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线组成的。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把太阳的七种光线都收集起来,这七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色。如果我们把这七种光线分开,然后用它们去照射一个物体,就会发现这个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再比如说,如果我们用红色光线去照射一个白色的纸面,就会发现纸面变成了红色。这是因为红色光线的波长比较长,它能够穿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照射到纸面上。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会明白一个道理,不同颜色的光线可以组合成白色光线,而不同颜色的物体也会吸收和反射不同颜色的光线,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通过这个例子,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颜色的原理和光线的特性。也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不同颜色的光线可以组合成白色光线,以及为什么不同颜色的物体在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的来说,《给孩子的科学课》这本书非常适合小朋友们阅读。它既有趣又有深度,可以让我们对科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感受科学的魅力吧!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十一)

遥远的距离是怎么测量的呢?10斤的铁球和1斤的铁球葱同一个高度落下来,哪个先着地?阳光有多少种颜色?电池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光线为什么遇见太阳会拐弯?

这些问题或许对于现在的成年人来说回答起来并不是太难,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初中物理课上已经搞清楚了。不过,要是把这些问题放在这些科学实验成果得出之前,那可是令当时的科学家们也感到头疼的事情。科学的发展依靠的就是不断的实验,在失败的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获得成功并且得到反复验证,从而推动人类的文明进程。

如今随便翻看哪个年级孩子的课表都会发现,科学课的比例在逐步提升,科普读物也越来越多。怎么让孩子既能了解科学知识,又能培养科学思维呢?吴军教授的《给孩子的科学课》就是一本高质量的科普读物。

这本书专门为青少年打造,从封面到内页的Q萌有趣的手绘插图就能感受到。最重要的是,不同于一般只局限于传播知识为主的科普读物,这本书在解释一项科学问题时,都以科学实验为主线,讲述了当时的科学家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什么问题和假设,又是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假设,在得到伪证的时候又如何提出新的假设,最终找到正确答案,取得重大的科学发现。

在用幽默的漫画揭示艰深的科学道理的同时,书中还用活泼的小贴士对正文进行补充和说明。正是这样的内容设计和安排,可以让孩子能更容易理解和学懂每一个科学问题背后的知识,同时也能体会到什么是科学精神,以及怎样培养科学思维。

作者吴军是计算机科学家,也是“文津图书奖” 、“吴大猷科普著作奖” 得主,有中美两所顶级高校的学习经历和十多年的美国名校管理经验,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本专门写给青少年的科学课中用40个科学实验故事,讲述了科学发现如何改变世界、激发孩子思考科学、爱上科学。这本书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书,也是一本科学史的简章。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十二)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流行这这样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家长就已经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时间也的确证实了这句话的前瞻性。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很多新技术、新科技得到广泛应用。比如,人工智能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机器人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酒店了我们可以看到机器人给我们做饭、送饭的身影。相信未来,科学技术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便利。 那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给孩子做好科学知识的启蒙呢?优质的课外书当然必不可少。如果你也想给孩子做好科学知识的启蒙,我非常推荐吴军博士的《给孩子的科学课》这本书。

对于吴军博士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吴军博士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他曾经获得过很多荣誉,比如文津图书奖、吴大猷科普著作奖。他的代表作有《全球科技通史》《智能时代》等。他的作品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给孩子的科学课》,可以说是给孩子科技启蒙的优秀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给孩子们种下热爱科学、喜欢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 这本书给孩子们讲述了40个科学实验的故事。如何测量遥远的距离?火药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古时候的时间是如何被测算出来的?空气能将水托举出来么?阳光有多少种颜色?如何从天上取电?如何通过电路传递声音?无线电信是怎么产生的?光能否产生电?世间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

这些问题是不是特别有意思?我家孩子就很喜欢!《给孩子的科学课》这本书把我从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中解脱出来。这本书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孩子阅读完之后,收获很多科学知识,还时不时地给我讲解一番,在我面前炫耀。我想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它给了孩子一个动力,让他愿意去了解这个世界背后运行的更多“为什么?”

另外,这本书以科学史为基础进行讲述,从按古代科学、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再到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按时间轴进行介绍,让孩子们对科技的发展更有全局观和时代感。孩子们可以清晰的感知到,人类的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缓慢发展而来的。未来还有很多的未知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未来还有很多“可能”等待这我们去变为现实。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十三)

吴军老师的这本《给孩子的科学课》通过介绍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40个科学实验,向青少年讲述科学的历史和本质。通过改变世界的40个科学实验故事,从用手指丈量到追踪引力波,见证人类智慧进步,看到未来无限可能。

吴军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孩子们科普实验,引人入胜。先提出问题,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去寻找答案,书中的插画有趣有料,引发孩子思考。 书中所传达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值得孩子们拥有。比如在探讨阿基米德的浮力实验时,吴军老师用了经典的“王冠”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难以解决,可以转换视角,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

木头能浮在水面,石头会沉入水底,但为什么海绵也会沉下去,而铁船却能浮起来?说到浮力,绕不开密度,而说到密度,又要先搞清楚质量。 古人是如何称重的呢? 首先,他们注意到,如果将一根棍子从中间吊起来,两边坠上同样质量的物体,这根棍子是平衡的,于是他们就发明了最早的天平。在大约公元前1878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天平了。几乎同时期,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也出现了原始的称重工具。 在我们一般印象中,铁要比木头重;但如果同时拿出很大的木块与很小的铁块,那么显然前者要比后者重。两种说法都没有错误,这分别是密度与质量的对比。 发现浮力奥秘的人是古希腊的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生活在希腊化时代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他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在阿基米德诸多的科学发现中,最出名的当数浮力定律。

当时西西里岛上的国王希伦二世请金匠打造了一顶纯金王冠。之后国王得到密报说金匠偷走了一些黄金,并在王冠中掺入了白银。质量上看不出问题,王国就请阿基米德来鉴定一番。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得到启发。将王冠放入水中,看看排出多少水,就知道它的体积了。如果王冠排出的水比同等质量的黄金更多,这就表示其中掺了白银,因为整个王冠的密度降低了。 经过实验,阿基米德发现王冠中确实含有白银,于是他揭穿了金匠的舞弊诡计。

吴军老师送给孩子的科学课,材料丰富,逻辑严密,讲述的文字准确、简明、流畅、优雅,充满人文情怀。这本书用生动的图像展示实验装置及其原理,用幽默的漫画揭示艰深的科学道理,不仅适合孩子们阅读,也适合成人阅读,是一本非常棒的科普书籍。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十四)

文 | 夏鸢的暖心小筑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吗?你知道如何才能知道地球是在转动的呢?还有很多很多问题,当孩子问到你时,你是否会回答的出来呢?

《给孩子的科学课》一书,作者吴军老师为孩子准备了40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大课,帮助孩子打开科学的大门,从而引导孩子喜欢上科学探索。

本书分为6大板块,分别是:古代科学时代、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科学课都有哪些?

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书中讲到了伽利略的钟摆实验,通过水钟与计时的算法,从而引发出队古埃及人发明日晷的历史,这就是之前说到的那个问题,古代人是通过日晷来测量时间的。

通过这节科学课,我们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在生活中进行钟摆或时间的实验与探索。比如,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容器,用沙漏或其他物品来代替古时候用到的东西,从而来帮助孩子理解时间。

或者,使用现在带有钟摆的钟表,给孩子做时间启蒙的演示。当我看到钟摆两个字,就想到了之前给孩子制作的钟摆时钟,通过钟摆后面的旋转齿轮,就能够让孩子明白钟表的原理。

再比如,后面的傅科摆实验,虽然这个实验的前提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当实际做了之后,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惊喜出现。比如后面提到的单摆方向的变化,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类似的方式来让孩子感受摆动的技巧与原理。

因为在这之后,通过摆实验就印证了地球是属于自转的。有时,一个事物的原理是不复杂的,复杂的只是我们自己过多的想法而已,当我们能够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后,就能够对简单的原理不再排斥了。这就是科学的必然存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如果在闲暇之余做一些科学实验,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能学到科学理论与原则,又能做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对孩子的成长尤为关键。

夏鸢的暖心小筑

绘本阅读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给孩子的科学课》读后感(十五)

科学知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启了通向真理的大门。而青少年时期则是我们培养科学和探索精神的关键时刻。《给孩子的科学课》这本书以40个生动的科学故事,引领孩子进入了奇妙的科学世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作者吴军博士结合科学发展历史,以实验为线索,娓娓道来从古至今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些科学故事既富知识性,又充满趣味性,不仅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还可以启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培养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书中生动的插图以视觉的形式呈现了抽象的科学概念,如古代人是如何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大大提高了读物的趣味性。易于理解的图文并茂科学漫画,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不再觉得枯燥。

书中所讲述的科学家故事中透露出强大的科学精神和正能量。这些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以科学实验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示了科学精神的可贵,也鼓励孩子们勇于追求梦想,积极探索未知的世界。

本书的亮点在于它以科学实验为线索,让孩子们在轻松的阅读中全面渗透科学思维。古埃及人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如何在泡澡时发现浮力?这些令人好奇的问题将孩子们带入科学的历史长河。书中的实验既有趣又具挑战性,它们不仅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还培养孩子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强调,动手做科学实验是孩子们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最佳途径。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等方式来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因为实践和应用是检验科学的唯一标准。

《给孩子的科学课》用轻松幽默的笔触,以科学故事为载体,巧妙地向孩子们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这本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也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手能力。

衷心推荐这本科普佳作,让我们用科学点燃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陪伴他们探索世界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和人生的无限热爱!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