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改变世界的食物》读后感精选

《改变世界的食物》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3 09:10:14
《改变世界的食物》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13 09:10:14   小编:

《改变世界的食物》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探讨了食物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作者指出,食物不仅是人类生存所需,更是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介绍一些创新的食物项目,如垂直农场和虫子食品,文章呼吁人们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这篇文章提醒读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和支持具有积极影响的食物,为改变世界做出贡献。

改变世界的食物读后感篇一

我们每天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想过这些食物是如何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的。

比如,袁隆平爷爷种植的杂交水稻,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虽然口感不大好,但胜在可以保障人们在饥荒来临时可以填饱肚子。你都要饿肚子了,难道还在乎口感、好不好吗?能填饱肚子就已经了不起了,根本没办法去想其他的。

我在书店看到的这本《改变世界的食物》就很有意思,在书的序言里作者玉造润言之凿凿地说“读者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或许可以让日常生活中有关没事的愉悦感提高两倍以上。”真的如此吗?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我开始读这本小书。

书中按照粮食、肉类、水产、香料与原材料、咖啡与茶、酒、世界代表性食物共分成8章。

在书中,了解到马铃薯有着惊人的人口供养能力,相同的面积下,马铃薯的净收获量是小麦的三倍,而且,马铃薯种植所需要的人力也少于小麦,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是不可或缺的食物;

肉类可以让我们长得高大,身体强壮。从历史上看,喜欢吃肉的民族总是更容易成为侵略者和征服者。英国的威廉一世曾经颁布《森林法》,并不是为了保护动物,而是为了独自享用森林中的肉类。这间接造成了国王的统治地位得到巩固。然而猪肉的普及竟然是得益于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广泛传播;

我们现在天天都能吃到鱼,鱼肉的鲜美让我们欲罢不能。但是在渔业养殖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出海捕鱼的收成并不稳定,在机械动力船发明后,为了争夺这些容易发现又能养活许多人的食物,各国之间爆发了数次争夺渔业资源的战争。

除了以上介绍的,书中还有其他食物的来历。可见,我们司空见惯的食物,它们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能够稳定地有选择性地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看完书中介绍的一个个故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有多种食物可供选择是件多么了不起和伟大的事情啊,虽然中间有曲折、有冲突,但是食物确实对于改变世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看完这本《改变世界的食物》后,看到身边的食物就会不自觉地想到书中提到的食物历史,不自觉地就对它们有了敬畏之心,我感恩来到我面前的每一道食物,感恩现在的生活是如此的丰盛!

改变世界的食物读后感篇二

如果你是个吃货,建议你一定要看这本书,这样你就可以进化成一个有文化的吃货了,在吃的同时,可以侃侃而谈。

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为了生存,不断地寻找和培育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人类通常所认为的,人类驯化了植物,而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观点呢?

我们客观地来看一下,植物从野生到人类种植经历了什么,野生植物艰难求生,繁衍后代全靠运气,而人类种植后,为了植物能生长得更好,人类像仆人一样精心的侍候着,繁衍后代也完全不用担心,有大批的科学家在为之努力奋斗着。

这样看,这个观点很睿智啊,有点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感觉,其实,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影响互为所用的,倒也谈不上主观上的谁驯化了谁,就像小猫咪,表面看是人类驯化了它们当宠物,可是它们却有个共认的称号“喵主子”,到底是谁驯化了谁呢?

虽然这个观点有点哗众取宠,但有一点是没错的,食物确实对人类影响很大,不仅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史,更是一点点的改变着世界。

社会学家发现,人们吃什么、如何吃,都带有鲜明的阶级烙印;一块鹅肝、一株松茸、一块牛肉、一颗转基因大豆背后,都交织着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力量甚至道德争论。

日本学者玉造润编写了《改变世界的食物》一书,书中把食物史与人类史结合起来,讲述了一个个食物改变世界的历史故事。

饮食对于人类来说,早就不是果腹这么简单了,饮食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饮食既是感官享受,也可以是一种审美体验,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同时在品尝着与这道美食相关的文化历史滋味,相信这本书,会让更多的胃口大开。

这本书共有7辑,前5辑通过历史上食物(粮食、肉、水产……)的真实事件,让读者看到食物是怎么影响人类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的。

而第6辑则是总是和英雄相提并论的酒与英雄的故事。

第7辑我最感兴趣,相信看了名字,你也会感兴趣的,那是“世界代表性美食”,让人开心的是书中列举了四种代表性美食,中国美食独占其一,而其余三个分别是:法国美食篇、意大利面篇、咖喱篇(从英国到日本)。

而且,中国篇还显得尤为的独特,因为其他3篇都是从起源说起的,只有是列举了唐宋、元、清三个历史时期讲述的,可见中国美食的丰富。

改变世界的食物读后感篇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跟所有的事物一样,食物也有它漫长而悠久的历史演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吃不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一种感官的享受。

当你品尝着摆在面前的一盘盘美食时,你是否有想过,这些美食曾经又经历过怎样一段悠久的历史呢?

日本作家玉造润写了这本有关美食历史的书,名为《改变世界的食物》。他从我们日常食用的最平常的食材出发,阐述了一个个食物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本书聚焦于历史、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与文化领域,从中取材进行写作。

或许在了解了马铃薯的历史之后,你会改变对炸薯条的看法。很长时间以来,即使是在西方国家,肉类都是稀缺食材。

以前的欧洲人,也主要靠米饭和面包等主食来填饱肚子,但马铃薯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他们的饮食习惯。

水稻和小麦的种植,对土壤和水分的要求比较高,并且其产量还特别容易遭受气候的影响。但是马铃薯的种植就简单多了,哪怕只在贫瘠的沙土地上种下它,也能有很好的收成。

这样一来,欧洲人仅仅靠种植土豆就能实现果腹的需求,而剩余的马铃薯又可以作为饲料来喂养肉猪,至此经常食用肉类在欧洲变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作者甚至在书中调侃,正是因为能填饱肚子,又有了肉吃,欧洲人才有了更多精力和心思研究其他事物,比如说武器。

在作者看来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粮食孕育了文明,催生了强大的国家。

其实,不止是马铃薯,就连大米、面包、玉米、红薯等这些填饱肚子的主食,也都有过生动的历史故事。

大米可以被称为“谷物之王”,在种植方面也优于小麦,相同耕种面积下,大米的可供应人数是小麦的3~4倍。

作者认为,一个国家食用大米的历史,与国家疆域扩大的历史是有所重叠的。事实上,除了中国,日本也是一个大米爱好的国度,从日本现有的各式美味饭团就可见一斑。

书中就讲述了一个日本军官因过度实用大米而患上脚气病的故事。

据说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一些吃得起米饭的军官,因为对米饭过度钟爱,他们常常不吃菜只吃米饭,导致饮食结构单一,患上了缺乏维生素B1的脚气病。

与东亚人民酷爱食用大米的习惯不同,欧洲大陆西岸的人们更喜爱食用小麦。在当时能吃得上白面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其实,不止是主食,肉类和鱼类也都有其历史演变的故事。如果你对美食感兴趣,不妨亲自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会为你增加不少谈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