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剪裁的衣服》是一篇关于友谊和成长的故事。文章讲述了主人公小雨和白云之间的友谊,白云用心剪裁的衣服寄托着对小雨的情感。通过白云的帮助,小雨逐渐成长,学会珍惜友谊和感恩他人的情感。整个故事温暖感人,让人感受到友情的力量。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一篇
毕淑敏的文字温润如玉,暖心而不炙热,他总会给予你所需要的能量,他像是导师,又更是盆友。毕淑敏的很多文字简朴至极,但却有平易近人的美好,像林清玄,三毛等大师都不是刻意雕琢字词,而是真正回归文字的本真。有人认为质朴是幼稚,殊不知是自己缺少了欣赏的智慧!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二篇
在成為作家之前畢淑敏當了十幾年的兵。 從原來夢想當海燕般的通信兵 ,最後分配到阿里成為衛生員。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之下 。看似詼諧的文字描寫了阿里的殘酷。 我十分好奇河蓮、小如、果平、鹿样貌如何。 btw鮮少看散文,今晚看這本書的理由很簡單,書名取的甚好,封面讓我聯想到諾姐鏡頭下的西藏。不過看完之後覺得,此書很值得細看。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三篇
《白云裁剪的衣服》是毕淑敏的一本书名,太喜欢这个名字了,所以把它拿来作为我书评的题目。
能起一个这样的名字作为书名,足可以看出毕淑敏的内心的纯净美丽。很喜欢她,喜欢她的书,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是因为从她的那些书中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她写自己年轻时的那些事情,还是她的小说,你都能从中感受到文字所传递的一种爱。这个是装不来的,是人最本质的东西。
她是一位善于积累的作家,无论做什么,文字成为她的伴侣。高山中的一切,就连女兵帽子总被风吹跑,她们找家里人要卡子都能写得那么生动。那一切都是是很苦的,拉链,做饭是艰苦的,爬雪山是艰苦的,她伸出手拉住马的尾巴,一步步爬上山来。那份艰辛不是谁都可以承受的。她们累了,在雪地上睡着了,被班长打了起来,要知道,多少人就一睡不醒了。她们吃不到蔬菜,尤其大雪封山的时候,如何度过那难捱的日子……这些艰苦,想想都怕,但我没有从文字中看到她在抱怨。这多难得啊!
女孩子的指甲,竟然上翘,里面能存贮水,高山上的女兵,她们要吃多少苦啊!而她们来到海拔这么高的山上,竟然就是连长偶数、奇数……这样选出来的,概率可谓极低,但毕淑敏就成为其中的“幸运者”了。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不过这些给了毕淑敏多少美好的回忆啊,多少美丽的文字啊!
读毕淑敏的文章,你不会累,你会跟随她行云流水的文字行走,感受到她的快乐。文字是轻松的,对就是轻松。有点文字却是沉重的,不忍去读,或者不愿意去读。但读轻松的文字,感受就不一样的。
读一个人的书多了,对作者就多少有一些了解。毕淑敏曾经做过心理医生,但还是最热爱写作,坚持写下去吧,我会永远支持你。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四篇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的,六十年代的父母那一辈总是听他们说读书用功考试争取读师范中专一类的技校学手艺,八十年改革开放离家在外拼搏的时光。四十年代出生的爷爷奶奶,讲起年轻时候总处于信仰毛主席,感恩国家感谢政府,他们的记忆停留到吃不饱的五九六零年,后来吃大锅饭记公分生存的时光等等。作为九零初的我这代,在农村玩过古老的自创游戏,严谨的学习经历也经历过各种疯狂,所谓不一样的年代就有不一样的青春,也有不一样的记忆。
这本《白云裁剪的衣服》这本书就是毕淑敏老师在雪山里的青春结晶。毕淑敏老师用文字的形式记忆自己的青春,从小成绩优秀,考入理想学校,读着自己喜欢的专业,然后选择自己向往的职业,穿着喜爱的绿军装,奔赴西藏阿里,从适应雪山气候到独自骑马为藏民送药,敢为牺牲的战友换衣服清理尸体流出腹腔的肠子。也会女生心理的为留念拍照跟摄影师的趣事。《第一次打针》实践职业业务能力的紧张,补救措施加快,学会做事要认真细心。
在高山雪地的军旅行程练就了她刚正,勇气,有爱的特质。平淡的语气,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在高山中这些青春的记忆。现在我们去一趟西藏去一次雪山,父母肯定都会担心这害怕那的,那个年代,作为家庭条件优厚学习成绩棒的她留京是非常简单的事,却跑到祖国最偏远最高的西藏雪山地。生存生活生长下去,真是胆量十足。毕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处事方法冷静,时常在面对人世的各种无法想象的痛楚,内心深处却有深深的悲天悯人。
作为一个工作四年的女纸,青春已经过去大半,早已步入后青春时代。时常怀念以前的故事,一点都不后悔生活的每一天经历。偶尔翻看曾经手机的短信照片记录,留下很多甜美希望的梦,也会拿起笔,写点不愿随意翻过的时间,留下更多美好,鼓起勇气接受社会的磨砺。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五篇
这是我连续读的毕淑敏温润幸福系列的第二本。这本散文集有不少单页或者双页的插图,做的漂亮的书让人赏心悦目。
这本书很大部分都是谈毕淑敏在西藏当兵的生活。作为一个没有当过兵,远离西藏等高原的湖北人,作者书写的生活远离我的生活,但我很自然就看完了,有时冷眼旁观,有时又深深地感动。作者的语言功力极好的,叙述自有一股味道。但更多的是陌生的生活在吸引着我读下去。高原缺氧,听说过而已,但没有亲身体验过,挺去云南旅游过的人讲,有高原反应,但不强烈。但我想,云南的高度无法跟西藏比。何况要驻扎在高高的雪山上。哪里的反应几何级增加。作者很细腻的写自己感受,特别细腻。从作者的文字的我们感受到可以顺畅的呼吸是多么舒坦。而吃的,高原压力小,饭不容易弄熟,脱水菜让我想到了方便面里的素材包,而冰冻过的菜,自然让我想到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的菜还有挨着冰箱壁而冻坏的菜。军用罐头想来质量更严格,但味道估计也跟民用的罐头差不多,比如某某爽桔子罐头,我现在是基本不吃,还是新鲜水果好吃。在高高的雪山上,补给想来也是困难的,要靠车子运到山上去。我们平时最难吃的蔬菜估计也比山上的蔬菜的味道好吧。照个像也不容易,拉练特别苦。很佩服作者又很好的记忆力,拉练的过程写的一波三折,极详尽。睡觉的冰冷,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卫生兵,学习的条件也很简陋。看这些文字,很自然得对比自己的生活。
让我眼泪在眼圈里打转的是《三块糖》这篇。一个战士牺牲,要更换尸衣,作者等几个女兵动手,还有一个有经验却又心理阴影的竹干事远远指挥。一方面大家对死人都有害怕心理。而这个战士中弹肠子都流出来了身亡,包扎的纱布、扣上去的饭碗等,凝固的献血,极度的低温,要动用电锯等,殊为不易。抹洗干净,穿上崭新的军装,清理遗物,有未婚妻的相片,有三块糖,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供能量保命。生死一瞬间。作者写道将未婚妻的照片放入牺牲战士的衬衣口袋,后来作者有特意挑了三颗糖放进他的裤兜,当让人体会到对生的渴望。
那段生活一定是个富矿,毕淑敏有那么多的内容可以写。读着这样的文字,你自然体会什么是幸福。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六篇
作为第一批昆仑女兵,毕淑敏老师的《白云裁剪的衣服》记载了她和队友们在雪原与白云之间日日夜夜。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曾经青春年少的岁月,不可磨灭,就如灵魂飞翔过的痕迹。很庆幸,她的痕迹虽被禁锢在昆仑雪域,却格外自由。
到阿里去,不是说说就好的口号,即使是在那个心灵纯净的年代,姑娘们也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于是乎,写血书的潜台词不再是我们熟悉的电视剧背书,而是在揣测领导分配女兵的心态后自保的行为,和现在一样接地气而真实。真的到了阿里,故事多了几重变幻的滋味:缺氧时产生的《糖衣氧气压缩片》的畅想和《黑白拂尘》带来的欣喜,很快变成了《回字形银饰》里对故土平凡生活得怀念和《八月里穿棉衣》照相时百般拿捏角度的思乡心情。在年轻的心在被思念和艰苦揉碎以前,《拉练》中跑了两倍路程把她们活着带回去的收容队长和临时充当《信使》的老军医给了她们爱的温暖和坚强的力量。在这寸草不生的极寒之地,女兵们用石头围墙精心呵护的那株世界上最小但是又最高的《葵花之最》,和来自异国克服高原肺水肿存活的腹部打着绷带的《西藏猪》,和坚韧的女兵一样默默的诉说着生命的力量和神奇。当初稚嫩的花朵在雪域日渐茁壮,就像星空下的冰凌花般闪耀,也许是生活知道了她们的坚强,所以再次给予她们以考验,《制花圈》时突然被通知死亡的小兵,以及换尸衣时放下的《三块糖》,是她们心灵升华的完整体现。这样逆风飞扬的女孩们,也有星星点点可爱卖萌的日常,她们有个简陋的《最高的花生糖作坊》和《雪线上的蛋花汤》去解馋,也有为了《女孩的纸》而尴尬的难忘故事,更有为了拥有《藏族的花围裙》而费尽心思的少女心……这是昆仑,一些灵魂飞过的痕迹。
总觉得,一生有些不同的经历是种幸福。或许那些经历在经历的当时有更多的苦涩,但最后,如果我们掌握了记忆正确的打开方式,总是甜蜜,总是难以克制的回忆。且行且歌。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七篇
用了作者的一个小标题做了文章标题,这是作者的故事,也是我对看后全文的感触。我想自己对于西藏和当兵的都是极有好感的,说是白云剪裁的衣服,却是书写了一部在西藏当兵的军旅生活。给了读者对于雪域高原和军人有个最亲切的了解。
毕淑敏十六岁的时候离开北京来到西藏,在雪山上学习医学、射击和独立生活。跟着她的讲述,当兵的生活和西藏的故事都在我们眼前一一展开。曾经年少时候的愿望,怕落选的忐忑,选上后的开心,都是无悔的过往。西藏是高原,在那里不可以急速奔跑,不然有可能猝死;西藏上吃的是脱水菜,像纸片一样干燥的洋葱皮。西藏上面想吃水果不易,橘子罐头都是奢侈的美食。军旅生涯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拉练、学线上的蛋花汤、三块糖等等,其中最让人感动的还是三块糖这篇文章。一个年轻的战士牺牲了,那是年轻的小姑娘没头一次面对死亡,一开始的震惊害怕,后来以为是逃兵,最后在他的士兵口中,才知道怀疑的是错误的,他是一名英雄。她们一群小姑娘帮着给烈士收拾,更换军装,整理仪容给他一个体面的结局。而作者在最后,默默的却将糖放进了烈士的口袋。要知道在高原,糖也是一个奢侈的食物,即使她也知道逝去的班长再也没有机会吃到糖了。
17岁的年级是最青春的时光,现在的人们或许还是父母的温暖下生活,还是学校中度过学生时光。可是当跟着作者的视野,走到了西藏,才看到了那外面的广阔世界,看到那军人们艰苦有斗志的生活,看到那文字朴实却独具一格又带着暖意的文字。也许美好的生活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心中的信仰能克服现实的苦难。军人的职责在保家卫国,无论多么辛苦他们的都在坚守。而我们的安稳生活,却是别人的付出才获得的幸福。对比作者在军中的生活,看她那平凡却带着风骨的讲述,真能看到那白云飘扬带来的舒适。高原、雪山、冷冽、广阔,世界一切都变得的无限巨大,自己也变得愈加渺小。对比之后的生活,会让人去感恩。或许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高原的洗涤,但我们同样学着,去敬畏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八篇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裂缝》一文中说:“温柔这个品质我们一般不轻易和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它需要经过生活的锤炼,才能加到我们身上。这种锤炼使我们更加柔和,更加有可塑性,超出了我们早年的骄傲所能容忍的程度。”
此前读毕淑敏《恰到好处的幸福》时,常惊叹于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温柔。一直觉得温柔的人其实都是非常痛苦的,应该是经历过深深的伤害和艰苦的磨练,人才会变得温柔,所谓久病成良医,许多时候我们那么温柔地爱着别人,是因为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在了被爱者身上。
《白云剪裁的衣服》让我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毕淑敏,它是毕淑敏独一无二的青春记忆:
17岁的女中学生,从北京来到西藏阿里,开始戎马生涯。一个昔日在外国语学校频频获奖的三好学生,父亲是师级干部,有着良好教养和家庭条件的女孩子,如今要学习如何与高寒和缺氧的大山较量,“活下来”是新首长对她们提的第一个要求。
她学得很快很好:独自一人背负武器干粮跋涉在无人区,骑马渡过冰河为藏民送药,她在冰川上席地露营,为牺牲的20岁战友换尸衣,清理尸体流出腹腔的肠子,内心深处的同情心和孩子气让她偷偷在牺牲的小战士衣兜里偷偷塞过一把水果糖。她在哨所种植葵花,五分硬币大小的花盘被忽如其来的寒流封在冰块中,凝成了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她在高寒缺氧的雪山上熬制花生糖,熬出一碗纯净温柔的好时光,在西藏的日子被她过得像藏族女孩的花围裙般色彩斑斓。她知道人生就像骑单车,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断向前走。
何为真正的内心强大?《白云剪裁的衣服》给出了我们答案:经历过命运的苦楚,仍有勇气期待幸福;遭遇过朋友的背叛,仍有勇气爱与被爱;见识过世间丑恶,仍敢向世界付出善意。世间最强大的内心,不是无畏赴死,而是从黑暗和绝望中抓住信心和希望,并不断攀援上升。
不是每一位作家都曾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青年时期,更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无私而睿智地分享。我们有必要感谢毕淑敏,她的文字质朴简单却有风骨、有主张,洞明练达,舒爽清晰。她厚道,细致,耐心,仿佛一个安静地陪伴在你身旁的朋友,别具一格,极尽暖意,善意地倾诉和倾听,充满智慧和温情。然而在智慧和温情之上的,是她绵密的温柔。因为知道背后的苦楚和坚毅,温柔更显得亲切和善解人意。泰戈尔有诗句: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前方路。或许命运曾带给你黑暗,不要抱怨,若干年后你知道,那些黑暗其实也可以是礼物。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九篇
十多年前,读毕淑敏老师的《血玲珑》,既惊讶又佩服。惊讶的是第一次看到这种题材的小说,觉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格外动人心弦;佩服的是作者的人文情怀与深沉之爱。母爱与爱情,爱情与伦理,人类情感与医学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作者的笔下竟能栩栩如生,让人感同身受,不忍释卷。
然而,那只是毕淑敏广为大众所熟悉的一部作品而已,真正造就她文学大厦的基石,来源于她十七岁时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的生活历练。曾经的边疆高原女兵生涯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宝藏,也孕育了她震撼文坛的《昆仑殇》、《补天石》、《阿里》、《君子于役》等昆仑系列作品。
翻开手中的这本《白云裁剪的衣服》,如同时光倒流,跟随十七岁的毕淑敏,跟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高原女兵,去追寻那放飞在雪山之上的青春回忆。这些青春洋溢的文字,是散文,是小说,是一本永不褪色的回忆录。
书中收录了26篇文章,从“我”十六岁离开北京,穿上军装写起。讲述了我怎样成为一名高原女兵,以及在高原上发生的有趣、难忘、深刻的青春故事。
这些文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把那些在普通人看来不可想象的高原生活描写得绘声绘色,趣味盎然。或许正因为那时的毕淑敏只有十七岁,还是一个大女孩,还怀揣着各种各样绮丽的美梦,所以高原的险恶与艰苦在她的笔下举重若轻,苦中有乐,才一点一滴凝结成了像《白云裁剪的衣服》、《糖衣氧气压缩片》、《“回”字形的银饰》、《葵花之最》、《最高的花生糖作坊》这样的充满想象力与生命活力的独特故事。
而作为一名边防战士,她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生死的灵魂荡涤。《灵魂飞翔的地方》、《拉练》、《制花圈》、《三块糖》这样镌刻着边防战士历史与鲜血的生活故事,至今读来依旧震撼人心。而我也不禁想到如今的十七岁女孩们,她们中又有几个人能够经历亲手为牺牲的战士更换军装,整理仪容这样的事情。就连普通人,恐怕听听都已经不寒而栗了,更何况还能写成一篇泪中有笑,哀而不伤的散文故事。唯有毕淑敏这样敏锐、坚韧、乐观、刚健的作者才能做得到吧。
作为毕淑敏文集“温润幸福”系列中的一册,《白云裁剪的衣服》有着淡色的优雅封面,内页纸质优良,书中配以众多色彩绚烂的水彩插画,每一个故事读过后都是一副治愈良药。正如封底所言:“人的心难免会受伤,但永远有痊愈的力量,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开花,但播下种子就比荒芜的旷野强过百倍,将白云裁剪成衣服,为这世界增添晴朗和欢乐”。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十篇
书评の白云剪裁的衣服——不散的记忆
相较起毕淑敏老师温润幸福系列的另一本书《欣喜是自酿的》,我更喜欢这本《白云剪裁的衣服》。
封面插画给人一种很悠远又迷离的感觉,电话亭中飞出的白鸽更是增添了一抹迷幻的色彩。画面中的小女孩站在云与天与地交接的地方,就像是毕淑敏老师在青春时第一次来到西藏看着那天天,那座山时一样,内心都被大自然无声的力量所震撼着吧。
为什么我会更喜欢这本书呢?一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更贴近毕淑敏老师,并且是有一条时间线贯穿其中的,也就是这本书回忆里毕淑敏老师的少年时代和青春时代,不是从生活琐碎里捕捉幸福,是藉由一大段的时光成长。
二是因为《白云剪裁的衣服》比《欣喜是自酿》更富有诗意,也更让我不解。白云的形状多变,如何裁剪,那衣服又是指什么呢?
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为了雪山的庄严和父母的期望》主要讲述的是毕淑敏老师少年时代的故事。开篇写了初到西藏时的心情,继而开始回忆少年时的一幕幕的往事。
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个地方在于对待“老师的表扬”的态度,父母只说“那是骗人的”。这让毕淑敏老师在成长中对待赞扬平和接受却并不在意,所以她没有迷失自己或是否定自己,只是在梦想这条路上走得很坚定,最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第二段印象深刻的经历是,大抵也是毕淑敏老师会走上写作这条道路最开始埋下的种子吧。渴望汲取知识却遭到批判的年代里,一边喜爱着文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一边却违背意愿地写批判稿,在毕淑敏老师的笔下这不是苦难,而是一种甜蜜的烦恼,所以她在大多数人放弃的时候选择了坚持。
寝室生活大概是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过去后都会一直记忆的东西吧。可毕淑敏老师想要叙述的不单纯是同学间的情谊,而是同学们央求她重述那些作品的时光,以及多年后对于那段时光,那些作品,不散的记忆吧。
这就让她养成了阅读作品特别仔细的习惯。其实在我看来,写书评和毕淑敏老师当年为寝室的同学们重述作品是异曲同工的,都需要极其细致的阅读,加之以自己的体悟传递给读者。那些体悟有些时候比故事更能打动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我们都尊称他们为“会说故事的人”——作家。
在这样的过程里,可能在叙述者的头脑里已不是单纯地重述作品了,长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所以这大抵也是毕淑敏老师放弃了医生的本职而选择了写作的原因吧。如果能通过文字让读者感悟到快乐或悲伤,还是更深层的一些情感,那么这应该是创作者最长久的动力和最大的快乐了。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十一篇
翻开毕淑敏写的这本《白云剪裁的衣服》之前,首先吸引我的是封底上的一句文案“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开花,但播下种子就比荒芜的旷野强过百倍”,我阅读一本书,首先看书名和封面,然后是文案,其次是书里的目录和序言后继,最后才开始阅读正文。看到这句话时的的确确触动了我的内心,我在想,我坚持了7年的写作和为了梦想的努力,不也是因为当初怀着试一试的态度写出来了吗?如果我因为害怕得不到收获没有播种下第一篇文章,如果因为害怕路途遥远充满坎坷,又怎会锤炼出现在坚持不懈敢于与现实死磕,咬紧牙关追逐梦想的决心呢?
不过,也由书名想到一句话:不管怎样,不管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像白云般柔软洁净的赤子之心。
毕淑敏的文风洗练,用字洁净,既没有冗长的句子,也没有铺锦列绣华丽词藻的点缀,只有娓娓道来的哲理在一篇篇文章中体现,不以时下流行的各种标签所附丽。
关于她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不把医生工作做好,她说“为了雪山的庄严和父母的期望”,因为“我看到许多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万水千山之间。他们发生过悲凉或欣喜的故事,被呼啸的山风卷得毫无痕迹”,所以,她选择在一个平凡普通的日子里,选择在大家都已熟睡的阒静深夜里,在医院值班室,她铺纸提笔,写那些属于雪山高原的庄重记忆,那些光闪闪的青春。想来,毕淑敏和诗人席慕容一样,都是为了内心那份纯净的蓝天白云的信仰。
整本书记录了作者从军期间那些酸甜苦辣的微妙记忆,她在书中坦言自己为什么要当兵,又为什么要写作并且一直写下去。
作者毕淑敏笔下的军旅生活,我从这本书中一幅幅跃然纸上的美丽插画便能在脑海里构想出来。一尘不染宛如明镜的蓝天,千奇百怪厚重的云朵,远离了繁华都市的喧嚣,回归于最淳朴的大自然怀抱,青山逶迤,鸟儿歌唱溪水谱曲,训练结束后可以躺在草坪上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看白云流霞从头上轻轻掠过。在满天繁星的夜晚,她可以和战友一起坐在外面看星星,聊聊彼此的梦想,聊聊以后那些美好的未来。你看,姐妹情,军旅情,对自然的情怀都在她的脑海里埋下了无法拔掉的记忆。
作者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比如看见家牦牛,大家纷纷写信给家人让家人寄黑色发卡,还有领罐头的喜悦,遇见毒蛇的害怕,以及在白云皑皑的季节进行拉练等等寻常普通却弥足珍贵的记忆。
印象深刻的是在“绿色皮诺曹”这一篇文里,因为大家缝制衣服做阵线活,作者提到了这么一件趣事,她说:“这意思不就是我身子长腿短吗”,原因就是别人说了她穿新做的绿色裤子腿短,让人忍俊不禁。
此外,这本书图文结合,符合时下流行的图文书,更满足了快节奏生活里大家碎片阅读时可以看图,也可读一篇言浅意深的精美哲理散文。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十二篇
——评《白云剪裁的衣服》
文/蓦烟如雪
王蒙评价她是“文学的白衣天使”,而我第一次接触她的书,恰好是09年名叫《今世的五百次回眸》的一本书,我想这都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就像我现在再一次品读了她的书。
当年不满17岁的毕淑敏老师,有幸成为西藏阿里的第一批女兵,高海拔、缺氧、超低温甚至是负重、远途、饥饿还有死亡,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年轻,她或许没有死亡概念,她迈向雪山之巅,也迈进了死亡之谷,这本书写的正是与她同去雪山的五个女兵一起经历的点滴故事。
这本书有着很美的名字《白云剪裁的衣服》,而我在看完后,觉得它就像游走在灵魂线上的绿衣。
落日余晖,云霭浮动,昆仑山很广袤,云霄上挂着天稻,谷子里埋着玉石,这里埋着最高耸的原野——藏北高原。同样,我第一次知道“阿里”是“我的”意思,第一次知道阿里的环境是如此的严酷震撼,甚至是牦牛尾巴做成的拂尘。
她是一吐为快的女子,她在藏北高原当了十一年的兵,17岁的她曾经想过死,在困难和逃避上,她选了迎难而上,她说:“无论是面对雪山,还是行走在荒原,我都有一种特别朴素的感觉,就是人生非常短暂、脆弱、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你不努力地赋予它价值和意义,努力精彩地生活,它就会像昆仑山的雪或寒冰一样很快消逝,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这么想,也努力这么做。”
西藏高原缺氧,氧气只有海平面的一半,这么危险的地方,很难想象一个女子能坚强的在那儿撑过一年又一年,那儿没有城市的躁动和喧嚣,没有华丽的服饰和点缀,有的只是白茫茫的雪原和缺乏蔬菜瓜果的生活,甚至抢劫和叛匪的突袭。
穿着不符身材的绿军装,洗着沉淀了半盆泥沙的衣服,云朵像沉睡了千年的珊瑚礁,山峰戴着白雪的桂冠,屹立着,思索人世间的难题。想到军装就会想到军帽,而她们驻守在那里,常常被风吹掉的竟然是帽子,而那时,发卡不是钢丝做的,一律是塑料制作,而在严寒中,塑料脆弱,一碰就碎,而那个“回”字形轮廓的银饰,依然记忆犹新,甚至是小鹿母亲寄来的旧发夹,想想常年没有见到家人的女兵,拆开信就看到夹着亲人头发的发卡,那时一定倍感辛酸。
作为卫生员,她们开始学习医学,为病人做臀部肌肉注射的提醒,把针戳到坐骨神经的感觉,还有竹扦子扎粉条的特别形容,这都是她们学习的足迹,还有解剖癌症牧羊人的经历,只有在惨烈的真实面前,他们感知到生命的偶然和可贵。
还有八月里穿棉衣,她和果平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棉裤,笑得开心,还有那个一老一少的摄影师。
在《胖听》里,我喜欢那个善意的司务长,他不善解释,可说的每一句都是良苦用心,就像胖罐头的好坏。在拉练的生活里,我看见那一字一句的艰辛,还有等待信件的渴望,还有给班长换尸衣的那段,都历历在目。
三块糖,花生糖,山西红枣,大锅蛋花汤,都是她所经历过的生活,那个空投却找不到的西瓜,宣纸替代的卫生纸的经历,还有用两尺布票换的藏族花围裙,如果不是看过这本书,我都无法描摹这样的生活。
但我依旧很向往,有一天能去看看,这样的藏北高原。
因为这里每一篇都让人崇敬,就像她的坚持。
白云剪裁的衣服读后感第十三篇
遥望风雪高原上的女兵
——读毕淑敏《白云裁剪的衣服》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说,毕淑敏是“文学的白衣天使”。在她的作品里,不但能看到善良、冷静,还能感受到祥和与淡雅。毕淑敏说,11年的部队生活带给她太多太多难以忘怀的经历,她想把它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去分享。《白云裁剪的衣服》就是用优美的文字,通过一个边防战士最朴素的感情,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还有女兵在雪域高原上的那些事儿。
在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的藏北高原阿里当了11年兵,毕淑敏把自己最宝贵的青年时代留在了冰川与雪岭之间。1969年,未满17岁的毕淑敏踏上青藏高原,成为来到这片生命禁区的5位女军人之一。荒凉、寒冷、恐怖却又神圣,是雪域高原留给毕淑敏最深刻的印象。“吃的是脱水菜,像纸片一样干燥的洋葱皮……即使在日历上最炎热的夏季,你也绝不可以脱下棉衣,否则夜里所有的关节就会嘎嘎作响。”在书中,毕淑敏描述,“所有的日子都充满严寒,绿色已成为遥远而模糊的记忆。”
高原苦寒。毕淑敏曾经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跋涉在无人区,也曾骑马涉过冰河给藏族老乡送药;她曾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上,铺一张雨布席地而眠,也曾为牺牲的战友换过尸衣,清理流出腹腔的肠子,偷偷在他的衣兜里塞上几块水果糖。有一个夜晚,毕淑敏在攀越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时,产生了剧烈的高原反应,“心脏在胸膛炸成碎片,仿佛要随着急遽的呼吸迸溅出嘴巴”,“整个肺被压得像纸片一样,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吸进足够的氧气。”这时,毕淑敏第一次想到了死亡。
对死亡的惧怕,是人之常情。但是,凤凰涅槃,毕淑敏在冰雪的考验中重生了。军人是有信仰的群体,永不言败的军人品质在毕淑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负责后卫收容的老兵痛惜地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拉着我的马尾巴吧,它会把你带到山顶。”“不。我不。”毕淑敏毅然谢绝了老兵的好意。“一个战士,揪住马尾巴攀越雪山,这是不是比死还让人难堪?”带着军人的尊严,她写道:“我在高耸的雪山上开始了我为医的生涯,雪山也将它的身影,倾泻于我的笔端”,“我想用我的笔,告诉世人一些风景和故事。”
在西藏当兵的11年,毕淑敏过得像藏族女孩手工制作的花围裙般色彩斑斓:她在雪山上熬制花生糖,熬出一碗纯净温柔的好时光;她在哨所种植葵花,看着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葵花开出五分钱硬币那么大的小小花盘,又被忽如其来的冰雪封存结晶……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睿智思索的女性。
在《白云裁剪的衣服》里,毕淑敏不仅诉说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活力、生命的厚重以及面对死亡的冷静,还表达着对生命、人生、美丽的追求与热爱。“藏北仰望辽阔星空的经历,在我的一生中打下一个基点。当时有一种震撼,甚至有一种微微的恐惧,能反视到我们个体是多么的渺小和短暂。”毕淑敏说。
从《青春当远行》到《雪山女兵》、《昆仑殇》,再到《西藏,面冰十年》、《我从西藏高原来》以及《白云裁剪的衣服》,毕淑敏的西藏军旅生涯一一铺陈。“保有一份真爱,就是照耀人生得以温暖的灯。”毕淑敏以其清新的文笔和温暖的哲思,书写着西藏之美和军人的忠诚。她的文字,不仅能让人感受到细腻的情感,也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尽管她的笔下也有伤害、委屈、愤怒的负面情绪,但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它使读者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变得敏感起来,为读者推开平淡,见识生命的辽阔。
2015年8月14日中国民族报第11版:文化周刊·品味
http://www.mzzjw.cn/zgmzb/html/2015-08/14/content_107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