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瓶花之美读后感100字

瓶花之美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09 18:25:52
瓶花之美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9-09 18:25:52   小编:

《瓶花之美》读后感:文章通过描绘瓶花的形态与美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和独特的感悟。瓶花的静美,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温暖,唤起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恩之情。读罢此文,不禁让人思考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个作为花艺爱好者的主观感受,如果不严谨请包涵。

之前一直期待出书,看到书里都是史料讲瓶花的滋养与鉴赏,但是就之前黄永川先生在插花历史研究中的错误给予纠正。所以还是推荐看一下的。

本书里没有关于瓶花技法的演示,对于插花技术爱好者会有遗憾,大多关于瓶花史料的研究分析,主要围绕《瓶花谱》《瓶史》内容做注释,解决了一些现代人研究这两本书出现偏差的问题。如果书尾有索引会更方便,另图片很好看。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二

给我的启发是,不仅可以相花,还可以观枝。

他喜欢用琉璃瓶,对插花史下过一番功夫。

首先是对明代三部著作的掌握,特别是张谦德和袁宏道。再加上宋代零零星星的历史和清人的图画,包括一些考古史。

菊花确实可以扎成一把,出姿态,这才“宜称”。在《瓶史》五中,主要讲不能机械对称,忌两对忌一律忌成行列忌以绳束缚(我常背这一条)。(欲)参差不伦,意态天然,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一切忌俗而已,如画苑布置方妙。)宋某以为这两个字,就如同评音乐讲“舒服”二字一样。

如果有青铜盘,就可以把枯木作为花座,让横枝斜出。《影梅庵忆语》就喜欢做这样的事儿。

林洪《山家清供》里面谈到用火腿热汤插梅花,居然能够放叶结子。其实就是多了点盐和营养水而已。还认为,如果是牡丹、芍药、蜀葵、萱草之类,都要烧枝。

《夏小正》上说二月采堇、蘩。徐文治认为,非要把瓶花和24节气对应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允也。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三

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在中国甚至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时期。瓶中花,水中月历来被代表了一种美好的象征,而插画作为一项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更是把花与瓶的艺术美感结合的恰到好处。

作者徐文治,作为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理事,对传统美学和文人茶事,瓶花艺术也颇有见解,近来更致力于探讨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许多大型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心得。插花,看起来是一种简单事,但能够选用合适的花,放到合适的花瓶却绝非易事。这关乎到花的颜色,数目,种类,生长情况,也关乎瓶子的质地,线条,光泽,甚至在摆放的位置和光线都有很大的关系。

能够把朴素、静谧的清雅寄托于瓶中,呈现出一种独特而空灵的美感,实属一种功夫。近年来,插画已经不单纯是出于一种欣赏的艺术品,它更是充当了一种从艺术角度出发规划我们日常空间的基本设计理念和思维,是现代人从烦躁的快节奏生活下回归平静的一种独特休闲方式。

而这本《瓶花之美》集合了历代典籍和文献中的绘画作品,对唐宋以来的瓶花艺术做出了详细而准确的理论,为我们呈现了一出宏大而瑰丽的传统艺术。难得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种科普类生活图书,更是一本对于传统瓶花的研究精华,书中含有大量古文诗词等详细资料的讲解,并把这些看似专业性的理论融入到每一副艺术瓶花之中,让我能够在“走马观花”之余,真的可以学到一些传统的文化知识。

中国的传统插花种类繁多,可供搭配的有装饰也很多。有自然景物、四季花木、菜蔬瓜果、奇石盆景、节庆摆设、儿童玩具、文房四宝、吉祥工艺、茶具书几,凡是我们日常可以见到的,都可以用瓶花进行装饰,增添别样的色彩。

e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四

我一直觉得插花是一门很美的艺术,特别是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看得见的艺术。如果能有机会深入了解一下这门艺术是再好不过了。近日有缘拜读了徐文治先生的大作《瓶花之美》,感慨良多,本书整体文字美、插图美,立意高远,把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讲解得具体透彻,是一本很不错的入门读物。

《瓶花之美》是文化部恭王府王府生活研究所主任、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理事徐文治先生集多年研究传统生活美学和文人茶事及瓶花艺术心得融会贯通的力作。徐先生从中国传统插花的叫法是“瓶花”正本清源,又从历史发展和文人不重视技法的特殊性解答了几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流传下来的有关中国传统插花的资料很少,为什么日本插花、台湾插花流传更广泛的原因。

《瓶花之美》提出中国传统插花有一千年的历史传承,一直约定俗成总称为“瓶花”。可以说把我们以往的刻板印象给颠覆了。原来我们自己就有插花的传统。依循这条线索去古代典籍中搜索,我们发现宋代有很多吟咏瓶花的诗歌,明代更有了三篇很重要的“瓶花”理论著作: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其中袁宏道的《瓶史》在清代流传到日本催生出了当时日本的一个插花流派“宏道流”。可见中国传统插花的影响力是很深远的。

张谦德在《瓶花谱》中说“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 瓶花没有一定之规,全凭插花的人的个人喜好。完成一个插花作品之后,如果你喜欢而且别人看了也喜欢就是艺术了。

徐先生总结瓶花之美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趣,一个是适。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这里的“趣”包括生趣、意趣、艺趣。通过我们的修养、审美,把“生趣”和“意趣”提升到“艺趣”的高度,这就是“趣”。怎么才能达到“趣”的境界呢?这就需要“适”。它包括“适其境”、“适其趣”、“适其道”。概括起来讲就是从环境、趣味和它的精神面貌及审美,一次完成,达到整体看起来“气韵生动”的效果。把瓶花插出活的效果。没有框架束缚,瓶花的功夫在插花之外,在于你平时的文化积淀和修养。

书中除了正文还包含了很多成功的瓶花佳作的图片,欣赏瓶花的诗文,闲时细细看看这本书,对陶冶心情提升插花品味大有好处。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五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在家里插一束鲜花,仅仅是觉得一朵朵美丽的花朵盛开,点亮和诗意了整个空间。所以,抱着学习的目的,很是开心的,找到这本书读。这本书确实给我很大的提升,不是在技法,却是在心境,惜花爱花之人要看,诗画文章之人更要读。

翻开书,纸张和排版惊艳到我。就那样满眼舒适坦然的样子,指尖触及,微微温润,隐隐轻嗅,墨香盈鼻。书中插图很多,印刷很好的传示了瓶花的美,横斜疏密,肆自洒脱,也展示了作者于此道的造诣。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传统插画的看法,正如很多人的谬误一样,都以为是日式插画那样,然而从开篇,作者就用千年前的诗话告诉我们,工匠和文人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们作品相差的,是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的瓶花,是与诗、画、茶、酒为一体的文人雅趣,是承载思想,格调,品质的外化形式。因此,“禅心已是空诸相,无奈瓶花故故香”,“惜春只怕春归去,多插瓶花在处安”,“点检春风事,瓶花最可怜。本根不知处,犹自向人言”。

从花目,节令,到花器,滋养,再到宜称,屏俗。从唐宋到明清,作者系统的,考据了中国瓶花的发展历史,对比日式花艺,论述了中式瓶花的历史与文化。而今,我们弄丢的不是择枝插瓶赏花的技艺,而是赏花的诗意和择枝的风骨。不是浅显的浮华,而是出动心灵的悸动。记得曾被街道两旁绿化带里绽放的蔷薇惊艳过,那喧闹的,热烈的,生趣!驻足在它身旁,痴痴的看着一朵朵或粉白,或玫红的花儿,连周围的空气都带着馥郁的甜。然而自己插瓶呢,兴致勃勃的买来鲜花,自觉也按着高低疏密错落插瓶,但总是差了生趣,美却不感人。读完书,我深深自责,我从未想过去延续一朵已经摘下的花的生命,不知道瓶花更讲究生趣,意趣,没有尽心去体会一朵花的绽放,自然感受不到“趣”的雅致和品味。

幸好在春天读了这本书,我已按捺不住,要在周末来一场春游,寻得趣奇虬枝,争春吐蕊,拿一只小瓶儿,寻得枝与花的自然融洽支出,陈于瓶内,置于高几之上。打扫干净屋子,煮一壶泉水,泡一杯清茶。像古人一样,带着思考,做一场内心的修行。我虽不会作诗,也想试一试诗意的生活,春来风景如画,我也想在此画中醉一朵芬芳。正如作者所说,如今的我们,在不赋予花比兴意味的时代里,尽可以挑自己喜欢的花,按照最合心意的方式插瓶摆置,得属于自己的意趣,也算是雅玩了。

很多古代文人的意趣,随着历史慢慢消失,这是时代洪流的冲刷,然而代表着精神意趣高远的文化,哪怕只是简单的瓶花,我们虽不用精通,却应该知道。美好的事物总不会被人忘记,而求得美好的心境,更应长存。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六

《瓶花之美》是一本介绍关于瓶花的佳作,作者是徐文治。本书的封面展现的是一幅精美的瓶花作品,晶莹透明的花瓶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轻盈曼妙的花枝看似随意的摆放,却充满了智慧,简洁却绝对不简单。本书是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插花艺术之书。

《瓶花之美》的作者徐文治是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同时也是布里艺术文化中心创始人,更是一个空间艺术规划师。作者作为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理事,在插花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并且有相关论文发表或出版。近年来作者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研究,对瓶花艺术颇有心得,作者学以致用,深入挖掘探讨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 为很多大型活动曾添了色彩,受到大家的好评。

瓶花是插花艺术的一种,就是把花插在花瓶这个容器里,这里用的是插,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以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花可不是随便乱插的,而是设计者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造型,一般来说是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欣赏感,然而更高的境界是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插花在中国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插花艺术的起源应该是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插摆来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我国在近两千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花束的花材固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细铁丝绑扎。每一枝花、每一片衬叶,都用缠上绿胶带的细铁丝缠好后再造型。另一种是用专用花托,内有花泥,将花依造型插入花托内,此法比较简便省事。这种插入的鲜花不太便于长期保存欣赏,所以现代人们开始了利用假花来制作插花工艺,这种利用人造花进行制作的艺术品同样受到人们的喜欢。而且由于现代技术的进步,很多精美的假花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仅仅通过眼睛观察让人根本就分辨不出来是真是假,但是这种花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作者在这部书中,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比较系统的给我们讲述了瓶花,以及如何将传统的瓶花融进现实的生活环境。在文中他提出了“生活艺术化”的概念,也就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去规划空间。作者主张插花一定要和环境协调,为了更加彰显空间的主题和意境,讲求的是 一种意境。作者结合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作品,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了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瓶花艺术的传统精髓。

《瓶花之美》是一本关于瓶花讲解的上乘之作,作者凭借自己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系统的讲解,让我们受益菲浅,本书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有很多的精美图片,对于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入门者来说是必读之作。非常喜欢这本书。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七

初看到书名《瓶花之美》和封面的插花作品,还以为近似于日本的插花艺术。真正展卷阅读,才发现绝非如此。原来本书中所提出的“瓶花”,即中国传统插花,已经有了一千年的历史传承,其约定俗成的总称就是瓶花。作者追本溯源,查阅出这个称呼自北宋时就有了,很多诗词中都可见。此外还有记录南宋风俗的文字史料,显示出五月端午杭州家家户户都会插瓶花供养。清代的《红楼梦》里也有瓶花摆放的场景描写。由此可见,中国的瓶花是从北宋到清代一直都有的传统插花艺术。自近代以后,日本花道的盛行让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一脉相承的插花艺术,插花的流派也大多模仿日本,名称也多叫做“花艺、花道”。作者在第一章概说中提出详实的史料,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延续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瓶花”。为什么他会如此“较真”?那是因为瓶花不仅涵盖了插花技艺,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艺术与文化相融合的具体表象。“瓶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植物,对花器,对环境的理解呈现出来的艺术。”

既然瓶花与日本花道不同,那到底哪里不同呢?怎样的中国插花才算好的呢?

作者也在概说中为我们做了解释。日本的花道虽然分流派不同,但基本都强调插花要有三大主枝,学习花道侧重技巧。而中国的插花没有日本插花的种种固定方式,而专注于趣和志。瓶花达到了幽人雅趣的境界,便是极好的。这样的解释颇有点武学中“无招胜有招”的意蕴,也难怪张谦德在《瓶花谱》中说“幽栖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

既然中国人对瓶花的审美要求如此之高,标准又比较抽象、空泛,如同古代的文学、诗画品评一般,我们现代要如何欣赏它,传承并代入日常生活中呢?随后的五章,作者就分别从花目、花器、宜称、插贮、滋养为读者介绍传统的瓶花,带领我们了解瓶花的历史,并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如何插花。他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趣,一个是适。趣是“生趣”、“意趣”、“艺趣”,适包括“适其境”、“适其趣”、“适其道”。文中作者有深入浅出的解说,就不再赘述。后四章节令、屏俗、茶寮、典籍都与瓶花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花的时令、瓶花摆放的环境、相关文化的历史记载。阅读后更有利于我们从宏观多角度地了解瓶花的美,以及背后代表的文化雅韵。

从书中引用的史料可以看出,有关瓶花的描写和记录大多比较零散,作者治学严谨,从草蛇灰线的线索中抽丝剥茧,整理出瓶花的历史。通过解构瓶花的瓶、花、摆设等,从技艺的角度分析瓶花之美。还填充了大量文献资料,使读者进一步体会到这项艺术蕴含的传统文化魅力。他还进一步发扬光大,将传统瓶花引入现代生活之中,提出艺术生活化。文中的插花作品秉承了作者的理念,形态各异,但美始终贯穿其中。通过这本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插花,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起来,让美与传统得以走入寻常百姓家。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八

这个社会行走着太快,推着我们不断前行,根本无法放慢脚步,只能在生活的空隙中找一个暂时歇一歇的机会,这也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插花艺术,置身到插花爱好者的行列当中的原因。相对于身处乌烟障气的工作或是生活环境,置身于花海更容易让人放松下来,放慢脚步。对于插花,我一直觉得不就是选一个瓶子,将花插进去就好了嘛,直至《瓶花之美》出现在我面前,我才发现自己的眼界是多么的狭隘。

【瓶花之花材】

插花,在中国一千年的历史传承中,被称之为“瓶花”,从这名字上,故名思义,瓶花的主角是插花的器皿与花材。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瓶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多是古装宫廷中看到的用来作为宫廷布置的瓶花,再来就是一些房屋装修类节目中会出现的,日本设计师在对房屋改造时一定会在业主家放置一些带有日本特色的插花。其实,瓶花在我国北宋时期已有出现,北宋时期的诗人俞瑊曾在他的《中山别墅》一诗中说到:“阶草浸窗润,瓶花落砚香”。当然,瓶花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可能更早,只是还没有实际的史书或是别的资料记载罢了。

世间的繁花千百种,但不是什么样的花都适合作为瓶花之中的花。唐朝的罗虬曾提出用“兰蕙梅莲辈”作为瓶花的花材。这几种花材都是《楚辞》提及并流传下来符合儒家人格典范的花草,雅致脱俗。文人名士在选择花材的时候,多数是看中了这些花材所展现的品质,与人相近。其实,在现在看来,中国瓶花的花材选择依旧遵循着古人流传下来的传统,只是在传统基础上加上了如今才有的花材。

【瓶花之花器】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瓶花自然要靠花瓶一类的器皿来留住花的美。不同的花材要放置在不同的器皿之中,才能让这些或离开了根、或截去了枝桠的花材得以延续它们的生命,继续绽放它们的绚烂。

在我所认识的爱花之人中,所使用到的花器大多是各种材质制成的花盆或是花瓶,再或者就是各种盛装食物的玻璃器皿。我就在想,如今我们所见的透明玻璃器皿大概是在清朝初期才传入中国,那在清朝初期之前,瓶花的器皿都是陶瓷一类的材质吗?这个问题也在《瓶花之美》一书中,有了些许眉目。商周时期,陶瓷未曾出现,青铜器自然成为了瓶花最佳的放置器皿,只是没有使用得那么普遍,古人多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铜器用于插花,直到宋徽宗时期,收藏并使用青铜器插花才形成一种风尚。之后,宋代各窑口仿照青铜器制成瓷器来插花,在这期间,花篮也一举成为宋代很重要的花器。随后,样式各异、材质丰富的各类瓶、壶也步上了花器发展之路。

【瓶花之插法】

无论是种植在花坛,还是放置于瓶中的花朵,都需要定期的修剪,才能保证花枝的型不变,也能保证花朵的营养不会被新长出的枝桠给“强取豪夺”。插花并非简单的将一枝花或是多种花放置在瓶中即可,那便失去了插花的乐趣与意义。一个完美的瓶花作品,需要插花者心中有雏形,再配以合适的插花工具——剪刀、铁丝、麻绳,选择合适的花材、合适的枝桠,进行矫形、搭配、放置,最终才会呈现出瓶花最完美的状态。

……

瓶花之美,美在花、美在瓶、美在历史、美在传承……而这在《瓶花之美》一书中,都有所提及,虽说书封写着中国传统插花初次探秘,但这次的探秘却不仅仅只停留在瓶花的表面研究,也有不少的干货,对于不太了解瓶花、插花的人来说,的确是一本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入门书。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九

.

一直认为插花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不是随便附庸风雅就能达成的。不过街道经常举办一些插花活动,阿姨大妈们都踊跃参加了,看她们都捧着自己心仪的作品满面笑容的回家,觉得艺术真是离不开生活,只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插花原则,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可以了。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插花不但需要灵性,还需要一些绘画技巧,才能懂得构图,才能做出有层次感有内涵的插花作品。但这本《瓶花之美》却抛弃了繁琐日式及西洋的插花步骤,需要一个精致的器皿,加上一两种植物,就可以成就艺术气息浓厚的插画作品。真是令人耳目一新。瓶花艺术应该算是文艺修养的外化,凝聚了瓶花作者的艺术修为。很赞同作者说的“不具备背负传统前行的勇气,创造新事物的力量又从何谈起?”我们决不能丢了老祖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工艺,而且有责任有义务要把它发扬光大。

整本书给人非常古朴的感觉。开篇引用了一些关于瓶花的唐诗宋词,以及瓶花的发展史,并且在第二章节讲述了瓶花器皿的发展历史。让我们仿佛回到北宋那吟诗作画盛行的年代。很具有时代感的艺术风范。瓶花首先要选择器皿,再根据器皿来选择能搭配的花枝。古代的插花统称为“瓶花”。很感谢作者的责任感,能够正本清源,能够详细的讲解瓶花的历史,让我们知道了瓶花自宋朝始,直至80年代都叫做瓶花,源远流长,准确的说可以追溯到唐朝。主要讲求的器皿的档次。作者对于瓶花这种文化的传承饱含热情,希望这种传承能够一直沿袭下去。

作者结合各种典籍,对传统插花文化从古至今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梳理,对插花文化做了系统有序的讲述,并且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看完整本书对瓶花艺术有了总体以及深层次的了解。作者讲述了李渔对瓶花很有研究和见地的,明代高濂的《瓶花三说》,里面讲述了一些插花的原则和应该遵守的章法,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插花的意态也是不同的。但也是一些模糊的标准,审美标准也不是很具体。但这种看似没有标准的标准,其实才是更高的标准,既要表现出瓶花的空灵,又要表现出瓶花的艺术感,还有表现出瓶花的意境。即空泛、意境、诗画、抽象和文学。本书的作者总结了前人的审美要求和标准,基本包括趣和适。我觉得这两点概况的很到位,很贴切的表达了瓶花艺术需要达到的标准。当然想要达到这个标准除了需要比较高深的艺术修养之外,还需要很高的文学造诣,非泛泛之辈所能达到的。但我们可以做出符合我们自己意境的瓶花,而提高瓶花的插花水平,需要一点点积累的,不能一蹴而就。作者还阐述了喝茶与插花艺术之间的联系。

看了这本书基本掌握了插花的基本原则,还要保证作品的存活性,要根据节气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插花品种。现在可以根据个人的审美,制作简单的瓶花了。这么完整的瓶花历史,作者应该研究了好几年。将传统插花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现代生活增香添色,这便是作者的意图了,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境界。至于更高的境界还是需要一定的滋养和积累的,将艺术赋予生命,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十

如同豆瓣读书中的其他人,初看到书名时并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本生搬硬套的、拼凑而来的,或讲中华花艺的小书。好在耐住性子看了作者简介和豆瓣短评。这一看不要紧,购书之心立马被勾起。于是不出一周,趁着回城里便去实体书店买了书。完全不想等待网购的路程。旋即一气看完。是有多久没有这样不停地看完一本书了。

《瓶花之美》的作者徐文治是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空间艺术规划师,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理事。常年为恭王府、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提供展陈设计服务。

作者在后记中说到结缘瓶花初是为赵朴老整理茶诗。由茶始知插花之事,进而迷津于日式花道和中华花艺。最终因川濑敏郎追根溯源,逐渐理出中国传统瓶花的脉络。成此书,实为《瓶花初阶》课程讲稿。

全书在开篇即说“中国典籍中插花的技法非常少”。这也不是一本以讲插花技法为主的书。“正因为没有技法,文化传承的反而更久远”因此打动我的不仅仅在于作者的头衔,更在于他说“文化关注的是一个更大、更高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一套技法成熟之后,好多人就会把它抛弃。文人一直在关注的是这门艺术或这门技艺背后的审美”,“这才是中国文化最高明的地方。他关注的是它的审美,是它的精神的投射,是人对它的感情的寄托”。

很多人问过我如何泡茶、喝茶。且不说怎么泡茶。关于怎么喝茶,什么茶好什么茶不好,好茶是不是应该一直都是好茶。这些个问题一直回答地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可以说,如同插花的技法一般,古人对于好茶具体滋味的评价标准一直都没有详细地、丰富地记载。中国至今没有一套如同葡萄酒、咖啡的风味轮。但中国人对于茶叶风味的品评却千百年来延续至今且精益求精。

之所以能够延续,恐怕不在于早已完善的、清晰明了且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而在于一种审美和精神的延续。但茶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品又需要符合市场的需求。毕竟今天不再是文人才有话语权,才会被历史记录的时代。因此,什么茶好,一方面在于对传统审美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满足。二者并非时时重合。以何者为重,则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特别是在现在,大众审美往往反传统文人的精神而行之。何况从前主要作为出口商品的红茶,是以出口国调饮的需求的生产目标。不单在现在,过去亦如此。记得《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众人饱食后上栊翠庵喝茶。刘姥姥说妙玉泡给史老太君的茶好是好,只是再熬得浓些就更好了。众人都笑了。这就是大众对于茶叶风味和文人要求的不同。只不过现在的社会给予了大众需求被看见、被重视的机会。

“技法在变,生产工具在变,喝的茶也在变。所有的都在变,而不变的是文人的趣味”茶叶科学的知识可以学习,茶叶感官的敏感度和科学审评的方法可以被培训,但喝茶、插花的闲心和雅趣是无法得到训练的。这是读完全书看到的背后的那个人,于中国传统文化,于我心有戚戚焉的那个人。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十一

瓶花之美 中国的艺术有很多门类,可谓博大精深,其中传统插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这本瓶花之美,讲述的是中国插花艺术的一角,“瓶花”是自宋以来中国插花艺术约定俗成的称谓。资深艺术媒体人、策展人、空间艺术规划师徐文治是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理事,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研究,对插花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这本图书中,作者结合历史,艺术,美学等学科角度,带领读者深入了解瓶花艺术的历史,探寻当下空间规划中的插花艺术应用。 瓶花之美是一种美。 世界上从不缺少美,缺的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喜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有女为悦己者容。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一定的追求。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一方面世界上完美的东西似乎不存在,总是有缺陷的;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缺陷美,或者稀缺的美,才留下了思维的空白,让美才填满缺憾。美是一种心境,美使人心生愉悦。在我们生活的周边或空间里,用插花艺术让生活充满美。 美是为了生活的更好,让生活艺术化,在艺术美的氛围下生活。插花的目的就是把生活空间变得有艺术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去规划空间。在图书中作者从历代典籍文献和绘画作品中,以优雅和颇有见地的笔触解读了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接着从不同种类的花木,器具,结合相应的时令环境,用具体的插花艺术战象空间的主题和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了解插花艺术,学习插花艺术,打造属于自我的优雅的意境空间。 当下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下,关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人追求奢华庞大,有的人追求精致简约。一种简约却不简单的生活需要很多的因素,在自己的家这个温暖的港湾中,打造空间和艺术美的意境,让心也腾出一定的位置,填满生活中美的想象,这时候插花艺术就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个缺憾。瓶器的质地选择,花木的错落有致,简单的线条与枝叶的融合,与环境搭配,融进日常的生活,让瓶花之美点亮人生。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十二

前些时日,读了一本关于乡居的书,那作者在书中提到“树剪枝,对树的生长其实是有好处的,而插在家中的花枝又美化了家居”,本来,我心中还对剪枝插花存着一些愧疚之意,但听她这么说后,想来倒是有道理,所以不必再心怀内疚,以为这样对花、对树不好了。

再说这插花之艺术,中国自古由来以久,虽然这些年,我们看到日本、韩国这些邻邦大兴花道,但我总觉得他们的花道还是从中国学习借鉴过去的。而中国的传统插花之道,我们更应该要宣扬一下,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瓶花之美》是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理事徐文治的瓶花艺术心得和瓶花插制作品。他致力于传统生活美学研究、致力于探讨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他有理论,又结合实践,作为一名资深的艺术媒体人、空间艺术规划师,他的作品既有艺术美感,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有看头。

此书主要有两大看头:

一是作者的瓶花作品,大幅高清的瓶花作品照片穿插于该书。照片的侧边有对该瓶花作品的花器、花材、摄影师予以说明。中国的瓶花艺术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与其他邻邦的花艺相比,中国的瓶花艺术更随性、飘逸、更有韵味,一如中国人的风格,一件件瓶花作品着透露着诗情画意,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熏陶赋予的味道。就说下面这件荷花瓶插,就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高低错落有致,整体而言又是亭亭玉立,有初发芙蓉,也有含苞欲放者,有卷叶,有枯篷,再搭配汉代陶碗,浓浓中国风扑面而来。每一幅作品,除了花材选择出彩,还有搭配的花瓶器皿也很用心,再佐以适当的石块配景,巧妙地为空间营造艺术气息。

二是这本书不单单展示瓶花作品,作者的文字更有内涵。他追根溯源,深入解读唐宋以来的瓶花理论,文中引经据典,深入探讨,清晰地再现了中国瓶花传承、发展之脉络。瓶花艺术不是炫技,所以在插瓶花时作者并没有总结插瓶花的技法,瓶花无关技法,突显的是心境、情怀,还有对空间环境的理解,将瓶花融入空间美学来审视,结合空间氛围来插制瓶花作品。读此书的时候,学习到的不仅是插瓶花的方式,更多是解读瓶花艺术的美学。而且要将这种艺术生活化,让生活充满艺术感。

书中所用的瓶花花材如果单枝来看,并不特别耀眼,它们有的只是枯枝,有的是山间田野里随处可见的菜花、野草。这个时节正巧有的红梅、菜花,徐文治依照它们高矮分明、柔硬有别,同时插在辽代弦纹鸡脚瓶中,既见乡野田园之朴素,又觉古董艺术之高雅。

瓶花,化腐朽为神奇,将俗物变身为高雅艺术。结合书中作者引摘的诗词来读,韵味十足。不由地,更要深入探知瓶花艺术之来龙去脉。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十三

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的徐文治主任开篇的竹篮加紫微枝、蔷薇果、小雏菊的造型便让人惊艳,此造型古雅庄重又不失灵动色彩,典正不俗。青瓷胆瓶配枯枝和紫微枝又营造出轻灵与疏淡,透出生生不息与厚重挺拔的气质。在《瓶花之美》之中,作者为我们梳理了宋以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瓶花”艺术之美,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瓶花”的历史沿革、中外交融下的变迁以及特有的中式“瓶花”审美,完整还原了中国“瓶花”的本来面目,也让我们这些只知现代插花的普通人进入中国“瓶花”的审美世界。

中国“瓶花”这个词在北宋文籍中可寻得踪迹,北宋俞瑊有诗云:“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此外还有宋万俟绍之《旅中》“杯酒常妨饭,瓶花亦费钱”等等。瓶花,是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节令之时,不可无花,即便用小坛子也要插一瓶花。作者仔细考证了中国历代文士笔下出现的“瓶花”的由来、表现及相关的研究。

明代“瓶花”研究三著作:高濂《瓶花三说》,张谦德《瓶花谱》,袁宏道《瓶史》,解说中国瓶花的历史。近代1947年,程世抚《瓶花艺术》一书,将瓶花作为艺术的组成部分研究。到了1976年,广东人的《瓶花》则将插花艺术直接分为:中国瓶花,西洋瓶花和东洋瓶花。正本清源地来讲,“瓶花”之名才是老祖宗们传下来的说法,至于“插花”“花道”“花艺”等都是外来文化冲击后的说法。

古人对花即可吟诗,从花中领悟审美情怀,寄托情感,传达志趣。当下的我们欣赏插花,欣赏瓶花艺术,其实远远达不到古人那种诗情画意的意境。在作者眼里,“瓶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植物,对花器,对环境的理解呈现出来的艺术。”

关于中日瓶花的差异,因为中国受日本花道影响,瓶花的叫法式微,然而,在中日典籍中,仍有日式插花即中国文人花,中式瓶花之说。中国传统的瓶花并无规范、审美和具体造型的约束,有的只是约定俗成的审美:在高濂《瓶花三说》里说“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即“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从文字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瓶花的追求:有意态、姿态、精神气、天然、有趣。至于书斋中的“瓶花”则需要“屈曲斜袅,枝柯奇古”遒劲有力,弯曲、斜逸等,这些与欣赏中国画的审美基本是一致的。无论是画,还是瓶花,虽然材质不同、器物不同、媒介不同、表现趣味不同,但其实都是主人的生命感悟和意趣的再现。

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那些仅仅介绍插花艺术,罗列花器、花枝作品图例的作品,而更是从源头一一深入瓶花的世界,让传统中国“瓶花”之美润物细无声。作者说,“瓶花乃历代文人惜春护花,清雅之首务,故与文人诗画颇多假借”;“瓶花之道也与历代文人艺术修养、审美时尚流变、生活方式擅递息息相关,故不能仅以插花之技待之”。

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作为博物学作品来读,追踪瓶花的历史;可以作为文化趣味小品来读,让我们多一些对中国“瓶花”的了解;可以作为“瓶花”艺术鉴赏来读,深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对比古今中外瓶花艺术的不同;或者也可以作为古诗词文学的辅助读物,因为书中收录了大量与瓶花相关的古诗词,若是玩“飞花令”可不用愁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针对“瓶花”本身的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花目、花器、宜称(合适相宜)、插贮(择枝方法技巧)、滋养(水的取用和枝材的处理,沸汤、用盐、注水、用蜜、石灰、薄荷叶等等,看起来都不是随意之事)、节令(阴阳寒暖,各随其时)、屏俗(空间关系,环境的要素)、茶寮(喝茶赏花,茶器的修养)、典籍(中国瓶花的历史文献)等多方面,这些十足的古文献资料、绘画和瓶花作品,填补了“瓶花”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也让中国“瓶花”走入当下的寻常百姓家,整本书高雅通俗有趣,丰满而迷人,值得用心参悟。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十四

插花,作为一门艺术兴起于很久很久以前。插花,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比如存在于中国的古代传统。甚至,在日本跟其他古老传统的国家也有这样的艺术。在这本书里面更多的向大家展示的是,从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插花的书籍典故。在遥远的过去,有许多才情满满的诗人,他们对插花这一门艺术情有独钟,他们在自己的诗句中研究着插花,在自己的诗作中展现着插花。更多的是,在这本书里面,他会教你插花中最深刻蕴含着一些道理,以及一些插花最基本的技巧,甚至向你科普一些关于花的知识,拓展你的知识面,让你对花的世界有一定的或者更深的了解。

请你想一想:一个身穿着旗袍的女子,坐在一个茶桌前面,修理着一束刚从树枝上刚刚摘回来的花枝,然后插入一个青瓷瓶中,静望着这一束插好的花,思念着远方的人儿。这个画面展示的是中国女子的传统古典美。在传统的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恬美的古典女子,她们展现着旗袍的美丽,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向世人展现中国女子的恬静淡雅之美。

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中国历史传统上,对于女子审美标准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在民国时候,旗袍成了这一个时代的代言。而许多才女也这些旗袍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古国传统上,很多细微的东西却成了这一个时代的标准。

看完本书,我知道了,古代很多诗人是如何在自己的诗作中引用那些美丽的花的?比如,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寓意指松、竹、梅经冬不衰,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你看完此书,当你诗意大发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本书对你大有用处,至少当你想要写一些花在你的诗句当中之时,你可以有很好的参照,你可以信手拈来。看完这本书,你也可以做一个关于花的诗人。

这本书最美的地方是,它在不同的书页中,插入了许多精美的关于插花的图片。当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字的海洋里翱翔,而是在一份美的享受中去了解一些关于花的知识。这些美丽的图片,吸引着你利用文中所介绍的方法来,与花进行一场美丽的邂逅——插花。

瓶花之美读后感篇十五

瓶花在中国是一种传统的生活美学。古代的文人几乎人人都会在书桌案头摆放瓶花。就是用各种器皿装上一束花,既充满生活情趣又彰显诗意。李渔的《闲情偶记》、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中都有很多关于瓶花的描述。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瓶花这个词还是相对陌生的。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插花艺术或者日本花道。但其实这些都称不上瓶花艺术,而且它们都是起源于瓶花。如果你想了解这项流传一千多年的中国传统艺术,可以从《瓶花之美》开始。

《瓶花之美》的作者徐文治先生是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也是一名空间艺术规划师,还是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理事。他对于瓶花在艺术展览和当代生活空间中的运用实践颇有研究,常年为恭王府、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相关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提供展陈设计服务。

徐文治提倡“生活艺术化”。那么瓶花艺术如何生活化呢?它不是插花这么简单。瓶花本来是艺术,但是也可以很好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添加情趣,提升修养。徐文治认为,瓶花是用来展现美,同时把这种美融入到它所处的空间之中。所以瓶花不能喧宾夺主,而是应与周围的事物相得益彰。

《瓶花之美》这本书立足于研究解读唐宋以来中国传统瓶花文化的脉络,让我们了解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徐文治还从当下的生活节奏出发,点醒我们在继承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有所创新。那就是回归到现实生活,回归到一花一草一木本身去寻求美。所以在《瓶花之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生活与艺术的契合。

《瓶花之美》从历代的古典文集出发,详细解读了瓶花所需的花目、器物、养护等等专业知识。比如古人谈到在冬季如何防止花瓶破裂,提出了把炉灰放在瓶底下或者硫黄放在瓶中的方法。虽然现代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但观赏古人对花瓶的养护也是别有一番乐趣。全书穿插了大量现代瓶花的摄影作品,与文字相映成趣,同时给予读者非常大的审美愉悦感。

关于瓶花可供考证的资料不多,但可追溯到中国唐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传统插花都被称为瓶花。这之后,日本插花和欧式插花更加适合礼堂、会场的装饰,所以更为大众所熟知。渐渐地瓶花艺术也就不受关注了。

瓶花不只是插花而已,它和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把“技”放在次要位置,更多关注的是这种艺术带来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它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瓶花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唐代罗虬[qiú]的《花九锡》,字数不多,主要讲的是插花观赏的步骤。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称为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或“四艺”。从下面的图片中可以看的出来宋代人对于瓶花的独特理解。

日本插花讲究模式,而中国的瓶花讲究的是意境。也就是说日本插花重技,而中国瓶花重视人的情绪的外化,不是炫技。好比琴棋书画是用来抒发文人内在的情感一样。插花的技术和所用的器物都不是最重要的。

“虽为人造,宛自天成”,这是中国人对插花的审美要求,也是瓶花的最高境界。徐文治认为,只有日本花道大师千利休体会到了这种精髓。千利休认为插花的关键在于“如花在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插花呈现的最好状态就是花虽然已经采摘下来了,插在瓶中却像在田野上开放一般。瓶花艺术就是让花如何艺术地进入人的生活环境里。

回顾传统,汲取先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和传承。瓶花不是高大上的艺术,而是可以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随手择一枝,配上你喜欢的瓶子,放在案头,给生活增添一丝乐趣和诗意也未为不可。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