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的“页边杂写”读后感1000字

我的“页边杂写”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02 19:35:19
我的“页边杂写”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7-02 19:35:19   小编:

《我的“页边杂写”》是一篇充满个人情感的散文。作者通过一页页的杂记,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文章中充满了对生活琐事的细致观察和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通过这些杂记,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页边杂写”》读后感(一)

收到这本书时,还是被它的小巧精致所惊艳,封面颜色淡雅,配图依然很有意境。

《我的“页边杂写”》这本是一本关于书的书,跟我们以往的“关于书的书”有所不同,这本书是从理科生的视角切入,他的文字也是一样从理科与理科生两方面切入,包括读书、写作的随感和衍生话题,内容文理兼有,文笔独具一格,内容既有理科的理智辩证又有文科的感性丰富,很适合科学或文学爱好者以及学生阅读。

这本书的作者是卢昌海,曾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后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著有《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等书籍,并且荣获第七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原创类金签奖,在知名报刊上发表一百多篇大众及专业科普作品。

作者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但是他读书有两条无形的规则:第一,一旦就某个题材写过一本书,就基本不读同一题材甚至相近题材的书。第二,基本不读别人推荐的书。

作者也是一个爱写文章的人,对于写作他也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作者应该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写作风格。在现在这个时代,写作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很多题材都有很多人在写。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硬水准外,写作风格也应成为作品价值中很重要的部分,受外界影响而进行的修改应适度,太大幅度的修改容易破坏自己的写作风格。

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而且看着自己的文字出现在读者的眼中,给读者带来影响,真的是一件令人慰藉的事情。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写的是理科书话,还推荐了科普书单。第二部分就以文学作品以及作家展开文学书话。

写鲁迅的时候,讲到了鲁迅与周作人的不和,并理性分析原因;写王小波的时候,讲到了王小波颓废的笔调以及对于男性的描写,写罗素的的历史影响并不就此消弭。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书籍,但是收到新书时,还是喜悦,因为喜欢翻书的那种感觉。爱书的人自然最怕书籍损坏和丢失,作者在一次海运书籍时,大约损失了十分之一的图书,也是他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

作者说他有一个和阿西莫夫类似的奢望,那就是在阅读时死去书从手中滑落,书页分开盖在脸上。

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说,这大概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吧。

《我的“页边杂写”》读后感(二)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略带惊讶,因为真的是很小的一本。

在想如果穿的是那种口袋很大的大衣的话,一定能随手放进去,然后在某个阳光和煦的下午,随手拿出翻阅。

《我的“页边杂写”》,是作者卢昌海的一本杂记。

而我最初读的他的书是《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因为当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已经非常喜欢了。

那个时候的我还有一个天文学的梦,大学期间喜欢看这种关于星空的书。然而现实中有很多与星空相关的书籍是比较苦涩难懂的,就像《天文学报》一样,里面蕴含了太多了物理和数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不是一个业余个体可以完整阅读的。

而《那颗星星不在星图上》这本书给我了一个认识星空的新世界,以前的人们在探索宇宙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样子的星星,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

偶尔在抬头看那些忽明忽暗的星空时,就能想到他的这本书中的故事。

《我的“页边杂写”》这本书更加小巧,里面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给一些书的书评或者推荐;第二部分是作者在阅读其它书籍过程中感觉到疑惑的地方,以及那些困扰给作者带来的思考,第三部分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感悟。

第一部分中我喜欢的篇章是《太阳王》推荐和霍金遗作赏析。特别是关于霍金遗作赏析,非常清晰明了地对他最后一本书进行了相应的简介。

第二部分读到关于拙劣翻译与文科研究的风险这部分时,我不禁点头称赞。有的时候在读一些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书籍时,和翻译者的风格密切相关。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的体验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是否喜欢这个人的翻译。

如何把原书中的内容如实翻译并传达给读者,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事情。文学作品中,翻译者揣摩作者的意思,判断作者的写作风格,从一种文字的表达转向另外一种文字的表达,何其严谨又何其具有创作力呀。

第三部分中读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关于书的故事,那个逸闻中描述了两个可爱的老头。蒋廷黻和袁同礼争夺书的事件,感兴趣的人我就不剧透啦,可以去翻阅。

在书中作者说:

这也是我喜欢作者的一个方面,自信有风格,奇思妙想,但是能够在这些写作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专注。

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保持这样的自信和专注呢?那些我们所学的,所知道的,能否也像作者一样传达给对方呢?

书评写了半年了,关于书的理解似乎在这些书写中一步一步加深,喜欢书籍的同时在思考,自己是否也能成为我这个行业的写作者呢?

那些对书籍的喜欢和热爱,成为自己在现在这片淤泥中能够呼吸的空间呀。

这种感觉就像这本书中描述的关于霍金的一段话一样:

我在这里扩充,如果不是因为有那些爱我的人以及我爱的人,以及那些书籍,我的宇宙便是空的。

希望能够在这个空的宇宙中,创造自己更大的呼吸空间吧。

《我的“页边杂写”》读后感(三)

你有没有读过一本关于书的书?理科生都读什么文学作品?还有什么有趣的科幻书籍可以一读?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在某一天的早上翻开了《我的“页边杂写”》,这不得不说是一次阅读的享受。

本书的作者卢昌海曾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于200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目前旅居纽约。他以杂文的方式,向读者“安利”了他喜爱读的书,把这本书称为“关于书的书”或“元书”。

“元书”与“元宇宙”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元”字的用法多限于学术领域,作者从理科或理科生的视角来谈书,他把这样的文字称为“理科书话”,是一种相当有趣的文字探索。

⑴名人轶事

本书里收录的名人轶事不少,像“黎曼的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徐一鸿和他的作品”这些文章都是以书讲人,探讨这些人的故事。其中还有“关于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文科大师们的水平到底如何?”这样的探究,读来自有趣味。

惊喜的是在其中看到了“霍金遗作赏析”一文,这本书讲解的是《大问题简答》。书中有关于霍金对宇宙起源、智慧生物、黑洞内部等十个大问题的回答,在这本书里能读到作者的整理和见解,但更让人想读读原书,一探究竟。

“我们都是时间旅行者,一同向着未来旅行……让我们携手将未来建成一个愿意造访的地方。”有感于书中分享的这句话,特此记录下来,也因而对人生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见解。

⑵科普书单

这本书是作者对他所读书籍的注解和再讲述,那么科普他所喜爱读的书是不可避免的环节。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好奇,理科生都读什么书,不妨看看他所列的这些书单。

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首当其冲,是作者认为科普书籍的开篇;其中还有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物理世界奇遇记》,还有同为物理学家的理查德·费曼所写的自传性书籍《别闹了,费曼先生》《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从作者推荐的书目中不难发现,其中“物理学”的内容根深蒂固,这也体现了他的专业和爱好。

那么你以为这位作家只是单纯地爱读书?其实他的科普作品还不少,《那颗星星不再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这位作者最早也写过许多科普类的文章,他的见识相信也是在他推荐书目的知识体系里一步步建立的。

我们或许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小尘埃,正是因为有了所珍爱的人和珍爱我们的人,才能探寻生命的最终意义。

这本书,“写的都是即兴之作。”作者这些短文,有的是自己所写的著作,都是从读书而来,读名人,科普著作,有感而发,读来毫不费力又能给人启发,这才是这本书的妙处所在。

而我喜欢上了阅读杂书,并对内容“随意涂抹”。

“随意涂抹”的内容,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对阅读内容的简要概括,用三两个词,或者一两句话,力求言简意赅,归纳到位。如此做的最大好处是,如果下次浏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内容有一个总体了解;同时,也在阅读中,培养了自己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是引类联想,针对自己阅读过程中喜欢的内容,或者观点,展开联想,瓜瓜蔓蔓,牵牵连连,牵连出众多相关的内容,以之丰富,或者佐证读到的内容。如此,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充分地调动自己的阅读储存,此种“引类联想”,实际上就是一种阅读的自觉拓展和丰富。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三是记下自己的阅读思考,或者乍现的一些想法。所谓思考,其实就是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看法或观点,不必刻意考虑正确与否,一得之见也好。阅读过程中,也会有灵感突现,虽然短促,但弥足珍贵,因此即时记下,是大有必要的。

阅读,读到“兴味”处,或者“兴味”时,常常还会“触景生情”,此种情况,不妨记录下来,“此情此景”,恰好印证了你当时的阅读情景,或者心情,为读书增加了一些情趣。如,记下当时的阅读心情、室内情景,甚至室外景象,或者自身一时的举动,及身边偶发的事情等。

作者的杂写也是写作,只要开始了就好,不管是兴趣使然,还是出于职业需要,阅读一本书,有自己的所思所想,都是一种收获。

《我的“页边杂写”》读后感(四)

你有没有读过一本关于书的书?理科生都读什么文学作品?还有什么有趣的科幻书籍可以一读?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在漫长的火车旅途中翻开了《我的“页边杂写”》,这不得不说是一次阅读的享受。

书籍封面

本书的作者卢昌海曾就读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美留学,于200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目前旅居纽约。他以杂文的方式,向读者“安利”了他喜爱读的书,把这本书称为“关于书的书”或“元书”。

“元书”与“元宇宙”的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元”字的用法多限于学术领域,作者从理科或理科生的视角来谈书,他把这样的文字称为“理科书话”,是一种相当有趣的文字探索。

“元书”的文字探索

⑴名人轶事

本书里收录的名人轶事不少,像“黎曼的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徐一鸿和他的作品”这些文章都是以书讲人,探讨这些人的故事。其中还有“关于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文科大师们的水平到底如何?”这样的探究,读来自有趣味。

惊喜的是在其中看到了“霍金遗作赏析”一文,这本书讲解的是《大问题简答》。书中有关于霍金对宇宙起源、智慧生物、黑洞内部等十个大问题的回答,在这本书里能读到作者的整理和见解,但更让人想读读原书,一探究竟。

“我们都是时间旅行者,一同向着未来旅行……让我们携手将未来建成一个愿意造访的地方。”有感于书中分享的这句话,特此记录下来,也因而对人生有了更多不一样的见解。

时间旅行者

⑵科普书单

这本书是作者对他所读书籍的注解和再讲述,那么科普他所喜爱读的书是不可避免的环节。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好奇,理科生都读什么书,不妨看看他所列的这些书单。

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首当其冲,是作者认为科普书籍的开篇;其中还有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物理世界奇遇记》,还有同为物理学家的理查德·费曼所写的自传性书籍《别闹了,费曼先生》《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从作者推荐的书目中不难发现,其中“物理学”的内容根深蒂固,这也体现了他的专业和爱好。

那么你以为这位作家只是单纯地爱读书?其实他的科普作品还不少,《那颗星星不再星图上:寻找太阳系的疆界》《上下百亿年:太阳的故事》……这位作者最早也写过许多科普类的文章,他的见识相信也是在他推荐书目的知识体系里一步步建立的。

来自物理学的思考

⑶宇宙探索

如果看过《三体》这个系列的小说,对科幻世界、宇宙星空、机器人等题材感兴趣的科幻迷,能在本书中找到共鸣。

本书作者最喜爱的作家是阿西莫夫,书中以一文“作品一OO”来向他喜爱的这位作家致敬,就连这本书都是以“阿西莫夫曾经这样想象自己的死亡……”来开篇,可见作者的喜爱之深,深受影响之大。

《钢窟》《两百岁人》《神们自己》……书中提到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不少,其中不乏《三体》这样的科幻宇宙世界体系,可谓是科幻爱好者的盛宴。

科幻迷的盛宴

“我在这颗行星上度过了不同寻常的一生,同时用思维和物理定律遨游着宇宙。我到过我们星系的最远端,在黑洞的内部旅行过,也回到过时间的起点……但如果不是因为有那些爱我以及我爱的人,宇宙其实是空的。没有他们,我将失去所有的精彩。”霍金的这句话,有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我们或许都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小尘埃,正是因为有了所珍爱的人和珍爱我们的人,才能探寻生命的最终意义。

探寻生命的意义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