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经典观后感有感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经典观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8 05:00:37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经典观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08 05:00:37   小编:

影片《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讲述了一群登山者挑战攀登世界14座最高峰的艰辛历程。影片展现了他们面对极端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他们的故事,观众深刻领悟到只要有坚持和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观后感(篇一)

今晚终于把纪录片《皆有可能》看完了。在不知道明天的情况下,是否能把今天过的更有意义一些,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普贾靠着无畏与信念突破了一个又一个山峰,让自己的存在变得有意义,也是因为他的虔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信念,帮助了他克服了死亡的威胁。他作为领导者,激励着他的团队的人们,由一两个,再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他的“可能性计划”也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其实我觉得这不是奇迹,是一种信仰和自信,引领着他爬上了顶峰,突破了六项世界纪录。还有来自母亲和妻子的支持,也使他更有勇气去面对自我,征服了山峰。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观后感(篇二)

机缘巧合 “14 peaks - nothing is impossible”成为了我最新每周一部电影计划里的第一部(其实是一部纪录片)

自从攀上了乞力马扎罗之后就对于攀登、爬山有了好些别样的感情。虽然说实话,这部纪录片并不如期待的那样惊心动魄抑或跌宕起伏,但仍在我心中不免激起波澜。如果说有啥takeaway的话,其一是“驱动力(driven)”的力量。当人有了足够的信念和勇气,便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去达成各种“不可能”,但前提是你必须很想要很想要(不是嘴上说说的那种)。主人公每天早上3点起负重35kg跑20公里,晚上再去gym,坚持了6个月。这种driven的力量其实可以apply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事业小到减肥。有此等信念和力量必然无往不利。。其二是再次让我感慨天地之大及反观个人之渺小。我们平时总在纠结、无法释怀的各类狗屁倒灶在天地面前是多么的不足为道。。。古人云“行万里路”,诚不欺我!

希望明年自己也可以完成新的登山计划,去不了国外国内也行啊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观后感(篇三)

纪录片《14 Peaks: Nothing Is Impossible》讲述了尼泊尔人尼尔玛·普贾登山的故事。2019年Nims用时六个月零六天,便登顶了全球14座8000米山峰,打破6项世界记录。虽非阿尔卑斯式攀登,看完也久久不能平静。 2018年一年内走完了虎跳峡、雨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库拉岗日等徒步线路,某种意义上开始了户外探险旅行,2019年底攀登四姑娘山二峰,登顶了人生第一座5000米雪山。 第一次攀登雪山偶然又必然,去之前只有徒步的经历,带着自大、愚蠢和无知的态度,顺利地完成。坦诚的说,在那之前对登山的认知极其浅薄,自那之后敬畏山的宏阔,真正的喜欢上了登山。 非常感激我的队友,若不是她,也许此生跟雪山无缘,永远记得和她一起登顶的美好时刻。至今买了三个OSPREY(小鹰)的背包,其中一个是送给她的礼物,希望能有机会亲手送给她。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世界的黑天鹅降临,人生的至暗时刻也悄然来临,至今近两年,雪山之旅已似久远的梦。 疫情结束之后想干嘛?也许我会成为真正的登山者,挑战6000米、7000米甚至8000米,只愿还能与你一起。 2021.11.30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观后感(篇四)

最近登山区很多博主推荐的纪录片,讲了尼泊尔人Nims和他的团队用5个月攀登了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的事。此前,完成同样壮举的最快记录是7年。

这件事本身要把这部纪录片精彩多了。受限于篇幅,片中更多是蜻蜓点水地记录了主角Nims的成长经历、他产生破记录想法的原因、他团队的成员以及他登上峰顶的简短过程。相比于他登山的经历,我更想知道他是如何筹钱,他是如何说服政客,如何快速办理签证,如何处理不同团队登山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又是如何做好一名Leader的,但片中全都没有体现。这是一部只有叙述,没有细节的纪录片。

人为什么要登山呢?片中Nims破纪录的动机归结是:实现尼泊尔人在登山界的地位和荣誉感,为此他组建了一只全部是尼泊尔人的,专为破纪录而生的团队。他们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执行力。

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被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说:“因为它就在那里。”而他最终也命丧珠峰。

登山很有意思,但这部片子真的是一部烂片,同类型更喜欢《徒手攀岩》和《攀登梅鲁峰》。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观后感(篇五)

看过不少登山的纪录片了,有关于徒手攀岩的,有关于去珠峰收垃圾的,这一步是关于尼泊尔的Nims在7个月完成全世界14座8000米高峰登顶的历程。流水账的记录方式,还有关于途中救人失败的经历,穿插着Nims家庭的描述,关于他的妈妈,他登山之前在英军服役的历程,他辞职投入登山运动受到的家庭阻力和内心的犹豫。反而登山的困难描述不多,给了观众一个错误的信心,好像8000米以上的山都是轻轻松松喝着酒可以上的。其实不然,一切都依赖科学,Nims做过无氧测试,他的身体含氧量奇高,造就了他可以完成这个任务的基本条件。另外,英国特种兵的经历造就了他无所畏惧的信息和勇气。

影片再一次提醒我“人生本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从被众人瞩目而诞生,到孤独而死,几乎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Nims“我今天不会挂掉”的态度相当励志,鼓励我们活在当下,不要恐惧未来,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看到Nims带妈妈坐直升机真的很让人动容。此生我已经没有妈妈,希望能有这样的儿子,不知是不是也是奢望。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观后感(篇六)

14 PEAKS,西方人极尽一生时间挑战的全球14座8000米以上高峰,一名此前服役于英军廓尔喀部队的尼泊尔夏尔巴人集结几名同伴,决心挑战在7个月内全部登顶。影片用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了登山大神尼姆斯疯狂打卡14座山峰的壮举,其间穿插了服役英国佣兵部队、下山途中冒险救人、宿醉后连续登顶、珠峰脚下排长龙、K2营地趴等几段插曲。

尼姆斯的挑战,目的单纯就是为夏尔巴人正名,最大限度地缩短打卡14峰的用时,有明显的功利心,攀登的方式自然也没有采取最规矩的阿尔卑斯式攀登,而是多人团队吸着氧气、铺着路绳围攻顶峰(但不能否认项目本身的难度)。“可能性项目”面临的风险不仅来自于身体的状况、多变的天气,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有政治的因素,他要挑战的最后那座山峰已被封山多年了……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观后感(篇七)

一开始看简介的时候我在想,在登山里不应该只看到和宣传成功,所以觉得随便看看就好,但是看完后我觉得Lucky me not to miss this unique chapter of mountaineering, this guy and his climbing team has all my respect,但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成功和能力,还有他们的人格和意志 Reinhold Messner这个登山界传奇老爷子的一句话很有意思,"如果你问别人为什么去登山,如果他们说因为很有趣,我不会相信的,因为它一点都不有趣,那是一个你必须学会应对痛苦的地方,因为真的很痛苦" "大多数人都忘记了,从我们出生第一天起,我们就在一步步走近死亡,生活是荒诞的,但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奇思妙想,可以注入热情,可以注入乐趣(Life is absurd, but we can fill it with some ideas, with enthusiasm, with joy)" 从年初开始,就一直在刷K2山难的书,不管是1986年还是2008年,总有一种错觉,好像这座山的攀登就像是在2008年停滞了一样,这周末还将开卷另一本,也是讲2008年K2山难,一想到时,心中就已十分唏嘘,今天无意间翻到之前就收藏的这部纪录片,觉得是时候看点成功的励志的攀登了 场面拍得太美了,一开场没多久,就让哪怕我这样的弱者看了都想要去试试,哪怕只是看一看那样的风景 "我知道我有最好的登山团队,我要保证他们获得比支持西方登山队更高的报酬",听到Nims这个"疯狂"的理想主义者说出这样的话,立刻对这个人充满了敬意,即使回到山上救人这一点已经极大地看出他的性格,但是这句普通的话让我觉得他心中对于登山这个运动以及对于自己团队的某种实诚而坦率的感情 前段时间在看「Buried in the Sky」这本从夏尔巴人和巴基斯坦人等HAP(High Altitude Porter)或者HAW(High Altitude Worker)视角看待K2登山时,就更加让我确信,他们是隐藏的能人,让我开始记住他们的名字,而今看完这部纪录片,Nims在里面说,"不是夏尔巴人帮你攀登,他们有名字,是xxxx帮你,是xxxx帮你",我在心里这样想着,"没错",然后对Nims又多了一层敬意 2020年看了很多户外纪录片,也看了一些户外的书,但是2021年几乎没怎么碰触,也许是因为年初休假时已经满足了其中一些热情,以至于稍微淡了下来,于是2022年想回归户外主题,这个头起得并不算太好,因为看的都是K2山难,太多现实的东西扑面而来,我就像是被劝退了一样,脑海里只要一想到雪山,马上出现的场景就是雪崩、大风、糟糕的天气,场景甚至是阴暗的 当高山协作的朋友调侃说要不要今年五一爬一座雪山,我甚至没问哪一座就连连摇头,在我的心里,那些"现实"的困难有点太过印象深刻,以至于我觉得自己离攀登雪山更遥远了,可是这部片子里让我看到了好天气里雪山的样子,是阳光的明亮的,让我觉得自己可以继续着手准备了 70分钟讲14座雪山,会不会太短了呢,还掺杂了很多背景和登山之外故事的介绍,但并没有觉得局促,反而恰到好处,对于Nims和他们团队这种48小时爬完三座,还有一座是连续21小时直接登顶的类似于速攀这样的人来说,过程反而拍不太长 到了这个阶段,当我对登山这个运动有了更多的了解,相比于登顶和技术之类的励志成分,救援、随处可见的登山者残骸、人性中的自救和救人间的矛盾、幸存但不得不截肢、甚至是登山时的运气,更容易让我触动,于是当Nims完成了这个壮举时,我感到敬佩,是因为我已经知道这背后需要花费的心力和承担的压力,远不比体力要轻松 即使是Nims这种几乎是为高海拔而生的体质,也只是在攀登时稍微好一点而已,而且他们这个团队还得自己开路和固定绳子,就连Nims那句吐槽的话都放上来了哈哈,"人们说有氧攀登很容易,那就是屁话,是因为别人给你铺好了绳索",但其实就算别人铺好了绳索,有氧攀登也一点都不容易,所以才说登山者和他们的支持团队值得尊敬,而对于大山的敬畏和"征服"也不代表就有了奚落别人的资本 我现在就在sea level,楼下就是海滩,呼吸着8000米海拔上3倍的氧气,即使如此,光是想象到那个高度,就已正襟危坐 作为一个自称以骑行为主而尚未敢攀登雪山的人,我衷心祝愿登山者们持续地面对和应对自己的痛苦,在荒诞的生活中加入更多的奇思妙想、热情、乐趣,有好的能力和运气,并获得成功和成就感 不说了,我先完成今天的健身计划去了

《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观后感(篇八)

“I always say to myself, I’m not going to die today. Maybe tomorrow, but not today.”(“我总是告诉自己,我今天不会挂掉。也许明天有可能,但不是今天。”)

这是我看完纪录片《征服14座高峰:凡事皆有可能》(14 Peaks: Nothing is Impossible)之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该片记录了英籍尼泊尔裔的登山家Nirmal Purja(昵称Nimsdai)2019年在六个月零六天之内登顶地球上全部14座海拔超过8000千米高峰的历程。他打破了包括登顶14座高峰最快登山纪录在内的六项世界纪录。

高海拔登山分为无氧辅助登山和有氧辅助登山。世界上完成无氧辅助登顶14座高峰的第一人是意大利登山家Reinhold Messner,在1970年到1986年的16年间完成壮举。最新的无氧辅助登顶14座高峰的世界纪录由南韩登山家Kim Chang-ho 历时7年10个月零6天在2013年达成,该纪录在2019年以前也是登顶14座高峰最快登山纪录(包括无氧和有氧辅助)。Nimsdai刷新了最快登顶纪录,但采用了有氧辅助,即到达某个纬度(一般7000米)之上使用氧气瓶辅助登山。

海拔超过8000千米的区域被称为死亡区(Death Zone)。缺氧和极寒等状况会造成人体重要生理机能的减退,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以在海平面呼吸一次所获得的氧气为基准,海拔8000米以上的每次呼吸只能获得1/3的氧气,海拔5000米(珠峰大本营高度)的呼吸获氧量是1/2。一些职业登山家执着于无氧辅助登山的纯粹和极致,同时也面临了超级高的死亡风险。目前为止,无论快慢,全世界完成无氧辅助登顶14座高峰的只有19人。当年Reinhold Messner开始无氧登山挑战时,被全世界认为不可能,但他变不可能为可能,大大激励了后来人。

Nimsdai的挑战虽然是有氧辅助,但他把目标时间定在了短短七个月内(从2019年春季末到秋天之前),开始也被业界(包括多数职业登山者)认为不可能,所以他故意把该挑战叫做“可能性项目”(Project Possible),带领的团队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在西方登山者荣光背后充当背景板的尼泊尔夏尔巴人(Sherpa)。

纪录片展示了Nimsdai和团队的登山冒险(包括高纬度救人、跌落事故自救等),也探寻了Nimsdai的成长经历和他登山事业的动力等。传说1920年代英国珠峰远征队的核心人物George Mallory被问到为啥想要爬珠峰时回答,“Becuase it's there”(“因为山就在那里”)。这简单的一句话后来成为无数登山者和探险者的座右铭,拿生命来冒险,哪怕不被世俗理解,懂的都懂。

Nimsdai有勇气,也有运气。除了亲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天生的身体条件(比如科学测量证明的身体含氧量超级高,自述的不需要很多睡眠和休息就可以持续攀登)也是大大的加分项。2018年开始职业登山生涯之前,Nimsdai是英国皇家海军特殊船只服务队(Special Boat Service)的一员,特长是寒冷天气战争。2009年加入皇家海军之前,他在英国陆军的廓尔喀旅(Brigade of Gurkhas)服役六年多。

2017年5月17日,Nimsdai带领13名廓尔喀人登上了珠峰,以纪念廓尔喀人服务英国军队200周年。2017年6月,他因高纬度登山方面的成就被英国女王授于员佐勋章(MBE,Memb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虽然已是英籍,作为土人土长尼泊尔人的Nimsdai也是期待通过登山彰显尼泊尔的国家荣耀吧?

纪录片结尾时被问到下一步计划,他说“even bigger”(更大),果然2021年1月26日,他带领九名尼泊尔登山者(全是夏尔巴人),完成了首次冬季登顶K2(海拔8611米,仅次于珠峰的第二高峰)的壮举。有看过纪录片的雪友笑称,“他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信心,好像8000米以上的山都是轻轻松松喝着酒可以上的。”(针对纪录片中Nimsdai爬第二座山Dhaulagiri时承认的宿醉状态,但还是越过不同海拔的四个营地一口气登顶了)。

生于1944年的Reinhold Messner作为Nimsdai的支持者出现在纪录片里,生于1969年的Kim Chang-ho却于2018年葬身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一场雪崩中。纪录片中Nimsdai和团队在Annapurna(海拔8091米,第十高峰,但技术难度最高)救的第一个登山者,48岁的马来西亚医生Wui Kin Chin在山上得救后两天去世。登顶Kangchenjunga(海拔8586米,第三高峰)的下山途中(8450米左右),他们又救了两个印度登山者,把氧气给伤者用,苦等12小时未有救援,最后还是没救回来。

人生本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Nimsdai“我今天不会挂掉”的态度却也非常励志。原本“明天”就是时间上相对于”今天”的概念,等明天到了,就变成今天。只要今天不挂掉,明天就不会来临。活在当下不只是一种人生态度,这明明就是人生本身啊。

之前旁听了朋友聚会中的一堂雪崩救援分享,主要针对户外极限运动的发烧友。其中提到雪崩后人被埋的话,黄金救援时间只有十分钟,从发现事故接近定位到先把头部挖出来保证能呼吸。最近猛犸湖雪场大赞的粉雪让我初步体验了一下这十分钟有多不易。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缆车附近,我雪板卡雪滑不动了只能卸了板走,没过小腿的雪地里大概走了五十米我就用了十分钟,莫要谈救人了。

放心放心没有任何意外或事故发生,我和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珍爱生命,冒险也只能适度。想起几年前写过“我一向自认乐观主义,不过有时会莫名想到如果突然挂掉会怎样,会怎样被回忆和谈起,然后被忘记。怎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在这个世界留下点痕迹?”我今天不会挂掉,但带着这个问题,希望我的2022年更有意义,你的同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