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精选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5 23:40:37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15 23:40:37   小编:

《新药的故事3》是一篇揭示了新药研发过程的文章。通过讲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和不断尝试的故事,揭示了新药研发的困难和挑战。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激励着更多科学家投身于新药研发,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一)

最近,北京正在举办2022年中国罕见病大会,并进行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每一年的医保谈判都会吸引无数人的目光,“我国67%罕见病用药已纳入医保”,“九价HPV疫苗扩龄至9-45岁,并大幅增加供应”等等,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药品。

但说实话,我们对药品是怎么来的,却知之甚少。药品说明书上复杂的分子式和晦涩难懂的文字,也让人望而却步。

这本《新药的故事》就可以让普通人从中窥视一点医药的奥妙所在。

作者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在默沙东的实验室长期从事一线的药物研发工作,拥有丰富的经验,专业的人写专业的书,令人信服。

同时,作为科普小品,又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字数不多,不至于望而生畏。专有名词虽然非常多,但读起来并不会特别难,有高中生物知识的基础,理解起来就不会很困难,会将各种新药因果娓娓道来,让人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小故事,是在双盲实验尚未完成时,就批准了药品的上市,因为病人的情况已经不允许再使用安慰剂而不进行治疗了。如何在企业天然的逐利,与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中进行平衡,也是药企和监管机构面临的课题。

人类的基因测序完成后,并没有对医药产业产生立竿见影的巨大变化,新药的开发,还是在一点一点了解一段基因的作用。

了解医药,其实也是在了解人类自己。

#读书不偏科#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二)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和疗法成为医患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时至今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旧困扰着数以万计的普通家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很多疾病已经能被人类攻克,这与新药的研发密不可分。那么,新药是怎样研发的?研发的过程复杂吗?代价有多大?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为什么一直徘徊在百分之十?这些问题都与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直接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寿命长短。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是找到针对性药物的前提条件。对于医疗从业人员来说,《新药的故事3》有趣、好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新药的故事3》是一本科普用书,通过这本书,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科学知识。

梁贵柏博士在新药实验室工作多年,对于新药研发的故事如数家珍。他相继出版了《新药研发的故事》、《新药的故事2》等科普用书,这本《新药的故事3》延续了专业科普的传统,融合新奇、有趣的故事,真实的临床案例,通过冷静科学的分析为大家介绍了多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治疗拉肚子的腹泻药来源于一种可以做面膜的黏土?银屑病的发病是因为皮肤炎症吗?肺纤维化患者有药可医不?美洲大蜥蜴吉拉怪兽的毒液竟然可以治疗糖尿病!梁博士在这本书里利用专业的化学和医学知识,详细披露了不同疾病的发病原因,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重大发现,药物起作用的化学过程等,展现了人类与疾病的斗争过程,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类攻克疾病的喜悦。

对于目前火热的基因疗法,基因测序等知识,本书也有详细介绍。梁博士用准确的科学语言向大众科普相关医学知识,带我们走进一个奇妙的认识人体机能,认识基因作用的微观世界,将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平易近人,大大缩短了普通人与复杂的医学知识的距离。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被公认为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急的健康问题之一。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一亿多人,这么庞大的数字是骇人听闻的。了解糖尿病,做好糖尿病的预防是关系到我们人体健康的重要举措,对于关注健康的朋友来说,阅读这本书也是相当有益的。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三)

想起几年前有个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影射高价抗癌靶向药物格列卫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仿佛药企都是吸血鬼,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占着药品研发的专利壁垒挣得盆满钵满。 而实际上一个简化的药物上市流程包括临床前试验,动物实验,一、二、三期临床试验,上市审批等步骤,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无法得到预期结果,导致时间延长甚至项目夭折。常见的说法是,一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至少10年,耗费数十亿美金。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预先给到长时间的发明专利保护,不给到丰厚的药品销售回报,谁愿意冒着巨额资金和长时间耗费的风险去研发新药呢? 我们往往站在消费端甚至当事人的立场去建立观点,却不愿从供给侧思考一下这个十分清晰的答案。药企的新药高利润是保证科研持续的根本力量,毕竟患者要活下去,科研和药企也要活下去。 这次新冠肺炎,全球几十家药企在加速研发疫苗和药品,全球都在拭目以待。 作者写写科普读物文笔流畅,曾供职的MSD也的确是伟大的企业,但几乎所有篇章都要提老东家名号并不合适。

新药的故事3

9.1

梁贵柏 / 2022 / 译林出版社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四)

推荐《新药的故事3》 想起几年前有个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影射高价抗癌靶向药物格列卫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仿佛药企都是吸血鬼,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占着药品研发的专利壁垒挣得盆满钵满。 而实际上一个简化的药物上市流程包括临床前试验,动物实验,一、二、三期临床试验,上市审批等步骤,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无法得到预期结果,导致时间延长甚至项目夭折。常见的说法是,一种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至少10年,耗费数十亿美金。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预先给到长时间的发明专利保护,不给到丰厚的药品销售回报,谁愿意冒着巨额资金和长时间耗费的风险去研发新药呢? 我们往往站在消费端甚至当事人的立场去建立观点,却不愿从供给侧思考一下这个十分清晰的答案。药企的新药高利润是保证科研持续的根本力量,毕竟患者要活下去,科研和药企也要活下去。 这次新冠肺炎,全球几十家药企在加速研发疫苗和药品,全球都在拭目以待。 作者写写科普读物文笔流畅,曾供职的MSD也的确是伟大的企业,但几乎所有篇章都要提老东家名号并不合适。

新药的故事3

9.1

梁贵柏 / 2022 / 译林出版社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五)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和疗法成为医患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时至今日,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旧困扰着数以万计的普通家庭。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很多疾病已经能被人类攻克,这与新药的研发密不可分。那么,新药是怎样研发的?研发的过程复杂吗?代价有多大?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为什么一直徘徊在百分之十?这些问题都与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直接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寿命长短。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是找到针对性药物的前提条件。对于医疗从业人员来说,新药的故事有趣、好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新药的故事是一本科普用书,通过这本书,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科学知识。

梁贵柏博士在新药实验室工作多年,对于新药研发的故事如数家珍。他相继出版了《新药研发的故事》、《新药的故事2》等科普用书,这本《新药的故事3》延续了专业科普的传统,融合新奇、有趣的故事,真实的临床案例,通过冷静科学的分析为大家介绍了多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治疗拉肚子的腹泻药来源于一种可以做面膜的黏土?银屑病的发病是因为皮肤炎症吗?肺纤维化患者有药可医不?美洲大蜥蜴吉拉怪兽的毒液竟然可以治疗糖尿病!梁博士在这本书里利用专业的化学和医学知识,详细披露了不同疾病的发病原因,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重大发现,药物起作用的化学过程等,展现了人类与疾病的斗争过程,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人类攻克疾病的喜悦。

对于目前火热的基因疗法,基因测序等知识,本书也有详细介绍。梁博士用准确的科学语言向大众科普相关医学知识,带我们走进一个奇妙的认识人体机能,认识基因作用的微观世界,将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平易近人,大大缩短了普通人与复杂的医学知识的距离。

糖尿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被公认为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最危急的健康问题之一。在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到一亿多人,这么庞大的数字是骇人听闻的。了解糖尿病,做好糖尿病的预防是关系到我们人体健康的重要举措,对于关注健康的朋友来说,阅读这本书也是相当有益的。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六)

毫无疑问,新药的研究是能够切实帮助到我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不过,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与挑战......

最近我读了《新药的故事3》这本书,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清晰明朗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论述,为我们讲述药物研发背后的故事。

尽管我了解了一些研究的过程,但其中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面对的压力却是我无法想象的。研究者们正如攀登一座又一座大山一样,会非常辛苦。等到大获成功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受到浓厚的自豪感吧。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多种疾病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法,比如肺纤维化,唐尿病等等。研究者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些应对的方法。哪怕只是细微的进步,也能够给许多人带来希望与宽慰。

在新药的研发过程上会有许多困难,资金支持是重要的一方面。另外,只有找到了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的病变,搞清楚致病原因,现代制药工业才可能有针对性地介入,研发出安全有效的新药。新药研发的起点,一定是确认导致疾病的原因,或是确定对疾病状态有调节作用的因素。

即便找到了病因,也不是就皆大欢喜了。从确定了科研的方向,到具体的实施,把药做出来,又要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 比如,在严格的临床试验确认了疗效和安全性之后,历史悠久的法国黏土蒙脱石终于超越了美容养颜,进入现代医药领域,成为治疗多种急慢性腹泻的基础用药。

在这个故事中,最让我惊讶的是能够用久远的建筑材料制作药物,这两者原来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实际上,蒙脱石(一种绿黏土)散是一种很强的吸附剂,能够吸附多种有害的微生物和病毒,它被成功地开发成一种止泻药。

制药的过程同样需要细致的安排,任何一个试验药物首次进入人体都需要从一个肯定安全的低剂量开始,然后逐步增加剂量,同时密切观察受试者的反应和各项关键的生物指标,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终止,以免出现严重毒副作用。

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去面对疾病,而研究者们同样在夜以继日地寻找更加有效的应对方法,这是一个会长期持续下去的比赛,它意义非凡,未来值得期待。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七)

《新药的故事3》

作者:梁贵柏

记得看《我不是药神》,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很多人用不起癌.症特.效药,然后男主角一开始为了挣钱,最后良心发现,自掏腰包降价为这些病人带药的情节。

当时就对一款药是如何研制出来的过程,很感兴趣。

这本《新药的故事3》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望,它讲了9种可以改变顽疾的新药,从银屑病、糖尿病到肢端肥大症、肺纤维化等。

一款新药的开.发,它要从病理研究、无数次实验的药物研发到临床试验,最后才到上市审批,这其中,科学家们和制药团队并不仅仅只是花费几年的时光来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也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

虽然是科普文,但对于门外汉的我来说一点也不晦涩,作者先用故事引入,引起兴趣,从病.症的外层表现,再由浅入深地引入到病.症内发,科学家们如何得到灵感式的启发来研制新药。

比如在【血液的两面性:凝血与栓塞】这一章里

开头讲述了希腊神话故事里的女妖美杜莎,她的血管.里流淌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血液,一种可以致人死亡,另一种却可以赋予生命。

从此处来提及血液的两面性:凝血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命,但某些情况下,凝血又会造成栓塞,可能导致中风和心脏病发作。

因此医药研究的科学家们将抗凝血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933年,因为一头吃了发霉干草而死,但其死后血液却不会凝固的牛,科学家们从甜三叶草中发现了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

一开始他们是将这些化学物质开.发于灭鼠药,而后偶然机会下,他们又发现维生素K可以逆转这些化学物质的功效。

而后慢慢才研发出两种功效截然不同的药物,它就像武林小说里的“毒药”和“解药”。

在某些情况下,你需要用到抗凝剂,这样血液就不会再轻易的凝结,而如遇到交通事故、紧急手术这种情况,有需要使用速.效逆转剂来止血,中和抗凝作用,这些研发者们的巧思实在是令人敬佩。

......

如果你感兴趣,非常欢迎阅读这本科普好书,没读过1、2并不影响你阅读这本哦。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八)

人类的健康事业是一项艰巨的事业,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持续大面积的工业化(包括农业现代化),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我们全人类的集体智慧正在经受着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从世纪初的“非典”疫情,到之后的,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疫情,到现在正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在全球化人口流动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局部控制这样的疫情暴发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只要有几天的潜伏期,致病源就很可能流入各大洲的人口稠密地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闭关自守而幸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虽然谁都不想生病,但不得不说,人的一生难免会与药物打交道。多了解一点药物信息,多懂一点药物研发知识,总是有益的。 《新药的故事3》(译林出版社2022年9月第一版)就是这样一本知识丰富的医药学科普书,同时也是一部有趣好看的医学故事集。这得益于作者梁贵柏先生的“跨界”功底,既是在新药研发一线奋斗多年的科学家,又是多年来孜孜不倦于为广大普通读者奉上科普知识的作家。 作者梁贵柏先生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留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毕业后,梁贵柏在默沙东实验室工作多年,对西格列汀的研发做出过重要贡献,长期致力于中美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 这次看完的这本书是医药科普书系“新药的故事”的第三部--不过,前面两本还没看过,嘿。这书围绕九种扭转顽疾困局的重磅新药,讲述了九个峰回路转的研发幕后故事。涉及的病有:脊髓性肌萎缩症、腹泻、肺纤维化、银屑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等,从病理研究、药物研发到临床试验、上市审批等方面娓娓道来,用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向读者讲述科学家和制药团队动辄数十年的曲折探索,呈现人类医药事业的奋进与攀登,再现一场又一场转败为胜的科学战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实验室中,与科学家并肩作战,一同揭开现代生命科学、精准医药学、人体基因组项目、新型生物工程技术的神秘面纱,为疾病被攻克而兴奋,为患者被挽救而雀跃。 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研发过程、不同的患者体验……听上去好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同样的科学好奇心、同样的患者无助与医者仁心、同样的临床需求和市场监管、同样的新希望…… 人在一生中谁都会遇到身体不适,即使体质最强的人也会生病,合情合理这很正常,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因为身体健康与生命质量和生命期限直接挂钩,所以,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然而,如果过分的担心、焦虑,不但不能有助身体健康,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 良好的、愉快的心情,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如果不小心生病了,除了看医生、吃药,最关键的还是要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疾病、挑战疾病、用坚强的意志力于疾病抗争,最后才能战胜疾病。如果只是害怕、祈祷,闹心、着急对健康绝对不利。始终满怀期待,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昂扬向上,放声大笑或者热泪盈眶都好,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终究是可以战胜各种疾病的。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九)

2020年年初骤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国人对医学的强烈关注,国内也适时推出了不少医学方面的科普书籍,帮助我们了解更多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新药的故事》第二部和第三部皆出版于新冠肺炎大爆发之后,不过第一部却已于2019年夏天就面世了。

《新药的故事3》同样是梁贵柏博士所作,主题和内容一以贯之,讲述的还是科学家和制药团队如何披荆斩棘、苦心孤诣制造出克服各种顽症痼疾的新药的故事。如果说第一部讲述的是“从广为人知的降压药,到如今备受热议的宫颈癌疫苗,从价格一度令人瞠目结舌的乙肝疫苗,到有望对抗多种癌症的抗癌药物”,第二部讲述的是降脂药、肿瘤化疗药、长效甘精胰岛素的发明与制造过程,那么第三部则继续讲述诺西那生钠、阿普米司特、司美格鲁肽等药物充满艰辛曲折的研发过程。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九个趣味盎然的医学故事。在我们这些门外汉看来,医药研发可能是一个十分枯燥无聊的事情,充满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艰深复杂的制作过程,然而作者充分挖掘新药研发背后的故事,并将专业性和通俗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效结合了起来,将这些过程转化为扣人心弦的故事与传奇,让人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完成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当然,这本书在讲述新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故事的同时,其实也勾勒出了波澜壮阔的医学发展史和人类战胜各种疾病的文明健康史,正如神经生物学家梅镇彤、徐科所说的,“我们相信,本书一定会像《新药的故事》和《新药的故事2》一样受到药理学、生理学、化学领域专业人员以及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对制药人来说则将是重要的启示;对普通大众来说,本书也不失为一本非常有益的科普好书,因为人类离不开药物,新药研发的历史也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作者就在《新药的故事1》中未卜先知地科学预知了人类疫情暴发的可能性——在全球化人口流动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局部控制这样的疫情暴发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只要有几天的潜伏期,致病原就可能流入各大洲的人口稠密地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闭关自守而幸免。因此,阅读这本书,我们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收获相关思维方式,可能这才是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十)

说起吃药,总能不由自主地想起流传已久的两句话来。一句说的是,药苦口利于病。因为这句话,虽然觉得那些药特别是中草药特别苦,但还是坚持以极大的毅力喝了下去——但是有的药,真的是苦得不得了。另外一句说的是,是药三分毒。所以总是首先坚持常态化的锻炼,把身体素质切实提升起来,让自己的免疫力成为阻挡疾病的第一道关口;然后,本着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基本原则来执行。

中医和西医、中药和西药,只要能治病就是好医、好药,不需要有什么顾虑。更何况现在医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只要是有正儿八经药准字的,那就应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其中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药物毒副作用肯定难以避免,中西药其实概无例外。应当且必须注意的是不要滥用药、乱用药。读了《新药的故事3》,看到作者在其中介绍到的新药研发的故事,这样的想法就越发坚定了。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觉得自己比那些医生更了不起,自己的身体就是“铜墙铁壁”、百毒不侵……

看过了很多和医生、药物有关的书,但像《新药的故事3》这样的书还是第一次读到。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是如此有趣,既专业又深入浅出,不懂的人也能够读个大概,看明白新药研发的背后,居然有着这么多的讲究、这么多的故事,更对生活中某些其实原本就知道不好却始终存在侥幸心理的的生活习惯有了清醒的认识——当然接下来就是要努力避免甚至是杜绝这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有一句话叫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好的生活习惯,绝对会一点一点地摧毁自己的身体。如果到了某个临界点爆发的时候,千万不要悔不当初。

在《新药的故事3》的“序言”部分,两位医学专家说,“新药研发”是一场“伟大斗争”。普通人或许距离这场“伟大斗争”的距离有点儿遥远,但绝对不可能置身事外——因为自己或许有一天,就会用到这些药物。药物也是在进化或者说演化之中的,有些药物会终究会被淘汰,没有一种药物会经久耐用——这一切的背后,是医生、病人与疾病斗争的历史,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许多失败为成功之母的例子。无论如何,虽然大多数人能够了解到的医学、药物知识只是非常有限的一些,但还是要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多学习一些对自己的身体有益的医学和药物知识并且努力实践,不能学习归学习、实践当中却常常是我行我素、不以为然。

说实话,看《新药的故事3》中所讲到的这些药物研发的故事,很多药物确实没有听说过,但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却有不少无疑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这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很有用的书:既能帮助开阔自己的眼界,更足可以给自己不少启迪,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

既然这一本是《新药的故事3》,再结合序言里的介绍,原来,2014年初就出版了《新药的故事1》,2020年时出版了《新药的故事2》——那一年正是新冠疫情的开始,至今依然远未了结。之后一定要找机会,把另外两本找来读一读。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十一)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的祈祷。在未知的疾病面前,自诩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是那么地无助,眼睁睁看着无形的病魔带走挚爱的亲友。可是人类又是这么地坚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打地鼠”似的病毒背后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每个时代总有勇敢的人冲锋在前。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在与病毒的斗争过程中,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虽然现在新冠病毒依旧在肆虐叫嚣,但是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一如从前。

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或许只知那些比较“大众”的疾病,且那些为人们所熟知的疾病背后必然会有一大批药物,每一种药的背后也是一群研发人员,故而我们不怕;可是有一些疾病比较“小众”,比如说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全球发病率仅有十万分之六,最著名的患者便是霍金。可能我们会觉得这种病离我们很遥远,中国人口基数那么大的情况下,患者总数也在25000左右,但是再小的群体也应该被看见,再微弱的声音也应该被听见。了解这种病以及这类病背后的故事,可以激励我们去探索基础生命科学,去揭开健康与疾病的神秘面纱,去挖掘更多未知的东西,每一次的成功都值得去撰写一个故事。

《新药的故事3》延续了前两套书的风格,聚焦于九种改变困局的新药,从银屑病、糖尿病到指端肥大症、肺纤维化,从病理研究、药物研发到临床实验、上市审批,讲述新药诞生背后的故事。小小的一片药,是科学家和制药团队动辄数十年的曲折探索;薄薄的一本书,带领我们一同见证人类挑战疾病、保卫健康的高光时刻。

对于专业的制药人来说,本书将是重要的启示;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本书是一本非常有益的科普书。人类离不开药物,病毒是推动人类进化的幕后黑手,而新药研发的历史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这场斗争,人人都无法避免,永远不会结束,也不可能结束。

中国古时候的药店门口常贴有这样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随着现代医药科技的发展,哪怕是再“小众”的疾病也会因着越来越多医疗专家的付出而有所攻克,愿我们的老百姓不再因投医无门而再受疾病的折磨。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十二)

书如其名,这本书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读者新药的研发过程。我想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如果去掉本书中的故事部分,本书的阅读难度真的挺大的,因为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非常多。但是因为每一个新药的开始都是以一个或2个患病病人的故事开始,因此读者的心就被这个病人的未来担忧起来,很期待药物的研究发展,以及病人最终得到治愈的过程。这样的开头结尾,不得不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在心中对新药的科研团队升起一股崇高的敬意,这真是一个真正的为人类谋幸福的,有意义的职业。

本书一共9章,也对应讲述了9种新药的研究过程:诺西那声那、药用黏土思密达、阿普米斯特、尼达尼布、司美格鲁肽、凝血和防栓塞、尿糖、兰瑞肽、“十香软筋散”。每一款新药的研究都对应了一种或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治愈方案,也对有成千上万的病人在新药研发成功后获益。但其实,新药研发到最终应用到临床还有一些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还有各个国家的规定,相信很多读者都看过《我不是药神》,电影中深刻展现了等药续命的病人艰难。当然,本书中展示的是比较利好的一面,每种药物基本都以研发成功并上市。

银屑病、糖尿病、肢端肥大、肺纤维化等疾病都有了对应的药物可以医治。本书中很多专业的药理和病理研究的内容对于医学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前段时间看了经典日剧《白色巨塔》,当时对于没有高超手术技术的内科医生里见的工作还有些不理解的地方,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突然明白了医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性,就是要多一些里见医生这样执著于病理研究和药物研发的医生,人类的未来健康才更有保障。

这本书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方面是一次很强的医学研发知识普及,同时通过新药研发成功的积极效应给人们带来希望,另一方面也应该对读者们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因为书中对每个病例的前因后果都做了详细解释,所以我们在源头上应该学会爱惜身体,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痛苦。

在书中复杂的药理研究中,不难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相辅相成。人体内的某个细胞的破坏或者元素的缺失,可能需要的是某个植物体内或者动物分泌的某种元素去修复,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做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实验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同时,需要调动的是全球资源,也需要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多多交流,各种跨学科的学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其实更大。

这本是《新药的故事》的第三本,相信以后还会有第四本、第五本……人类的医学发展就是要不断的与疾病抗争,未来希望疫情退散,癌症治愈。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十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出现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病种多,变异快,传播快,所以需要新研发的药品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新药研发的历史是人类对抗疾病的斗争史。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人人都无法躲避的伟大斗争,这场斗争永远不会结束,也不可能结束”。

一般来说,“科学发现通常不会立即对现实社会产生明显影响,而技术上的发明则几乎都立竿见影地在社会中产生了实际效应,因此也更为世人所重视与推崇”。说的似乎很有道理。比如科学家发现了某个小行星或者数学家发现了某种定律,新闻报道都会说是一项举世震惊或者伟大的发现,但是似乎离我们都很远,并没有在老百姓的身上产生什么效果。然而那些技术上的发明,例如新药的发明或者医疗器械的发明,都是看得到的、有实际效应的结果,而且这些发明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所以,也更为世人所重视与推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当一个人出现意外或紧急情况,会大量流血,甚至血流不止。如果出现同样的情况,有些人就不会出现血流不止的情况。其实,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血管里流淌不息的红色液体,有着他自己独有的两面性:一方面它赋予了人类的生命,在危急关头,也可救命;另一方面,它在某些时刻,也会夺走人的生命,可谓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现在,让我们把话题回到“当一个人出现意外或紧急情况,会大量流血,甚至血流不止。如果出现同样的情况,有些人就不会出现血流不止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说到了血液的凝血机制。凝血就是“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交联成不溶解的纤维蛋白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关键环节”。凝血能在我们受伤失血时及时启动止损和修复机制,保护我们的机体。

血小板活化之后会立即在受伤部位黏附和聚集,并形成栓塞,这被称为初级止血。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血管没有受伤或者只是轻微受伤,凝血机制也会被触发,在体内形成血凝块,这最终栓塞可能发生在静脉血管或动脉血管中。如果发生在动脉血管中,根据它们发生的具体位置,栓塞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卒中、心脏病的发作,甚至死亡。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血液的了解越深入,他们也意识到,在体内没有受伤或溃疡的情况下,预防栓塞是有益于健康的,可以显著降低多种与栓塞相关的疾病的风险。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抗凝血一直是医药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血液的“两面性”在疾病和健康领域正在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经常可以在新闻上看到或者听到“一个成年人的个子长到了2.3米”或者“一个成年人的个子只停留在了1米甚至更低”。我们俗称这两类人为“巨人症”和“侏儒症”。我们先说说前者。

什么是大家口中常说的“巨人症”呢?它是由生长激素分泌过量而引起的。“如果发病时间在人体骨骼生长板关闭之前,患者的身材就会长期不断地增高,”在医学界就被称之为“巨人症”。那么,就会有人问了,“如果发病时间在人体骨骼生长板关闭之后”呢?“如果发病时间在人体骨骼生长板关闭之后”,医学界称它为“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是同一种病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肢端肥大症”是一种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慢性病,它最明显的症状通常是面容和身体的异常,比如鼻大唇厚、手足肥大、额头突出、牙齿稀松等。“肢端肥大症”通常伴有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

“肢端肥大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由良性德垂体腺瘤引起的。随着垂体腺瘤的增长,会压迫视神经,严重损伤视力和视野。因为患者的相貌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民间有不少人把它称之为“丑病”。

上面我们说了“巨人症”是由生长激素分泌过量而引起的。那如果分泌太少呢?那就是大家口中经常说的“侏儒症”了。所以,生长激素的分泌必须是精准调控的。

有一个挂在大脑下面的垂体,叫“脑垂体”,它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体。他决定了生长激素在什么时间分泌,分泌多少。如果分泌生长激素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就会造成生长激素的过度分泌,导致我们上面所说的“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在我们的身体里,除了有生长激素,还有生长抑素。生长抑素是抑制激素释放的激素,其主要功能就是抑制包括生长激素在内的各种激素的分泌,与生长激素释放激素一起调节生长激素的分泌。

如果我们把生长激素看作“阳”,那么,生长抑素就是与之相对的“阴”,只有阴阳调和之时,内分泌才是平衡的,从物种起源的一开始就已经如此了。

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研发过程、不同的患者体验......听上去好像都不同;但是,他们有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患者无助与医者仁心、同样的临床需求和市场监管、同样的希望......

说我国新药研发还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要赶上去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基础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才刚刚为我们揭开了健康与疾病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去尝试。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十四)

让一个学生或者让一个外行的人,接纳一个新的事物或新的理念,那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讲故事。《新药的故事3》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全书分为9章,每一章介绍一种药的诞生,病例、疾病史、研发、临床、推广、福音,通过数篇文字,解读这些疾病我们可能听过、这些药我们可能吃过,但这款药的曲折诞生经历,我们却不一定知道。新冠疫情肆虐了3年,我们会抱怨特效的疫苗和治疗的药,怎么还没有出来,如果把梁贵柏博士的这本书,阅读一遍大概会找到答案。一种疾病可能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下不断被攻克,我们相信科学的力量,也要给科技实现的时间。

神农尝百草,给炎黄子孙指明了哪些草是可以吃的,哪些草是有毒的。今天各国的科学家,为了研发出能治愈人类抗争多年的疾病的药物,也像神农一样,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研发,从记录这个病历,到对一个疾病正确的认识,再到科学的发现,继而开发出一种药物;从在动物身上的试验,到临床效果的数据对照,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审批,最后到患者手中,这真是一个曲折艰辛巨大付出的漫长,而患者可能希望尽可能短的过程。

银屑病,又叫牛皮癣,说明难以根治好。小时候看到过这样的疾病,像书中说的杂方一样用康熙通宝似的铜钱泡醋涂抹在上面,不过好像反反复复,也不见轻易的好。还有拉肚子,吃蒙脱石,这基本上是常识一样的存在,不知一次的纳闷,拉肚子为什么要吃石头?难道像鸡一样为了消化吃石头,人类为了肚子舒服吃磨碎了的石头。蒙脱石,似乎每个家庭药箱里的日常储备药,却也一样经历了曲折的诞生过程,拉肚子虚脱,口服补液盐等,我现在也知道这么个过程了。相信初为人父人母时,会有的手忙脚乱,小婴儿拉肚子、乳糖不耐受,一次次拿着粑粑去医院化验的经历。读完这本书,下次在孩子面前科普或者卖弄一下,蒙脱石的诞生过程。

还有书中的关于糖尿病的药物,家人在血透室工作,大致也听了一些透析的知识,为了帮助肾功能的实现,一周三次、两次的透析,痛苦而漫长的治疗,如果在糖尿病时,肾的功能没有恶化到透析,那大概是每个病人的福音。糖尿病伴随着会有很多并发症,困扰着人们的健康,伴随着这些新的药物的开发,我们是不是更要关注我们的个人健康。比如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定期的体检、对医药科学的关注,还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此外,在没读到书中提到的例子之前,你在水边看到望而生畏的水蛭(蚂蟥),会鸡皮疙瘩、毛骨悚然,但你绝想不到科学家在它们身上提取出了蚂蟥素,用在了凝血和栓塞上,箭毒提取的箭毒马钱子,用在生死抢救上。这是不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自然万事万物,不是绝对无用的,利用好了,都会成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药物。

“对墨守成规的人来说,没有了规则就没有了方向,对勇于创新的人来说,没有了规则便没有了束缚,横向思维也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另辟蹊径,其成果就是被称为革命性新药…”很喜欢书中这段文字。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就像书中结尾,梁贵柏老师说的:如果你喜欢,希望它成为你的书。我喜欢,我读完《新药的故事3》,我要去买去读《新药的故事1》和《新药的故事2》,科普的新药故事,有趣、生动。

《新药的故事3》读后感(十五)

每一个有孩子的父母,家中一定都备有常用药蒙脱石散,这是对于腹泻极为有效的一种药品。 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实这样一种药是脱胎于粘土。虽然在中国,在我们的中药体系中,很多植物、动物甚至其他的各种物质都能成为药品,但如此流行的非处方药确实由粘土制作而成,还是挺颠覆我们的认知的,当我看到这样一个信息的时候,也感受到那种震撼力。

蒙脱石是一种非常柔软的页硅酸盐矿物,它有着极强的吸附特性,能够有效吸附有害病毒及细菌,不仅可以止泻,还可以修复受损的肠粘膜,起到恢复肠道菌群,保护肠黏膜的作用。而且蒙脱石散不会被吸收而进入血液,会随着消化道自身蠕动排出体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泻药物

但是,这样一种药物是怎样被发现并走入临床的呢?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梁贵柏博士,在默沙东实验室工作多年,在从事药物研究的同时,还撰写了大量关于药物开发的科普文章。给普通读者普及着药物制作的历史以及现状。

他已经出版的两本《新药的故事》,受到了读者的追捧,并有着大量的读者群。而现在这一套书的第三本也已经与我们见面,就是这本《新药的故事3》,其中就有着上面所说的我们最常用药蒙脱石散的诞生趣事。

蒙托石,是1847年,在法国蒙莫里昂发现的一种粘土,它最开始的作用是被制作成为美容及护肤产品。我们经常听到的绿藻泥,就是它的一种使用形式。 而20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雅克·德·拉帕伦对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蒙脱石散在治疗腹泻中的能力,并在制药公司的参与下进行提纯和严格的工艺流程检验审核,开始临床实验。

1975年,第一个蒙脱石散品牌思密达正式投入商业使用,而历经50多年,已经成为给世人带来非常好疗效的常用药。思密达在1992年进入中国,也处于市场的领头地位。 它的发明无论给成长中的孩子,还是对于水土不服的成人,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也成为了市场中的经典用药。

在梁贵柏的这一本书中,还有着其他九种药物的诞生历史。他们分别是治疗脊椎型肌萎缩症的用药诺西那生钠诞生的故事;治疗银屑病的阿普米司特;治疗肺纤维化的尼达尼布;治疗糖尿病的利拉鲁肽,等等。

对于新药的开发感兴趣,对于药品开发传奇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科学家们的工作感兴趣的读者们,请走进这一本《新药的故事》,去了解科学家们为了药品的开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吧,一定能够大开眼界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