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是一首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诗中通过描绘仙女与牛郎相隔天河的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坚持与勇气。诗人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仙境的神秘与现实的渴望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其中。读后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力量,鼓励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鹊桥仙读后感(一)
“少女思春,河边一梦。雨滴敲窗,敲瓦,密密匝匝,桨声灯影,旁逸斜出。水蒸云梦,恣肆漫漶,舟楫棹歌,渔栅幢幢。”
鹊桥仙读后感(二)
江南是什么样子呢?
之前虽然读过一些与江南有关的长篇小说,但可能是我读得不好,读完了还是对何为江南知之甚少。有缘认真地读了萧耳最新长篇小说《鹊桥仙》,就好像到江南走了一趟,小住了几天。“醉里吴音相媚好”,虽然距离第一次阅读已经过去了数月,这趟纸上江南之旅至今仍余味悠长。
为什么题名“鹊桥仙”?书中有一座桥,是小镇的中心地点,很多故事围绕着桥展开。当我们想象江南时,我们的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座高高的桥,桥下流水,桥旁边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书中的“栖镇”,就是这样的一座江南小镇。“鹊桥仙”也是一个词牌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当我们回望鹊桥,却发现已无归路。逝水流年,就这样带走了我们的柔情和伤痛。
《鹊桥仙》描写了两代人的情感。书中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讲的是人的悲欢离合,暗线是过去一百年里中国发生过的的一些大事。全书因此有了纵跨一百年的厚度。同时,因为对人物、人情、物产、细节精妙的刻画,使得本书十分耐于精细的玩味。
鹊桥仙读后感(三)
很高兴和萧耳聊她的新书,这是一个没有父权礼教、没有性别歧视或对立、没有权力结构下异化的人性的江南世界,只有一同长大的友伴情谊,有上升的时代里人的活气,和江南古镇厚厚的气韵支撑的人之风度格局。每个人都找得到原型,每个人也都经过了提纯,萧耳放大了人的光亮,亮到照耀记忆里所有的值得。那是她想要的“方圆三十公里”,这是沃尔科特说的,作家最动人的取材领地——人生活的“方圆三十公里”,也就是故乡。就在这方圆三十公里内,我们学习一切动情或者疏离法,造就了立足世界的边界法度。萧耳像沃尔科特一样,渴望将“那里”的精华拿来,经过艺术的想象力的改造,为“这里”赋予希望和力量,使其拥有文化与身份的独立性。至于“江南”这个几乎被文创锁死的符号,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在古镇的长桥上起起落落行经的人,有专注于个人经验的萧耳,又被时刻激活着,生长着。如果有不足,我想萧耳是有一点宠溺着栖镇江南了,她的江南自得混杂着自矜,使她不想令镇民们面对难堪、困顿,面对不体面的瞬间,换言之,最大的遗憾在于,大家都太体面。所以对于我来说,《鹊桥仙》反而是我在怎么过也难感到像样的2022年最好的一点慰籍。
鹊桥仙读后感(四)
"鹊桥仙"本是词牌名,苏轼有一首《鹊桥仙.七夕》里写着"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那情怀,是友人间的依依不舍。《鹊桥仙》里那一群在古镇一起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也各奔东西,他们彼此之间、他们对古镇也是依依不舍的。
《鹊桥仙》的故事杭州人萧耳写的,故事发生地是杭州的古镇塘栖。京杭大运河穿过这座古镇,人们沿河而居。这里是江南,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样板,青石板,小巷里荡漾着吴侬软语。
鹊桥仙读后感(五)
从少年到中年,往日的同学,旧时的伙伴可还曾联系?
在一个不大的镇上,许多少年少女曾一同游玩,岁月静好,但时光总是残酷,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已截然不同。
少年时,山中的古庙是他们勇于探险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同学在。无论在哪,都不孤单。而人到中年,见面越来越难。家乡的变化,使每个人的住所都发生了迁移;工作的忙碌,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碰面;生活的辛酸,使聊天再也没有儿时的无忧无虑,儿时的趣事变成了再聚会的理由。
江南水乡,自古出俊人儿。易知,易从,靳天,戴正,美枝,湘湘,秋依,陆韶,春燕,书中最重要的五男四女都是江南人物,也都是俊人。作者在其中寄托了对江南人物的理想,他想说,“为什么陈易知和何易从都有一个‘易’字,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的阴阳,是二位一体,是我心目中的江南文人,江南知识分子,我试图从江南水乡文脉中挖出未断裂的那一脉斯文,于是‘知从从知’。”
书中的人物虽然长长久久不能见面,但总是在各种阴差阳错中相见,这是命运的安排,是机缘的巧合。即使相互讨厌过,也在多年后冰释,见面时,也不仅仅只是一句寒暄。江南人物的故事,很少有起起落落,只是那么的柔情似水,像小溪一般慢慢流淌。
#丁玥读书
鹊桥仙读后感(六)
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永远都有家乡的一席之地。故事的开头要从一张照片说起,三男一女,四个小人,扭捏着,稀里糊涂被拉到一起。
照片被定格在十二岁的那一年,未来的日子,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十二年,从幼年到中年,从稚嫩到沧桑。在这个故事中,好几个人都远渡重洋,变的不止是人,他们离开的日子,家乡也经历着巨大的嬗变。文中一直说河边,说那些枕水而居的老房和人,说夜航船。栖镇静静地看着一切,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曾经的运河时代终结、看着一个事物又一个事物的变迁。栖镇是一直在变还是不曾改变?
这个时代不断的更迭,往事只能用来回味吗?家乡为何都要遭受“被抛弃”的命运,人为何也都要遭受各样的生活。作者这本书将视角放在了小镇精英角色的身上,每个人都各有特色又不是底层。很多地儿都用了方言,看起来十分有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了江南人,成了那“荡发荡发”的一份子。陆上、水中,人们与栖镇共沉沦无数夜幕,无忧最是童年。看到书中写到江浙文化被冲击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无奈。随着社会的进程,无数东西都被现代性粉碎:先是路面,然后是桥,再是房子,最后发现被摧毁、粉碎的其实是生活。
江浙文化作为中国十分具有特色的文化之一,受到的冲击力度相当之大。当我们都在追求着所谓的“现代性”的时候,我们牺牲掉的是什么?发展是人类进程的必然阶段,牺牲就是无可厚非的么?当我们都投身于现代性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东西还能剩下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建筑应该被赋予历史意义,并且被保存下来,就连修复都是一种恶劣的毁灭行为,何况是摧毁呢。我们都在回想过去,关于自己、关于家乡,那些被摧毁的呢?谁来为它们负责。
鹊桥仙读后感(七)
“当时栖镇商业繁荣,是大码头,聪明能干的人就有发财机会。”“父亲跟伊讲过小辰光,正是解放前些年,屋里条件优渥过一阵子,梳小分头,穿黑色小皮鞋,去大上海跟着阿爸白相,在豫园吃蟹粉小笼包,大世界看西洋镜,外滩看大轮船。”
“从栖镇坐船去杭州,武林头、清水港、三家村、余泾渡、义桥、拱宸桥、卖鱼桥,终点武林门。第一个码头,是武林头丝厂,已到德清地界。”
“栖镇内外方圆十里的水域,有好几处叫‘漾’的地方,靳天小辰光没见过大海,以为这就是‘海洋’的模样。人到中年后,回想起来,依旧觉得这是很大的一片水,配得上叫气气派派的‘漾’。”
“湘湘说,洛舍有大漾,叫洛舍漾。小辰光眼里的洛舍漾,跟海一样烟波浩渺,流进太湖,再流过去,就是吴兴地界。……小辰光,没有见过海,从洛舍坐船到栖镇,听说最早还没有小火轮,只有乌篷船,要划大半天,我妈说慌兮兮的,漾到处是水,看不到边。后来我去外婆家,就有轮船了,感觉安全多了。”
“戴正说,以前栖镇到临平,也是有河道的。我爸说过,解放前,有几年,临平的人要到栖镇来读书,就是坐船来的。”
“他们河边枕水而居的故园早已不在,轮船也绝迹了。真正的水乡故里早已被摧毁,那时毁得可真痛快。他们小辰光踏的桥,游泳过的小河,全变成了水泥马路,河边的老房子不见了,她小辰光玩耍的河滩,洗过衣裳的河埠头都不在了。”
“除了学校,小镇最重要的地点是轮船码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镇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轮船。”
“大婚那日,沈美枝的嫁妆,从水北绕一个大圈,一船花花绿绿的嫁妆从船上款款运来,陪嫁丝绵被就有十几床,登岸再走一段路,到了高庆家。”
千年运河还在,但轮船和轮船码头已消失。江南小镇还在,但水系支流填平,轮船消失了,公交车取而代之。再后来,主人公们纷纷开起了私家车。那个枕河而居的江南小镇,已逐渐成为梦里的故乡。
鹊桥仙读后感(八)
萧耳是杭州人,我是苏州人。某日聊起,她说过小时候几次做梦,从她老家的古镇坐上轮船一夜到苏州,所以多年以后,萧耳觉得为《鹊桥仙》写序的人就该是一个苏州人。巧合的是,四十年前,我正是坐着整夜的轮船到杭州的。苏州的船码头在南门,杭州的在哪里,我从来就没搞清。为了这趟船,我这个苏州人,必须为杭州人萧耳的小说写序,尽管我也未必能讲清,她的故事最终停泊在何年何地。
这是一部气息绵长的小说,它仿佛跨越了时代,又仿佛无法跨过。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得失。每个中年人都能标榜过往年代的好,却往往无力诉说曾经的自己。萧耳曾问我《鹊桥仙》里有没有我喜欢的人物,我说易从、靳天蛮好的——我讲的可能不是小说的人物营造法,而是一种现世的好。我必定是混淆了什么,但这也无可厚非。
萧耳曾给我讲过一段逸事:在1990年代的杭州,男女大学生们,爱得荷尔蒙飙高,便会在深夜骑了自行车,男的驮着女的,驶过苏堤白堤那一座座古桥。这是当时的恋爱仪式,偶尔也有怪力少女驮着男友的,长发飘飘,惊声尖叫。我听了就笑,如果张岱再世,会将这事写进《西湖寻梦》。
2021年我写长篇小说,有一幕发生在杭州,实在写无可写,就把上述这段编派进了故事里。像小说,像电影,也可以是一段无因无果的MV。再翻一翻《鹊桥仙》的稿子,抬头看窗外已经是秋天,只觉得情谊深长,那些写不进小说的故事,还可以坐下来再与萧耳聊一聊。
怀旧像一件打折出售的衣服,在一个标新的年代,易遭贬斥。结果却是,我们眼瞅着所谓的年代一场场过去,所有情绪——伤感、愤怒、嫉妒、痛苦、自恨、失真,统统被打上怀旧的标签,统统贬斥,统统左右无源。要是这样的话,活成另一个张岱先生,也没什么不好。
我本想为《鹊桥仙》写一篇导读,读完稿子发现,萧耳的整本书,就是在为某一事物作漫长的导读,实无必要再由我来概述。我所能做的是把自己涂鸦的一句诗赠还予她。
往事成心事,流年似他年。
路内
鹊桥仙读后感(九)
小桥、流水、人家;斯文、闲散、阔气,统统都在这本书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栖镇的地方。这一天三男一女四个小人儿,随家人一起在桥边的照相馆拍下大年初一的第一张全家福。此时的他们还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将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聚散离合。
读到结尾,他们与彼此与栖镇的曲终人散,竟然让我产生了唏嘘的感觉。惊觉原来一生一世可以过的这么快。我们总说物是人非,但到头来,却是物也非人也非。
小说里的几个小人儿,易知、易从、靳天、戴正,在栖镇的码头上来来回回,到最后连码头也消失了!这些标志性的地域符号消弭后,曾经的家乡,也在视野里渐渐缩小,发生的故事也终成了过往。
这本小说400多页,但感觉写了一两百年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国门大开,我们开始接受西方的思想,戏院变成了电影院,手工制造厂变成了高端科技公司。舶来品的引入使得青年们被完全吸引。曾经在一起嬉笑打闹的小伙伴,就像这江南水的涟漪一样,一波一波地远走了... ...
但萧耳的这本《鹊桥仙》却又将我们拉回到了她的家乡。江南的水气,潮气,植物青气,顺着文字丝丝地吹了过来。长桥下停泊的夜船、河边的春宵一梦、落花下的少年心事,将我们对故乡的思绪å又抢救了回来!
我想起一句话:愿你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萧耳在小说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出发时都是少年,天地悠悠,长长斯远。一停足一稍歇,一半幽梦一半余生,需要一块惊堂木,需要青梅煮酒,阑干拍遍。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怀念小卖部三毛钱一瓶的汽水,怀念用石头打水漂的小河边,但就是不知道我们能不能,也保留下这段珍贵异常的故乡记忆呢。
鹊桥仙读后感(十)
2023.01.10
这篇小说,不,应该说这部小说,是整个2021年春季的收获长篇当中最长的一部了。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能很好地读景区,因为文章刚开始写到了少女的梦。那个时候我就在想这个少女是谁,但作者并没有明确的提出,而是话锋一转突然引出的几个人物故事从这里就展开去了。中篇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而又不复存在的江南小镇。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小镇当中生活的人们渐渐长大成熟,而这个小镇也失去了往日的模样。
整部小说引入了很多很多的人物,而故事的发展不是正叙不是倒叙也不是插叙,可以说是一种乱序。而正是因为这种乱序,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会感到有一丝混乱,因为文中的人物很多,所以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往往在读到后面的时候会忘记前面的内容而正因为这种乱序,我们又不方便回到前面去找到这一部分只能在记忆当中细细的回味回想。但随着整个故事的不断进行,我们能够在心中勾勒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乃至他们的样子。但确实应该提到作者的这种看似炫技的手法给小说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中间曾经有一度真的是想放弃不读了。而我在努力阅读下去的过程当中,慢慢地就被小说所吸引虽然文中叙述的都是江南小镇的琐事,但我感觉自己已经可以融入进去,仿佛真的生活在那个小镇当中迫切想知道书中人物之后的命运和故事。
小说围绕着几个人物从小到大乃至他们的父辈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而这样亲密关系的维系也只有在小镇当中在一个熟人社会当中可以建立。现在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长大之后有多少会和小时候的同学或者玩伴再联系呢?其实看过一些文章的点评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本身就是一个江南人,她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好梦幻而又逐渐消失的江南小镇。而这样的江南小镇如果不是从小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可能并没有办法完全理解作者这种思乡之情。
还是那句话,书中的人物众多人物关系也很复杂,曾经有一度我想翻到第一页再看一遍这本书,或者说拿一张纸去梳理一下文中的人物关系。但终究还是没有这么做,可能还是作为一个北方人,无法将自己代入其中,文章对我的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地强吧。总之这是一篇不常见或者说不可多得的专注描写江南小镇的文章,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试试,记住一定要耐下性子,慢慢读,慢慢读,才能读得进去。
鹊桥仙读后感(十一)
最近在读一本长篇小说:《鹊桥 仙》,此书是中国女性优秀作家萧耳所著,她是正宗江南女子,生于运河边,长于运河边,长大求学也没离开大运河的滋养,她还是资深媒体人,还是高级记者。曾为《南方周末》《百花洲》等多家文学期刊,时尚杂志和报纸写专栏,在《收获》《小说月报》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种。她出版了多篇作品,有长篇小说 《中产阶级看月亮》,《继续向左》,《鹊桥仙》,还有文化随笔:《樱花乱》,《锦灰堆 美人计》,《小酒馆之歌》《女艺术家镜像》;还有电影文化随笔《第二性元素》和文化地理随笔《杭州往事》。
我们看一下封面,湖绿底色加草绿水波,一叶小舟飘荡在水波之上,清净,淡雅,江南水乡之景跃然纸上。
《 鹊桥仙》,鹊,喜鹊,鸟的一种,背部黑褐色,肩,颈,腹等部白色,翅有大白斑,尾长。在民间传说听见喜鹊叫,将有喜事来临。我家小区对面有两棵大树,我真不知道那是棵什么树,也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关注它们是因为喜鹊,这两棵大树被两对喜鹊相中了,在大树上筑起了巢,那时应该是3月份,为了让孩子了解鸟儿,于是我们常常带着孩子趴在窗前一起观察喜鹊,喜鹊总是成双成对的,它们总是有一只呆在巢里,另一只出去寻找食物,找到后会叼着食物飞回巢里,然后“换岗”了,一只看家,另一只找食物。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鹊桥,那么定然不同于普通的桥了,既是鹊桥,定然连带了许许多多的喜事,好事。那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不禁涌入我脑内,天下有多少有情人因现实的残酷而难成眷属,又有多少痴男怨女因为没有鹊桥也就难以相见,更难以达成心愿。仙,神话中称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老的人。比喻在某方面超凡脱俗的人。在本书中鹊桥连接着的各路“神仙”都具有着江南人的特色:灵秀,温柔,雅致。而在这里生长着的人们都经历了怎样的哀怨,那些在运河边出生,成长的孩子在江南小镇上又度过了怎样的童年?也一样的当翅膀逐渐强大时,小镇就再也圈不住他们了,大鹏总要展翅飞翔!带着吴越腔调的悲喜的小镇儿女演绎了怎样的人生?。。。。掀开本书一睹为快吧
鹊桥仙读后感(十二)
这是我第一次读萧耳的小说,读完之后久久难以平复。 一提起江南我总会想起韦庄那首《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人人都向往江南,所有美好的词汇总能和江南这片土地联系起来。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江南古镇栖镇,围绕着在这片土地上的一群青梅竹马的少男少女们展开,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少男少女也先后离开这片土地,半生浮沉,兜兜转转,飞向远方的燕子总还是要回来的,当这些昔日年轻美好的面容刻上了皱纹,曾经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了饱经沧桑的中年人,而曾经繁华美好的栖镇日益式微,物是人非,聚散离合,盛衰荣辱,人生百态,往事成心事,流年似他年…… 《鹊桥仙》是通过个体逐渐勾勒出整个江南面貌,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在栖镇生息繁衍,这里有恬淡的诗意,喧嚣的市井,有屹立百年的白墙黛瓦,也有热闹的人间烟火……作者描绘出了江南的人,江南的景,江南的韵味,江南的气息,江南的回忆,而这些长在江南的人也同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代的洪流冲散了他们,改变了他们,但是终归是冲不断扎在故乡土里的根。纷纷扰扰,是是非非,都被时间掩埋,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遗憾也随风散去…… 人是《鹊桥仙》的主体,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新旧交替之间巨大的鸿沟衍生出的割裂感终究让分别作为最后的结局,如同宿命一般,原来曾经触手可及的生活如今却成了如今触不可及的梦境。 提到江南水乡,总能想到吴侬软语,《鹊桥仙》里作者保留了水乡语言的腔调,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仿佛置身在栖镇之中,读的时候遇到一些词句我经常会不自觉的读出来,虽然听起来很是蹩脚。整部小说读起来和缓,温柔,即使在大的变故和转折之前也是平和安静的,就是这种平缓松弛的节奏,你时常会觉得陈易知,何易从,靳天,戴正……站在你面前一般,而那些曾经美好的点滴留下的只有遗憾,也正是这种平缓的温柔,让一切都有了宿命之感,变得无可奈何,最后让在书外的我们只能叹一声,造化弄人……
回忆中的年少时光总和梦境一般美好的不真实,年少的我们好像总想摆脱曾经,此去经年,当我们看起来真的摆脱了曾经的时候,年轻的面容早已刻上了皱纹,这时候又想能回到曾经,可是那些人那些事都早已不再,只能在回忆缅怀中回味着曾经的遗憾,淡然一笑,这大概就是人生吧。
鹊桥仙读后感(十三)
《沉船》快到结尾时,看到众人长大结婚生子离散四处,差点以为这篇故事结束了。继续往后看,还是他们的故事才确定是长篇小说。
年轻作家写长篇小说的不多,因为写长篇比写短篇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如果不是对于家乡的热爱,我想她应该写不出这样的小说。这部小说像是她献给自己家乡的故事,像是为了珍惜临平栖镇和自己人生中所有时光的作品。
小时候觉得从栖镇到临平的四十五分钟公车都远,到杭州上海远,从上海去吴淞口看海都远,到北京更是遥遥路远,没想到长大后海峡相隔千山万水去了美国。远渡重洋又如何,始终是被线牵住的风筝,一颗心悬在青砖白瓦河水悠悠的小镇上。经历了生命和时代的巨变,回到家乡落座一起谈年少但终究是难寻小辰光。
江南落细雨、加糖镬糍汤、夜间毛月亮、撑篙摇橹声、鱼虾贝蟹鲜、评弹越沪剧,书里在各种景色和对谈中描写了这些,像在编织品的棉线中缠入银丝,若隐若现地闪着光。这些文化与时代的印记留在书里也成为了一种珍贵的珍藏。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门前走船的小镇,故事从高中时期的少年少女讲起。小孩子们都是菱角、莲蓬之类的水生植物滋养出来的,所以透着水灵的生嫩和美丽。小姑娘们藕节般白的手臂挽在一起郊游,《红楼梦》《诗经》滋养出文艺气质。少年时爱人都是小心翼翼暗藏心思的,从不明说,只是多给两个停留的目光。就像心里留着想拍出去的电报却始终没有。
靳天的少年爱情故事是最牵动我心的,可能因为我确实喜欢姐弟恋吧哈哈。年轻热烈的毛头小子和弯弯笑眼的医生姐姐偶然相遇,在武林头码头和栖镇长桥之间蔓延出了心动。十八岁小男孩第一次爱人是从满心装着一个人开始,从前喜欢的卖票西施都觉得普通,脑子里都是“姐姐”“湘湘”。于是自己无数次走路、坐船从码头到丝厂去见湘湘。于是因为湘湘想要考去北京想要考医学院。于是写题看书都想着湘湘,听湘湘说话看湘湘笑会脸红,被湘湘牵手亲吻会觉得惊心动魄。隐秘的恋爱哪个兄弟也没告诉,靳天隐瞒了跳动不息的心。他不明白湘湘为什么喜欢他,但他明白湘湘为什么要离开他。上海是现实,够得着的时候就得要。滚烫的眼泪许出了十年的诺言给出了家传翡翠。直到靳天婚礼时,我依然在为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恋而感慨,为新娘子没受到最真挚的爱而感慨,我像是他婚礼上第二个落寞的人。直到四五十岁那一声“姐姐”,我才又回过头来看,原来他们都已经长大了长老了,而我只是在几个小时里经过他们的人生。
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按照时间线来写的,所以这个故事甚至可以一直写下去没有结局,只要想的话还可以写更多生活的细节。当然我想看更多他们少年时期的模样,曾经拥有过那些水灵灵的时光就已经很美妙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读后感(十四)
江南风景好,苏杭的江南水乡景色更是出名的怡人,早年间两地之间通夜晚的轮船,只要睡上一夜第二天就可以醒在不同的城市。那么在睡在轮船上的时候,总是会做一些梦,梦境里也会沾染上水乡的氤氲气息。在这本小说中,仿佛一切的故事都从梦境开始,但是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现实,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同一批少年少女都丢失了梦境中的自己,只能无力地不断向前。
故事的开篇就从小辰光的梦境着手,梦中的她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青梅竹马,两人一同在水乡四处游荡也一同经历着成长。每次从梦境中醒来,少女就仿佛多拥有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不仅仅让心里有了重量,也让人生有了分量。随着少女步入发育的年龄,各种情感细密地缠绕起少女的灵魂,那些梦境中的存在的美好抵不过现实的磨砺,现实永远都是骨感的并且让人无力诉说。
两人最后的分别连一句“再见”都不曾有过,时过经年,在这期间,少女逐渐成长,她也曾想说出自己的情感,但最终放弃了。当多年以后,两人重回故乡,再次见面,之间不曾一同经历的人生也没有造成任何隔阂。那个时候,共同的回忆牵起两个陌生的人的话题,从共同的回忆到两人各自的生活,我开始进入到这个水乡小镇的故事里。
故事中的青年男女,在学校的时候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学习,也有友情和爱情的冲突。当我看到被认为最美的两个女孩,美枝和秋依,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我突然就觉得释怀了,因为爱情永远都不是绝对公平的。当我看到秋依感叹她长大了碰不上爱情,我就觉得人都是相似的,渴望爱情但是难以遇见爱情,因缘际会的寻找也许就能涵盖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
我看到这些曾经年轻的青梅竹马们,人到中年重新相逢,久别重逢的身体充满了陌生和熟悉。曾经的梦境如今想来已经历历在目,现实却让我们的容颜逐渐褪色,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却拥有着相似的遗憾。或许我们不能永远活在水乡的梦境中,但是我们可以拥抱如水乡一般细腻的情感,然后沉入人生的长河之中。
鹊桥仙读后感(十五)
《鹊桥仙》是一部氤氲着江南气息的长篇小说,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徐徐展开,在平凡的日子里,优美的风景下,构成了人间烟火最动人的部分。 书里有很多幅打动人心的画卷和声音,带我回到童年的记忆之中,比如运河到四面烟水淼淼,父亲背着小人儿在河边悠闲的走着,孩子们在巷口嬉戏打闹,码头在河口之间来来回回,推开木门时吱呀吱呀作响。正如作者萧耳所说,《鹊桥仙》把主角们这代人的状态和浮在生存之上的东西托起来,遗老遗少的文气和江南小镇密切连接。 打开书本,我首先读的是后记和作者与吴越的对话录,了解到塘栖是江南一个小镇,生活习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属性都接近苏州,作者在书里寄托了对江南人物的理想,抒发了自己心目中对于文人的真正感想。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矛盾,在面临小镇传统文化式微的过程中那种焦虑不安。小时候父母总对我们说好好学习,要看一下外面的世界,争取走出去,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似乎一直在“走进来”与“走出去”之间浮沉。我是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大学四年生活基本都在南方度过。每次从繁华的大城市回到属于我的小乡村,内心舒适安宁但又会觉得不真实,因为距离的问题每次回家都要间隔几个月,而就是每每在这几个月里发生的变化却又那么巨大,如同书里的男男女女“荡发荡发”地出去,然后“荡发荡发”地归来。 书里吴语的表达时常让我思绪纷飞,或者意识发生断层,因为习惯了北方的方言,对于无能暖语,实在是难以驾驭。(嘿嘿,如果作者能够标注一下吴语的意思就更好了)曾经我的老师说脑袋过于灵光的人是很难写好小说的,因为神经大条看到现象就能立马想到本质,很难具体细微的描写出来,而真正能够写好小说的大部分是对生活认真观察有细致体验的人,读《鹊桥仙》我能感受到萧耳笔下的细腻和柔软。 萧耳老师解释“鹊桥仙”这个书名蕴含的意义令人耳目一新。鹊作为一种飞鸟,象征着从小镇飞出去的人们,桥象征一种连结,连系着小镇的人们和故乡独特的情感。“故乡就是我们飞得再远还是要飞回来的地方。”在外是游子,无论离家多远,都难以割舍对故乡的思念。江南的水汽,如同仙气飘浮,为江南小镇世俗点染上风花雪月的气质。感谢萧耳老师,让我在这个夏天内心安宁,静静感受江南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