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忽视》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被忽视的经历,揭示了人们在追逐物质利益的同时,对情感的忽视和漠视。文章提醒人们要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珍视彼此的情感交流。这篇文章引人反思,让人深感情感的重要性。
情感忽视读后感篇一
母爱,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它如阳光般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虽然,人类之于母爱,从来都不吝赞美之词,但当母爱缺席、情感被忽视时,我们的内心又会留下怎样的空洞?
美国心理治疗师贾丝明·李·科里所著的《情感忽视》,正好揭示了这些问题所造成的伤痛,并就“如何克服母亲情感缺席的影响、如何寻找内心的疗愈之路”等问题,从三个层面进行了剖析,并为我们寻找自我疗愈之路给出了建议。
情感忽视,这种隐秘的伤痛虽不像身体创伤那样明显,却同样刺痛心灵。
孩子的成长,需要得到父母关爱和呵护,可还是会存在父母无法给予孩子应有的情感支持的情况;这种忽视,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的,但无论如何,它都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痛。
对此,书中详述了母亲的情感缺席对孩子的影响,并指出当孩子感觉到自己对母亲并不重要时,内心就会出现空洞,感觉心似被掏空,留下无尽的荒芜;那个空洞,就是母亲本该在的地方。
空洞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层:与外部缺失相关的表层,母亲失职主要表现在对孩子的监管不力、培养不足或社会化塑造程度底下;第二层:由母爱缺失造成自我意识的空洞;其中包括感觉不到被爱的空洞、因缺乏镜映、无法体验到连续真实感的空洞、因缺乏鼓励与赞美而导致的自信空洞,有归属感不足的空洞,有无家可归的空洞……
但不论哪种原因造成的空洞,都将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自我价值感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因此感到孤独、无助和不被理解,甚至于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否定。
尽管情感忽视带来的伤痛是深刻的,但仍可采用书中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自我疗愈找回内心的力量。
重要的是,我们应正视伤痛和内心的空洞,不逃避、不掩盖自我情感,坦然接纳、大胆表达,如此才算真正走上了疗愈之路。
我们也可寻找支持;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专业人士,他们都能成为我们疗愈过程的重要支持,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指导,让自己更坚定地走出伤痛。
此外,我们应学会关爱自己,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等等;只有我们爱自己,才有可能更好地疗愈内心的伤痛。
本书揭示了情感忽视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指出了母爱并不是生命里唯一的光。
人类天性擅长缔造情感依恋关系;所以,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可通过其他情感依恋进行自我疗愈,重获新生。
情感忽视读后感篇二
情感忽视:如何克服母亲情感缺席的影响
人类世界是一个高度丰沛的情感世界,缺乏母爱的人会体验到更多的不安,压抑,不被认.可,甚至焦虑,讨好,更常常否定自己。 / 每个人的成长,母亲是第.一港湾,假如母亲的怀抱不欢迎我们,我们也会很严重的认为这个世界不欢迎自己。
/ 很多人会在童年经历母亲的情感缺席。有意的、无意的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里创伤。这种缺席对即使已经成年了的子女的影响和伤害也无疑是深远的,甚至有可能会一生深陷其中无法疗愈。 / 当你发现了问题,如何拯救这样的自己?是我在这本书中比较关注的重点。
/ 值得一赞的是这本书极富洞见! ·第.一部分介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在母亲那里得到需求和依恋; ·第.二部分介绍了母亲的情感缺席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以及母亲为何会在情感养育方面出现问题; ·第三部分则是介绍了自我疗愈的方法,如何重新的养育那个受伤的自己,如何看待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 想要治.愈自己,开启康.复之路,bi定要揭开.创伤,释放淤积已久的情绪,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感。 / 书里提供了练习方法和建议,教我们用很多方法来处理感受。疗愈童年的创伤,什么时候都.不晚,找到自己的力量,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且获取情感的主动权,重新让自己更.好的成长起来。
/ 我想应该还有很多子女被情感消耗着,与母亲之间其实要学会设定边界,这样他们也会从我们的回应里学会应当如何对待我们,情感也需要表达。 / 破除对完.美母亲的执着,从心底去了解母亲为何会这样~成年子女更有能力像母亲传递温暖,反哺问题型母亲,也会互相治.愈。如果当你无法得到尊重和停止被伤害时,就得“离开”,这样才能继续创.造你想要的生活。 / 我觉得这个做法也是自我觉.醒的意识。 / 疗愈是漫长的,希望经历过情感缺席的你有一天也可以优秀的说出“伤口虽在,但它已无法主宰我的生活,也无法去定义我的人生”! / 虽然这本书在陈述方面特定指向和母亲之间的情感忽视,看似苛刻,但它同样适用于想成为好父亲的男性群体共勉相助。
情感忽视读后感篇三
我习惯性拒绝思考我为何如此自卑,就像我习惯性拒绝研读此类心理学书籍一般。 我在逃避什么? 机缘巧合下我翻阅此书,并在一次次对于童年的回顾中,找到了尘封的答案。 书名:《情感忽视》 作者:贾丝明·李·科里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博集天卷 本书包含三部分 其一,我们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什么? 该部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孩子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哪些资源,以及好妈妈为何如此重要。 我很高兴你在这里,我看见你了,你对我来说是特别的,我尊重你,我爱你……学会判断好妈妈会传达出的十条基本信息,也就能够更好的疗愈自己。 其二,当养育出现问题。 该部分讲述了当我们不幸遇到坏妈妈所要承受的痛苦与煎熬,以及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当一位母亲失职或者看似称职实则对孩子冷漠无情时,孩子便无法在感受层面真正体会到被爱的感觉,而这种失重感若不及时调整便会贯穿终生。 其三,疗愈养育创伤。 该部分概述了疗愈养育创伤的过程,并通过具体的治疗步骤及实操技巧,帮助我们找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内在小孩。 我们不仅要与好妈妈的能量建立连接,还要通过获取支持、寻找自信、展现自我、接纳美好等方式,终止坏妈妈对我们的伤害。 通过翻阅此书,我意识到我的自卑来自童年的潮湿——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根深蒂固,即便我已经长大成人它们仍如影随形。 “感受到真正的尊重与爱的孩子,就会允许自己发现和表达独特的自我,而不是成为双亲的翻版或是机械地遵从父母为之规划的蓝图。” 作为回趟老家还得考虑穿着配饰甚至是发型的成年人,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在迎合父亲的审美与喜好,也就是说,回家便意味着是穿衣自由的缺失。 “母亲可以自称对孩子掏心掏肺,与孩子关系密切,并因此而广受外界认可,但如果这份爱不够真诚,孩子依然会体验到心灵的空洞。” 我努力回忆关于母亲是否真诚爱我的事例但一无所获,或许它们已被深藏于潜意识,然而如今我内心的不充盈时刻提醒着我:爱的确一度缺失…… “各种形式的不安全依恋都可能导致一些发展困难,如情绪僵化、社交困难、注意缺陷障碍、难以理解他人的想法以及无法应对压力情境。” 尤其社交困难这一条,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生命,遗憾的是自有记忆以来,我从未有过任意一段能够善始善终的友谊,因为我几乎疏远了所有人。 “那些一走就是数周或者数月却不与孩子商量的母亲,恰恰也是无法在早期与孩子情感同调的母亲,情感疏忽型的母亲常常会高估孩子的独立性。” 年幼时我因着父母工作太忙而被塞给其他亲戚,甚至我的童年回忆大部分都与外婆有关——我不想因此埋怨谁,和外婆在一起也很快乐,但这终究算是母爱缺失的表现。 “他们不允许孩子大声喧哗、兴高采烈,也不喜欢孩子总是捣乱,当孩子发出亲密的需求时,也会一直遭到他们的拒绝。” 很不幸——最起码在我的意识里——我便是那个不被允许做自己的小孩,我需要听话,无论是吃饭、穿着甚至是家务,都需要达准,似乎这样才有资格被爱。 “认为自己必须把每件事都做好的人是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也不会通过不断学习尝试新鲜事物,所以他们常常会在开始之前就停下探索的脚步。” 且不提探索新事物,我自觉为人处世已极为谨小慎微,我想要做好每一件事,我害怕别人投来质疑的目光,但往往越是紧张我越容易搞砸那件事。 越是抽丝剥茧我越是心累,暂且搁笔,分享几句书中慧言: “人无法治愈自己感觉不到的情绪,麻木和掩饰看似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也阻碍了伤口的愈合。” “未曾在爱中活过的孩子,也不会懂得如何爱自己,长大成人之后,他们必须学会滋养自己,养育迷失的内在小孩。” “有意识地吸纳积极体验是一种有助于我们消除匮乏感影响的做法,这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焦点,也得到了现代神经科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