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梅斯霍夫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小说揭示了社会对智力低下者的偏见和歧视,同时也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道德困境。读后让人深思,引人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心的复杂。
白痴读后感(一)
我总是在主角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真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总是会被觉得不合时宜,甚至是觉得我是不是有病。我完全理解这个角色,他的某些挣扎和心理活动我也体会过,特别是某种不合群感,还有世界上好像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周围的人好像都知道那种正确的答案,我保持怀疑,总是活得像是第一次活过一样,没有某种经验。伤害很多,但似乎感受也很多,也看到了很多人的很多面。
白痴读后感(二)
第一部最后 纳斯塔西娅部分(烧卢布) 第二部 阿格拉娅部分(关于“可怜的骑士) 第三部 是爱 是消除的误解 是大笑 是弃绝婚姻 / 列别杰夫 伊波利特 也很有意思 第三部第五第六节 第七节 伊波利特为自己写的说明 像是对这个世界的死刑判决。 第八节 阿格拉娅 第四部 伊波利特康复和列别杰夫丢失的钱包引入将军这个人物线 第九节 叶夫根尼•帕夫洛维奇毫不客气地尽情发泄他胸中的愤懑 后面 ...陀氏终究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本雅明说他是唯信仰论道德观。 利扎韦塔•普罗科菲耶芙娜的话很好地诠释了这本书的构思/呸!我们都是些怪人……应当把我们大家都罩在玻璃罩里任人参观,我是第一名,十戈比一张门票。 像是陀氏的一次人格分裂 其间穿插的人文知识起码让我...能够有读下去的决心...
白痴读后感(三)
“......我看到纳斯塔西娅·菲利波芙娜的脸就受不了……您方才提到纳斯塔西娅·菲利波芙娜那天举行的晚会,您说得很对,但是这里还有件事您说漏了,因为您不知道:我当时一直在看她的脸!还在那天上午,看那张照片的时候,我就受不了她脸上的表情……比如拿薇拉·列别杰娃说,她就完全是另一种眼神。我……我怕见她的脸!”他又异常恐惧地加了一句。 “怕?” “对,她是疯子!”他脸色苍白地喃喃道。 “您说这话有把握吗?”叶夫根尼·帕夫洛维奇非常好奇地问。 “是的,有把握,现在已经有把握了,现在,这几天,已经完全有把握了!” “那您为什么还要勉强自己这么做呢?”叶夫根尼·帕夫洛维奇惊恐地叫道,“这么说,您跟她结婚是出于某种恐惧?这事简直莫名其妙……也许,您根本不爱她吧?” “噢不,我全心全意地爱她!要知道,她……是个孩子,她现在是个孩子,完全是个孩子!噢,您什么也不明白!” “与此同时,您又向阿格拉娅·伊万诺芙娜保证,您爱她?” “噢,是的,是的!” “怎么回事?这么说,两个女人您都想爱?” “噢,是的,是的!” “对不起,公爵,您说什么呀,您犯糊涂了吧?” “我倘若没有阿格拉娅……我一定要见到她!我……我很快就会在睡梦中死的......”
白痴读后感(四)
臧仲伦老师的序非常棒,的确是“说不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横向对比来说,也是目前读到的陀翁作品里最喜欢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略显单薄,《罪与罚》的结局有点太圣母玛利亚,《地下室手记》当然无与伦比只是太过于沉重压抑(这不是缺点,只是于我个人而言)…… 而《白痴》就真的好喜欢,其实主要是太喜欢梅什金公爵和纳斯塔西娅了,臧仲伦说他们是“俄式人物”的代表,其实就是真性情,特别纯朴,特别真诚。当然他们有自己的弱点,梅什金公爵太好了,这是他的软肋,也让他错失了自己真正爱的人。纳斯塔西娅内心太苦,又对自己太苛刻了,她不允许自己坦坦荡荡地幸福,一生都在因为他人的恶惩罚自己。 虽然另一个女主人公阿格拉娅也是作为“俄式人物”存在的,她深深懂得公爵的“纯粹”与“珍贵”,也是梅什金公爵的真爱,但我个人有一点点不太喜欢她。因为她对公爵的爱,更像是看惯了上流社会公子哥嘴脸、读了些浪漫小说,于是想要奔赴一场荡气回肠的拯救式恋爱。这是一种自我放逐,也是一种自我陶醉,由于自己敢于追求不同于父辈、同辈生活的自我爱恋。她最后突然不顾一切选择了和某位“伯爵”去流亡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她不幸福,她怎么会幸福。对于她来说,不幸福就是她要追求的幸福,是她证明自我存在的方式,是她挑战命运的唯一武器。 不管怎么样,还是愿你们幸福。
白痴读后感(五)
时隔八个月,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时间也从2021年穿越到了2022年,距离毕业越来越近了。学校因为疫情安上了铁皮,分割成好几个区域。这样应该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吧。
在读《罪与罚》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段的心理描写总是震撼到我。当我把自己带入到他所描写的情景中时,我惊奇的发现,他对于心理的描写是如此的贴切。
公爵这样一个纯粹的人,无法理解复杂的人性,别人叫他个白痴也不为过。这种情节,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8岁的孩子在妈妈面前的一样。没有见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妈妈一眼就能看透白纸下的心。孩子可以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慢慢适应环境,而公爵却始终无法适应环境,无法理解这个不纯粹的环境,最终疯掉了,变成了真正的白痴。
在我看来,阿格莱亚是被家里保护的很好的小公主,没有社会经验,男人的花言巧语便把她带走了,甚至不惜与家里人作对。阿格莱亚最后的结局与她的性格息息相关,如果听了父母的话,结局会是怎样的呢?可是她的性格,是不会听父母话的。
罗戈任俨然一副纨绔子弟的样子,和阿格莱亚一样,被宠坏的富家公子。为了女人,竟做出如此多的荒唐事。我没到达他那种财富的高度,无法理解他做这些事的初衷,大概是因为什么都拥有了,所以才会做出这些事情来吧。
娜斯塔霞是一个纠结的人,一边想着要公爵娶一个他不爱的人,一边想着嫁给公爵,却觉得自己不配公爵娶她。她真是一切的罪魁祸首,但是最终的死亡也让我感到惋惜。她是做错了,但是罪不至死啊。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每一个人都有其鲜明的特征,随着他的笔向前推动着命运。看似错综复杂,却非常合理。一桩桩事,一片片景,构成每个饱满的人物。
书中有大段的我无法理解的句子,反复读过多遍,还是无法理解。总感觉要想读懂,还要了解宗教知识和政治,还得要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啊。
白痴读后感(六)
第四本陀翁的小说,书中的俄国人,是一群用情感而不是理智生活的人。梅什金公爵是作者心中最理想的形象。周围的人称他为白痴。他知道体谅人,忘记他人的过错,同情他人的遭遇,珍视美的东西,懂得爱这个字,想起来跟宝玉有点类似,宝玉别人也说他呆痴。
书中他爱着两个人,一个是遭遇不幸而名声不好的菲利波芙娜,另一个是心志高,独立,同时娇生惯养的小姐阿格拉娅。他对菲里波芙娜的爱是同情,怜爱,觉得她遭受太多不公,可怜她,而愿意跟她结婚,公爵被她称作是第一次见到一个真正的人。遭受命运不公的人往往追求更不公的命运来让自己心里更好受,而一旦有人真正理解自己,关心她,虽然心里高兴而故意躲避,躲避是因为长期的自轻,也不愿拖累他,却愿为他付出自己的一切。在菲利波芙娜和阿格拉娜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人因为公爵进行了争执,因为公爵的一点动摇,阿格拉娅失望离去,公爵想去挽留,但最后留在了菲利波芙娜身边,因为他知道如果他离开,她会死去的。小说的后段,在公爵和菲利波芙娜要结婚的最后一刻,她让罗戈任给带走了,只因她知道公爵只是可怜她,他爱的是阿格拉娜,她不能把公爵的幸福给毁了。罗戈任因为不能得到她,把她杀死了,最后,他却把公爵叫来了,因为知道她最爱公爵,他想让她最后的时间有公爵陪着。公爵没有责怪他,两个人一起躺在菲利波芙娜的身体旁,公爵的眼泪流到了罗戈任的脸庞上。公爵看到了他的痛苦,因他走上错误的道路而心生怜悯和同情。小说的末尾,公爵认不出人来了,成了真正的白痴。
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人深陷不幸而不再相信美好的事物,有的人关注外物以享乐为目标,有的人用情感生活,自轻自怜而又自重自爱,故意贬低自己又看不起所有人,而公爵时刻为别人着想,不责备人,用自己的心设身处地去理解人,想让前面那些人都变得更好。相信美懂得美。
以他的一句话作结:“当一个人走过一棵大树,看到树影婆娑,怎能不感到幸福呢,当你能跟一个你所爱的人说话,怎能不感到幸福呢?”
白痴读后感(七)
看了一半,也不知道公爵到底心属谁?不过,除了感情混乱,宛如一个优柔寡断的渣男,表面上看他倒也是个高尚的正人君子吧,大智若愚,海纳百川,实则骨子里偏激,对自己定位不清晰,对人性认知如墙头草,没有强烈的爱与恨,对待戏弄、羞辱、背叛、欺诈、想杀死自己的人,居然没有丝毫的辨别意识,恩怨不分,是非不明,感情问题也严重缺乏主见,算不算是个情商低能?
“有没有一种思想,足以把现在的人类团结在一起?哪怕只有古代那种约束力、凝聚力的一半呢?”
通过阅读一些俄国书籍,对俄国人的性格也算有了大致了解,貌似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急躁,不在暴脾气,每个人似乎都是急性子,遇事无法冷静处理,一点即燃,一触即发,这是血液里遗传的躁狂在作祟吗?还是说这样暴怒的性格更利用这个民族的生存呢?
第四部一开头,可说是全文的最大亮点,作者对加尼亚、普季岑、瓦尔瓦三个“普通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淋漓尽致的深度描写,性格的特征一览无遗,看得大快人心,上头又深感其然,那些萦绕在脑海里对三人的印象,此刻被作者用精确的文字所揭露,有种醍醐灌顶的欣喜,惊叹作者的洞察入微以及深刻的理解能力,这是经历了什么的人能写出来的文字呀?
聪明的“普通人”,即使他有时异想天开(也许,终其一生都如此),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和鹤立鸡群的人,但是他私心深处总还蠕动着一丝怀疑的阴影,使他惶惶乎不可终日,以致使这个聪明人有时候万念俱灰,夜不贴席;即使他乐天知命,但是他的私心深处仍有虚荣心在作祟,认为自己这辈子算彻底完蛋了。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过极而言之,其实,这类聪明人的大多数,根本不可能有如此悲惨的下场,除非在晚年,因肝火太旺,可能略染微恙,也不过如此而已。但是,话虽如此说,这些人在乐天知命、安于现状之前,从青年时代起直到知天命、屈服于现状的年龄为止,有时候,而且时间非常长,总要不安分地胡闹一阵,其源盖出于幻想出人头地,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本文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入木三分,如同一把精美的手术刀,将人性剖析得透透彻彻,将五脏六腑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人太复杂了,复杂矛盾又多变,也许,做一个不那么美好的人,也挺好的。
针对四个人似爱非爱的感情,公爵对爱情永远模棱两可,罗戈任永远一根筋,阿格拉娅永远患得患失,纳斯塔西娅永远疯疯癫癫,四个人的下场都惨烈得不分伯仲,也许就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游戏,戏弄了他人,戏弄了自己,戏弄了人生。
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
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我们不是白痴,我们只是心智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