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1000字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15 15:50:23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15 15:50:23   小编: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一)

我很喜欢吴非老师,如同喜欢写作《潜规则》的吴思。他们用一篇篇小文章,从不同侧面对同一个社会群体进行分析。并且作为同为体制内的人,思想上,和处于相同地位的很多体制内的人相比更有深度——或许,其他人没有不愿意站出来说。也许,这就是勇气。

吴思,让我看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治造成了一些人祸;吴非让我看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从事教学的人不懂教学也不爱教学。 传播他们的思想,推荐他们的图书,也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尊重了。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二)

这本书躺在我的想读名单里很久了,之前找过好几次电子书资源都没找到,实在想看还是买来了纸质版,然而读过之后感想却有些复杂了,我是读过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的,而且也非常喜欢,吴非老师高尚的人格平等尊重关爱学生的作风一度让我非常崇敬,正因为如此我对这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更充满了期待,可这一次,我对吴非老师有些章节里提到的处理方法有些不同的看法。

比如吴老师不愿意在肮脏的教室里上课,忍无可忍之下把讲台上学生的书丢进了脏水池,并说只有惩罚才能让他们印象深刻,我不认同这种处理,在我看来与班主任沟通解决,跟学生明确职责更合适。

比如上课时有学生出言不逊说刘和珍是“找死”,吴非老师当全班同学感慨并说教育不能培养“无恶意的闲人”,这种道德指责对中学生而言有些沉重了,我觉得私下处理会更照顾学生的颜面。

比如3000米的比赛吴非老师不说加油而让学生慢慢跑,因为不想让学生拼命来为班主任工作总结增加一行字。但我觉得体育赛不就是要彰显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吗?在身体可承受范围内拼命达成一个目标不也是个人的精神财富吗?怎么见得就是给班主任做业绩呢?班主任有多需要这种业绩吗?

……

这样的地方也还有一些,但我不想一味的批判,事实上,尽管有些地方有不同的看法,吴老的书中还是有更多更多值得我学习和深思的地方,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三)

新学期开学前的全乡教师集中学习,其中一个环节是教导处安排工作,我犹豫了很久,最终选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给所有老师读了一篇文章——吴非的《让学校静下来,静下来》(《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3日)。我知道,按照“惯例”得总结上学期的成败得失提出下学期的宏伟蓝图;我也知道,这篇文章的内容可能会刺激到一部分人;但我更知道,教室里坐着的每一个孩子,他们的童年光阴都极其有限,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还能够平静地走进教室平常地上课的老师。

开学后,学校决定要给每位老师送几本书阅读,安排我挑选书,在可供选择的书目里,我第一时间确定了这本书。我知道,对于学校安排的类似工作,多数老师其实都已经完全当做一种负担;我也知道,对于整整一个星期都待在学校里的山区寄宿制学校的老师而言,他们每天从起床到睡觉眼里几乎完全都是学生;但我更知道,繁重的工作可以慢慢来,遥远的长路可以慢慢走,但在行走途中失去自我才是最可怕的——尤其,山区的学校,每一年都有刚刚走上讲台、开始自己教育生涯的新手。

吴非的书,其实挺“危险”的,在享受他的文字带来的快感的同时,我们很容易就对身边习以为常的一切“另眼相看”,成为“愤青”。

——但,即使是“愤青”,也总比行尸走肉要好。

——因为,至少还有思想,自己的思想。

正如吴非在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里所说的一样:“教师首先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才有可能去唤醒别人,才能有面对生命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发生”。

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吴非老师在书中举了一个很绝妙的比喻:家和宾馆。

正常的课堂应该是像家一样的,可能简简单单,可能一成不变,可能毫无“特色”。在这里,师生之间如同家人一样正常的交流、影响。上课的老师,眼里关注的,是下面坐着的属于自己的那班孩子,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应该是为孩子们而发生的,而不是教室后面的打着各种检查、评比、研讨等旗号的专家、领导;他心里所想的,应该是这节课里自己孩子们的心情与状态,而不是这节课的目标是不是清晰了环节是不是完整了效果是不是明显了理论是不是达成了专家领导是不是满意了。

而“宾馆”一样的课堂我们却似乎很熟悉。标新立异的“模式”,花样百出的“环节”、异彩纷呈的“抖包袱”……一节课结束了,我们会异常惊奇于教师如此独特的思路如此巧妙的设计如此投入的感情,甚至会如吴非老师所描述的那样感慨这节课竟是如此“惊人的完美”!但我们惊喜、激动、敬佩之余,往往都忘了思考——这一节课结束后,走出课堂的孩子们,他们是怎样想的?课堂上的他们,是真实的他们吗?

关于“评课”、关于“磨课”、关于“推门听课”、关于“特色”……在这本书里,吴非老师都有许多精彩的见解,这些言辞,异常犀利,会戳穿很多东西、会戳痛很多人。

——但,会痛,有时候其实是件好事。

最后,还是留下吴非老师文章中的一些追问吧:

学校为何始终静不下来?为什么有那么多教育管理者热衷制造“特色”,编出各种排比句顺口溜?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师热衷于上表演课,追逐“赛课”?中小学为什么有那么多“课题”?为什么有那么多检查评比?为什么许多学校特别重视“与媒体搞好关系”?能不能不去打扰学校?学校能不能不自我折腾?

我们或许都无力改变什么,但总能、不做些什么。

(2016.6.19)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