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头里的小孩》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它描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即一个小孩被困在了一个巨大的罐头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让读者对人类的自由和尊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一)
这是一本儿童读物,对我这样一个大小孩来说也十分有趣。一个从工厂送来的完美小孩,居然要靠变坏,才能留在他父母的身边。
故事简单易读,脑洞大开。一个老师喜欢、大多数父母都会喜爱的完美小孩,你会想要吗?你想变成吗?不用做过多的思考,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想人之所以可爱,居多是因为那些不完美。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千篇一律的好,那好便不再是好~大朋友们,也都可以读一读呢~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二)
罐头小孩康拉德是工厂批量生产的,出厂前经历教育和培训,品质合格后才会被邮寄到订购的大人家里。7岁的康拉德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各种规训,懂事到让人心疼。
从4岁到7岁,康拉德用了3年的时间学会了人类小孩的功课,还有如何做一个乖孩子,门门成绩优秀。他爱憎分明、责任感强烈,跳级读书后却受到普通小孩的排斥。因为他整洁、听话、告密,而且不说脏话。他是大人喜欢的孩子,为什么小孩却不喜欢他?因为他丧失了童真。
这样省心的孩子,却因为工厂错误投递而需要回收。还好他遇到的不是板正的大人,教他变成“坏孩子”的邻居小女孩基蒂充满智慧,勇敢而又机智。她保护他,为了让他恢复童真,用亲吻奖励他的恶作剧,罐头小孩在爱和耐心下变成了“真正”的小孩。他说粗话,给大人添乱,把家里弄的一团糟,成为工厂负责人和真正的养父母眼里的“残次品”,他们落荒而逃,这不是他们期待的小孩。基蒂和康拉德的“养母”开怀大笑,一如既往地爱他。
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人们的刻板印象,比如小孩应该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样,母亲应该怎么样,男孩和女孩怎么样才能讨大人或者老师的欢心。儿童在规则之下长大,成为平庸又无聊的大人。大人兢兢业业地扮演身为老师、母亲、父亲的角色,然后慢慢老去,成为令人生厌的老人。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觉得重要的是后天教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爱,任何人都需要爱。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三)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被装进罐头里的孩子的奇妙经历。这个孩子名叫康拉德,他从罐头里出生后,就一直在罐头里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直到有一天,他被一个叫做巴托洛蒂太太的女人买走,才终于有了接触真实世界的机会。 康拉德是一个非常聪明、懂礼貌的孩子,他的出色表现很快就赢得了巴托洛蒂太太的喜爱。然而,他与同龄的孩子相处并不融洽,因为他太完美了,显得与众不同。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因为过早地接受各种知识和技能训练,而失去了童真和快乐。康拉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只为了赢得别人的喜爱而活,要学会与同龄人相处,享受童年的欢乐。
《罐头里的小孩》还教会了我另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有时候“坏”也是需要的。这种“坏”不是犯罪或干坏事,而是生活中的一种技巧,与人相处的技能。当我们面对一些淘气、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时,不妨给他们一些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学会表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和听话。 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儿童文学作品,里面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启迪了孩子们的心灵,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长与人际关系,强烈推荐阅读。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四)
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家长谈论“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们不知道,也许在别的孩童眼里,我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被歆羡的对象,不必否定自己,不必强求改变,真实开心的生活,我们都是superstar。 这本书与其说是个童话故事,不如说,它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书中的巴尔托洛蒂太太是位独居人士,她脾气古怪,似乎很多事情都看不顺眼…她是一个购物狂,也许购物能舒缓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增加生活的愉悦度,她总在收快递和拆快递的路上,虽然有些快递她并不需要…这一天,她收到了一个大包裹,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她的儿子康拉德,一个被预先设定好程式的7岁男童。 这个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但唯独看不到的是一个孩童应有的稚嫩和反叛。他被设定成一个不愿任何人伤心、生气,对大人惟命是从,将一切真理置于最高点,他将顺从、听话、懂事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拥有让人羡慕的学识、他是个德智体美劳样样优秀的孩子,但是他并不快乐,更谈不上幸福,甚至在同学眼中他就是个怪物,一个格格不入、虚伪的玩伴。 终有一天,制造康拉德的公司发现了之前错发快递的事情,他们需要纠正这个错误,他们要把康拉德带走,为了留住孩子,巴尔托洛蒂太太和大伙儿一起帮助康拉德彻底改变,而故事的结尾处,康拉德说“以后我必须像我先前的那个样子吗?” 大伙儿制止道“绝对不可以!”令人深思。 这虽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但从这个童话中我们更能悟出很多道理。我们生来并不是为了完美而活,正是优点中夹杂着缺点,顺从中携带着叛逆,才让我们成为一个个活生生、有朝气、有特点的人,更是活出了千万种滋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那么多不完美,又如何能要求他人一味朝着“完美”发展?书中埃贡先生的角色让我觉得特别熟悉,他就像我的父亲,希望孩子乖顺又成才,但这份希望其实并不会让孩子幸福,我一直被打上了“乖乖女”的标签,但我明白,这份压力其实就是“活在他人希冀”的桎梏。所以在看到康拉德的很多心理表现,特别能有共鸣,但我希望,翻阅这本书的你(或者孩子),只把它当个童话,不要有共鸣,因为这份共鸣背后掺杂了太多的辛酸与无奈,揉进了太多的悲欢与哀愁。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五)
从小到大,我们总能听到家长谈论“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们不知道,也许在别的孩童眼里,我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被歆羡的对象。
这本书与其说是个童话故事,不如说,它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书中的巴尔托洛蒂太太是为独居人士,她脾气古怪,似乎很多事情都看不顺眼…她是一个购物狂,也许购物能舒缓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增加生活的愉悦度,虽然有些快递她并不需要…这一天,她收到了一个大包裹,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她的儿子康拉德,一个被预先设定好程式的7岁男童。
这个孩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乖孩子,但唯独看不到的是一个孩童应有的稚嫩和反叛。他被设定成一个不愿任何人伤心、生气,对大人惟命是从,将一切真理置于最高点,他将顺从、听话、懂事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拥有让人羡慕的学识、他是个德智体美劳样样优秀的孩子,但是他并不快乐,更谈不上幸福,甚至在同学眼中他就是个怪物,一个格格不入、虚伪的玩伴。
终有一天,制造康拉德的公司发现了之前的错误,他们要把康拉德带走,为了留住孩子,巴尔托洛蒂太太和大伙一起帮助康拉德彻底改变,而故事的结尾处,康拉德说“以后我必须像我先前的那个样子吗?” 大伙回答“绝对不可以!”令人深思。
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但从这个童话中我们更能悟出很多道理。我们生来并不是为了完美而活,正是优点中夹杂着缺点,顺从中携带着叛逆,才让我们成为一个个活生生、有朝气、有特点的人,更是活出了千万种滋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那么多不完美,又如何能要求他人一味朝着“完美”发展?书中埃贡先生的角色让我觉得特别熟悉,他就像我的父亲,希望孩子乖顺又成才,但这份希望其实并不会让孩子幸福,我一直被打上了“乖乖女”的标签,但我明白,这份压力其实就是“活在他人希冀”的桎梏。所以在看到康拉德的很多心理表现,特别能有共鸣,但我希望,翻阅这本书的你(或者孩子),只把它当个童话,不要有共鸣,因为这份共鸣背后掺杂了太多的辛酸与无奈,揉进了太多的悲欢与哀愁。
最后想说,我们不必太完美,也不必让孩子生活的太完美,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点,活得开心,获得健康,足矣。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六)
《罐头里的小孩》荣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荷兰儿童文学“银笔奖”、奥地利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奖等多项大奖,作者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当代奥地利及德语区广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国际安徒生奖”和“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奖”的获得者;绘者安妮特·斯沃博达是德国知名插画家;译者任溶溶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这是超强的儿童文学作品配置了! 巴尔托洛蒂太太收到了一个罐头包裹,从里面爬出工厂生产的人造小孩康拉德,他不会说假话,不肯做坏事,学习成绩优秀,甚至被同学嘲笑、排挤也不反抗,但是巴尔托洛蒂太太却要努力把他改造一番......一起来看看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吧,它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明白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七)
《罐头里的小孩》
书里的巴托洛蒂太太收到了一个奇怪的罐头包裹,令人惊奇的是,罐头包裹里是一个小孩,康拉德。
这是一个人造小孩,他是一个非常自律,聪明,有教养,有礼貌。是所有父母眼中所希冀的优秀好孩子。
巴托洛蒂太太的生活因此而发生很大的改变。
新生妈妈希望孩子乖巧懂事,不犯错,可能吗?
新生孩子希望妈妈理解自己,不生气,可能吗?
我们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我。 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妈妈。
孩子在适应这个社会,寻找自我的过程,妈妈应该学会理解,慢慢引导。
妈妈在适应孩子带来的改变,失去了很多自由,但责任会让妈妈更加强大。
我们要懂得生活,要学会沟通,善于交流。
不完美的美才是我们生活的最美。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八)
有一个做事没有条理,经常打扮得花里胡哨的不稳重的妈妈,她经常一冲动就乱买东西,房间里也时常乱糟糟的。 但她却拥有一个对人有礼貌、主动学习,游戏只玩益智游戏、懂事能干,聪明认真、绝不做自己认为不能做的事情的儿子。 面对自己喜欢在墙上画画、爱剪掉家里花草、用开水浇花、在床和沙发上乱蹦乱跳的孩子,你是不是十分的羡慕这个不靠谱的妈妈呢? 这是【奥地利】获得国际安徒生、林格伦纪念奖双料得主: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所著的代表作《罐头里的小孩》里的主人翁。 《罐头里的孩子》 1、不靠谱妈妈收到了一个完美娃娃 对,大家没有看错,这是一个脑头大开的故事,一个装在罐头里的干瘪瘪的包裹,在吸收了足量的营养液后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7岁漂亮而健康的男孩,关键,这男孩还一开口就叫妈? 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建议你不要看这本书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可能让你大脑会没有空间去进行转换。 这个邮来的小孩叫康拉德,他可以说是一个玩具工厂的产品,但他又不完全是产品,他是一个让大人一见到就赞不绝口的完美孩子。 他被工厂打包寄给了巴尔托乐蒂太太,她非常喜欢这个意外的老天送来的儿子。 巴尔托乐蒂太太收到一个罐头包裹 大家估计猜到了,这是按大人们的标准来制造出来的。 他成绩优异、知识渊博,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但这样的他却没有获得同学的友谊,一直都只有一个好朋友。 懂是非错对的他,虽然并不开心,但他仍然能克制自己不去按完美的标准去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2、完美娃娃不开心,妈妈要把他变“坏” 他的顺从、听话、懂事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反而是孤独、迷茫、无助和无所适从。 康拉德做啥事儿都第一 康拉德在按完美孩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标准做“好孩子”时,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他每样活动和成绩都是第一,孩子们却称他为“呆子”。 他当值时把同学们做得不对的地方向老师报告后,同学们都讨厌他,甚至还攻击和嘲笑他。 此时的他无所适从,他不知道他错在哪里,但他仍然按厂里的说明书的标准来面对一切,但他并没感到快乐,他一直都在做一个乖宝宝,他也感觉到十分的不幸福。 总考虑别人会怎样,就不可能保持自己了 如果你有个这样的儿子,你是不是会为他的不开心和克制而感到心疼,对别人称呼他“呆子”而感到愤怒。 反正我是会的。 巴尔托乐蒂太太很希望他能快乐,也希望他能象其他孩子一样不那么守规矩,甚至希望他偶尔犯点小错。 那大家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自己的个性,能够按自己的喜好做事,适度淘气地释放他们的天性呢? 当她正在想怎么来养育康拉德时,突然,收到工厂发来回收通知。原来这是一个寄错了的包裹,他们想把这个完美的孩子收回去,送给真正订制完美孩子的买主。 可孩子并不想离开妈妈,也不愿意继续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呆子。 倾听自己的内心,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于是妈妈和康拉德唯一的朋友基蒂一起,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坏孩子”训练,对,他们要把他变“坏”。 当他跟着基蒂学着淘气,学着往地毯上浇水,学着扯着喉咙唱歌,学着在墙上乱涂乱画时,他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而且第一次展开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3、认清内心,做回自己,做人不一定要完美。 是的,他做回了自己,一个7岁男孩该有的样子。 大家是不是这时在康拉德身上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聪明而淘气,率真而喜欢放飞自我。 我喜欢这样的孩子,能够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能尽情地释放天性。 我也喜欢和天真的他们一样,看清自己的内心,做回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未来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写在最后: 本书结尾时,康拉德问是否要一直保持现在这个淘气的样子,爸爸说:绝对不可以!他又问:以后,我必须像我先前的那个样子吗?“绝对不可以”这次是妈妈叫道。 那康拉德究竟会怎样呢? 我相信康拉德一定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去发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看完此书,我希望对孩子说:宝贝,你不需要太完美! 也希望孩子对我说:妈妈,你也是! 你们喜欢怎样的孩子呢? 是淘气的,还是听话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九)
有一个做事没有条理,经常打扮得花里胡哨的不稳重的妈妈,她经常一冲动就乱买东西,房间里也时常乱糟糟的。 但她却拥有一个对人有礼貌、主动学习,游戏只玩益智游戏、懂事能干,聪明认真、绝不做自己认为不能做的事情的儿子。 面对自己喜欢在墙上画画、爱剪掉家里花草、用开水浇花、在床和沙发上乱蹦乱跳的孩子,你是不是十分的羡慕这个不靠谱的妈妈呢? 这是【奥地利】获得国际安徒生、林格伦纪念奖双料得主: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所著的代表作《罐头里的小孩》里的主人翁。 《罐头里的孩子》 1、不靠谱妈妈收到了一个完美娃娃 对,大家没有看错,这是一个脑头大开的故事,一个装在罐头里的干瘪瘪的包裹,在吸收了足量的营养液后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7岁漂亮而健康的男孩,关键,这男孩还一开口就叫妈? 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建议你不要看这本书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可能让你大脑会没有空间去进行转换。 这个邮来的小孩叫康拉德,他可以说是一个玩具工厂的产品,但他又不完全是产品,他是一个让大人一见到就赞不绝口的完美孩子。 他被工厂打包寄给了巴尔托乐蒂太太,她非常喜欢这个意外的老天送来的儿子。 巴尔托乐蒂太太收到一个罐头包裹 大家估计猜到了,这是按大人们的标准来制造出来的。 他成绩优异、知识渊博,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但这样的他却没有获得同学的友谊,一直都只有一个好朋友。 懂是非错对的他,虽然并不开心,但他仍然能克制自己不去按完美的标准去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2、完美娃娃不开心,妈妈要把他变“坏” 他的顺从、听话、懂事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反而是孤独、迷茫、无助和无所适从。 康拉德做啥事儿都第一 康拉德在按完美孩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标准做“好孩子”时,同学们都不喜欢他。他每样活动和成绩都是第一,孩子们却称他为“呆子”。 他当值时把同学们做得不对的地方向老师报告后,同学们都讨厌他,甚至还攻击和嘲笑他。 此时的他无所适从,他不知道他错在哪里,但他仍然按厂里的说明书的标准来面对一切,但他并没感到快乐,他一直都在做一个乖宝宝,他也感觉到十分的不幸福。 总考虑别人会怎样,就不可能保持自己了 如果你有个这样的儿子,你是不是会为他的不开心和克制而感到心疼,对别人称呼他“呆子”而感到愤怒。 反正我是会的。 巴尔托乐蒂太太很希望他能快乐,也希望他能象其他孩子一样不那么守规矩,甚至希望他偶尔犯点小错。 那大家是不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自己的个性,能够按自己的喜好做事,适度淘气地释放他们的天性呢? 当她正在想怎么来养育康拉德时,突然,收到工厂发来回收通知。原来这是一个寄错了的包裹,他们想把这个完美的孩子收回去,送给真正订制完美孩子的买主。 可孩子并不想离开妈妈,也不愿意继续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呆子。 倾听自己的内心,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于是妈妈和康拉德唯一的朋友基蒂一起,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坏孩子”训练,对,他们要把他变“坏”。 当他跟着基蒂学着淘气,学着往地毯上浇水,学着扯着喉咙唱歌,学着在墙上乱涂乱画时,他感受到了无比的快乐,而且第一次展开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3、认清内心,做回自己,做人不一定要完美。 是的,他做回了自己,一个7岁男孩该有的样子。 大家是不是这时在康拉德身上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聪明而淘气,率真而喜欢放飞自我。 我喜欢这样的孩子,能够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能尽情地释放天性。 我也喜欢和天真的他们一样,看清自己的内心,做回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未来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写在最后: 本书结尾时,康拉德问是否要一直保持现在这个淘气的样子,爸爸说:绝对不可以!他又问:以后,我必须像我先前的那个样子吗?“绝对不可以”这次是妈妈叫道。 那康拉德究竟会怎样呢? 我相信康拉德一定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去发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看完此书,我希望对孩子说:宝贝,你不需要太完美! 也希望孩子对我说:妈妈,你也是! 你们喜欢怎样的孩子呢? 是淘气的,还是听话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十)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成什么样子? 你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孩子现在情况如何?能达到你的预期吗? 我们所期待的孩子的样子,往往是根据我们自己的认知决定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懂事、不逾矩,做个乖乖宝贝。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教育起来才不费力气。但是,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胆小、依赖性强、没有决断力和创造力,长大后也更容易受挫。 带着这些疑问,我打开了这本很特别的书——《罐头里的小孩》。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位追求自由、特立独行的女士突然收到了一个巨大的包裹,里面有一个铁皮罐子,罐子里竟然有一个人造的7岁小男孩康拉德。他就是按照完美小孩的标准制造出来的,他有礼貌、守规矩、聪明伶俐。可是,后来公司说是快递发错了,要追回康拉德,不舍得他离开的人们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改造游戏,他们要把康拉德“改坏”,这样公司就只能当他是个废弃产品了! 作者的脑洞真是够大的,难怪本书作为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被推荐。书中语言简单朴实,故事题材新颖、故事情节紧凑,出其不意。不仅能让孩子看得入神,更能让家乡和孩子一起反思,到底按照怎样的标准成长才是最好的? 一直以来,非常流行内卷,很小的娃娃都要被家长催着学这学那,最终我们可能造就了一个个表面看起来优秀,但是内心痛苦的人。想想看,孩子每天都要紧绷着神经,力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这样该有多累!孩子能快活吗?孩子的天性都被压抑了!作为家长,也是毫不放松,又能有多少快乐可言? 所以,孩子在该玩的年纪,还是尽量让她们发挥天性,多一些时间玩吧、创造吧,人类的进步不就是靠着一步步创新成就的吗?作为大人,也应该适当的放手,少一些控制欲,自己也不会那么累。 我真心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健康平安,内心充满欢乐,只要他有一颗时刻感到幸福的心,他的将来就不会太糟糕!至于是否完美,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不知道作为家长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罐头里的小孩
10.0
[奥地利]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 绘者:[德国]安妮特·斯沃博达 / 2022 / 译林出版社
《罐头里的小孩》读后感(十一)
来,让我们大胆地畅想一下——
如果你打开一个从远方寄来的包裹,里面不是衣服,不是羽毛球拍,也不是面包卷或一大袋饼干,而是一个小孩——差不多七岁的小孩,活的——你会不会惊讶得张大嘴巴?
如果这个小孩一开口就叫妈,并让你按照说明书把一种促生长的营养溶液浇到他身上,你确定自己能够冷静地完成吗?
如果这个孩子就像海绵一样吸收了所有的溶液,然后变成一个脸颊红润、眼珠亮蓝的漂亮而健康的孩子,并且对你说他会和你一起生活,你还需要送他去上学,你会不会晕过去?
我无法想象你会有什么反应。但可以确定的是,真有这样一个人遇到了这样的奇事。
这个人就是巴尔托洛蒂太太——一个已经独自生活了很久的中年女人。巴尔托洛蒂太太做梦都不会想到竟如此意外地收到一个孩子。
《罐头你的小孩》封面实拍图
打开包裹时,她吓得身体哆嗦,摇摇晃晃,眼冒金星。要知道,她可不是一个做事有条理且稳重的大人:她经常打扮得花里胡哨,房间也一直乱糟糟的,一冲动就忍不住乱买东西 ;她明明一个人住,却买了一套能供二十四个人使用的茶具……
那么,这个莫名其妙被寄来的孩子是谁?他为什么会被寄来?他有什么特别的……想必你的脑海里一定翻腾着许多问题。
他叫康拉德。
康拉德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应该算是一个产品,是一家工厂里制造出来的产品。但很明显,他不是普通的产品,他是活的!
《罐头你的小孩》内页彩色插图
工厂生产出来的七岁小孩康拉德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我们来做个选择。
第一个:他愿意穿普通男孩都会穿的灰色长裤和格子衬衫,对人彬彬有礼,从不会有不礼貌的时候。他会主动预习功课,玩益智游戏,学习成绩很好。他懂事又能干,聪明又认真,绝不做自己知道不能做的事情,比如睡前吃一颗奶油巧克力糖。如果被迫吃一颗,他会很不开心,哪怕心里其实很想吃。
另一个:他的口头禅是“傻瓜蛋”,喜欢做各种淘气的事,如在墙上画画,剪掉桌布的漂亮流苏,在地毯上浇水。更离谱的是,他冲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叫“糟老太婆”。
不管你是要做他的家长,还是朋友、同学,你愿意选择哪一个康拉德呢?
毫无疑问,大部分人都愿意选第一个。
其实,这两个都是康拉德本人,他并没有特异功能,正从一种样子努力成为另一种样子。读到这里,你一定笃定地说:“我知道了,这就是一个坏孩子变成好孩子的故事嘛!”
《罐头你的小孩》实拍图
恰恰相反!
康拉德迫不得已地从第一种样子努力变成第二种样子——从“好孩子”变为“坏孩子”!
你会不会再次惊讶得张大嘴巴?
的确,康拉德不是普通孩子,他就是这么特别。他不得不在妈妈巴尔托洛蒂夫人和唯一的好朋友基蒂的帮助下,学习怎么做一个“坏”孩子。
也许你又觉得匪夷所思了——究竟发生了什么,需要让一个好孩子去学习做一个坏孩子呢?
变坏还用费力地学吗?
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康拉德却只有唯一的一个好朋友呢?
为什么妈妈巴尔托洛蒂夫人并不希望变“坏”的康拉德,又重新回到以前的样子?
不穿颜色鲜艳、奇奇怪怪的衣服,不好吗?
不在睡前吃奶油巧克力糖,不好吗?
总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不好吗?
认认真真学习,把同学们不好的行为报告给老师,不对吗?
不骂人、不打架,不对吗?
不说粗话、不撒谎,不对吗?
拥有一个七岁孩子所能拥有的最完美的品格,难道不完美吗?
事实就是如此:一个被大人们按照标准定制出来的好孩子康拉德,成绩优异,知识渊博,听老师的话,却总受到大家的攻击和嘲笑。
这个世界怎么了?
《罐头你的小孩》内文实拍图
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常常被匪夷所思的情节和生动有趣的对话逗得开怀大笑。安静下来时,我的内心深处却为康拉德感到悲哀。康拉德是按照“好孩子”的标准生产出来的,他的顺从、听话、懂事却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快乐,更谈不上幸福。他常常无所适从,迷茫无助。
我们从人造的康拉德身上是不是发现了很多现实中的、我们自己的影子?
大人们总希望我们做“完美”的孩子,可一个孩子真实的心意却并不在他们考虑范围之内。
我们并不都喜欢格子衬衫和灰色裤子;我们无法为了吃光盘子里的食物而无视饥饱;当别人的拳头挥到脸上时,我们做不到心平气和……
如果这些是“完美”的标准,那我们就只能选择“不完美”,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我们只能在大人的责备和期待中不断学习,努力地去接近“完美”。
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孩子,就如并不存在完美的大人一样。当完美的流水线产品康拉德出现时,还是无法让所有人满意——“呆子”,是让他感到痛苦和迷茫的外号。
想必,你也并不完全喜欢只知对错而不通人情的康拉德吧!基蒂对他的包容和保护,也是因为她知道康拉德的来历。当然,这不是康拉德的问题,因为他只能按照工厂程序员为他设定的出厂程序去“完美”地照做,他实在无法理解自己哪里出了错。罐头里的孩子,已被条条框框抹杀了个性,失去了孩子的天性。
《罐头你的小孩》实拍图
故事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康拉德问道:“以后我必须像我先前的那个样子吗?”
大家的回答都是:“绝对不可以!”
我们都希望康拉德能够做回自己。这样,他的人生才有意义。全书以基蒂温柔的安慰结尾:“不要担心,康拉德,我们会好好迎接未来的生活!”
是的,如果我们能看清自己的内心,未来的生活一定会变得美好起来的。
我们,都不是罐头里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