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冷水坑读后感100字

冷水坑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8 05:25:12
冷水坑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4-18 05:25:12   小编:

《冷水坑》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在农村冷水坑的生活经历。作者通过描述小女孩的生活琐事和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展现了纯真、朴素的乡村风情。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细腻,让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乡土的气息。

冷水坑读后感(一)

无论是怕金特真的饿死——他在后记里边说,我出版这本小说是为了挣钱,我不是缺钱而是根本没有钱,还是想着帮助这半个老乡——作为一个东北人自幼居住在韶关并在广州呆了十一年,我买了一本《冷水坑》用于阅读,买了一本签名本用于收藏,买了一本送人,我是真的害怕金特哪一天饿死了。

金特的文字不同于双雪涛班宇郑执,他的文字少了一点那一派东北本土生长作家该有的俏皮与根植于冰冻中生长而来的幽默,疏离于异域常见的某种东北话语与东北气质,生锈赤红的铁和冻僵坚硬的黑土藏匿其中,笔下的世界如同一个一个鬼域,鬼气森森,阴冷渗骨。

也许是因为金特的成长历程,他笔下的冬洲更加符合我们这些外人所想象的冬洲,是一种宽广的寂寥的天地广阔但世界坍缩的状态,不知道是否贴合现实,但在却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我喜欢他所写的《冬民》,只是很可惜,至今我仍没办法找到它的全本,也不知道这本书能不能够出版,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能够阅读全本。

我喜欢这本小说集的一个原因在于,他那种呓语式写作所带来的迷幻体验,冷冽而奇妙,如同冷风中喝下一口高浓度白酒,头胀痛走在雪风之中。

我也不再喜欢东北写作了,太多作家呈现过东北,写出了它的千篇一律,写出了它曾经的辉煌,写出了它现在的落寞,写出了它的冷酷,写出了它的萧瑟。我只是看得累了,千篇一律的冷与魔幻,无论是温热皮肤下的冰,又或者直截了当散发的寒气,都让我不再喜欢这些东北作家的东北写作。

冷水坑读后感(二)

半天一夜读完了金特的小说集《冷水坑》,在书中记录了两个地方的四个故事,“冷水坑”和“冬洲”,这两个东北的旮旯埋藏了很多凄哀无奈的人间世景。矿区无法抗拒的横死与冤魂,冬洲充满角力的人际关系。 在四个故事里宛如“翻花绳”一般的变幻出,同一底色不同况味的故事形式。

金特笔下的东北带着苍凉的灰土气息,像是矿区风起的扬尘,弥漫着看不透又挣不脱的宿命感。每个人物都在自我与客观之间游走,在弥漫着哲学意味的命运里感悟。超脱生死轮回的冷眼旁观,像是迷走于暗夜与暴风雪之间,挣扎着咀嚼痛苦带来的困惑与顿悟。“冷水坑”里暗夜穿行的段铁马,“暴风雪”中卷入风雪的江女士,“罪与爱”内一对夫妻的双重世界,还有“冬民”那个叙述虚无的讲述者。他们在普通人小人物的世界里,周游于世俗与生死之间,痛定思痛的努力看清一切,又无力抵抗自己渺小的命运。

“冷水坑”和“暴风雪”像是神奇的“公路电影”,跟着主角一路纵深前往内心精神的黑洞与苍白之处。用一个又一个路遇的人和灵魂,不断自我思辨与追问活着生存的意义。“冬民”和“罪与爱”则从不同视角的切入与对话,散开空间与人物在现实情境之下的不同状态。带着东北魔幻主义十足的悲怆气息。

我特别喜欢“冷水坑”,在段铁马一路纵深的路上,逢人遇鬼的不同见闻,让命运的齿轮滚过夜色中的荒路,戳入作者营造的交叠幻境与现实的奇想世界。“荒坟说鬼”的一段带着特别舞台化的表达形式,让东北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描写有了特别传神的一种表达。大段的独白,念出来真的是太有感染力。苍劲萧瑟的流离感,在落寞的空间里无限放大。

在文字中偶有丝连的相互关系里,金特呈现了未曾所见的一种“东北文学新浪潮”的文字形式,像是一口旱烟吐出的浓重烟雾,像是水缸里结着冰碴儿的凉水,呛烈得也像是一口百结愁肠的烧酒。回味起来恰似一场写满悲伤底色的时代之梦,深刻且难忘。

冷水坑读后感(三)

同事见我在看这本书,《冷水坑》,可能书名奇怪吧,百度了一下,然后说文艺青年呀。我反驳道,我不是,这书看得让人头疼。是有些头疼的,看不懂的时候甚至想给2星并骂到“这是本什么垃圾”的程度。

277千字,我大概看了一个月,拿起来放下,不甘心又拿起来。那些晦涩难懂的人类语言,对我来说带着点劝退的深刻。但不可否认,作者一定程度上也在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那种能跟上他脚步、速度的阅读习惯,用什么方式培养的呢?生硬地、不管不顾地拽着读者的膀子,就那么往前走。

你来不来吧?

《冷水坑》先给了一个下马威,本来以为是一本讲诉东北生活的小说,没想到是精神生活,更没想到是那么强烈的愤世嫉俗。日常体悟自己就是那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不,小巫见大巫。看不懂,那是因为我还没有接触哲学,还没有遇到生命中真正的坎儿(是的,我开始惯性怀疑自己)。那些马上要冲破天的不甘心,混乱交织的认命与绝望,资源争夺带来的仇恨、飘忽不定的根和由此而来对归属感的寻求,都以带着壁垒的语言真切地摊开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丧失了共情的能力。明明那么热切的想表达,却又用某种密语隐藏遮盖,这本小说仿佛在找什么人。那个人明显不是我,我是被它抛弃的那个。“我就这么说了,你爱懂不懂。”是的,第三篇《暴风雪》我没看懂。逐字逐句地读着故事,旁观了那么几个人,完了。你要问我故事情节,我现在能回想起来并转述给你,你要问我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不好意思,我不知道。

《冬民》看得我馋嘴巴舌的,刚咂么出点味道,没了,就一序章,勾引着我去买一整本呢。一个渴望被理解尊重,却被强势老婆(其实更多的是周遭人群与既定化的模式)和性格乖戾儿子冷漠地围追堵截之下,无奈突围的出租车司机在书本中寻找出口的楔子。他靠近书本,寻求思想上的温暖与坦然,却在被照亮的同时与周围更加格格不入、愈发孤独。这是焚书能带来的解脱吗?是被摧毁后的解脱吧。可是这个世界的现实就是,即便被摧毁了,还有很多人继续活着(以各种方式),所以我真的很好奇后续的发展。

《罪与爱》是最喜欢的,可能因为突然看懂了。书里的人物一下子露出了我熟悉的身影,虽然依旧磕磕绊绊的,却终于能够牵着衣角往前走。

总体是什么感觉的呢,看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一片森林中找到与树干相同颜色的菌,找到了一瞬间福至心灵,然后下一秒作者又关上了我们之间连接的门。我又看不懂了。我身在尘世中,可又好像不在,是这本书让我见到了一部分的尘世,甚至开始以为我没见过的就是真实。而这其实也意味着,无论是书中的哪一个人,都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可自圆其说的整体价值观,有自行运转的逻辑(即便他们痛苦);而我的可以随意被打破,不过是因为这种闭环的、能够轻松溶解掉外界异象的精神世界,我目前没有。由此产生外强中干的自己,可以任意被推到,之后随时陷入消极避世得以喘息和修复。

嗯,我也有点病。

冷水坑读后感(四)

在浩瀚的书海中,有一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那就是《冷水坑》。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寓意、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部揭示人性深处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冷水坑》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 《冷水坑》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偏远山区的故事。在一个叫做冷水坑的地方,人们过着平静而简单的生活。然而,随着外界的侵入,这个原本宁静的山谷变得不再安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不得不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冷水坑》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在这个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善良、勇敢、智慧、坚韧等美好品质,也看到了贪婪、自私、懦弱、短视等丑恶行径。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性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正是这种复杂的人性,使得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既有选择坚守信念的勇气,也有选择妥协的现实。 《冷水坑》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斗争,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作品中,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不得不与自然展开激烈的斗争。然而,在这场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支持。因此,他们开始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主题的呈现,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冷水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个作品中,人们凭借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冷水坑》以一个偏远山区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这种独特的视角,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同时,这种视角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现实生活的问题,从而得到启示和反思。 《冷水坑》是一部揭示人性深处的力作。它以其深刻的寓意、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让我在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因此,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部作品,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和思考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面临过类似《冷水坑》中的困境?我们是否也曾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善良、勇敢、智慧和坚韧的品质?我们是否也曾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学会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我们是否也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省。 《冷水坑》还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让它们与现代社会相融合?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冷水坑》还让我们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然而,正如《冷水坑》所展示的那样,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支持。因此,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冷水坑》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让我们在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反思。希望这部作品能够给每一个读者带来启示和反思,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勇敢地面对困境,更加珍惜自然资源,更加珍视传统文化。

冷水坑读后感(五)

金特的小说真是让人出乎意料,劲儿很冲,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读更对味儿,就像在凛冽寒风中喝一瓶冰镇啤酒的感觉。他的情节、场景、语言、对话、独白无一不令人惊奇。他依托东北的社会背景塑造了冬洲人群体,在思想体系、精神状态、生存境况上都给以深刻的描绘。这不仅是“贴”着人物,甚至是血肉粘在一起。

读金特的小说,很难不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情感充沛得几近癫狂,思辨极强的大篇幅独白和对话,舞台剧式的情节转场……小说里面大段大段对话和独白并不多见,尤其是,作者不是通过对话来完成故事,而是在讨论理念的同时推进情节。

喜欢摘抄金句的朋友会发现,金特的小说里,金句俯拾即是。但不要忘了,作者写的是小说,每个人物的话都需要结合语境,要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生活经历来解读。何况,这些对话和独白充满着冲撞,是作者借由文学叙事的思考,而不是结论。因为我们更多的时候,都是在矛盾中生活的。

金特的小说很有舞台剧的氛围,而且群戏很多,《冷水坑》里打麻将、群鬼对话、群殴,你一句我一句,却丝毫不乱套,读起来也很带劲。故事情节也都不复杂,但原型都很清晰。《冷水坑》是段铁马的历险记,讲他穿过黑树林看矿工们闹赔偿款;《冬民·序章》是群氓对精神世界的压迫,讲两个酒蒙子讲述各自的困境,最后以家人焚书结尾;《暴风雪》是自然环境下的人性复苏,讲江女士在丈夫被捕后,只身走入暴风雪;最后一篇《罪与爱》还没读完。

这几篇小说都是开放式的结尾,换句话说,给人一种没写完的感觉。可见,作者无意于讲故事,也无意于做文本实验,而是用文学叙事深入存在本身。小说里很多地方都触及“权力”这一主题。书中人物都在权力之中(不是权力之下)生存,不是表层的争权夺利,而是深入到了理论层次。在作者笔下,权力既是人毕生的追求目标,也是人的精神依赖。权力是人异化的根源。没有权力,冬洲人则不复存在。

另一个引起大家关注的是作者的语言。作者用东北方言写作,这很冒险。通常,我们觉得,东北方言接近于普通话,所以在写作中很难表现出精髓。但实际上,很多有音无字的东北话,经过作者的文学话处理,都十分鲜活、生动,表现能力极强。这里面不只有插科打诨,还有真正的对存在的思考。

还有一点,因为金特书写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祖辈父辈乃至孙辈都有共同的目标,即得到稳定的工作(但到了孙辈会有偏差)。所以,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出场的时候,总是连着工作、家族一起介绍的。

比如,金砬子钻井机操作工金广同的儿子修巷工金宝镇,这小子偷煤有一手;北安屯老挖煤工孙云国的儿子,挖煤工孙小利,白天挖煤,晚上开窑子。介绍女性时,不仅要介绍父亲,还要介绍公公,如老关儿媳妇儿,边壕子掘进工张德奎的三闺女,张燕红。

这种人物介绍方式,我上一次读到还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人物总是和性格、经历、出身连带一起出现的。这种介绍人物的方式,不仅仅是文学笔法,在我们这里,确实是这样介绍人的。但这种介绍方式,到了孙辈,就有些不灵了,因为孙辈大多数都出去上学了,毕业以后很少回来。

以上。

冷水坑读后感(六)

金特是一个力量型作者。《冷水坑》这本书给人的总体感受就是一种来自蛮荒地下的扑面而来的力量感。他的力量,体现在其写作方式上——因为缺乏(或不屑于使用)技巧和构思能力,于是抛弃一切技巧和构思,纯用语言本身的内驱力去推进文本——也体现在其文本效果上——如同一个肌肉虬结的矿工从地底深处扛出成吨的煤,将其铺满白茫茫的旷野,之后便丢下目瞪口呆的观者扬长而去。

此书中的四篇小说《冷水坑》《冬民(节选)》《暴风雪》《罪与爱》,情节框架几乎一模一样,都是主人公因为一个动机出门远行,路上遇见各种人并展开对话。这是一种非常套路化的公路小说式情节,基本上不具备故事逻辑方面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其中的人物虽然性格不同,身份各异,却几乎总是在用同一种口吻说话,即作者自创的这种书面语和东北方言混杂的奇异文体,按照现实主义的标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站不住脚。以上这些问题在前三篇小说中尤为明显。金特似乎不具备传统小说意义上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的能力,按照传统观点来看,姑且可以把这看做是一种缺点——即便如此,神奇的是,这些缺点居然和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整体风格有一种深层次的契合。他(表面上的)缺乏技巧,他近乎野蛮的强行军式书写,和他所描写的浑浊、生猛的冬州有着相同的气质,和现实中的东北乃至中国社会也能有所共鸣。

书面语和东北方言混杂是金特最显而易见的特点。作为一个曾在南方长期生活后又返乡的东北人,这样的生活背景造就了他的语言特色。东北话相对于普通话具有地域性,带来一种异域的陌生感,双雪涛等作者靠此来打造他们的卖点。而金特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在语言上成为了一个双重异乡人。这有点像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治下的布拉格,在一群捷克人当中做一个操德语的犹太人,使得他成为一个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就金特而言,书面语和东北话混杂制造出了双重陌生化的效果。传统意义上的东北写作以及各种东北文艺作品依赖东北话的地域属性,总在或多或少地强调自己和北上广文化中心之间的对立,由此带来的模式化叙事制造出大量关于东北的刻板景象,如今已经有些令人生厌了。金特跳出了这些,他不关心那些东西,他要用他的方式,用一种自己生造出的超现实的语言去抵达这片土地上的现实。

这种强悍有力,自我生长的语言是金特小说中统摄一切的力量,其余诸如情节、人物之类都要为它让路。所以前面说金特不擅长安排情节塑造人物可能是误解,他也许压根不屑于考虑这些事。不是人物在使用语言交谈,而是语言在使用人物表达自己,人只是语言的工具,就像老仙家附身在萨满身上一样。这中滔滔不绝的语言洪流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有意义,一些评论者对其片段式地截取后再试图分析解读,这只是徒劳,就如图试图抓住滚滚波涛中的一朵浪花一样。

很多人将金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诚然,金特笔下人物哲学味浓厚的对白的确有陀翁神韵,但相似点也仅限于这些了。陀翁是情节设计大师,擅长埋设伏笔设置机关,引爆戏剧冲突,金特的小说则几乎没有情节可言;另外,陀翁笔下的对白很精彩,然而到了剧情关键时刻,人物的行动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金特笔下的人物则总是在说话,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行动。作为小说家,陀翁掌握的技能远比金特多得多,然而能拿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大师和金特相对比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对他的褒奖了。在我看来更适合和金特作对比的应该是法国人塞利纳——同样有着强烈夸张风格的语流驱动式文本,呈现的世界图景也是一派绝望的地狱景象,而且塞利纳当年也被拿来和陀翁做过比较——不同之处在于金特呈现语流的方式为群像式的,而塞利纳主要靠第一人称独白。

《冷水坑》这本合集里,前三篇《冷水坑》《冬民(节选)》《暴风雪》所呈现的强烈金特式风格,在《罪与爱》中有所克制。在这篇完成度相对较高的长篇小说里,金特稍微收敛了他滔滔不绝的语言洪流,双线叙事依稀可以看出一点结构上的安排,主人公也从纯底层转换为了公务员和律师所代表的中产阶级,使得那些文绉绉的哲学独白和对话显得相对没那么突兀了。这篇小说成稿时间最晚,也许代表了金特在写作这件事上变得更加熟练,对语言的控制力有所增强,也有可能是为出版做出了妥协。不管怎样,目前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种是沿着自己开创的另类道路向更远处走去,这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一种是规避风险,多向主流靠拢一些,当然这有可能会丧失自己的特色。两条路都很难走,然而无论他选哪条,我都希望他成功,因为从他目前已经为汉语做出的独特贡献,以及呈现出的各种可能性来看,他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要赌这一代人哪些作者能传世,不妨在他身上押一些注。

冷水坑读后感(七)

《冷水坑》读了两遍。第一遍读完被激起一点表达欲,于是又在旅途中重读了一遍。

《冷水坑》几个短篇,可以视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写下这些字的时候才对金特笔下的冬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金特是东北人,金特笔下的东北并不是所谓的“东北文艺复兴”的老调重弹,而是一种全新的叙事。金特书写的也不是显性的东北,而是以东北地理、文化为核心的一个新的空间,冬洲。和班宇、双雪涛等人的书写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选择了用子一代的视角审视父辈的生命经验。

金特的冬洲是黑的,硬的,冷的,冬洲人的话又多又密。这套新的生活逻辑和语言系统,是旧的劳动生产关系作废后,重新长出来的。这和我们在文艺作品中所熟悉的那个东北截然不同,相较之下,它更为陌生,这种非典型的“东北”叙事所容纳的意蕴反而更令人惊叹。

新的生活逻辑当然是我们所熟悉的历史转折时期带来的必然,而旧语言,新模型的书写,是这本小说我最喜欢的部分,金特犀利、敏锐地呈现了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

除了同名篇,其他篇目都靠大量的对话推进叙事,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像一头语言巨兽,向着同类,向着冬洲的黑土地倒出体内蓄积的词语,这些词语、句子又硬又密。

这些“语言巨兽”更是热衷于谈论爱,爱是冬洲人的口头禅,冬洲人的爱像是巴迪欧所说的,“爱是一个真理程序”。当爱作为一种日常语言和黑冷硬的环境是如此地不相称,这种割裂、不和谐才是冬洲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内在逻辑。

诚如约翰·塞尔在《心灵、语言和社会》一书中所写,“我们实际上就不仅是一方面具有心灵,另一方面具有语言,而是心灵和语言相互补充、相互丰富。”我认为冬洲人将爱作为一种口头禅,也可以用约翰·塞尔的这一理论解释,是作为口头禅的爱和心灵之爱互相生成。

这令我想到《疼痛部》中戈兰的老父亲,他用话语淹没客厅,辩护、发火、发牢骚……但他完全意识不到这些话从自己的身上喷涌出来。

冬洲人爱的表达和其如出一辙,都是长期被压制后所产生的病症。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冬洲人试图用爱赋予一切以合理性,而戈兰的老父亲则用不断翻新的抱怨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及为他这一代人过去所坚信的美好事业招魂。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母题,则是权力。爱和权力在这片废墟之上是相当重要的。

同名篇《冷水坑》写了冷水坑唯一的大学生段铁马走山道去矿区帮父亲要补偿款的经历。大路崩塌,只能走黑咕隆咚的山道,“一路上有鬼有仙有魔,不干净的东西太多”,但作为冷水坑长大的第二代延续了父辈的劲儿,敢杀,敢拼,敢干,一路“杀”到矿区。

人、鬼都拦不住段铁马,但这样的段铁马在上海的格子间实习了两个月就再也不想进社会了。在满屋子咖啡味、键盘声的屋里子他使不上劲儿。在黑黢黢的山道上,段铁马的生命能量何其充沛,而矿区的覆灭,他迎向的是一种没有未来的命运,他又不得不走向外部,金特的书写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则在于,写出了以段铁马为代表的二代冬洲人面临的命运撕扯的悲怆。

在这个短篇中,爱和权力都不是显性的,但在《冬民》《暴风雪》《最与爱》中爱和权力是绝对核心的书写。

《冷水坑》对权力的书写是隐晦的,那《冬民》《罪与爱》对权力的书写则是赤裸的。《冬民》开篇写到“在冬洲,权力已独立于社会,凌驾在劳动之上。冬洲人有服从权力的习惯。”而《罪与爱》中的主人公之一赵立峰则是权力的绝对拥趸。“咱们得被主宰、被统一、明确的命令使唤和支配,才清楚怎么活下来去。”外部世界的自我更新已经超越了冬洲人所理解的范畴,而冬洲旧的那套生产、生活模式已经作废,这些冬洲权力的奴仆“对权力充满复仇般的古老执念”。

《罪与爱》这个文本呈现了以赵立峰为代表的一众规划局公务员的面貌。展示追求权力这一过程中,权力关系的不平等、权力本身的暧昧、权力对人意识形态的压制等多重悖论。

对权力的拥护是一种全新的暴力,个人的意识成为纯粹的工具。我特别想和朋友讨论的点在于,爱和权力这两个话语是如何在冬洲人这里实现平衡的。

随手记。

冷水坑读后感(八)

生活就像这条河,你看到的、感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这个生病的日子,翻开了金特的《冷水坑》,看得我也是哇凉哇凉的。

金特,这个名字我很陌生,看完这本书,我只希望金特能挣到钱,虽然说这年头挣钱真的不容易。

这是一个不算漫长的冬季,对于金特来说,九月之后,漫长的冬季就像一列运煤火车,黑乎乎地开到眼前了。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矿坑,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以东北为主题,将梦魇投影于日常现实,掘开这片土地的宿命。

共四篇看似独立的故事:《冷水坑》《冬民》《暴风雪》《罪与爱》,其间却有着蛛丝般的隐秘链接。这也是金特对生活、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拷问。

四个故事,看似简单的情节,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写照,更是对人性、情感和社会的深入剖析。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个小宇宙,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

《冷水坑》

对于从小生活在矿区的我来说,我看到渐渐消失的很多东西,比如身边的绿树青山,比如渐渐没落的煤矿和失去工作的下井工人,他们曾经在这里付出了青春和岁月,而只留下了苍白的回忆和未知的未来。

这里也是金特的回忆,冷水坑过往的记忆,今日的怨恨,缠绕着生者与亡魂,而它的未来,会在哪里?

《冬民.序章》

单位有小同事说,他一点都不想进体制,但又身不由己,他学过的那些东西,现在完全就用不上,他今天就能看到明天。

在冬洲,“我”是从云端坠入了粪坑纯属咎由自取,鬼迷心窍,是大脑中邪和心智残疾的表现。对于父亲的安排,“我”不敢抗也不合作,沉溺于自暴自弃中,反正人们都这么说吧!

直到“我”遇到了一个下岗工人兼出租车司机。

“人类一切行径里最虚伪最恶毒的行径,就是亵渎死亡。”

“如果历史能重来,冬洲人依然要心甘情愿地回到墙里,因为真实的墙塌了,心里的墙永恒存在。”

《暴风雪》人性的拷问

《罪与爱》规划局科长和律师妻子的一天,但却蕴含了很多。

金特说,我和生活之间有一道鸿沟,我跨不过去。跨不过去就不跨了,我选择在谷底虚构世界,或者借写作之名逃避生活。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悲哀,也很难过。

这本书最大的不足就是字太密了,密密麻麻的,再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内容看的很是辛苦,内心的感受也很不舒服。就这样吧!

冷水坑读后感(九)

书名:《冷水坑》

作者:李浩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其实在很早得时候就看过了副本版得《冷水坑》,当时就被这种“东北文学”所深深吸引,现在终于出书真是可喜可贺。

金特说:“我决定出这本小说集,是为了挣钱。我不是缺钱,或想挣更多钱,而是根本没钱。我身无一技之长,手无缚鸡之力,又不肯坐班,最近几年靠朋友资助和网贷活着,滋味很不好受。而且这种滋味越是不好受,我越觉得贫困必须忍受,精神必须富有。”

一看他这样说,我也是笑了,真的很有他得风格。

《冷水坑》是金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包含了他自2015年以来创作的四篇小说《冷水坑》《冬民·选章》《暴风雪》和《罪与爱》。

《冷水坑》:冷水坑矿区日益衰败。听说政府下拨的补偿款被人卷走,矿工之子段铁马深夜骑行,前往堵截。一路上,他翻山穿林过河,与人狭路相逢,与鬼迎面对峙。冷水坑过往的记忆,今日的怨愤,缠绕着生者与亡魂,而它的未来,犹在苍莽凛冽的野风之外。

《冬民·序章》选自金特未完成长篇小说《冬民》:他是冬洲的“多余人”,一个“精神小伙儿”,一个酒蒙子。他无法顺从父亲的安排进入体制,他不反抗也不合作,沉溺于一种神秘主义式的自暴自弃。有一天,他遇上了一个下岗工人兼出租车司机,在酒精的烈焰中,他不知不觉卷入了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灵魂困境和人生悲剧。

《暴风雪》写一位女士在暴风雪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以及遭遇各式人物的故事。暴风雪撕扯下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又重新凝固。

《罪与爱》写一对夫妻各自一天的生活。丈夫是市规划局的一位年轻的科长,爱好思考,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劳动,把握合理运用权力的尺度,建立良性的劳动秩序。但他在单位里却格格不入,被人揶揄为“机关堂吉诃德”,虽自命清高,终不免为这个系统所任意摆弄。妻子是一名助理律师,她接手的案子涉及一位小说家嫌疑人。随着对案情的深入了解,她对自己,对自己与丈夫、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有了全新的领悟。

四篇小说,虽然彼此独立,其间却有蛛丝般的隐秘勾连。冷水坑的矿灯虽已熄灭,地火却仍在冬洲大地之下涌动奔突,并透过一个个畸零的灵魂喷发出来,化作无尽的狂言谵语。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