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女孩从孤儿院到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小说中,夏洛蒂·勃朗特描绘了爱情、社会阶层、女性独立等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阅读本书,让人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也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
简·爱读后感篇一
这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一个孤女在做家庭教师的时候与主人相爱了,但是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有妻子,作为基督教徒不能离婚,虽然他有妻子是个疯子,于是在一个无人注意的凌晨,她出走了,身无分文的游荡了好多天,最后差一点点倒在牧师的门口,他们收留了她,简爱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在牧师的帮助下当了新开办的慈善学校的教师,他们对她很满意,一次对话的过程中,发现了她的真名,简爱有一大笔财产要继承,简的父亲有一个哥哥和姐姐,而牧师就是姐姐的孩子之一,简爱和表兄妹之间很投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救了她,在生活、学习上共同进步,最后简爱要求把叔叔的遗产平分给他们,一起愉快的生活,一开始我很磕简和牧师也就是她的表哥的感情线,但后面越来越歪了,什么为了宗教,为了信仰必须让她作为妻子,相对比与罗切斯特的感情线,突然明白了真正的爱你是能感受到的。牧师表哥只看到简的适用性,并没有爱她,一个19岁,一个40多岁人的爱情。故事是好故事,然而我觉得有点啰嗦。
简·爱读后感篇二
如果让我给这本书起个名,大概会是《霸道野兽总裁爱上丑小鸭家庭教师》,相比较现在的偶像爱情剧,这本书的精彩一点都不会落下。更不要说还有俊朗冷酷的男二(圣约翰牧师)和美貌但是刻薄的女二(英格拉姆小姐)这样丰富多彩的角色。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有其超越时代的魅力,夏洛蒂笔下的爱小姐是克服了时代的束缚,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且有思想的人,相较于书中的其他女性(诸如里德舅妈、表姐妹伊莉莎和乔奇安娜、玛丽和布兰奇姐妹)她勇敢、善良,不甘于做男性的附庸,她爱罗切斯特是因为他给予了平等与尊重,不是因为相貌和金钱,这是在那个时代所少有的特质。爱小姐虽然度过了一个凄惨的童年,好在还遇到了挚友海伦和人生导师谭波尔小姐,她们给予了爱努力成长的力量和智慧,尽管海伦最后在好友爱的陪伴下升入天堂,但是她就像天使一样照耀着爱在学校最开始也是最艰难的日子。不幸的爱小姐最后在各种“机缘巧合”下获得了幸福,但更不幸的作者夏洛蒂却是英年早逝,书中的爱小姐或许就是她对自己最美好的期许。作为一本爱情小说,这本书却有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崛起,是作为女性成长的一本不错的书,值得阅读。
简·爱读后感篇三
《简爱》的好处是,用文字细腻造就人物丰满,描写内心写照生动形象且充分精准。而且对话里掺杂一些哲理。这就是说它具备了一些好的外国小说的基本要求。
从简爱这个人物来说,她是失败的。当她从舅妈那里出去到认识罗切斯特之前,她都是独立自主且有力量,而后遇见罗切斯特变得卑微,再到认识圣约翰简直就快变奴隶了,看到这我都快气死了,当时我就怀疑这书为何会有排名。虽然简爱最后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可就像翻译作者祝庆英说的,她减少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光辉,而也因为“召唤”失去了现实性,使结尾没有说服力,遂成蛇尾。
我认为简爱这个人物是有心里疾病的,因为童年缺爱因素造成的。她渴望爱,但因为太渴望,所以一遇爱,不愿失去,便有了服从的成分。而如果她发现爱有了变质的感觉,她就容易回想糟糕的记忆,将对象打为绝对对立,变成反抗英雄。总结来说就是“吃软不吃硬”。文中还通过别人不止一次的说过,简爱是个急燥的人,这在一般小说主角里还是很少出现的,属于性格缺陷,这样说来人物自身还多了点现实性。
这不是我喜欢的书。
简·爱读后感篇四
太古怪了,这一次读感觉和小学时候读完全不一样,就仿佛之前的《小妇人》一样,缺失了好多内容的感觉。我印象里,简一开始不愿意和爱德华在一起,是因为地位的不平等,怎么他还有个老婆的……青少年改编版改了些啥呀到底!这次读,我很难再像以前一样说不喜欢简爱是因为所谓的“平等”不是真平等了,反而比较认同,尽管她心里仍旧爱着爱德华,但当时他隐瞒了已婚状态,这是绝对不可能接受婚姻的。除了法律的违反,还有一点,对方说爱着你可却不把事情说清楚,不坦诚,谁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呢。我赞扬简,但对故事里的男人都没什么好评价。爱德华不多说,年纪大很多(我觉得对于简有先天优势),欺瞒(最大问题);圣约翰,还没读到后面的时候,我还想说这个人很理智,克己,是认为世界上除了爱还有更伟大事业的人,谁知道后面还要让简和他结婚(甚至强迫的态度了),真的很无语……还好罗莎蒙德没和他结婚呢。最后几章姐妹兄妹相认也是太凑巧了,果然还是小说啊。
总体来说,不是特别喜欢这本书吧,男性角色不是特别讨喜;同时对话表述让我比较难受,相比《傲慢与偏见》,它的对话不日常,总有一种舞台剧还是音乐剧那种夸张感(尤其是简和爱德华),一大段一段的让人难受。翻译处理上也有点不太舒服。
总之要收回对简的不喜欢,但对书仍旧很难喜欢上。
简·爱读后感篇五
疫情再一次突如其来的闯入,打破原有的计划,又增添了许多烦恼…….疫情的到来使得我们不得不居家隔离。可生活依旧,学习不停歇,注定是一个难以忘怀的生命历程。
在闲下来的日子里我阅读了《简爱》这本书,也许是再一次阅读的原因,也可能是疫情隔离心境的原因,与初读时有了不同的感悟。
“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这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中的一段话。我们生活的环境、社会有太多无法避免的事情,而我们是否拥有忍受的能力?
简爱是一个孤儿、她从小寄养在舅妈家。舅妈的家人都看不起她,欺负她。这也让她幼小的心灵烙上了深深的烙印。后来她被送到洛伍德孤儿院在那里她经历了被院长侮辱虐待和失去朋友的巨大打击。面对这些无法避免的痛苦,她没有被打倒而是默默忍受。她一直保持善良、友爱、坚强。直到去了桑菲尔德,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罗切斯特先生。面对巨大的身份差异,她没有自卑,她足够的勇敢,足够的自信,足够的自爱。最终,在经历过一系列困难后,她和罗切斯特先生也获得了幸福。
与简爱相比我们所遇到的挫折要渺小的太多,如果因一些小事就备受打击失去信心甚至失去理智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这终究是受挫能力的缺陷。好比此次疫情的到来让我们原本美好的校园生活被打乱,被迫足不出户但也不能就此沮丧堕落,我们要充满正能量,积极的面对每一天,拥抱每天的美好!
这世界很大,有太多东西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那我们就要学会忍受和享受。当我们可以笑看风云的时候,就会发现骄阳正好,风过林间,人间值得。
简·爱读后感篇六
相较于后半段的理智宽厚的爱小姐,我还是更喜欢前半段棱角分明的简——在她身上我更能看到一个从不被命运施以任何优待的小女孩是怎样倔强地奋起抵抗的。我的摘抄也就仅止于这一部分。
从简离开桑德菲尔庄园后的剧情,可以说是逐渐走向了玄学。虽然不知道英国具体顶几个通辽,但想来对于只能永双脚丈量土地的简来说也不算小,但她怎么就那么巧地晕倒在了自家表兄姐的房子前?讲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工具人一号表哥,作者大概是为了回避一些可能会让简和罗切斯特的1v1关系变得不那么纯粹的感情纠葛,所以特意把表哥设定成了一个虔诚到无神论者看了直摇头的基督教徒。不仅用表哥的男性尊严铺就了男女主爱情的坦途,还顺利的引出了工具人二号叔叔(的遗产)。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简对于亲情是那么地渴求,那么为什么离开桑德菲尔以后不去找她的叔叔呢?何况她明知自己叔叔的身体状况并不算很好。(叔叔:别管我,我不过就是个不足挂齿的ATM机罢了)此外还有工具人三号,罗切斯特的前妻小姐。如果不是她自己纵火跳楼,我想这本书的剧情简直不知道要怎么才能走向HE了。
不过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当作玛丽苏小说鼻祖来看的话,那么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起来,毕竟玛丽苏小说离的男女主豆多少带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主角光环在身上。打骂过简的约翰表哥自杀了,刻薄的里德舅妈也跟着一命呜呼,而爱小姐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在她的照顾下眼睛竟然逐渐恢复了光感……嗯,这很合理。
此外,虽然作者一直在借简之口强调贫穷、不美以及阶级的差距并不是与人相交的决定因素,但在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一些与其言论并不相符端倪。比如简落魄潦倒时遇到的乡民是那么地吝啬又冷漠,而作为没落贵族的表姐们又是怎样的骄矜温情。又比如只有当罗切斯特先生瞎了双眼又失去了一只胳膊、而简又获得了一笔巨额遗产的时候,简才可以用平等的身份去爱罗切斯特。这种处理出现在一部宣扬“女性觉醒”的小说里时,还是挺让人遗憾的,但考虑到它已经是一部一百七十多年前的作品了,我还是要多些宽容。
最后说句题外话。
看到表哥push简学印度斯坦语还要带她去东印度的时候我PTSD都要犯了——这是什么导师不仅自己要献身学术还点名push我读博而我又不得不从的地狱绘卷啊!!
简·爱读后感篇七
四星推荐,值得一读,简爱是我从小就听过的书,算是世界名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读这本书或许在情节和语言上易懂,但是其内涵或者说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深刻的。
简爱从小被寄养在她的舅妈家,受到了舅妈的虐待和言语上的侮辱,至少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这样,她从来都不喜欢服从,她一直等着情绪积压,矛盾激化,最后爆发,这是在故事后面的部分她自己揭露的,这个性格也成为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不满舅妈的儿子女儿对她的态度,她要回应;听到舅妈要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她铁了心就算撒谎也要去;在去的路上,不肯吃东西,就那么傻傻站着;在寄宿学校里,她也是一样,对待牧师,对待好友,对待那位老师,我已经忘了叫什么名字,都是以温和的态度的,但是时时刻刻都透露出她性格的底色,就是不肯屈服,每个人都会有软弱,简爱也不例外,但是其基本还是反抗着,抗争着,她有性格,有特点,不是假装晕倒用嗅盐的贵族小姐,而是有话直说的,甚至看起来有点鲁莽,有点不合时宜。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女性小说,我不认可,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感同身受。
简爱在成为了那个学校的教师后,后来逐渐思索着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为什么要改变,而不是一直这样生活下去?我觉得这个决定也是对她性格的一个很好地反映,她怀着探索的心情来到圣菲尔德,来到那座庄园,她在来的路上遇到了罗彻斯特,他有点鲁莽,有点粗鲁,但是有着青春的活力,她后来爱上了罗彻斯特,说实话,我现在还是没搞懂为什么就爱上了。罗彻斯特有着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自己的庄园里办舞会,搞party,玩得不亦乐乎,但是他对简爱情有独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想是看了简爱的画,和简爱散步聊天之后开始的,简爱会反抗,会抗拒,她有独立的人格,而那位贵族小姐,简爱曾经以为罗彻斯特将和她订婚的那位小姐,是肤浅的,至少不够深刻,罗彻斯特斯特和简爱陷入了爱情,我很难说这份爱情是值得令人称道的,但这确实是真正的爱情。
但是简爱得知了罗彻斯特还有一位已经疯了的妻子被囚禁在楼上之后,毅然出走,她经历了饥饿,寒冷,最后来到圣约翰的泽园,圣约翰收留了他,作为一位牧师,他为简爱提供住所,他的妹妹和简爱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生活在一起胜似一家人,后来圣约翰发现,简爱就是他的表妹,简爱喜不胜收,执意将两万英镑的遗产平分给他们四个人,一家人有了物质的富足更加快乐。圣约翰作为牧师是合格的,但是作为丈夫是不合格的,简爱在和他的逐步相处之中才观察出来,从拒绝面对和那位小姐的感情、风雨无阻地为穷人和生病的人做祷告、一丝不苟地劝简爱作为他的妻子和他一起去印度传教,都可以看出端倪,他秉承上帝的意志,但是在爱情领域,他是残酷的,甚至这种残酷是都不是他有意为之的。简爱挣脱了,她义无反顾的回到已经失明和断臂的罗彻斯特身边,他们享受爱情,这是简爱的选择,她听到了罗彻斯特的呼唤。
故事至此结束,有人认为最后的情节不够简爱,至少是把她的性格给削弱了,在艺术上差一点,不得不说确实是这样,但是以作者和简爱的角度,这起码是一个心理安慰,和表兄的关系已经不能和好了,简爱不会把自己毁掉,至少还可以坠入爱情这个温柔乡吧。我看书的时候联想到了孤儿怨女主的形象,不自觉地和简爱联在一起,这种女生有时候真的很迷人,但他们的性格,有时候还挺可怕的,至少可以说是一种很文学的性格,但正因如此,才有其意义。
简·爱读后感篇八
连读了两本英国“言情”书,一本《傲慢与偏见》,一本《简爱》。这两本同是英国十八九世纪时期的书。
但是两本给人的感觉真是完全不同啊。
本来是不想读《简爱》的。因为先接触的电影,对于电影的结局我很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反感吧。因为当时(多年前了)我从电影看出的是:简“不知为何”执拗地一定要离开罗彻斯特(看电影时,好像不太清楚疯女人和罗彻斯特的关系……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看的。)并且不能接受跟财力地位都比她高的人在一起。(这我倒也能理解啦。)但是结果惊人的是,最后结局简再次回到故土,发现疯女人已经死掉、豪宅被烧毁、罗彻斯特既瞎又残。她就很欣喜而又高兴地接受了他,跟他在一起了。
这个……看的我当时是真的不舒服。我一向是赞成和追求男女平等的。但是这个结局……这,给我一种,简一定要压过罗彻斯特,高过于罗彻斯特——很显然:她是身心健康,有钱的女孩子;他是失去了豪宅,又瞎又残的男人。而对于这个局面简就一扫之前的阴郁,欣然接受了。
这太不公平了。我可以接受你想要追求平等的心。但是这样高高在上的去俯视男主换来的“happy ending”却让我很很奇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追求啊?这根本不是平等。
以上,说的是多年前对于电影结局的观感。(而且,当时还觉得这是正宗“霸总”啊),因此也就相对地对书《简爱》不太有多少好感了。
所以我说:本来是不想读《简爱》的。但是因为之前又读了关于夏洛特的一点点生平和创作经历,又觉得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这样一个女孩子抱着“追求平等”甚至有好多人说是“女权”的想法,让我又产生了好奇和好感。再说,书和电影也不完全一样嘛。所以我就又产生了兴趣。
出乎意料地,刚拿起书的时候就被吸引了,前期简爱小时候的经历真的很吸引我,让我很好奇又隐隐有些阅读快感的喜悦。同时我也在期待着遇到罗彻斯特先生的时候。
当看到简不满于一成不变的枯寂生活,而想要追求远方更大的世界和自由时,我的心也是和她一样充满向往与激动的。但是却没想到,真的遇到了罗彻斯特以后,我的好奇心却基本消减了下去,情节对我的吸引力也隐退了。直到后面才又勾起了些回来。
我看到后面的时候,心里总是在嘀咕“这里面没有一个正常人”。当然,我是说主要角色。就是说,包括暴躁“戏精”罗彻斯特、说是自尊却让我时常感到相反的简爱,还有最后出现的殉道夫圣约翰。
不过不知为何,接近尾声的一大段篇章都在拼了命地描写基督教。一直到结局时,让我感觉根本不会信教的罗彻斯特都说出了请求上帝的话语,并且还虔诚地摘下帽子“致礼”。我觉得不信上帝的简爱到最后也变成了“爱着上帝”的人类。这让我觉得本来很有血有肉,本来在这真实的俗世中翻滚拼搏的人们,因为经历了一系列苦难后,最后只好接受了上帝,因为他们只能如此,并因此变成了并不如以前一样鲜活的人。这也有点让人觉得有些“绝望”的气息。当然并不会真的到了“绝望”这个地步。
书里的结局并没有让我感觉到电影一样的反感。因为我知道了罗彻斯特先前就有一个妻子,并且还瞒着简想要就这样糊涂地结婚。我自然也就不会不理解简为什么要离开他。更何况,我其实一直都没有理解简为什么喜欢罗彻斯特的?我到现在都没理解。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好吧,可能是半夜救起罗彻斯特的时候,但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爱上了罗彻斯特?这让我有一种,简是个迷途的小羔羊(她的年龄可真叫个小呀我的天),被活了很久的大灰狼引诱了去。恩,就是“未经世事的未成年少女被年老大叔诱骗”的感觉。
而最让我觉得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的感觉的,是追求平等的简,时刻让我(尤其是后期)感觉不到她的“追求自尊”。她的言行,她的思想,时长让我觉得她在做她认为的相反的事情。
她总是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她的地位,她的钱财,哦,最重要的:她的价值。她对别人的价值。她还很喜欢在心底里对别人也这么评判一番,很显然,她自己也是对贫苦的农民阶层有些不小的偏见的。并且尤其喜欢和注重外貌的所谓好坏(这个可能也与当时环境有关吧,不太知道)。甚至于到后期,她无视自己的内心,无视自己的天性,无视自己的想法,完全不保留地跟着圣约翰走。圣约翰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完全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就连她所谓的一点小“反抗”后,也是要“祈求”圣约翰的和解和原谅。以至于有一段她的原话表明,她也考虑过如果嫁给圣约翰后会是什么情景,而那段想象里,竟然有会因此而“爱上他”的痛苦感情出现。这个太让人失望了,这是她追求的所谓自尊、“爱情”和独立自我吗?到最后她尤其是被牵着鼻子走的,没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大段描写了她被圣约翰神圣的祷文而感化了的情节。看到那里,我的妈呀,简直是大型传销洗脑现场。不禁感叹道:宗教真可怕呀,阿门。
在离开桑菲尔德后的一小段剧情里,我又感到了前期简小时候感到的那股好奇与活力。但也只是一小段,随后跟圣约翰认了亲后,我就又渐渐失去了那种心情。
吃饭的时候我还稍稍思索了一下为什么。随后我想了出来,因为小时候简表现出来的那种“勇敢”、“探索”、“反抗”、“人格”甚至长大后要离开劳沃德时的“追求自由”,都没了。通通让我感受不到了。之后的简就好像一潭死水一样,我感受不到她活跃的思想,她甚至时常在心里称呼罗彻斯特为“主人”,(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甚至在与罗彻斯特互表心意就要结婚时,我也听到过她在心里这么呼唤。说实话,我不太理解她这么称呼的理由与原因。尤其是一个从小就想要追求平等的人。如果说这时我还只是兴趣乏乏或有些疑惑,那么接下来在沼屋的经历,就更加变本加厉了。对我来讲,那个时候的她已经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就像我以上举例的对圣约翰那样的经历。
从后期来说,她也完全失去了对人生的目标与追求。就像圣约翰说的,她需要一个目标。我并不是赞同圣约翰的殉道目标。我只是想说,后期的简爱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没有多余的考虑。最起码对我来说,她完全失去了对人生的追求。以至于随意被圣约翰的人生目标牵着鼻子走。天呐,这对一个追求独立,有“自尊”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恐怖啊!
我反而觉得小时候的简才是她人生的理想巅峰,长大的她一直在一路走下坡路。
所以故事的最后,让我看到了三个不同的人都不同地走向了自己的“消减”的道路。罗彻斯特失去了骄傲健康与财产,变成了只能仰仗依靠他人并且还请求上帝怜悯的人;如上所说,简爱是在走下坡路,在此不多说了;圣约翰顺着他那丝毫没有感情的殉道路走了下去。
在我说来,这个结局对我来说并不是大团圆式结局。因为我真的感到了一种不可抑制地苦难地、消灭的道路。
对了,看到最后的罗彻斯特的悲惨,我甚至还落了泪,(虽然我不喜欢他)我甚至还一度疑惑这像一种报复的描写。夏洛特真的没有抱着一点报复的心态写这个情节吗?(夏洛特痛苦地暗恋过一个有妇之夫。)
最后,就先写到这里~
写于2019年(大概)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