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摘抄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9 14:25:20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8-09 14:25:20   小编:

《大河向东流》是一部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观众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能深刻领悟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一)

序:1998央视版《水浒传》之解析版

文/张绍林

拜读荞麦小友大作,甚慰。20年前旧作被如此透彻之分析,可见小友用心之深、用情之切。

通读全书,赞文学功底之深厚、影视分析之独到,旁征博引,酣畅淋漓。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凭借对《水浒传》原著与剧版的吃透,将98版《水浒传》从人物性格、思想转变、动作设计、演员甄选等各方面,无不分析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大到战争场面,小到一句台词、一个眼神,都将背后的深意与渊源一一剖析,让人读后有拍案叫绝之感。

此书堪称98版《水浒传》的解析版,观剧看书两相对照,不仅能使观众对《水浒传》原著与剧版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从书中一窥国学、表演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确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深耕之作。

祝大作早日付梓,为水浒研究再添新篇!

央视版《水浒传》总导演:张绍林

2018年5月14日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二)

近日,听荞麦兄讲座,读荞麦兄大作,深受启发,感慨万千,时而拍案叫绝,时而蓦然思忖,同鸣共振之余,不觉忆及十二年前胡诌的旧作一首(《执鞭坠镫》)……看官见笑,着实不懂写诗。另,注册豆瓣十四年,第一次写书评,值得纪念!

《执鞭坠镫》

——观《98水浒》有感之仿七言排律(2007年8月11日)

世人无不怪宋江,怎识三郎心最伤。

梁山好汉义为重,精忠报国又何妨?

劫富济贫安天下,除暴安良为吾皇。

不畏朝廷多奸党,替天行道黄旗扛。

青史留名真豪杰,万世景仰非大王。

怎奈落草无名望,招安正道是沧桑。

涌金门内热血洒,乌龙岭间雄魂荡。

至今一百单八将,英雄苦胆后人尝。

★语出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七回 :“若得与兄长执鞭坠镫,愿为一卒,报答救命之恩,实为万幸。”

★镫,挂在马鞍两旁供骑者踏脚的东西。执鞭坠镫指手持马鞭、放置马镫,表示追随左右 、任由差遣的意思。

★亦作“执鞭随镫”。谓服侍别人乘骑,多表示倾心追随。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三)

拙著《大河向东流——1998央视版〈水浒传〉剧集艺术评析》,托圈内朋友转呈李雪健老师寓目。全书27万字,内中写雪健老师所演宋江专文,13.5万字,占全书一半篇幅。雪健老师托儿子用微信转告我朋友,朋友再转给我:

谢谢雪健老师青目^_^!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四)

赵琨(荞麦花开)是写剧评时认识的好友。剧评出书殊为不易,首先要读者对这部剧熟悉,其次要读者在阅读中有画面感,这二者就很难了,更何况一般剧评是一文一评,如若出合集,必须大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电视剧。

荞麦这本书则不然,别人图广,他图深,一本书只写了两部剧,其中近九成的篇幅是98版《水浒传》,剩下的夹叙夹议了鲍国安版《水浒传》、《围城》、《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等电视剧,还有各种旁征博引,因此读者只要对98版《水浒传》熟悉即可。——甚至也不需要,试问谁不知道宋江、武松和潘金莲呢?

荞麦本是写陈道明的一把好手,对陈道明的多部影视作品深究到了每一个肢体、每一句台词和每一副表情,也许有过度解读之嫌疑,但论及深度确实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而其行文,颇有古韵,看似有主题,实则四处发散,看似信马由缰,却又很快会回来扣题。喜爱者会受益匪浅,无感者会头昏脑涨。——但这本来便是极私人的写法,自然所获得的是极其强烈的情绪。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五)

忘不了的黑宋江 水泊梁山虽然有一百单八将,然而从小到大,让我恋恋不忘的,刻在我的脑海中的,却只有一个人——及时雨宋江宋公明,也就是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黑宋江。 小时候对宋江印象深刻,主要是由于恨,恨他为什么不能像铁牛一样无法无天,带领众家兄弟杀上东京去夺了那个“鸟位”,恨他为什么要拉上众家兄弟走上招安那条不归路。长大后,虽然也怪宋江,但毕竟年岁渐长,阅历渐丰,思想不再像以前那般稚嫩,对宋江的恨竟然慢慢地消失不见了,留在心中的更多的是理解,一种不太成熟的理解,但真正让我彻彻底底地理解了宋江,得归功于荞麦君的这本大作《大河向东流》。 荞麦君可以说是对宋江情有独钟,专门在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深度解读宋江。 晁盖等人劫生辰纲一事败露后,得知消息的宋江“担那血海般的干系”为他们通风报信,荞麦君对宋江这一行为的动机作了精彩的分析,但令我和我表哥(忍不住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表哥)印象最深的还是点睛之句“在体制外预留余地”。就是因为这句话以及他引用的那些精彩论据使我对他解析松江的专文看得如痴如醉,最终我对宋江的理解也变得深刻了,喜欢上了这个黑宋江。 对我之前一直存在的疑问:宋江为什么不去造反。荞麦君是这样入骨三分的解析的。他说,宋江本质上是一个儒生,是把儒家经典读到骨子里的一个儒生,儒道是他毕生的坚守,不似吴用,只是把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术”,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儒家经典里是没有造反这一说的,因此宋江穷其一生都没有想过要取代那个高高在上的赵君家。 那有人可能会说那宋江那句有名的“敢笑黄巢不丈夫”又该如何解释呢?从前我自己包括我的高中语文老师都是将这句解释成宋江此刻有效仿黄巢作乱臣贼子之意。但是荞麦君却提出了他的独到的见解,他说此时宋江是在笑话黄巢,笑话他不安分守己,而要去做一个人人得儿诛之、玷污祖宗的乱臣贼子。为此荞麦君还解释说剧组为了使宋江这首诗的前后思想保持一致,还特地删去了那句“血染浔阳江口”,在他上浔阳楼题诗之前,还特地原创了一个他救济一个算卦老人的情节。读罢荞麦君此论,真是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为此我还准备把他的这一犀利的见解告诉给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看她作何反应) 因此骨子里不敢反朝廷是宋江不带领众家兄弟造反的原因。但是这个原因不足以使我爱上宋江。真正使我爱上宋江的还是荞麦君对晁宋路线之争以及对后来宋江在征方腊战场上时的私自议和所作出的精辟分析。至于如何精彩,我就不再赘述了,因为上面已经啰嗦了很多,荞麦君这段全书最精彩的分析,大家还是看原书比较合适。保证大家看过之后回味无穷。 总之,在我看过这本书后,我是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黑宋江,甚至一度想把网名改为“我爱黑宋江”。

《大河向东流》读后感(六)

人民群众期待好的文艺作品,好的文艺作品同样期待有眼光的受众。无论一部作品的流行度多么高,其大多数受众往往是只能看个皮毛的外行,这是受社会人群结构和文艺欣赏水平限制的必然结果。我们外行当然也有观看文艺作品的权利,但对作者而言,无法深入体会到其在创作中的用心的人气、追捧、赞颂,让作者在欣慰之余,只怕也会感到一丝丝遗憾。我不信俞伯牙在钟子期之外就没有听众,好的琴声,自然人人都知道好听,但高山流水,千年佳话,可见创作者与赏析者的通达会心,何其难得。用98水浒剧里的情节来比喻,燕青的箫声,李逵也觉得好听(尽管铁牛傲娇得直到快死了才承认),但铁牛心中的好听,与李师师心里的好听,肯定不是一回事儿,所以,铁牛是战场上生死与共的兄弟,而李师师才是琴箫合奏的那个人——小乙哥人生如此,端得羡煞人也么哥。

从童年起,《三国演义》《水浒传》就是我的至爱,连环画、评书、小说原著,乃至零食所附送的英雄卡片,样样不落。又混迹论坛十余年,虽本身不才,亦颇认识几个在坊间讨论演义、水浒的顶尖高手。90年代央视电视剧《水浒传》,我从播出那时起就看过,但感受一直平平,到今年读了荞麦花开君赏析《水浒传》电视剧的大作《大河向东流》,才不禁感叹,原来自己之前相当于没看过。

当名著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逃不过的第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是否“忠于了原著”,在这个方面,很不幸,老版《水浒》剧遭遇了巨大的批评。毫无疑问,电视剧《水浒》的编剧、导演、主演们对原著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这只要既看过原著又看过电视剧,就会一目了然——事情很明白,问题是,该怎么评价好?

这首先要看《水浒》原著是否是一部完美到一字不可易之的著作。不同于《三国演义》有坚实的历史事件做基础,不同于《红楼梦》出于天才文人一人之手(后四十回且不论),《水浒》作为一部民间传说层层累积而成的作品,成书过程的复杂导致了其各个章节质量的良莠不齐,如荞麦君所说,市井人情的故事是《水浒》第一等笔墨,山寨日常为第二等,大军征战的笔墨则最次。张爱玲小时候读《金瓶梅》到某些章节觉得“怎么不好看了”,我虽远不如张氏早慧,小时候读到王庆、田虎章节,也简直觉得面目可憎,直欲弃书。

再要看《水浒》书中一百单八将是否有各个露脸的必要,有人盛赞《水浒》,说一百零八人有一百零八人的面目,谬赞甚矣,请问,天目将彭玘是何面目?白面郎君郑天寿是何面目?铁笛仙马麟是何面目?没羽箭张清除了飞石技法惊人外,其性格特征是什么?《水浒》中个性鲜明的人物,荞麦君说有二三十人,我看也就一二十人,算上梁山好汉外的王婆、潘金莲等人,才能到三十之数。如果拍成电视剧,平均主义地个个展现,实无必要。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与原著不同不是改编作品的原罪,创作成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改编是可以的,甚至是应该的。问题在于,改编之后的这部作品,逻辑是否自洽,情节是否精彩,主要人物是否保持了原著中的核心价值?如果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是“是”甚至“比原著更好”,改编作品就不该只因与原著不同就受到责难。

在荞麦君大作的指引下,我这几天重看了98版《水浒》电视剧。我的感受是,如果我期待的是一部忠实地将原著影像化的电视剧,这部剧会让我失望,但如果我不那么“原教旨主义”,把这部剧当成一部独立的文艺作品看待,那么它非常美好——何止美好,简直流光溢彩。

在情节方面,电视剧大刀阔斧地对原著情节进行了砍削和拼接,砍去了原著中寡淡无味的情节,并进行重新组装和必要的增补(例如原著中李逵寿张乔坐衙与梁山泊双献头的两个单元故事被合并到一起)。其结果是,电视剧的各个情节既衔接紧密又连贯流畅,原著中那些无聊的、雷同的、索然寡味的、面目可憎的情节,或者不见踪影,或者焕然一新了,后者用荞麦君的话说就是“点石成金”。

在人物方面,电视剧同样做了大量的砍削和合并,比如小李广花荣手里的双枪,无疑是从董平身上移植过来的。这就好像裁军,某个师裁掉一个团,把另外一个要裁掉的师中最值得保留的团留过来,成为结果的这个更精炼的师,就是电视剧里的小李广花荣。另外,长枪变双枪,还避免了与林冲相比“同样用枪而枪法逊之”的比较,成为水泊梁山双枪第一人,与林冲两不相犯。

“参差不重”,这是荞麦君进行文艺批评时很重视的一点,书中多次提及,同时这也是金圣叹批水浒时常强调的一点。读书、观剧,喜悦处莫过于“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此情节与彼情节的不同,用荞麦君的话叫“不重”,剧中情节与书中情节的不同,用荞麦君的话叫“陌生化”。如果处处照搬书中情节、人设,那将多么呆笨无趣,尤其是书中还有那么多无聊的情节、庸俗的人物和落后的观念,全都搬下来,会好看吗?

电视剧最精彩的改动,莫过于将主要人物的特征进一步鲜明化了,就好像拍出照片后,进行后期处理,裁掉无干的细节,增强关键的对比,以达到“构图简明、色彩清晰、主体完整”的结果。剧中对小说人物的处理亦复如是,裁掉影响人物主要性格的情节,增强人物主要性格的展示,并增强一致性。例如林冲的善良,李逵的憨直,阮小七的自在快活,宋江的理想主义,这些都是书中人物有的性格,但书中人物又有与之相反的另一面性格,整体上显得灰暗庸俗(尽管更真实),剧里强化了性格之后,人物个个个性鲜明,洒脱利落,简直要从屏幕里走出来(有的是跳出来)。

是了,“洒脱利落”,这是整部剧的神骨。情节紧凑流畅,人物慷慨鲜活,感情深厚真挚,剧里的梁山,是男子汉自由自在地活着的理想中的江湖,很符合我们小时候听《水浒》故事时那种对江湖有点天真的向往(当时哪能从原著里读出那么多灰暗和厚黑)。这部剧的众多镜头画面如此灰暗压抑,但整体的精神却如此光明昂扬,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反差。

写到这里,觉得总是灰灰暗暗的电视剧《水浒》与主要人物总是蓬头垢面破衣烂衫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确实有颇多相似之处。张顺死后宋江连呼开炮与兽医死后团长连呼开炮的情节雷同且不说他,荞麦君指出过,宋江那种理想主义,与龙文章的理想主义,很有相似之处,而我觉得,阮小七的自由自在的精神,与迷龙那热爱生活的气质,同样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当宋江、龙文章觉得人生除了“快活一日算一日”的自在生活外,还该有更高的追寻,而带着阮小七、迷龙们去拼命的时候,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让人扼腕叹息。阮小七会被世人骂为贼,这不是宋江最痛心的吗?迷龙贪图老婆孩子的小日子,这不是龙文章“命都不要,就要安逸”的指斥对象吗?《团长》里有个孟烦了,为迷龙们请命(原著里还有上官戒慈),让龙文章失去精神支柱而轰然倒塌。《水浒》里没有敢这样对宋江说话的人物,于是宋江只能一个人扛,直到招安事成而身心俱疲地垮掉。从某种意义上讲,孟烦了怼龙文章、用尽恶毒言辞击碎龙文章的信念,其实也是在替龙文章思考、分担,龙文章会觉得,兄弟们的命,不是他一个人在操心,虽然这个死瘸子总是唱反调,但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扛。而宋江,大家太信赖他,都交给他,他的压力会有多大,他的痛苦会有多深。

剧里宋江对兄弟们的感情很深沉,看明这一点又将之写明、写透的荞麦君,可谓慧眼如炬。我看他这本《大河向东流》时常忍不住大呼过瘾,到全书读完,最直接的八个字感受是:洞察锐利,文采飞扬。然后翻到封底看到《水浒》剧导演张绍林对此书的评价也强调了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洞察敏锐,不禁会心一笑,心有戚戚。

荞麦君是我在知乎上结识的网友,在他赠我这书之前,我即已拜读过他许多篇文章,为其对世事人心的洞明和文笔的老练漂亮深深折服,尤其是他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刻见解,行文旁征博引,纵横议论,汪洋恣肆,横无际涯,读之常有酣畅淋漓之感。

在知乎上看到的荞麦君的文章,内容多材料分析、对比发论,而读到《大河向东流》书里处处可见的对《水浒》剧中率性热血好男儿的热情赞颂,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荞麦君那种理想主义情结,他欣赏林冲,欣赏武松,欣赏阮小七,尤其欣赏宋江,剧里宋江那种悲剧性的气质,像诸葛武侯,像海青天,像龙文章,这些理想主义者个个聪明绝顶,对世间的蝇营狗苟和运作规则心知肚明,但他们选择了坚持理想,不与同流合污。他们的人生中有形而上的追求,虽九死而犹未悔。荞麦君同样非常欣赏的还有林黛玉(他的红楼造诣也相当高),绛珠仙子这颗七窍玲珑心,什么人情世故不明白?但她心里有更高贵的价值。

他们明明可以自降身价去获得很多利益的,但他们偏不去做,守着自己心里的一份理想。用荞麦君的话说,“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用我的话说,“肯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用梁衡先生在《觅渡》一文中写瞿秋白的话说,“一个漂亮女孩偏不肯去演戏,一个高个男生偏不肯去打球”。在世俗价值观的眼里,这些人够傻的,够迂的,明明有那么大本事,为什么要浪费呢?理想主义者的可贵,就可贵在“能而偏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由此,我知道荞麦君为何如此钟爱这部《水浒》,钟爱到写了本赏析它的书,因为这部剧里面,有理想到像童话的兄弟情义和男儿本色,如此透明纯粹,干净利落,像刘关张,像三剑客——远远超出了《水浒》原著中世俗到灰暗的人际关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