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0字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1 16:11:00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7-21 16:11:00   小编: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描写城市生活中人们追求自我价值与生存困境的小说。通过主人公在繁华都市中的奋斗与困惑,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小说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引人深思。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第一篇

平心而论,读之前对意识流还是做了一些心理准备的,也觉得自己已经年过不惑,大概已经做好接受这些“高级”纯文学的人生储备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在作者前后随意跳跃、通篇几乎全是对话的文本中,我丝毫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这些年,我早就过了“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的坎了,越来越觉得纯文学这种形式真的早已沦为一些小众文化精英的圈内游戏了,在题材上无法突破,就整天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试图用“高深莫测”、“读不懂”来抬高阅读门槛,用花里胡哨的表面来掩盖故事本身的乏善可陈!!!

很多纯文学作品,特别是欧美文学,所展现的题材本身都可以说是作家的个人情绪发泄或者精神病癔症,我一直认为,伟大的作品一定要能体现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大面貌,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平凡的世界》、《生死疲劳》、《百年孤独》等,也要能触及人性的一些根本的问题,例如《卡拉马佐夫兄弟》、《刀锋》等。总之,一个简单无奇的故事,没有深刻的人性发掘,仅靠花里胡哨的叙事形式来裱糊,我觉得真的就是在浪费读者的生命!(《尤利西斯》瑟瑟发抖不?)

一部作品,要么留下一段经久流传的故事,要么留下一个家喻户晓的角色形象,要么为人点亮前路的一盏明灯,如果以上都做不到,那这样的作品不配成为经典,更不配占用那么多读者的时间。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第二篇

完整,看完之后只能想到这么一个词语,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完美的小说,几乎包含了小说所有值得保留的东西,而把一些废话全部剔除掉。

用四天时间写了一个接近十多年的故事,小说的一个篇章简直让人惊艳,看过伍尔夫的意识流,相较于伍尔夫来说,福克纳还是遵循着意识流的一些使用边界的,无论是班杰明的白痴设定,还是昆丁自杀之前极度不稳的心理状态,福克纳在什么时候运用意识流这个技巧上是很考究的。

当意识流的使用遵循一些逻辑之后,这种手法简直能突破文字上的限制,不然真的我就觉得变成了一种炫技。第一章完全是莫名其妙的流着眼泪读完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流动,凯蒂对班杰明的善良都让人无论如何都恨不起来这个隐形的主角。杰森在某种程度上是能让人理解的,其实最不喜欢的角色还是他们的母亲。

我觉得福克纳在这本书里做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应关系,就是康普生太太和迪尔西,一个是只会抱怨和享受,娇生惯养的贵族小姐,一个是康普生家族真正意义上的黑人母亲。作者通过对比讽刺了资本主义下的寄生虫,也赞美了劳动人民的实践智慧。

虽然迪尔西是文字最少的一个章节,但实际上她的部分是跟宗教挂钩的,如果在这里我们把宗教当成一种高尚人格的缩影的话,那其实迪尔西是最接近高尚人格的人,而其他三位都是在日常的琐事中消磨。但是像迪尔西这样的劳苦大众们的结局,却依然是“他们在苦熬。”

社会主义何时才能实现呢?劳动人民何时能跳出苦熬的周期律之中?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第三篇

#看书 《喧哗与骚动》四星半 其实我觉得对于我这种对标点符号和错别字有强烈强迫症的人来说,看《喧哗与骚动》和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两本书都带有一点挑战性,并且最开始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因为《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在前面几张的错别字出现的比较的频繁,最开始为了强迫自己读下去,采用的方法是给他改正过来,但是《喧哗与骚动》他主要想突出主人公的意识变换采用的是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所以并不简简单单的是加标点就能改变阅读体验的,所以就强迫自己阅读大段大段没有标点的、口语化的文字。如果一口气读下来这本书,并且能去回顾的话,阅读体感是非常好的,但是因为个人原因,读到大约2/3的时候中断了两天,以至于再重新拾起来这本书显得比较的痛苦。 我所看的这个译本的作者为了将其不同的时间线、不同事件的叙述明显地分别开来,所以把每一次的意识流转换都在批注里面标明出来了。其实第一次看的时候可以不看小注的提示,莽下来一遍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再看提示,反而会更有助于理解。我其实很喜欢看意识流中出现的突然的场景转换,叙事人物转换,事件转换,这种感觉像是在坐过山车一样,只要环境安静,能够沉浸在故事之中,那种感觉是非常的梦幻的。 讲的是一个没落的地主一家的悲剧,大概就是三个儿子的视角来看妹妹的故事,然后再由一个女佣作为一个比前三个视角全知的视角来展现这个故事。 阅读体验就是口干舌燥眼睛疼,每一根神经都疼,但是同时感到一种酗酒之后的快感。 其实只有看到一本真正的所谓的意识流的小说,才会意识到原来我在自己不经意的时候就已经被他这种写作方法影响到了。因为我所学习的和参考的并不是纯正的意识流的小说,所以我写的故事也感觉并不是纯粹的意识流,也在反省自己的时间线、故事线是不是有偏差,并且会在以后的创作中考虑用更纯粹的办法:如果选择意识流的话,不会再犯以前的错误。如果我不是创作者的全知视角的话,作为阅读者能不能通过展露出来的这些文字和必要的一点一点的联想,能不能构建出这个故事的全貌,能不能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需要用什么样的办法?尽量少的提示,尽量多的暗示来表达出这个故事,表达出我想让主人公有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我想让主人公看到、想到跟说出来的,三者之间的细微区别。 ————摘抄—— 父亲说,钟表杀死时间。他说,只要那小小的齿轮在转动,让时间滴滴答答流逝,那么时间就是死的,只有在钟表停转的时候,时间才会活过来。指针伸展着,略略上翘,如同迎风侧飞的海鸥。心中装满旧日的苦水,如同新月装满雨水一样。 因为女人是那么娇弱那么神秘这话是父亲说的。两次月圆之间恰好有一次周期性的污物排泄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月亮他说圆圆的黄黄的她的大腿臀部就像是收获季节丰满的月亮。淌出来淌出来老是这样不过。黄黄的。像走路时翻上来的光脚掌。接着知道有个男人便把这一切神秘与焦虑隐藏了起来。她们心里是那样外表上却装得像小鸟依人似的等待着人们去抚摩。腐败的液体像淹过后漂了起来的东西又像发白的橡皮里面气体没充满显得软疲疲的把忍冬花的香味和别的东西混同起来。 窗框的阴影出现在窗帘上的时候,约莫七八点钟,我又回到了时间里,又在听表了。表是爷爷的,父亲把它给我的时候说我把它给你了,你要把它当成所有希望和欲望的坟墓。你要通过它,认识到所有人类体验的reducto absurdum———这认识让人痛苦但不可或缺。它不符合他和他父亲的需要,也未必满足你的需要。我把它给你,不是要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不时地忘掉它,不至于把力气全用在企图征服时间上。他说,人类和时间战斗从未胜过。这些战斗甚至从未发生。战场只不过昭示了人类自己的愚蠢和绝望,而所谓的胜利,不过是哲人和傻子的幻觉。 在家里八月底的有些日子就像这样,空气稀薄而炽烈,仿佛有一种忧伤,一种怀旧,一种熟悉。人是这种季节变换的总和,父亲说的。人是凡此种种之总和。人生不过是一道各样特征皆有杂质的难题,在百般沉闷中,我们被动地迈向永恒不变的虚无:一边是灰尘,一边是欲望,二者僵持不下。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